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场小说上一章:明亡清兴三部曲之03暮鼓晨钟 少年康熙
- 官场小说下一章:孙权传
知识不一定就能成为学问。最可怕的是,听到了义之所在,自己也知道这道理是对的,只是自己的劣根性改变不了,明明知道自己走的路线不对,又不肯改。为什么不能改?时代环境的风气,外在的压力,自己又下不了决心,所以只好因循下去。孔子说的他担忧的四点,也是每一个人和任何一个历史时代的通病。尤其碰到衰乱的世局,任何一个国家、社会,都可能有这四种现象出现,由此可见他的心情,所以说孔子是淑世、救世主义者。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怕亡国,因为亡国可以复国,最怕是把自己文化的根挖断了,就会陷于万劫不复。这里所记孔子的感慨,也就是担忧人文文化迷失了的后果。我们再看古今中外的历史,一旦国家文化亡了,即使形态存在,但已动摇了根本,难以翻身,这是一定的。犹太人虽然亡了国,他立国的文化精神,始终建立在每一代犹太子民的心目中。文化看起来是空洞的,但它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命脉,孔子在这里不谈国家政治而谈人文文化,实际上这正是民族历史的重点。国家天下,尽在其中。
另外一个观点,我们中国文化里,宋代大儒张载——横渠先生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已成为宋代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目标。学者为这目的而学,应该如此。谈到这位先生,是孔孟以后的儒家,宋明理学家中,影响力很大的一位。尤其他所标榜的那四句话,非常深远。今天我们要谈中国文化的中心思想,可以拿他这四句话为主。我们如果以这四句话来研究,学者又应该是为人,不只为自己求学,同时也为人求学。这个“人”扩而充之,为国家、为社会、为整个人类文化。
(选自《论语别裁》)
如何看待文化的“废兴存亡”
我们研究历史哲学,要特别注意“废兴存亡”这四个字。中国文化经常用四个字连贯,譬如“循环往复”,譬如佛家的“生老病死”,都是四个字。这些观念,都是从《易经》阴阳生四象的观念来的,是四个现象。宇宙间本有两个现象,动静、是非、善恶、好坏、明暗,都是相对的。这是形而下的宇宙一切相对的动态;再分化就有四个现象,所以叫四象。它的代号叫作阴阳,就是太阴、太阳、少阴、少阳这四个现象,所以先讲这四个字的来源。
历史有“废兴存亡”,但是超过了这四个字呢?那就是文化的力量了。整个的宇宙,历史的生命是永恒的存在,“废兴存亡”只是四个现象而已。譬如现代大家非常担心中国文化的问题,你们放心,文化目前不是“存亡”的问题,现在只不过是“废兴”的问题,是一半倒霉的时候,不是断绝的时候。所以“废兴存亡”四个现象,仔细研究起来,意义绝对不同。
当一个时代,或者是一个国家政权倒霉的时候,衰败一点是“废”;但是它会复“兴”,历史的记载也是这样。至于谈到“存亡”就非常严重了,我们举例来说,《论语》中孔子提到过,他说一般落后地区,没有文化的,但是也有文明。文明跟文化这两个观念不同。孔子说文化落后地区的文明,还不如亡了之后的夏朝;夏朝虽然亡了,但它的文化永远千秋存在。像我们中国人,到现在沿用的,很多都是夏朝的文化,譬如过阴历年,这是夏朝的文化;过清明等,是夏朝跟周朝联合起来的文化。因为夏朝以阴历的正月为正月,周朝是以我们阴历的十一月当正月,商朝是以我们阴历的十二月当正月。我们现在还喜欢过阴历年,这是几千年文化的根,变不了的。
所以我经常说,看文化的“废兴存亡”,就可以看到文化的力量。研究起来,科学哲学的问题就很大了。譬如我讲到《易经》的文化,中国人过年门口贴一个“三阳开泰”。很多年前在台湾,《易经》没有太提倡的时候,有人写成“三羊开太”,好像吃火锅,要太太来开似的。
“三阳开泰”是怎么来的呢?那是八卦,是一画一画来做代表的,也与二十四节气有关。阴历的十一月就是子月,子月有一个节气叫作“冬至”,冬至一阳生,画卦是一个阳爻,就是地球吸收了太阳的热能,到了地心,地面上很冷,地心里开始有一个热的阳了,所以冬至后井水是温热的。到了十二月是二阳生,到了正月就三阳生,所以叫作三阳开泰。为什么叫泰卦呢?上面是三个阴爻,代表是坤卦,坤是地;下面这三笔阳爻,代表天,是地天卦。这个卦名叫地天泰,所以正月是三阳开泰。到了二月,阳能从地气又上升,这个卦又变了,叫作雷天大壮。我们介绍这个是说明夏朝文化的存在,所以说,文化是超越了“废兴存亡”的范围。
讲到“废兴存亡”四个字,我们看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它所有的阶段,拿佛学的名词来讲,只不过是分段生死,也就是“废兴存亡”而已;而这个民族的文化是永恒不断、绵绵不绝的。所以我们要由这个精神去了解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史。尤其是青年同学们注意,这个时代正是“废兴存亡”的关键,只是年轻人挑不起这个“废兴存亡”的担子,但是也不可被历史的演变压倒而失去信心。
刚才我来上课前,正好看到菲律宾的侨领在电视台讲,过去华侨在外面以中文为主,现在因为英文流行了,年轻的学生对中文都不重视了。这是个大问题,当时我就有一个感想,重视不重视是看我们自己民族站不站得起来,中华民族真站得起来,照样会受重视。这也是“废兴存亡”的问题,不要因偶然一段的悲哀,自己就垮下去了,这不是我们的精神。所以关于“废兴存亡”的问题,一定要认识清楚。
(选自《孟子与离娄》)
第二章 三家大脉络
三家店卖的是什么
过去把儒家、道家、诸子百家分开了是错误的。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中国文化?你告诉他:是“道”。“道”是什么?包括很多,包括儒家、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以及后来的佛学等,总体一个观念,称为“道”。
中国文化的演变发展,大致分两大段。譬如一提起秦、汉以前的中国文化,人们就拿孔孟思想代表了一切。其实所谓孔孟思想,只是中国文化中间主要的一环。另外还有道家、墨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很多很多,都是中国文化一个系统下来的。如果把它缩小范围,则有儒、墨、道主要的三家。
孔孟思想,本来与道家是不分家的,这种分家是秦、汉以后的事。到了唐代,讲中国文化,已不是儒、墨、道三家,而是儒、释、道三家了。“释”就是印度来的佛学,代表整个印度文化的精华。它从东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一直到宋代。宋朝以后,印度本身已没有真正的佛学,而被阿拉伯民族的伊斯兰教思想及婆罗门教思想等所占据,佛学思想在印度式微了。
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大店了。
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
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这三位都是我们的根本上师,根本的大老师,但是三家的文化各有偏重。佛家是从心理入手,达到形而上道。据我的知识范围,世界上任何宗教哲学没有跳过如来的手心。当然我的知识并不一定是对的。道家的思想偏重于从物理及生理入手,而进入形而上道。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讲物理、生理入手的修持方法,任何一家无法跳过道家的范围,跳不过太上老君的八卦炉。儒家则偏重从伦理、人文、道德入手,而进入形而上道。
所以我说,今后的中国文化,要学儒家的品性,我们做人做事不能不学儒家的道理。儒家就等于佛家大乘菩萨道的律宗,讲究戒律,所以儒家非常注重行为。除了学儒家的品性,还要参佛家的理性,你要想明心见性,直接领悟成道,非走佛家的路线不可,否则不会有高的成就。同时还要配合道家做功夫的法则,不管密宗、显教,都跳不出这个范围。但是道家的学问不止修道这一方面。中国历史有一个奥秘之处,每逢天下变乱的时候,出来救世,所谓拨乱反正的,一定都是道家的人物。等天下太平了,他们多半走老子的路线,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隐姓埋名,什么都不要。等到盛平的时候,又都是儒家人物出面。这是我们中国历史非常重要的关键,身为中国人,这个历史关键是应该知道的。
其实,几个有名的圣哲之教,都是针对医治人性恶习的药方。因为我们的民族性,存在不仁、不义、不忠、不孝、无信、无耻的老毛病,所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开了“仁、义、忠、孝、礼、智、信”等药方。老子开的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味偏方,也可治百病的。印度人历来存在阶级仇视,所以释迦牟尼开了“平等、慈悲”两味大药。两千多年前的西方风气,太过自私狭隘,又加粗暴,所以耶稣开了“博爱”一味单方。
不过,现代人看不起老古方,拼命要向唯钱主义,去买新发明的西药吃,实在不知道那些化学剂品的药,今天说对,明天又说不对,恐怕不一定靠得住吧!小心为妙啊!人性,有善恶兼具的根底,去恶为善是健康的人生,蔽善从恶便是病态的人生。可惜人们喜欢以病为乐,因此造成人类史,是一部病理学医案史。所以中西的圣哲们,也只好永远担任医疗的护理工作了。
(选自《南怀瑾讲演录:2004—2006》《论语别裁》《我说参同契》《原本大学微言》)
儒家的历史脉络
常常有人问我,儒家就是中国文化的中坚代表吗?我往往瞠目不知所对。因为我性喜博览,但不能由博而约,专攻一技一艺之学,故而至今一无所长、一无所成,所以不算是中国读书人中的知识分子。只是因缘际会,在偶然需要时,讲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孔孟学说,因此被人误认我通儒学;就像我生平喜欢说禅讲佛,别人就误认为我也通达佛学。事实上,我既不通儒,更不知佛,当然也不明道,只如韩非子所说的南郭处士,滥竽充数罢了。所以我的书,只称得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聊供参考而已。如果要再深入地问我,那我就无言以对了。
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化,因时代累积久远,自然会形成庞杂而高深的特点。正如庄子所说的大椿之树,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因成长年代久远,自然枝条茂密,干叶缤纷,又加上攀附丛生于干外之藤萝茂草,纵使是专家学者也难一一剖析精详,又岂能随便即加定论。
明白这个比喻,便可知道,要讲中国文化,实在不能以一概万,更不可以偏概全。勉强地说,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本质影响民间社会的是杂家、阴阳家和道家之学,并非纯粹是儒家或孔孟之教。再看历代政治学术思想的运用,实质上,也掺杂了法家、道家、兵、农、墨等诸家之学,并非完全属儒家学说。
儒家的由来
讲到文化,首先应该知道我们自己的历史,更要细读我们先民的历史。对于三皇五帝等堂皇尊号暂且不论,只要从我们的共祖轩辕黄帝所建立的文明开始,大家就会了解,我们的文化是由上古原始自然科学的天文、星象、历数,以及人群生活技术的农业、畜牧、兵器等的开发所形成的;然后根据自然规律的星象,而建立起管理事务的政体官制。但是这一切的上古传统学术,后来却统统被汉代的历史学者们归纳到道家、阴阳家、杂家的范围里。因此在汉代以后,似乎只有儒生们所标榜的儒学,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这个现象完全是由误解而产生的结果。
周公制定礼乐,再经六百年后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若要说如此形成的孔孟儒学就是中国历史政治上的主流,那也未必尽然。须知周公、孔子著书立说的目的,只是汇集先民对于人道文化的精华,传之后世,希望以此文教,普及人人——上至帝王,下及百姓,都能做好一个“人之谓人”。万一出而为政,为社会人群做大事,则必须博古通今,知道如何才能做好一个圣君贤相。换言之,孔子秉承周公汇集教化的宗旨,也正如庄子所说的,只是“陶铸尧舜”,教导人们如何塑造一个圣君和贤相的典型,使他们为人群服务而不负平生所学。
但很遗憾的是,自秦、汉以后,所谓的儒生们,为了谋求荣耀的职业而出仕为官,只是依附在既成权力的帝王丹陛之下,臣伏称尊。自己既非皋陶、契、稷的君相雄才,更未怀有“致君尧舜”的臣子之道,由此反而使负有师儒之道的儒家学说,以及“五经”“四书”等儒学内涵,变成了千古蒙尘的迂疏之学。
虽然如此,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上,历代的儒生们总算还保留了周、孔之教的精神,而使儒家之学发挥了经络作用,成为周延贯串诸子百家的重要文化。好比人体血肉之躯的生命,如果没有经络的作用,就会断绝活力而了无生机了。
周武王奋起革命,在推翻殷商末期纣王的暴政后,建立诸侯分封、中央集权的周朝封建制度,大致相似于欧洲历史上的联邦政体。但周朝的封建制度,并非类如欧洲中古时代奴隶制度的封建。周代的政治,是以文化为中心的政体,由周公姬旦制定礼、乐、刑、政制度,并以师儒之道为最高导向。所谓“师以德行教民”,是以注重全民的道德教育为基础;“儒以六艺教民”,是以全民自治、文武合一和生产技术相结合为根本。但在时势的驱使下,任何一种体制,始终难逃盛极必衰的自然规律。所以周初封建体制虽然是以师儒之道的精神为基础的,但是经过几百年后,也渐渐趋向衰落而变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