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道:“朕把你派往奥斯曼,你明日就出发。”
徐元梦再次满头雾水。
我是习武,还是去奥斯曼?皇上您究竟要说什么。
索额图和明珠却听懂了。
他们两看着徐元梦的眼神夹杂着羡慕嫉妒。唉,和太子一同出游出使都挺有意思,为什么轮不到我们?
皇上一定是嫌弃自己太老。


第146章 (霸王票加更)
徐元梦今年三十二岁,比康熙小一岁。
他这个年纪如果没考上科举很正常,不会让人太鄙视。
再老一些,他四处游学请教,别人就会闭门谢客,不和这种没希望的人来往了。
徐元梦原本身体很瘦弱,连最弱的弓都拉不开,胤礽前世的四弟弟都能吊打他。
这次他被塞进出使欧罗巴的船队,沿路无聊,跟着武将们学了一点野路子,身体比以前好许多。
他发现在读书的间隔习武,脑子会更加清醒,效率会更高,回京后也一直坚持锻炼。
否则,康熙绝不会让徐元梦跟胤礽出使。
以胤礽那个仁善性子,绝对会一路迁就照顾徐元梦,把徐元梦伺候得跟亲爹似的。
太子的亲爹还在皇宫里坐着呢,谁敢当太子亲爹?
几日后,出使罗斯国和出使奥斯曼帝国的使团开拔。
前者陈廷敬再次担当重任,后者明珠第一次担任大清使臣。
徐元梦就在明珠为首的出使名单中。
明珠带队离开京城,从建了大半的天津港出发,在台湾与常泰汇合。
因徐元梦是个纯粹的文臣,满人们基本都骑射熟练,不爱和他玩。所以他只默默待在自己马车里不出来,直到上船。
夜晚,大船落下一小船,徐元梦包袱款款跳进小船中。
纳兰性德拱手道:“太子殿下的安危就交给徐大人了。”
徐元梦道:“我必会舍命保护太子。”
纳兰性德送别徐元梦,叹了口气。
明珠幽幽道:“想去?”
纳兰性德笑道:“出使奥斯曼更重要。父亲,这是我第一次和你共事。”
明珠冷哼:“我肯定比你强。”
说完,明珠背着手仰着头离开。
纳兰性德笑了笑,跟在明珠身后回船舱。
明珠第一次出远门,纳兰性德和明珠住一间房照顾明珠。
他管得太多了,明珠正和他闹别扭中。
纳兰性德从未见过这样的父亲。都说老小老小,父亲也到了老小孩的时候了吗?
他想起家中母亲和弟弟的叮嘱,悄悄把明珠使的小性子记录下来,待回京的时候拿给母亲和弟弟看。
徐元梦乘坐着颠簸的小船回到岸上,胤礽正在岸上烤着火吃烤鱼。
除了赵家兄弟和施家兄弟这四个保镖之外,文臣中胤礽只带了徐元梦和噶礼。
噶礼这家伙怎么混入了文臣的队伍,胤礽不懂。但康熙说让他带上噶礼这个文臣,他就只能带。
胤礽微服私访这一路,所带的文臣都是满人,保护他的武将全是汉臣,和朝中主流配置反着来了。
文武不拘于满汉,都忠诚于康熙,或许这就是康熙心中的新大清朝堂吧。
“老师。”胤礽笑道,“辛苦了。”
胤礽这一声“老师”虽然是演戏,徐元梦都感觉浑身有一股暖流蔓延向四肢,可别提有多顺畅了。
除了已经致仕的杜立德,谁还被太子叫过老师?
就算是曾经为太子单独授课的人,也不过是被太子称作“师傅”罢了。
徐元梦却是不知道,被太子称作老师的还有两人,其中一人,他马上就要去拜访。
他们的目的地是杭州,途中会经过江南省。
康熙让胤礽不用太急着赶路,可以在苏杭二州好好玩玩。昆山就在苏州隔壁。
没错,那一位被康熙认可的太子师,便是顾炎武。
虽只是一日为师,但康熙也记得这个人。
顾炎武给康熙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康熙对前明遗民和遗臣,甚至对那不知是真是假的朱太子态度的改变,都是因为顾炎武。
胤礽虽很努力了,但他在这方面带给康熙的改变并不大。
一个满人小孩,靠着一张嘴皮子,哪能让康熙对汉人有多少改变呢?
总要有一个让康熙求而不得又高山仰止的汉人出现,才会让康熙从内心深处扭转对汉人的政策。
顾炎武回昆山之后,如约定的那样,就算胤礽给他写信,他也不回复。
但顾炎武的外甥徐元文为皇子的教书师傅,入宫时总会帮胤礽带些书籍。
那些书籍都是刚印刷的,没有其他人的字迹,是全新的书。
如果去了昆山的书店,胤礽就能买到这些书。
胤礽仍旧把这些书视若珍宝,并时常回赠徐元文书籍。
从海外回来之后,胤礽带了大量翻译书籍给徐元文。
徐元文道:“有原文吗?我们都懂外文。他说,看书还是得看别人自己文字写的书,才能知道他们真正的思想。”
于是胤礽又赠送了相应的外文书籍。
这里都已经是或者将是胤礽心腹,虽然胤礽很不想承认那个一身文人长衫、一脸傻笑的噶礼将成为他的心腹。
所以顾炎武的事,胤礽没瞒着他们。
这大清读过书的人,谁人不识顾炎武?
拿纳兰性德在文坛的地位比顾炎武,都是侮辱了顾炎武。
若顾炎武不当前朝遗民,不说入朝为官,就算是大收门徒,都有称“顾子”的可能。
一说要去拜访顾炎武,连四个武将都忍不住紧张起来。
徐元梦喃喃道:“他会见我们吗?”
胤礽摇头:“我不知道。总要去见一见,不见我的话,我就在他门前作个揖。每日想要拜见他的学子那么多,我们去不突兀。”
噶礼脸色有些不虞。
就算是大才,让太子这么卑微也过了吧?说不准那大才还不如太子。
胤礽瞥了噶礼一眼。
噶礼立刻恢复自以为温文尔雅,其实在胤礽眼中傻得像条狗狗的微笑。
胤礽心累。
他直到现在仍旧不明白,噶礼为何对他好感天生满值。
在马车里过了一夜,他们就马不停蹄朝着南方赶去。
康熙说让胤礽多看多玩,胤礽只想给康熙一个白眼。
浙江虽然民变暂时压制,曹寅正在审案,明面上的钦差左都御史钱珏已经出发,胤礽仍旧不放心。
要在江南和浙江拜访当地文脉,也要等正事做完再说。
不过在那之前,昆山还是要先去。
先经运河南下,再车马劳顿,只三日,胤礽便来到了昆山地界。
他们先在客栈修整了一下,然后打探顾炎武的事。
顾炎武非常擅长治财,在昆山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大园林宅子,取名亭林园。他平日就住在亭林园中闭门治学,只与三两好友亲戚来往。
小二得了几个铜子的赏钱之后,殷勤给他们介绍顾炎武的亭林园:“咱们的亭林先生啊,可不爱见外人。日日都有学子求见,亭林先生几乎没见过。不过就算不见,那些学子也乐意来咱们昆山沾沾亭林先生的文气。”
胤礽问道:“没有能见到亭林先生的学子吗?”
小二道:“有,都是徐家介绍过去的。其实你们要拜访,不如拜访徐家。”
胤礽问道:“一门三进士的昆山三徐?”
小二笑道:“正是。徐家来者不拒,若得了徐家赏识,就有可能被推举给亭林先生。”
胤礽让人送走小二后,脸色一沉。
噶礼疑惑:“太……少爷,有何不对?”
胤礽道:“徐家借着老师的声望,给自己镀金呢。昆山三徐的名声还不够吗?”
徐元梦不理解:“徐家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吗?”
胤礽沉默了一会儿,没有回答,只让施家兄弟去打探,徐家可有不法之事。
赵家兄弟二人十分不满:“这种事我们也能去。”
胤礽道:“你们没有跟着长辈治理一方的经验。打探消息的事,交给他们更好。不过你们也不要老只和他们打架,该学的还是要学一学。他们都是能当一方长官的人,换你们上,你们行吗?”
赵家兄弟异口同声:“当然行!”
胤礽无语。
行个鬼。你们也就能当当大将军。
罢了,知府易得,大将军难得,他应该高兴才是。
只等了半日,施家兄弟就回来了。
施世骥道:“徐家子侄多有枉法之事,侵占民田,飞扬跋扈。原先还算收敛,后借顾炎武之名大开文宴,收受无数贿赂,甚至可以插手当地官职任命。”
胤礽冷笑:“父亲只是暗中打点,希望老师能安度晚年。老师毕竟以前反清复明,即使学问再大,游学学子也只是暗中来访,哪会如此声势浩大,众人皆知?还开什么文会筛选?大概是三徐得知我和老师之事,叮嘱子侄好好尊敬老师。徐家子侄认为有利可图,以老师的名义敛财而已。”
胤礽甩袖子:“好了,可以给老师递拜帖了。有这等不肖亲戚,老师一定会捏着鼻子见我。”
亲人毕竟是大部分人的软肋啊。


第147章
顾家人几乎死绝了,徐家只是顾炎武的外甥家。
在这个时代,外甥占了外字,几乎就是外人了。昆山三徐和顾炎武还算亲近,其他子侄辈,和顾炎武一点关系都没有。
佟国纲连亲弟弟佟国维都管不住,顾炎武还能管得了徐家?
但徐家就是能厚着脸皮,蹭顾炎武的名声,不考虑会给顾炎武带来什么麻烦。全然不顾顾炎武当初颠沛流离的时候,他们不但没帮上忙,顾炎武暂住京城,已经入朝为官的三个外甥都靠借他的钱生活。
钱到现在都没还。
但顾炎武还是没有计较。
毕竟顾家人都死绝了。他总要为姐姐留一点血脉。
而且徐家以前还是不错的。昆山的人这么念着徐家,就算徐家后代做出了混账事也没人告发,不仅是因为徐家三兄弟入朝为官,更是因为当时昆山屠杀的时候,徐家救下了许多人。
顾炎武的姐姐和姐夫都是好的,否则也不会培养出昆山三徐。可惜死得早,儿孙没人管教。
所以当看到胤礽的拜帖之后,他叹了一口气,让这个自称汉人学子的家伙滚了进来。
顾炎武没看胤礽。
他看着徐元梦道:“那些文章是你写的?”
徐元梦拱手:“是。”
顾炎武淡淡道:“还行。我考考你。”
徐元梦激动不已,在朝堂中的自傲劲荡然无存。
顾炎武考校了徐元梦一些经义,又指点了他几句。
徐元梦一副受益匪浅的模样,看得另一个文人噶礼有点郁闷。
好吧,他承认这个老头子有几把刷子。
顾炎武看向噶礼,淡淡道:“你有什么想请教的?”
噶礼的确准备了一肚子的问题,想要在太子面前拆穿这个沽名钓誉的人。
然后,噶礼也恭恭敬敬行大礼,然后乖乖退一边去了。
顾炎武道:“没人了?”
胤礽:“还有我还有我。”
顾炎武道:“没人就请回吧。”
胤礽:“老师,看这个看这个,唐先生写的!他说他治财比你厉害!”
顾炎武骂道:“谁是你老师!给我看看!唐甄就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他治财厉害,怎么没见他把自己的财治好!”
胤礽先把书给顾炎武,然后道:“可是顾先生和唐先生不是朋友吗?”
他记得唐甄被康熙派去台湾开拓海外大局时,专门来昆山拜访顾炎武,两人结为知己。
顾炎武翻着唐甄新写的书:“竖子不相为谋。”
胤礽:“?”
唐甄和顾炎武同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他是四大启蒙思想家中唯一想要出仕,想要成为帝师的人。
现在他也的确是帝师和太子师。
胤礽有三个老师。杜立德已经致仕归家;顾炎武根本不认他这个弟子;唐甄去了一趟海外之后就老找借口不回大清,现在常驻新大陆。
他这三个老师有了等于没有,只能看着他们写的书或者信自学。
当太子当到他这地步,也是蛮令人同情了。
唐甄跟着大清海军游历海外之后,吸收了海外的思想,越来越激进。
不过他的激进只表现在学问上。给太子和康熙的书信中,唐甄却很谨慎,说变革是百年大局,让他们千万谨慎。
顾炎武的思想是“利国富民”,怀疑君权提倡众治,批判理学;唐甄也提倡“富民政策”,反对君主专制,否定理学。
这是他们能成为知己的原因。
但顾炎武的思想类似于“君主立宪”,而唐甄则要“走向共和”了。同一思想流派中的不同分支,比不同思想流派还能打出狗脑子。他们俩“决裂”也就可想而知。
而且唐甄现在还是帝师太子师,天天和顾炎武写信说些不需要君主的话,让顾炎武认为这家伙对不起太子,妖言惑众不臣不忠。
明明唐甄才是出仕的那个,顾炎武是隐居的那个。顾炎武和唐甄在吵架的时候,位置好像反了似的。
他们俩忠于自己的思想,和立场无关。
唐甄身体还强壮,能跟着大清船队到处乱跑;顾炎武已经七十多了。
当唐甄拿着一手资料和顾炎武辩驳的时候,顾炎武总是很憋屈。
所以他为了完善自己的思想,已经学了多门外语,和他关系最亲近的徐元文已经成了他的专职搜集书本的人。
胤礽盘坐在蒲团上,和顾炎武隔着一个矮桌:“我上次出使的时候,想把徐家三兄弟带上,他们一个都不肯去。”
顾炎武一边看书一边道:“他们已经后悔了,现在在恶补外语。”
胤礽道:“徐元文和徐秉义还行,徐乾学差了些。”
顾炎武翻书:“徐乾学学问还行,品行这些年确实出了些问题。”
胤礽道:“但徐元文和徐秉义有点书呆子,连家里出了事都不知道。亏徐元文还力主整顿吏治,控制土地兼并,征讨官绅钱粮。他若知道自家的事,怕不是要气得吐血而亡。”
顾炎武先骂了一顿唐甄,然后道:“公肃的性子的确刚烈,恐怕真的会死。你要告诉他?”
胤礽道:“告诉他也得等我回京之后了。我要去杭州微服私访。”
顾炎武抬起头:“你不是专门来见我,而是要去杭州微服私访。”
胤礽严肃道:“我当然是专门来见先生!但我也的确有公务在身。”
顾炎武深呼吸了一下,然后卷起了书本。
胤礽:“?”
胤礽:“啊啊啊啊,别敲脑袋,别敲别敲,我什么地方做错了吗!”
胤礽在拜访顾炎武之前就叮嘱其他人,顾炎武做什么都不准上前。
现在他被揍,其他人也只是心疼地移开视线。
顾炎武破口大骂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你没学过吗!你的师傅没教过你?唐甄天天都在外面跑,根本不当好太子师!你就算仗着自己生而知之小小年纪到处乱跑,也不该在微服的时候做会暴露身份的事!”
顾炎武得知太子出使的时候,已经差点心肌梗塞了一次。
顾炎武不喜欢大清的皇帝。他看出这个皇帝和其他封建帝王好不到哪去,顶多当一个让百姓勉强活得下去的所谓明君。
但顾炎武很喜欢太子。
他把自己救国之民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太子胤礽身上。
太子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无论是剃发令还是为大明忠臣建祠立碑,还是远通海外鼓励经商,这些政策都在他的心坎上。
顾炎武可不相信,没有太子,这个平平无奇的皇帝会做这些事。
所以才总角之年的太子居然出海远行,顾炎武差点气死。
那个愚蠢的皇帝就不怕太子出事吗!
顾炎武赶紧写信给唐甄,结果唐甄这家伙好像去新大陆了,根本不回信。
现在这家伙居然自己撞上来被自己骂,可赶上了。
顾炎武本想骂几句就罢了,哪知道胤礽居然有微服暗访的重任在身。
这老头的脾气就下不去了。
若不论水土不服和旅途劳顿,微服暗访的危险远高于出使国外。胤礽又立于危墙下就罢了,居然还做这等会暴露身份的事。
他会接待的学子,肯定都会被徐家查一遍。徐家那群蠢货都知道了,他们的身份还瞒得下去吗!
胤礽被顾炎武追着一顿胖揍,骂得狗血淋头。
他委屈:“以前顾先生见到我时,还会把我抱在膝盖上,现在您居然揍我!”
顾炎武大骂:“你不该揍吗!”
胤礽道:“该……但我这也是没办法啊。父亲信任的人太少,要干的活太多,只能让我来。不止我,我才八岁的四弟弟都被派去天津干活了。”
顾炎武:“……”
顾炎武深呼吸:“你父亲是不是有那个大病?”
徐元梦等人:“……”
罢了罢了,顾先生是前明遗民,骂大清的皇帝很正常。
(而且他们也认为皇上这做法有些过于揠苗助长,有一点点问题。)
胤礽叹气:“我也这么认为。先生放心,我们来拜访您,或许才更能隐藏身份。”
顾炎武冷哼了一声:“你是来找我对你这次微服暗访出谋划策?”
胤礽摇头:“先生能超越仇恨为我授课,我怎么会让先生为难?我不会让先生参与大清政治,为大清统治出谋划策。我只是有一些学业问题想要询问先生。我们的书信都会被父亲检查,有些问题需要当面问。”
顾炎武看了徐元梦等人一眼,道:“这次他居然没派监视你的太监?”
胤礽道:“我长大了。”
顾炎武冷哼:“说吧。”
徐元梦等人冷汗都冒出来了。
你们当着我们的面,谈什么不能让皇上知道的事!能不能先把我们支走!
胤礽先问的是关于如何让现在的学子们接受自然科学的问题。
现在会识字的人大部分都是儒生。经过理学束缚,他们都较为迂腐,很难接受新事物。
胤礽想用儒学包装一下自然科学,最好再加上诸子百家,让自然科学的推广更顺利一些。
顾炎武是儒学大家,深受儒林人士爱戴,能为胤礽提出建议。
这件事很重要,但可以告诉康熙,不是胤礽此行的重点。
胤礽的重点是,他要不要在大清散播他的小本子。
他把小本子给顾炎武之后。
顾炎武的脸皮使劲抖动,看着快抽过去。
顾炎武道:“唐甄不知道从哪得到同样的书籍,思想越来越偏。这些书籍是你写的?”
胤礽:“嘻嘻。”
顾炎武卷起书本,使劲敲打胤礽的头:“你能不能忍一忍,多忍一忍,你还是太子!你是不是不想当这个太子,想让皇帝砍你的头!”
胤礽捂着头道:“父亲才不会砍我的头,他顶多圈禁我。哎哟,别打了,如果现在不能推广,那就算了,我先留着。先生看看,这里面有什么需要改的吗?我可是要当传家宝传下去。”
顾炎武气得都快抽过去。
一个太子师天天喊着要废除帝制就罢了,你作为太子和未来的皇帝怎么也乱来?!你还问我要怎么让这些书融合现在的社会事迹?
我看中的圣太子怎么这么作死!
顾炎武揍完胤礽之后,粗略地看完书,然后把书丢进了火盆里,给胤礽口述自己的想法。
顾炎武的语速非常快,没有拿纸笔,一点都没有给胤礽记录的机会。
胤礽使劲听着记着,调动了全身的注意力。
其他人则茫然。你们这样说有用吗?能记住吗?
徐元梦再次满头大汗。他很想跟上顾炎武和太子的思路,却发现两人跟说天书似的,他完全思考不过来。
这就是差距?
顾先生和他有大差距就罢了,为何太子如此年幼,和他差距也如此大?
他本以为太子只是在政务上十分出色。若论学问,自己还是能给太子当老师的。现在看来,太子能给自己当老师才是。
徐元梦不由挫败。
顾炎武赶着天黑之前把胤礽赶了出去,没有留胤礽过夜。
他们全程没怎么说徐家的事。不过胤礽已经知道顾炎武对徐家的处理。
顾炎武居然是故意让徐家作大,然后写信告诉徐元文,让嫉恶如仇的徐元文一口气处理掉宗族中不法之人。
昆山三徐都在京城,对昆山的子嗣疏于管教,那些宗族更是地方一霸。而且那些不法之事可能还有徐乾学的支持。
徐乾学想要成为朝中汉臣魁首,用钱的地方太多了,急需家里的支持。他也很享受收受贿赂这种可以显示出权势的事。
顾炎武故意纵容徐家人,没有第一时间写信拆穿,居然存着敲打徐家和拆分三徐的心思。
以徐元文的嫉恶如仇和徐秉义的老实忠厚,他们发现徐乾学私下做的事之后,定会和徐乾学划清界限。
这样徐家顶多失去一个徐乾学,姐姐姐夫家能保住大半。
胤礽有点羞赧。
他本以为自己是靠着用徐家威胁顾炎武见面,结果顾炎武根本不会被自己威胁到,只是单纯想和自己见一面而已。
晚上,胤礽爬上房顶,学着话本中的侠客,一边看月亮一边喝茶。
噶礼也提着袍子爬上来:“太子为何难过?”
胤礽看着月亮道:“没难过,”
他只是感慨,自己越来越适合这个时代了。
适合这个时代的人,就是自己第二世中讨厌的那种人。
噶礼见胤礽不回答,便只坐在胤礽旁边陪着胤礽喝闷茶。
半晌,噶礼道:“太子是遗憾昆山三徐看似清廉,实际上家中也作贪污之事吗?”
胤礽道:“无官不贪,小事,只要不弄出人命,也就是免官的事。现在哪个官员宗族没有些强取豪夺土地的事?”
噶礼道:“但常见的事不等于正确的事,太子是否为这些事烦恼?”
胤礽看向噶礼。
你知道你在历史中是超级大贪官吗?你怎么跟我说清廉的话题了?真是怪怪的。
胤礽道:“如果我烦乱,有什么制止的方法吗?”
噶礼绞尽脑汁:“要多多派御史去各地考核官员?”
胤礽道:“你给父亲递个折子,可以建议一下。”
治标不治本,也比什么都不做好。
胤礽晃了晃茶壶:“走,下楼,明天还得赶路。”
噶礼点头。
他回房的时候还在琢磨,要怎么整顿吏治。
太子高洁,希望官场清廉,他就该为太子分担烦恼才是。
第二日,徐元梦主动去拜访了徐家。
他拿出了某个隐世大儒的介绍信,接受了徐家赠送的笔墨。
徐家看了那个隐世大儒的介绍信,明白为什么这个人能见到顾炎武,便对他们一行人不再戒备。
离开昆山时,胤礽头探出车窗,回头看了一眼。
昆山城外沃田连天。在田地上忙碌的人却神色麻木,看着长势良好的禾苗,并无激动满足之色。
胤礽明白,这是因为田地不是他们的。
富人良田万顷,穷人无立锥之地。
他能为这种现象做些什么?
打土豪,所有土地共有,然后分配田地?
如果是兵荒马乱的时代,所有秩序被打碎,还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现在他维持大清这架马车的稳定就已经竭尽全力。
噶礼问道:“太子殿下,您在看什么?”
胤礽文艺了一下:“看我有多无力。哈哈,开玩笑。”
胤礽收回脑袋,闭目养神。
虽然现在无法动土地制度,但他可以在华夏封建社会还未重视的地方做一些事。
比如商税。
农民最大的痛苦在于赋税和劳役。若是能得到大量商税和贸易顺差,就可以不断减免他们的税收,并且废除人头税。
发展商业之后,当人口过多时,就能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城务工,生产更多商品。
这些商品卖到海外,换成粮食、矿产、牲畜,黎民的生活会进一步改善。
以此,在大清还强盛、皇帝不昏庸的时候,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高福利是建立在高资源上。趁着海外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大清先完成富民政策,就算将来大清这架马车散架,后人拾取马车残骸也能迅速创造一架更结实、跑得更快的车。
所有阻止开海的人,都必须被碾碎。
胤礽下定决心,睁开眼:“到杭州之后,改一改计划。”
徐元梦和噶礼随胤礽出行,已经知道太子的能耐有多大。胤礽没有说是什么计划,他们就立刻说“是”,丝毫没有反驳的意思。
……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胤礽没有去苏州玩耍,直接去了杭州。
到了杭州之后,他就开启了撒币模式,拿出金银在杭州置产。
因胤礽的奢侈,很快杭州世族豪强就得知,有一闽南豪商来杭州发展,出手极其阔绰。
这闽南豪商姓华,现在来的是族中五兄弟。
华家老大是纯粹的读书人;华家老二是大管家,主管家中生意;华家老三、老四也懂诗文,不过一身悍匪之气,怕是经常出海的人;华家老五还是个孩子,没有存在感。
华家老大自然是徐元梦,华家老二是噶礼,华家老三老四是施家兄弟,这没有存在感的华家老五自然就是胤礽了。
赵家兄弟很郁闷:“那我们呢?”
胤礽道:“谁让你们不会说闽南语,乖乖当护卫。”
赵家兄弟很生气,但无可奈何。
或许这个时代的文人都有点记忆挂和语言挂。出使的船上多闽南士兵,徐元梦和噶礼早就学会了闽南话。
赵家兄弟也会一点,但磕磕绊绊一点都不像闽南人。
而且噶礼和施家兄弟都能诗文,懂经义。赵家兄弟……他们背兵书背得贼溜。
没办法,他们只能被排除在兄弟之外,当个护卫头子了。
不过当护卫也有好处,他们能常伴胤礽左右。想到这一点,赵弘炜和赵弘熺就不抱怨了。
人靠衣衫。
自从剃发令取消之后,大清的服饰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康熙下旨要复盛世汉唐,他们的衣服便多了一些汉唐的因素。
比如一些年轻的文人不再穿长袍,而是戴上腰封配上宝剑,做出一副能立刻提刀上马的彪悍模样,能文能武的传统文人标准也被人重新提起。
徐元梦仍旧是传统文弱书生模样,他的“弟弟”们皆扑粉佩剑,又有书生气息,又附和这个时代的潮流。
赵弘炜和赵弘熺看着太子亲手为施家兄弟扑粉点胭脂的时候,笑声震得屋梁上的灰尘都差点落下来。
施家兄弟尴尬极了。
施世骥道:“能不能不擦粉?”
胤礽一边给他们描画眉毛一边道:“别动,不准说话,不准皱眉。嗯,就这样。你们根本不懂文人对长相的执著。面若冠玉眉目精致的书生即使是草包,也会受到礼遇。你们长久日晒雨淋,哪像个正经书生。好了,看看我的手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