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中天上一章:易中天文集:高高的树上
- 易中天下一章:
如今,大讲坛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年,每一场的举办,都凝聚了主办方人员的努力与汗水,而在与这些文化大家的一次次沟通交流中,也让我们对他们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如易中天很“明星”的大家风范,刘墉够劲的现场感染力,洪晃现实中的真实可爱,郎咸平特立独行的犀利观点……这些名家各自鲜明的特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8年,中国市场经历了很多灾害,雪灾、地震、动荡的楼市股市、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选择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将“长江美联大讲坛”内容集结出版成书,既是对过去社会热点、文化关注的一种梳理、总结,同时也希望将书中这些文化大家的观点、感悟与更多的人一起分享,在这种特殊的时期,给更多的大众带来一些启示、一份精神温暖。
最后,本书出版,我代表美联地产要特别感谢《长江商报》、武汉热线房产网、湖北省广播电台生活台、长江文艺出版社,以及关心和支持这本书面世的各界朋友。
愿本书成为文化大家与普通大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成为更多人了解武汉的一个窗口,也愿“长江美联大讲坛”活动越办越好!
2008-12-30
第3章 于丹:儒道兼济 构建中国人格两岸
武汉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城市,因为这个城市以它的独特的传统——荆楚文化,形成它最独特的气质,作为中原文化的另一个坐标系,共同构建了我们的文化源头。其次,武汉是一个充满了包容性的城市,开放、豪迈,从它的地理位置上到市民性格上,都体现出一种不可替代的独特个性。
关注我们的心灵
大家可能会觉得,儒和道是中国文化中截然不同的两个系统。其实在我看来,这两个系统并没有那么夸张的对立性,它们不过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两种不同的状态。一个人从事职业的时候去承担责任,认同规则,在社会上积极努力,就更体现儒家色彩。当一个人回到个人角色中,去放松自我,心灵遨游,热爱自然,看到生命本质的欢欣,其实就更接近道家的状态。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一天之中,如果能够把儒家、道家的内容都融合到生活方式里去,人生就能丰富起来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去完全复古,也没有理由归属于某种单一的文化。这是一个文化生成的时代,所有的文化都因为一个理由存在,那就是让我们的生命更多自信,更多快乐。
我们今天谈阅读经典,其实是做到怎样以一种很个人的方式去亲近文化,用我们的生命去激活经典。我们一切的解读是站在当下。当下是什么时代?我们的物质文明前所未有的富足,我们的科技前所未有的发达,但是这一切是不是一定能够带来内心的幸福感呢?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甚至困惑。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一个人去做心理咨询,他问心理医生:我从来都不怕工作,大家都说我很成功,甚至很卓越,我每次工作结束的时候,都有大把的掌声、鲜花、别人的夸奖喝彩。但是我最怕的就是一个人独对内心,只要从工作的场合回到家,我就觉得满脑子的想法让我不知何去何从。我独自一人时,却常常感到孤独疲惫,生活没有意义。大夫您能不能给我点药调理一下呢?医生回答说:我们这个城市有一座大剧院,剧院里有一位最好的喜剧演员,看到他表演的人都会开怀大笑,所以我建议你去看几天,等到心情快乐的时候再到这里来治病。医生说完这句话以后,那个病人很久没有抬头,他抬起头的时候已经泪流满面,他对医生说,我就是那个喜剧演员。
这是不是我们今天生活的一种写照呢?我们每天早晨去上班,穿上职业装,看看自己的名片,这一切都是演出的行头,我们可以在一个职业岗位上是称职的,甚至可以作为一个精英存在,但这一切一定会带来内心的幸福和快乐吗?
第4章 于丹:君子的意义
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去阅读经典?为什么我们要在传统之中寻觅答案?其实就是因为我们站在今天有内心的惶恐,需要用古老的经典,来重新启迪我们人生的智慧。
《论语》不仅给人远大的理想,而且会给人到达理想脚下实实在在的那几步路。学生问孔子:“不忧不惧为君子乎?”内心没有忧虑、没有恐惧,就是君子了吗?孔子说了一句话,“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如果一个人反躬自问,叩问内心,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人,坦荡无私,那他就不会有多深的忧惧之心。其实,这句话正是告诉我们,现在有那么多的忧伤,那么多的恐惧,很多时候是由于自己没有做好。一个人真正做到心灵坦荡光明,即使最后无论如何,总有些遗憾留下,那并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但“尽志无悔”,我们就会觉得内心“不忧不惧”。
学生进而问老师,您能不能讲讲什么是道德?我怎么做到君子的道德呢?孔子又回答:“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君子的道德,其实三点就能概括,但连我自己,也许都还做不到这些。是哪三点呢?“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十二字对我们今天来讲容易做到吗?忧、惑、惧,我们统称为负面情绪。它们其实有一个相同的密码,忧伤是竖心旁,惑有一个心字底,惧也是竖心旁,也就是说,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来自内心。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方式可以把你击垮,那就是你的心灵。那这颗心要怎么样才能与负面情绪抗衡呢?孔子说,要靠仁、智、勇。
人们经历的事情有时候大体相同,但在人心上留下的反应和阴影却大相径庭。这就要看人的主体机制,也就是说看你自己的仁、智、勇以什么样的程度去完成对忧、惑、惧的制衡。
有一个禅宗的故事说:曾经有一个徒弟在寺院里面修行,他问他的师傅:“师傅啊,我们看起来身材都差不多,想法会有很大的区别吗?真的有人心特别大,有人心特别小吗?”师傅就对他说:“你现在闭上眼睛,在你心里边建一座城堡。”于是徒弟就闭上眼睛,在心里建城堡,里边有多少根柱子,有什么样的房间,他建啊建啊,建了一座很大的城堡,睁开眼睛对师傅说:“我建好了。”师傅说:“你再闭上眼睛,在心里造一根毫毛。”徒弟闭上眼睛想啊想啊,一根小毫毛,想好了,他睁开眼睛说,“我造好了。”师傅问他:“你造那么大一座城堡,是用你的心造的吗?”他说:“是啊,我自己想出来里面的格局。”师傅又问他:“那你造一根小毫毛,是不是也用的是整个心呢?”他说:“对啊,我想小毫毛的时候,整颗心都在那根小毫毛上,也想不了其他东西。”师傅说:“对啊,人心可以造城堡,也可以造毫毛,这就是心力的大与小。”
什么是心大心小呢?一个人的心灵只有非常辽阔,才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那些忧伤、迷惑和恐惧。
第5章 于丹:仁者不忧
仁者不忧。“仁”是《论语》整个的核心基础。“仁”字在民间有个说法:“二人成仁”。就是说,只要有两个人在一起,就流露出来了你是否仁爱。仁爱其实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你和另外一个人构建起来的关系。
学生又问孔子:“那么进一步说,什么是仁呢?”孔子简单地说了两个字:“爱人。”学生觉得有点抽象,于是举个例子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我把自己的能力,包括钱财,广博地施与人民而能周济大众,这样应该算做仁了吧?没想到孔子不以为然,说:这个境界哪里是仁呢,这是圣。圣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真正的仁很简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想要安身而立命,你自己想立,就用这样的心帮助别人一起立起来,自己想要发达,就让别人一起发达起来。这就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一句很简单的话来说,也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仁爱。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论语》上还说:“能近取譬,仁之方也。”和你最近的人换位思考,你的家人、同事、朋友,在很多事情上能做到将心比心这样的一种换位思考,就是仁爱的方法。
孔子另一个学生——曾子,总结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什么是忠?什么是恕?宋代朱熹说,“中心为忠,如心为恕”。真正的忠诚,不是忠诚于一个外在的道德标准,不是忠于一种制度,一个人,真正的忠诚只有一种,就是人忠守于内心的良知。真正的宽恕、宽容,一个人能够做到他人心如我心,将心比心的时候,自然会懂得宽容。
第6章 于丹:如何做到“仁”
人怎样在具体的行为上,去实现“仁”的原则呢?孔子说:“有五者行于天下”,做到五点,“仁”就算是真正做到了。哪五者呢?“恭、宽、信、敏、惠。”
仁爱的起点就是恭敬的恭字,“恭则不侮”。一个人只要本着一种真正的恭敬之心对他人,对世界,坦诚,明朗,毫无欺诈,对他人有一种真正的尊重,那么自己的生命也不会招致羞辱。为什么今天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呢?其实正是因为,很多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觉得每个人都要拼命争自己的地盘,然而,真正能够获得资源,靠的是一种平衡与和谐。如果缺少这种由内而外的恭敬的话,那就连自我的尊严也保不住了,何谈做人做事呢?一个人除了内敬,还有外恭,就是内心对山川、历史,对自然、人文,对自己的父母、家人、朋友,对周围一切都抱有真正的恭敬之心,那么相信这样的人会一直保持着他的尊严,这就叫恭则不侮。
第二个字是宽,“宽则得众。”也就是说,谁特别的宽容、宽和,谁就会获得大众的爱戴。什么叫做“宽”?禅师说得好,人对世界的宽广来自于心头无事,就是心中没有尘埃,辽阔就会宽容。只有要求自己先宽阔起来,才有可能容得下他人。宽容,其实是对社会价值的一种判断,你怎么样看待生活。世界就像摆在我们面前的半瓶葡萄酒,人生不可能倒霉到只是空瓶子,也不可能完美到都是满瓶子。然而,面对这半瓶酒,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会欢天喜地地说还有半瓶酒,还有人会说这么好的酒只剩半瓶了。其实,后者看到的酒不比前者看到的少,但是他的眼睛永远看在空的半瓶上,但那个欢天喜地的人看见的却是满的半瓶,这就是态度,态度会决定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