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首诗真实地写出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写出了各路诸侯各怀鬼胎的丑恶嘴脸,更反映了曹操对百姓受难的心痛和对诸侯争权夺利的鄙视。
面对各路诸侯的这种自私的心态,曹操很是着急,他对各路诸侯说:“我们兴起义军来诛灭董卓的暴乱,现在各路大军都已会合到了一处,气势正盛,应该奋力进军,击溃董贼,你们还有什么犹豫的呢?如果说董卓原来倚重朝廷的威严,凭借京师坚固的防御,以朝廷的名义发号施令,虽然他的举动很是无道,但毕竟他手里握着朝廷,我们还有所顾虑的话。现在他焚烧了洛阳宫室,劫持天子迁都长安,已是海内震动、天下共愤,我们出师名正言顺,这样的时机正是讨伐董卓的良机啊,一战而定天下,不可错过这样的好机会啊!”这是一位以国家安危、百姓疾苦为重的将军发出的肺腑之言,足以表现曹操的正直。可那些以自己个人利益为重、钩心斗角的军阀们哪里肯听曹操的劝言,哪里会顾及百姓的死活呢?面对这种军合力不齐的让人失望的局面,曹操不顾自己利益的得失,依然率军前行,在成皋与董卓部将徐荣的军队相遇,终寡不敌众、败下阵来,自己被乱箭射中,坐骑也被杀死,险些丢掉了性命。
这一仗曹操败得很惨,全军覆没,自己差点丢了性命,可相对于那些蝇营狗苟的军阀来说曹操是可敬的,他急于救朝廷、救万民于水火,不计个人得失、勇敢进兵,光凭这一点曹操就问心无愧,没有白食汉朝俸禄,没有辜负百姓对他的期望。
坦白率真 磊落坦荡
曹操有一篇文章《让县自明本志令》,是反映曹操思想和经历的一篇带有自传性质的重要文献。这篇文章写于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时年五十六岁。当时,他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后,政权逐渐巩固,继而想统一全国;但是孙权、刘备两大军事集团仍然是他巨大的威胁。他们除在军事上联盟抗曹外,在政治上则抨击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在这种政治形势下,曹操发布了这篇令文,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表明自己的本志,反击了朝野谤议。文中概述了曹操统一中国北部的过程,表达了他以平定天下、恢复统一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写得坦白直率、气势磅礴、充满豪气,表现出政治家的气度和见识。
这篇文章中最让后人称道的一句话就是:“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句话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刘备孙权之流对曹操的政治攻击只不过是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发泄罢了。
曹操在文章中说自己年轻时被荐举为孝廉,自认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隐逸之士,如果这样恐怕被天下人看做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才干。在济南任国相的时侯,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朝廷的那些权贵。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曹操恐怕自己的这些行为会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返回家乡后,曹操整年不出,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书房,打算在夏秋读书、冬春打猎,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能实现。
曹操又讲到自己后来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曹操说这是他在那个时候的志向。待到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但各路军阀却以平乱为名,大肆招兵,扩充自己的实力。曹操却每次只招募几千人,因为他并没有割据一方,犯上作乱的野心,所以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军队。
曹操所说的这些都是事实。在外人看来,他是在给自己脸上贴金,为自己辩护,可换个角度来说,中国人从骨子里就有一种谦虚的思想,甘于当无名英雄,做好事不留名,可曹操面对政敌的指责把这些都说出来,这正是他率真的表现。他敢于对天下说这番话,正是他磊落坦荡,无愧于心的表现。
曹操还提到政敌要求他放弃兵权的问题,曹操说的很实际,让他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廷,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曹操怕一旦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因此不能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种傻事他是不会干的。除了兵权,曹操说他可以让出大部分皇帝给他的封地,但兵权死都不让。
这就是那个坦白率真的曹操,毫不避讳、毫不掩饰,你们可以攻击我,但我有我的道理,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不让位的原因,很实际、也很明确。
曹操的一生是在马背上过来的,他以自己杰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统一了北方,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保证了北方人民的安定和富足,在政治旋涡中没有“白脸奸臣”,有的只是“治世之能臣”。
成吉思汗
黄金家族的缔造者
成吉思汗,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蒙古族。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公元1206年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被推举为蒙古帝国的大汗。在位期间,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成吉思汗的一生是充满征战的一生,他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战功,而他这些功绩的取得,与他自身独特的个性和曲折的成长经历是分不开的。
少年磨炼的坚强意志
铁木真出生的时候,蒙古草原正陷入一片混战之中,部落林立,互相攻伐。铁木真的父亲也速该在铁木真九岁时被塔塔儿人毒死。也速该死后,俺巴孩汗的孙子泰赤乌部的塔儿忽台乘机兴风作浪,他煽动蒙古部众抛弃铁木真母子,使他们一家从部落首领的地位一下子跌入苦难的深渊。也速该的遗孀诃额仑领着铁木真和他的几个弟弟开始了艰难的生活。
塔儿忽台本来以为铁木真一家一定会被饿死,不料诃额仑却领着孩子们熬了过来,铁木真长成了少年英雄。
泰赤乌部落的首领塔儿忽台害怕铁木真长大后东山再起,以长辈教训晚辈的名义,借口铁木真射杀了弟弟,要捉拿铁木真,企图用铁木真的人头祭天祭山。铁木真听到消息后慌慌张张地逃进一座大森林里,在森林里躲了九天九夜,没吃没喝,由于过度的饥饿,他走出了森林被泰赤乌部抓住。仇人给他戴上手枷和头枷,从一个营地带到另一个营地,将铁木真游街示众,对他百般侮辱,这在少年铁木真心中深深地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每到一个营地,铁木真都用那双愤怒的眼睛看着这些可恶的敌人,他想看清他们的欢乐与喜悦,只有这些胜利的脸可以让他知道失败的耻辱,让他铭记失败的教训,激发他的斗志。泰赤乌人为了庆祝胜利,整个部落在斡难河边举行盛大的宴会,铁木真的被俘让他们不必再顾及也速该的后人会来报仇,这样他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他们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只派了一个少年来看守铁木真。可是,连这个少年都喝醉了,铁木真乘机用枷锁打昏那个少年跑到树林边的水沟里藏身。泰赤乌人发现铁木真逃走后,慌忙从帐篷里跑出来四处搜捕,最终也没有找到铁木真,因为他早已让一个名叫锁儿罕失剌的人救走了(这个人是后来蒙古四杰之一赤老温的父亲)。
从虎口逃出以后,铁木真和母亲还有弟弟妹妹躲进了深山,靠捉土拨鼠、田鼠当饭吃,日子过得非常艰苦。艰苦的环境、母亲的教诲以及身上肩负的复兴大业使铁木真愈加的成熟,慢慢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少年时期的这段艰险而屈辱的经历培养了铁木真坚毅不屈的品质。他曾经说过:“拼杀冲锋的时候,要像雄鹰一样;高兴的时候,要像三岁牛犊一般欢快;在明亮的白昼,要深沉细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坚强的忍耐力 。”正是凭借着这份坚强的意志,铁木真从弱到强,从依附别人到自立门户,经过千百次的战争,终于在公元1206年,斡难河源头举行的忽里勒台选汗大会上,被推举为蒙古大汗,称为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各部的统一大业。在这期间成吉思汗于1196年出兵助金,在斡里扎河(今蒙古国东方省乌勒吉河)打败了塔塔儿人,报了杀父之仇。消灭了泰赤乌部报了幼年受屈辱之仇。最终成为蒙古草原的最高统治者。
成功有效的帝国管理
成吉思汗建立的国家称为伊克•蒙高勒•兀鲁思,即大蒙古国,俗称蒙古汗国。从此,蒙古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群雄林立、互相争伐的局面得以结束,近百个大小不一、各有名号的诸部都统一在大蒙古国的旌麾之下,按照统一的法律和军事行政机构组合起来。
成吉思汗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政权组织机构。其中,十进制军政管理体制,即十户、百户、千户和万户制,效用颇高。汗国的最高行政长官为“札鲁花赤”(也写做札鲁忽赤,即大断事官),掌管民户分配和诉讼司法等,拥有至高权力。成吉思汗委任其义弟失吉忽秃忽为札鲁忽赤;委任忽必来为最高军事长官(军事那颜)。
在蒙古汗国,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尤其是他的诸子均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四个儿子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是汗国宫廷的四根栋梁。长子赤掌管狩猎(军事训练、青年将士的培养);次子察合台掌管《札撒》即法律,既管审判,又管对犯法者的惩处;三子窝阔台治理朝政;幼子拖雷负责军队的组织和指挥及兵马的装备。
在军事方面赤、拖雷除了领有自己直辖的万户之外,对于具体事务也是交给众将分理的。忽必来是蒙古大军参谋部会议的召集和主持者,博尔则是军事会议决议的草拟者。
成吉思汗将萨满教定为国教,委任兀孙老人为掌管宗教的别乞。别乞那颜兼管天文、挑选吉祥年月等事务,享有很高地位。他骑白马,着白衣,坐在众人上面,是巫师之王。
在成吉思汗建国初期,没有固定的都域。1220年确定喀拉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作为首都,但因战争爆发,没有兴建成功。成吉思汗的斡鲁朵(行宫)仍分居四处:第一斡鲁朵设在克鲁伦河之库迭额•阿剌勒,亦称大斡鲁朵,是汗国的政治中心;第二斡鲁朵设在撒阿里客额儿;第三斡鲁朵设在土拉河黑森林;第四斡鲁朵设在色楞格河支流伊德尔河。
在地方设置方面,新兴的帝国打乱原有的氏族或部落组织,按地域划分为左、右两个万户。左翼万户的管辖地直到大兴安岭的东部地区,以木华黎为万户长。右翼万户的管辖地直到阿尔泰山西麓,以博尔为万户长。万户之下,以十进制的组织,分千户、百户、十户。成吉思汗直接统治的地区共有95个千户,委派他的开国功臣为千户长。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之前,蒙古没有成文的法规,人们遵行的只是传统习惯法。汗国建立后,制定了具体的法律条款,称为《大札撒》(汉译作《成吉思汗法典》)。
札撒,意即“军令、法度”。1202年征讨塔塔儿时,成吉思汗首次颁布《札撒》。次年,消灭克烈部后,成吉思汗召集忽里勒台(类似代表大会)又订立了比较完善的《札撒》,并在1206年召开的忽里勒台上通过。1211年和1219年召开的两次忽里勒台,分别通过了成吉思汗补充规定的《札撒》。据《世界征服者史》说,成吉思汗制定的《札撒》都用畏兀儿文字记录下来,保留在斡鲁朵里。诸宗王、大臣每当举行忽里勒台或处理重大问题时,均要首先查阅《札撒》。
成吉思汗制定的《大札撒》原文,今已失传。据《蒙古秘史》、《世界征服者史》及《史集》等记载,《大札撒》包括选举、财政、商业、赋税、外交、刑事诉讼、财产继承等基本条文。除《大札撒》外,还有成吉思汗的训言也被记录下来,称为必里克(箴言)。成吉思汗的训言,如同《大札撒》一样,诸宗王、那颜必须严格遵守,因为其中规定了万户长、千户长、百户长每年年初和年终前来聆听训言的制度。
1204年,成吉思汗在征服乃蛮过程中,俘虏了太阳汗的掌印官、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后来大断事官失吉忽秃忽的师傅)。成吉思汗让塔塔统阿借用畏兀儿文(回鹘文)字母,拼写蒙古语,创造了蒙古文字。蒙古汗国建立后,畏兀儿蒙古文成为全蒙古(包括四大汗国)的通用文字。
成吉思汗还把蒙古帝国分为小的汗国给四个儿子,方便对广阔疆域的管理。成吉思汗把从海押立延伸到花剌子模的地区,赐予长子赤。察合台受封地起自维吾尔居住地,止于撒麻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和不花剌,其居地在阿力麻里境内的忽牙思。窝阔台汗国的都城在也迷里城(今新疆伊敏县),他登基后,将领地赐给他的儿子贵由。拖雷的领地与之邻近,位于帝国的中心。成吉思汗再把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和阿尔泰山一带的所有地区和兀鲁思以及四周的冬夏游牧地,都赐给其长子赤汗管理,还颁降了一道务必遵命奉行的诏书,命令赤征服钦察草原诸地区附近的各国,并入其领地,斡鲁朵设在也儿的石河地区;把阿尔泰山到质浑河(阿姆河)地区赐给了察合台;叶密立和忽巴黑赐给窝阔台;幼子拖雷因在成吉思汗身边,协理大汗朝政,国务与军机莫不监管。
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成吉思汗对蒙古汗国的管理得到了加强,蒙古民族的文明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个稳定而先进的蒙古汗国在成吉思汗手中形成了。
先进的军事思想
马背上长大的成吉思汗身经百战,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与他成功的战争指挥是分不开的。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打仗,成吉思汗也不例外,他对战争战法的领悟是一步一步从战争中总结出来的。在统一漠北战争的前期,成吉思汗并没有表现出多么杰出的指挥艺术。例如,十三翼之战,就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和敌人一对一地硬打硬拼,结果失败在指挥的低劣上。到了伐金战争,成吉思汗已非吴下阿蒙,其战术思想接近成熟。1212年秋,成吉思汗率军围攻金西京(今山西大同),金朝元帅奥屯襄前来支援。成吉思汗派部队引诱奥屯襄到密谷口蒙古大军的埋伏圈里,将奥屯襄全军歼灭。又如智取居庸关,进攻中都围而不打,以消灭有生力量为目的,乃一大杰作。攻金时,针对金国的情况制订消耗战略,培养降将势力等方式,终于取得成功。西征花剌子模,战争艺术更臻成熟,以双钳形攻势,直捣敌都撒马尔罕,已经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