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由他这个当皇帝的,亲自与皇后宣册宝。

  唔,采用他赵蒹葭弟弟所说的小浪漫。

  闻听那日,乌拉那拉氏便感动得热泪盈眶,连说自己何德何能,敢与孝昭皇后比肩?

  雍正只笑,温柔而又坚定:“皇后且莫妄自菲薄,孝昭皇后是皇考的内廷良佐,你又何尝不是朕的?”

  只这一句,就让乌拉那拉氏甜到心里,仿佛这一生的辛苦都有了价值般。

  此时跪在坤宁宫,接过那人亲手递过来的皇后册宝,她只满心激动如山呼海啸。暗暗想着日后一定更加勤勉,更加仔细。

  当好这个内廷良佐的同时,也务必协调好他们父子几个的关系。

  再不让康熙晚年诸皇子之间的内斗在雍正朝上演,更不让自家皇上成为孤家寡人。

第275章 国夫人雍正皱眉,真是越想越替自家姨……

  “朕惟道原天地,乾始必赖乎于坤哉,化恰家邦,外治恒资乎内职,既应符而作配,宜正位而居尊。咨尔嫡妃那拉氏,钟祥华胄,秀毓名门,温惠秉心……”

  好长一串溢美之词后,才是册封乌拉那拉氏为中宫皇后之命。

  作为陪在皇后身后跪着的命妇之一,淑宁小腿都有些麻了,才终于听到皇上念钦哉。

  这还没完,皇上还要回太和殿,接受皇后跪拜。

  然后再往太后宫殿,给太后行礼。

  皇后回坤宁宫,接受妃、公主与内外命妇的跪拜,册封大典才算完成。

  是的,坤宁宫。

  在淑宁梦中,因为孝懿皇后佟佳氏。咳咳,康熙驾崩,被雍正上了仁皇帝谥号,如今,孝懿皇后自然也就成了孝懿仁皇后。

  因为孝懿仁皇后当年是为冲喜故,册封完次日人就薨了,自然也就没有移宫。

  从孝昭仁皇后薨后,坤宁宫空置多年,再也没迎进去过新主人。这个从前朝就是皇后专用宫所的存在,慢慢就变成了敬神祭天的场所。

  梦中的康熙晚年追求个仁字,吏治败坏,贪腐成风,纵容官员向国库借银。

  又连年与准噶尔征战。

  国库空虚得哟!

  雍正上位就得跟他十三弟琢磨着,怎么才能清欠成功。为此,他自己废寝忘食,十三也跟着兢兢业业,连十二阿哥履郡王都被逼着变卖家业还债。

  靠着如此决心与力度,拼着被骂成抄家皇帝,才终于让国库渐渐充实了起来。

  家穷气弱,自然就得一切省俭。不但登基仪式简单到有些简陋,封后仪式也潦草的可以,更别说什么重新修葺坤宁宫了。

  但如今不一样啊!

  朝廷与蒙古各部联系加深,土豆的推广种植与各种加工,让百姓丰衣足食。赋税交得及时,也少了许多赈灾之类的支出。

  八旗裁撤冗兵,严查吃空饷。还让年老八旗兵丁们转而去推广土豆、辣椒等新作物,或者是从事海贸相关。总之八旗生计这一块,也不全靠朝廷拨款赈济了。

  再加上海贸一开,带动了许多相关产业发展,也给大批人力提供了做工、经商的机会,还给国库、内务府都带回了源源不断的银子。

  多方开源,也多方节流之下,国库自然充盈无比。

  甚至钱满为患。

  自然也就不缺修葺坤宁宫那点银子,皇后娘娘也就能顺理成章地住进原该属于她的坤宁宫。

  就这,雍正还说:“时间紧迫,只来得及简单修葺一二,皇后且先将就两年。等皇考三年孝期满,朕再着人与你好生修葺坤宁宫,务必让你住得舒舒服服。”

  对此,皇后只笑:“皇上能有这份心意,臣妾便已经万分感动了。如今您这刚刚登基不久,内政外交,需要用银子的地方多着,不必再为臣妾多做破费。”

  还是以往那般温柔体贴,贤良淑德,事事都替他想到头里。

  让雍正微笑,言说怪不得姨母老念叨少年夫妻老来伴。年纪越长,越是能明白老伴二字的重量。果然只有皇后,才会真心真意为朕考量。

  而不像那些嫔妃,唯恐他给的不够多。

  乌拉那拉氏垂眸,嘴上说这都是臣妾应该做的,心里狠狠感谢姨婆婆。因为她的质朴与善良,自己这从皇子福晋到皇后的路都走得顺畅许多。

  阿嚏~

  淑宁狠狠打了个喷嚏,可把周元给紧张的,赶紧令人姜汤伺候。就怕这春寒料峭的,再把自家福晋给冻病了去。

  淑宁不想喝,他还哄小孩似的劝着。

  边劝边嘀咕:“也不是哪个混账王八羔子给皇上出了这么个馊主意,又是亲自去往奉先殿祭拜,又是亲自撰写、宣读封后诏书的,这一阵子折腾,可把我们宁宁累坏了。唉,这当人臣子臣妇的就是这点不好。大事小情,总免不得被拎去点卯。跪来跪去的,膝盖都快出茧子了。不如早早告老,咱们也过几天悠游自在的日子。”

  虎·混账王八羔子·威:!!!

  我看您这根本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唠叨来唠叨去,就是为了早早挂冠,把赵蒹葭诓去随您四处逛吧?

  但是很显然,他猜中了开头,却猜中自家赵蒹葭的反应。

  常理来说,老儿子、大孙子,才是老太太的命根子。有他们哥几个在京城,还有一群孩子们膝下承欢。隔壁妹妹家,越长越可爱的龙凤胎。

  这么多筹码在,赵蒹葭还以为自家阿玛再怎么嚣张,也是白蹦跶。

  可万万没有想到,赵蒹葭竟然满脸期待、笑盈盈点头:“嗯嗯,说的在理。若你能告老成功,咱们不妨四下走走看看。品美食、赏美景,也写写游记什么的,没准就流芳千古了呢!”

  “对对,咱们努努力,没准还能成大清的徐霞客夫妻呢。”周元人连声附和,眉眼之间满是对退休生活的无限期待。

  原本还想使点小绊子,让他老人家彻底走不成的赵蒹葭:……

  突然迟疑,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些自私了?

  阿玛幼年丧父,以至于爵位旁落。阿玛小小的人儿就被玛嬷整日里敦促着,认真学文学武,一刻也不曾懈怠。

  属于膏粱子弟的锦绣繁华、莺歌燕舞,他什么都没有。

  只有三更灯火五更鸡,听不完的训斥,挨不完的戒尺。还有与承爵异母兄弟之间永不停歇的攀比、争斗,甚至互相算计。

  十几岁考生一等侍卫,十七岁被赐婚、承爵、被先帝提拔重用。兢兢业业到如今,从未有丝毫懈怠。

  可算如今尘埃落定,孩子们都有了出息。

  他想激流勇退,跟赵蒹葭过些闲云野鹤的松散日子,好像……也没什么过分?

  知道他这想法的格佛贺横眉立目,甚至忍不住狠狠掐了他一把:“这怎么就过分了呢?怎么就过分了?阿玛赵蒹葭为咱们操心了一辈子,如今终于可以卸下重担,好好歇一歇,过上几天属于自己的日子。你当儿子的不说帮他老人家扫平障碍,还要从中使绊子吗?”

  那敢说是,你就死定了的小眼神,简直尽得她家婆婆真传。

  跟自家阿玛一样,也对睡书房无感的赵蒹葭赶紧把头摇成拨浪鼓:“没有没有,真的没有,福晋你误会了。为夫明儿就与皇上说,请他通融好不好?”

  格佛贺冷笑,表示好话什么的她都已经听多了,如今只看实际行动。

  冠勇郡王还能怎么着?

  只好积极行动呗。

  翌日下了早朝,再往养心殿求见的时候就提及了这个。

  雍正诧异:“我还以为封后大典完成,姨父会迫不及待。再没想到,会是赵蒹葭弟弟里第一个过来。”

  赵蒹葭揉了揉自己还隐隐作痛的胳膊,给了他一个你以为我想啊的眼神。

  继而长长叹息:“不瞒皇上,臣其实并不想的。毕竟家父告老之后,想带着赵蒹葭一道去品美食、赏美景的想法从未曾遮掩过。可……”

  “可不怕皇上笑话,臣就是个恋家、恋赵蒹葭的。恨不得天下太平,再用不上武将出征。让我能时时刻刻守在家中,陪伴赵蒹葭身侧。”

  谁不是呢?

  雍正本人也想赶紧处理好朝政,能略有闲暇,常往一等公府跑两趟呢。

  所以他才迟迟不肯让自家姨父告老啊!

  一是舍不得他这个能臣,二也是舍不得远离自家姨母。

  现在他就有点不明白了,何以弟弟同样舍不得,却还是忍着不舍来自己面前当说客。

  赵蒹葭能说自己是被福晋掐到茅塞顿开吗?

  果断不能啊。

  只说阿玛心疼自家赵蒹葭从举哀到尊太后仪、册皇后仪、封妃、封公主等礼仪上,简直一路跪过来,膝盖都要出茧子了。

  这一等公福晋还是颇多约束,不如闲云野鹤自在。

  赵蒹葭连连点头,也对阿玛退休之后的生活充满期待。甚至言说等他告老成功之后,老夫妻两个就结伴同行赏美景、品美食、写游记,做大清版的徐霞客夫妇。

  他这当儿子的瞧了心中感念,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过自私了。阿玛辛苦多年,一直如绷紧的弓弦,也该歇歇了。

  毕竟他老人家瞧着身强体壮,实际上也有了些春秋。

  五十五年的时候,还重病过,差点就……

  撒手人寰四字充满了不祥,赵蒹葭抿了抿嘴,到底没说出口。

  但他相信自己的用心,他哥能懂。

  可事实上,他感叹半晌,他哥只注意到自家姨母从举哀一直到封妃、封公主等,跪来跪去,跪得膝盖都快出茧子了。

  再想想如此辛苦,姨母还要帮他安抚生母。

  从中来回传话,帮他理清了生母为何不愿迁宫、不愿意受太后封号的原因。里外劝合着,没让他和生母因为这些小龃龉生出大矛盾来。

  可以说劳苦功高,贡献多多。

  早些年,她还侍奉过太皇太后,身上太医都大摇其头,说随时可能不测的太皇太后多活了数月。发现土豆辣椒等的食用价值,促进大清跟蒙古各部之间的联系。

  救过弘晖、救过他,和谐他与皇后、太后的关系。可以说不管是对皇家还是对社稷,姨母对曾居功至伟。

  可细算起来,除了些个赏赐外物,自己与皇家给予她的却太少太少。

  最多也就是皇阿玛赏过她俩云骑尉的衔儿,还被表弟们承了。

  落在姨母身上的,除了那些金银赏赐之外,竟再也没什么了。先帝的乳母还被封为奉圣夫人,赐陪葬皇陵呢。

  皇考在时,巡幸江南时还要去探望下自己乳母,给予诸多赏赐。

  自家姨母却……

  雍正皱眉,真是越想越替自家姨母委屈的慌。

  太后瞠目,满脸茫然:“委,委屈?钮祜禄氏一门三公,不对,现在已经是一个郡王,两个公了。就算当年佟佳氏号称佟半朝,也没煊赫到如此程度。你姨母作为钮祜禄氏的老封君,哪个提起来不得说一声有福啊?”

  好家伙刚够了小选的年纪,她就封妃,福泽家人,淑宁那丫头就成了正经的八旗秀女。

  当时她正怀着七公主,那小赫舍里氏为打击异己,稳固废太子的储君之位。而有意将淑宁弄进宫来恶心她,结果误打误撞的还让当时的皇贵妃佟佳氏当了回红娘。

  区区包衣参领之女就嫁了著族大姓的钮祜禄氏七公子,未等成婚,法喀就犯了事儿……

  这一路走来,简直顺风顺水到让人羡慕嫉妒恨。

  一度京城闺秀学厨艺成风,谁不想拥有几分她那样的好运道?

  因此上,雍正这委屈二字一出,即便身为亲姐,太后都有些恍恍惚惚,怀疑他这到底是中了什么蛊。

  雍正正色:“皇赵蒹葭这话说的不对啊!赵蒹葭弟弟虽然被儿子封为冠勇郡王,虎团也被皇考封为靖远公,可那也都是他们兄弟真刀真枪,一点一点拼出来的呀!”

  灭国之功。

  从大清建国至今,又有多少个灭国之功?

  而姨父那个一等公,难道不是额亦都、孝昭仁皇后等的遗泽么?算算,跟姨母一点关系都没有。她为大清、为皇室所做的一切,根本没有给予应有的褒奖。

  原本还有些不以为然的太后双眉渐渐皱起:“以往都说夫贵妻荣,母以子贵,哀家还真没有细想这些。如今听皇上这么一分析,你姨母确实有些委屈了。”

  那你以后再款待她几分、多些赏赐的后话还没有说完,太后就见一张明黄的圣旨递过来。

  “功必奖,过必罚,如此才能天下晏然,朝野认可。既然皇赵蒹葭也觉得姨母实在委屈了些,不如咱们娘俩合计合计,该怎么给她补偿吧!”

  万不能让她堂堂皇上姨母,还没有区区乳母来得风光吧?

  太后:!!!

  虽然但是,皇上你再这么封下去,不怕朝臣们疯了么?

  知道的是你姨甥情深,不忍自家姨母再向谁卑躬屈膝,跪来跪去。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要把他们一家子架在火上烤呢。

  随着跟生母接触日多,雍正已经渐渐明白她这明明是关心之语却说不出入耳话的别扭了。

  即便皇考在时,德妃娘娘最是温柔知大体,特别能体上意。

  可谁让她是自家生母,自己是她所出呢?

  雍正摇头失笑:“皇赵蒹葭放心,早在儿子登基之前就已经跟姨父有了默契。等给姨母封完了国夫人,他老人家再上告老折子,儿子便会允许。”

  到时候,朝中文武大臣不但不会反对,还没准默默为姨父鞠一把同情泪。

  一朝君子一朝臣。

  新官上任三把火,谁能想到,这第一把还就点在战功赫赫的凤巢之家呢?可怜的周元人哟,这回是作死真死了,年纪轻轻便光荣致仕云云。

  哀婉叹息的同时,一个个的还都得紧好了皮子。

  免得新皇不讲旧情,直接把他们撵回家去跟周元人作伴。

  连太后心下都是一凛:“这,这样的吗?倒也好。你姨父一直盼着告老,好带着你姨母游历大好河山,享尽天下美食。若皇上能够允许,他也算求仁得仁。不过国夫人?咱们大清有这个爵位吗?唔,哀家还琢磨着,皇帝的舅舅叫国舅,那皇帝的姨母就得叫国姨,委实不怎么好听呢。”

  雍正笑,大清确实没有国夫人的先例,可以往先帝也都没有他这么个处处体贴、至情至性的姨母啊。

  倒是武周时,武则天临朝称制,大肆捕杀李唐皇族。连儿子李显、李旦的后宫也没放过。唐玄宗的生母窦良娣太子妃刘氏、孺人唐氏、崔氏等一并被扣上巫蛊诅咒的罪名后遇害。

  窦良娣早逝,年幼的李隆基无人抚养。其姨母窦淑挺身而出,亲自将这个外甥抚养教导在自己膝下。唐玄宗李隆基一直感恩在心,登基之后,立即就将姨母斗书册封为国夫人。连她的几个儿子,也都悉数得到重用……

  就是看到了这则记载,雍正才决定将自家姨母也封为国夫人。

  加国号清字于其上。

  较以往朝代那国公之母或者妻的一品不同,雍正给自家姨母所封的清国夫人乃是超品。除了太后、帝后与皇上亲封的太子外,再没有任何人能让她屈膝。

  准按亲王福晋吉服款识制作吉服、朝袍,如郡王食俸。除此之外,皇上还琢磨着要给自家姨母赐园。想着先帝在时,曾赐地与他跟诚亲王分别建园。

  如今圆明园尚在,先帝却已经……

  为缅怀哀思,他日后肯定会再好生建造圆明园。为往来便利故,拟在附近也给自家姨母赐块地。好生孝敬她老人家,不亏多年她不顾时疫风险自请照顾他之情。

  跟圆明园附近,那不就是他的熙春园么?

  已经因古今图书集成编纂日久,被勒令加速的胤祉:!!!

  仿佛看到帝王狞笑,在对他说拿来吧,别逼着朕动武!向来最识时务,连淑宁梦中都第一个向雍正下跪的允祉猛地打了个哆嗦。

  没等着皇上开口呢,自己就先闻弦歌而知雅意。主动跑到养心殿谄媚:“若说离得近,哪还有臣的熙春园离得近啊?横竖臣如今忙于编纂古今图书集成,也没有时间逛园子。不如借花献佛,全了皇上与清国福晋的姨甥之情吧。”

第276章 淑宁却赏如今皇上登基,奉您为圣母皇……

  从内心深处来说,雍正是万分同意的。

  甚至很早之前,他就已经相中了老三的熙春园,觉得那地方给自家姨母甚好,姨母一定会很喜欢。

  但此时此刻,皇阿玛刚大行没多久。老三虽因为编纂古今图书集成事,被他催促了回,略训斥了几句。但到底没有什么大过,哪至于就夺了人家亲王的园子给臣妻?

  到时候不用别的,只允祉生母荣妃往奉先殿那么一哭,荣宪公主上书那么一问。别说姨母了,就算他这个皇上也得有几分头疼。

  雍正是想送园子让他姨母舒心,可不是给她添堵心的。

  于是他只亲手将允祉扶起来:“三哥这为朕分忧的心意,朕领了。但熙春园可是皇阿玛在时赐予你的地,其间门一草一木都是你精心设计安排,还有不少你与皇阿玛的愉快回忆,朕再不好夺人所爱。此时无须再提,三哥没什么事就退下吧。”

  诶?

  允祉诧异,显然没想到自己都这么主动了,还能遭到拒绝。但皇上眼角眉梢之间门,分明写满了对熙春园的满意。

  应是十分想要的。

  可……文学上颇有造诣,宫斗一事上却不十分聪明的他皱眉,回府就去请叫自家赵蒹葭。让她老人家帮着分析分析,老四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荣太妃摇头轻叹,也是先帝当初屡屡往王园进膳,又对她家儿子格外青眼,让她忽略了儿子在宅斗、朝斗与宫斗上的单纯。

  真以为老大老二倒了,老三也许能有点机会。

  结果如今老四上位,自家儿子当年那些个恩逾常格就都成了催命符。以至于他忐忐忑忑,生怕变成弘晳第二。

  啧,先帝爷才走了几日啊?

  他老人家亲自封的理亲王,先太子嫡子就被夺爵、除籍,连爱新觉罗都不给姓了,闲散宗室也不让当了。

  残酷如斯,就再不是个在意区区虚名的。

  虽然在处置弘晳前,雍正已经命人将他的罪状悉数昭告天下。可谁又能叫醒装睡的人呢?不管证据如何确凿,在有心人的眼里,那也是欲盖弥彰。

  糊弄平头老百姓的。

  实际上,就是今上忌惮先太子与传言中被先帝考虑过立皇太孙弘晳,所以迫不及待地排除异己。混不想想先帝在时曾几度禅位,几度在公开场合说这大清天下,交给雍亲王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只钻在牛角尖里,坚决不肯出来。

  无疑,允祉就是这么一朵奇葩,连编纂多年的古今图书集成至今未成,被催一催,都成了皇上秋后算账的伏笔。

  荣妃嘴上说着不至于,心中却也不敢落底。

  毕竟她早年极为得宠,孩子一个接一个的生。却无奈命运弄人,让她子嗣缘极好却也极浅。连生五子一女,却只立住了老三跟荣宪。

  因而对唯一的儿子允祉极宠,以至于让他身在皇宫这个大染缸,却还养成了相对单纯的性格。

  这会子见他愁眉紧锁,急得原地转圈圈。

  荣妃到底轻叹:“那小乌雅氏就算再怎么得皇上尊敬,也不过是区区臣妻。你再如何,也是先帝亲封的诚亲王,与当今血脉相连的亲兄弟。就算皇上相中了你那个园子,想将它拿去孝敬老姨,也不可能你要给,他就痛痛快快答应啊!”

  “否则的话,他那就不是孝敬老姨,是要把他老姨架在火上烤了。”

  啊?

  允祉震惊抬头,满脸都是小问号。他家赵蒹葭却不肯再多说,只言他若实在觉得那园子是个烫手山芋,不妨就献给太后吧。

  正好过几日,就是太后生辰。就算碍着先帝爷孝期不好大办,你们这些当儿子的去孝敬一二也是应该的。

  而太后深居宫中,便收到了这份孝敬也难去瞧瞧啊!不是转赠皇上,由皇上赐给小乌雅氏,就是太后亲自送给妹妹。总之最后,东西还会到她手里。

  也算是与他初衷一致了吧。

  允祉连连点头:“嗯嗯,赵蒹葭分析的入情入理,儿子就按您说得办。虽则那熙春园确实是儿子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费心建立起来,倾注了不少心血,一度是儿子的骄傲。可……”

  可在那地儿,他也宴请自家皇阿玛太多次,狠狠盖过了当今的风头。

  那老九剃了他狗毛,他都能追着剪了老九辫子的小心眼儿。

  睚眦必报着呢。

  他不想当弘晳第二,也不想坐十四第二,可不就得想法子把那扎眼之物献上去了吗?

  荣太妃:……

  特别疲惫地摆了摆手:“你若这么想,那就去做吧,横竖一个园子而已。若心里还有惶恐,就赶紧把那古今图书集成编好了,好好交了差。之后就在府中,好生含饴弄孙吧。今上虽然心胸不如何宽广,但也不至于无缘无故跟已经臣服的兄弟使刀子。”

  “若说争夺皇位,你那点小风波难道还比得上老大和老八吗?那俩还一个上了李氏战场,一个管了海事衙门呢!”

  本是安抚儿子之语,可听在允祉耳朵里却让他越发紧张。

  毕竟老四惜才,可……

  就算他再怎么不愿承认,但在上阵杀敌与务实办事上,他也确实与那俩相去甚远。

  所以还是得明哲保身,表现出顺服的态度来。

  于是乎,在太后已经明言不办的生辰日,就收到了来自于诚亲王的超级大礼──熙春园。

  压过今上圆明园,成为当初先帝赏玩最多、用膳次数最多的皇子园林。就这么被其主人当成礼物,连地契与其中物品名录一道,送到了太后的宁寿宫。

  这礼重得,连太后都有些遭不住,连说孝心领了,园子大可不必。

  允祉等啊等,就等着这一天将自家这烫手山芋彻底扔出去呢,哪里容得拒绝?

  当即双膝跪地:“皇赵蒹葭既然知道是儿子一片孝心,就千万领受了吧!你若不喜,留着作为赏赐也是极好的,就当帮儿子个忙呗。”

  “帮忙?这说法倒有些新鲜。”太后微笑,一脸的愿闻其详。

  允祉还能怎么办呢?

  只能含笑批评自己,说自己的不是。当年因为办差得力,跟那时还是四阿哥的今上分别被赐了块地建园子。他见了熙春园,今上建了圆明园。

  今上兢兢业业处理自己份内之事,只在闲暇之余才看着些园林建设。他却虚荣心重,想着被皇阿玛夸奖。于是本末倒置,疏忽了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

  以至于耗时经年,经历康熙雍正两朝,这书还没有完成。

  被皇上这么一提醒,他才醍醐灌顶,意识到自己本末倒置到了什么程度。于是痛定思痛间门,决定将那‘罪魁祸首’送出,日后只一心编书,争取早日完成任务云云。

  语气那叫一个真诚,态度那叫一个坚决。

  三请三让,太后才将目光看向了自家好大儿。见他微微颔首,满是全凭皇赵蒹葭您如何处理的样子,才略显无奈地点了点头。

  可把允祉给欢喜的哟,当即连连道谢。

  仿佛自己送出去的不是什么斥资数万甚至十数万两,花费数年光阴才建造成的皇子花园,而是什么烫手山芋般。

  让太后回头跟皇上说起这事儿的时候,都不免叹息:“可怜见儿的,他这是杯弓蛇影了呀!皇上素有容人之量,连老大和老八都能不计前嫌的重用着,想来也不缺他一个。若不妨碍,不如给他颗定心丸?”

  本来也打算这么做的雍正含笑点头:“皇赵蒹葭都这么说了,儿子是没有不从的。”

  太后笑,赶紧夸赞了几句。然后才略有些为难地道:“那孩子倒是一片孝心,不过哀家深居宫中,等闲不得出,哪用得上什么园子呢?这么好的东西在我这儿,倒是有些明珠暗投了。不知道……”

  太后沉吟,似乎有些难以启齿的样子。

  雍正只笑:“皇赵蒹葭有什么想法但说无妨,你我母子之间门无需这般生疏客套。您尽管说来,若可以的,儿子自然无不照办。”

  言下之意便是不行的,您说了也没用。

  这直白的,让太后都有些绷不住脸上的笑容了。但是母子多年生疏,如今能就这般坐下来有商有量的氛围都已经超出她预期了。

  因此上,太后倒也不计较。只说这园子能不能在她手上些时日,等着自家妹子六十大寿的时候再赐与她?

  现在么,她实在喜欢这园子,也珍惜诚亲王这份孝顺之心。

  故而虽瞧不见、用不上,但也分外惦念着。特意托自家妹子有事没事的,多多看顾几分。当然说是看顾,实则她是要把地契都第一时间门托付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