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阴经解说(出版书)》
作者:张文才

 

内容简介:
《太白阴经》是一部唐代的综合性兵书。这次将要出版的《太白阴经解说》由总论、原文、注释、译文、解说五部分组成。总论和解说为本书之重点,其中总论对原书十卷所蕴含的军事思想、基本特色及主要价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从原书整体上概况和揭示其思想精髓及其价意义。解说着重探讨每篇的主要思想观点、军事典制等相关军政问题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渊源关系,联系实际适当评介,剔除糟粕,吸取精华,阐明其借鉴意义。译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行文力求准确无误、通俗畅达、生动可读。




张文才同志是军事科学院从事古代兵法研究的专家,今年78岁了。早在1988年我们共同主编《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时,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厚的史学知识,扎实的军事素养就已显露出来了。其后,他专攻隋唐军事史,孜孜以求,直到退休。
现在,他的大作《太白阴经解说》即将付梓。通观全书,无论是对《太白阴经》真伪的考辨,还是其注释、译文、解说,一言以蔽之,可以用“信达雅”三个字誉之而不为过。
在这里,要特别提示给读者的是,撰写《太白阴经解说》非具相当学术功力者不敢为之。因为《太白阴经》明代以前只有抄本传世,传抄者随意删削,衍夺误窜之处甚多,更加之其书内容繁富,卷帙厚重,兵阴阳家星角杂占之类术语颇难懂理,故后世深究其书者乏人,因而可资借鉴之作不多。难能可贵的是,文才同志以耄耋之年,皓首穷“经”(《太白阴经》),为批判继承祖国的兵学遗产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令人钦羡!是为序。
吴如嵩
2015年11月25日

专家荐语
兵家术法 灿然毕举
——题《太白阴经解说》
张文才同志《太白阴经解说》书稿已阅,我认为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兹将理由分述如下:
一、作者张文才同志是军事科学院专攻隋唐军事史的资深专家,对《太白阴经》寝馈多年,是国内少有的对此书深有探究的学者。
二、《太白阴经解说》是迄今唯一一部对其书进行注译解说和考辨的书稿,其全面性、系统性、权威性毋庸置疑。
三、尤为可贵的是作者坚持批判继承的方针,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成绩斐然。关于这个问题,我有着重阐述一下的必要。
《太白阴经》共十卷,在出版史上注译前五卷者有之,而对后五卷均以唯心迷信弃而不用。那么,张文才同志十卷全收,究竟是否正确呢?
我认为是正确的,必要的。
首先必须肯定,文才同志在“总论”与各卷“解说”中清醒地看到《太白阴经》存在的局限性,并加以正确的评述。可贵的是他并不轻易一棍子打死,而是做了唯物辩证的具体分析。
实事求是地讲,后五卷阴阳数术杂占之类并不好注译,更难正确解说,没有相当的数学、物理以及古代兵法中神秘文化的认知,对后五卷的内容也只是雾里看花,不敢触碰的。这既要有兵法素养又要有敢于突破禁区的学术勇气。
《太白阴经》不是一般的军事古籍,而是重要的优秀的古籍,历来受到世人重视。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对它有专门的词条介绍,2007年列入《大中华文库》。
《太白阴经》是一部综合性很强的军事学术著作。它不仅有《汉书•艺文志》所概括的兵权谋、兵形势、兵技巧的内容,而且有兵阴阳的内容。《太白阴经》后五卷恰恰又多是“兵阴阳家”的内容。《汉书》指出:“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请注意,“假鬼神而为助”不是迷信鬼神!同为唐朝兵家的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指出:“假之以四兽之名,及天、地、风、云之号,又加商金、羽水、徵火、角木之配,此皆兵家自古诡道。”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不是迷信,是“兵家诡道”。当时唐太宗听到李靖这一番话后,“良久曰:‘卿宜秘之,无泄于外。’”意思是说,这是军事机密,岂可以等闲视之而向外泄露?
我们应该感谢李筌,他的《太白阴经》使我们知道兵阴阳流派的许多知识。我们也应当感谢张文才同志,耄耋之年写出这部书稿,十分难能可贵。
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中国历代军事思想研究室
原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吴如嵩
2015年11月27日

《太白阴经解说》
是一部易读、易懂的好书
《太白阴经》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兵书是对古代军事著作的统称。我国是古代军事学最发达的国家,兵书出现之早、数量之多是其他各国无法相比的。上世纪30年代陆达节编著的《中国历代兵书目录》,所列从上古到明清的兵书有1304部,由于年代久远大多已经失传,仅存288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学者对我国古代兵书的著录和现存情况花费很大力气进行收集和整理,发现我国的兵书大大超过了陆达节所列的数字。刘申宁在其《中国兵书总目》中,所列的从上古到清前期(1840 年以前)的兵书共达2331部,现存也有1100余部,而《中国大百科全书》所列的兵书条目只有39部。这39部应该说是学术价值高并具有现实意义的兵书,《太白阴经》就是其中之一。
《太白阴经》是一部唐代综合性兵书。该书对人谋筹策、攻城器械、屯田战马、营垒战图、军仪典礼、公文程式、人马医护、祭祀占卜等都有所论述。而从兵学角度来看其最有价值的是关于富国强兵、用兵的目的、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选贤任能、严明赏罚、掌握战争主动权等的论述。更值得注意的是该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该书在思想上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融道、儒、兵家之说为一体;对战争、国防、治军、作战等诸多重大军事问题的探讨上,充满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对今人来讲,这部成书于一千二三百年前的兵书,虽颇有价值,但多为抄本,有错字,无标点,且为古文,不大好读、好懂。而张文才同志的《太白阴经解说》解决了这些问题。
张文才同志从事中国古代军事史和中国古代兵法的研究三十余年,是一位对中国古代军事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兵法颇有研究和造诣很高的学者。他是《中国古代战争战例选编》主要作者之一,《隋代军事史》的撰写者,《明代军事史》的合著者,《中国古代兵法精粹类编》的主要作者和副主编,对多部兵书有较深的研究,著有《投笔肤谈》、《百战奇法》、《太白阴经》等兵书的校点、注释、译文、解说。他有较深的文字功底,治学严谨细致,一丝不苟。
《太白阴经》经过张文才同志的校点,原文更加准确,而加以标点和对关键性的字词、专用术语、战争战例、历史人物和地名等准确简明的注释,更便于读者阅读和掌握;“信达雅”的译文和解说,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太白阴经》的内容和要旨。总之,《太白阴经》经过张文才同志的校点、注释、译文和解说,不仅使古文功底较深的读者能阅读此书,对于不深谙古文的读者也能很好地阅读此书,从而扩大了读者面。这对传承中国古代优秀的兵学,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大为有益。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
历代战略研究室研究员 范中义
2015年12月1日

凡 例
《太白阴经解说》一书是由总论、原文、注释、译文、解说五部分有机组成。兹分项逐一说明如下:
一、总论
本书之总论,其内容是体现对《太白阴经》全书研究成果的最主要部分。它除了对该书作者情况、书名演化、版本源流及各卷基本内容等加以介绍之外,更着重对《太白阴经》兵书所蕴含的军事思想、基本特色及主要价值等诸多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力图从原书整体上把握和揭示其思想精髓和价值意义。
二、原文
本书之原文,是以清道光间金山(今属上海)人、学者钱熙祚所刊《守山阁丛书》校注本《神机制敌太白阴经》为底本,以清康熙间常熟(今属江苏)人、学者兼藏书家钱曾《述古堂书目》同名抄本为参校本进行校勘的;凡对原文有重要校勘处,均在注释中加以说明,不另出校记。
本书卷八《分野占篇第八十九》至卷十《山冈营垒篇第九十九》等十一篇目,原文篇题皆脱“篇序数”。为保持全书原体例之前后一致性,自《分野占》始,及其后各篇一律依次补著篇序数。
本书为了恢复《太白阴经》初始书名的历史原貌,而依据唐末五代间道士杜光庭所撰《神仙感遇传》最早载录的书名复原为《太白阴经》。
三、注释
本书之注释,其所注范围,主要包括生僻字词、专用术语、古籍引文、战争战例、历史人物、历史地名等。为使注释内容具有准确性、知识性,注文力求落笔有据且具趣味性,以便读者阅读与掌握。
四、译文
本书之译文,在确保忠实于每卷各篇文字原义的前提下,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译文准确无误,通俗畅达,生动可读。凡因原文成分残缺或过于简略已影响文义连贯而需要补充文字之处,则所补之译文部分皆置于“()”内。
五、解说
本书之解说,是体现作者对《太白阴经》全书各篇研究成果的重要部分。解说着重概括各篇的主要思想观点和相关诸类军事问题,揭示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渊源关系,尽量联系历史的或现实的实际,以为佐证并作出适当评价,以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篇的内容要旨。


目 录
太白阴经解说(上册)

专家荐语
凡例
《太白阴经》总论
一 《太白阴经》作者李筌情况简介
二、《太白阴经》书名演化、版本源流及各卷基本内容
三、《太白阴经》主要军事思想
四、《太白阴经》主要特色及价值意义
《太白阴经》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说
白阴经卷一 人谋上
天无阴阳篇第一
地无险阻篇第二
人无勇怯篇第三
主有道德篇第四
国有富强篇第五
贤有遇时篇第六
将有智谋篇第七
术有阴谋篇第八
数有探心篇第九
政有诛强篇第十
太白阴经卷二 人谋下
善师篇第十一
贵和篇第十二
庙胜篇第十三
沉谋篇第十四
子卒篇第十五
选士篇第十六
励士篇第十七
刑赏篇第十八
地势篇第十九
兵形篇第二十
作战篇第二十一
攻守篇第二十二
行人篇第二十三
鉴才篇第二十四
太白阴经卷三 杂仪类
授钺篇第二十五
部署篇第二十六
将军篇第二十七
阵将篇第二十八
队将篇第二十九
马将篇第三十
鉴人篇第三十一
相马篇第三十二
誓众军令篇第三十三
关塞四夷篇第三十四
太白阴经卷四 战具类
攻城具篇第三十五
守城具篇第三十六
水攻具篇第三十七
火攻具篇第三十八
济水具篇第三十九
水战具篇第四十
器械篇第四十一
军装篇第四十二


《太白阴经》总论
《太白阴经》一书是唐代李筌撰写的一部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重要兵书。李筌本是唐代中后期颇有成就的兵学家,但由于新、旧《唐书》都没有为其立传,故长期以来并不广为人知,以致对他个人的事迹及其军事著作等诸多情况,迄今人们都还知之甚少。为了还李筌及其兵学著作《太白阴经》以应有的历史地位,现就其四个方面的问题,作如下探讨和介绍。
一、《太白阴经》作者李筌况简介
李筌,号达观子,约为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元年至唐代宗(李豫)大历十四年(公元713—779年)间人。其生卒年月及里籍情况,虽然已经无从确考,但是,现据有关史料记载,确知李筌早年颇好神仙之道,曾隐居于嵩山之少室山(位于今河南登封市北)。法国巴黎图书馆所藏敦煌本《阃外春秋》残卷卷首之李筌《进书表》,内有“伏惟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陛下龙德在天之明……臣也书生,喜抱尧日”之句,末署“天宝二年六月十三日少室山布衣李筌进表”(转引自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二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这表明,李筌在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时,仍是尚未出仕做官的平民百姓。北宋太宗(赵炅)朝平章事李昉奉敕编纂的《太平广记》卷63《女仙八•骊山姥》引《集仙传》称李筌曾“仕为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而唐懿宗(李漼)时期自号“五云溪人”的范撼所著《云溪友议》卷上《南阳录》则称:“李筌郎中为荆南节度判官,集《阃外春秋》十卷”,“后为邓州刺史”。可见,晚唐人范摅所叙李筌之官职与北宋初李昉所引据的说法略有差异。对此,我国近代著名学者余嘉锡曾考证指明:“范摅究为唐时人,其叙李筌官爵,应大致不误。岂笙撰《阃外春秋》时尚为布衣,后乃出仕,由节度判官历任州郡,入为郎中,而摅特误记其著书之时欤?要之,之初仕荆南,后官刺史,唐人固有记载,不仅见于《集仙传》也。”(见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11《太白阴经》,中华书局1980年5月第1版)显而易见,余先生之此一颇有说服力的考论,乃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李筌其人其事,提供了有益帮助。
经查,五代后晋刘昫的《旧唐书•地理志二》所载之“山南东道荆州江陵府”条称:唐代置荆南节度使是在唐肃宗(李亨)至德间(公元756—757年)之后,而该书之“山南东道邓州”条则称: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曾改隋朝南阳郡为邓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改回南阳郡,至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乃复为邓州。据此可知,李筌之出仕为官,先为荆南节度副使或荆南节度判官,后为邓州刺史,很可能是在唐肃宗李亨执政时期(公元756—761年)。所以,《集仙传》、《云溪友议》所载之李筌官职和余嘉锡的考证推论,大体上应是符合李筌经历的实际情况。唐末五代初人杜光庭的《神仙感遇传》称李筌“有相业,著《中台志》十卷”(转引自北宋李昉《太平广记》卷14《神仙十四•李筌》);又据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下《职官类》著录李筌所著《中台志》一书时,指明该书“起殷周,迄隋唐,纂辅相邪正之迹,分皇、王、霸、乱、亡五类,以为鉴戒。唐相李林甫、陈希烈附皇道,上元中乃自表天宝初迫以缀名云”。我们从“筌上元中乃自表”的字样中可以看出,李筌在唐肃宗上元间(公元760—761年),仍然身居官职。但此后,李筌或仕或隐,已无法确考,或许正如杜光庭之《神仙感遇传》所言,李筌“竟入名山访道,不知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