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锦瑶插不上嘴,低声吩咐怀兮先把点心摆上。
没一会儿,南香和怀兮就端着点心上来了,过来带的多,人人面前都有一盘。
郑氏有两日没吃了,陆锦瑶倒是总往正院送,但这点心不光她爱吃,永宁侯也爱吃。送过来没两日就吃完,她做婆婆的哪儿好意思朝儿媳妇张口。
姜棠走了不如姜棠在这儿吃的舒心,今天陆锦瑶没带姜棠过来,郑氏心里还有些失望。
看见点心,心情又明朗了。
郑氏端起碟子慢慢吃着,突然想起陆锦瑶的点心铺子开业,就问了一嘴,“你那点心铺子生意怎么样?”
韩氏不再说话,也如郑氏一般吃起点心。
陆锦瑶道:“昨儿生意倒是不错,不过大家也就吃个新奇,等过几日就冷清了。”
郑氏夸赞道:“你做生意我是放心的,若是需要家里帮忙,别不好开口。”
陆锦瑶笑着说好。
郑氏又问起陆锦瑶这几日吃得如何睡得如何,陆锦瑶一一答了,“也是因为儿媳身边有姜棠在,不然不能这么顺心的。这几日她为铺子奔波,前儿还给五弟准备路上带的干粮,我就留她在宴几堂了。”
郑氏一听还为顾见山准备路上带的干粮,顿时就笑了,“她做的东西好吃,你也是个体恤下人的主子。”
韩氏默不作声,心里有气也不知道往哪边撒。上回张管事出事,她战战兢兢老实了好久,这才让郑氏在心里把这事过去。
如今哪儿敢再做什么。
就是姜棠,韩氏还是觉得可惜。
若是姜棠识趣些,铺子不就是她的了。还眼高于顶,不知以后能嫁个什么人。
韩氏暗自打量着陆锦瑶的肚子,还未显怀,看不出是男是女。倒是爱吃酸的,酸儿辣女,怕是个男孩。
顾见风都快而立了,还未被立为世子,别的府上,长子又是嫡子,谁不是世子。
她在心里叹了口气,说话的兴致都没有了。
临近中午,顾宁远从书院回来,立刻来正院拜见郑氏。很快永宁侯他们下职,一番收拾才落座吃饭。
三世同堂,言笑晏晏,但相较而言,宴几堂吃饭更自在。
九个人坐了一桌,高嬷嬷坐了前首。
高嬷嬷是陆锦瑶的奶娘,平日都是照顾陆锦瑶的衣食起居,夜里不去下人房,而是睡在宴几堂的西厢房。
虽然被陆锦瑶优待,但从不恃宠而骄,更不会僭越。
在姜棠看来,是一个本分,存在感低,但有手段的老人。在书里,她就是陆锦瑶的左膀右臂。
她还有一双火眼金睛,但凡有什么对陆锦瑶不利的东西,她看一看闻一闻就能找出来。
平日姜棠很少见到高嬷嬷,但白薇说过,她很是和善,只要不犯错,就不会为难人。
高嬷嬷话少,就说了一句大家多吃点,然后筷子就去叨肘子上面最软最耙的那块皮了。
有句老话,叫吃肘子先叨皮,一辈子不着急。
眼看着高嬷嬷夹了最大的一块,陆英她们就坐不住了,纷纷去夹肘子皮,和红烧肉不一样,肘子皮更厚,更软,放在嘴里抿一抿就化了,香味直冲天灵盖。
这香味不会让人觉得腻,反而解了犯的馋瘾,又把肚子里的馋虫勾了出来。
一群人一句客套的话都没有,直接埋头干饭。
这两个肘子姜棠炖了有两个时辰,东坡肘子除了必不可少的香料,炖的时间也比一般的肘子要长。
先得炖够半个时辰,然后另起一高锅,把肘子连着炖汤一起倒进去。一边小火慢炖,一边用勺子舀着汤汁往肘子上浇,才得到肉皮软烂,内里十足入味的东坡肘子。
骨头只需轻轻一抽,立马和肘子肉分开,肘子肉早已入了味,每一根肉丝都是香软的。除了肘子皮和肘子肉,这道菜还有一样东西好吃,那就是骨髓。挖出来拌在米饭中,再加一片肘子肉,一块孜然羊肉,用肘子皮慢慢裹起来,再放到嘴里。
那才叫一个香。
有凉拌黄瓜丝吃起来也不会腻,一顿饭除了给露竹三人留的,剩下的连汤都不剩。
佩兰今天吃了三碗,最后一碗泡汤吃的。
就连高嬷嬷这种上了年纪平日只吃一碗的,今儿都多吃了碗。
陆锦瑶回来得晚,吃过饭又说了会儿话,她在正院吃得不多,回来走了一路,肚子又饿了。
一问小厨房有什么吃的,才知道姜棠炖了肘子。
顾见舟:“那切成薄片,端过来,再来一碗饭。”
陆锦瑶:“你会不会吃呀,不用切,直接端上来,肘子自己扒着吃才香。”
顾见舟转头吩咐月云:“那不切了,来两碗饭。”
月云看了眼陆锦瑶。
顾见舟不好意思地冲陆锦瑶笑了笑,“我也饿了。”
省着一会儿再去盛饭让丫鬟多跑一趟,他看陆锦瑶吃,肯定会馋的。


第29章 当丫鬟的第二十九天
顾见舟在正院没吃好, 兄弟三个喝了酒,推杯换盏间说了许多朝中的事。他心思不在酒上也不在朝堂之事上,就草草吃了几口。
倒不是说正院的饭菜不好吃, 就是人多,没一个人的心思在吃饭上。长兄话里话外打听他在翰林院的差事, 顾见海左右周旋,同笑面虎一般。
没有他和陆锦瑶两个人吃自在。
这样多好。
就他们两个人, 不,如今还有个未出世的孩子。
很快箐湘就把肘子和凉拌黄瓜丝端了上来,一人盛了半碗多的饭, 怕吃多了胃里难受。
陆锦瑶倾下身子闻了闻,鬓间的步摇微微晃动, 流光溢彩。
她道:“闻着就香,你快给我夹一块。”
顾见舟夹了一块肘子皮放陆锦瑶的碗里,转手又夹了黄瓜丝, “菜也吃些。”
陆锦瑶:“你也快吃吧。”
顾见舟在正院没吃好, 她能看出来。官场上的事她也是一知半解,只知大爷顾见风少时学问就不好, 如今二十八岁, 在鸿胪寺任职,是为正五品鸿胪寺寺丞。
虽官职不低,但鸿胪寺主管招待外宾。相比起大理寺翰林院……还差得远呢。
陆锦瑶觉得,永宁侯迟迟未请立世子,除了因为永宁侯身体尚好年富力强, 与这个也有关系。
顾见风学问不好, 而顾见舟是天盛二十一年的进士, 状元及第, 虽是从六品的翰林修撰,但前途不可限量。
其实论学识,顾见水都比顾见风强,长房,也就占了个长字。
陆锦瑶给顾见舟夹了一大块肉,“以后若是在正院吃的不痛快,你就悄悄拉我一下,我就说我难受,咱们回来吃。哪怕吃两碗素面都比那儿强,更何况还有炖肘子呢。”
顾见舟嗯了一声。
陆锦瑶:“官场的事我虽不懂,但也知道要做好官,做清官。便是你的兄长,不该说的就是不能说,你做你想做的事,母亲那边若是又说道,我去劝。”
顾见舟笑了笑,“不用,这点小事哪儿用得着你。你要管铺子,还要帮着大嫂管家,初十二哥回来你还要帮忙筹备家宴,这就已经够累的了。”
这回的家宴同顾见山回来那次像,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坐在一起吃,一桌子菜是有讲究的。
郑氏没全交给韩氏,而是让陆锦瑶帮忙。
陆锦瑶身边有姜棠,办一场家宴是不怵的,保准弄得又新奇又好看。
她还听说,顾见水这回回来,官升了一级。听来的话做不得真,陆锦瑶就没和顾见舟说。
夫妻俩一边说着话,一边吃肘子。陆锦瑶把半碗饭吃完就不再添了,顾见舟又添了半碗。
晚上,两个人吃了粽子,顾见舟受不住咸粽子,只吃了蜜枣的,倒是陆锦瑶吃了半个咸蛋黄的,半个咸肉的。
剩下的粽子,全赏给丫鬟们了。
端午节过后,第二天一早,陆锦瑶便去了宴明堂,和韩氏商量家宴的菜品。
几菜几汤,几荤几素。有些汤需要提前炖,买什么东西、家宴喝什么酒、喝什么果饮都得提前敲定好了。
而不是等当日顾见水回来了,让大厨房去现准备。
哪怕是个小小的家宴,也考验当家主母的能力。上次顾见山回来,菜色是二十六道菜两例汤。顾见水是庶子,却是顾见山的兄长,不好越过,故而还是二十六道菜,两道汤。
韩氏不想被陆锦瑶比下去,所以对这件事极其上心。但陆锦瑶身边有个姜棠,就跟去科考打小抄似的。韩氏哪儿懂得做菜,订菜单还不是什么好吃就订什么。
姜棠跟在陆锦瑶后面,还说得头头是道,就好像……陆锦瑶多长了张嘴。
韩氏也没办法,管家这事向来是能者居之。若不是郑氏护着大房的颜面,无论如何她都比不过陆锦瑶。
最后只得让姜棠去大厨房帮忙,韩氏身边的思瑕在一旁盯着,以免出了错漏。
陆锦瑶这厢让姜棠去大厨房,姜棠想也不想就应下了。
怎么想这都是件好事,和让她跟露竹去看铺子一样,也是一种历练。
至于大厨房的师傅们有没有怨言,有自然是有。大厨房和各院的小厨房不一样,顾及着内院的主子,小厨房都是厨娘掌勺。
大师傅就理所当然地觉得,厨娘的本事没他们多。一个姑娘家,来掺和做饭的事儿,搁谁谁都不乐意。
但这是在永宁侯府,不乐意也得憋着。
上头的才是主子,在侯府里干活,不比资历,只比谁做的菜主子们爱吃。光这点,谁也比不过姜棠。别人没本事让郑氏、陆锦瑶用饭,姜棠有本事。
换句话说,姜棠是宴几堂的丫鬟,办完家宴之后还得回宴几堂伺候,如果真能跟姜棠学些本事那定然受益匪浅。
活了这么多年不至于这点道理都看不明白。
姜棠也是这么想的,做了几十年菜的厨子功力肯定比她深厚,她不过是仗着多的二十年记忆,把现代的东西带了过来。跟大厨们学习,定能让她获益良多。
从五月初六开始,姜棠就总往前院的大厨房跑。
跟内院各院的小厨房相比,大厨房不仅大,东西还多。
总共四个大师傅,看着四十多岁的样子,一人占着一个灶。每人有两个学徒,学徒要从案板功夫练起,如今还处在切土豆丝萝卜丝的阶段。
别看短时间内不能上灶,但四个大师傅的学徒还是要争抢的。
拜师,端茶,当亲爹一样供着。
一个大厨房,姜棠是唯一的女子。
姜棠想过的刁难、轻蔑的情景并没有出现,而是开门见山,直接开始商定家宴的菜式。
各自介绍了自己的拿手菜,还把二十六道菜分了。
姜棠松了一口气。
是她想多了,就算有人瞧不起她,都是在侯府待了几十年的老人,不至于把不喜摆在脸上,顶多在心里背后说她。
只要不当面说,姜棠都可以当作不知道,还管得了谁心里在想什么。她来这儿是办家宴的,好好做事比什么都强。
说到底还是看在郑氏和陆锦瑶的面子上。
姜棠明白了几个道理,本事是最重要的,要喜怒不形于色,让别人看不出你在想什么。
就会觉得你高深莫测。
思及此,姜棠就淡然地和大师傅们商量起菜式了。
家宴算上吴小娘沈小娘和几位小公子小娘子,总共十六人,这种场合宴明堂等三个院子的妾室是不能出席的。
吴小娘和沈小娘是因为儿子长大成家了,虽是妾室,但等以后分家,她们可以跟着出府受儿子的供养。
换句话说,儿子长大,终于熬出头了。
而其他的妾室,说难听点,不过是个玩意罢了。
在下人眼中是半个主子,在主子眼中就是个奴才。在御朝,真正宠妾灭妻的少有。
故而对吴小娘沈小娘与郑氏的态度,要大有不同。
这么正经的家宴姜棠还是头一回操办,十六个人,二十六道菜两道汤,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为陆锦瑶和郑氏做菜。
在这二十六道菜中,又分八道凉菜,十八道热菜。
凉菜有四荤四素,热菜四道大菜,指的是鸡鸭鱼肉,剩下便是各院主子们爱吃的小炒、蒸菜了。
一个上午,菜单便拟好了。四个大师傅各做五道菜,姜棠做六道。两道凉菜分别是小酥肉、凉拌莴笋丝,四道热菜分别是京酱肉丝、烤鸭、番茄炖虾滑,还有一个酸甜口的糖醋里脊。
其他的菜倒还好说,就是这烤鸭,姜棠得好好练练,许久不做,手早就生了。
做菜倒是好说,但还有一个难题,就是这二十六道菜无论怎么摆,都只能夹到自己面前的菜肴。便是有丫鬟在一旁布菜,也不会绕半个桌子去夹别人面前的。
以往这种场合要么分桌,要么挤着。
分桌也不合适,永宁侯府的只有顾宁远、顾宁瑜还有二房三房两个小娘子四个幼童,不能单独把孩子放在一桌。
而男女分席而坐,就少了家宴的气氛。
姜棠倒是想到了一个桌子,下面一张大桌,上头是一片可以转动玻璃台面。谁想吃什么就转一下,便什么菜都能吃到了。
这里琉璃极贵,用木板做也成。
下面的桌子就是普通的桌子,又可以顾及所有人的口味,摆各自爱吃的菜肴。
姜棠如今跟着大厨房的人一同负责家宴,背后又是陆锦瑶,说话有不轻的分量。先请示陆锦瑶能不能做这样的桌子出来,陆锦瑶同意之后,便拿着她的腰牌去前院负责采买的管事那里订桌子就行。
前院负责大厨房采买的管事是韩余清。
看见韩余清,姜棠愣了一下,但还记着喜怒不形于色,和他说了要买什么东西。
韩余清目光极为复杂。
想好好看看姜棠,又不敢。说起来他已经很久没见到姜棠了,他知道姜棠是三等丫鬟,没想到她除了能去正院做菜,还能去大厨房准备家宴。
第一次见时她还搬着东西往内院走,见到五公子时怕得很,如今,摇身一变,经办家宴了。
他心里高兴,可更多的是涩味,就好像姜棠离他越来越远了。
韩余清想明白姜棠那日的话是什么意思了,但她一个女子,又是这般招人的相貌,出门在外,难免招人眼。
韩余清并不是说成亲之后就不让姜棠来四娘子这边,他们以后可以跟着四爷,他努努力当上大管事,姜棠做四娘子身边的大丫鬟。
这样不也很好吗。
“韩管事?”姜棠喊了一声,“你看看最快什么时候能打出来。”
韩余清回过神,他认真看了图纸,不清楚的地方仔细问了,“两日便能打出一张这样的桌子来,初九之前我把桌子送过来。”
姜棠道:“这儿还有一份采买的单子,是家宴上能用到的食材。鸽子、鸡鸭……这些明儿就要用,其余的鱼虾蔬菜要新鲜的,初九晚上送来,直接送到大厨房。还要一个大的铁炉子,得找铁匠铺子打,最好明儿送过来,送到宴几堂。”
韩余清:“好。”
姜棠道:“韩管事先忙,我这就回去了。”
韩余清点了一下头,他其实想叫住姜棠说会儿话的,但是不知为何,不敢开口。
在他眼里姜棠以前就很好看,如今更是光彩照人,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想,就是感觉她和以前不一样了。看着姜棠离开的脚步极快,怕是大厨房那里还有事。
等以后再说吧,不急在这一时。
上赶着说话,会让人讨厌。
回到宴几堂,姜棠先去了小厨房,她从前院回来饭还没吃,看看小厨房还剩什么。
若是没剩饭,她那儿还有菜和肉呢,昨儿分的两斤。
赵大娘可算把姜棠盼回来了,她火急火燎地把姜棠拉到角落里,战战兢兢道:“你可回来了,唉,中午你不在,大娘子饭都没用多。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四爷又不在,这可如何是好!”
姜棠:“又害喜了?”
“白薇说,大娘子没有犯恶心,是不是我手艺差了,咋又吃不下饭了。”
姜棠想了一会儿,道:“那是不是热的。”
端午一过,太阳就开始炙烤。好像一夜之间就热的。姜棠从前院回来,饭都没吃,出了一头汗,饿是饿,但没胃口。
只不过陆锦瑶不吃,有一个小厨房等着给她做饭。姜棠不吃,只能自己偷偷做,要么就饿着。
赵大娘一琢磨,还真兴是太热了。
各院的冰敬六月份才发,一直用到八月中旬。
这刚进五月,便是用冰也得等到六月份。
赵大娘急道:“那可如何是好,这会儿正是长孩子的时候啊。”
姜棠道:“不然做点凉拌菜,用麻酱拌,试试大娘子吃不吃。”
像醋和麻酱,最能勾人胃口。以前夏天的时候姜棠学校旁边总有卖凉拌菜的,叫麻辣拌。一份凉拌菜,两个小馒头,就是午饭。麻辣拌和和单纯的拌鸡丝不一样,里面什么菜都有,酱汁也更讲究。
毕竟吃水煮菜,料汁最重要。天气热,吃这个最合适。
给陆锦瑶做的,不能马虎,里面东西种类要多。
什么鱼丸虾丸都放一点。
再用面包窑做点烧烤,弄一杯被井水冰过的果饮,天是热,应该能吃得下去。
热是热,但天热了有天热的好处,送到宴几堂的水果多了不少。
一股子浓郁的果香。
姜棠看小厨房有一篓油桃,半筐李子,一篮子枇杷一篮杨梅。
给弄成果酱,小蛋糕都能多做几样。
枇杷还可以做成枇杷膏,其他的可以做成果茶。这会儿应该有荔枝的,但荔枝孕妇吃不得,宴几堂就没看见。
宴几堂的杏儿也熟了,但味道还有些酸。不过陆锦瑶爱吃酸的,。
再给正院别的院子送些,分给丫鬟们一点,树上的杏儿早已经摘完了,现在就剩茂密的叶子。
姜棠做菜,赵大娘自然说好,帮着择菜洗菜,炖鱼茸做猪皮冻。
赵大娘问猪皮冻是做什么的。
姜棠道:“做丸子的,能爆汁的肉丸子。”

陆锦瑶现在就靠酸杏过日子,吃得牙都软了还停不住。
高嬷嬷不敢给她多吃,急忙给收起来,“大娘子,这可不兴多吃啊。”
陆锦瑶回忆着酸味,“嬷嬷,我没觉得多酸。”
就是牙有点软。
高嬷嬷道:“那也不能多吃,老奴看看小厨房都有什么,给大娘子端点过来。要是实在想吃酸的,吃点酸梅干,一片多含一会儿。”
陆锦瑶想说不饿,但她是该吃些东西。过去只是自己,不吃也就罢了,但她有孩子。
别人都急,觉得她嫁进来两年还没孩子,但她觉得这个孩子来的正是时候。倘若嫁进来就有孩子,她肯定无暇他顾。
现在在侯府也站住脚跟了,和顾见舟的感情越来越好,让她觉得生这个孩子不是单纯为了给顾家生个孙子,这是她和她喜欢的人生下的孩子。
高嬷嬷去了小厨房,很快,就带着月云箐湘端了吃食进来。
陆锦瑶坐了起来,吸吸鼻子,“这是什么?”
高嬷嬷:“姜棠说这个麻辣拌,知道大娘子爱吃酸的,做了酸口的。还有五小串烤羊肉,两个烤鸡翅。这个茶啊是用水果做的,在井水里冰了冰。”
陆锦瑶道:“我先喝口茶。”
高嬷嬷把茶递了过去,只一口,陆锦瑶就尝出里头有酸杏和杨梅的味道,再看麻辣拌,看着极其漂亮。
红彤彤的辣椒油,酱黄色的麻酱汁,里面不知是什么,好像是丸子。
高嬷嬷道:“姜棠说吃得时候要小心,这丸子里面有汤汁。”
陆锦瑶只听过灌汤包,却没听过灌汤丸子。
既然这么说了,陆锦瑶就想尝尝,她夹了一个,多蘸了点麻酱辣椒油和醋汁,轻轻咬了一口。
咬的时候就觉得比以前的丸子弹牙,里面好像是空心的。尽管高嬷嬷提前说了,但这一口咬下去,陆锦瑶还是躲不及时,汤汁飞出来,弄衣服上了一些。
不过倒是不烫,丸子是鱼肉的,里面的汤汁应该是猪皮冻混着猪肉的。
高嬷嬷道:“先换身衣服吧。”
腥味是不重的,细腻软滑。
陆锦瑶看了眼衣服,笑道:“先吃饭,一会儿再换好了。”
因为陆锦瑶,姜棠吃的也是麻辣拌。
但没陆锦瑶的费事,她是想到吃什么就放什么。
自己切两把面条,宽粉来一点,豆腐干豆皮,青菜放得少。除此之外,还炸了两根油条和一点猪肉丸子和萝卜丝面丸子。
吃麻辣拌,姜棠喜欢的从来都是这些,清水煮开,然后麻辣骨汤再煮,煮的时候留一点汤。
再浇上醋和麻酱,只要慢慢拌一拌,就可以吃了。
姜棠最喜欢吃的是里面的面丸子和油条,这样炸过又煮,丸子和油条里面孔又多,早就吸饱了汤汁,再在麻酱里滚一圈,就这么一小口,给人的满足感就非同寻常。
豆皮又麻又辣,青菜则是最吸辣的,本来就热,辣的让人想喷火。
面条不能最后吃,不然就坨掉了。
面条不再劲道,吃的就是香软劲儿,一抿就断,好像再放一会儿就化了,唯一不好的一点就是,越吃越多越吃越多。
吃过麻辣拌,姜棠精气神恢复了一大半,准备调烤鸭用的酱汁。
她做的六道菜中唯一难的就是这个,以前是做过,但不知道在这儿没有烧烤炉,能不能成。
烤鸭得提前多做几只,有把握了才能端上桌。
不仅姜棠在忙活家宴的事,大厨房的四个师傅也在忙活。
几十年的看家本事若是比不过一个半路出身的丫鬟,那该让人笑掉大牙了。


第30章 当丫鬟的第三十天
大师傅们都卯足了劲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
离家宴还有四天呢, 便练了起来。
姜棠这几日上午都在大厨房,四个大师傅见识到了小酥肉、凉拌莴笋丝、京酱肉丝和西红柿虾滑。
看着看着就有点明白为何姜棠做的菜主子们爱吃了。
就拿小酥肉来说,虽是简简单单过油炸的, 但是,裹肉的挂糊里除了各种调料, 竟然还有花椒。
这花椒是炖肉用的呀,就算炖肉还得用纱布包好, 肉汤有滤网再捋一遍呢,生怕被主子们不小心吃到。
结果姜棠就敢直接放在菜里,直接入嘴吃。
花椒大师傅们吃过, 味道一言难尽。但放在这个酥肉里,竟然出奇地好, 斯文点说就是相得益彰。
至于肉又是腌又是用刀背拍散,还加了鸡蛋清生粉抓过,不嫩都难。
这小酥肉吃起来呀, 是酥中带着点麻意, 麻中还有肉香,切的是细条, 这么一腌一裹一炸, 一口一个,不知不觉就能吃大半碗。
其他菜式更是别具一格,好像知道一样菜适合怎么做,是煮还是炖,怎么搭配着好吃, 姜棠做的菜, 吃起来舒服。
唯一一道还未亮相的是烤鸭, 城北有酱板鸭, 熏鸭,不知这烤鸭味道如何。
姜棠也犯愁呢。
烤鸭难做,主要是这边鸭子都太瘦了,一烤就容易干。干巴巴的鸭子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但烤鸭吃的就是油脂香,得要入口即化的感觉,要那种用春饼裹上甜面酱、葱丝、黄瓜丝一咬下去又香又甜的味道。
如果找不来肥鸭,这道菜只能换掉。
肥鸭韩余清初九晚上才找来,一共买了四只。
姜棠试着烤了一只,味道这才试的差不多。烤了的鸭子先给陆锦瑶吃了一顿,这菜新鲜,陆锦瑶虽然苦夏但也吃了不少。
一只鸭子只有连着皮的的能片下去,剩下的鸭骨正好做鸭架酸萝卜汤。二十六道菜两道汤,这顿家宴才算齐了。
从初六到初九,姜棠都在忙活。夜里有时卖些小吃,除却花掉的银子,终于让自己存钱过了五十两银子。
还有一两多金子,是金瓜子和金花生,加上一只金兔子。
兔子是空心的,称着有两钱,最是好看不过。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不是银子但能卖钱的东西。一支海棠花簪子,一对莲花缠枝手镯,一副珍珠耳坠,一支掐丝玫瑰花金钗。
这些要是卖出去,最起码能值五十两银子,那她加起来就有一百两银子了。
但一百两银子,还不够租三个月像样点的铺子。
姜棠把银子收起来,攒钱是攒钱,但不能总往上比,她比上不足比下还是有余的。就拿侯府的丫鬟来说,有几个能拿她这么多赏钱的。
慢慢攒着就是了,这不也才一个多月。
而另一边,御朝大军已经驶出一百六十多里。
顾见山领军,顺路剿了两窝匪。大军有时白日行军,有时夜里行军,安营扎寨时,军中的火头军会负责三万大军的饭食。
前几日将士们还有带干粮,但才两日就吃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