⑪《汉书•蔡义传》。
⑫《后汉书•朱祐传》注引《东观汉记》。
⑬《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引《东观汉记》。
⑭《史记•管晏列传索隐》引《吕氏春秋》佚文。
⑮ 黄盛璋《江陵凤凰山汉墓简牍及其在历史地理研究上的价值》(《文物》1974年第6期)。
⑯ 《韩非子•五蠹》。
⑰《汉书•贾谊传》。
⑱ 参见《文物》1961年第1期《潼关吊桥汉代杨氏墓群发掘简记》,《考古》1963年第1期《汉潼亭弘农杨氏冢茔考略》。
⑲ 参见高文《汉碑集释》第487-520页,河南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⑳《后汉书•西羌传》。
㉑《盐铁论•本议》:“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方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后汉书•安帝纪》永初五年,“二月丁卯,诏省减郡国贡献。”
㉒《汉书•高帝纪》。
㉓《盐铁论•本议》。
㉔ 参见《山海经•大荒东经》及郭璞注引《竹书纪年》,《楚辞•天问》。
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4页。


六 物 价
考察汉代经济生活的状况,物价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的升降往往能直接反映出社会生产的规模、劳动效率以及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在《九章算术》书中,包含着相当丰富的物价史料,总共提到了当时27种商品的68个价格。具体数据请参见下表:
《九章算术》所载物价一览表
品名 单位 价格(钱,不计小数)及出处
粟 斛 10, 12, 13, 14, 16, 17, 18, 20,《均输章》。
麻 斗 7,《方程章》。
麦 斗 4,《方程章》。
菽 斗 3,《方程章》。
荅 斗 5,《方程章》。
黍 斗 6,《方程章》。
酒 斗 10,50,《盈不足章》。
金 斤 6250,《均输章》。9800,《盈不足章》。
田 亩 71,300,《盈不足章》。
马 匹 5454,《方程章》。
牛 头 1200金1又13/21两,《方程章》。1818,3750,《盈不足章》。
羊 头 150,《盈不足章》,177,500,金20/21两,《方程章》。
豕 头 300,《方程章》。900,《盈不足章》。
犬 只 100,《盈不足章》。121,《方程章》。
鸡 只 23,《方程章》。70,《盈不足章》。
兔 只 29,《方程章》。
丝 石 8051,8052,8326,《粟米章》。
斤 5,6,40,5064,67,68,76,《粟米章》,240,345,《盈不足章》
缣 丈 118,《粟米章》。128,《衰分章》。
素 匹 500,《衰分章》。
布 匹 125,《衰分章》。244,《粟米章》。
雇佣 岁 2500,《衰分章》。
日 5,10,《均输章》。
里 (六人一车载二十五斛)1,《均输章》。
百里 (一人负二斜盐)40,《均输章》。
瓴甓 枚 8,《粟米章》。
琎 枚 17,《盈不足章》。
竹 个 5,7,8,《粟米章》。
漆 斗 345,《粟米章》。
羽 翭 1/4,1/3,《粟米章》。
矢簳 枚 1/6,1/5,《粟米章》。
这些记载和汉代物价的实际状况有没有出入呢?我们可以参照有关的文献、考古资料来对它进行考订。书中的商品价格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粮价
《九章算术》记载的粮食价格有两组数据,第1组是《均输章》3、4题中的11条粟价史料,每斛分别为10、12、13、14、16、17、18、20钱。粟(谷子)是汉代中原地区种植最普遍的作物,也是当时人们的主要食粮;它的价格在丰年和歉年相差很大,甚至“期年间,谷粟丰贱数十倍。”① 另外,受自然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粟价也有高低之分;如西北边郡地广民稀,“是以其俗风雨时节,谷籴常贱。”②一般来说,西汉粟的价格通常在每斛30-80钱之间,见《史记•货殖列传》:“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而东汉的情况却与之不同,粮食的平均价格明显要高于西汉。比较两汉的粟价记载,有以下现象值得注意:
第一,西汉粟价最低曾降到每石5-8钱,③ 而这种价格在东汉从未出现过。即使遇到特大丰收,粟价也不过跌到每石20-30钱。参见:
《晋书•食货志》:“永平五年作常满仓,立粟市于城东,粟斛直钱二十。”
《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十二年,“是岁,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
祀三公山碑载元初四年常山“国界大丰,谷斗三钱。④”
《后汉书•刘虞传》载初平元年幽州“民悦年登,谷石三十。”
和西汉的最低粟价相比,上涨了4倍左右。
第二,西汉粟石30-80钱属于正常情况,而东汉谷石数十至百钱则被认为是少见的低廉价格,说明当地官吏治民有术,政绩出色,值得称颂。像第五访为张掖太守,“轻骑循行田亩,劝民耕农,其年谷石百钱。⑤”
虞诩为武都太守,“视事三岁,米石八十,盐石四百,流人还归,郡户数万,人足家给,一郡无事。⑥”
《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景毅为益州太守,“毅初到郡,米斛万钱,渐以仁恩,少年间,米至数十云。”
第三,西汉粟价每石百钱以上,当时人们就认为太贵,是灾乱的表现。如赵充国平羌乱,“张掖以东,谷石百余,刍稿束数十,转输并起,百姓烦扰。⑦”因而受到皇帝的批评。
《汉书•冯奉世传》:“岁比不登,京师谷石二百,边郡四百,关东五百,四方饥馑。”
《汉书•食货志•下》:“元帝即位,……齐地饥,谷石三百余,民多饿死。”
而东汉史籍中所谓昂贵的粟价,起码在每石千钱以上。⑧徐扬杰同志曾指出,东汉粮食的平价当在每石数百钱左右。⑨他的看法,笔者认为是合乎史实的。《九章算术均输章》中的粟价均不超过每斛20钱,多为10余钱,低于东汉的价格水平,看来属于西汉时期的粟价。即使在西汉,这样低廉的粟价也不常见,通常只出现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年景。
第2组数据在《方程章》第18题,为“麻一斗七钱,麦一斗四钱,菽一斗三钱,苔一斗五钱,黍一斗六钱。”如果按斛计算,它们的价格为30-70钱,用西汉“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的标准来衡量,这一组粮价数据是比较正常的。在麦、菽、荅、黍四种粮食作物当中,黍带有粘性,又可以酿酒,很受当时人们的喜爱,像《管子•轻重己》所说“黍者,谷之美者也。”所以价格较高。麦、菽的价钱最低,因为战国秦汉时期,豆麦是粗粮,不大受人欢迎。张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⑩”《史记•项羽本纪》曰:“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贫瘠之地的百姓和乏粮的军队才以这些东西为主食。菽、麦的价格由此低于粟谷,如秦简《法律答问》所称:“叔(菽)麦贾(价)贱禾贵。⑪”
我们看到,上述两组粮价虽然都符合西汉时期的价格水平,但是它们之间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方程章》的记载合乎西汉粮价的一般情况,而《均输章》中的粟价则低于普通价格,甚至比《方程章》里菽、麦等粗粮的价钱还要低。同一部书中关于粮价的记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现象?笔者分析可能有以下的一些原因:
《九章算术》的最后成书虽然是在东汉前期,但它的部分内容是在西汉的不同时期完成的。据刘徽《九章算术注》的序言中说:“往者暴秦焚书,经术散坏。自时厥后,汉北平侯张苍、大司农中丞耿寿昌皆以善算命世。苍等因旧文之遗残,各称删补。故校其目则与古或异,而所论者多近语也。"张苍、耿寿昌所在的西汉初期、中后期都曾出现过粮价低贱的现象,如文帝时,“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鸣吠狗,烟火万里。⑫”昭帝元凤二年、六年两次因为“谷贱伤农”而下诏“以叔粟当赋”。⑬看来当时粟价是低于每石30钱的正常价格了。汉代赋有算赋、口赋、更赋,都是征收钱币,但此时以粟折纳。第1组粟价所在的《均输章》3、4题,皆以“均赋粟”为名,讲的是如何按人口多少、路途远近、粮价贵贱等条件来摊派赋税,内容也是用粟折价纳赋,与昭帝时“以叔粟当赋”的情况相类。宜帝时粟价继续下降,最低曾跌到每石5-8钱。⑭因此笔者认为,《均输章》和《方程章》中的两组粮价有差异,可能是由于成书年代的不同而分别反映了某个时期的价格状况。前者每斛10-20钱,属于汉代文帝、或昭帝、宣帝时的低廉粮价。后者每斛30-70钱,则是西汉通常情况下的价格代表。
还有,《均输章》中的粟价还具有一些特殊性,它们所在算题的内容都是讲某郡向所属各县民户征收实物赋税——粟时,把粮食折成通行的货币,即铜钱,来计算分配,使每户、人的负担平均相等。这种粟价并不是市场上正常交易的买卖价钱,而属于官府向百姓征税时所用的特殊计算价格。为了更多地向人民搜刮财物,统治者们往往把征收物品的价格压得很低,像《盐铁论•禁耕篇》所言:“县邑或以户口赋铁而贱平其准。”所以,这一组较低的粮价数据也可能是不正常的,是价值规律受到封建国家政治权力压抑扭曲的表现。
(二)酒价
《九章算术•盈不足章》第13题曰:“今有醇酒一斗,直钱五十行酒一斗,直钱一十。……"醇酒是经过长期酿造、浓厚香美的好酒,见《汉书•曹参传》:“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颜师古注曰:“醇酒不浇,谓厚酒也。”《汉书• 袁盎传》:“悉以其装赍买二石醇醪。”注曰:“醇酒不杂,言其醲也。”又见《西京杂记》卷一,“汉制,宗庙八月饮酎,用九酝太牢,皇帝侍祠。以正月旦作酒,八月成,名曰酎,一曰九酝,一名醇耐。”说明醇酒是汉代较好的酒类。“行酒”一词,史书中多指监酒或斟酒,⑮但这里是指质量较差的劣酒。按居延新出土汉简中有“行钱”和“不行钱”等语,如74E•P•F22:39简:“书到自今以来,独令县官铸作钱,令应法度,禁吏民毋得铸作钱,及挟不行钱。……⑯”有些同志认为“行钱”指的是符合国家标准、允许使用的官铸铜•钱,“不行钱”是指薄小不如法度、被禁止在市场上流通的私铸钱。⑰这里的“行”有发行使用的意思,《九章算术》中的“行酒”,看来也和此意有关。汉代官府先后实行了对酒类的专卖和收税制度,规定私营酒肆要按政府的定价卖酒,⑱并且颁布过制酒的公式。”⑲对市场上出售的酒类也应有质量要求,必须达到某种标准,不致淡薄无味,“行酒”大概是符合国家规定,准许出售的普通酒类,这个名称和“行钱”有共同的含意。
汉代关于酒价的史料,可见《汉书•昭帝纪》始元六年七月,"罢榷酤官,令民得以律占租,卖酒升四钱。“合一斗四十钱。居延新出土汉简《劳边使者过界中费》册有“酒二石,直二百八十。⑳”合一斗十四钱。均在《九章算术》记载的醇酒和行酒的价格之间,说明后者比较真实。东汉“孝灵末,百司湎酒,酒千文一斗。㉑”则是社会动荡混乱时期的特殊物价,并非一般情况。
(三)金价
《九章算术•均输章》第15题:“今有人持金十二斤出关,关税之,十分而取一。今关取金二斤,偿钱五千,问金一斤直钱几何?
答曰:“六千二百五十。”
《盈不足章》第5题:“今有共买金,人出四百,盈三千四百人出三百,盈一百。问人数、金价各几何?
答曰:“三十三人。金价九千八百。”
秦朝和西汉时期,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它们之间的比价大约是每斤黄金兑换1万钱。史书中多有记载;如《汉书• 食货志》:“黄金重一斤,直钱万。”《汉书•王莽传》:“故事,聘皇后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汉人著作《管子• 揆度篇》曰:“金之平贾万也。”王莽执政后曾实行黄金国有,禁列侯以下挟黄金。经过王莽末年和东汉初期的战乱,黄金的数量大大减少,因此逐步退出了流通领域。后来,金价也渐渐上涨到每斤10万钱左右,提高了10倍㉒。
《盈不足章》中的金价,每斤为9800钱,接近西汉每斤万钱的国家兑换标准。《均输章》的金价每斤为6250钱,只相当于正常价格的3/5左右,有些偏低。从该题的内容来看,说的是政府在关卡上对过往商旅征收关税的情况。“今有人持金十二斤出关,关税之,十分而取一。”应当税取金一斤三两余(汉制每斤合16两),但关卡取金二斤,再补偿过关者5000钱。汉代黄金多有一定形制,像圆形金饼、马蹄金、麟趾金等等,“个体重量绝大多数接近一个固定数值,即汉代一斤㉓”。也有一些金币每枚重二斤左右。㉔如果关税征收一斤三两余,需要把金币剪切成小块来称重支付,比较麻烦;所以关卡就收取他一二枚完整的金币,称重之后,对超过税额的部分给以折价补偿。按每斤黄金6250钱的低价折算,实际上是一种盘剥性的强制购买,不属于正常交易。这种现象在汉代也是常见的,如“傅太后使谒者买诸官婢,贱取之㉕”王莽时,“中黄门王业领长安市买,贱取于民,民甚患之。㉖”
(四)田价
《盈不足章》第17题:“今有善田一亩,价三百;恶田七亩,价五百。今并买一顷,价钱一万,问善、恶田各几何?”
汉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田价上下波动也很大,中原城市近郊的沃土,所谓“负郭之田”,每亩最高可卖到一斤黄金,即“亩直一金”, ㉗相当于1万钱。而贫瘠荒凉的西北边郡,每亩田地不过价值百钱左右。如《居延汉简甲乙编》24•1B简:“……田五十亩直五千。”37•35简:“……田五顷五万。”两汉内地的田价情况可以参见下表:
汉代内地田价表
纪 年 地区 价格(钱/亩) 史料原文 史料名称
元狩五年(前118) 阳陵 约1400 (李)蔡盗取三顷,颇卖得四十余万。 史科名称《汉书•李广附蔡传》
永平十五年(72) 缑氏 750 ……敛钱共有六万一千五百买田八十二亩。 待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
建初六年(81)
4307 …… 为田廿三亩奇百六十四步,直钱十万二千。 武孟子男靡婴买地券
永建三年(100) 蜀郡
500
2000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