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星空:聆听大师心灵的声音》作者:易中天

简介:
儒和道是中国文化中截然不同的两个系统。一个人从事职业的时候去承担责任。认同规则,在社会上积极努力,就更体现儒家色彩。当一个人回到个人角色中。去放松自我,心灵邀游。热爱自然。看到生命本质的欢欣.其实就更接近道家的状态。 ——于丹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城市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冒与国的竞争。地区与地区的竞争将集中地体现在城市与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因此我们必将加快我们的城市化进程。 ——易中天康熙可批评的地方有很多,学的地方更多。我想就学两个宇。一个是“志”.老年朋友也要立志。另外一个是“学”,少年要学,中年要学,老年也要学。 ——阎崇年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得让自己满意。并且能靠这个养活自己;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且让他们也感到快乐。 ——周国平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留住人的生命.更大的价值.在于能说出这个生命背后不同的东西。这个不同也许更接近真相。这个真相更加接近生活深处的本质。

第1章 赵亚平:营造社会开放式大学


【赵亚平】
自古以来,中国的讲坛文化就盛行不衰,距今太遥远的不说,就近说起。有“千年学府”美誉的岳麓书院是文化与学术思想的汇聚和传播之地,开放式讲学、不同学派的学术观点兼容并包,造就了岳麓书院优秀的教育传统。历史上朱熹、张栻在这里同台对讲,留下了“朱张会讲”的美谈。讲坛上开放式讲学也因此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古老的讲坛文化在吸取国外大学的现代因子之后就形成了讲座之风,北京大学算是得风气之先。蔡元培先生执掌北大期间,北大的讲坛空前活跃。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引得无数文化名流竞相前往,讲座由此蔚然成风。讲坛文化的历史功用远非如此简单,北大正因讲坛文化的推动从而形成了百年来追求自由、探索真知的优秀传统。马寅初任校长期间,利用自己广泛的社会关系积极邀请各界名流来北大演讲,幸运的北大学子既丰富了知识,也开阔了眼界。
我们身处21世纪——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新世纪,有着“海量信息”和“沟通无极限”的时代特征,我们还需要讲坛文化抑或讲座之风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当下的时代发生着剧烈变化,21世纪已经走过了头8年,我们不得不注视这样的现实:全球从经济高温时代逐步转向文化高热新时代。十多年来,我们经历了全国范围内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国学热”,还有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浪潮”。我们不禁要问,越来越文明的世界为什么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扬文化的旗帜?渴求人文的关怀?希望得到文化的滋润?其实,道理很简单,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而且有助于我们选择正确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一个国家的衰落往往不是经济的落后,而主要是文化的衰落。闭关锁国造成了中国的落后,30年改革开放成就了我们的强盛。盛世之中国当需思想文化的高度和力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文化对推进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作用绝不能低估。为此,作为承担思想引领责任的大众传媒——湖北长江商报和颇有社会影响的经济实体——武汉美联地产,我们除了追求发展经济的目标,还有责任和义务去探寻各种经济行为背后应该维系着一种怎样的文化行为。对于孟子而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之乐事;对于学子而言,游学于高等学府,亲炙名师教泽,亦为人生善缘;对于广大的世俗民众,能在闲暇之余,目睹名师风采,倾听大师教诲,真是千载难逢的际遇。惜乎当下高等教育普及到一个角落尚属奢望,大学也还一时难以拆除围墙,向社会开放课堂。“长江美联大讲坛”的创意,由此应运而生。
然而,文化的创造并非对于传统的简单延续,其薪传和发展有自身的独特规律。中华文化中有许多孔孟、老庄的烙印,但从未有人因此而下结论说这就是一种同构的复制。世界文化同样如此,谁都知道古希腊文化是今天西方文化的源头,但谁又敢于说西方现代文化是从古希腊照搬而来?有一条需要强调的真理,文化的创造也从来不仅仅是文化人的事业,还需要整个民间大众的广泛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说,倘若我们不重视用公共文化资源催生民间活力,不用市场手段去激活传统文化资源,不动用现代科技去创新传统文化的形式,那么,最终的结局将是难以实现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今天,有许多解释可以用来说明文化的涵义,有许多理解能够证明文化的分量,在此,不需要太多的说明。“长江美联大讲坛”希望传播的是:文化和学术并非深不可测,只是日常生活常识的综合体现,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是一种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文化才会对个人行为产生制约或提升作用,同时给予人们想要的并让他们改变世界。作为受众,聆听大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从中受到感染与熏陶,可以让人懂得如何更好地竞争,学会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放宽胸襟,开阔视野,辨明是非,科学思考,以更聪明的战略和有效的谋划,创造属于自己、属于集体和属于社会的未来。文化是生活的、全覆盖的、不断创造的,包含着许多可能。同时,文化的创造在互动之中产生更大的能量,在这样一种好的状态之中升华出新的因子。
一时有一时之学风,一学者有一学者之个性。“长江美联大讲坛”深望兼容不同风格之学人,还有各行各业之精英,并着重取人文社科诸专业领域,吸纳自成一家之言之成果,其内容绝不是教科书上经典内容的灌输。“长江美联大讲坛”的嘉宾,包括文化专业人士、教授、学者、作家、媒体工作者等各类人员。嘉宾的演讲,紧扣社会脉动,贴近生活实际。讲坛举办的方式,既有生动的演讲,又有主持人的评点,也有与会者与嘉宾之间的互动问答。可以这样说,在讲坛的举办形式上,我们力求生动活泼而富有创造性,这其实是一种有关文化和有利于文化认知的表达方式,也是各方对文化的一种理解。一座城市在它的成长进程中,经济的壮大不能代表内涵质量和外在形象的全部。我们常挂在口边的创意、品牌、历史、环境等等,还包括与他人相处的方式等等这类属于文化范畴的元素,是城市动态运行中的重心所在。从长远来看,能够持续产生吸附力和想象力的绝非是利润的诱惑而主要是文化的力量。我们同时希望举办这样的讲坛能有力地促进武汉这座名城的健康发展,提高武汉城市的质量品位和综合竞争力。
需要说明的是,由《长江商报》和武汉美联地产共同主办的“长江美联大讲坛”,是一个公益性月度讲坛,每期邀请知名学者、行业专家及各界精英人士作专题演讲。蔡元培先生当年在访美时应邀发表演讲,他给在场的人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会点石成金的人问他的朋友最想得到什么,那人回答说最想得到他那根能让石头成金的手指头。蔡元培先生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读书治学,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只有掌握方法,遇事才能不为所难。聆听名师的讲座是学习点石成金的一种有效途径。“长江美联大讲坛”面对普通大众,采取电话报名免费赠票的方式,主题以城市热点、历史文化、名人趣事等为主,谈古论今,雅俗共赏,营造一座面向社会公众的“开放式大学”。2007年1月6日,易中天教授为“长江美联大讲坛”作《武汉的城市文化与城市性格》的演讲,现场气氛热烈,到场人数高达3000余人。2008年10月,于丹教授的讲座现场人数更是达到了7000人。“还有票吗?”一度成为市民的口头禅,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由于听者甚多,场面十分热闹,讲到精彩处,台下就会响起热烈的掌声,对主讲人来说,不辞辛劳、不计报酬、心甘情愿前来开办讲座,掌声也许是他们最好的回报。还有什么比听众的掌声更令人激动的呢?
您也许没有机会去聆听这些名师们的讲座,但有这本“讲坛实录”在手,就相当于聆听名师的演讲了,应该是可以弥补一些遗憾的。

 

第2章 吴文刚:企业的社会责任


【吴文刚】
“长江美联大讲坛”是由美联地产与《长江商报》联手打造的武汉城市文化“标杆”。活动为公益性的月度讲坛,以“为武汉加油,为文化寻根,为思想添翼”为宗旨,每期都会邀请不同的学者、专家及各界知名人士来给普通大众作专题演讲,主题涉及得很广,包括城市热点、历史文化、名人趣事等,从“阳春白雪”的高雅到“下里巴人”的通俗,打造一个面向社会公众的“开放式大学”。
自2007年元月份易中天开坛首讲以来,“长江美联大讲坛”已连续举办了十六期,邀请的嘉宾包括王立群、洪晃、刘墉、郎咸平、于丹等各界文化大家,外界的看法也从最初的猜疑、冷观、争议,到现在的支持、赞赏乃至期待。
作为这样一个纯公益性的大型社会活动,做几次可能不难,难就难在坚持连续举办这么多期,而且还会继续下去。很多人都向我提出疑问,为什么美联地产会花费这么多时间与精力来搞这样一个事情?企业存在有两个价值,一是生产好产品,创造利润,如果做不到这点,就会害人害己;二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推动社会进步,推动正确价值观做一些事。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方向,只有找准自己的方向才能深入下去。作为本土的新锐开发商,我们对武汉这座城市有着根深蒂固的感情。在过去的几年,美联地产曾为武汉的城市建设以及旧城改造贡献了一些力量,也为市场奉献了一些“作品”。从2007年开始,美联地产更多的地产项目包括美联·公园前,美联·西马名仕、美联·奥林匹克花园等相继面市。在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不仅希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也希望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做出一些贡献,为武汉的老百姓干一点实事。
外地有些人可能一直觉得武汉是一座没有太多文化的城市,或者说是文化比较杂乱的城市,其实它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方面,我们将大讲坛公益活动作为明确的发展计划,希望通过该活动激发起社会各界(包括其他的企业)对文化产业的一个关注;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持续举办这种活动,重塑武汉城市形象,唤醒人们对武汉文化的一种眷恋,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个城市。现在,我们所做的就是抛砖引玉,通过我们点的这把“火”,把武汉的文化氛围烘托起来,带动其他社会各界来关心武汉的文化产业、关注市民的亲身生活,为广大的市民、为武汉这座城市营造一个更好的城市形象,增强市民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