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概念我们都已经耳熟能详,但都真的做到了吗?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拥有了皮毛。比如说,所谓“文化人”,按《周易》的说法,所谓“文化”,是“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之“文”,原来通假花纹之“纹”,在《说文解字》上的意思就是观察世间百态,把百态云集,了然于心,再去广播天下,赋予它一个理念。
我们今天的文化最缺什么呢?如果让我说,今天是“文而不化”的时代。有那么多作家、作者著作等身,但是所有这些文字意味着它的主人们一定臻于化境了吗?有那么多人著作等身,名片上的头衔很多,但是他可能仍然心有戚戚,斤斤计较,生命不从容,气概不坦然,情怀不深刻。这种人很多!在今天,拿一个博士的头衔,拿一个博士后的头衔,难吗?其实头衔什么都不代表,它不代表我们的胸怀和快乐。所以,“文而化之”才是当今文化界的使命。


别把一生活成“符号”(2)
再比如商界。其实在商界,恕我直言,大家都在追求富贵富贵,但普遍的现象是“富而不贵”。富庶是容易衡量的,有金钱的标准摆在那儿,数字说明一切,但是不一定会带来生命的尊贵啊!一个真正的富贵之人,内心会有一种气节,眉宇轩昂,他会表现出一种坦然淡定,他对社会会有一种深刻的悲悯,对社会有他自己持久的回馈,他会用默默的行动让内心获得快乐和安宁。其实,这是生命的贵气。
文而不化,富而不贵,我们这个社会上,好多概念只进行到了一半。这是因为什么呢?我想,在今天,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学习和完善的过程中,每一个人最终找到自己。对于自我的这种寻觅,可能是终其一生的一个历程。
比如陶渊明,他年轻的时候其实也想做官,他也满世界去找人打听,说:“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我要养家糊口啊,谁能给我找份差事,让我有点“三径之资”,种种花草?别人就推荐说,那你去做个县令,他说远的我可不去,人家说离你家很近,就是彭泽。好,他就去了彭泽,当了几天县令以后就很不高兴,但是他又不敢走,要等薪水,说还是等结了账再走吧。再等了几天呢,遇到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地委一级去县里视察,领导就通知他第二天穿正装,说“应束带见之”,相当于今天穿西装配领带。就为了这么一点事,他就觉得很不爽,他说我不能为了五斗米就向乡里小儿折腰。“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这么来的。我为什么要屈心抑志呢?一不高兴,自己把大印一解,扔下走了。这个时候,他写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不难懂。如果在一个悠闲的下午,或安静的晚上,大家一字一字地诵读一遍,心情会和读之前大有不同。
《归去来兮辞》我大概是七八岁时背的,但一直到最近两年,我每次读的时候都会有新的认识和感慨,因为人不“穿越”是不会真正懂得的。
那是一个多么幽远的自我招魂啊!他说:“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自己家真的要荒芜了吗?为什么荒芜了呢?“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什么叫做“自以心为形役”?就是我的心为我的形体所役使,心灵做了身体的仆人。为什么我们的心灵会做了身体的仆人呢?一个简单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有欲望。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想要住豪宅,想要开香车,想要吃美味,想要赏五彩,世间的一切,我们被这个物欲世界伺候得太舒服了,我们的身体机能太发达了,所以只能“以心为形役”。
这很像《庄子》里的一个故事。庄子说南海北海有两个帝,南海之帝曰,北海之帝曰忽。他们俩经常在哪碰面呢?就是中央之地。中央之地的帝王叫什么呢?叫混沌。混沌就是一个大肉球,什么都没开。混沌待和忽特别好,每次都热情款待,好得不行。和忽就想报答混沌,说咱俩怎么报恩呢?二帝商量说,世间人皆有七窍,可以去赏五彩啊,听至音啊,呼吸芳香啊。混沌这大肉球什么都没有,咱俩为了让他幸福快乐,弄个大工程,每天给他开一窍。结果七日之后,七窍开而混沌死,就在七窍全开的时候,混沌死了。
庄子在这个故事里有很深刻的寓意,就是说我们对于愿望的满足,日复一日,无穷无尽,到最后我们终于说,齐全了,我在这个世界该有的一切都齐全了。这就像是《浮士德》中所写的。歌德写《浮士德》到最后感叹一生的时候,终于圆满,这就是他的灵魂要交给梅菲斯特的时候了。这样的一个时刻,就是“七窍开”的时刻。
这就好像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寓言。说有一个大将,他一直希望有一张天下无双的良弓。终于有一天,他拿到了千年紫檀木,压在手上沉甸甸的,配上弓弦一拉,他觉得这就是他命中要得的良弓,是最好的东西了。然而,他觉得这个紫檀木有点乏味,所以他就想,能不能给它加点花纹?他招了天下的能工巧匠,在弓上面刻了花纹,觉得不错了。再拿在手里一试,又觉得花纹太朴素了,配不上自己显赫的身份,能不能在整个紫檀弓上刻一副奢华的行猎图?要刻天上的飞鹰啊,地上的走兔啊,猎人怎么去行猎啊,一幅华丽细腻的行猎图把整张弓都刻满了。然后他拿在手里,说这就是我想要的了,这是最完美的了。他满满地拉开这口弓,“嘣”的一声,紫檀木断了。原来紫檀木在雕刻满了花纹之后,已经失去了紫檀应有的韧劲儿,就像混沌被凿开七窍之后失去了赤子之心。


别把一生活成“符号”(3)
当我们心为形役的时候,有几个人能意识到田园将芜的回归呼唤?陶渊明就这样回去了,扔下了他的薪水俸禄,扔下了他的官印。但是他得到了什么呢?他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的事情已经不对了吧,那么今天是对的,昨天是错的,从今天开始。所以他都没有等到天亮就出发了,他在奔回去的路上吟道:“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衣袂飘飘,像仙人一样跑回去。“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何等欢欣。
他家这个小院子,这样受过羁绊的人再回来,就有知足之心了。他可以“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翘首而遐观”,他说我们家有门也不用打开,我用不着去外面的世界,我有这样一个心灵田园,够了。他家有多大呢?他叫做“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我就在自己家的窗台底下往那一靠,我这一身傲骨就有了依托。我们家的斗室叫“容膝”啊,也就是坐下刚刚可以容纳身体这点空间,“易安”,心就可以安顿了。
我们今天老在说,生命是没有止境的,但其实“有所止”,也是一份清宁的快乐。陶渊明多“有所止”啊,他说我在家里面,一切都是我的生活之乐,给我一点浅淡的阳光,生命就可以璀璨无极。他说:“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止稚子。”“坐止高荫下”,如果我想找个地方坐下来,读读书啊,养养心啊,也不用多么奢华的地方,那时候也没有酒吧、咖啡馆这样的地方,他说我就只要找到个树荫地方坐下来,心就安了,就可以读书了。“步止荜门里”,我要想散散步的话,就在我们家的柴门小院里面散散步,就满意得不得了。“好味止园葵”,天下最好的美味,就是自留地里那些无公害的蔬菜,脆生生地拔出来,就很好了。而天下最大的欢乐是什么呢?那样一种温暖、富足、细腻、悲悯,那样的一份情怀,叫做“大止稚子”,儿女绕膝成欢,看着自己的小孩子,这是生命最大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