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将之道:世界名将的成名之路与领导艺术(出版书)》
作者:施树禄
简介:
战争是指挥的艺术,这是战争最大的魅力所在,将领是的灵魂,是战争艺术的创造者,走入战争,领略名将的指挥艺术,追寻名将的成名之路,清晰定格名将成名道路上的点点滴滴,透过成名之路与领导艺术,品味世界名将的为将为之道。
目录
前言
南征北战
曹操
成吉思汗
亚历山大
恺撒
克伦威尔
拿破仑
华盛顿
运筹帷幄
姜尚
孙武
孙膑
韩信
诸葛亮
沙场点兵
霍去病
李靖
郭子仪
狄青
徐达
纳尔逊
苏沃洛夫
豪气冲天
项羽
关羽
岳飞
戚继光
汉尼拔
同仇敌忾
巴顿
艾森豪威尔
麦克阿瑟
布拉德莱
蒙哥马利
朱可夫
为虎作伥
隆美尔
曼施坦因
古德里安
龙德施泰特
山本五十六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前言
将星闪烁:成名之路与领导艺术
战争是指挥的艺术,这是战争独特魅力最直接的体现,而战争这一魅力的体现者就是战场上运筹帷幄的统兵将领。将领是战场上的灵魂,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影响或决定着战局的走向。
在人类漫长的战争史中,涌现出了众多让我们铭记的战将。他们运用自己出色的战争指挥艺术,在战争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西方有句名谚说“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中国也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说法。将领们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指挥艺术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他们成为名将所特有的素质是他们在千百次征战和成长经历中得来的。
一名优秀将领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将领的自身性格、将领的成长历程都对一名将领指挥风格以及战术素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将领的性格是一名将领成功与否最根本的因素,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基础,是他成名之路上的原动力。恺撒因为其与生俱来的雄心壮志促使他不停地奋斗,以至于在见到亚历山大大帝的塑像时因为自己的功业未成而流下伤心的眼泪;项羽在见到威风的秦始皇时说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这与他与生俱来的豪气密不可分。
具备优秀将领的性格只是成功的基础,将领的成长历程才是他能否成功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优秀的将领往往会有与常人不同的经历,或经历常人没有体验过的苦难,或得到别人梦寐以求的幸运。前者有战国时期的孙膑,因庞涓的陷害,遭受酷刑后立志复仇,最终在马陵之战中迫使庞涓自杀;后者如美国艾森豪威尔将军,如果不是马歇尔对他的赏识,他很难从一名作战参谋跃升为美国驻欧洲的盟军最高司令官,也不会成为美国历史上升迁最快的五星上将。
优秀将领除了其传奇的成名之路,在战场上表现出来的出色的指挥艺术也让他们成为战场的灵魂。瞬息万变的战场,将领们能否正确指挥直接关系战争的成败。西楚霸王破釜沉舟、“兵仙”韩信背水一战,通过正确的战略战术,将领们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以弱胜强的胜利,展现了其出色的战争指挥艺术,使战争不单单是暴力的直接对抗,更让人们看到了战斗中智慧的博弈。
除了在战场上能够展现优秀将领的指挥艺术外,平时的一举一动也能体现将领的领导素质。出征波斯前夕,亚历山大把自己的所有财产都分给了将士,而留给自己的只有“希望”,这是最好的战争动员,既加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激发了战士们的战斗欲望,可谓一举两得。美国五星上将布拉德莱将军,在平时的训练中与士兵打成一片,赢得了“大兵将军”的美誉,得到了士兵的拥护和爱戴,也向世人展现了自己伟大的人格魅力。
将领是战场上的特殊群体,他们在数量上永远是少数,但他们的作用却是巨大的。透过这一群体,我们就可以解读整场战争。了解这些名将的成名之路与领导艺术,就可以读懂他们在战场上的人生。
南征北战
刀光剑影中开创千秋霸业
王者君临天下的方式有很多种,有靠先人的功业而富贵的守成之君,有靠政治斗争由权臣变身君王的权力高手,而有一种君王是让人敬仰的,他们或白手起家,或经历磨难,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征战无数、战功赫赫,凭借自己的南征北战君临天下,他们是真正的王者。
曹操
乱世之枭雄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一时间军阀割据、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曹操自募兵勇、东征西讨,以求天下统一、人民安康。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统一了北方。随后养兵屯田,发展经济,给北方带来了近百年的稳定。
曹操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与其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自己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决定了他所取得的成就。
生性多疑 逆我者亡
“多疑”这个词的意思在特定环境下就是“谨慎”,在那个天下大乱的年代,每一个人都必须谨小慎微,稍不小心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而那时的生命贱如草芥,曹操的“多疑”在当时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可以说曹操的“多疑”间接上也成就了曹操的统一大业。而曹操的“多疑”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他杀害吕伯奢一家和梦中杀人这两件事。
汉灵帝驾崩以后,太子年幼,宦官专权,大将军何进与袁绍图谋诛杀宦官,总揽大权,但太后不听他们的进言,于是何进就擅自调凉州刺史董卓进京,意图以此来胁迫太后就范,宦官看出了何进的意图,在董卓进京前先把何进杀了,这样一来董卓就无人可以控制。董卓进京后先废汉少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京都大乱。董卓生性残忍,激起满朝上下的愤恨。曹操以献家传宝刀为名准备诛杀董卓,但刺杀失败,连夜逃出京城。
在离京逃亡的路上,曹操路经其父好友吕伯奢家。对于这位身为朝廷通缉的要犯,吕伯奢并没有介意曹操通缉犯的身份,而是热情地接待了他,为了更好地招待曹操,家中无酒的吕伯奢不辞辛苦地骑驴去西村给曹操沽酒。
吕伯奢的好意并没有打消曹操的顾虑,身为逃犯的他神经绷到了极点,生性多疑的性格更是让他对这位父亲的老友很难放心,于是曹操就去偷听吕伯奢家人的谈话,这一听就出事了。“缚而杀之,何如?”这是曹操从窗外听到的谈话,本来就心存疑虑的他听到这句话更坚定了自己的判断,于是拔剑闯入屋内,不问男女老幼,给吕伯奢家里来了个“一锅端”。当曹操在厨下发现一头绑着的猪的时候,他知道自己误杀了好人,当时的心情可谓追悔莫及,换做一般人,也许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不能自拔,可他是曹操,也只有他能够很快从自责中醒过来,铸下大错的他现在想的不是如何赎罪或如何补偿,而是在想这一行为给自己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他像每一个平常人一样选择了逃跑,可偏偏造化弄人,在逃跑的路上遇到了吕伯奢,这时曹操的脑中全是自己下一步的境遇,如果让吕伯奢知道自己把他们家灭了门,必然回去报官,自己也将性命难保。所以他一不做、二不休,将吕伯奢刺杀于剑下,说出了那句流传后世的狠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有人说这体现了曹操自私狠毒的性格,成为贬曹一族手中最锐利的武器,可在那万分紧急的时刻,这种做法正体现了曹操成为一个政治家的潜质,如果存有妇人之仁、心慈手软,也许曹操早就死于董卓之手了。
曹操“多疑”的另一件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是他梦中杀人的故事。
有一次,他对照料、服侍自己饮食起居的侍从们说:“我有个毛病,或者说特殊功能,当我在睡梦中时,只要有人稍一接近我,我就会跟梦游似的,马上跳起身来杀死这个人,所以今后当我睡着,尤其是熟睡之际,不要靠近我,以免造成误杀。”侍从们听听也就过去了,嘴上都连称知道了,可谁都没有把曹操这句话放在心上。
当时的政治局势三足鼎立,各个国家内部都隐藏着敌国的奸细卧底、杀手刺客,曹操从个人安全考虑,不相信身边的任何一个人,所以他就要对侍从们说这番话。
曹操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装做受冻而不知的酣睡状态。一个平日深受曹操喜爱,对曹操的照料也十分精细入微的小侍从,见主人在寒夜受冻,出于职责,更出于对曹操的爱戴,便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地走到曹操卧床前,刚要伸手捡起地上的被子给主人盖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抽出床头宝剑,狠命一挥,侍从即刻身亡。曹操杀人之后,一言不发,重新躺倒,呼呼大睡起来。其他侍从吓得面无人色,都呆傻般一动不动。很长时间才清醒过来,但谁也不敢再靠近曹操。那个被杀的小侍从也就一直横卧在曹操床下。第二天清晨,曹操醒来,一见床头溅满鲜血,床下又横卧着已死的小侍从,大惊之后便大怒:“谁敢杀我爱侍?”众侍从一直战战兢兢地远避在旁边,见曹操怒问,才一齐跪下,说出事情经过。曹操听后,表现出惊愕又悔伤的神态,还流下了几滴眼泪。抱起那小侍从的尸身,难过地说:“我跟你说过,我会梦中杀人而不自知。你怎么还在我睡觉时靠近我呢!”
于是,曹操下令,厚葬这个被自己误杀之人。整个葬礼中,曹操表情十分沉痛。军中众人终于相信:曹公睡梦中确有神秘的自我保护能力。并互相告诫:当曹操睡觉时,万万不可靠上前去。
可以说曹操的做法是残忍的,那个侍从至死都不知道自己做了曹操“杀鸡儆猴”游戏里面的那只鸡,可谁又能保证如果曹操不演这场戏,不这么多疑谨慎,他的寝宫里不会出现一个豫让,不会出现一个聂政呢?
思才心切 求贤若渴
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曹操对人才格外看重,他曾借诗歌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他的《短歌行》中有这样的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首诗重点表达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求与渴望。曹操不止一次地发布求贤令,希望能网罗天下人才共同治理国家。他对人才的渴求从陈琳和许攸的两件事上就可见一斑。
陈琳因董卓之乱避难至冀州时,入袁绍幕下。袁绍让他掌管文件,军中文书大多由他来撰写。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这是在官渡之战前夕他为袁绍写的出征檄文。文中写到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从前的中常侍,与左悺、徐璜,同时兴风作浪、骄横放纵、损害风化、虐待百姓;他的父亲曹嵩,是曹腾收养的义子,借助曹腾的地位,乘坐金车玉辇、勾结权势、篡夺皇位、颠覆皇权。曹操是宦官阉人的后代,本来就没什么品德,狡猾任侠,喜欢制造动乱和灾祸,更是遭世人唾弃。袁绍统领豪杰,铲除奸佞,又遇到了董卓的专权,欺凌百官、残害百姓,于是袁绍拔剑击鼓、发动诸侯、召集英雄,不追究他们从前的过错,都予以任用,和曹操共同商讨讨伐董卓。本来以为曹操是英雄之才,可以重用,谁知他愚昧短见,轻易发动进攻,打了大败仗,丧失了许多兵力,袁绍又分给他兵力,休整队伍,上表让他担任东郡太守;又让他担任兖州刺史,让他披着虎纹将袍,交给他军队,给他奖罚的权力,希望他能够立功赎罪。但是曹操趁机飞扬跋扈,更加变本加厉地剥削人民,残害贤能善良的人。
后面的文章中陈琳又在政治上对曹操进行了攻击,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随意杀害政见不同的大臣,汉献帝在许昌只是一个傀儡,朝廷在曹操一个人的掌控之中,终有一天曹操会谋朝篡位。
陈琳的这篇文章写得可谓刀刀见血、句句致命,在那个至礼至孝的年代,这样辱骂一个人的先人是谁都难以接受的,其中对曹操的为人大加诋毁,而且还进行政治上的中伤,如果换做心胸狭窄且鼠目寸光的人,估计陈琳死十回都不够,可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曹操。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也正是看到了那篇檄文,曹操记住了陈琳,认为这是一个可以为国家出力的人才。曹操爱其才而没有追究他对自己的诋毁和辱骂,让他做了司空军师祭酒,使其与阮瑀共同管记室,收为己用。
在官渡之战过程中,曹操久守官渡,军力渐乏,军粮告竭,急发使者往许昌求救措办粮草。使者被许攸截获,曹操催粮书信俱露。于是许攸献计袁绍,分析了曹操军队屯官渡,与袁军相持日久,许昌必定空虚,若分一军星夜袭击,则许昌可一举拿下,曹操也可擒拿。如若袁绍用许攸之计袭许昌、攻官渡,曹操必定全军覆没。而在另一方的曹操已是热锅上的蚂蚁,正如许攸分析的,现在的曹操处在极大的困难之中。当许攸离开袁绍投奔曹操的时候,曹操正准备就寝,听到许攸来投,他连鞋子都没有穿就出帐迎接许攸。可见曹操对人才谋士的渴求与周公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行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正是因为许攸的到来,曹操才一把火烧了乌巢,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直勇敢 问心无愧
曹操生性正直,不苟全于权贵,做事但求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肩上的使命,这也是他成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的基本素质。
曹操刚刚进入仕途的时候担任洛阳北部尉的职务,这一职务主要负责京师的治安工作。曹操在衙门里造五色棒,在大堂的左右各摆十多支,对不法之人以威慑,有犯禁者,不避豪强,即击杀之。
当时官府下令夜间的时候不许随便走动,可当朝得宠的宦官蹇硕的叔父却不把这条命令放在眼里,仗着自己是蹇硕的叔父深夜在街上溜达,正赶上曹操巡夜,曹操不惧蹇硕的淫威,将其叔依法治罪,就地正法。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使京师治安大为好转,没有再敢犯禁之人。
董卓进京乱政之后,天下诸侯纷纷起兵并推袁绍为盟主,结成讨董同盟,讨伐董卓的篡逆行为。曹操自己也散尽家财,拉起义军,加入到了这次讨董战斗当中。可这些诸侯都是各怀心思,打着为朝廷效力的名义纷纷为自己谋取私利,这让曹操很是不齿和愤怒。他在他的诗作《蒿里行》中这样写这次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