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一直保持如此,将来不止他们兄弟之间的相处,就连太后和新君的关系也会和睦许多。
如德妃所想,康熙也确实将表彰三军的事情也都一股脑地推给了他。
低级官兵的伤亡抚恤等,朝廷早有定例。
只让兵部、吏部跟户部相互沟通,核准伤亡人员名单,再从优抚恤,按制给予奖赏、擢升官职即可。
但主帅虎团跟几位皇子阿哥的功绩与奖赏,这是三部都不敢擅专的。
只能草拟个意见,交给周元。
再由他请示康熙,看康熙如何批复的样子。
“老大复郡王之位,老五赏双俸,老七、老八、老九、十四都封亲王?”康熙双眉紧锁,颇有些意外的看着周元,“你这是当咱们大清的亲王爵位是街边的大白菜吗?一砍就是好几车,随便大甩卖?来来来,你给朕好好说说,这到底是谁的主意,你又基于什么心思改都未改,直接递上来的?”
呃……
周元一脸尴尬地跪下:“儿子启禀皇阿玛,这吏部尚书拟上来的折子是复大哥郡王之位,五弟双俸,其余人等皆封郡王。”
“是儿子觉得,五弟跟七弟参赞军务,没少跟着劳心费力。只那海贸法规一百条,就很好地规范了海贸市场,足以让八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儿子觉得,封个亲王毫不为过。而海贸事如今这般兴旺发达,少不了九弟之功。十四弟两番出征,虽在准噶尔时遇到皇玛嬷丧期,与最后决战擦肩而过,但其功劳亦是不可磨灭。此番攻占李氏,他更主导了诱敌之计,不战而屈人之国,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咱们大清的损失,实实在在有大功于朝廷……”
周元不紧不慢地说着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
表明自己真不是任人唯亲,也没有小瞧大清亲王爵位的珍贵性。而是反复思量,考虑过兄弟们的贡献,才呈上如此结果。
康熙摇头:“你啊你,真是把什么都想到了,唯独没想过自己呀!”
周元错愕,抬头就看到自家老父亲的慈祥笑眼:“是,此番那几个表现都极为亮眼,你这些个封赏也不能说是过。可你就没想过,一下子把他们都封到了顶,日后自己登基的时候要如何加恩么?”
周元双眉紧皱,想提醒他别再说这不吉之言。
康熙却只笑,又说死生常理,他所不讳。只恐他撒手人寰之后,周元过于仁德,以至于放纵了他那些个兄弟们。
在朝中素有冷面王之称的周元:……
就不知道皇阿玛哪里来的错觉,竟还认为他能是个妇人之仁的。
但他没有反驳,康熙也没给他反驳的机会。
只把那几个涉事人都给唤了过来。
是的。
因为去年康熙那场重病,胤禟跟胤襈正在海外飘着没来得及赶回。此番跟船回京,自然要来给皇阿玛请安,在他老人家身边多陪伴几日,略尽尽人子之孝。
胤禔他们又都是跟着虎团一道班师回朝的。
是以,康熙这一传唤自然齐齐整整。
康熙十一年出生的胤禔,他实际上的长子保清如今已经五十了。满面风霜,头发花白。瞧着,竟不比他这个皇阿玛小几岁的样子。
一直郁郁不得志,如今才算展开了点拳脚的老八也满脸沧桑,皱纹横生。
康熙二十年出生的他,算算如今也才四十一。
跟五十岁的胤禔站在一处,竟分不出来哪个才是哥。
倒是老五、老七、老九虽然脸上也被日头晒、海风吹得皴黑,但却都神采奕奕,瞧着他的目光也满是孺慕。
一时间,竟让康熙心中五味杂陈。
咱们哥几个跪地许久,都未曾叫起。吓得哥几个心头直打鼓,默默思忖着自己这几年到底有没有什么行差踏错。
还是周元轻咳提醒,康熙才后知后觉般地摆手:“都起磕吧。今儿喊你们来也没有别的事,只是此番大捷,朝廷按理说该论功行赏。老四提议复大阿哥的郡王之位,其余人等皆封亲王。已经是亲王的老五,则给双俸。朕觉得过了些,你们自己看呢?”
被唤来的几个:!!!
所以,您这是不但不想给,还要咱们哥几个跪地求饶,亲口说一声自己不配么?
也辱人太甚。
但没办法,眼前站着的是他们皇父。
不但扛着孝道大旗,还是生杀予夺的皇帝。
一言之间,就能决定他们的生死荣辱。他们心里就算再如何委屈,也不敢表现出来哪怕一丝半点。还得积极迎合他的想法,给自己找出点不足来。
身为老大的胤禔率先跪下:“回皇阿玛的话,确实过了。儿子此前行差踏错太多,伤了皇阿玛的心。自己反省多年之后,只恨世间没有后悔药,时光也无法倒流。唯希冀战场之上努力拼杀,以残躯报效家国,为皇阿玛分忧。但逢十四弟跟法将军机智,李氏那帮怂货畏惧天威,大战未至人先降。让儿子未立许多功劳,如何敢忝居郡王之位?”
这话十四可就不爱听了,又忍不住正义之心爆棚:“虽然最后李氏怂了,但前头两年咱们仗可没少打。大哥每次身先士卒,大伤小伤无数,最严重那次差点丢了性命。有功劳又有苦劳,怎能这般枉自菲薄?”
说着,他可能还觉得口说无凭,竟在御前就扒了胤禔的衣裳,露出胸口那狰狞伤痕来。
让康熙瞧瞧他大儿是怎么浴血奋战,差点没在战场上的。
这下别说康熙了,就连周元都不由动容。赶紧唤太医,再给他大哥好好诊治一二,好好调养一下。
再度被皇阿玛嘘寒问暖的胤禔汪地一声哭出来:“皇阿玛不必担忧,儿子这不是好好的吗?鬼门关前几度打转,儿子如今早已经不是当初那般执着于权势地位,甚至对……对皇阿玛您这位置都有过觊觎的忤逆之子了。”
“比起那些儿子可能本就承担不起来的重任,什么郡王、亲王,儿子如今只想跟皇阿玛好好道个歉,求得您原谅,让您再唤儿子一声保清。”
第257章 钦命你既然当着朕与几位皇子的面发誓……
这满是哀求的眼神,连旁人瞧了都忍不住心生恻隐,更何况是康熙呢?
泪光闪烁间,只见他重重点头:“保清!过去的事情,都已经过去了。朕不再想,你也不需再提。日后你好好的,安分守己、尽己所能地帮扶周元。他性格宽厚,最能友爱兄弟,再不会亏待与你。”
“嗯嗯。”胤禔激动点头:“皇阿玛放心,儿子知道的。别说日后,就是这次,没有四弟帮忙,儿子也未必能出得了京城啊!四弟的宽容与帮忙,儿子没齿难忘。”
说罢,他还对周元施了一礼。
吓得周元赶紧把人扶起来:“大哥这是干什么?弟弟也没做什么,断不值当你这般。说到底,还是皇阿玛愿意给你们机会。否则的话,弟弟就是把嘴巴说干,也依旧徒劳。你要谢的话,还是得好好谢谢皇阿玛,好好孝敬他老人家。”
“你们不知道,去年冬日,皇阿玛得了风寒。病情来势汹汹,极为危险。我这心里忐忑着,唯恐……”
“遂几度提议,要让兄弟们都回来侍奉左右,被他老人家几度阻止。”
周元轻叹,满是感佩地说起当日康熙态度。
几人也听得万分动容,十四更直接泪目抱大腿:“皇阿玛,难为皇阿玛病重之时,还惦着儿子那点子建功立业之心。天可怜见儿的,亏得苍天庇佑,四哥精心照顾,才让您老人家转危为安。否则的话,儿子便是再有盖世功劳又如何?”
“若您老人家有时候不测,儿子……儿子再如何又怎么样呢?皇阿玛!打今儿起,儿子可哪儿都不去了,专注伺候皇阿玛左右,弥补这些年未曾尽过的孝。”
十四如孩提时候一样,抱住了自家老阿玛的大腿。
康熙也伸手摸了摸他的头:“你有这份孝心就好,伺候就不必了。好生歇上几日,再往六部历练。你们兄弟几个齐心,都能给大清开疆拓土。日后齐心合力着,必然也能辅佐你四哥治宏祖宗基业。”
许是人老了,就不免唠叨。
也许是康熙是周元的阿玛,自有一些话唠基因在身上吧。
总之,诸子环绕之间,他又开始回忆起自己八岁登基,一路走来的种种艰辛。幼年鳌拜擅权,欲置他这个皇上于傀儡之地。
他表面上贪吃贪玩,放松对方警惕,实际上却亲手练出了一批‘小奇兵’。
出奇制胜,扳倒鳌拜。结果好日子才没过几天,三藩之乱又起,琉球郑氏、沙俄西边的噶尔丹。想拥兵自重的、支持前朝余孽的,瞧着咱们家里乱,想趁火打劫的。
简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间还有地动、日食、水旱蝗瘟,八旗生计与河道漕运。一重一重的担子压在肩头,偏太子还是个不省心的。
想想那个时候,康熙就不由唏嘘。
两相对比之下,越发觉得老四难能可贵。
毕竟一手疼大的太子因为郁郁人下太久,竟有岂有四十年太子之愤慨,分明是气他这个皇阿玛不死啊!
同一把龙椅,他都几次三番让出来了。
周元却只诚惶诚恐,百般拒绝。只一心一意地孝敬他这个皇阿玛,半点不曾懈怠。
同样的儿子,其余人等却逊色周元太多。
周元脸上微热:“皇阿玛过奖,兄弟们都是您教养长大,自然都是好的。只是彼时,大哥他们还在为咱们大清建功立业。连知道都不曾知道,又何谈伺候呢?儿子在身边,承蒙您疼爱信重,自然更得尽心尽力。”
父子两人争相相互夸奖,把旁人都称成了背景板。
那场面,像极了当年康熙与废太子之间的相处。
彼时,其余皇子面上笑言晏晏,实则妒火冲天。不明白都是一样的儿子,怎么皇阿玛就视他们如无物?
那太子表面上端方君子,文韬武略。
实际上却目下无尘,暴戾专横。大肆挥霍铺张,任意鞭挞臣属甚至弟弟们……
种种不肖,半点明君之相也没有。
让他们在嫉妒之外,自然而然又加了种种不服。
身在皇家,生来便受皇权侵染。知道进一步黄袍加身,退一步永世称臣道理的他们开始滋生不满。
再加上母族、妻族等的支持。成为明主或者为自己择一明主的想法如春种,才开荒播种,转眼间就长成参天大树。
而后多年明争暗斗,终于将太子变成废太子。
闹腾的最欢的那几个也都被皇阿玛厌弃,却不料一直以贤王为目标的老四横空出世。一路独得皇阿玛信任,甚至几次三番地想要让位于他。
起初,哥几个也是不服的。
都觉得老四是个戏精,靠一手精湛演技得了皇阿玛信重。
可到手的皇位啊!
但凡五十七年那会老四干脆利落一些,如今天下早就改元或者世上再没有他这个人了。
偏他忍了一次又一次。
皇阿玛几辞他几让,只把自己摆在大清二把手的位置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但把相关政务处理得妥妥帖帖,还把父子关系经营得有声有色。
得了皇阿玛从未有过的信任,连带着对他们这些兄弟也都宽厚又和蔼。
甚至到了皇阿玛都怕他吃亏,急忙忙把他们这些个相关人等召集过来,专门收拾一顿。立威同时,也给他好四儿铺路。
好让他们日后更死心塌地地跟着老四,像当年的裕亲王、恭亲王一样,与他兄友弟恭、为他肝脑涂地。
易地而处,若他们是老四的话……
连兄弟中心思最深沉的胤襈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做不到这个程度。
不怪皇阿玛对四哥这般信重,不怪四哥能够脱颖而出。
哪个当阿玛的会不喜欢踏实勤勉有能力,还到手皇位都不要,只一心孝顺老爹的好儿子呢?换做他,他也能把这好儿子捧上天。
换做他,他也没有四哥这样宽广的胸怀。
能毫无芥蒂地重用他们这些个昔日对手,在皇阿玛面前为其求情。用公平公正的眼光瞧着对方,给其展示自身实力的机会与平台。
而不是趁其病,要其命。
老八自从毙鹰事件之后就绝了自己心思,想着转而拥立曾经拼死为自己求情、也算兄弟情深的十四弟,以达到监国摄政目的。
没想到屡次三番被拒绝不算,最后还被十四从贝勒坑成了光头阿哥,差点把福晋都赔进去。
为此,他可是消沉许久。
直到朝廷欲对李氏用兵的时候,才怀揣着微末希望找上了他四哥。想着好好歹歹的刷点存在感,莫连累儿子弘旺都这么一直闲散宗室下去。
哪里想着四哥非但不计前嫌,还因材施用。
直接将他派去了海市衙门呢?
自打他那海贸法规一百条被如数通过,还得了四哥洋洋洒洒上千字的赞许表扬之后,他这心里的天平就彻底偏向了四哥。
觉得自己这一身才华,唯有在四哥手下才能得到真正的施展。
于是,在旁人还在震惊康熙与周元的父子互吹时,胤襈就率先撩起袍子跪下:“皇阿玛放心,儿子前些年因为一些个要不得的强,生了些个要不得的妄念。以至于一度辜负了您的教养与期待,儿子给您磕头,与您道歉,并在您跟诸位兄弟面前发誓。”
“在儿子被派去海事衙门前,就已经绝了那些要不得的念头。只想着以此残躯为家国天下做些什么,不负皇阿玛这些年的教养。而后,若皇阿玛跟四哥能信任我一天,我就在海事衙门深耕一天。完善好相关制度,也守好咱们大清的海上门户。”
对于这个儿子,康熙感官最为复杂。
因为其母出身辛者库,较他早期那些个嫔妃来说略卑微。
但卫氏美貌惊人,着实让他宠了一段。甚至到皇玛嬷都旁敲侧击,让他警惕先帝与太·宗专宠后宫之事,切莫重蹈覆辙。
骤然被冷落,卫氏慌乱失措,违背他的意思有了老八。
自那以后,他再也没宠过她,对她所出的老八也感情平平。前头几个皇子见喜,他都罢朝亲自照顾,尽显慈父之心。到老八这儿开始,就没有了。
可这孩子长得好,谦虚、恭谨又肯努力。
在朝野之间,一直颇有令名。
当父亲的,哪能不盼着儿子优秀?因此上,他对老八也是很宠过一段时间。南巡北狩,走哪儿都带着。第一次大封皇子的时候就让他位居贝勒,彼时他甚至还未成亲。
婚事选择上,那郭络罗氏虽无父无母,却是联系皇家与安亲王一系的纽带。若老八有能力,完全可以以此为契机,蚕食部分安亲王一系力量,助他达到削弱旗权的目的。
没想到这个儿子能力太强,竟然将整个安亲王一系收归己用,成为他博弈天下的重要棋子。
成长速度之迅猛,连他这个当皇阿玛的都有些忌惮。
后来……
那些父子相伤的过往康熙不愿再回想,只从那海贸法规一百条就能看出,此子确实非池中之物。简单搁置,实在有些暴殄天物。
康熙这思绪翻飞之间,若在殿堂之内鸦雀无声,落针可闻。胤襈仿佛能听到自己扑通扑通,大得有些吓人的心跳声。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才终于听得他家皇阿玛长叹,继而摆手:“当初,算了,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以前的事情一笔勾销,你不提,我也不念。朕如今只看你在南边这几年的表现,看你日后是否能履行前言。太·祖爷曾经留下嗣君不可杀兄弟的祖训,后世之君一直尊从。而今,你既然当着朕与几位皇子的面发誓,那么朕也就破一个例,周元听命。”
被点名的周元乖巧跪下:“儿臣在,还请皇阿玛示下。”
康熙点头:“昔日皇八子胤襈曾阴谋储位,与朕种种不谐。如今他已改过,朕亦念父子之情,怜其一身才华,不忍诛戮。更在你之建议之下,将人派到海事衙门,允其发挥一身所长。而今,他的种种表现也确实证明其能力。遂依其所言,依旧给予重用。但若有一天,他不思悔改,仍负皇恩,汝当听朕之命斩之,勿念兄弟之情,更无需顾念祖宗之言。”
周元震惊,是万万没想到皇阿玛竟下了这么一条命令。
但此情此景,明显不允许他说不。
是以,他只恭恭敬敬磕头:“皇阿玛放心,儿虽顾念手足,但也更以大清江山为重。若八弟怙恶不悛,仍不思悔改,儿子断不会容情。”
见他如此,康熙才欣慰点头:“为人君者,虽重仁字,但也不能为仁字而驰法度。老四你不管是户部清欠,还是前头整顿江南官场,手段都很凌厉老辣,堪称铁面无私。对于御下这方面,朕是半点不担心的。只琢磨着你太过看重亲情,对手足弟兄们过于容忍。如今你能这么说,朕才算放心。”
周元微笑扶着他胳膊:“儿子到底年轻少磨砺,需要皇阿玛指点的地方还多着呢。只您多些耐心,莫嫌儿子愚钝。儿子就能仔细学着,争取达到让皇阿玛满意的程度。”
嗯。
康熙点头,显然很满意他这个态度。
而周元将他扶到椅子上之后,又亲手将胤襈扶了起来:“皇阿玛爱重八弟,唯恐你再行差踏错,所以才如此疾言厉色,想着把丑话说到前头。实际上啊,你那海事法规一百条,他老人家都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现如今你手写的那份,还在他老人家手中珍藏着呢。”
“是么?”胤襈意外,连腮边泪都有几分真心了。
周元微笑点头:“那还有假?”
康熙有些尴尬地轻咳。
周元忙识趣地转移了话题,只说些个他们以前年少可能不懂,如今大家伙都是已经当了阿玛甚至玛法的年纪,该最能体父母心,最明白手心手背都是肉的道理。
莫说这煌煌天下,就算自家手中的王爵还得仔细思量,到底是传给哪个儿子才能保自家香烟不绝,一路蒸蒸日上呢。
是是是。
十四连连点头,说他这还没当上王呢,就已经在纠结自己位置是要传给聪明些的长子,还是给嫡子了。
真羡慕大哥和八哥,一根独苗苗,根本没有类似烦恼。
胤禔跟胤襈:???
这小子是嫌御前气氛太紧绷,豁出来挨顿揍也要活跃一下吗?
那其实,他们哥俩是可以成全的。
眼瞅着自己疼爱的老儿子就要挨揍,康熙终于清咳两声,清了清嗓子,顺便又把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此番征伐李氏,尔等确实有功,是该给予嘉奖,不过……”
第258章 一门三公诸皇子封王
他这一开口,哥几个谁也顾不上欠打的十四了。只目不转睛地盯着康熙,生怕漏掉一词一句。
偏越这样,康熙还越不肯给个痛快。
只目光梭巡全场,从老大胤禔开始点评:“保清之前性情急躁,又单纯容易相信人。张明德案,牵连甚深。让朕万分生气,直接从郡王撸成光头阿哥,你心中可曾有怨?”
胤禔曾误打误撞之间,梦见过自己原本该有的人生轨迹。
那关在阿哥府四角天空里,种猪一样毫无自由的生活让他此后经年还心有余悸。能改变逃离,再不复那般凄楚都已经托天之幸了,还哪有什么怨恨?
大阿哥果断摇头说没有,自己脚上的泡都是自己走的。
怪他年少轻狂。
不知道好生努力,如四弟一样光明正大地争取,让皇阿玛看到自身实力。而是固执的以为,没有太子这个嫡,就能轮到自己这个长。
害人害己。
只是过往种种已然发生,后悔亦徒劳。如今的他,只想用此残生尽全力回报大清,不负自己生平所学。
嗯。
康熙点头:“既如此,朕便做主复了你这个直郡王的位置。希望你能吸取以往教训,言出必行,真个做到自己所说。”
本已经不抱希望的胤禔豁然抬头,就看见老阿玛满脸期许。
那眉眼之间的殷殷期盼让他眼眶一酸,眼泪蓦然掉下来:“是,皇阿玛放心,儿子自当尽心竭力,必不负您这再度信任。儿子谢皇阿马隆恩,皇阿玛万岁万岁万万岁。”
康熙只微微颔首,又把目光转向老五老七。
胤祺虽为宜妃所出,却自小被抱到皇太后宫中,自小被她老人家抚养。性质也特别温良敦厚,与世无争。从一开始,就没对皇位有过任何非分之想。
只上孝敬皇父,下友爱手足。康熙第一次申饬胤襈,不许任何人求情。老九、老十四一道入宫,十四甚至还说愿意以性命为他家八哥做保。气得康熙当场拔剑,要不是老五手疾眼快,他可能早就达成了手刃亲子成就。
因此上,康熙对他那是相当满意。
没有同意亲王双俸,也是怕自己走后,周元再奖无可奖、封无可封,反而对他们哥俩都不好。
老七胤祐生来便有足疾,跟老五一样属于安静自守的那一波。
也是皇父的好儿子。
这不,康熙这目光才一过去,哥俩就双双跪下:“皇阿玛厚爱,四哥青眼,儿子兄弟俩实在感激万分。但儿子们可不如大哥跟十四弟,一直奋勇拼搏,功劳甚著。儿子们虽也在军中三年多,但只跟法将军提过些个不成熟的建议,可不敢领受如此重赏。”
康熙微笑摆手,言说虎团最是个稳妥又公正的。
自打到了李氏战场至今,他们兄弟几个的种种功绩悉数被记录下来,传回了京城。
你们哥俩不必谦虚,皇阿玛知道你们素来乖巧。
有忠心又有能力,没少跟着参赞军事。此番朝廷能够这般顺利地打下李氏,再度开疆拓土,你们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云云。
几句话夸得两人眉开眼笑,这双俸没有,却也每人赏了两万两银。
还有康熙亲自提笔,写下的两块匾额。
他们哥俩欢欢喜喜谢恩之后,按顺序就到了老八。
才被皇上留了个若再负皇恩必斩钦命的胤襈满心忐忑,却也还是乖乖跪下,等着迎接即将到来的暴雨狂风。
再不想,他家皇阿玛居然不训反夸:“该给的警示,朕前头已经给了。如今,就要说说老八功劳。咱们大清立国不久,一应制度多半照搬明朝。海禁之事亦然,从顺治朝到如今关关停停,反复许久。一直未有过该有的重视,也没有相应的法规。”
“偏海贸暴利,让许多奸商不惜铤而走险。甚至亦商亦匪,给沿海居民财产甚至生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伤害。亏得冠勇公南下剿匪时仔细查看,认真调研取证。才使朕彻底重视起这事儿来,有了周元往南边儿彻查盐政、组建海事衙门,法富尔申比初创海军。”
话说到这里,诸皇子就不免奉上一波彩虹屁了。
争相夸奖,都说亏得皇阿玛圣明。
这海军成立,不单荡平贼寇。强有力地保证了沿海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还为海贸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条件,更为此番进攻李氏提供了优质兵源。
总之,不管是天下承平、海晏河清,还是越发红红火火的海贸,或者此番打赢李氏,都是因为皇阿玛高瞻远瞩。
支持冠勇公组建海军的决定,并派其弟亲手经略此事。
不然的话,断没有今日之胜。
谁还不爱听点夸奖之词呢?
康熙当初甚至已经做好了禅位准备,想着安安生生的做个太上皇。
结果李氏悖逆,竟敢阳奉阴违。领着他们大清的赏赐,却还私下里怀念着前朝。他才激怒之下,动了将其彻底打下的心思,也歇了禅位之念。
可不就为了这灭国之功,能算在康熙年间,可以彪炳史册,受后人景仰么?
耐心地听着儿子们吹捧了足足一炷香时间后,康熙才微微摆手:“总之咱们大清从未有过大规模开海,积极重视海贸的举动。大姑娘上轿头一回,除了新鲜之外,也注定面临许多从未曾面临过的问题。诸事繁冗,无章可循,全凭堂上官员好恶办事必然有失偏颇。”
“老八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百般了解、积极查询之后,献上那海事法规一百条,让一切关于海贸之事变得有法可依。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啻于保清几个在李氏战场上的贡献。”
自打一废太子之后,就没从自家皇父嘴巴里听过一句夸奖之词的胤襈眼含热泪,扑通跪地:“皇阿玛过奖了,儿子……”
只是做了些自己力所能及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康熙摆手制止:“因此上,老四觉得你有大功于朝廷,提议封你为亲王。”
被点名的周元微笑:“虽皇阿玛有不同意见,但儿子还是觉得只那法规就值得。更别说八弟在南边几年兢兢业业,还处理了许多棘手之事呢?”
胤襈一脸感激地谢过自家四哥抬爱,说他或者有微功,但绝不至于从光头阿哥到亲王。
此例断不可开。
免得不利于四哥日后处理朝政,被朝臣误会四哥赏罚不明,任人唯亲。
康熙倒是没有这些顾虑,只担心四儿子日后难做。
于是赶在周元开口前就直接就坡下驴,将老八、老九跟老十四都封了郡王。
老八封号廉,老九么……
还没等康熙思忖好,老九自己先跪了:“皇阿玛,这话说来有些僭越,但是自家父子嘛,想来也没有那许多讲究。皇阿玛就给儿子三分薄面,让儿子这封号跟自己毕生业绩直接相关呗!比如海、比如商?”
嘿嘿。
海郡王或者商郡王,一听就知道他是从哪起家的。
康熙没好气地瞟了他一眼:“你怎么不说贸,怎么不说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