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的故事3:未终局
作者:深蓝
出版者: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4月
ISBN:9787513347709
本书由新星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咪咕数媒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编辑推荐
*重磅影视《三大队》原著系列!!!
*一线民警深蓝亲身经历,展现真实的警察故事!
* 十三个人间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个体命运的缩影
*“深蓝的故事”系列曾获豆瓣“中国文学(非小说类)十大好书”、CCTV-10专题推荐、第二届做書奖
*网易˙人间诚挚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是“深蓝的故事”系列z新作品,叙写了深蓝出警过程中亲历的真实警情。
其中既有“抓住那个跟踪厂花的流氓”“消失的孩子”这样可读性极高的故事:两件时隔多年破获的大案,两位追查多年的办案者,揭开的是错综复杂的真相和隐秘的人心;也有对一线民警紧急忙碌工作的聚焦;但更多的是一些绕不开妻子、丈夫、父母、子女这些核心身份的看似寻常的小故事:一个从小的“好孩子”是如何走到涉黑被捕,一对成功光鲜的父母又是如何培养出一个疯孩子,曾经的养子是如何变成仇人…… 轮番上演的社会悲喜剧下,是对抉择与人心的步步诘问!
作者简介
深蓝,基层民警,派出所一级警员,接处警专业户,值班备勤主力。文学门外汉。经手案件400余起,经历着形形色色的人群,自2016年12月起已在网易˙人间发表多篇非虚构作品,其中多篇阅读量10万 ,作者“深蓝合集”甚至达到100万 。
序言 我只是生活的记录者,试图还原它本来的样子
文/深蓝
2021年的冬天来得比往年更早一些。
2016年11月21日,我给“网易人间”投出了第一篇稿件。时光荏苒,一晃已经过去整整五年。
五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足以改变很多人和很多事。往前数的两个五年里,第一个“五年”,我从学生变成了警察,那一年我25岁,一脸懵懂地走进公安局;第二个“五年”,30岁的我带着满脑子问号离开了公安局,又从警察做回了学生。
记得写第一篇故事时,我坐在派出所的备勤室里,满脑子愤懑和不解,还有一丝赌气的成分。那时我有太多的看不惯,总觉得生活不该是这个样子,工作也不该是这个样子,至少我所面对的人与事不该是这个样子。
在那个二十出头的年纪里,我总想找个人吐槽一番,又想按照自己的认识去改造这个世界。但也是因为当时我二十啷当岁,我的吐槽干枯而单调。最终也发现,能够被改造的似乎只有自己的世界观。
第一次跟网易人间主编沈燕妮老师见面,是在济南的一家咖啡馆,那时我还在纠结要不要回学校继续深造。她引用了尼采的那句话:当你在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凝视着你。
那一刻我似乎突然理解了一件事——在此之前的几个月,我收到了博士录取通知书,我的探组搭档转
行去机关做了文职。此前他一直在重案队,后来说想换个环境,“修复”一下自己的三观——是啊,与恶龙缠斗过久,或许担心自身亦成为恶龙吧。
五年里,“深蓝的故事”系列前后写了三十余万字,从最初的激动到后来的平静,似乎写作也是在帮助我完成一次情绪的疗愈。不得不说,文字是最好的自我调节工具,也是认清自己、认清生活的最好方式。
五年里,我一直与以前的同事们保持着联系。我知道他们在看“网易·人间”和《深蓝的故事》。有时他们会突然把《深蓝的故事》中某个故事发给我,说自己工作中遇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事。之后又说:“如果不是故事写的早,我还以为你写的是他(她)们。”
生活似乎总在轮回中不断重复,无论是亲历者还是记录者,总能在某些瞬间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2020年国庆节后,一对来自湖南某地的中年夫妇突然找到我。我十分惊讶,见面后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是怎么找到我的?”
男人说他先在网上发布了悬赏问题,又通过我在文章中透露出的信息确定了就读学校,再通过学校拿到了我的联系方式。
他的话让我目瞪口呆。
但更让人吃惊的事情还在后面——“我看了你写的一个故事,遇到了跟你故事里一样的事情。”
他从包里掏出手机,指着屏幕上一篇名
为《被毒虫男友拖下水的女大学生》的文章对我说:“我女儿现在跟故事里的这个姑娘一模一样,我怕她最后也会是同样的结局,求你帮我……”
之后,夫妻二人跟我讲了女儿被“男友”引诱染上毒品的事情。几乎是同样的身份、同样的场景和同样的剧情。听他讲完后,我差点以为是故事里的那个“常小斌”再度出现并故技重施。
我问他们需要我做什么,夫妇俩提了两个要求:一是帮他们找到那个引诱女儿吸毒的男子,二是亲口把故事里的事讲给他们的女儿。
我答应了,跟他们去了湖南。在那个县城的街巷里陪他们穿梭了五天,终于在一家日租房楼下堵住了两人的女儿和她的“男友”。一番纠缠后,“男友”逃脱,而女孩的神态和身上散发出的特殊气味让一切无可辩驳。我知趣地站在远处,因为一切都似曾相识。
一小时后,男人过来向我致谢。我问他打算如何处理,要不要报警。听到“报警”二字时,他又犹豫了,说女儿还在上大学,“报警”不知会给女儿带来何种后果。眼下,只求我满足之前他的第二个请求,至于之后,他还需要跟妻子商量。
我按照他的要求做了。
去车站的路上,男人似乎再度犹豫。他问我,书中那个故事里,因为家人没有报警,没能抓到吸毒的“男友”,女孩也没能戒毒,同样的悲剧会不会在自
家重演?
其实,他很清楚答案,我也不好再多说什么。
后来男人报了警。
最后一次通话时,他说是因为自己梦见了故事结尾的那个场景——女儿戒毒失败,留下一张字条后离家出走,而他和妻子则在歇斯底里中束手无策。
“我看到了结局,我不想要那个结局!”他说。
生活的表面是有温度的,但底层逻辑里却刻满了冰冷的规则。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善恶终有报,人间好轮回。
我不是作家,只是一个生活的记录者。不把写出的故事当成文学作品,也就不能用文学化的语言渲染情节。那些故事对我们来说只是故事,但对亲历的人来说则全是事故。
从悲剧中汲取生活的教训,前提是尊重悲剧、尊重生活、尊重规则。
我能做到的,只是还原它们本来的样子。
第1章 老公,你就是我用青春投资的未来
1
2017年12月,罗老师的追悼会在市殡仪馆举行,我和学校代表一起来送罗老师最后一程。
陈校长在追悼会上发了言。罗老师是他早年培养出的硕士生,外出读博士毕业后回校任教至今。多年的师生情谊,让陈校长几度哽咽。罗老师躺在告别大厅的玻璃棺材里,哀乐之下,一众人在遗体旁缓缓绕行。“年纪轻轻,可惜了……”一同前来的教师中有人发出感叹,几位与罗老师生前相熟的同事都抹着眼泪。
罗老师1977年出生,去世时刚满40岁,正值年富力强,是家里的顶梁柱。他的孩子刚上小学三年级,也有老人需要赡养,一家人的负担都在他肩上,如此匆匆离世实在令人惋惜。听说出事前的深夜,他独自一人在办公室里加班做课题,凌晨两点左右突发心梗。因为深夜学院办公楼只有他一人,直到第二天上午才被人发现。
罗老师与我的硕导是忘年交。我博士入学第一天,导师们带我去吃饭。我在饭桌上照例喊他“罗老师”,他摆摆手,说现在我是陈校长的博士了,我和他就算正儿八经的师兄弟,以后私人场合喊他“师兄”就行。
我和他算是半个老乡,罗老师的老家在河南边上一个与山东搭界的镇子上。他说自己的母亲是从山东嫁过去的,他也是在山东读的小学和初中,因此应
该算是半个河南人、半个山东人。有次我跟他开玩笑,问他“认哪边”。他笑着说两边都可以,山东老乡稳当实在,领导器重;河南老乡能吃苦,这些年学校很多重大课题都是他们在做。
这些年,他也的确继承了两地的优点:作为学校教师中的少壮派,无论科研还是教学,他的成绩都名列前茅,学生、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风评也一直很高。2013年,罗老师被破格评上了副教授,眼下又在准备冲击“正高”职称,前途一片光明。
追悼会结束后,罗老师的家属继续处理后续事宜,我则与老师们一起乘车返回。路上,有人翻出罗老师以前上课时拍摄的视频,讲台上的他意气风发、侃侃而谈。
“刘老师也真是可怜,今天在追悼会上哭晕了两次。”我忍不住感慨——刘老师是罗老师的妻子,也在学校工作。虽不教学,但我们平时还是习惯称她“刘老师”。
我身旁的老师表情却很复杂,半晌才说了一句:“她的好日子也快结束了。”
两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去学校行政楼找陈校长签字,在办公室门口与刘老师撞了个满怀。她眼睛通红,脸上挂着泪水,刚从办公室摔门出来。
我向她问好,她认识我,却没有理我,瞟了我一眼便走了。我推门进去,见陈校长也是一副怒气未消的样子,忙问出了什么事。
陈校长先是教训了我一句:“
搞好自己的学习,不干你的事别乱打听。”但转身拿东西时却又说了一句:“人这辈子得知足,是你的谁也拿不走,不是你的你也要不来。”
我明白,他是话里有话。
罗老师是陈校长当年的得意门生,博士毕业后也是陈校长看中了他的科研能力,特意打破学校教师引进需有“国外学术经历”的限制,坚持录用了他,还帮他解决了妻子的工作问题。
作为罗老师的遗孀,这段时间刘老师一直希望学校能看在亡夫的面子上,给她一个“事业编制”,并把自己原有岗位“人事代理”这四个字抹掉。陈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手里有这个权力,又是罗老师当年的硕导,在外人看来,于情于理也该帮这个忙。为此,刘老师来找过陈校长很多次,有时还会打断我们上课。
可陈校长却死咬着不松口,就是不给刘老师“转正”。
刘老师在学校闹得沸沸扬扬,大家在背地里也议论说,“动动笔”的事情,陈校长何必较这个真儿。
可陈校长就是“较了这个真儿”,不但坚持己见,连学校有其他领导在会上提出相关“建议”时,他也会带头否决。以至于后来刘老师几次在学校停车场堵他,要“给自己讨个说法”。
大家都传言说,陈校长对刘老师多有不满,甚至将爱徒的英年早逝也归咎于刘老师。但陈校长本人并未对我们讲起过这些。
2
读硕士
时,罗老师是我的公共课教师。第一次上课,他在自我介绍时便提到了他的妻子。后来的不同场合里,他也经常把自己和妻子的爱情故事挂在嘴边。这么多年他总是说,自己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最感谢的人便是他的妻子。
罗老师1998年毕业于河南某大学,与刘老师是大学同学。两人从大一便开始恋爱,感情一直很好。毕业前,罗老师报考了我校的硕士研究生,打算继续深造。而刘老师读的是专科,早他一年毕业,毕业当年便在河南当地参加了工作。
罗老师第一年考研失利,决定“二战”。复习的那一年里,他没有任何收入,全靠刘老师资助。一年的努力后,罗老师终于如愿以偿地收到了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兴高采烈地打好行囊来到武汉。刘老师也辞去在河南的工作跟随而来。
平日罗老师在学校读书,刘老师则在学校附近找了一份工作。
每每讲到此处,罗老师都会满怀深情地说,当年虽然考取了“公费研究生”,但生活费却没有着落。他的家庭负担很重,父亲患病失去工作能力,母亲在家务农支撑着3个孩子读书和生活。原本第一次考研失利后,全家人一再劝说他赶快参加工作给家里减轻负担,他自己也数次动摇。唯独刘老师坚定地支持他的学术梦想,主动提出资助他读书。
3年硕士,为了让罗老师在学校安心读书
,刘老师先后换了很多份工作,挣来的钱绝大部分都给了罗老师,自己能省则省。
“20岁出头,一个女人最好的年纪,别人都是被爸妈、男朋友宠着护着,要啥有啥,想啥买啥,但你们刘老师却使劲‘克扣’自己。我读硕士那3年,她的衣服、化妆品全是在学校后街的小店里解决的。我用钱的时候,她却从来不说一个‘不’字……”罗老师讲述的时候,眼睛里都噙着泪水。
刘老师年轻时很漂亮,即便穿的用的都是学校后街的“三无产品”,依旧难以掩盖她的美丽。罗老师说,当时刘老师打工的一家公司老板的儿子相中了她,拼命追了大半年,给她许下了“有车有房未来老板娘”的承诺。可刘老师根本不为所动,甚至连老板儿子送给她的那些礼物,都被她想办法换成钱,又都给了罗老师。
罗老师以优异的成绩硕士毕业后,在陈校长建议下,当年便考取了南京某高校的博士研究生。但收到录取通知的时候,罗老师再一次犹豫了——那时他的家境已经更为摇摇欲坠了。
2002年,罗老师的母亲积劳成疾,在一次入院就诊时被查出罹患重疾。那时他的两个弟弟都还在读书,母亲在电话里哭着对罗老师说:“不要再读了……你爹卧床不起,家里实在支撑不住了,赶紧找个工作赚钱吧……已经读完硕士了,出来工作足够了。”
接到母亲电话的那晚,罗老师彻夜未眠。那张博士录取通知书就放在刘老师出租屋的桌子上,罗老师把它反复拿起又放下。
“咱这种专业,不像理工科,学成了出门就能找到赚钱的工作。哪怕就是毕了业,以后也要熬资历,可能得坐好多年的冷板凳。靠读书赚钱,那时想都不敢想啊!”后来有一次罗老师对我说。
第二天凌晨时分,罗老师终于下定决心,把录取通知书折了几折扔进了垃圾筐。然后离开出租屋去了附近网吧,想去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工作。
天亮之后,当罗老师回到出租屋时,刘老师已经醒了,正盘腿坐在床上,手里拿着昨晚那份从垃圾筐里拣出来的录取通知书,脸上挂着泪水。一见罗老师就对他说:“能读、想读就继续读吧,有我呢,我可以继续赚钱帮你……”
罗老师说,那一刻他羞愧得想从8楼的出租屋窗户跳下去——同龄的女孩子还在攀比谁的男朋友送了更贵重的礼物,谁的婚礼要去国外举行,谁的未婚夫在市区买了大房子,而自己的女朋友,苦等3年,还要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绝大部分来供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