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凭破案冠绝京华上一章:第71章
  • 我凭破案冠绝京华下一章:第73章

  谢星阑肃容道:“应是从后门运出去了。”

  秦缨精神一振,“我要找的东西,就在那里头,快找府中人带路!”

  众人不解秦缨之意,但此般情状,谢星阑再熟悉不过,秦缨能想常人不能想,辨常人不能辨,他如今已对她信赖无疑,“来人,去找李忠和来!”

  一个翊卫应声而去,李芳蕤上前道:“你知道是如何起火的了?”

  秦缨未点头也未摇头,“猜到了一二,但还需证物,若找不出证物,那便是我猜错了。”

  未曾印证之前,秦缨不打算多言,李芳蕤见谢星阑不多问,她也定下心来,这时,被谢清芷派出去的墨画却回来了,墨画是去打探林姨娘之事的,进门在谢清芷身边道:“老爷已经被安抚下来了,并未真的怪罪林氏——”

  谢清芷拧起眉头,“这样目无尊长之事也能如此轻易原谅?”

  墨画无奈道:“说昨夜林氏焚了老爷最喜欢的百花百草膏,就跪在佛龛跟前,一边抄经书一边恕罪,还将自己的血滴在了抄经书的墨里,后半夜,还亲自下厨给老爷做了晚膳,将老爷哄得服服帖帖……”

  墨画的低语声传入秦缨和谢星阑几人耳中,但眼下最要紧的是勘破放火之法,谢府内的明争暗斗,他们已无兴致,很快,李忠和到了菡萏馆。

  “四公子,县主,不知有何吩咐?”

  谢星阑严声道:“前日大火之后清理出去的火场杂物倒去了何处?”

  李忠和微愣,“那日清理了几筐砖石瓦砾出去,都倒到西边玉溪河边了,怎么了?”

  谢星阑吩咐:“带路,我们要去看看。”

  李忠和虽不懂,却也不敢违逆,秦缨这时又吩咐谢坚继续在火场内找寻,只带着谢咏几个出了菡萏馆,李芳蕤和谢清芷见状一并跟上,出了东府后门,一行人径直往东行,过了一条老街后,便到了城内自西北而下的玉溪河。

  玉溪河四五丈宽,水流平缓,却碧莹莹的不见底,而西侧的河堤之下,茂盛的灌木草丛之中,果然倒了一堆烧焦的瓦砾砖石,这两日未下雨,砖石仍是黢黑,一半隐在草丛之中,一半已滚落至河水中。

  李忠和道:“就这些了,后来到了晚上,四公子过来,收拾火场的人便换成您的人了。”

  谢星阑点头,“好了,你自去吧。”

  李忠和行礼告退,秦缨道:“那日我与你站在一处,在跟着谢三老爷去至善堂之前,似乎看到了一抹晃眼的亮光,眼下想来,要么是玉石,要么是琉璃,如今要翻找这堆杂物,找出了实证,我便知道凶手是如何放火。”

  谢星阑看向谢咏,谢咏立刻带着人跳下了河堤,李芳蕤忍不住道:“难道琉璃能起火不成?琉璃不也是大火炼化?又怎会起火呢?”

  谢星阑此时道:“有一种取火之物,名为阳燧,乃是用铜镜打磨凹陷之后,在烈日之下将光芒聚于一处,而后起火,你说的琉璃,莫非也是此理?”

  秦缨眼瞳微亮,“虽非同理,却也十分相似!”

  李芳蕤道:“那凶手用的为何不是阳燧?”

  秦缨摇头,“阳燧需要上好的红铜,被火烧也不化,很容易暴露破绽,但琉璃便不同了,起火之后二楼必定塌陷,琉璃易碎,被熏黑后与火场之中的砖石瓦砾混在一起,谁也发现不了,便是发现了,也难有人勘破其中玄机。”

  秦缨说至此,又看向墨韵,“你说过前些日子下了雨,雨停之后,太阳最大的那日,是否便是我们来此的第二日?”

  墨韵和谢清芷面面相觑片刻,很快点头,“不错,雨停之后天气虽晴了,太阳却时常被云遮着,就是四公子和县主来的第二日,日头忽然暴晒起来。”

  秦缨微微颔首,见她若有所思,谢星阑和李芳蕤都未出言相扰,而河堤之下,谢咏几个已沾了一身炭灰,几人仔细分辨杂物,挑拣后就着河水清洗,见许多瓦砾滚入河中,又有翊卫脱了鞋袜去河中打捞。

  等待很是磨人,眼见日头西斜,众人身后却响起了呼喊声,众人回头去看,只见知书不知何时过来了,又扬声道:“公子!苏姑娘和余姑娘家里人来了!”

  谢星阑几人微讶,此时还未到酉时,怎么两家亲人都来了?他看向秦缨,秦缨道:“让他们慢慢找,我们先回去看看。”

  苏槿仪和余秀蓉找到血亲乃是大喜事,几人忙往府中赶,等进了耳门,张伯也早等候着,一边往前院去一边道:“宋大人也来了,说苏姑娘父母天不亮就启程了,余姑娘的兄长虽然远,却是昨天半夜就启程,因此刚好碰上,苏姑娘和余姑娘都带着孩子在外头,这会儿正哭成泪人儿。”

  还未进前院,果然听见哭声震天,待到了上房门口,便见宋启智坐在上首位上,苏槿仪和玉强被一对鬓发花白的老夫妻揽着,余秀蓉带着女儿,则被两个中年男子拉着手,一屋子人都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见谢星阑几人回来,苏槿仪先止住哭声,“父亲母亲,两位余大哥,这几位便是救了我们的大恩人,这是京城来的金吾卫谢大人,这两位一位是云阳县主,一位是郡王府家的李姑娘,多亏他们我们才能离开那村子——”

  苏槿仪囫囵介绍身份,话还未完,苏老爷和苏夫人先跪了下去,“多谢恩人们救命之恩,我们夫妻就槿仪这么一个女儿,当年她被拐走,我们老夫妻没了半条命,若非还存着一线希望,只怕都撑不过这几年去,如今女儿找回来了,我们愿倾家荡产感谢恩人!”

  苏老爷满面泪痕,字字肺腑,苏夫人似不善言辞,只顾着扣头,余家两个兄长也泪眼朦胧跪在地上,年长些的道:“自从当年蓉儿失踪,父亲母亲伤心过度,都早早病逝了,遗愿便是要我们兄弟继续找蓉儿,我们这些年一直在打听,眼看着都要绝望了,却没想到恩人已经将蓉儿带回了江州,我们实在是无以为报。”

  谢星阑看了眼江嬷嬷和张伯,她们忙上前将几人扶起,谢星阑道:“不必如此大礼,我们本就是南下办差,此番解救她们也算是公务,都是衙门份内之事,无需言谢。”

  话音刚落,谢星阑看到了一旁放着的两个箱笼,苏老爷这时道:“恩人身份贵胄,我们便是送什么,恩人也看不上眼,昨夜十分匆忙,只来得及准备一点儿薄礼,全当是我们小老百姓的心意,还请恩人莫要嫌弃,你们将我女儿好好带了回来,这是什么金银宝贝都不能报答的……”

  余家大哥也道:“我们虽不富足,但也想向恩人报答一二。”

  李芳蕤见苏槿仪一家团聚,本看的眼眶微红,此时看见那箱笼,便上前好奇地打了开,很快她轻呼道:“还真是金银宝贝——”

  苏家箱盖下,整整齐齐码着一排银元宝,又装着数样玉器、银器,余家的箱子里虽无玉器,却也摆着金银之物。

  秦缨看向苏槿仪二人,“苏姑娘和余姑娘最是知道我们,这些东西我们不会收的,她们被拐子拐走,本就是一件公案,这些年衙门未追查明白才叫她们吃了数年苦头,如今她们得救,若收银钱,便是枉法了。”

  苏老爷欲言又止,苏槿仪不由道:“父亲,余大哥,县主她们不会要这些财物的,她们与其他贪官污吏不同,您不必硬送。”

  见女儿如此说,苏老爷一边抹泪一边点头,眼底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谢星阑这时道:“她们二人受困多年,官府之后会继续查当年拐卖她们的歹人,务必给她们报仇雪恨,这些,会交给江州府衙去做,你们只需配合一二便可。”

  秦缨亦道:“她们这几年过得十分艰辛,只望回去了,你们好好待她们,等案子勘破那日,江州府衙亦会知会我们,那样我们才算真的安心。”

  眼下亲人团聚令人动容,但秦缨仍有隐忧,这才交代一句,苏槿仪和余秀蓉一听,眼泪又涌了出来。宋启智早站起身来,此时忙上前附和二人,苏老爷和余家兄弟见两位大官都做了承诺,一时都连连应好,喜泣不停。

  宋启智又叹道:“苏家本有些生意,也算是小富之家,但自从苏姑娘失踪后,苏家的生意也凋败了,她们两老还生了两场大病,如今身体也不如前,不过幸而今日一家团圆了,往后好好照顾着,身体也能康健起来,余家兄弟姐妹也都十分争气,她们各自回家去,往后都只有好日子,谢大人和两位小姐都可放心”

  解救只是第一步,往后数十年的光景才是新生,见苏家父母和余家兄弟都是良善淳朴之人,谢星阑几人确是安心不少。

  见黄昏已至,宋启智也不多耽误,径直道:“人也接到了,谢大人和县主、还有李姑娘也算了了这桩差事,她们今日是走不成了,我在城中安排了客栈给她们,眼下先令他们回客栈去团聚片刻,等晚上要查问当年旧事,做些证供,这会儿便不打扰你们了,我带他们先告辞了。”

  宋启智安排周全,谢星阑也没有将两家人留下的必要,便点头应好,苏槿仪和余秀蓉跟着他们一路回来,此时生出几分不舍,又领着孩子上前磕头,待起身,谢星阑和秦缨亲自将他们送出门去。

  府门外停着两辆马车,苏家还带了个驾车的老仆,他们先将孩子送上各自马车,又回身做礼拜别,待苏槿仪也爬上马车后,苏家驾车的老仆忽然对苏老爷道:“老爷,小人刚才去那府门上问了,那家的小厮说咱们看错了。”

  苏老爷微微皱眉,又看向身边的苏母,“夫人,咱们怎会看错?”

  谢星阑几人还站在门口,张伯闻言忍不住道:“怎么,你们遇见了熟人不成?”

  苏老爷转身道:“回您的话,是遇见了一个老家的后生,那后生比我们小一轮多,多年前老家都传闻他已经死在战场上了,可刚才路过那东边第二家府邸时,却见那后生从门内走了出来,又骑马出了这巷子——”

  谢星阑听至此眉头微皱,“那人叫什么名字?”

  苏老爷恭敬道:“叫周越城,是我们老家隔壁镇子里的后生,他年少从军,听闻后来在军中升官当了教头,十年前又听说他战死了,怎么却在……”

  苏老爷话未说完,秦缨和谢星阑的眉头同时拧了起来,一旁李芳蕤也反应极快,低声问秦缨道:“他莫不是说岳师父?”

第154章 动机

  “三河镇是我夫人娘家所在, 岳父岳母在世时,我们每年都要回去数次,那周家是当地一户乡绅, 早些年还算富足,后来听说家中独子从军去了, 还在军中得了功名,自然成为镇上一段佳话,但从军也有坏处, 他远在军中身不由己,父母重病也难在身边照看, 家里的生计也没了支应, 他父母相继病故时, 他都没能赶回来, 好好一个家就只剩下他一个孤家寡人,后来他某次归家,将祖宅都卖了, 那以后数年未归,镇子上都说他战死了……”

  苏老爷说完看向苏夫人,苏夫人迟疑道:“不过已经快二十年没见了, 我们家里与他们家本来也甚少来往, 许是看错了也不一定。”

  见谢星阑三人面色沉凝,苏夫人言辞慎重起来, 谢星阑点头应好,并未多问, 苏老爷和苏夫人狐疑地看看对方, 这才上了马车往客栈去。

  返身入府,李芳蕤忍不住道:“十几二十年没见的人, 的确有可能认错,但若不曾认错,那岳师父为何改名换姓?莫非当年在军中闯了祸?”

  秦缨和谢星阑皆是若有所思,待回了前院,谢星阑将张伯和江嬷嬷叫到了跟前,“五叔府中的岳师父为人如何?这些年你们可听过他老家之事?”

  张伯蹙眉道:“这些年他虽然在五老爷府里住着,但不怎么在外露面,人很谦逊内敛,就一门心思教几个公子,这几年没听说他在那边与人闹过不快,哦对了,他是个信佛的,说每年都要去白马寺给父母供奉大海灯,他无儿无女,五老爷赏的银钱,他都拿去施给寺庙了,听五老爷府里人的说法,是个老好人。”

  江嬷嬷闻言道:“不错,就是他这么大年纪,一直不曾娶妻,有些古怪,早些年五老爷为了报恩,本想把五夫人一个远房表侄女嫁给他,结果他说自己年岁大了,没有家世,实在不配,后来这些年一直独身,无欲无求的。”

  李芳蕤听得拧眉,“世上真有无欲无求之人?他父母过世了,但他老家没有亲戚吗?这么多年也不和旧亲戚来往?”

  江嬷嬷摇头,“这便不知道了。”

  李芳蕤一脸迷惑,秦缨定了定神道:“他与三老爷府上,可有往来?”

  江嬷嬷迟疑道:“他算是六公子和七公子的半个师父,别的便没什么关系了,他教得十分尽心,按说他年纪大了,府里人对他也尊重,他不必事事亲力亲为,但教几个公子时,他跑马射箭,哪怕是蹲马步打拳,都是与公子们一起的,夏练三九冬练三伏,从不懈怠,三老爷他们偶尔会跟着去五老爷府中看六公子和七公子习武。”

  说至此,江嬷嬷叹道:“老太爷这两年身体不好,岳师父还说他若是练练五禽戏,许会对身体有所助益,这几个月,老太爷去看六公子习武时,也跟着动动腿脚,本来瞧着精神比去岁都好了些,可没想到……”

  秦缨和谢星阑对视一眼,秦缨道:“既只是教功夫,隐姓埋名或许他有自己的苦衷。”

  谢星阑点头,既和案子无关,他也无需细究,这半晌耽误,最后一丝余晖没入天际,天穹已昏暗下来,江嬷嬷见状便道:“这个时辰了,不若先用晚膳?”

  谢星阑应好,江嬷嬷立刻吩咐人摆膳,正用膳至一半,一个翊卫从东府回了来,刚走到门口便道:“启禀县主,找到您要的东西了,您看看是不是此物?”

  翊卫掏出一方桑皮纸,里头包着捧着一块被熏黑的琉璃,“本是被熏黑的,我们尽力清洗过,但还是未洗干净,应是烧太久了。”

  琉璃片发灰,并非秦缨想象之中的明净透光,但她对着烛火晃了晃后,眼瞳微微一亮,“正是此物,只找到这一片?”

  翊卫忙摇头,“还有,谢都尉他们也还在继续找。”

  如此一言,秦缨哪里还顾得上吃饭,立刻站起身来道:“我过去看看!”

  李芳蕤和谢星阑见状,亦纷纷起身,几人一路过廊道出了东府后门,到了河堤边上时,便见河边点了七八盏灯笼,将水边映得灯火通明,附近百姓不知他们在找什么,皆站在河堤两岸张望,看了一会儿未得趣味,又三三两两散了。

  “县主,这些都是,您看看——”

  草丛边的黄纸上,摆着十多块颜色不一的碎片,秦缨走到跟前蹲下身来,很快道:“不是同一物件,我只要做澄净的那种。”

  她一边说一边选出几块,又与翊卫送去的做拼接,很快便将眉头拧了起来,李芳蕤随她蹲下,也一片片的拼着玩,“这像是个玉碟碎了的,这像是个琉璃杯,缨缨,你手上这个,像个琉璃碗——”

  李芳蕤如此说完,秦缨望着几块碎片陷入了迟疑,这些碎片破损太多,眼下只有两块恰好拼合,拼合后成内扣弧形,但若说是琉璃碗,碗口却非敞口,而有内合之势。

  这时,谢星阑在她身边倾身,“不像杯子,如此弧度,更像瓶身,我房中有一鼓腹圆足的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你看看是否相似?”

  秦缨回想清晏轩摆设,很快恍然,“不错,眼下拼接的,便似那瓶肚的下半部!”

  李芳蕤听得不解,“可不管是瓶子还是杯盏,和放火又有何关系?莫不是瓶子里装了硝石和松油?”

  秦缨缓缓摇头,又仔细比了比拼出的弧度,“若真如我所想那般,瓶子也可放火,只是眼下我要知道,到底是怎样一个琉璃瓶。”

  她看向谢坚几个,“还有多少没有清理?”

  谢坚指了指脚边的瓦砾堆,“还有一半——”

  秦缨挽了挽袖子,“我来帮忙。”

  秦缨刚要起身往前去,谢星阑沉声道:“让他们找吧,你昨日才被扎了手。”

  秦缨转身,便见谢星阑表情严肃,一旁谢坚也跟着道:“是啊县主,让小人们找便好,我们皮糙肉厚,这里头尖锐之物也伤不了我们,您就只管分辨哪些有用哪些无用便是。”

  谢星阑眉眼肃然,瞳底却被灯火映得流光溢彩,四目相对间,秦缨指尖动了动,去摩挲无名指上的破口,竹刺已被挑出,此刻一触,漫出一丝麻麻的痛,秦缨移开目光,只得点头应好。

  这时河堤上传来脚步声,众人回头看去,便见竟是谢星卓出了府,一见谢星阑便道:“四哥,我父亲今日过府祭拜堂祖,他想见一见你,你回来这两日他身上有些不适,今日好些了,多年未见,他十分挂念你。”

  本该谢星阑这个晚辈去拜见长辈,但因两家并不亲厚,五老爷残疾多年也不喜见人,谢星阑便懒得虚情假意,但此刻谢星卓来请,他自不好推拒。

  谢星阑看向秦缨,秦缨忙道:“你且去吧,我和芳蕤守在此便是。”

  谢星阑点头,“我去去就来。”

  他快步走上大路,谢咏也一并跟了上去,没多时二人便入了东府后门。

  谢坚带着其他人继续在砖石瓦砾之间翻找,两盏茶的功夫后,又翻出数片,秦缨与李芳蕤就着河水清洗一番,果真又发现了同一琉璃瓶的,秦缨道:“此物靠窗,应是向后坍塌到了火场外围,昨夜他们清理之时,也是从北面开始,正好将琉璃瓶的碎片都清理了出来,难怪整日都未在火场中发现残片。”

  说至此,秦缨眉尖微皱,“不对,不像鹅颈瓶——”

  李芳蕤蹙眉,“当真?”

  秦缨比划这两块残片道:“瓶腹相似,鹅颈瓶瓶颈收的更细,但你看,这件琉璃瓶身与瓶颈线条则颇为流畅,这样的琉璃瓶……”

  秦缨眉头紧皱,一时想不出是做何用处,这时,谢坚又递上来两片,“县主,这好似也是这瓶子上的。”

  秦缨拿着残片比划来去,便见果真能拼接上,而随着找到的残片越来越多,瓶身亦愈发有了雏形,秦缨眉头几皱道:“这瓶型,我怎么看着眼熟——”

  李芳蕤看不出所以然来,“就像我们府中插花的瓷瓶嘛。”

  秦缨微微摇头,一错不错地盯着地上的残片,忽然,她脑海中灵光一现,“我知道了——”

  ……

  谢星阑刚到灵堂,便见院子里哭声幽咽,一个身形瘦削的褐袍男子坐在木制轮椅上,正在和谢正襄说着什么,见他出现,男子立刻朝他看了过来。

  男子正是谢氏五老爷谢正彦,他十年前落了残疾,多年来一直卧病在床,如今身形佝偻,面颊凹陷,分明比谢正襄年轻,可看上去,却好像他才是兄长一样。

  “五叔——”

  谢星阑唤了一声,待走到跟前,便见谢正彦上下打量了他两眼,开口时颇为气虚,“听说你回来了,回来了就好。”

  谢星阑定声道:“五叔身体有何不适?”

  谢正彦苦笑一声,“老毛病了,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听说你在查菡儿院子着火的事?可查出什么来了?”

  谢星阑道:“还未确定凶手。”

  谢正彦叹了口气,“三哥府里真是多事之秋,老太爷丧事还未办完,又生了这等事端,幸而菡儿无事,否则真是难以收场。”

  谢正襄眉毛挑了挑,“菡儿的性子你不是不知道,她口口声声说有人要害她,那便让星阑查一查,或许只是意外呢?”

  谢正彦还未说话,谢正襄又道:“你身体不好,如今夜里秋凉,还是早些回去养着吧,若是需要帮忙,我让星卓来便是。”

  谢正彦看了一眼站在谢星阑身边的谢星卓,点点头,“也好,幸好我们府里还有个卓儿,否则还真是满府上下都无用。”

  谢正襄牵唇,“星卓是争气,不过我早就和你说过,男子习武是好事,但走从军之路,到底比不上科举入仕,眼看着麒儿高中指日可待,到时候还能帮星卓这个哥哥一把,但他从军,那和文臣便不是一条路了。”

  谢正彦掩着口唇轻咳起来,谢星阑不由道:“大周四面皆敌,朝廷也正值用人之际,从军也是好的。”

  谢正襄咧嘴笑笑,自不敢与谢星阑顶嘴,连连应是后,又吩咐面色青白的谢星卓,“好了,快把你父亲送回去,如今到了秋冬,你父亲越发不好出门了。”

  谢星卓应是,又招手叫来仆从,几人一起将谢正彦的轮椅抬了起来,谢正彦轻咳不停,只谢星卓对谢星阑道:“那四哥,我先送父亲回去。”

  谢星阑点头,目送着他们先行离开了灵堂,人刚走,谢正襄便失笑道:“你五叔久卧床不动,精气神耗尽,身子都垮了,他越是不能动弹,就越想让星卓走从军的路子,算是承了他的志向,真是可惜,十多年前,他虽也有几分浪荡,但勉强能和你养父一样走军中的路子,后来落了残疾,真是一生都断送了。”

  谢正襄语气之中不乏轻嘲,谢星阑蹙眉,“十年前到底是怎么生的意外?”

  谢正襄缩了缩脖子,“说起来还有些后怕,他跑马太快,那马儿在下坡的山道上受了惊吓,一个收不住便冲下了悬崖,变故生得太快,谁也没想到会这样,那么高的悬崖,他捡回一条命已经实属万幸了。”

  二人正说着,一道格外明显的悲哭声响了起来,谢星阑目光一转,落在了院子角落的一道年迈身影上,谢正襄也随他看过去,叹气道:“是承叔,跟了父亲几十年,父亲出事那夜,若他在府中,只怕还能早些发现,后来回来知道父亲病逝,他也病了几日,今日才开始来灵堂外守灵。”

  谢星阑不解,谢正襄便解释道:“母亲去后,父亲不喜旁人照应,总是自己住在院子里,后来患了心疾,刚好承叔略通医理,还会扎针,便让他住在我父亲院中,万一有个不适,他还能帮着照应照应,那天晚上,他出府帮父亲办差去了。”

  谢星阑便问:“办何差事?”

  谢正襄面色古怪起来,“前些日子府中出了点事,本已经落定,但父亲不知怎么,又叫承叔去查问,因此那天晚上他出府去了。”

  谢正襄言辞含糊,分明不愿说具体何事,谢星阑点到即止,想着秦缨还在河边,当先告辞,待出了灵堂院子,谢星阑问起谢咏,“查得如何?”

  谢咏道:“林氏是弥湖县人,父母在七八年前故去,家里也没有兄弟姐妹,她在府中口碑算好,纵然不得大小姐和二小姐喜欢,却是个会做人的,三老爷对她亦十分宠爱,这几年她为了两个儿子,颇信神佛,不光是城外的白马寺,城内的几处道观寺庙也是她常去之处,尤其是城西的白云观,最近两个月每十天就要去一次。”

  谢星阑听得脚步微顿,莫名觉得古怪,此刻夜色已深,四周曲径无人,他沉吟一瞬,吩咐谢咏,“你回去,将老太爷身边的承叔叫来,我有话要问。”

  谢咏有些意外,却立刻应是,他转身快步而去,谢星阑站在花圃转角,还未等到半盏茶功夫,便见谢咏带着红着眼眶的承叔走了过来。

  被谢星阑召请,谢承显然很是意外,走到近前行礼道:“拜见四公子,不知您找小人有何吩咐?”

  谢星阑打量他两瞬,“适才我在灵堂外,只听你一人哭声悲痛,我想你对老太爷必定忠心耿耿。”

  谢叔哑声道:“小人跟了老太爷五十年了,本就是家生子,后来还被赐了‘谢’姓,这些年老太爷对小人也是恩重如山。”

  谢星阑点头,“如今老太爷还在治丧,但府中却不甚平静,你可能告诉我,老太爷出事那夜,你为何事不在府中?”

  谢承一愣,“小人得了老太爷吩咐,去城外查问一事……此事是府内私隐,小人也不好直言,但小人以为,此事与老太爷病逝应当无关,小人回府后听说了,是老太爷和大小姐吵了一架,这才令老太爷气得夜半病发。”

  谢星阑狭眸,“你认为是谢清菡气死了他?”

  谢承唇角微抿,苍老面容上闪过两分迟疑,“其实……其实那日老太爷下午已经生过一回气了,那日下午两位公子过西边府上习武,老太爷闲来无事,也过去瞧瞧,结果回来的路上,与那府里倒厨余的小厮撞了上,潲水把老太爷的新袍毁了,老太爷虽未重罚那小厮,却觉十分晦气,生了好一场闷气,当时小人还劝,说他有心疾,不宜动气,但小人怎么也未想到,小人只出去一夜,老太爷便故去了……”

  谢承言至哽咽,谢星阑则挑眉道:“他下午便动气,晚间又与谢清菡吵架,所以才病发?”

  谢承颔首,“小人是如此想的。”

  谢星阑凝眸,“但你未告诉三叔?”

  “那日下午老爷回来更衣后一直在自己院子里,也没几个人知道,小人这几日病着,都不知大小姐被禁足还起了火,因此也没说的机会,并且,小人说了,老爷只怕也是不管不顾的,他与大小姐性子颇不对付……”

  谢承话语间多有无奈,谢星阑道:“你是老太爷亲信,亦是府中老仆,地位非比寻常,你所言三叔应是看重,除非你也认为谢清菡有大错。”

  谢承连忙摆手,“小人不敢,小人说到底只是下人,且老爷不喜大小姐,也是因为林姨娘,小人也是看得久了,知道解不开这个结。”

  谢星阑不由道:“莫非你也觉得林氏该被扶正?”

  谢承哀叹道:“这些哪里轮得到小人去想?先夫人去了多年,林姨娘又实在会笼络人心,她膝下有两位公子,或许还会费尽心思得第三位,到时……”

  “她还在寻偏方求子?”

  谢星阑话音未落,谢承便是一惊,“您知道前些日子的事?”

  一看谢星阑面色,谢承便明白谢星阑什么都知道,再想到谢星阑如今身居高位,手段不凡,他索性不再遮掩,“真是什么都瞒不过您,您既然知道,那也没什么不能说了,那天老太爷让小人出府,其实就是为了那求子偏方之事,当初事发后,老太爷和老爷见方子烧了,便都原谅了林姨娘,毕竟她本心是好的,可就在那天,老太爷忽然让小人去林姨娘求偏方的庵堂,把两张方子原原本本抄回来——”

  谢星阑听得意外,“抄方子?为何不直接问林姨娘?”

  谢承摇头,“小人也未懂,只记得老太爷生气还未生完呢,就忽然一时兴起如此吩咐,小人当时也说何不直接问林姨娘,结果老太爷说林姨娘方子都烧了,量她不敢留多一份,而那方子上药材繁多,只凭记是记不下的,因此才让小人走那一趟,那时都日落西山了,林姨娘求方子的庵堂又在城外山上,小人当时便知道连夜是回不来的,后来小人方子拿回来了,老太爷却已经咽气了——”

  谢星阑剑眉紧拧,“好端端怎会让你去寻方子?”

  他疑问一句,忽然心弦微动道:“方子你拿回来了,可曾告诉三叔?”

  谢承又摇头,“不曾,老太爷当时便交代此事不能叫外人知晓,回来之后,小人也没多言,那方子如今还在小人屋子里放着。”

  谢星阑道:“你出城之事有谁知晓?”

  谢承回忆片刻,“府中备马的小厮知道,因不打算回来,便让人备了马车,反正也不求快,小人这把老骨头也经不起颠了。”

  谢星阑思绪如飞,又问:“当日可还有别的事端?”

  “没有了,从晨起开始都是如常,老太爷早起喜欢饮茶,接着在院子里转了转,用了午膳后午睡了半个时辰,起来后才去了五老爷那边,留了两盏茶的功夫便回来了,回来后先更衣,哦对了,老太爷当时还说六公子习武已初见成效,往后还是进学为重,并且还问了小人一句,问岳师父教了五公子几年了,小人记得是九年,便答了话,后来老太爷沉着脸进了书房,没多久便吩咐小人去抄那方子……”

  谢承眼底浮着几分茫然,谢星阑微微蹙眉,“怎么好端端问起岳师父?”

  谢承叹道:“七公子年纪小,学好学坏都不算什么,五公子和六公子年纪相仿,自然要放在一起比较的,老太爷或许是这个心思吧。”

  谢星阑心底划过一丝诡异之感,又道:“把你求的方子拿给我,若是此事无疑,我再还予你。”

  谢承本有些犹豫,但对上谢星阑寒峻目光,顿觉背脊发凉,哪敢再拒绝,连忙应好,“请您稍后,小人这便回去取——”

  谢星阑一路往北,在距离耳门不远的凉亭之中等候,不多时谢承过来,递上方子后紧张道:“四公子要方子,难道老太爷之死存疑?”

  谢星阑将方子收好,并不多言,“你先回去守灵,此事不必张扬,若三叔问起,只管说我是问早年间旧事便可。”

  不等谢承再问,谢星阑转身往耳门去,待上了出府的小道,他步伐骤然疾快起来,然而还未走到后门处,却见秦缨先一步进了府中,看到他,秦缨眼瞳微亮,迫不及待地朝他奔了过来,刚靠近,便忙不迭低声道:“我猜到放火之人是谁了!但眼下实证不够,我亦未想明白动机为何,不知动机,只怕难已指证。”

  秦缨一路小跑,此刻有些气喘,谢星阑看着她,也低了声道:“或许我知道该从何处追查动机——”

  骤听此言,秦缨眼瞳放光,急迫非常,谢星阑莞尔一瞬,又倏地沉声:“我们得派人去三河镇走一趟。”

第155章 破解

  夜色已深, 两匹飞骑从谢家巷疾驰而出,眨眼间便隐入了夜色中。

  清晏轩里,秦缨沉声道:“所以你觉得与林姨娘的方子有关, 且这方子来路不正,甚至与岳师父多有干系?”

  谢星阑正复述完谢承之言, 颔首道:“谢清菡除了性子烈,不服教训外,与林氏母子并无死仇, 她是女儿家,如今虽不愿林氏扶正, 但三叔一心想让她嫁人, 结果最终如何, 还不得知晓, 就算她真的招赘入府,谢星麒将来若得功名,将林氏扶正也是早晚之事, 而凶手非要放火烧她的屋子,思来想去,便只有她抄了药方一事许会威胁到林氏。”

  微微一顿, 谢星阑道:“那两张药方颇有玄机, 老太爷必定也察觉有鬼,这才让谢承悄悄出城将方子寻来, 至于岳齐声,其实我并不确定, 当日老太爷从五叔府上归来, 只是随口一提,但因今日下午得知岳齐声身份有异, 我这才联想到了一处,既有疑问,便去查,此去三河镇只有一日路程,若快的话,明夜此时他们便会归来。”

  不远处的案几上,李芳蕤正盯着两张方子看,“这里头的药材实在多,若我未记错,这紫河车便是阴损之物,还有好些药材听都未听过,不知到底是何功效,总不至于真有毒物吧?而岳齐声若真是身份作假,她们难不成会是旧相识?”

  谢星阑道:“明日去寻城中最好的大夫问方子,届时便知是否有毒,至于林氏和岳齐声,眼下暂不肯定,但他二人皆信神佛,又极有可能同乡,总是透着古怪。”

  说完此言,他看向一旁的谢咏,“明日一早去查一查,看看岳齐声这些年常去的寺庙道观都有哪些,那些银钱又都捐去了何处。”

  谢咏领命,谢星阑又看向秦缨,“你适才说,已经猜到了凶手?”

  秦缨微微点头,“等二小姐来了便可确定。”她说完此言,目光一转道:“可能借用你的纸笔?”

  谢星阑颔首,又亲去将纸笔拿出,倒了些清茶水磨墨,秦缨提笔,想了想,在纸上简单画了两笔,谢星阑定睛一看,“这是——”

  秦缨肃容道:“根据残片拼合所得,并非你此前推断的鹅颈瓶,此琉璃瓶瓶颈线条流畅,瓶口微敞,高不至十寸,你看看,是否在何处见过?”

  谢星阑面露沉思,李芳蕤也迟疑道:“的确有些眼熟——”

  秦缨正要解谜,白鸳忽然在外道:“县主,大小姐和二小姐来了。”

  谢清菡和谢清芷趁夜而来,一进门谢清菡便道:“四哥和县主可是查到什么了?”

  秦缨指了指眼前的桌案,“请你们过来看看,这样的瓶型可在何处见过。”

  谢清菡二人快步走到案前,待看了画纸却都蹙眉迷惑起来,秦缨神色微肃道:“我记得二小姐说过,老太爷有一套琉璃佛饭器的法器,而林氏也常常寻法器给谢星麒,让她供奉文昌帝与魁星君——”

  谢清芷理科道:“正是,且不论佛家还是道家,都拿去供着,也不怕天上神仙恼怒。”

  秦缨点头,“你曾说过,他们寻了供奉观音菩萨的法器——”

  谢星阑听至此处,眼瞳微微一亮,李芳蕤更是恍然大悟,“我知道了!这瓶型像极了观音娘娘手中拿着的琉璃净瓶!”

  此言一出,谢清菡姐妹二人纷纷色变,她惊疑道:“琉璃净瓶?”

  谢清芷亦道:“去岁林氏给谢星麒找的法器正有一个半尺多高的净瓶,那净瓶通体无暇,他们还从城外求了什么圣水装入瓶中供奉,我听闻此事之时,只觉荒唐可笑,并未放在心上,县主,您的意思是,此物与菡萏馆起火有关?”

  秦缨颔首,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中,沉声道:“此番放火并非是硝石硫磺,也并非是松油磷粉,而正是这装了水的琉璃净瓶。”

  李芳蕤难以置信,“装水的瓶子怎能放火?”

  秦缨道:“琉璃纯净无暇,水与其透光性十分相似,当净瓶装满水,便等于一个实心的琉璃瓶,而这瓶腹圆鼓,若阳光从一面射向另一面,便好似照过一凸透之地,阳光会因此聚于一处,当阳光将一处照至足够灼热,便会起火。”

  李芳蕤仍觉不可思议,谢清菡和谢清芷更是一脸茫然,谢清菡迟疑道:“虽说我也觉得是林氏母子害人,但……但您说的此事我们闻所未闻,自古水火不容,怎还有水生火的道理?”

  秦缨早猜到她们不可置信,因此并未急着道明,又去看谢星阑,便见谢星阑面上虽无质疑,但很显然,他也未听说过此等说法。

  秦缨定声道:“眼见为实,你们不信也十分正常,既如此,明日我演示给你们看便是。”她看了一眼画纸,“我也要试过才能肯定如今的琉璃瓶装水也能起火。”

  她这话听得几人云里雾里,难道她见过必能起火的琉璃瓶?

  秦缨又看向谢清菡,“你们可能帮我找到相似的琉璃瓶?”

  谢清菡立刻点头,“我母亲的陪嫁中便有玉行,这几年一直由我掌管,我记得去岁从西域来了一批琉璃,其中便有那纯净无暇的,只是与净瓶形状不同,也不及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