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都还没有一统呢,姜蓁原本没打算扩展海上的商路。
可去年红薯等海外农作物的产量,把所有人都给镇住了,再加上红叶还从海外运了金银铜铁回来,馋得所有人都心跳加速,都想去海外找宝贝。
红叶第一次出海还回国的时候,阴阳家就有人为了验证自己的学说,坐船出发,向一个方向行驶,就为了证明脚下的土地是圆的。
这两个阴阳家的学者非常幸运,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安全的回到了姜国,虽然他们变得又黑又瘦,不成个人样,但却用事实向大家证明了浑天说,在都邑掀起了不小的风浪。
“海中虽然有风浪和巨兽,但陆上也有丰饶的土地,那么广袤的地方要是都种上粮食,那产量就不用说了,除此之外,还有河流流淌着金沙,野人把宝石当成漂亮的石头……”
“看来红叶当初所说的都是真的。”
当初红叶出海,已经让大家长过一波见识,但红叶是姜蓁的人,凭姜蓁护食的程度,大家都觉得这生意是姜蓁的,自己根本就没法碰。
连郑王当初派出去的船队都失踪了,更何况他们呢。
可如今阴阳家这两位出海成功的人,又让大家燃起了希望,让大家意识到,海外的东西不只是姜蓁的,它可以是天下所有人的。
“这次出海只是为了验证我们的想法,怕耽误时间,很多有趣的地方都没敢久留,等下次出海,我们一定要好好研究研究。”
阴阳家出海的两位大佬和大家讨论完学术相关问题,就在家闭关,休养身体。
长时间的海外航行,让他们的身体早就亏空得厉害。
可他们在家躺平了,其他打着阴阳家名号的人却站了起来。
“想一夜暴富吗?想一夜成名吗?想的话,那就跟我们一起!进军海外!”
“只要能带回一船金银,或者是找到像红薯一样的良种,这辈子就可以不用再努力了!”
有红叶和阴阳家那两个成功案例摆在前头,都邑很多人都心动了,开始向打着阴阳家旗号的学生询问。
“怎么合作?需要出多少钱和多少人?”
“我们有师门绝技观星术,还有老师给的海图,能保证咱们在海上不迷路。但咱们还缺好船!合作的第一步,就是先投资造船作坊。”
姜国都邑的新鲜事物多,本地人都持观望态度,就只有新来的宋国贵族,被哄得投了大笔的钱。
有这群冤大头支持,造船作坊很快就搞出了许多能出海的船。
十条船出去,总能有一两条船回来,死在外面了的不算,但能回来的都大有收获,有人甚至还顺着海岸线摸到了孔雀王朝,和当地人做起了交易,拿姜国早就跌价了的布匹,换回了大批的金银和粮食。
当一夜暴富的人真的出现,原本还能冷静围观的人也坐不住了,纷纷买船出海。
但别的君候就只是投资,像姜浩这样亲自出马的是极少数。年纪太小,定力确实没有那些老油条厉害。
姜浩不知道姜蓁会因为自己整顿都邑的风气,此时还站在船板上迎着海风傻乐。
“公子,你可想看巨型海兽鲲鹏?只需要十金,我们就带你去看。”
“好啊好啊~”
“公子,你可想看海上神光海奇景,也只需要十金。”
“嗯嗯,想看,带我去吧。”


第180章 春耕
姜浩坐上了海上观光的大船,在海上飘荡了十来天,才重回陆地。
这次出海,捞金没捞到,还倒贴了两百金。
“公子,您下次出海,可以继续找我们合作,能不能一夜暴富咱们不确定,但保准能把您送回家。”船队的人格外热情。
姜浩心情还不错,笑眯眯的说道:“你们办事我放心,下次还找你们。”
他就算不得姜蓁的喜欢,可地位也摆在那里,真要把他在海上玩丢了,这伙船队的人,也不用在姜国混了。
下了船,姜浩就骑马回家,没走多远,就看到有民夫在修水泥路。
“此处这么偏僻,又没有挨着什么城池,怎么修建这么宽的路?”姜浩拉着路边的人问道。
“看你晒得这么黑,是刚从船上下来吧。王上已经下令,要在停船的地方修建港口,方便以后停船和运输货物。”
“王上想得真长远。”姜浩感叹了一声,觉得这事与自己无关,就自顾自的骑着马回去了。
但他刚一回府,板凳都没坐热,姜蓁就派人来叫他了。
“王上唤我进宫做什么?”
“公子您前段时间出海了吧。”
“原来是为了这个。”打听清楚原因,姜浩松了一口气,自觉没做错什么,淡定的进宫找姜蓁。
确认他在海上没出什么事,姜蓁才把心放了下去,问道:“这次出海,你都去了哪里?”
“去了哪里?大海茫茫,我也不知道我去了哪里,但这次出去,我看到了海中巨兽,还在夜间看到了一片光海……”
姜国很早以前就有能出海的船队,姜浩不觉得自己出海算什么错,兴致勃勃的和姜蓁讲起了海上的事。
此次出去,他涨了不少见识。
【花两百金出海旅游,早知道这钱这么好赚,咱们也该弄个官方旅游业务的。】
【听他的描述,这船根本就没跑多远,怪不得船队的人能保证安全送他们回来呢。】
看姜浩一副这钱花得很值的样子,姜蓁抿了抿嘴唇,说道:“以后你还是回宫住吧。”
“王上!为何?”姜浩的语气有些不敢置信。
才获得了封地,能够自己当家做主,他一点也不想被关在宫里。
【这小子心里都没点数吗?还敢问为什么?】
【阿蓁以前还想防备这小子,可现在看来,根本就没必要防。反而还需要好好呵护一下。】
看姜浩不情不愿的样子,姜蓁说道:“你一个人住在外面,没有长辈看顾,我不放心。”
“王上,我已经长大了,能够自己做主了。”为了不留在宫中,姜浩绞尽脑汁的想借口,说道:“宫中还有许多主父的妃嫔,我留在宫中不方便。”
“呵~就你这小屁孩,你能做什么?”看他这么不情愿,姜蓁也没为难他,说道:“行吧,你要是不愿意回宫,那就去大学里读书,这两个地方你选一个。”
每日都要去大学报道虽然有些烦,但那也比住在宫里好,姜浩忙不迭的说道:“我去大学里读书。”
“好好学,以后造福你封地里的百姓。”姜蓁激励道。
发现姜浩这小子太好忽悠之后,姜蓁对他的态度就有些无所谓了,完全没有防的必要。
大学里的权贵子弟虽然多,可姜浩是姜蓁的弟弟,放在这群人里面,地位也不低,很快就融进了学渣组,每天准时上课。
如今大学,没有什么寒暑假,放假的周期和姜国一样,上五修一,只有过年能放肆的玩几天,其他时间都要在教室里上课。
各国如今人才短缺,大学里的学生也想赶紧抓住这个机会飞黄腾达,哪怕课业紧,也无人抱怨。
姜浩进了大学,哪怕有姜蓁给的特权,没有淘汰风险,学得也非常吃力。
还没上几天课呢,秋月就向全校的学生发布了新任务,“今年春耕大典的祭文,王上交给了大学的学生,你们一定要好好写,最优的那一篇,我会呈送给王上。”
姜浩琢磨了几天,就只挤出了一堆废话出来,和其他学渣们对视叹气。
姜国如今的商道太畅通,又还有海外的宝贝们吊着,一大批人出海,姜蓁不得不亲自下场,表达对农耕的重视。
在直播间选好的日子里,姜蓁带领群臣,出城在农庄亲自耕种。
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姜蓁带头推着犁在前面走,按照古礼,她推三个来回,就能收手,然后看朝中的大臣们接着干活。
朝中大臣各个文武双全,推个犁就跟玩儿似的。
君臣在田里干活,百姓就在旁边围观,看着看着,百姓不自觉的就吹起了彩虹屁。
“王上的身姿真英武。”
“田里的牛被王上的霸气镇住,好乖巧。”
“王上犁的田可真好,比她身后的大臣犁得好,一看就是个老把式。”
同来观礼的大学学生们,听着围观百姓的夸赞,一个个都忍不住牙酸。
姜蓁一年能犁几回地啊,连老把式都夸出来了,姜蓁他们也就只有忙今天,之后剩下的大片土地,全都是他们这群学生的活。
大学里培养的并不是书呆子,全科都要有所涉猎,农学更是重中之重。
春耕乃天下之大命,连姜蓁都要亲自劝课农桑,等他们以后做官,也脱离不了土地。
等春耕的典礼完毕,大学的学生们就开启了苦逼的农庄学习阶段,每个班级都分了几块地,开始认真种田。
“我总觉得是农庄的奴隶不够,就拿我们这群学生来凑数。”
“秋月校长不是说了嘛,让我们亲自体会一番农人的辛苦,才会懂得体恤百姓。”
“那群科举生,在大学里待个一两年就能派官,可我都在大学待了四五年了,每年都下地!这不公平。”
听着同学的抱怨,姜浩想了想,回道:“可能是你们的身份更高,更不容易体谅百姓,所以才会让你们多干两年活吧。等你们年纪再大点,应该就会被派官了。”
姜浩如今才十岁,以后留在大学的时间更久,一群同学安慰性的拍了拍他的肩膀,同情的说道:“你且还有得熬呢。”
“我觉得还好啊,不算太难熬。”姜浩一边犁地,一边默诵水稻种植的注意事项。
水稻、粟米、小麦、大豆这些农作物,是最常见的,大学里的学生们只需要了解就行,百姓都知道该怎么种,不太需要他们的指导。
红薯、玉米、棉花这类新引进的物种,就需要学生们多操心了,必须得把他们的习性记牢,以后他们说不定还得指导当地的百姓种地。
姜浩第一天亲自种地,还有好奇心支撑,但第二天,他整个人就腰酸背痛了起来。
“啧~年纪小就是扛不住事,我当初是第三天才腰酸的。习惯就好,每年都要痛两回的,除了犁地插秧,以后咱们还有拿镰刀收割呢。”
姜浩可怜兮兮的说道:“我不想种地,也不想做官,就想坐船出海,乘风破浪!”
“得了吧你,还出海呢?你上次出海肯定被王上给骂了吧。”
“王上没骂我……”姜浩气势变弱,姜蓁虽然没骂他,但也把他扔进大学里来改造了。
“像你这样的,啥啥都不会,出海就等着被人宰吧。”同学认真的问道:“你会看海图吗?你会看天气和方向吗?你懂得怎么驾驶大船吗?你懂得船只的结构吗……”
每问一个问题,姜浩的脸色就尴尬一分,他确实什么都不懂来着,他就只会花钱。
出海一趟,小半的私房钱没了。
可就算这样,他也不后悔,因为他看到以前从没看过的奇妙风景。
看同学不屑一顾的样子,姜浩也没生气,热情的说道:“等过段时间,我带你去坊市看过,你就知道了。”
上五天课就能修一天假,放假的时候,姜浩就带着同学去找了之前接待他的船队,结果发现这家船队关门了。
“这家店怎么关门了?”姜浩朝隔壁饼铺的老板询问道。
“前两天搬到隔壁那条街去了,你多走两步就能看到。”
坊市里的商铺是有分区的,同类型的东西都集中在一个地方,以前出海的生意不大,相关的店铺就各开各的,如今出海的人多了之后,他们就被聚在了一起。
一跨进那条街,姜浩就找到了熟悉的感觉。
“最新版海图,可以从港口通向孔雀王朝,只要一金就能买到。一金买不了吃亏,一金买不了上当……”
在同学都还没回过神来的时候,姜浩就递出一块金币,“拿一份地图给我。”
“阿浩!我知道你有侯爵在身,但有钱也不是这么花的啊!”
“您别担心,我家的海图虽然卖得便宜,但不是假货,照着这条路走,肯定能到孔雀王朝!在坊市里卖假货的罪责,我可担不起。”
可姜浩以前是买到过假货的,闻言惊喜的问道:“如今坊市连海图也管了吗?”
“不止海图会被查,连海船也会被抽检,不合格的造船作坊,全都被勒令关门了。”卖图的商贾一副牙疼的表情,吐槽道:“听说当初有船队不长眼,把王上的弟弟坑了,让王上注意到海上乱象,给其他船队订下了不少规矩。”
听商贾说起这事,同学脸上的笑就憋不住了,侧头看着姜浩笑。
作为被坑了的那个倒霉弟弟,姜浩有些不不服气的说道:“你情我愿的事情,怎么能叫坑呢?”
商贾闻言,一拍大腿,赞同道:“可不是嘛!”


第181章 宋国贵族继续跑
看姜浩和商贾相谈甚欢的样子,同学有些无奈的拍了拍额头,“怪不得王上会把你送进大学,不论是宫里,还是在你府上,你身边应该都是好人吧。”
“大学里不也都是好人吗?”姜浩反问。
他身份摆在那儿,就算是在大学,也不会有老师和同学为难。
“行吧,等你出来见多了,有些东西你自然就明白了。”
如今的坊市,除了有卖船和卖海图的,还有卖干鱼虾和干海带的,种类丰富。
甚至还有专门的海上几日游的生意。
“看,我上次出海,坐的就是他家的船,安全有保障。你下次要是想出海,就可以找他们。”
姜浩热情的跟同学介绍,但上前一问价的时候,他的表情就呆住了。
“海上豪华一月游才一百金?怎么会?”
“您要是诚心想出海的话,九十金也是可以的。”商贾还以为姜浩想讲价,主动退了一步。”
同学忍不住笑,拉着姜浩离开,劝道:“咱们再多问几家,看看如今什么行情。”
看姜浩的神情郁闷,同学主动转移话题,“我听我母亲说,郑国又派了几支船队出海,可能也想跟姜国一样去海上找金矿。”
“我出海的时候,也听船长说过,郑国花了大价钱来挖人,但会在海上找方向的人极少,没多少人愿意去。”姜浩认真的点评道:“就郑国如今的模样,阴阳家的人是有多想不开,才会去投奔郑国。”
“可不是嘛。但以防万一,最近还是有大臣上奏折,建议王上加强海上防守,以防他国军队从海上突袭。”
姜浩瞪大了眼睛,“不可能吧,他们得造多少船,才能载那么多兵卒过来。”
“那肯定不是防现在呀,防的是以后。而且除了郑国有船队,离咱们最近的,不是还有个孔雀王朝吗?”
这群学生在大学里待的久了,对姜蓁一统天下非常的有信心,宋国和郑国都不被他们放在眼里。也就只有很少接触的北方胡人,还有神秘感十足的海外王朝,能带给他们危机感。
姜蓁修建港口,除了方便船只停泊,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监管进出的商品。
船只向外运输布匹、瓷器之类的工业产品没事,但谁敢大批量的向外运输粮食还有奴隶,那就别怪姜国的军队无情了。
姜国的造船作坊,能生产几十米宽、几十米高的大楼船,在海上是巨无霸的存在,除此之外,他们还掌握了详细的海图,完全可以在海上悄无声息的解决一两支船队。
海上办事儿比陆地方便,当场就能毁尸灭迹,茫茫大海还没有目击证人。
向外运输粮食和奴隶是不可以的,但从海外收购粮食和奴隶,却可以得到免除部分税收的优惠。
商贾永远是最有眼色的那一批人,自然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但这世上总有心存侥幸的人,姜国的审查也不能放松。
港口外因为有大批的商贾交换货物,又有军队驻守,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坊市,装货和卸货的时候,都会有守军巡查。
“这几筐红薯和玉米是怎么回事?这可是在禁售名单之内的。”
“大人,这是留给咱们船上船员自己吃的粮食。”
“水稻、小麦和黄豆还不够你吃的吗?把这几筐东西搬下去。名字报上来,如果再有下次,就别想在这个港口停靠了。”
“别呀,大人,我马上就把这个搬下去。”商贾一脸赔笑。
有了官方的港口,在其他的小港口进出就成了走私,渔民出海捕鱼捞虾这种事情,官方不会管,但要是有大船进出,被盯上就完蛋了。
守军没收完红薯和玉米,忍不住埋怨道:“我看你们就是心存侥幸。和郑国、宋国他们做买卖的风险,可不比去海外找金矿的风险小。”
商贾不敢反驳,做出一副老实的表情。
也就只有春耕的时间,守军查粮种查得严,平时查得最多的,还是盐铁。
姜国的精盐,哪怕拿到海外,那也是极具优势的拳头产品,屡禁不绝。
海外那片广阔的世界,吸引了大批商贾行动,姜国的贵族和君侯还是比较稳重的,没有冒险的打算,可郑国和宋国,却默契的把目光移向了海外。
尤其是宋国,在被姜国攻下五十城,丝毫没有还手之力,连宋王都觉得,下次再战,宋国还是会败。
在大炮出现之前,防守战是最好打的,只要城池里囤够足够的粮食,城墙够高,就算被围困一两年,城内的人也会安然无恙。
可现在嘛,防守个几天,城门就会被轰烂,也就是姜国军队口碑好,暂时还没有屠城的记录,否则其他人早就望风而降了。
宋国战败之后,有姜国这个外部压力,宋王倒是勤政,督促庶民耕种,兵卒训练。
如今,他又多了一个目标,寻找海外的新大陆,实在打不过姜国,他们也能乘船跑路,转移王室宝藏,以后说不定还能复国。
“怎么海外岛屿大多是蛮夷之地。而且这些岛屿距离姜国这么近,我们的人要是驻扎在上面,很容易被姜国船队发现。”宋王问道:“就不能再走远一点吗?”
“我们手里就只有近海的海图,再走远一点,能不能回来就不一定了。”临时组成的海军将领,一脸尴尬。
这海图还是他们从姜国买来的呢,是由姜国商贾摸索出来的。
不过他们的船都没有姜国的楼船大,去不了太远的地方,就算他们出海,在海上,照样干不过姜国船队。
宋王出身高贵,他也没想过去开荒当野人,直接问道:“那孔雀王朝是什么情况?有没有可乘之机。”
比起开荒,他更想捡现成的。
“孔雀王朝的实力不如宋国,更不如姜国,而且姜国船只经常往来此处,以后等姜国腾出手来……”将军的意思很明显,孔雀王朝也不是一个好的安身之处,建议道:“阴阳家的那两个出海的学者说过,再往西边走,还有一块不小于姜国的岛屿,我们可以再造大一点的船,往西边走。”
事关宋国的未来,宋王一点都不敢拖延,转头就吩咐造船作坊全力开工,想要造出像姜国一样的大船。
宋国在暗戳戳的找后路,姜国却在明晃晃的磨刀。
农闲的时候,各郡县的兵卒,都在抓紧时间训练,甚至连没服役的百姓,也默默的操练起来了。
若是有实力,运气又好,普通百姓也能靠军功封侯,再不济,也能免几十几百亩田地的税,或者在军队里谋个官职。
在姜国,无论文武,都能有上升的渠道,所以大部分百姓都充满了希望,看待宋国,就像是在看一块待分的肉。
等今年的秋收一完,姜国又开始迅速的集结军队,看得宋王的眼皮直跳。
“情报里头不是说姜王怀孕了吗?怎么这个时候还打打杀杀的,她都不修养身体吗?不替嫡子积阴德吗?姜王回回都盯着我宋国,怎么不去打卫国和齐国呢!打量着我宋国好欺负是吧!”
姜国如今的动静,别说宋王紧张,宋国的大臣们也高度戒备,“王上,听说姜国今年又是大丰收,有充足的的粮食储备,姜王的野心本想必有些大,咱们要好生防备。”
宋王一边骂骂咧咧,一边调兵遣将,顺带还派使者,去其他三国求援。
但宋国这次的求援,没得到任何回音。
去年卫齐两国就已经试过阻拦姜国,没有取得太大的效果不说,自己还损失了不少人,今年他们也摆烂了,就站在一旁围观,不再插手。
姜国和宋国都在调兵遣将,姜国的贵族们拍手叫好,宋国的贵族却叫苦不迭,准备收拾东西跑路。
“去年就该走的,你们非要拖,现在好了,姜国又快打到门前了。”
“我也没想到姜国的动静这么快,去年刚打一场,今年居然又卷土重来了。”
托高产粮种的福,姜国如今并不需要慢慢积攒底蕴,一年的收获,能抵得上往常四五年,动起手来,自然没有什么顾忌。
战时,姜国为了防止谍者作祟,边城会戒严,这批宋国贵族想去姜国,还得绕一大圈路。
贵族家中数代人的积蓄,能装几十辆车,离开的时候,就是一排长长的车队,格外引人注目。
但偏偏在这个时候,以前还算安全的商路,突然就多出了许多盗匪。
盗匪也不抢别人,就抢这群带着家底跑路的贵族。


第182章 都是姜国的
姜国破城之后的作风,大家都有所耳闻,留下的那些东西,只会便宜了姜国的军队,这群人走的时候,恨不得把门框都拆下来带走。
但如今他们的家当,全都便宜了盗匪。
贵族出行,本来就要带许多护卫,更别说如今搬家,家中的童仆和护卫,全都在。
几百上千人的队伍,普通的盗匪只会绕着他们走。
但这次抢他们的盗匪不一般,全都披甲带刀,装备精良,每次出动,都是两千人打底,和正规军差不多。
“留下你们的马车,我可以放你们离开,胆敢反抗的话,我不会留一个活口。”
盗匪头子拿黑面巾蒙着脸,可那坐在马上的架势,像极了一个将军。
“将军,我和此县的县令是好友,您是不是找错人了?”
被抢的小贵族知道这群人的来路不一般,不敢来强的,只敢小心翼翼的拉关系。
“县令?”盗匪头子冷笑一声,沉声说道:“别跟我扯那些有的没的,东西留下,赶紧离开,否则就别怪我无情了。”
一听这语气,被抢的贵族心里就明白,这群盗匪背后的靠山,肯定比县令大,不是郡守就是君侯,或者就是宋王安排的。
宋国贵族携带家产出逃的事,宋王早就有所不满,但第一批离开的贵族跑得太快,宋王没法下手。
现在他们这批晚离开的人,就直接撞到了宋王的枪口上。
留在老家,会被姜国军队搜刮,离开,会被宋王记恨。
他们这群小贵族夹在中间,格外难做。
被抢的贵族脸上露出一个苦涩的笑容,商量道:“我愿留下一半的家资,让将军不白跑一趟,您看如何?”
这已经是他的底线,要是真被抢干净,以后他也称不上什么上等人,想吃点好的,还得给人家当门客,受委屈。
“不如何,你既然不愿意,那我就自己来取吧。”盗匪头子一声令下,一堆蒙面的甲兵就冲了上来。
做为还在征战的兵卒,他们最讨厌的,就是上面那群吃里扒外的贵族。
从前几年宋太后去世,宋国和卫国打仗的时候,宋国贵族就在疯狂拖后腿,把送去前线的粮食都贪了,导致守军哗变,宋国战败。
到了现在,宋国贵族依旧还在拖后腿,临阵脱逃就算了,还想带走大批的粮食、布匹和武器。
宋国前线的兵卒晋升无望,有时还吃不饱饭,冬天也会挨冻。他们会有这样的遭遇,全赖这群作威作福的贵族所赐。
以宋国兵卒的眼光来看,被抢的这群贵族,没一个是无辜的。
把这群贵族抢干净,盗匪们就兴奋的推着车离开。
“走咯,今晚吃马肉!吃白面馒头,吃大米饭!”
“这大肥羊可真是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