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凭破案冠绝京华上一章:第15章
  • 我凭破案冠绝京华下一章:第17章

  知书略一蹙眉,“好似有,但小人一时忘记放在何处了,书房里都是笔墨纸砚多些,蜡烛似乎放在西厢之中——”

  谢星阑闻言又吩咐冯萧:“晚上的不在场证明并不算铁证,去问适才没来的人当天下午午时到申时之间他们在何处。”

  冯萧应好,谢星阑吩咐知书:“回含光阁看看。”

  含光阁东厢前室被烧塌,后面的藏书阁也岌岌可危,正堂被烧了一半,西厢却还保存完好,但大火浓烟炽灼,屋内灰烬满布,大部分家具器物也熏得黢黑无用,知书带着他们踩着满地黑灰进屋,一番翻箱倒柜之后,在一个被熏黑的柜阁最底下找到了蜡烛。

  “这里这里,找到了!”

  谢星阑倾身去看,只见柜阁最底下,一滩融化又凝固的蜡质赫然在目,蜡质虽也落满了灰烬,但从引线能看出只有三支。

  谢星阑道:“这里原本有几支?”

  “小人记得,一共就五六支,后来公子取用过不多几次,三次,应该是三次,就是在春闱之后,公子常彻夜看书,偶尔哪盏油灯不够了,便会用蜡烛替代。”

  谢星阑蹙眉,“凶手自备蜡烛?”

  秦缨道:“若我是凶手,我也自备,免得来此地手忙脚乱,或者,凶手根本不知道此地何处有蜡烛。”

  谢星阑应是,“你家公子油灯里的灯油可是满的?”

  知书忙点头,“满的满的,前一夜小人专门检查过,就是怕公子灯油不够。”

  七八盏灯的灯油,足可以装满一只小酒坛,只要易燃之物多,烧起一场大火十分容易,谢星阑道:“若是自备蜡烛,那这条线索并不好查,府内蜡烛应该极多。”

  秦缨道:“如此我们需要查证的范围便更大了,除非一人早晚都有人证,方才可排除在外。”

  已问了大房和葛家兄妹以及窦榕,查问其他人也不难,不过片刻,冯萧带着人返回,禀告道:“大人,此番去了三房和四房,窦文耀那天下午在钱氏房中,窦楠在屋内绣荷包,窦焕则出府去了玉香楼,三房那边,眼下只蒋氏和窦桐在,她们说那天下午她们母女在一处,而三爷窦文彬和窦晔,那日一早便去了生意上,下午日落时分才回来,这些都有三房的下人可作证。”

  谢星阑拧眉,“先去查窦焕的行踪,看看是否去了玉香楼,再多问问府中下人,不能只有她们自己院中侍从的证供。”

  冯萧应是,这时,一个翊卫从林间小径上快步而来,“大人,县主,京畿衙门的周大人和刑部派来的左侍郎大人来窦氏了。”

  秦缨看向谢星阑,谢星阑蹙眉道:“刑部只有一个侍郎徐傲群,怎会多一人?陛下多年不设左右侍郎了。”

  翊卫的表情有些古怪,“这个左侍郎,大人和县主都认得。”

  秦缨有些好奇,但翊卫还未再度开口,她眉头便皱了起来,远处林间小道之上走来一行人,打头的二人一是京兆尹周显辰,而另一人一袭月白华服,面容冷峻,竟然是两日未见的崔慕之。

  秦缨难以置信,崔慕之少时入军中历练,按照剧情,他应该入神策军朝着禁军军权奋发才对,好端端的怎去刑部?

  见刑部左侍郎竟是崔慕之,谢星阑眼底也闪出意外,但下一刻,他不动声色地朝秦缨看了过来。

第32章 恶念。

  崔慕之也看见了谢星阑和秦缨, 他眉头一拧,“云阳县主怎也在此地?”

  周显辰不知内情,便回头去看赵镰, 赵镰上前道:“小人也不知怎么回事,今日一早去义庄等候之时, 便见谢钦使带着云阳县主一起过来了,此前伯府案之时,县主好似会验看尸体一般, 后来谢钦使查案,县主便一直跟着, 这次不知怎么二人又在一处。”

  崔慕之顿时想到了崔婉死的那天晚上, 那夜秦缨毫无顾忌地探看崔婉的尸首, 本就令人生疑, 但他没想到秦缨连这个案子也要插手,并且还和谢星阑在一处。

  周显辰已经迎了上去,“谢钦使, 听赵镰说窦氏的案子有疑,刚好世子……不,刚好崔大人也在, 我们便一同来看看。”

  周显辰又转身道:“世子是陛下钦封的刑部左侍郎, 今晨才下的旨,专辖刑部司。”

  刑部下辖四司, 刑部司掌刑律与天下罪谳,为刑部之重, 贞元帝令崔慕之入刑部, 一开始便令他主管刑部司,足见对崔慕之的看重。

  谢星阑道:“此案由金吾卫与京畿衙门同查, 似乎与刑部无关。”

  崔慕之上前来,“所有罪案最终都要入三法司,何况窦煜曾与我有同窗之谊,于公于私,我都要来此一趟。”他说完这话,目光一转落在秦缨身上,“金吾卫查案,你在此做什么?”

  秦缨还未说话,谢星阑道:“窦煜的案子本被定为意外,幸而她发现窦煜是被谋害而亡,因此她在此协查此案。”

  崔慕之蹙眉,“她发现?”

  谢星阑不置可否,崔慕之便问道:“金吾卫中,包括龙翊卫在内有那般多人手,却要一女子插手公务?”

  “女子又如何?”

  谢星阑还未来得及开口,秦缨自己便忍不住了,“律法只说女子不能入仕为官,并未说女子不能帮忙查案,我一未越权二未徇私,崔大人有何指教?”

  崔慕之盯着秦缨,极不明白她为何变化如此之大,“你身份尊贵,若是太后娘娘知道你整日与衙门差役混在一处,只怕不喜。”

  秦缨没什么表情地道:“她老人家不喜也是我的事,与崔大人可没关系。”

  崔慕之被她堵的面色发僵,周显辰见局面不对,立刻笑呵呵道:“县主既有此心,那也不碍什么,就是查案子辛苦,此番金吾卫和县主在前辛劳,我们倒是躲闲了。”

  崔慕之扫过二人,面色沉冷,“就不知道这次能几日破案了。”

  谢星阑看着崔慕之的脸色,不知怎么心境竟有些好,他握着腰间佩刀道:“刑部等着定案公文便可,其余诸事自有龙翊卫,龙翊卫可不是崔侍郎插手之地。”

  说完这话,他看向秦缨,“该去搜葛明洲的院子了。”

  秦缨又往含光阁火场中看了一眼,抬步从崔慕之身边经过,直往竹林之外而去,谢星阑在后跟上,没走几步,二人低低的说话声便传了过来。

  崔慕之回身看着这一幕,问道:“是怎么发现窦煜不是被烧死,而是被焚尸的?”

  赵镰这时道:“是验尸验出来的。”

  周显辰也道:“不错,仵作的验状写的十分详细,我们衙门的老仵作今年病重,已经请辞,这个年轻的从前跟着老仵作打下手,年初办了两桩案子还十分生涩,今次却验得极好,不过刚才谢钦使说是县主发现不对的——”

  崔慕之冷声道:“小聪明罢了,又不知从何处学了些奇技淫巧,前次卖弄还不够,此番竟又与金吾卫凑在一处,谢星阑也真是昏了头了。”

  赵镰在旁,本犹豫着想将今晨义庄中的情形道出,可听见崔慕之这般言辞,哪里还敢说,何况他的确不知后堂之中生了何事,万一的确是岳灵修自己验出来的呢?

  崔慕之又道:“晚些时候,将案子公文和仵作验状送去刑部,我要看看。”

  周显辰笑着应好,想到京中关于秦缨和崔慕之的传言,心底只觉纳闷,这云阳县主对崔慕之,怎么看都不像是有情谊的样子啊。

  竹林小径之中,谢星阑一边走,眼风边往秦缨身上落,适才秦缨未给崔慕之好脸色,且已经不是头次,凭他这几日对秦缨的了解,她不至于欲擒故纵到这般地步,这令他相信,秦缨如今的确对崔慕之淡了念头。

  虽是如此,秦缨却拧紧了眉头,似乎遇到了哪般想不通之事,谢星阑又蹙眉,“莫非是因崔慕之之语为难?还是担心太后?”

  秦缨摇头,看了眼谢星阑,斟酌着道:“我只是在想崔慕之为何去了刑部,他早年间入军中,长清侯府又握着兵权,无论如何也该像赵望舒那般去神策军才对。”

  谢星阑心弦微动,秦缨的确是聪明的,连她都看出古怪来,而他虽然也十分意外,但意外之余更有欣喜,崔慕之的选择变了,贞元帝的选择也变了,这意味着,哪怕这些人的目的与用心未变,但所有事的走向都要与前世不同了。

  而这些变化,也并非说不通,他沉吟道:“陛下从前重用崔氏,使得崔氏势大,如今段氏被扶起,陛下便也想遏制崔氏之势,崔家自己也明白,与陆家的婚事如此,崔慕之如今的选择也多半如此,朝中肱骨多为世家,但一派老臣故步自封,忠于皇权却不忠于陛下一人,又有一脉偏向郑氏,无论是军中还是朝中,陛下都要培植自己的亲信。”

  秦缨不免去看谢星阑,原来这么早谢星阑就已经看清楚了朝局,她忍不住道:“那谢钦使呢?谢钦使是哪一派?”

  她这问令谢星阑心底生出了苍凉之感,他未曾出身底蕴深厚的世家大族,又与军权无关,再加上谢正则的恶名,他的选择实在不多,而这世上孤臣最难当。

  前世他选择做贞元帝身边最利的刀,并扶植贞元帝最看重的二皇子李琨,但最后发现,在贞元帝眼中,他连刀都不如,至多是比韩歧那等人更尖牙利爪的狗。

  谢星阑道:“谢氏恶名昭著,哪一派都算不上。”

  秦缨欲言又止,想了想才委婉道:“哪派都算不上便不会被无故牵累,别人斗别人的,你在争权夺利之外,明哲保身岂不正好?”

  谢星阑牵唇,心道秦缨看的还是太过简单,京城权力倾轧,弱肉强食,根本没有明哲保身的说法,不争是不可能的,但争下去……

  谢星阑唇角弧度一滞,胸口有丝梦魇般的隐痛蔓延,他握着腰刀的指节收紧,随口道:“我已半年未办陛下吩咐的差事,不仅是明哲保身,简直是苟且偷安了。”

  秦缨无奈道:“难道只有陛下的差事是差事?别的便不算?右金吾掌缉捕巡卫,可此番差点酿成冤案,虽是我提醒了谢钦使,可谢钦使将此案查办清楚,也是为百姓办了件漂亮差事,陛下若是明君,也不会是非黑白不分。”

  “慎言。”谢星阑面容微紧,下意识往四周看了看,待见都是自己人方才放下心来,他无奈看向秦缨,“陛下是明君,却也管不了所有朝臣的死活,若只是查办坊间之案,朝野间的争权夺利的确与我无关,但我并非是你这般毫无私心之人。”

  谢星阑这话说的坦荡,秦缨简直有些佩服,世人都喜欢将仁义道德挂在嘴上,谢星阑却将谢氏恶名背的结结实实,她心知一个人的心志极难改变,如今二人能说上这些话已是难得,她根本没有立场去规劝他如何处世。

  说话间已经到了葛明洲所在的临风馆,这是一处单独小院,三间上房并着左右厢房,精致秀雅,给葛明洲一人进学幽居是再合适不过。

  谢星阑带着翊卫走进去,葛明洲一脸坦然地站在正堂,无论搜去何处,他都挺着背脊一动不动,甚至眼睛都不多眨一下,秦缨在旁看着,心底的感觉越来越不好。

  她见多了嫌犯,但凡道行浅的,片刻便能看出两分端倪,而葛明洲一脸大义凛然模样,又有一副文人风骨受到折辱的不屈之感,就差把“气节”二字写在脸上,秦缨在他房中来回查看了一番,目之所及并无古怪,更侧证了自己的直觉。

  等翊卫搜完了,葛明洲道:“我心中无愧,随便你们如何看管搜查,在案子查清之前,我一步也不会离开此地,你们放心便是。”

  谢星阑的脸色也不好看,作案时间只提供了怀疑指向,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葛明洲杀人,他的动机也不足,离开之后,谢星阑吩咐翊卫留在此看着葛明洲。

  此时最后一抹夕阳坠入地平线下,漫天的晚霞似火一般铺满天际,秦缨边往前院走边道:“一定还有什么我们未曾发现,得继续找证据才可。”

  谢星阑应是,“去玉香楼的人未回,窦文珈也尚未归府,我再命人去查一查几房人在外的生意与人情来往,看看还有没有别的内情,时辰不早,你不必在此干等,早些回府吧。”

  这几日日日晚归,秦缨也不想令秦璋担忧,便点头应下,刚往府门方向走了两步,迎面却碰上一袭武袍加身的窦晔归府,窦晔今日与裴氏的两位公子去城外行猎,此刻方才归来,他人生的英武,此刻跑马归来,面庞微红,额沁薄汗,目光却尤其清亮,整个人显得神采奕奕。

  “谢大人,县主——”

  他拱手行礼,谢星阑打量他片刻道:“是陪着裴朔和裴熙去的?”

  窦晔应是,“府中出了这样的事,本不该出城玩闹,但这约是大半月前定得,实在不好对他们食言。”

  窦氏的生意多靠大官贵族们赏脸,窦晔显然清楚自己的地位,言辞也十分谦和,谢星阑未做为难,令他自去,又将秦缨送上了马车。

  见他又令谢坚相送,秦缨实在忍不住,“你怎还要谢坚跟着我?”

  谢星阑不知如何解释,只道:“你来协我查案,若你出了任何意外,对临川侯,对太后对陛下,我都无法交代。”

  秦缨本觉得不至于如此,但她忽然想到,原剧情中的她正是死于一场“意外”,而今故事虽生了改变,但万一呢,谢坚跟着虽有些古怪,但如果真出了乱子,谢坚能救她一命,她干脆承了这情,“还是谢钦使考虑的周到,那便多谢了。”

  马车辚辚而动之时,秦缨忽而想到谢坚这数日来的跟从,从“监视”到护送,似乎谢星阑一开始的用意便是好的,她心底生出一丝怪异,但想到自己的县主身份,又觉得谢星阑如此行事也算有理可循。

  回到侯府已经是夜色初临,秦璋正等她用膳,听闻查案进展不大,秦璋唏嘘道:“窦氏也是大族,这么一场乱子闹下来,必定要元气大伤了,他们五房,我只知道窦少卿疼爱二孙子,三房和五房也算与众不同。”

  秦璋做了大半辈子的富贵闲人,虽并无实权,可多年来交朋结友,不论朝堂还是京城官门贵族,他都所知颇多,“他那二孙很是聪明,小小年纪就拜在前任吏部尚书苏怀章门下,去岁中举也说明他的确厉害。”

  “他们三房是唯一的庶出,见自己不得窦少卿喜爱,便早早做自己的生意,窦氏的产业都是茶叶与丝绸,他们却做起了不大相干的酒楼,还不到十年,便小有名望,东市的丰乐楼便是他们的,听说如今还是少东家当家,颇为厉害——”

  “至于五房那位,我还认得,他在白云观修行十多年了,比我略小几岁,是个特立独行之人,不娶妻不生子,一心清修入道,我看着便觉惭愧,我可没那份儿心志。”

  秦缨迟疑道:“一心清修入道,应当没有坏心吧?”

  秦璋轻嘶一声,“这说不好,青羊观不是就出过脏污事吗?女儿你心思还是太过简单,人心难测,只看表面不成。”

  秦缨忙连声应是,如今虽说窦氏的案子,但秦缨还记挂着尚未定案的傅灵几个,她道出情状,秦璋道:“的确,那两个婢女发配两千五百里,死者身份也不低,判也会判去西边北边最为苦寒之地,眼下已入秋,等到定案后,深秋出发离京,路上只怕活不出今冬。”

  秦缨迟疑道:“若是女儿出面,可能让她们判去南边?”

  秦璋失笑,“这等事父亲找人去交代一声便可,哪里用得着你去说?”

  这世道阶层分明,身份低贱者,连罪责也要更重一等,秦缨甚至能想到,押送她们离京的路上,官差仆役也不会对她们有丝毫怜惜,届时凛冬苦寒,两个弱女子哪能活得下去?秦缨无力改变世道与律法,只能用这等力所能及的法子救一救那两个婢女的性命。

  有秦璋帮忙再好不过,秦缨心底颇为感怀,看着秦璋的目光愈发温情,秦璋笑道:“好孩子,你有悲悯之心,爹爹自然帮你,也算爹爹行善积德了。”

  秦璋这时又道:“你说崔慕之入刑部,我倒也没有想到,不过忠远伯府的事是掩不住的,如今坊间已开始流传,对他们长清侯府的声名也多有折损,此前崔氏势大,忠远伯府也跟着沾光,底下下人行事都多有猖狂,这次出了这等耸人听闻的丑事,陛下或许因此事起了心思,不令他们再碰军权。”

  秦缨心底沉甸甸的,朝野中明争暗斗,帝王之心更是难测,一件事变了,便会牵扯出多方因缘,以至崔慕之改变了本该有的选择,而她当夜救陆柔嘉,便是那蝴蝶振翅,最终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是,崔慕之的命运变了,那陆柔嘉呢?

  回到清梧院之时,秦缨便亲手写起了拜帖,又吩咐白鸳道:“明日早间送去陆氏,晚上戌时初刻,我与陆姑娘在东市的花神庙相见。”

  白鸳微讶,“县主去花神庙做什么?”

  秦缨微微一笑,“去见美人。”

  ……

  一夜好眠,第二日一早,秦缨陪着秦璋用了早膳,乘着马车赶往窦氏,刚到府门外,便见龙翊卫已至,还有京畿衙门的衙差守在外头。

  她进门,翊卫见她来,立刻道:“县主,大人正在二夫人那里,她今日精神好了许多,能受问话了,小人带您过去。”

  秦缨应好,跟着翊卫往西北方向去,二房的院子在西北角上,距离含光阁和窦启光的主院都不算远,一行人沿着昨日走过的廊道一路往北,刚走到半路,却碰见几个拿着柴刀的仆从往含光阁的方向走。

  翊卫解释道:“窦老爷要让下人砍了被烧毁的竹林。”

  此前去含光阁之时,便见含光阁外还未整饬,如今要将烧至一半的竹林砍了,也是寻常,秦缨“嗯”了一声,一路跟着到了二房的院阁。

  谢坚和谢咏守在门口,见秦缨来了,立刻进门通禀,没多时,谢坚请秦缨进门。

  屋子里的布置秀雅,但与似锦堂的富丽华贵相比,显得颇为清隽朴素,秦缨跟着侍婢走去暖阁,还未进门,先闻到一股子药味儿。

  待进了门,便看到一位病容难掩的夫人躺在榻上,她身上盖着薄毯,面白唇青,眉眼间犹有悲色,看着便令人心生怜惜,正是窦煜的母亲黄氏。

  谢星阑坐在黄氏对面的敞椅上,面色本是沉肃,见她进来,瞳底微微一明,长榻上,黄氏眼底有些感激:“没法子给县主行礼,请县主恕罪。”

  秦缨连忙道不必,待落座,黄氏温声道:“适才谢大人已经说了,衙门本来要定案了,多亏了县主发现不妥,才重新查这案子,否则我的煜儿便要就此含冤而死,实在是要多谢县主,那日衙门来说煜儿是因为失火被烧死,我怎么也不信,煜儿在含光阁住了许多年了,纵然失火,煜儿难道跑不出来吗?”

  说着她又眼眶微红,“如今金吾卫来查府中上下,我也放心了,只望能早日找出凶手,好让我知道是谁这样心狠。”

  秦缨叹气,“夫人节哀。”

  她安抚一句,谢星阑又道:“还是适才问夫人的,夫人最好仔细想想。”

  黄氏抹了抹眼眶,“煜儿这孩子向来报喜不报忧,我身子不好,他每日过来问安都笑盈盈的,但我知道他其实十分辛苦,外间都说他天资绝艳,是少年英才,可只有我这做母亲的知道,他的禀赋其实只有中流,他的学问,都是靠自己苦读换来的。”

  “含光阁你们也去看了,他一个人住的偏,我极少过去,每日都是他来见我,出事之前,他没有任何异样,说起府中其他人,也总是温和包容。”

  黄氏叹了口气,“大公子的事你们也知道了,因着此事,我们二房多年来都对大房有愧,煜儿觉得他虽然只是排二的,却应该由他支撑起门庭,他祖父也是如此想,一来二去,他就更不敢懈怠了,他与兄弟姐妹关系都十分和睦,大公子与他不甚亲近,可他对这个大哥却是十分敬重,对歆儿也极好,我想不出谁要害他。”

  谢星阑道:“眼下查证下来,的确没查到谁可能找他寻仇的动机。”微微一顿,他又问:“那窦煜和葛明洲,还有窦文珈的关系如何?”

  黄氏蹙眉,“明洲……和明洲还算亲厚的,明洲来我们府上,本也是为了考科举,刚来的时候经常和煜儿一起进学,他妹妹芙儿也是个好孩子,她那心思我看的明白,可煜儿的婚事,是老太爷做主的,便是我这个亲娘,也说不上任何话,至于五弟……”

  黄氏不知想到什么,眼底闪过一丝惊悸,“他是个性情冷酷之人,但他常在外修道,又与煜儿无仇无怨,我不觉得他会谋害煜儿。”

  秦缨看向谢星阑,谢星阑道:“昨夜他人已回府,查问还算配合,但他十二日下午并无人证,后来派人搜了他在府中居所,并未找到证据。”

  谢星阑解释完又去看黄氏,“修道之人性子冷清,但不一定没有恶念,他这些年回来的多吗?”

  黄氏听见他的话却笑了,“大人理解错了,我说他冷酷,正是因为觉得他是心怀恶念之人。”

  谢星阑和秦缨面露不解,黄氏朝外看了一眼,“大人和县主没发现我们府上没有三公子吗?”

  见谢星阑和秦缨皱眉,黄氏唇角的笑意慢慢变冷,“因为当年三房所出的三公子,就是折在他的手上,这才是他去修道的真正原因。”

第33章 有约

  秦缨惊道:“三公子是被他所害?”

  谢星阑也容色严峻起来, 黄氏这时摇了摇头,“不是被他所害,是他见死不救, 三公子名叫窦灿,是三房长子, 十六年前他才三岁多点,那年是凛冬,他被嬷嬷带着在府内荷花池畔玩, 结果不小心落入了湖中,嬷嬷虽然跳进荷花池里了, 但冬天太冷, 加上年纪大不会水, 根本抓不到那孩子, 当时窦五就在湖边,他眼睁睁看着那孩子溺水而亡。”

  秦缨拧眉,“他可是畏水?”

  黄氏冷笑, “不是畏水,相反,几个窦家孩子之中他的水性很是不错, 他就是见死不救, 他与那孩子不亲,与三房也不亲, 他觉得那孩子不值他冒险。”

  谢星阑不解,“他与三房有仇怨?”

  黄氏再度摇头, “我当时也如此想, 但我问了夫君,他说窦五少年时期性子便颇为冷漠, 对家里上下都是如此,平日里也不觉得有什么,可到了危险关头,便显现出来,前岁老夫人过世,发丧当日他才从城外回来,在丧礼上一滴眼泪也未落。”

  “当年那件事之后,那嬷嬷被发卖,三房也恨上了窦五,老太爷虽然也与三房不亲,但因为此事,也对他十分恼恨,当老太爷便说让他去修道赎罪,他一听竟然应了,而后一修便是这么多年,不娶妻不生子,老太爷也拿他没办法。”

  谢星阑对窦文珈这般性情觉得匪夷所思,“但夫人却不觉得是他害了窦煜?”

  黄氏颔首,“他的恶是太过冷酷,但不会毫无缘故的害别人,正是因为他与家里关系太过淡漠,所以我才不觉得是他杀了煜儿,这些年他每个月回来那么三无日,有时候整个月都在城外,煜儿出事那日他碰巧在府中。”

  黄氏是窦煜的母亲,没必要向着外人说话,谢星阑又道:“那你可知窦少卿打算将家主之位传给窦煜?”

  黄氏唏嘘道:“老太爷说过,但他更想让煜儿入仕为官,窦氏是传世的商贾巨富,虽是做生意的,却也有家训,下九流的买卖是不做的,待入了京城,老太爷一直想的是让窦氏脱离商贾门第,跻身权贵之列,可商贾到权贵,便是煜儿高中了,没个两三代身上的铜臭味儿也是洗不清的,他也明白这一点,便想着煜儿若是能封侯拜相,便不必等那般久,但那谈何容易?”

  谢星阑又道:“但窦少卿病重,他只怕等不到窦煜高中,大房与四房也知道这一点,因此争的厉害。”

  黄氏颔首,“不错,当年窦烁出事之后,大房心底本就有气,且大哥是长子,自然想当然的觉得他应该承袭门庭,四弟也是嫡子,争也争得有底气,不仅能得太府寺少卿之位,家里的生意财权也都握在手中,窦氏的钱财抵得上小半个国库,他们怎会不想呢。”

  谢星阑又道:“金吾卫已经查到,如今窦氏的生意多在大房与四房。”

  黄氏应是,“生意上的事,老太爷还是倚重大房多些,当初没救得了窦烁,他心底也是有愧的,这些年煜儿读书,他便亲自带着窦烁传授些生意经,后来老太爷将丝绸生意全交给大房,茶叶上的生意,则交给了四房。”

  说了这般多,却仍然理不清如何便与窦煜的案子有关了,谢星阑这时道:“三房当年因为窦文珈的事,与窦少卿和窦文珈有怨,这些年一直单干,窦少卿克说过什么?”

  黄氏幽幽地道:“若说这几房谁在生意上争气,那便是三房了,三房出去单干,老太爷起初不同意,因为他没想着我们这一支分家,但三房当年心底积了恨,老太爷为了此事还是准了,刚开始也帮了不少忙,否则在这京城之中哪能立足?这些年没怎么帮了,他们父子天生便是这块料,只可惜窦三是庶出。”

  窦文彬是庶出,没有争抢家主之位的机会,再加上自己的生意做的出彩,除了与窦文珈有旧怨之外,和其他三房都井水不犯河水,算是嫌疑最小的。

  又问了些窦煜平日里的亲朋来往,谢星阑方才与秦缨告辞离开,出了院阁,秦缨道:“老太爷盼着窦煜入仕,不管对大房还是四房而言,窦煜都不是唯一的竞争者,若只是按照家主之争去查,似乎有些简单了。”

  谢星阑亦有此感,“昨夜去查证的人回来,说窦焕十二那日的确去了玉香楼,若按不在场证明来推算,他也没了嫌疑,如今仍是葛明洲与窦文珈二人毫无人证。窦文珈生性凉薄,但窦煜母亲说的有理,这样的人不会无缘无故杀人。”

  秦缨想到黄氏之语,仍觉心底发寒,“难怪我那日来时,见唯独他一人一脸冷漠,仿佛个局外之人,原来他本性便是如此。”

  秦缨怀疑窦文珈是某种异常人格,但他除了见死不救之外,并无主动害人前科,也幸而窦文珈如今沉迷修道,否则实在令人不安。

  秦缨道:“昨夜回府与爹爹说起窦氏的案子,他还认得窦文珈,说他苦修多年,心志很是坚韧,却不知本心本就是绝情少欲之人,对了,他还说窦煜年纪很小的时候便拜在了前任吏部尚书苏怀章门下——”

  谢星阑一听此言道:“我今日正要去见苏怀章,崔慕之昨日说的同窗之谊,便是这苏怀章门下,他告老归田之后,在城外的别庄修身养性。”

  秦缨便道:“那我在府中候着,待会儿再去含光阁看看,我们在案发现场发现的线索太少,我去看看是否有遗漏之处。”

  谢星阑目光深湛地望着秦缨,秦缨不仅会验看尸首,懂不少秘术,在探命案之上还心思缜密极有主见,便是专管刑狱缉捕的金吾卫与各衙门差役都不一定能做到这个地步,他将心头疑惑压下,点头应好,“让谢坚跟着你。”

  秦缨欲言又止,谢星阑却已吩咐人手准备出发,她将婉拒的话压下来,看着谢星阑点了人马离开了窦府。

  谢星阑一走,秦缨立刻往含光阁而去,刚走到近前,便见含光阁四周被大火烧着了竹稍的残竹皆被砍伐,眼下府中仆从正在整饬南面的竹林。

  秦缨沿着小径走到跟前,踏入了东厢外的花圃,谢坚跟上来道:“此处已经看过两次,县主想找什么?”

  秦缨道:“想看看凶手离开之时是否留下了线索,按你家公子的说法,凶手是用了延时之法,那离开之时,大火还未起,凶手要将门闩住而后离开,多半不会走最引人注目的路,但这条竹林小径之外四通八达——”

  秦缨紧皱眉头,又走到含光阁正面,正堂被烧毁大半,正门也被尽数烧没,凶手在门上留下的痕迹也难觅踪影,她不由道:“去把知书叫来。”

  府中格局复杂,秦缨得有个了解府内地形之人,沈珞应声而去,这时,南边砍伐竹林的几个仆从对话传入了秦缨耳中。

  “真是瘆人,快几脚踩了了事……”

  “此前来打理林子的时候,怎么没发现此处有蚁穴?”

  “幸好没发现,二公子最不喜欢虫虫蚁蚁的……”

  秦缨心底微动,毫无顾忌地踏入了黑灰满地的竹林之中,林中仆从见她来了,皆停下了手中活计面露拘谨,秦缨问道:“你们刚才说此地有蚁穴?”

  一个灰衣老仆点头,“不错,就在这里,不过都被大火烧焦了……”

  他们站的地方已经是火场外围,跟前的竹稍叶子全都被燎尽,只剩下竹枝光秃秃地横在半空,而老仆说的蚁穴就在几人脚下,因被黑灰掩着,看不真切,但仔细一瞧,便能看到一片密密麻麻被烧至焦黄的蚂蚁,甚至还有飞蝇。

  但要说蚁穴,却又不是,周围泥土硬实,根本不是筑蚁穴的好地方。

  秦缨心底觉得有些古怪,捡起一截枯枝在地上拨了拨,却未只看到沾着灰尘和泥土的枯叶,她疑窦难解,见所有人都敬畏地望着她,她便扔了枯枝朝外走,“你们继续,我随便看看。”

  她出竹林之时,沈珞叫来了知书,秦缨道:“每天午时过半到申时之间,府内何处人多何处人少?”

  知书想了想道:“下午时候,主子们大都在院内午歇,下人们各忙各的,各处人都不少,但几处花圃多半是在早上打理,因此下午仆人不多。”

  秦缨便道:“带路看看。”

  知书在前带路,一路上花林葱茏,园圃秀美,虽是初秋时节,但大部分景致被养护的极好,入目皆争奇斗艳,锦绣成堆,待走到府中西北,秦缨再度犯了愁,府中廊道四通八达,再加上景致颇多,视线受阻,根本难已判断凶手从何处离开,而如今被锁定的嫌疑之人都住在东南方向,也并非是眼下之路。

  秦缨眉头紧蹙,面色也沉暗起来,白鸳轻声问道:“县主想到什么了?”

  秦缨道:“有哪里不对,若推断正确,那查出来的线索一定是对得上的,现如今怀疑对象与查出来的线索相悖,一定是何处出了差错,要么是真凶用了何种诡计,令我们怀疑错了人,要么便是他们太会掩藏。”

  秦缨又去问谢坚,“府里下人都问了?”

  谢坚点头,“都问了,包括各房的侍婢小厮嬷嬷,还有各处粗使的仆役,大部分都有人证,没有人证的都记录在案,但查问下来,几乎都找不到作案动机。”

  知书在旁听见这话道:“我们公子对府里下人极好,从不觉得他们卑贱,连呵斥都极少,如今府里都在传老太爷要选个人做下任家主,小人敢说,除了各房的亲信,其他人必定都希望公子成为新家主,因公子仁善,绝不会苛待他们。”

  秦缨点头道:“窦煜是被人毒害而亡,普通下人若送膳食过去,他只怕也会觉得古怪。”

  秦缨话音落下,一转眼看到了远处凉亭里有两道身影,知书随她看过去,轻声道:“是少夫人和小小姐——”

  伍氏带着窦歆在凉亭内玩耍,两个侍婢在旁伺候,秦缨目光微凝,抬步走了过去。

  她还未走近,伍氏先看到了她,她面上笑意一散,人站了起来,“拜见县主——”

  秦缨弯唇,“不必多礼,我要打扰你们了。”

  伍氏淡然道:“县主想问什么?”

  秦缨抬了抬下颌,“坐下说话,不然歆儿会害怕。”

  窦歆正缩在伍氏身边,怯怯地看着秦缨,伍氏见状便坐回去,又令嬷嬷给秦缨上茶,秦缨便也坐在一旁,一转眼,见旁边放着纸笔,伍氏在上写了“日月”二字。

  见她看,伍氏道:“歆儿刚满四岁,正教她认些简单的字,只不过她认得很慢。”

  伍氏字迹秀丽,一笔一划皆是雅致,但秦缨道:“这样认她认得慢,换个法子变快了——”

  她取了一支细狼毫,拿了一张白纸,袖子微挽便落了笔,伍氏以为她要写什么,可秦缨却不止是写,没多时,伍氏眉头高高扬了起来。

  秦缨写了“日月山川”四个字,但每个字之前都有两幅画,“日”字前是太阳和化形后的太阳“日”字,“月”字前是一轮弯月和化形的“月”字,“山川”二字最前则是“山”字型峰峦与“川”字型河流,从画到字演变而来,秦缨刚写完,窦歆便目不转睛地盯着她手中的纸张。

  秦缨微微一笑递给她,“这样她一定认得。”

  窦歆眼底怯色褪去,从伍氏身边走出来,指着纸张上的画儿道:“母亲,太阳和月亮,歆儿记得,歆儿会写——”

  伍氏面上有了笑意,“歆儿聪慧,一看便会了。”

  窦歆看着画口中念念有词,伍氏语气温和了几分,“县主有心了,今日县主是来查二弟的案子的,不过很遗憾,我其实帮不上县主,我们与二弟面上相安无事,但你们应该知道了,我夫君当年受伤与二弟有关,这放在谁身上都过不去那个坎儿。”

  秦缨颔首,“我们的确知道,但窦煜被害,凶手总是有目的与动机的,他若身亡,大房与四房便占了先机,大公子虽然受过伤,不能为官,但家族生意却并非没有机会。”

  伍氏失笑,“其实祖父本就有心让他们兄弟二人一个主官场一个主生意,这府中长辈……昨日县主也看到了,祖父对这些心知肚明,无论是少卿之位,还是生意之权,本就不放心交给他们,因此夫君他不必如何争抢,该是他的早晚会给他。”

  秦缨打量着伍氏,伍氏也无惧她目光,正说着,一个侍婢提着食盒从外快步而来,待走到石桌旁,将食盒打开,取出了两碟糕点来。

  伍氏一看到其中一碟糕点面色便沉了下来,“我不是说过了,以后歆儿在的时候,不要再拿蒲陶糕来?这次送来的蒲陶皆是干脯,里头籽粒未除尽,歆儿很易梗住。”

  侍婢面露惶恐,立刻要将糕点收走,秦缨却道:“慢着——”

  秦缨的目光落在了那一碟紫棕色糕点之上,目之所及,糕点之内有大大小小的葡萄干粒,在如今还被叫做“蒲陶”,她拿起一块掰开,仔细查看,伍氏在旁解释道:“这是从西边送来的珍货,厨娘做糕点之时舍不得摘理,偶尔有籽未除尽之时,大人囫囵没什么,小孩子却容易被卡住喉咙,我叮嘱了一次,她们却不记在心上。”

  年轻的侍婢低声告罪,秦缨目光肃然道:“前几次做这糕点是何时?”

  伍氏道:“这是一个月之前送来的,近日时不时都会做一次,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