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师阿独
作者:孙颙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3-31
ISBN:9787532184033
品牌方:上海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
编辑推荐
◆《拍卖师阿独》所选择的写作方法颇似太史公的,都属传奇志人一路。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无不在印证着阿独的“独”字。
◆这部小说回归到传奇志人的传统上,不仅仅是对传统优秀写作方式有意识地操练和回望,也是对现代写作技巧如何与古老的“讲故事”传统结合的探索。
内容简介
拍卖师阿独既“毒”又“独”。“毒”是眼光,业界翘楚;然“独”字, 另有含义, 叫“独腹心思”, 那意思是“认死理”。阿独做起拍卖师来,可谓风起云落——他慧眼识珠,力排众议拒绝“赝品”;他仁义坦荡,,屡屡得罪大拍卖行老板,;他有恩必报,妙手回天,救人于水火,却隐遁埋名。
作者简介
孙颙,作家,生于上海。1974年开始小说创作。1979年出版第一本小说《冬》。出版有长篇小说《雪庐》《漂移者》《缥缈的峰》《风眼》等,小说集《仙手》《他们的世界》《星光下》等,散文随笔集《思维八卦》等。曾荣获“上海长篇小说奖”。
拍卖师阿独
第一章
凡是绰号,能叫到代替本名,甚至让朋友们忘记本名,肯定有特别的道理。
拍卖师阿独,就是被业内业外叫得滚瓜烂熟的绰号。除了他的家人与社区片警,几乎已经没有人记得他的本名。
在拍卖这个行当,不同门类的拍卖师的等级,没有谁细致地予以评定,但公认的差距却相当清晰。搞房地产拍卖的,虽说成交的金额不小,那拍卖师的地位未必高。你想,真正精通房地产行业的尖子,多数被财大气粗的开发商们收罗去了,谁还耐得住性子在闹哄哄的场子里敲槌啊?海关罚没商品拍卖,或者五花八门的其他商品拍卖,尽管被市民们津津乐道,那层次其实不高,接近海外的跳蚤市场,淘便宜货是好机会,说到底,搞不出多少大名堂。
唯有艺术品拍卖,其中的学问,其间的奥妙,深不可测。掌管艺术品拍卖的先生(极少有女士),尤其是大家信赖的有名头的拍卖师,那地位,那身价,那派头,不得了。捧他们场面的,尽是钱多得数不清的,是收藏界的大佬。一般的人,想请拍卖师过来吃顿饭,比请当大官吃饭还难!卖方买方,全不敢得罪顶尖的拍卖师。道理自然十分简单,怕上当啊,想赚更多的钱啊。
大的艺术品拍卖行,肯定要养几个顶尖的拍卖师压阵。虽说行规狡猾,是好货卖与识家,拍卖行负责介绍推荐,但是不保证卖品的绝对品质,你买家自己凭本事判断啰;但是,到底动辄是几十万几百万乃至数以千万的交易,在台上扬槌呐喊的,如果是个众阔佬信得过的行家名家,买主们自然多了举牌掏钱、一掷千金的底气。
于是,随着市场的发达,随着中国富人雨后春笋般的出土,一二十年间,拍卖师阿独一类的精英,就应运而生了。
第二章
据说,阿独祖上曾是大户人家。不过,那就是邻居间口头传传,到阿独出生时,除了剩一处墙砖剥落的石库门房子,家道和普通市民区别不大了。祖母活着的时候,时而对小孙子唠叨:“你太爷爷有过几百件青花瓷啊,几百件全部正宗的啊,最大的,能让你小猴子进去洗澡呢!”直到老太太寿终正寝,被称为小猴子的小孙子也没弄明白,那个可以洗澡的青花瓷是什么模样。
阿独上小学时(当然,他那时还不叫阿独,大家叫他阿二,因为在这一辈,他排在第二名;为读者阅读方便,小说中统统称他阿独),弄堂里有了摇铃吆喝的商人,专收值点钱的旧货,其实就是收上了年纪的老东西,未必称得上古董,主要是百把年来上海滩残存的可以唤醒记忆的物品。比方说,一只碎了灯罩的老式台灯,一只摇不紧发条的手动唱机,他们弄了去,捣鼓捣鼓,兴许是整饰得越发破旧些,然后高价卖给拍电影的真老板,或者是开咖啡店的假小开,能派大用场。收旧货的商人,转转手便赚。上海石库门老弄堂里,有底子有老货的人家多,会做生意的自然盯上了。
有一个大热天,还是在放暑假的日子里,阿独正在天井里苦练投篮技术,就是瞄住钉在砖墙上的铁圈反复投球,直把身上的圆领汗衫练得湿透湿透,可以拧出半斤水来。突然,有人把木门外的金属把手敲得啪啪响,顿时破坏了阿独的兴致。阿独腋下夹着皮球,打开木门一瞧,是个戴着草帽的脏兮兮的中年汉子:“小朋友啊,我是收旧货的。”
阿独被他搅了局,不耐烦地说:“爸妈不在家,没旧货要卖!”说着就抬脚踢门,想把它关拢。
那中年汉子竟然赖皮地用肩膀顶住木门,眼珠往天井里一扫,讨好地说:“我什么全收!那碎片我也收!”
阿独抬眼瞧去,戴草帽的用一根被香烟熏得土黄的手指,点向西面阴影处的墙角,那里搁着个盛雨水的老酒坛;好喝茶的老爸,喜欢用“天落水”泡茶,那酒坛是他的宝贝,还特意用一块大瓷片垫在坛底。这会儿,有蟋蟀在老酒坛下正鸣唱得起劲,一声高一声低的,也不晓得疲倦。阿独对蟋蟀之类的玩耍向来没兴趣,从来不去逮它们,所以他家的蟋蟀缺乏恐惧感,尽管放开嗓门高歌。
戴草帽的讨好地说:“小朋友,你把酒坛下那碎瓷片卖给我,我给的钱,足够你买一只真正的大篮球!”
说实在话,那年头,让本班篮球队主力阿独最着迷的事情,就是 NBA 的明星和他们用一只大手便可以捏牢的篮球,阿独做梦也希望拥有一只比赛用的真正的篮球。那卖旧货的何等乖巧,何等狡黠,一句话就点到了少年人的死穴。不过,小朋友阿二之所以最后能成就为拍卖师阿独,还在于他的基因,或者说他的智慧,在那一刻竟突然灵光四射。他愤怒地打量着草帽下谄媚的眼睛,把渴求篮球的欲望强行压抑下去,随后毫不留情地用膝盖一顶,把笨重的木门关紧了。
阿独,包括阿独的父母,从来没有注意过天井里残存的瓷片,否则也不会用它来垫酒坛。旧货商的话,却恰似醍醐灌顶,让年少的阿独,顿时清醒过来,那玩意肯定值钱!旧货商是上海滩最奸猾的生意人,他那么急吼吼地想买了去,里面总有名堂!
阿独顾不得练投篮了。他小心翼翼地把老酒坛挪开,见到了垫底的瓷片的庐山真面目。泥巴和垃圾的遮掩下,可以隐约看到瓷片上细长的青颜色的花纹。这时候,阿独记起了幼年时听过的老祖母的唠叨,他的悟性开始萌芽。也许,这正是祖母念叨的青花瓷的遗骸!
阿独当即做出将影响他一生的重要决定。他用水洗净了那瓷片,细心地用布包了,直奔名气很大的福佑路而去。那条嘈杂的小街离他们小学很近,同学们说,那里卖的全是值钱的旧货和古董。阿独想去那里估估瓷片的价钱。当然,阿独是乖孩子,他绝对不会背着父母卖家里的东西,他只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那碎得看不清原样的瓷片,究竟是什么来历?旧货商出价不低,它究竟值多少钱?
福佑路街口,有一个摆地摊的和善的老头,那天没生意,正闲得无聊,他接过男孩手中的碎瓷片,浑浊的眼睛开始发亮。十根粗糙的手指把碎瓷摩挲了许久,嘴里念念有词:“可惜啊,可惜啊,上好的宝贝,烂成这样!”于是,流着鼻涕的邋遢老头,在那一天成为阿独的启蒙老师。半是炫耀,半是打发无聊,老头把与青花瓷相关的故事,真真假假,吹得天花乱坠,直听得少年人两眼发绿。
直到今天,那青花碎片还躺在阿独的柜子里。这是祖上有过青花瓷器的唯一的见证,阿独永远不会卖了它。何况,正是靠它的指引,阿独才走上了艺术品鉴赏和拍卖的道路!
第三章
拍卖师阿独,这绰号本来应该写成“拍卖师阿毒”。“阿毒”,上海话念全了,是“阿有介毒”,翻译成普通话,就是“怎么这样毒”。这话用在别处,谁也受不了。“毒”,自然与“狠毒”、“恶毒”之类的意思紧密相连;唯有用在阿独身上,仿佛不是坏话了,因为他是艺术品鉴赏专家,“毒”的含义,乃指他的眼光特别毒。真假好坏,一目了然而已。不过,写成文字,“阿毒”,毕竟不那么赏心悦目,所以,朋友们不约而同地写作“阿独”,他也就欣然接受。何况他天性好静,好独来独往,字面的意思也很贴切。
阿独的眼光“毒”,是有许多传闻可以说说的。单讲一件跨国的故事予以证明。那年,美国的某大博物馆,拿出一批中国古代的名画,声势浩大地搞了一个中国艺术专场展览。为了扩大影响,特为邀请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艺术鉴赏名家去捧场,一应差旅费自然是老美支付。阿独作为上海的名家,也在被邀之列。旅途上的种种杂事不必细述。单讲那天预展,让受邀请的远道而来的专家们先饱眼福。这批古画中,特别抢眼的是一幅山水巨作。此画在前人的笔记中曾有详细介绍,连画面的布局和细部的笔触也娓娓道来。可惜,原作早就在人间消失了踪影,据说是毁于清末民初的战火。今天,消失的名画突然在大洋彼岸冒出水面,让所有的参观者惊叹不已。那巨作保存良好,艺术水准极高,构思大气,笔触豪放又不失精细。站到如此的杰作面前,观者的心顿时被美的力量彻底征服,对古代艺术家创造力的赞叹,高山仰止的感受,令人目光流连,舍不得从画面上挪开。据说,藏品乃博物馆花了大钱从私人手中购得。那画的来历也很清楚,是火烧圆明园的年代,从清朝的宫廷中流出。至于是哪位洋人军官干的勾当,出售画的人坚决不肯讲,是为死者讳的意思,毕竟在战火中掠夺他国艺术品,不是光彩之举。
瘦长的阿独,细细端详着展览的宝贝,活像一根笔直的竹子,竖立在那幅巨作前面。他仅仅站立了两分钟,很短暂的时刻,站在他身旁正欣赏得入神的诸位名家,就清晰地听到他嘴里蹦出一个词:“假货!”那一刻,展厅里安静得鸦雀无声,来自中国的客人们正沉醉于古人美妙的艺术境界之中,被他这一简洁的吆喝吓了一跳,受惊的诸位,不由得面面相觑。
那天晚上,当地的一位华人富商请名家们吃饭。席间,说到博物馆的古画,就有人纳闷地询问阿独:“你确定那幅大画是赝品?”
阿独正在对付盆里的大明虾,头也不抬地回答,还是两个字:“假货。”
阿独身边的一位朋友接口劝道:“人家出钱请我们来,没大把握,就随他去,免得扫兴!”
阿独依旧不抬头,生硬地回复道:“假的!”
请吃饭的华人富商和北京的名家们熟悉,至于阿独,是第一次见面,并不知他的底细,未免揶揄道:“你的眼光比机器毒啊。美国人相信高科技,那批画,听说全用碳十四测过,肯定是真的。”
阿独听出对方挖苦的意思,也不管“吃人的嘴短”的老话,抬起头看富商一眼,冒失地顶回去,“碳十四啊,你相信那玩意?好啊,你要什么年代的画?我这几天就给你做一幅出来!你准备好用美金买啊!”
要这样斗下去,饭局肯定被搅得不欢而散。好在,席上有一位八十来岁的前辈艺术家,是大家尊敬的长者,他发话了,缓缓说道:“艺术鉴赏,没有绝对之理,真假高下,各有一说。不必强求他人意见一律吧。”阿独瞧瞧他,出于对长者的敬重,咽下口水,不再言语,这才缓和了气氛。
后来,有人告诉那富商,阿独是有真本事的行家,他确实能做出通得过先进仪器检验的假画。说穿了,亦不稀奇。仪器认的是呆理。只检查那纸张和墨的年代。若去市场中淘古代的纸和墨,再请高明的画师动笔,做出来的古画,仪器当然不辨真假啦。这类闻所未闻的道道,听得那富商瞠目结舌,庆幸自己没有真的与阿独打赌。买回仿制假货,输钱事小,出洋相就太丢面子。从那以后,阿独的“毒”名就传到了海外。
那幅古代的山水巨作,阿独仅仅看了两分钟,为什么就敢一口咬定为“假货”?阿独始终不肯把缘由讲清楚。到底是讲不清的瞎蒙,还是不想暴露看家本事?各有各的猜测。几年以后,美国警方破获了一个专门从事艺术品走私和假冒的黑帮,经他们供认,卖给博物馆的古画,有真有假,至于那幅被称为失踪多年的中国山水巨作,千真万确是假古董,乃黑道文化商人仔细研究古书记载,然后请高手精心制作的。这样一来,阿独的眼光之“毒”,就没了疑问。不过,那画作假的本领甚高,把那天在场的一些鉴赏名家也骗过了,如何被阿独一眼看穿,还是个难猜的谜。高手的本事,越是深藏不露,越让人惧怕与敬仰。恐怕阿独也是在玩这一套,使自己因为神秘而身价倍增。
第四章
阿独的“独”字,还有一种上海话的解释,叫“独腹心思”,那意思是“认死理”。阿独认哪些死理呢?按照现在时髦的眼光看,他的“死理”属于“傻帽”一类。阿独专门和古代的艺术品打交道,连骨子里也渗透了古人的气味。他满口忠孝仁义、君子坦荡之类的言辞,比方说,要他讲假话就很难,这便是他在几家大拍卖行待不久的原因。有的拍卖品,真假不易分辨,老板当然希望拍出去,因为拍卖行靠佣金提成过日子,假货只要能卖高价,拍卖行一样有丰厚的佣金啊。逢到买家事先来试探阿独的口气,阿独虽然不会直接拆老板的台,但是也绝不肯昧着良心说话,他常用的办法是王顾左右而言他。时间久了,收藏家们就传开了,只要阿独含糊其词,那玩意八成有毛病。所以,他实际上还是在拆老板的台,老板当然不喜欢这样的拍卖师。阿独尽管名满天下,却屡被大拍卖公司辞退,最后只能自己开家小公司,要害就在认这个死理上。
阿独认的另一条死理是“有恩必报”。所谓“知恩不报非君子”,是他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他的妻子,一个普普通通的乡下小女子,就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被娶进拍卖师家门的。
阿独二十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去安徽乡下收艺术品。安徽出过不少大人物,同时也是清代的官兵与太平天国死拼的战场,总是会留下些值得买卖的物件。淘宝的人喜欢在那里溜达。安徽山区蜿蜒几十几百里的青石板路,平时很好行走,逢到潮湿的天气,未免溜滑得够呛。那些被千万双脚打磨了千百年的青石板,在淅沥的雨水的滋润下,像玉石般晶莹闪亮。那光泽实际上是可怕的陷阱,你得意洋洋轻飘飘地在上面行走,一不小心,或许就栽了大跟头。直到摔下去的刹那,阿独才明白了,青石板漂亮的光泽乃魅惑人的假象。还好,阿独没有滚下山崖,他被路边的乱树丛托住了,保全了性命。但是,他的腿扭伤了,痛得无法动弹,只能傻傻地躺在雨中,等待旁人的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