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永远是双向的、自然而然的,不需表白也不需要证明的,不需要培养也不需要经营的。需要培养和经营的不是友谊,而是准备加以利用的后备力量。我有一首小诗写到友谊:
友谊不必碰杯,
友谊不必友谊,
友谊只不过是,
我们不会忘记。
过分表白、过分强调的友谊,使人觉得可疑,给人以表演和另有目的的味道。
有时你会发现某个原来很亲密的朋友最近与你联系来往得比过去少了,有的人遇到这种状况就起了疑心,动起小心眼儿来,这实在是极无聊的事。交流多、来往多、联系多固然可喜,交流少、联系少、来往少亦颇不可忧。大家都很忙,用不着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炷香。各人有各人的情况,难以一一向朋友说清。一时有一时的考虑,一天有一天的情况,也许是为了节省电话费和邮资,也许正忙于跑什么事情,也许心情不好,也许身体欠佳,他或她不可能对你永远随叫随到满脸微笑,那样去要求、那样去设想本身就是与实际的分离。
因此即使有朋友做了我认为不好的事,背后讲了我的坏话,我从来都拒绝使用“背叛”友谊这样的字眼儿,说背叛,就等于说你与你的朋友有互相效忠的任务或协议,那成了什么啦?
有朋友特别是诤友和没有朋友的孤家寡人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前者比较经得起折腾,能得到信息、得到忠告,能调剂自己的情绪,即使在困境、逆境中也比较能保持健康与乐观的生活态度。而后者就很可悲,很容易成为社会的一个消极因素了。
在中国的典籍《大学》中有一个命题,叫作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什么叫“知止而后有定”呢?我缺少考据的功夫不能做出确解,但从字面上,我主观地愿意它可以做两方面的解释。第一是目标,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就有了稳定的追求稳定的方向了,这很容易理解,不赘。另一个我愿意做出的解释,止是限度,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你即使对最好的朋友也应该知道自己能说能做的限度,任何超过这种限度的言行都是对他人的不尊重,都涉嫌以己为尺度强加于人。己所欲必施于人,与己所不欲却施于人,都是不好的。对友如此,对诸事又何尝不如此?知止而后有定,不知止呢?可就不是有定,而是没了准、没了谱啦。
13.“饥饿效应”与“陌生化代价”
在人际关系问题上不要太浪漫主义。
人是很有趣的,往往在接触一个人时首先看到的都是他或她的优点,这一点颇像是在餐馆里用餐的经验,开始吃头盘或名冷碟的时候,印象很好,吃头两个主菜时,也是赞不绝口,愈吃愈趋于冷静,吃完了这顿筵席,缺点就都找出来了,于是转喜为怨,转赞美为责备、挑剔,转首肯为摇头。这是因为,第一,开始吃的时候你正处于饥饿状态,而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第二,你初到一个餐馆,开始举箸时有新鲜感,新盖的茅房三天香,这也可以叫作“陌生化效应”吧。
和人的关系也是有这种饥饿效应或陌生化效应的。一个新朋友,彼此有意无意地都要表现出自己的最好方面而克制自己的不良方面,后者例如粗鲁,例如急躁,例如斤斤计较……而一个新朋友就像一个新景点、一个新餐馆,乃至一件新衣服、一个新政权一样,都会给你的生活带来某种新鲜的体验、新鲜的气息,都会满足人们的一种对于新事物、新变化的饥渴。结交久了,往往就是好的与不好的方面都显现出来了——当新鲜感逐渐淡漠下来以后,人们将必须面对现实,面对新事物也会褪色、也会变旧的事实,面对求新逐变需要付出的种种代价。
坚持浪漫主义的人际关系准则,在小说或者诗歌里可能是很感人的,至少是很有趣的,比如发现某人庸俗时立即与之割席绝交,初见一个人听完一席话便立即拔刀相助或叩头行礼……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极端化与绝对化的做法就给人一种不明事理、化解不开的感觉,这也正如鲁迅所说,你演戏的时候可以是关云长或林黛玉,从台上下来以后,你必须卸掉妆变回来成为常人,否则就是矫情欺世了,如果不是精神病的话。
了解了这一点,也许我们再碰到对于新相识某某某先是印象奇佳,后来不过如此,再往后原来如此,我们对这样一个过程也许应该增加一些承受力。
与其对旁人要求太高,寄予太大的希望,不如这样要求自己与希望自己。与其动辄对旁人失望不如自责。都是凡人,不必抬得过高,也不必发现什么问题就伤心过度。
14.我的二十一条人际准则
在人际关系上,我有几条基本准则:
(1)不相信那些动辄汇报谁谁谁在骂你的人。
(2)不相信那些一见了你就夸奖、歌颂个没完没了的人。
(3)不讨厌那些曾经公开地与你争论、批评你的人。
(4)绝对不布置安排一些人去搜集旁人背后说了你一些什么。
(5)绝对不在公开场合,尤其不能在自己的权力影响范围内,即利用自己的权力或者影响召集一些人大谈旁人说了你什么,那样做等于拆自己的台。
(6)不回答任何对于你个人的人身攻击,只讨论不仅对于你和你的对手,而且对于更多的人众,对于社会和国家,对于某种学理的建设和艺术的创造确有意义的问题。
(7)一般不做自我辩护,但可以澄清一些观点、一些选择、一些是非。
(8)一时弄不清或一时背了黑锅也没关系。你还是你,他还是他。一个黑锅也背不起的人只能是弱者。
(9)不随便拒绝人,也不随便答应人。不许愿,不吊人家胃口,不在无谓的事情上炫耀自己的实力。
(10)不急于表现自己,也不急于纠正旁人,再听一听,再看一看,再琢磨琢磨。
(11)不在背后议论张长李短。
(12)记住,人际关系永远是双向的,学人者人恒学之,助人者人恒助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同时,说人者人恒说之,整人者人恒整之,害人者人恒害之,耍人者人恒耍之,虚伪应付人者人恒虚伪应付之。
(13)绝对不接受煽动,不接受挑拨,绝对不因A的煽动而与B为敌,也不因B的煽动而向着A冲去。
(14)在人际关系中永远不考虑从中捞取什么。
(15)永远不要以为任何你接触的人比你傻、比你笨、比你容易上套。
(16)对某人某事感到意外时,先从好处想想,可能他做这件事是为了帮助你,至少客观上对你无损,而千万不要立即以敌意设想旁人。
(17)永远不与任何人包括对你最不友好的人纠缠。你搞你的人际纠纷,我忙我的业务工作。你搞纠纷的结果未必能怎样怎样,我搞业务工作的结果很可能有一些成绩。我的一切成绩都是对你的最好回答,更是对友人的最大安慰。
(18)寻找结合点、契合点,而不是只盯着矛盾分歧。永远安然坦然,心平气和,视分歧为平常,视不同意见的人为现实的诤友或候补诤友,而不是小气鬼般的一见到意见不一的人就如坐针毡,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19)永远不从个人利害的角度谈论与思考问题,永远不“我、我、我”与人争论,宁可把一切争执学理化也不要搞狗屎化、个人化。
(20)把人际关系的处理当作一个特殊的课程,从中分析和进一步掌握我们的国情,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社会结构,我们的哲学传统与时尚思潮,我们的逻辑学、科学、文明、教养、心理、健康,等等,这也就是上一条所说的学理化的意思。
(21)可以用足气力去学习、去工作、去写作、去装修房屋,乃至去旅游、去赛球、去玩儿,但是用在人际关系上,用在回应摩擦上,用在对付攻击上,最多只发三分力,最多发力30秒钟,然后立即回到专心致志地求学与做事状态,再多花一点时间和气力,都是绝对地浪费精力、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以上二十一条,我自己并没有完全做到,但我确实明白,凡这样做的,效果极佳;凡没有这样做的,都是犯蠢,都是糊涂,都是枉费心机,甚至是丢人现眼。这是丝毫不爽的。类似原则还可以生发出许多许多条,这二十一条不过是抛砖引玉,以为共勉。
我还想重点解说一个“准则”:记住,人际关系永远是双向的。这样说并不是说你一生没有朋友,没有志同道合的合作者。这样的友人,第一不是绝对的,不是黑社会小集团,不是亡命徒的结合,就是说它不应该具有一种排他性。今天我们意见一致,我们尽量合作,明天意见不一,或者你突然觉得与我一道做事有某种不便之处,自可各行其道,绝不反目成仇。你此一点上与我一致,故能相合相助,这当然好;另一点上与我处境不同、角度不同故而与我不一致,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比如你有你的经验,你认定了A先生品质恶劣难与相处,因之你选择了与A远远拉开距离的态度。他或她由于实力不支,由于在A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由于有求于A,便去向A讨好靠拢,你怎么办?因此你就认定他或她背叛了与你的友谊了吗?因此你就与他或她绝交了吗?我看大可不必。好的办法,是对此种情势你可以心中有数,可以避免在与他或她的交往合作中过多地谈及A的问题,同时看到人各有情况,人各有志,人各有方法,杀猪捅屁股,各有各的门道,剃头使锥子,一个师傅一个传授,鹰有鹰的道,蛇有蛇的道,你为什么要强求别人与你的选择绝对一致呢?
记住,人际关系永远是双向的、相互的。你要求人家事事跟着你,你就得事事维护人家。让人家为了你的利益而不怕牺牲,哪怕是一时放弃自己的利益,那么你就必须有为了人家的利益而不惜得罪你不想得罪的人的思想准备。你不能承担的义务,最好不要要求别人为你而承担,你不想做的牺牲,最好不要动辄让别人为你做出。尤其是一些自作聪明而又极不正派的人,最最感兴趣的就是让别人为自己冲杀,为自己与对手缠住、不松手,自己隐蔽在背后充好人,其实这都是一厢情愿的鬼算盘,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仍然是自己。再如,你希望一些人对你恭恭敬敬、五体投地,那么你对旁人能不能先人后己,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人际关系又永远是可变的、不羁的。今天蜜里调油,明天也可能出现裂缝;今天配合默契,明天也可能三心二意。与旁人的关系好固然可喜,出现了裂痕、出现了困惑、出现了猜疑也不必痛心疾首,更不要急火攻心,气急败坏,而大可付之一笑,视为自然。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好来好散,君子之交也。
这里说的是不要搞小圈子,借一个词就是说不结盟。其次一个经验是不要投靠。我的态度是:我尊重每一位领导,但是不投靠;我善待每一个朋友,但是不拉帮结派。
在一个人政治色彩尚未绝迹的社会里,与领导的关系,给领导的印象至关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方面稍稍做得过一点就会成为奴颜婢膝、溜须拍马,为正人君子所不齿。这首先是一个形象问题,而一个形象恶劣的人的成功必然为自己的形象所制约,这是其一。其二,投靠者也能给投机取巧者带来某种利益,但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第一险是站错了队,你不正派而能够投靠成功正说明你所投靠的那位人物也不够正派,至少是不够严格,你与之俱荣的希望也可能最后产生的是与之俱损的结果。所有不正派的人际关系都可能遭到腹诽,遭到批评,遭到弹劾,遭到查处,遭到恶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也是一个方面。你不正派的做法必然会付出不轻的代价。其三,你投靠A,他投靠B,于是你成了A的人,他成了B的狗。当权势者变A为B的时候,你的下场如何还用问吗?树倒猢狲散,当A或栽倒或退下以后,你除了投靠别无长技的处境,还能有什么好结局吗?其四,你把学问精力都用在与别人结党营私或投靠权势上了,你的宝贵时间花在难登大雅之堂上头了,你的心理承受能力支付在处理这些不正派的关系所面临的巨大心理压力上了,你还能有多少真本事,你还能有多少健康和长寿?
让我们讨论一个问题:正常的对于旁人的尊重和善意与不正派的投靠和拉拢的区别界限何在呢?这里第一是道德原则。你的所有尊重和善意是合乎道德的吗?第二是良知原则。你的哪怕是讨好你的老板、你的上司、你的部属、你的朋友的做法,有没有令你的良知感到不安的东西?第三是合法原则。你对某某人好,你的好有没有与法律准则相违背的东西?第四是公开原则。你与某某关系好,你敢不敢公开承认你们有友好的知己关系?就是说,你的人际关系的各种细节,有没有不可告人之处?第五是尊严原则。你是怎么样来尊重旁人和施惠于旁人的?你是否在人际关系中维护了自己和对方的尊严?你与旁人的关系中有没有有损于自己的人格或他人的人格的行为语言?最后是不苟树敌、不苟斗原则。力图自己有良好的人缘,力图得到更多的人的好感,这是可以理解也可以允许的,但是动不动就拿旁人的人当对立面,动不动人前人后攻击旁人,传播对旁人不利的流言蜚语,乃至动不动打报告、写告状信、煽动一些人为你冲锋斗争,则是不可取的,应该说那是可恶的、下流的、可耻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人与你意见不一致、想法不一致,这是很普通、很正常的事,不一定就是你的敌手、对手,而你如果采取一种恶棍式的至少是杠头式的态度,如果你好斗,动辄气急败坏、每事必争、神经兮兮,你收获的也只能是批评、反感、反击、厌恶、孤立、绝望、天怒人怨而又是怨天尤人,叫作六月的韭菜——臭一街。
15.“人性恶”不一定只属于别人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实行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的,中国比较缺少相互保持距离、各自尊重隐私的传统,中国人的生活可能有许多缺憾,但是有一条,绝不孤独,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会独立。虽然《孟子.尽心上》上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我们很难设想一个人一生与别人很少往来、我行我素、自行其是地活着。再说,我们的文化传统特别注重人与人的关系,许多道德规范,例如忠,例如孝,例如信,例如义和礼等,都是首先用来规范人际关系的。我们又特别重视情面,熟人好办事是不言自明的道理。现在的人们动辄讲什么关系学,这是事出有因的。
人际关系又是一个人们不太愿意正视的话题,因为这种关系并不就是一起吃吃喝喝,互相照顾一下,熟人好办事之类,那样的话虽然涉嫌俗气一点,倒也无甚挂碍。人际关系最要命的首先是人际纠纷,开始也许是正常的不同意见,慢慢就变成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麻烦,你想不麻烦亦不可能。人与人的矛盾,似乎比老虎与老虎、狼与狼之间的矛盾冲突更多。现在有一个词叫“对立面”,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到处都有人与人相对立的事实。人多了容易相互冲撞,这也是事实。借改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世界上本没有事,人多了变生出许多事来。一群退休职工清晨到一起练健身操或健身舞,结果也分成了两派斗了起来,这样的事我也听到过。真是够好斗呀。在今天的社会上,谁又敢说自己与别人从来没有发生过矛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