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国演义》说张飞怒鞭督邮,刘备仁慈,出面阻止。这是为了塑造刘备、张飞的形象,非是。当以史传为是,实系刘备自为,或督率属下而为之。
平(公元190—193年)初,刘备无处安身,率领属从投奔了公孙瓒。此即历史所称,刘备“为贼所破,往奔中郎将公孙瓒”①。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境)人,是刘备的同窗好友,也是有助于刘备发迹的一位关键人物、二人曾经同学于卢植。《三国志•先主传》说:“瓒深与先主(刘备)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公孙瓒以孝廉为郎,被授于辽东属国长史,后因抵御鲜卑人塞和讨伐张纯有功,升涿县令,再迁骑都尉,又迁中郎将,封都亭侯。后来,又因镇压农民起义军有功,拜为奇武将军,封蓟侯;继而,汉献帝又自长安遣使拜瓒为前将军,封易侯。他同袁绍的关系,先是互相利用,后是势不两立。他曾应袁绍之约,出兵攻击冀州牧韩馥,追使韩馥把冀州让给了袁绍。根据当时的建制,公孙璜应该接受幽州牧刘虞节度,但因对付乌桓、鲜卑策略上的不同而与刘虞不和:“瓒志扫灭乌桓,而刘虞欲以恩信招降,由是与虞相忤。”② 袁绍谋立刘虞为帝,公孙瓒自然持反对态度。袁绍、袁术各怀异志,兄弟因立刘虞事不和,公孙瓒站到袁术一边,派遣从弟公孙越率骑兵一千帮助袁术,结果公孙越被杀,从而更加与袁绍势不两立。公孙瓒上疏数袁绍十大罪状,急剧向南发展,自置冀州、青州、兖州刺史和郡县守令,以与袁绍所置州郡史守相对抗。继而,他杀死了幽州刺史刘虞,控制了幽州地区。所以,公孙瓒虽非州牧,但却是雄居一方的相当有影响的一股势力。
刘备往奔中郎将公孙瓒后,瓒表请朝廷封刘备为别部司马。
——————————
①《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②《后汉书•公孙瓒传》。
据《后汉书•百官志》载,将军属官有长史、司马各一人,秩千石,司马主兵。又说,“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各随时宜。”可见,别部司马,是一个职级相当高的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武职①。
公孙瓒是很有名的血腥镇压黄巾农民起义的人物。史载:初平二年,公孙瓒迎击青、徐黄巾军于东光(河北今县)南,“斩首三万余级”,黄巾“弃其车重数万辆,奔走渡河”,瓒因其半济而攻之,又杀黄巾数万,流血丹水,收得生门七万余人,车甲财物不可胜算。由此“威名大震”②。刘备是否参加了公孙瓒这次大规模的杀害农民军的行动,史无记载,但从时间上看,有可能刘备已经到了公孙瓒那里。因而,他参加这次屠杀行动是非常可能的。
《三国志•先主传》注引《英雄记》说:“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所谓“从讨”,表明他还没有一支像样的独立的军事力量,而是作为公孙瓒的部属参加了战争。但是,从正式的历史记载看,公孙瓒和刘备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都没有什么殊功卓勋,只是做了一些策应性的行动。《三国演义》所述的刘备跟随公孙瓒参加讨伐董卓的战争作为,以及关羽刀斩董卓骁将华雄③和刘、关、张三人战吕布,统统不见于正史。
公孙瓒主要是用刘备来对付袁绍。公孙瓒派他到青州去,“使
————————
① 元郝经《续后汉书》说,公孙瓒表刘备为别部司马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十月。
② 同上。
③华雄是被孙坚杀死的。《三国志•吴书•孙坚传》云,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孙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一作叶雄)等”。
与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绍"。这是初平三年与四年间(公元192——193年)的事。史载:"袁绍与公孙瓒所置青州刺史田楷连战二年,士卒疲困,粮食并尽,互掠百姓,野无青草。绍以其子袁谭为青州刺史,楷与战,不胜。”①在对抗袁绍的战争中,刘备确实帮了公孙瓒大忙,数有战功,因而公孙瓒让他"试守平原(今山东平原南)令,后领平原相”②。侯国的相,与郡太守同级。至此,他已是享秩二千石的官了。
平原任上“雄姿杰出”
刘备做平原相的时候,以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同时结交了赵云,用主骑兵。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他曾是公孙瓒的部下,《三国志•赵云传》及注引《云别传》说:“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赵云为什么不就近追随袁绍,而常山郡又为什么要推举赵云投附公孙瓒,《云别传》的记载可见一斑。记载反映了常山郡一些地方官吏对于形势的错误分析和赵云期投明主的心情:“时袁绍称冀州牧,瓒甚忧州人之从袁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诏讪,未知孰是,民有倒悬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瓒征讨。”当时,恰巧刘备也到了公孙瓒那里,二人有了接触,刘备“每(常常)接纳云,云得深自结托”。
——————————
①《资治通鉴》卷60,献帝初平四年。
②《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公孙瓒遣刘备配合田楷抗拒袁绍,同时让赵云随从,“为先主(刘备)主骑"。不过,这段时间不会太长。因为赵云很快认识到公孙瓒不是一个贤能而最终有所作为的人物,想找机会离开,于是“云以兄丧,辞瓒暂归”。这时,刘备与赵云已深结友谊,知其骁勇可用,因此“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从而充分表达了难舍难离和希望为己所用之意。赵云自然明白刘备的意思,因而非常明确地对刘备说:“终不背德也,”数年之后,赵云兑现了自己的诺言,终成刘备名将,
刘备在平原任上颇有政绩。《三国志•先主传》注引王沈《魏书》说:“是时人民饥慬,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他很得人心,颂声远播。
据载,他的政绩和能力,竟然受到别有用心的人的妒忌。《先主传》上有一段很有趣的记载:“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本传注引《魏书》也提到:“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这些记载,颇令后人疑惑。卢弼《三国志集解》注引赵一清的话说:“前注引《典略》言平原刘子平荐先主,此言刘平刺之,何相反也?岂先主失欢于故人邪,抑别一人也?”看来,两种可能都是有的,但就刘备当时力结士人的情况看,失欢于故人的可能性小,况且两个名字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当以两人为是。
他曾发兵援救过北海相孔融。虽无大功,却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提高知名度的机会。
《华阳国志•刘先主志》说:“北海相鲁国孔融为黄巾贼所围,使太史慈求救于先主。”孔融,字文举,是孔子二十世孙,少年时代即出了名。善言辞,崇礼让,人称“幼有异才”、《后汉书•孔融传》注引《融家传》记载孔融让梨的故事,至今传为佳话。据称:“兄弟七人,融第六,幼有自然之性。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由是宗族奇之-" 10岁时,随父至京师,竟敢冒称“通家”(指世交之家)子弟求见河南尹李膺,李膺谓其“高明必为伟器”。既长,先后做过侍御史、司空掾、虎贲中郎将,因为违忤董卓的意旨,被转为议郎,继而被派到最危险的地方做地方官。《后汉书•孔融传》说:“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治今山东寿光东南)最为贼冲,卓乃讽三府(按,指太尉、司徒、司空)同举融为北海相。”孔融到北海,“承黄巾残破之后,修复城邑,崇学校,设庠序,举贤才,显儒士",并且"收合士众,起兵讲武”,颇有令名。然而,此其人,志大才疏,不识时务,“高谈教令,盈益官曹,辞气温雅,可玩而诵”,及至动真格的,“论事考实,难可悉行”,在那六年、“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他先是被黄巾张饶部打败,“连年倾覆,事无所济,遂不能保障四境,弃郡而去”,继而又被黄巾管亥部围困在都昌(今山东临朐东北),情况危急,因遣太史慈向刘备求救①。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今山东威海)人,是把刘备同当世名人孔融搭上关系的重要人物。慈少好学,仕郡为奏曹史。据说,当时郡守与州刺史有矛盾,太史慈受郡守之使截毁了州刺史
————————
① 以上见《后汉书•孔融传》、《三国志•魏书•星琰传》注引《续汉书》《九州春秋》。
给朝廷的奏章,“由是知名,而为州家所疾”。为了避祸,逃到辽东。他的行为,受到孔融的欣赏:“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慈从辽东回来以后,其母对慈说:“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于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太史慈为报答孔融,单身步行,径至都昌。融想向平原相刘备告急,但城中人无法冲出重围。慈自告奋勇,愿意担此重任。融曰:“今贼围甚密,众人皆言不可,卿意虽壮,无乃实难乎?”慈对曰:“昔府君倾意于老母,老母感遇,遣慈赴府君之急,固以慈有可取,而来必有益也。今众人言不可,慈亦言不可,岂府君爱顾之义,老母遣慈之意耶?事已急矣,愿府君无疑。”孔融自然是求之不得,同意了。太史慈随即冲出重围,到达平原,对刘备说:“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于君,惟君所以存之。”
刘备得到当代名人孔融的求救,异常惊喜,高兴地说:“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因而即刻发兵三千随太史慈往救。黄巾军闻刘备来救,亦即自动解围散去。① 既然“贼乃散去”,未曾交手,自然也无《三国演义》所说关羽斩管亥的记载。
刘备治民用兵都有作为,因而引起了时人的注意。《华阳国志•刘先主志》载,广陵(治今江苏扬州东北)太守陈登曾对功曹陈矫说:“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父子;冰清玉洁,有德有
————————
①《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
言,吾敬华子鱼;博闻强记,奇伟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霸王之略,吾敬刘玄德。名器尽此。”①
————————
① 另见《三国志•魏书•陈矫传》,文稍异。陈矫,后仕魏,官至司徒;陈元方父子,指陈建、陈纪父子,陈纪字元方,汉末官至尚书令、大鸿胪;华子鱼,即华歆,汉末曾为尚书令,仕魏为司徒、太尉。

第二章 始为封疆大吏
袁绍与公孙瓒相互攻伐初期,刘备一直以别部司马带兵同青州刺史田楷也兵齐地,抗拒袁谭。不儿年,他的治军和为政能力,就得到了时人,包括诸多州牧的重视。因而,他很快便成了拥兵一方的军事集团的首领和封疆大吏。对此,从客观上说,自领兖州牧的曹操和徐州牧陶谦、冀州牧袁绍都为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援陶谦,代领徐州牧
初平、兴平之交发生了曹操讨伐陶谦的战争。
陶谦,字恭祖,丹阳(治今安徽宣城)人,时为安东将军、徐州牧。陶谦为人,并不像《三国演义》里说得那样好。本来,“徐州百姓殷盛,谷米丰赡,流民多归之,而谦背道任情”,疏远忠直,亲近小人,“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乱”①。
史载,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的父亲曹嵩接妾及小子曹德避难琅邪,在泰山郡华、费间(今山东费县境)被徐州牧陶谦的部下杀了。曹操为了报仇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是年秋天,率领大
——————————
①《三国志•魏书•陶谦传》。
军出击陶谦、曹操攻拔十余城,很快打到陶谦的大本营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陶谦兵败东奔,走保郯(今山东郯城),据记载,“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今江苏睢宁西南)、睢陵(今江苏睢宁)、夏丘(今安徽泗县),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①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夏,曹操第二次征陶谦,陶谦告急于青州刺史田楷和平原相刘备。田楷、刘备率兵往救。据载:"时先主自有兵千余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②这说明,刘备已经有了近万人的部队。他自认该是谋取更大发展的时候了,于是脱离了公孙瓒和田楷,归附陶谦,率兵驻扎到陶谦的临时驻地郯城附近。但是,这支刚刚乌合的队伍没有很强的战斗力,再加遇上善于用兵的曹操,所以不久便吃了败仗。《二国志•武帝纪》记载了这次战斗:“夏,(曹操)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到东海(郡治今山东郯城)。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截击)太祖(曹操)。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今山东临沂),所过多所残戮。”《后汉书•陶谦传》说:“曹操复击谦,略定琅邪、东海诸县,谦惧不免,欲走归丹阳。”幸曹操后院起火,陈留太守张邈和陈宫反曹操而迎吕布为兖州牧,曹操被迫撤离徐州,返回鄄城。否则,陶谦、刘备还会受到更大的打击。这是刘备生平第一次同曹操的战
——————————
① 《后汉书•陶谦传》。《三国志•魏书•陶谏传》所记不同,说“死者万数”。
②《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争,亲自休验到曹操用兵之能和残酷,从而在心中留下了惧怕与曹操交战的阴影。
刘备归附陶谦以后,陶谦自料不能长久以属下视之,于是便做人情交易,表荐刘备为豫州刺史,屯驻小沛(今江苏沛县东)①。当时十三州刺史部之刺史已是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所以从此以后他也就可以名列封疆大吏了。
不久,陶谦忧愤成疾,弥留之际,虑及儿子平庸和州郡残破的局面,以及刘备已经拥兵近处、曹操觊觎再进、袁术威胁于南的态势,因对别驾糜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陶谦死后,麋(一作糜)竺遵照陶谦的遗愿,率领州人到小沛奉迎刘备接任徐州牧。据载,刘备甚有顾虑,不敢贸然承当。下邳(治今江苏睢宁西北)人、广陵太守陈登和北海相孔融极力促成其事。陈登出力最多,亲到小沛,对刘备说:“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于今日。彼(当作徐)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刘备细度形势,深知当时驻扎在近处的袁术自领了扬州刺史,又在觊觎徐州,便对陈登说:“袁公路(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陈登明确表示:“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按:指刘备。汉时,敬称州刺史为使君)②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意思很明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