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当主客观不一致的时候,采取一种健康的自我批评态度。别人的不好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自己不好的合理的或足够的原因,只有不可救药的弱者才需要时时找出替罪羊和出气筒。
第四,没有不散的筵席。多好的事也有过去的时候,多坏的事也有过去的时候。拾得起来放得下去,记得住也丢得开,这才是“大丈夫”。“西瓜皮擦屁股——没结没完”,车轱辘话翻过来倒过去,对不起,您是鼻涕虫。
第五,与其忌妒别人的成功不如自己去做出成绩。与其因狭隘而“坐”出慢性病来,不如因实干而出点实绩。
第六,做一个普通人,多一点普通的乐趣。老大不小的脑袋,不能只有一个兴奋灶。位卑未敢忘忧国,这话对。大家一起“忧”,未必就能把“国”忧好了,不忧了,各人做好各人能做的事情,说不定“国”情反而会好得多。所以说,地球离了你照样转,这话也对。妄自膨胀与妄自菲薄同样的无益。在野心家与凡夫俗子之间,我宁愿选择后者。
第七,劳逸结合,该玩儿就玩儿。保持心情的一种健康从容状态是做出正确抉择的前提,是想象与创造的前提,是大手笔的特征,也是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前提。
第八,有所不为。不该管的事不管,管不了的事不管。不应做的事不做,做也做不成的事不做。得不出结论的问题干脆束之高阁。弄不明白的事只好留待以后。万能者最痛苦。万应灵丹最出洋相。包治百病的大夫最容易自己先害病。
第九,对一切采取一定程度的审美观照态度。大千世界,无限风光,空间时间,中国外国,善恶美丑,成败利钝,甘苦险夷,贵贱通蹇,尽收眼底,能记则记,该忘就忘。多乎哉,不多也;乐乎哉,其乐何如!
等等。
一个健康的社会是人们在诸多方面觉得轻松而在做出业务成绩方面觉得紧张而又有意思的社会。一个不健康的社会是在各方面都紧张,特别是在人际关系方面与政治方面觉得紧张而在业务成绩方面觉得松懈,甚至觉得可有可无的社会。一个不健康的社会往往是不讲轻松、无法轻松,不讲娱乐、无娱可乐,从而一个个“乌眼鸡似的”社会。我们的社会正在日益健康化。让我们以健康、从容、轻松的姿态开始新的一年吧!让我们在春节拜年的时候不但说“恭喜发财”,而且说“恭喜健康”“恭喜快乐”“恭喜轻松”吧!
10.幼稚的成熟与成熟的老到
我们常常议论到某个人的时候说谁谁比较幼稚,谁谁不够成熟,谁谁比较老到。那么请问,成熟和老到的标准是什么?成熟和幼稚的区别点是什么?
很抱歉,我不能不说到一个方面,那就是对于恶的认识与对付恶的本领。很遗憾,人生中、社会中还有许多的不善,还有许多的恶,幼稚的人碰到这种不善和恶,会很伤心,很意外,很痛苦,很没辙,甚至会在最初的几次打击后颓然垮台,或者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或者走向了悲观和颓废,或者随波逐流自己也变成了不善和恶。这种遇恶则全无办法,遇恶则大呼小叫,遇恶则上当受骗,遇恶则精神崩溃,或者铤而走险,变成了一个偏激者、破坏性的愤世嫉俗者,直到冒险者和恐怖者——可以说,这些确是一个人相当幼稚的标志。
而一个成熟和老到的人,则会坚定不移而又从容应战、巧妙应对,化被动为主动,从恶的挑战中寻找善的契机,化不善的因素为善的因素,至少也要战胜恶、转化恶而弘扬善,直到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直到出污泥而不染。从来不与恶打交道是不可能的,不在恶面前垮台自杀,也不变得那么恶,却是必须的与有用的。而我们的文化传统、出版规则,直到政策法令,又是偏向于不谈至少是不多谈、不深谈人间的恶的——对此,我倒没有太多的异议,因为这里确实有一个现实的考虑,当人们的素质还相当不理想的时候,你谈恶谈得太多也许客观上变成了教唆为恶。
我无意在这里讨论出版的普泛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与价值性原则的悖论,我只是说,仅凭书本知识是不够的,人们会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把书写全面、出全面,你也会因了各种理由而没有读全面。人们有时候会在书中选择甜美,而忽略了苦咸辣涩酸,人们倾向于选择芳香而对腥臭视而不语。人们会接受随大流,而省略了或者干脆是回避了或者干脆是隐瞒了一些不雅的东西或者奥妙的东西或者过于敏感的东西。即使没有任何回避和隐瞒,也没有一本书是专门为你的此时此地而写出来的,相反,那些书是书的作者针对他或她的彼时彼地的情况和问题而写出来的。这样,我们就必须善于实践,善于思索,善于区分,善于分析和总结概括,善于从各种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成败得失中找出规律、找出学问,琢磨出点玩意儿来。甚至学语言这种比较“死”的东西也是这样,从书本上学好发音和口语是很难的,你只有努力去听,一次一次地反复听,听以你要学的那种语言为母语的人是怎样地说话、怎样地发音,再不断地与自己的说话、自己的说法、自己的发音相比较,才能找到毛病,有所改进。
阅读对于学语言的意义不仅在于读懂了你正在读的东西,而且更在于从阅读中学习别人的修辞造句,学习别人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同样一句话也许能有几十种直到几百种说法,其中只有一两种对于此时此地此境此人才是最适合的。怎样在不同的情势、不同的讲话者的身份与不同的对讲者的身份上选好这一种或两种最佳说法,这是任何语言读本上都无法讲清楚的,只有自己通过无数范例包括反面的事例去总结经验,去学得更聪明、更能干些。
11.不要以为自己就是尺度
人最容易犯的错误有三个:
第一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过低地估计了与自己不同的人的力量。
第二是以自己为尺度衡量旁人。
第三是面对严重的问题常常抱侥幸心理。
现在谈第二个问题,即以自身为尺度的问题。说来有趣,你所喜爱的,你以为旁人也喜爱;你所恐惧的,你以为旁人也恐惧;你最厌恶的,你以为对旁人也十分有害。其实,事实往往并非完全如此。
我曾经竭尽全力地把我年轻时候喜欢唱的歌、喜欢读的书推荐给我的孩子们,孩子们嘲笑我唱过的“胜利的旗帜,迎风飘扬”和“灿烂的太阳,升起在东方”之类的词,他们说:“您那时候唱的歌的歌词怎么这么水呀?”我感到奇怪,因为我觉得他们唱的歌的歌词才不成样子呢。直到过了很久了才悟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他们有时会接受一点我的所爱,但是他们毕竟有自己的所爱。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下面,不可能各方面都一致。
我发现人这种以自己的好恶为尺度来判断事情的特点几乎可以上笑话大全。一个母亲从寒冷的北方出差回来,就会张罗着给自己的孩子添加衣服。一个父亲骑自行车回家骑得满头大汗,就会急着给孩子脱衣服。父母饿了也劝孩子多吃一点,父母撑得难受了就痛斥孩子太贪吃。父母寂寞了责备孩子太老实、太不活泼。父母想午睡了越发觉得孩子弄出的噪音讨厌。父母想读书了发现孩子不爱学习。父母想打球了发现孩子不爱体育。父母烦心的时候就更不必说了,一定是更看着孩子不顺眼了。
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消极评价,究竟有多少是靠得住的?有多少是以己度量人度量出来的?反过来说,下一代人不是也以自身当标尺吗?当他们看到上一代人已经发胖,已经白发,已经少懂了许多新名词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失望啊!你怎么不想一想,老一代也大大地火过呢。英语里有一句谚语:“Every dog has it's own time.”(每一条狗都有它自己的时代。)上了年纪的人与年轻人之间,多么需要更多的相互了解。
我无意用简单的进化论观点来认定新的一代一定胜过上一代,但是至少,人们是发展变化的,社会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思想理论、生活方式直至价值观念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你高兴,认为它越变越好,它会变化;你不高兴,断定它越变越坏了,它照旧变化。你给以很高的评价,它要变;你评价极差,认为是一代不如一代,全是败家子,它也要变。这里我不想轻率地对这种变化做出价值判断,前人的许多东西都是需要继承需要珍惜的,后人的变化中在得到进步、得到崭新的成果的同时也会失去一些好东西,付出一些也许是太高、太过分了的代价。但是想让下一代人不发生任何变化是不可能的,只有理解这些发展变化,才能占据历史的主动性,才能取得教育或影响下一代的主动权,也才能赢得下一代人的信赖和尊敬。同时年轻人也只有把前人的一切好东西继承下来,才有资格谈发展和创造。
在知道自己的尺度不是别人的尺度的时候,就要学会不讨人厌了。世上的人不但有好人和坏人的区别,也还有讨厌与不讨厌的区别。讨厌的人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那些自视高得离了谱,顽固不化,见人就表白自己、攻击旁人,一点歪理啰里啰唆不停地自我重复,不管旁人爱听不爱听总是滔滔不绝,永无休止地侵占别人、从精神上强奸别人、要挟别人的人。我衷心祝愿这些人有一点哪怕是最无聊的爱好,请他们多玩儿几次麻将、多和几次一条龙吧,请他们多玩儿几次打百分、多钻几次桌子吧,请他们多吸几包烟、多喝一点二锅头吧,只要减少一点他们的诉苦、牢骚加牛皮哄哄就行。哪怕是多搞一点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呢,那种事毕竟牵扯的面不太大,搞得太过分了还有法律和道德舆论管着他们,只要他们少一点牛皮和攻讦,少一点庸俗和自说自话。要知道民间的俗话,叫作:“吹牛皮不上税!”
个人爱好的另一面带有学习和丰富自己的性质,例如读书,欣赏音乐、美术、戏剧和比较有品位的影片等艺术作品,集邮、旅游、收藏等,这其中的乐趣与知识是无穷的。有的爱好与健身活动有关,如某种球类活动、登山、游泳、跳舞等。我从小身体情况不好,但我一直喜欢锻炼身体,长大后更嗜游泳。我多次与人说过,我的最高享受、最大愿望就是夏日在海滨,上午写作,下午游泳。真是赛过活神仙呀!
还有的爱好也能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条件。即使“文革”中,我在新疆过着艰窘的生活,但仍然时不时改变一下房间布置,学着烧几样小菜,换换窗帘、门帘,给自己一点新鲜感。当然最大的爱好就是生活,生活是奇异的和有趣的,是包含了许多可能性的。
甚至比较不算健康也不算高级的爱好也多半是有比没有好。如找朋友一起畅饮几杯,如玩儿牌,如聊天,愈是在不愉快的时候愈要有办法愉悦自己,不能使自己快乐,也要想办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哪怕只忘掉那最不愉快的事15分钟。有了15分钟的忘却,就有可能再平静一个小时,而再平静一个小时的结果也许能绝处逢生,也许能从黑暗中看到光明、看到希望,说得夸张一点,也许这是改变你的世界观的开始,是你的命运转折的开始。
12.成也圈子败也圈子
一些自命不凡的人,自命伟大或自命清高的人,交友也很难。他们心比天高,对别人非常严酷,有一种以我画线的味道。
我却认为对于知己不必要求得那么苛刻,非得莫逆、默契、心相印、心重叠不可。人与人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朋友之间没有永远与绝对要相互保持一致的义务,永远与绝对一致,夫妻父子之间也难以做到。而且各人的处境不同,不可能事事一致。其实保持一致云云,已经包含了不尽一致的意思,绝对的一致,是用不着费力保持的。比如有一些自己可以不予理睬的恶人,但是自己的朋友恰恰在此人的手下供职,就不能与你采取同样的置若罔闻的态度。你的朋友也许还要虚与委蛇,你的朋友不敢得罪你心目中的极不好的家伙。你怎么办?因而与你的朋友断交吗(那只能证明你是一个法西斯主义者)?还是抱一个谅解的态度呢?世上有许多事,心中有数是可以的,锱铢必较却是不可取的。那种一句话不投机就割席绝交的故事总是令我难以接受。
对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观点的看法与做法也许你的某个朋友与你不一致,但是还有别的大量的人、大量的事、大量的观点呢,也许在更广阔得多的领域你们有着合作至少是交流的可能,为什么要采取一种极端的态度,把自己的圈子搞得愈来愈小呢?再说那种要求别人是朋友就得永远忠于自己,只能从一而终的做法,是不是暴露了某些黑手党的习气,而太缺乏现代、民主、理性、客观的与容忍的人生态度了呢?
再想一想,你的朋友都是忠于你的人,那是朋友还是你经营的小集团呢?你的朋友都是永远同意你、赞成你、歌颂你、紧跟你的人,你在他们中间听到的只有“是是是”“好好好”“对对对”,英明啊、正确呀、太棒啦、妙极啦的一套,你什么时候能听到逆耳的忠言,能听到不愉快的真实,能得知自己的失误与外界对自己的不良反映,能得到全面的与客观的信息反馈呢?那不是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吗?世上最可笑复可悲的莫过于拼凑一个小圈子,关起门来互相吹捧、同仇敌忾、诉苦喊冤、捶胸顿足,直到变成哭哭啼啼地自封伟大正确的闹剧了。这样的人自己被自己闹昏了头,弄假成真,真以为自己是真理的化身、正确的代表历史的中流砥柱了,这不跟吃错了药一样难办吗?
还有,你能百分之百地保证你的一切选择都是最正确而且是千年不变的吗?如果你对某人、某事、某理论、某学派的态度与处置并非足金成色,如果你的对待本身就留下了可争议之处,如果你很正确、很伟大,但是随着时间的逝去、情势的变化,你的做法不无需要调整出新之处,就是说你也像众人一样有需要与时俱进之处,那么那些与你在此人、此事、此观点上不甚一致的朋友,不正是你的最合适的帮手吗?相反,如果你一上来就把事做绝、把话说绝、把与自己意见或做法不尽一致的人“灭绝”,你将使自己处于何等困难的境地!
友谊不是绝对的,友谊不承担法律义务也不受法律保护,真正的友谊不需要也不喜欢指天发誓、结拜金兰,更不需要推出一个首领大家为他卖命,更可厌的是搞那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利益共同体。那是黑社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把戏。有些人就是喜欢搞这一套,所谓要有自己的人,结果呢,成也圈子败也圈子,“自己人”不断地向你伸手要好处,你变得名誉扫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最后变成过街老鼠臭名昭著,你还觉得冤枉呢,你说可笑不可笑!君子之交淡如水,古人的这一总结很有深刻意义。我的外祖母不识字,不知所据何来,她每逢讲到“淡如水”时还要补充一句“小人之交甜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