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中天上一章:费城风云 美国宪法的诞生及其启示
- 易中天下一章:读城记
答: 请注意,那是为了救命。不是万不得已,你愿意截肢吗?
问: 那好。请问,拯救天下,是不是相当于救命呢?如果是为了拯救天下,个人能不能就做点牺牲呢?何况人家的要求并不高,只不过拔一根毫毛,怎么也不行呢?
答: 哈哈!杨朱早就知道你会有此一问,因此他对禽滑厘说“世固非一毛之所济”。是啊,哪有只拔一根毫毛,就能拯救整个天下的呢?因此,所谓“拔一毛而利天下”,说穿了不过是下圈套,忽悠人的。
问: 怎么忽悠人?
答: 先哄骗我们献出一根毫毛,再哄骗我们献出肌肤和肢体,最后哄骗我们献出生命。因此,对付的办法,就是把话说透--别说要我的命,就算只要一根毫毛,也不给。
问: 谁忽悠我们?忽悠我们干什么?
答: 统治者忽悠我们,忽悠我们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满足他们的个人利益。
问: 是这样吗?
答: 是的。要知道,杨朱不但说过“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还说过“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而且这两句话是连在一起的。
问: 什么叫“悉天下奉一身”?
答: 就是牺牲整个社会,来满足极少数个人。这些“极少数个人”,在当时只可能是统治者。也就是说,当时的情况,不但是要求小民们牺牲个人(损一毫),而且牺牲个人的结果,竟不过是牺牲整个社会(悉天下),来满足另一些极少数的个人(奉一身),这才叫“极端自私”!问题是,这种极端自私的行为,却又是打着“大公无私”(利天下)的旗号来进行的。因此,为了矫枉,只好过正。为了否定“悉天下奉一身”,只好连“损一毫利天下”也一并否定。换句话说,你想“损人利己”吗?对不起,我“一毛不拔”!
问: 明白了。杨朱的“一毛不拔”,其实是在扞卫普通民众的利益。
答: 这就是杨朱学派思想的第三个意义:别把小民不当人。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不要动不动就以“国家天下”的名义,任意侵犯和剥夺人民群众个人的权利。
问: 这个思想真是太了不起了!
答: 是的。杨朱的“一毛不拔”,甚至可以看做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人权宣言》。
实现“天下为公”,不能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
问: 不过,我还是有问题。
答: 请问!
问: 如果杨朱没说“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他的思想还值得肯定吗?
答: 当然。
问: 那么,他主张的“毫不利人”,难道就没有自私之嫌吗?
答: 表面上自私,实际上无私。
问: 此话怎讲?
答: 第一,杨朱虽然“毫不利人”,却也“毫不损人”。不但不“损人”,就连“损物”都反对。杨朱说,智慧之所以可贵,就因为保护自己;武力之所以可鄙,就因为侵犯别人,包括侵犯小动物和自然界(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这意思再清楚不过--杨朱反对一切侵犯和占有!这能说是“自私自利”吗?
问: 第二呢?
答: 第二,杨朱虽然“一毛不拔”,却并非只为自己,而是主张所有的人都不拔。你也“一毛不拔”,我也“一毛不拔”,大家都“一毛不拔”,这至少也是平等。
问: 哈!杨朱和墨子一样,也讲平等?
答: 也讲。只不过墨子是平等的“无私奉献”,杨朱是平等的“一毛不拔”。
问: 你更赞成谁?
答: 我更赞成杨朱。
问: 为什么?
答: 因为杨朱的平等更彻底。他不但主张人与人应该平等,还主张个人与社会也应该平等。在他看来,牺牲个人来满足社会(损一毫利天下),不对;牺牲社会来满足个人(悉天下奉一身),也不对。社会与个人,谁也不能损害谁。
问: 所以,杨朱绝不会损害别人,也不会损害社会?
答: 他连自然界和小动物都不愿意损害,怎么会损害别人,损害社会?同样,他也不会侵犯别人,占有别人的财产。这种占有,在杨朱那里,也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横私”。横,就是蛮横;私,就是私有。蛮横地私自占有,那就是“霸占”。这是杨朱坚决反对的。
问: 杨朱为什么这样主张?
答: 因为在他看来,自然、社会、他人,都不是自己的。不但动物和自然物不是(物非我有也),就连自己的生命和身体,也原本不是(身非我有也)。只不过,既然已经有了生命,有了身体,就只能保全它(既生,不得不全之),也只能利用动物和自然(既有,不得而去之)。但是,你不能认为这就是你该得的,不能蛮不讲理地占有它。如果蛮不讲理地占有它,用杨朱的话说,就叫“横私天下之身,横私天下之物”。
问: 身体、财产、物质,不是我们的,那是谁的?
答: 天下的。或者说,自然界和全社会的。
问: 不能私自占有,又该怎么办?
答: 还给社会,还给自然,还给世界,叫做“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也就是把原本属于天下的,重新变成全世界、全社会、普天之下的共同所有。
问: 天下为公?
答: 正是。在杨朱看来,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道德完善的“至人”才能做到。
问: 主张“一毛不拔”的杨朱,也主张“天下为公”?
答: 而且,杨朱的“天下”范围更大,不仅包括全人类,还包括自然界和小动物。这就比墨子还要彻底。他的“一毛不拔”也一样。全人类、全世界,统统都“一毛不拔”。
问: 难道杨朱的主张,竟然是既要“天下为公”,又要“一毛不拔”?
答: 这才是对杨朱思想完整而全面的表述。
问: 这怎么可能呢?
答: 是不大可能,是很难做到。杨朱思想最终难以被人接受,原因之一就在这里。然而杨朱的深刻之处,却也在这里。这就是--实现“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不能以牺牲每个人的个人利益为代价。因为“天下人的幸福”,是由每个人的幸福构成的,是天下所有人幸福的总和。如果每个人都不幸福,却说天下人是幸福的,这种幸福,靠得住吗?如果说为了天下人的幸福,必须每个人都不幸福,都做牺牲,那样的“幸福”,又要他干什么?
问: 对不起,我还是有些想不通。难道“无私奉献”是不对的?
答: 无私奉献当然崇高而伟大。作为个人,你完全可以这样做。如果你真诚地这么做了,我将向你表示崇高的敬意。但是,如果你因此而要求别人,要求所有人都这么做,那我们就只能说,对不起,你不能这么要求,也没有权力这么要求。或者说,你可以提倡,不能强迫。因为一旦强迫,就违背了追求全人类共同幸福的初衷。相反,只有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受伤害,每个人的利益都不受损害,天下才能大治,也才叫大治,这就叫“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问: 这是杨朱的观点?
答: 也是老子和庄子的观点。
第十一、这世界该交给谁
最好的天下,是不需要拯救和寄托的
问: 前面你说,杨朱认为,如果“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则“天下治矣”,老子和庄子也赞成,请问是这样吗?
答: 是。
问: 为什么赞成?
答: 因为在道家看来,最好的天下,是不需要拯救和寄托的。既然不需要拯救,不需要寄托,当然可以“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
问: 最好的天下,不需要拯救和寄托?
答: 是,至少庄子说得很明确。有个成语,叫“相濡以沫”,肯定知道吧?
问: 中国人都知道。
答: 这个中国人都知道的成语,就出自《庄子》一书,《大宗师》篇和《天运》篇都讲了。庄子说,泉水干了,鱼儿们一齐被困在陆地上。为了生存下去,它们相互吐出湿气让对方呼吸,这就是“相呴以湿”;相互吐出唾沫让对方滋润,这就是“相濡以沫”。
问: 这不是很感人吗?
答: 是很感人。事实上,相濡以沫,一直被视为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庄子对此显然也并不否定,他也是肯定的。只不过在他看来,这并非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相濡以沫”是很好,但不是最好。
问: 为什么?
答: 请你想想,鱼儿们为什么要“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困在陆地上了呗!为什么被困在陆地上?泉水干了呗!由此可见,相濡以沫的前提,是“泉涸,鱼相与处于陆”。那么,泉水不干,鱼儿们永远生活在水中,岂不更好?
问: 这倒也是。
答: 所以我曾经说,我无比敬重见义勇为的人,但决不希望人人都成为这样的英雄。因为一旦有见义勇为,就同时意味着或者有灾难,或者有犯罪。这是第一点。
问: 第二呢?
答: 再请你想想,鱼儿们这样相互用湿气呼吸,相互用唾沫滋润,救得了对方吗?
问: 救不了。
答: 救得了自己吗?
问: 更救不了。
答: 既救不了别人,又救不了自己,又有多好呢?
问: 话不能这么说吧?你这样说,不觉得太势利、太功利了吗?没错,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可能是既救不了对方,又救不了自己。但是,明明知道救不了,还要尽力去救,这样一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敬重吗?
答: 是很值得敬重。但在敬重之余,你难道不觉得心酸?请你想一想,困在陆地上的鱼,就算把所有的唾液都吐出来,又能有多少呢?我家屋檐下,曾经有一个鸟巢,里面有几只出生不久的小鸟。有一天,鸟爸爸和鸟妈妈出去觅食没有回来,天却突然变了,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那个鸟巢,真的是“风雨飘摇”。这几只没有抵御能力的小鸟,就只能紧紧地偎依在一起,相互遮蔽取暖,让人看了十分心酸。
问: 你救它们了吗?
答: 救不了。我们尝试过,发现只会坏事--或者会把鸟巢撞落,或者会把小鸟吓跑。那可是高空啊!
问: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叫天天不应,哭地地不灵”?
答: 是啊!那种无望、无助和无奈,过目不忘。
问: 但是,正因为小鸟们的紧紧偎依,或者鱼儿们的相濡以沫,可能于事无补,这才特别感人,甚至让人肃然起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