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盒之谜》作者:[日]约翰·迪克森·卡尔
内容简介
一个奇怪的女孩,一把奇怪的雨伞,一场奇怪的聚会,三个昏迷的人。
死寂的街道上,立着一幢十八世纪的房子。医生路经此处,遇到一位女孩。女孩恳求他上楼看看——她父亲正在和别人聚会,她怀疑父亲会有危险。医生闻言进屋,但见那前来聚会的三人全部中毒昏迷,而邀请他们的主人则被刺身亡!整个案件最诡异的地方,是三位昏迷者身上的东西:一个人带着四只手表,一个人带着闹钟上的闹铃装置,还有一个人居然带着生石灰和磷。随着调查的进展,大家又发现此案牵扯到五个消失的盒子……
作者简介
约翰•狄克森•卡尔(1906-1977)
史上最伟大的推理小说作家之一,举世公认的“密室推理之王”。其小说素以公平著称,线索隐蔽,解答惊人,具有超乎寻常的逻辑性、趣味性。他一生共设计了超过五十种密室,几乎每个都是构思精巧、无以复加;又兼其小说一贯具有的浓郁哥特风格,以及其谋篇布局的架构能力之强,自会让读者大呼过瘾,竞相传读。读推理,岂能不读密室;读密室,岂能不读卡尔!
目录
01 凶手的伞
02 四只手表
03 办公室幽灵
04 长桌周围
05 象形文字
06 玛莎的爆料
07 密封的盒子
08 唯一的目击者
09 生石灰和磷
10 魅影再现
11 博妮塔·辛克莱尔的无辜
12 棕色手套
13 第三只手
14 闹铃装置之谜
15 龙之谜
16 木乃伊奇用
17 上锁之门
18 最后的秘密
19 H.M.解开谜团
《五盒之谜》导读
杜撰/文
“你们他妈的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的怒吼似曾相识,树上的鸟儿被一概吓走,“你们是打算撞死我啊?你们刚才就是想撞死我。该死的,看我不掐死你!”
看到这段话,你的脑中究竟会浮现出,一个怎样的形象来呢——到底是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还是一个满口脏话的流氓?不过,不管如何想象,恐怕很少有人会把这种形象和英国绅士联想在一起吧。
人们印象中的英国绅士,一般都是穿戴整齐、干净体面,对女士温柔礼貌,谈吐优雅得体的有教养者。英国是个侦探国度,那些大名鼎鼎的侦探,无一不是温文尔雅的绅士,譬如歇洛克·福尔摩斯、彼得·温姆西勋爵。可是有这样一个大侦探,他出身古老的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英国教育,长期在政府里担任要职,每天出入上流社会,而一张嘴却往往就是一句“他妈的”。这位大侦探就是亨利·梅瑞维尔先生,从男爵,前军事情报部门的头头,人们通常简称他H.M.。
亨利·梅瑞维尔爵士是推理作家约翰·狄克森·卡尔笔下的人物(卡尔在发表这个系列的时候,使用了“卡特·狄克森”的笔名),据说其原型乃是当时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其实,如果仔细对比一下亨利·梅瑞维尔爵士和温斯顿·丘吉尔,无疑便会发现他们,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亨利·梅瑞维尔的袓先柯蒂斯·梅瑞维尔,受英王詹姆士一世的册封,是英国最古老的从男爵之一,而只本人则是第九代从男爵;温斯顿·丘吉尔的袓先约翰·丘吉尔,则是英国历史上的名将,被安妮女王封为马尔巴罗公爵(Duke of Malborough);温斯顿·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爵士,是马尔巴罗七世公爵的第三个儿子。亨利·梅瑞维尔爵士是个脾气暴躁的胖老头,温斯顿·丘吉尔中年发福后的形象深入人心,并且他们都娶了一个,叫作克莱门蒂娜的妻子。
英国绅士的起源,最初是因为英国历史上世袭的等级制度,造就了一批贵族,这些贵族不愁吃穿,不用劳动,每天的生活就是讲排场、作面子、显身份,因此,他们将自己的做派称为绅士风度,主要目的是显示自己跟那些终日劳碌的普罗大众之间的不同。最早的这些贵族,多属于缺乏教育、大字不识的职业军人,为了使自己的后代学会礼仪,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外在形式的标准和要求。随着世袭贵族地位的稳定,这些规矩逐渐成了绅士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所谓的“绅士风度”,占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是,对一个人的服饰、穿戴等外在形式上的琐碎要求。比如绅士做派要求同一套衣服不能连续穿两天,不同的服装要搭配不同的皮鞋。皮鞋一定要手工制作,平常放在家里要用鞋楦撑起,不使其变形;在不同的场合要换不同的领带,裤子的长度也要非常精确。
随着启蒙运动在欧洲的兴起,英国绅士也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例如保持谦逊、学会宽容、尊重妇女等等……事实上,所谓“绅士风度”最精华的部分,正是这种对内在形式的要求。谦逊、宽容、忍耐、仁慈,这些品质和中国儒家先贤们,对君子的要求是一致的。一个中国君子,不需要知道吃西餐究竟是哪只手拿刀、哪只手拿叉子,不需要知道最好的葡萄酒,到底是哪个年份的,他甚至可能会一边和人聊天,一边伸手从衣服里捉虱虫①。但你能说嵇康、阮籍这样魏晋风度的中国君子,不如英国绅士吗?
①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东晋北海郡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东南)人,后移家魏郡。十六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王猛出身贫寒,隐居山中,贩畚箕为业。博学好读兵书,善于谋略和用兵。东晋永和十年(354年),东晋荆州镇将桓温北伐,击败苻健,驻军灞上(今西安市东),关中父老争以牛酒迎劳,男女夹路聚观。王猛听到这个消息,身穿麻布短衣,径投桓温大营求见。桓温请王猛谈谈对时局的看法,王猛在大庭广众之中,一面扪虱,一面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桓温见此情景,心中暗暗称奇,脱口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统率十万精兵仗义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而关中豪杰却无人到我这里来慰劳,这是什么缘故呢?”王猛直言不讳地回答道:“您不远千里深入北境,长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却不渡过灞水去把它拿下,人们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来。”桓温的心思是自己恢复关中,只能得个虚名,而地盘却要落于朝廷;与其消耗实力,失去与朝廷较量的优势,不如留敌自重。王猛暗带机关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桓温北伐只想提高个人威望,并无收复关陇失地的雄心,这触及了他的心病,他默然久之,无言以对,同时越发认识到面前这位扪虱寒士非同凡响。过了好半天,桓温才抬起头来慢慢说道:“江东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的才干!”他拒绝桓温之聘,与苻坚一见如故。论废兴大事,异常契合。苻坚即位,任中书侍郎,曾在一年中五次擢升,官至丞相、中书监、尚书令,封清河郡侯,成为苻坚主要的辅佐。在前秦官至丞相、大将军。
对绅士风度的追求,若仅仅停留在穿戴、谈吐和礼仪上,终究是十分浅薄的。
亨利·梅瑞维尔爵士脏话不离口,甚至在出庭替人辩护的时候,因起立太猛而将法袍撕裂,但是,你能说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老贵族,不是英国绅士吗?
亨利·梅瑞维尔爵士是一个疾恶如仇的胖老头儿,他见不得无辜之人平空遭到冤屈,因此,总会替人打抱不平,将无辜者的冤屈洗尽。在办案之余,他还热衷于撮合有情男女,成人之美。这些品质使人们忘却了亨利·梅瑞维尔爵士脏话连篇的口头禅,忘却了他对“淫猥故事”的极度喜爱,脑中浮现的,只是一个大嗓门、热心肠的英国绅士。
这本《五盒之谜》(Death in Five Boxes)是约翰·狄克森·卡尔1938年的作品,是亨利·梅瑞维尔爵士系列的第八部 作品:
约翰·桑德斯医生在伦敦某条街道上,遇见了一位焦急的女郎。女郎认为她那个待在楼上,和别人聚会的父亲有危险,请求桑德斯医生帮助。结果医生进入客厅,发现所有参与聚会的人,都中毒昏迷了,发起聚会的东家则被刺身亡。女孩的父亲虽然没有生命危险,可是,他的兜里却发现了四只奇怪的手表,她的父亲从不参加聚会,更不会喝酒,为什么这次会破例呢?调查过程中,警察和亨利·梅瑞维尔爵士得知,掺有毒药的酒在准备过程里,一直都有别人看着,没有任何下毒机会,那么,究竟凶手是如何下毒的呢?
在推理小说种类繁多的杀人手法中,毒杀总是显得有些特别,和枪击、刀刺、勒杀等杀人方法相比,毒杀并不算是特别暴力的杀人方法,对凶手的体力也没有什么要求,仅仅是看准时机下毒罢了。因此,毒杀者的心理相对其他类别的杀人凶手,也有着微妙的差别。在许多涉及毒杀的推理小说里面,探究的重点并非下毒的手法,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凶手为何下毒,或者在完成毒杀之后,最大的受益者是谁。
在推理小说家中,最青睐于“毒杀”这一方式的,莫若“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或者是因为身为女性之故,阿加莎·克里斯蒂对血淋淋的杀人方式,常常避而不取,又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身为护士工作的经历,使她学到了许多药物知识,因此,她的小说中的谋杀,很多都是通过下毒来完成的,例如《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三幕悲剧》《畸形屋》等等。
安东尼·伯克莱有一部大名鼎鼎的推理小说——《毒巧克力命案》,讲述了一位绅士收到一盒,匿名寄来的巧克力,随手将巧克力送给妻子,结果妻子吃下巧克力后毒发身亡。一个侦探俱乐部的成员,分别调查分析,前后竟然得出了七种不同的结论。这部《毒巧克力命案》是推理小说史上,最著名的多重解答之作。
作为“黄金时代”三大家之一的约翰·狄克森·卡尔,自然不会在毒杀领域里缺席,他写过两本非常著名的毒杀小说,并且都和他所擅长的“不可能犯罪”,结合得十分完美。第一本是基甸·菲尔博士系列的《绿胶囊之谜》(The Problem Of The Green Capsule),卡尔在这本书里,将极小空间内的故事,扩展到极限,并在结尾处给出了一份“毒杀讲义”,通过罗列历史上著名的毒杀案件,进行了一番缜密的心理分析。这本《绿胶囊之谜》和附带“密室讲义”的《三口棺材》(The Three Coffins)一样,都是卡尔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约翰·狄克森·卡尔的另一本毒杀小说,则是亨利·梅瑞维尔爵士系列的第三作《红寡妇谋杀案》(Red Widow Murders)。这部小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能够“杀人”的屋子,在没有任何人接近,这间全封闭屋子的情况下,里面的人却逐个死于剧毒。这部作品将毒杀和密室结合,配合卡尔经常使用的历史传说和哥特式风格,最后通过一个双重解答,让读者惊骇莫名,堪称是系列作品的典范。
《五盒之谜》这部小说里,并没有出现卡尔擅长的鬼怪传说,也没有将“不可能犯罪”和任何超自然现象进行结合。约翰·狄克森·卡尔从一开始,就把业已发生的谋杀案及各种奇怪的线索,铺陈到读者眼前。随着调查的深入,人们发现这些因中毒而昏迷的人,都有着各自不为人知的秘密,而故事在叙述的过程中,也添加了很多有趣的谜题,比如一个人如何凭空在大楼里消失,或者纵火者不在现场,为什么仍能完成纵火等等。
1938年是约翰·狄克森·卡尔创作的巅峰时期,他的小说既保持着以往创新诡计的惯例,又渐渐开始在故事情节上大做文章。这时,他小说里布局的能力,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掌控自如之境,因此,这部《五盒之谜》虽然核心诡计并不复杂,但是,情节和布局的严丝合缝,均体现出约翰·狄克森·卡尔非凡的创作功力,而这又恰好反过来,映衬出核心诡计的“简单之美”。笔者在平日的创作中,对此中的技巧拿捏,一直甚觉头痛,因此每当看到这里,便禁不住总会涌起对作者的敬意!
这本《五盒之谜》是一部可以在两个小时内,一口气读完的小说,行文简洁、流畅,一如约翰·狄克森·卡尔一贯的风格,喜欢这位“黄金时代”的推理小说大师的读者朋友,请不要错过这部作品。
当然,在翻开最后的答案之前,请读者朋友们好好猜猜凶手是谁——我相信这真凶的身份,若不费上一点脑筋,是绝对猜不到的。
在本文的最后,照例加上一句笔者诚挚的问候,祝各位喜欢推理小说的朋友:开卷有益,阅读愉快。
登场人物一览
丹尼斯·比利斯通(Dennis Blystone)——著名外科医生
芭芭拉·格尔瑞沃(Barbara GoreReeves)——比利斯通夫人的本名
菲利克斯·海伊(Felix Haye)投资经纪人,五盒的委托人
玛莎·比利斯通(Marcia Blystone)——画师,丹尼斯·比利斯通的女儿
约翰·桑德斯(John Sanders)——英国内政部的医学顾问
博妮塔·拉迪·辛·克莱尔(Bonita Ruddy Sinclair)——美术作品评论家,艺术品交易人
伯纳德·舒曼(Bernard Schumann)——英埃进出口公司的老板
查尔斯·德雷克(Charles Drake)——律师
彼得·辛·克莱尔·弗格森(Peter Sinclair Ferguson)——英埃进出口公司的员工和司机
伊尔·哈克姆(Nizam ElHakim)——伯纳德·舒曼的助手,伊斯兰教徒
朱迪斯·亚当(Judith Adams)——谜一般的人物
蒂莫西·雷奥丹(Timothy Riordan)——公寓的管理员,爱尔兰人
埃德加·雷泰尔爵士(Edward Lytle)——收藏家
汉弗瑞·马斯特斯(Humphrey Masters)——苏格兰场犯罪调查部探长
亨利·梅瑞维尔爵士(Henry Merrivale)——侦探
罗伯特·鲍勃·普拉德(Sergeant Pollard)——侦探员
伊芙琳·布莱克(Evelyn Blake)——肯·布莱克的妻子,玛莎·比利斯通的朋友
戈洛提斯·加菲特(Grotius Goffit)——加菲特出版社出版商
汤米·爱德华(Tommy Edwards)加菲特出版社员工
威尔波特·罗格斯(Wilbert Rogers)——律师
博斯(Burns)——伯纳德·舒曼的私人医生
罗琳小姐(Rawlings)——查尔斯·德雷克的秘书
尼尔森(Neillsen)——吉福德医院医生
瑟尼(Thurnley)——历史学家
查尔斯·戴灵(Charles Dellings)——房产中介
乔瓦尼(Giovanni)——亨利·梅瑞维尔爵士的朋友,健身房的所有人
安东尼利(Antoinelli)——亨利·梅瑞维尔爵士的朋友,水果车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