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前112年刘贞失侯,到公元196年“曹公(操)表先主(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①,中经三百余年,刘备的直系先人别无封侯者,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指出,“先主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既绍汉祚、不知以何帝为元祖以立亲庙。”元人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也指出,“《蜀书》云备中山靖王胜子陆城亭侯贞之后,然自祖父以上世系不可考。”
具体的世系传承是很难搞清楚了,但我们从历史的考察中知道,东汉光武帝刘秀是汉高祖的九世孙,景帝的六世孙;汉献帝是汉光武帝的八世孙。这样算来,至少十三世以前,刘备才同东汉献帝同一祖先——汉景帝。所以,称他为东汉皇室的远系支庶是颇为恰当的。②
《三国志•先主传》说,“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据此,可以得到三
——————————
①《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② 《三国演义》第20回列述刘备先祖世系,自景帝至刘备历十九世,并谓陆城亭侯刘贞以后至刘备祖父刘雄以前直系先人,两汉期间有十三世封候。不见史传,当为小说家特意撰补。按,如果依此算来,刘备的辈分比献帝小得多。可见,《三国演义》所列世系和让献帝称刘备为皇叔的说法都是无稽的、矛盾的。
个结论:一、刘备的先祖官居高位者很少,否则必会述及;二、祖父刘雄、父亲刘弘都在州郡内做过职级不高的小官。刘雄孝廉出身,官至范县(今河南范县)令,说明家虽不显,但也颇有一定社会地位;三、父亲刘弘早逝,家势顿落,刘备少孤,为了生存之计,不得不自食其力,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过着既非穷困也不富裕的一般的平民生活。这样的家庭出身,对他的成长以及为人处事自然产生了微妙的影响。一方面,家庭的根基和社会地位使他不会甘于如此平淡的生活;另一方面.经济的状况又必然影响他的思想轨迹、制约他的发迹历程以及交际和爱好。
二、少有大志
历史上,凡已成其大业的人物,出生时的乡土异象、少年时代表现出的若干异人和过人之处,常被后人根据传说编织出一些美丽的花环戴在他们的头上。
《三国志•先主传》说,“(刘备)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刘备居住的村庄就是以他家的这株大桑树命名的。这株大树,由于同刘备有如此的关系,所以也便名留青史了。地理学家、刘备的同乡、北魏时的涿县人郦道元作《水经注》时特意提到这一点:“督亢沟水东经涿县郦亭楼桑里南,即刘备之旧里也。”直到宋代,楼桑村依然比较有名,所以《方舆纪要》也特意提到了它的确切位置,说“楼桑村在涿州西南十五里”。
更有趣的是,刘备家的这株桑树,不仅高大,而且形状与众不同,树冠犹如大伞,“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所以“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刘备争正统地位的历史学家、晋人习凿齿在写《汉晋春秋》时,非常重视搜集这样的异兆和传说,因而在书中明确地记载着,当时涿县有一位名叫李定的善知风水的人,看到了这株怪状大树,便向世人宣称:“此家必出贵人。”这贵人,当然就是刘备了。
大树之下往往是村民集谈和少儿玩耍的地方。据载,“先主(刘备)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于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① 羽葆盖车,指用鸟的羽毛装饰的只有天子才能乘坐的华盖车。如此企图做皇帝的狂言,自然属于大逆不道,会招来灭门之祸,所以引起了叔父的恐慌。著史者记载了这一故事,目的全在于要说明刘备其人自幼怀有大志,表现与众不同;同时也要说明少年刘备已经引起了家族和世人的注意。
刘备的母亲和同宗人等都察觉到刘备有过人之处,因而也都重视对他的教育和培养。15岁那年、母亲让他出外求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②卢植亦涿郡涿县人,是后汉大儒,“少与郑玄俱事马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好章句”③,著作甚多,曹操称其为“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④。拜到这样大儒的门下,自然很不容易,既需一定的学识根基,也需交纳不菲的束修费用。同宗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常资给先主”,担负了他的大部或全部费用,资助数量之多竟“与德然等”。据说,元起的妻子很不高兴,因说:“各自一家,何能
——————————
①《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② 同上。
③《后汉书•卢植传》。
④《三国志•魏书•卢毓传》注引《续汉书》。
常尔邪!”元起当即说出了心里话:“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①可见,宗族中人们资助刘备求学,实是作为一种政治投资。
根据历史的记载推测,刘备跟随卢植求学时间不会太长。因为刘备15岁是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这一年,卢植拜为九江太守,刘备、刘德然、公孙瓒都不可能跟随到九江从学。不久,卢植“以病去官”,在家著书立说,并授学于缑氏山(今河南偃师东)中。熹平末年(公元177年),“会南夷反叛,以植尝在九江有恩信,拜为庐江太守。”岁余,“复征拜议郎……转为侍中,迁尚书”。②可见,刘备从卢植求学只可能在卢植“以病去官”后至再拜庐江太守之前的不足两年的时间里。因此,他虽然受到大儒的熏陶,但不会是很多、很深刻的,甚至还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
刘备的长相颇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他身高七尺五寸(按东汉官尺算,约合1.78米),“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③。长了两条长胳臂可能是真的,但说垂手过膝,当属言过其实。因为除非是畸形人,那不符合人类的生理特征。耳朵较常人为大也可能是真的。吕布骂他“大耳儿,最叵信!”④曹操称他为“大耳翁”③,都可以作为证明。但如《三国演义》所说“两耳垂肩”,则是没有历史根据的。
史称“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⑥,当是真的。
——————————
①《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②《后汉书•卢植传》。
③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④ 《后汉书•吕布传》。
⑤《华阳国志•刘先主志》。
⑥《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惜无更多直接的事实证据。这说明,他的家境虽然不甚富裕,但也并非非常困难:同时说明,刘备不是一个善治产业的人,更非安分守己、满于现状之辈。
刘备身处东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烈之际。尤其在他 20岁前后的时候,社会必将大乱的形势已很明显。因此,他开始积极行动,谋划在乱世中建功立业:史载,刘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刘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善下人”是谦虚待人之意;“喜怒不形于色”表现了善断大事的风度,这都是能够成其大事的重要条件。
在此期间,他终究结交了多少豪杰,把多少有志青少年笼络在自己周围,不得而知。但就“年少争附之”推测,定当不少。其中名气最大的自然是青年关羽和张飞。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今山西临猗西南)人。《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华阳国志•刘先主志》也说,刘备合众,“河东关羽云长、同郡张飞益德并以壮烈为御侮”。关羽因何“亡命”,史无明记。《三国演义》说是因为杀了本地豪强而亡命,自然是一种合理的推测。“御侮”是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种职务,是个名词,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抵御侵犯,语出《诗经•大雅•绵》“予曰有御侮”。《疏》云:“御侮者,有武力之臣,能折止敌人之冲突者,是能扞御侵侮,故曰御侮也。”用现代话说,就是贴身警卫,就是保镖。《关羽传》说:“先主与二子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这段话,固然反映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表明了他们之间的尊卑关系。人们常见戏剧舞台上刘备坐着,关、张肃立身后,而以为是关、张对刘备的尊敬,实非仅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职所使然。
张飞,字益德,或作翼德,涿郡人。有关他的家世、出身,正史没有记载,从而为演义类作品留下了广泛驰骋的园地。至于其可信度有多少,自然是不得而知的。《三国志•张飞传》说,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华阳国志•刘先主志》说:“先主与二子寝则同床,食则共器、恩若兄弟,然于稠人广众中侍立终日。”所谓桃园三结义云云,就是根据这些记载演义出来的。
在经济上,中山(今河北定县)大商张世平、苏双等给了重大帮助、据载,这两人“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刘备)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①。
三、乱世发迹
东汉末年,动荡的社会形势为刘备的发迹提供了机会。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爆发了以钜鹿(今河北巨鹿)人张角为首的黄巾起义,"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② 朝廷慌了手脚,立即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急以外戚、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营士屯驻洛阳周围,修理器械,紧急备战,以镇守、保卫京师;(二)置函谷(今河南新安东北)、太谷(今河南洛阳南)、广城(今河南伊川西南)、伊阙(今河南洛阳南)、轘辕(今河南偃师东南)、旋门(今河南荥阳西)、孟津(今河南孟县南)、小平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八关都
——————————
①《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②《后汉书•皇甫嵩传》。
尉,构成京都屏障;(三)发天下精兵,以尚书卢植为北中郎将讨张角,北地太守皇甫嵩为左中郎将、谏议大夫朱㑺为右中郎将讨颖川黄巾;(四)全国总动员,“诏公卿出马、弩,举列将子孙及吏民有明战阵之略者,诣公车。”①可见,当时的形势是,一方面起义军如火如荼地发展,一方面各州郡纷纷举兵自保,同时各地地主武装和一些怀有野心或试图借此以为进阶的人也都行动起来。
刘备就是在此种形势下率领自己的属从,包括关羽和张飞等而毅然投军的。这时,他的年龄是24岁。
从镇压黄巾军起步
史载,“灵帝末,黄巾起,州郡各举义兵,先主(刘备)率其属从校尉邹靖讨黄巾贼有功”②。邹靖其人,生平不详,既任校尉(高级军职),就当时的布军态势和地望看,当为北中郎将卢植或幽州牧刘虞的麾下,或为直属朝廷的一支队伍的长官③。
在此期间,刘备还参加了平定张纯反叛的战争。中平四年(公元187年),中山相渔阳张纯与同郡故泰山太守张举及乌桓大人丘力居等联盟,反叛,劫略蓟中,杀护乌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杨终等,众至十余万,张举称天子,张纯自号弥天将
——————————
①《后汉书•灵帝纪》。
②《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③《三国演义》说邹靖为涿郡太守刘腾属下,误。第一,刘焉历任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没有担任过幽州刺史,也没有担任过涿郡太守。天下方乱之时,他已自求为监军使者,到益州“领益州牧”了,没有直接参与镇压北方的农民起义;第二,据《后汉书•百官志》载,校尉是高级武职,秩比二千石,或为太将军属,或为特置,如司隶校尉、城门校尉、戊已校尉等,而郡太守的属官最大的武职是都尉。所以,邹靖不可能是太守的部下。
军、安定王,寇略青、徐、幽、冀四州。朝廷下诏,令青、徐、幽、冀各州进讨。《三国志•先主传》注引《典略》说:“平原刘子平知备有武勇、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过平原,子平荐备于从事,遂与相随”。进军中,突与叛军遭遇,刘备险些遇难,“遇贼于野,备中创阳死(按:阳死即佯死,装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中平六年(公元189年),骑都尉公孙瓒、幽州牧刘虞平定了张纯版乱。史籍不载刘备有何战绩。
刘备因为参与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被授为屮山安喜(今河北定州境)尉。刘备所立军功,史无具体记载。①
尉是县长(或令)的佐官,武职,主掌按察盗贼、维护地方治安、征发卒役等事。《后汉书•百官志》说,“县万户以上为令,不满为长,侯国为相。皆秦制也。丞各一人。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刘备做安喜尉,也未见大的功业,但鞭打督邮一事却是载于青史的。
《三国志•先主传》说,“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音àng,拴马桩),弃官亡命。”裴松之注引《典略》更为详细地记录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其后州郡被诏书,其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之,备疑在遣中。督邮至县,当遣备,备素知之:闻督邮在传舍,备欲求见督邮,督邮称疾不肯见备,备恨之,因还治,将吏卒更诣传舍,突入门,言'我被府君(按:郡太守尊称府君)密教收督邮’,遂就床缚之,将出到界,自解其绶以
——————————
① 《三国演义》所说关云长刀斩程远志,三兄弟共同战张角,并且救了董卓的命,以及刘备箭中张宝左臂、跟随朱㑺大战黄巾余部等,统统不见于史传。
系督邮颈,缚之著树,鞭杖百余下,欲杀之、督邮求哀,乃释去之。”督邮是朝廷命官,郡太守的重要属官,主要负责督察一郡之内所属各县长吏善恶和是否称职。刘备怒打督邮,以下犯上,罪不容诛,便只好逃命了心。
刘备逃命,辗转到了京师洛阳,不久又率领关羽、张飞等从军了,《三国志•先主传》注引《英雄记》说:“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回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二国志》刘备本传说,“大将军何进遣都尉出丘毅诣丹杨(治今安徽宣城)募兵,先主与俱行,至下邳(今汇苏睢宁西北)遇贼,力战有功,除为下密(今山东昌邑东南)丞。复去官。后为高唐(山东今县)尉,迁为令。”
这是一些很不完整的记载。刘备“回沛国,募召合众”,那是建安初年,他被吕布打败以后的事。还有,他与都尉出丘毅一起到丹杨募兵,在军中被授予什么军职,立了什么样的功,为什么做了县丞又不做了,又凭着什么得为高唐县尉、令,均不清楚。
但是,从这些记载中则能准确无误地看出,刘备的确是再次积极地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立有战功、并由此得官,从县之丞尉到县令。可见,如果说曹操是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话,那么刘备何尝不是由此起步。
靠公孙瓒发达
农民起义军没有放过刘备,不久便攻破高唐,把他打跑了。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