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到晚,姜棠和赵大娘都在小厨房,香气也在宴几堂的院子上方盘旋了一天。
从小厨房门口经过的丫鬟总是忍不住往里面看一眼。
都不知在做什么吃的。
白日陆锦瑶饿了,露竹端进来一个攒盒,摆在贵妃榻前的小几上。
一共八个格子,左边两个分别放着五香味和香辣味的锅巴,锅巴切的更小了,用银签子用力一插就能吃。
往右看是切成小块的锅盔,在陆锦瑶看来有点像烧饼,但要比烧饼薄得多。再往右是两个白饼皮裹着内馅儿,没吃之前也看不出是什么馅儿。
剩下四个格子放着花生碎、红糖汁、黑芝麻芽儿和葡萄干。
陆锦瑶这会儿正饿着,高嬷嬷问这些都是什么东西。
露竹道:“大娘子,这个叫糍粑锅巴。奴婢给您弄一个,好尝尝合不合口味。”
露竹手脚利落地拿了一个,姜棠教的好,听一遍就能学会了。把糯米皮打开,里面是捣过的糯米饭,软软糯糯,往里头加上四样小料,再卷起来,便能吃了。
陆锦瑶先咬了一小口,先是脆后是粘,里面又香又甜,尤其是黑芝麻芽儿,好像是黑芝麻捣碎加上白糖炒的,无比香甜。陆锦瑶的眸子微微瞪大,惊讶于这么一个小点心竟然有三种味道。
露竹在一旁道:“这个姜棠做的少,因为里面的糍粑是糯米做的,久放会坏。五公子前两日吃还行,不能多拿。锅巴和锅盔各做了二十多斤,小厨房还有些,大娘子若是爱吃,可以当零嘴儿。”
陆锦瑶当然爱吃了,这多好吃啊。总是吃包子饺子的她也吃够了。
姜棠不会让她失望,这事做的不错。
高嬷嬷一听是糯米做的,忙道:“糯米不易克化,这个得少吃些。”
露竹:“姜棠是说了,这个不能多吃,所以就拿了两个。”
陆锦瑶是个听劝的人,她又尝了锅巴和锅盔,竟然没法儿从中选出一个最爱吃的。
“露竹,你去妆匣上头那层拿个金生肖给她,姜棠是属什么的来着。”
露竹:“属兔的。”
陆锦瑶道:“那就拿个兔子的好了。”
那是陆锦瑶找工匠打的生肖属相小把玩,虽是空心的,但做工极好,是她留着逢年过节给小辈的。
露竹应了声好,等她拿了东西出去,陆锦瑶又吃起小吃来了。
她把攒盒往高嬷嬷那儿推了推,“嬷嬷也尝尝。”
高嬷嬷拿了块锅巴,陆锦瑶是她从小看到大的孩子,说一就是一,不会跟你客套。
高嬷嬷微微眯起眼,“老奴盯着姜棠,她没再往四爷身前凑过。”
基本上看不见,快一个月,见的次数一只手都能数出来。
撞见了低头避过去,根本看不出是哪个丫鬟。
陆锦瑶顿了一下,她把签子放下,“以后不必盯着她了,她那相貌对她来说是祸端,平日你多留意着点,人不在宴几堂太长时间让人出去寻寻。别大张旗鼓的,就说我首饰丢了。”
“大娘子真是心善。”
陆锦瑶不置可否,又拿起银签插了块锅盔。
心善,那不过是因为姜棠是她的人,那般相貌,不护着些难免受欺负。
傍晚,顾见舟回来,陆锦瑶把收拾好的东西给他看。棉衣棉被占地方,其他的倒是还好。
药品一小盒,有金疮药、防治风寒药丸子。人参包好塞在了棉衣里,吃的装了两大包,里面又用油纸分成了小包,一包吃一天。顾见山饭量大,估计够吃三十多天。
顾见舟检查了一遍,没有忌讳的东西,“我先把东西送过去,饿了你先吃,不必等我。”
陆锦瑶笑道:“今儿还真不饿,我等你回来。”
顾见舟点了点头,“很快。”
还有正院和宴明堂帮忙收拾的东西,顾见舟一起送了过去。东西不必他亲自送到京郊军营,托人带过去的,他不过转个手罢了。
包袱里面还夹了一张纸条,就在棉被缝里,写了送去的东西,送到了之后顾见山自己再检查一遍。
现在天黑的晚了,顾见舟回来的时候外面还有亮光,陆锦瑶等着他用饭,又把白日吃的小吃让顾见舟吃。
宴几堂不在陆锦瑶跟前伺候的丫鬟也去吃饭了,姜棠坐在外头吃的。
昨儿下了一天的雨,今儿地上就干透了,宴几堂院子里的杏树结了不小的果子,小小一个,颜色和杏树叶子一样。
浅绿色,充满生机。
姜棠仰头看了会儿杏树,低头喝了碗白粥,晚饭是大米粥就锅巴,泡一泡可好吃了。
也不知道顾见山有没有吃上。
大米小米都是宴几堂的,唯有糯米是姜棠自己买的,她馋粽子,就提前买了点,想回来就包。她想报恩,总得拿自己的东西报恩。
借花献佛,那也不是她的花。
顾见山到半夜才得空,他用凉水简单洗了洗,这才回营帐。
大将军在西北,京郊只有顾见山一个副将,整军一日,然后出发。
回到营帐,顾见山看地上放了一个大包袱。
包袱是明朝带进来的,他主动说:“是四爷托骁骑尉送来的,侯府给公子收拾的东西。”
顾见山怕里面有吃的容易坏,便让明朝打开看看。
一个大包袱里还有三个小的,包袱都差不多大。第一个里面有几身衣裳、两匣子五香居的点心还有一盒药,是正院送来的。
第二个包袱里有不少肉干,衣物药材也有。里面还有两个小包,装了人参,是长房送的。另外两个小包是宴明堂和宴方堂带的药材。
第三个最重,打开一看,除了被子衣物药材,还有吃的。总共三大包,不像肉干,因为明朝一使劲,就听见咔嚓一声。
顾见山站了起来,挥挥手道:“一边儿去,我自己来。”
他蹲在地上检查,包袱里是一块一块的,他拿起一个尝了口,不说味道,口感和昨儿在庄子吃到的一样。
宴几堂送来的东西,是姜棠做的。
顾见山有点想笑,但他也不知道要笑什么。
就是高兴,心里觉得高兴。
除了锅巴,还有一张张摞在一块儿的饼,饼不是圆形的,而是长方形。最后一个木盒子,一打开就钻出来一股甜味儿。
里面整整齐齐码了好多个白色的卷,顾见山拿起来一个,剥开瞅了瞅。
有葡萄干,有红糖浆,还有花生碎,里面黑色的是什么,咬了一口才尝出是芝麻。
裹了糖的芝麻。
顾见山就咬了一口,然后迟迟未动。这应该是姜棠的谢礼,谢他出手相救。
难为她还记得他爱吃甜的。
顾见山道:“点心留一盒,肉干留一袋,剩下的给分了。”
明朝拎着锅巴和锅盔就往外走,顾见山把人喝住,“干什么,我说的是那个包袱里的。”
这里面的看着能放,他可以多吃些时日。
这个卷还挺好吃的。
————
五月初四,顾见山带领三万大军驻军西北,边境有战事,但御朝还未打过败仗。
同五月初四,城南的锦棠居点心铺子开张了。
最开始知道点心铺子的名字,姜棠害怕自己想多了。陆锦瑶说她名字中的锦字好,但带见、带舟都不好听,就取了棠字。
“你不用多想。”陆锦瑶温声说道,“这两日你可以和怀兮去铺子里看看,生意如何,哪样点心卖得多,卖得好……这些记着点,以后就多做哪几样。”
做生意不是简单说说就行的,什么成本、利润,客人喜欢什么,方方面面都要顾及到的。
姜棠可以经常去铺子里看看,多学学是有益处的。
姜棠应下了,然后跟着陆锦瑶去剪彩。
开业要放鞭炮剪彩的。
如今点心铺子已经彻底换了一副面貌。门匾上盖着红布,一进去是一片宽敞的空地,柜台绕着墙摆的,木制的柜子,上头是透明的琉璃窗。
点心摆了一部分,有芋泥糕、红薯糕,三十文钱一斤,净利润有四成。
旁边放的是奶油千层,口味有三种,原味的五十文钱一斤,芋泥口味的六十文一斤,抹茶口味的一斤要半两银子,净利润差不多有三成。
为何抹茶口味的贵,一是因为茶贵,二是因为用的都是好茶。
第三面柜子里放的是小蛋糕,也是三种口味,原味、芋泥和抹茶,价钱分别是四十文、五十文、半两银子。
都是按斤卖,利润也是三成余。
定价比不上五香居,最贵的是抹茶味的点心。怕买的人少,所以做的也少。
三个点心师傅分别负责三样点心。
铺面极其干净,除了点心师傅,还有两个负责擦柜台打扫的婆子,除了打扫,还干点刷碗洗锅的活计。
后院也干净,库房放着鸡蛋、牛乳、芋头、红薯这些。外头总共三个面包窑,露天放着。
再里面是一排平底锅,大锅有两口这会儿正煮着粽子,一锅蜜枣豆沙的,一锅咸肉鸭蛋黄的。
粽子不大,半个手掌大小,来买点心的过半两银子赠两个,过五两银子赠四个。
因为总共有三个柜台,所以掌柜的请了两个,还有三个称点心的帮工。
掌柜月钱一两,帮工月钱四钱。
每个月月钱就得下去七两银子。
姜棠心里也紧张,若是点心卖的好,她还能卖给陆锦瑶方子,若是卖的不好,她这份赚钱的路子算是走不通了。
巳时,铺子开业。
两挂鞭炮噼里啪啦震天响,周围围了不少人。陆锦瑶站在铺子门口,等鞭炮放完,用挑杆把门匾上的红布挑开。
锦棠居三个字露了出来。
凑热闹的人使劲儿鼓掌,陆锦瑶道:“今儿锦棠居点心铺子开业,在里面买点心还能拿粽子,口味多种多样。便是不买也进去看看。”
和五香居不一样,蒸出来的点心只刚出锅时闻着香甜。但是面包窑烤的点心,香味久久不散,一进点心铺子,那甜香的味道就勾人馋虫。
像糖的味道,又好像泡进蜜罐子里了。
店里装潢的颜色很干净,看着敞亮。柜台是琉璃制的,都知道这是贵东西,所以没人敢故意去碰去晃。
柜台顶头挂着好多木牌子,浅棕色的木牌用墨写了字。
有人不由自主地念了出来,“芋泥糕,三十文一斤。红薯糕,三十文一斤……”
点心里都会加猪油和糖,便宜些的也有十几文一斤,差不多是一斤猪肉的价钱。三十文钱买点心,还真不贵。
光看样子,也好看。
金黄色的小圆点心圆鼓鼓的,上头写着字,有识字的能认出来,是个芋字,旁边的写的是红。
“伙计,给我来一斤芋泥糕,一斤红薯糕。”
称点心,用印着锦棠居的油纸给包起来,掌柜的在一旁收钱。
有人还在观望着,有人已经付了银子拎到手上了。
千层和戚风蛋糕还是贵些,不少人仍在观望。但有一个长得胖些的挤过人群,“要五斤抹茶味的千层,五斤抹茶味的小蛋糕。”
这一买,就是五两银子。
店里伙计还愣了一下,倒是掌柜的率先反应过来,“楞着做什么,还不赶紧称点心。”
人来人往,多多少少都会买些,姜棠没在前头,就从后院过铺子的帘子那儿掀了条小缝看。
生意好的出乎意料,晚上得赚多少银子啊。


第28章 当丫鬟的第二十八天
姜棠和露竹说, “今儿生意肯定好。”
露竹没答话,反而给姜棠指,“那个有些胖, 要了十斤点心的是淮阳侯府的管事,淮阳侯夫人和几个手帕交那日来咱们府上, 但是因为燕家小娘子落水,败兴而归。大娘子给他们每家都送了点心。”
当时看着是花钱了, 但这不就来照顾铺子的生意了吗。
十斤点心五两银子,价钱比五香居最便宜的还要便宜一半,普通人家虽买不起, 但这些大户人家,眼睛都不眨一下。
府上人多, 一个院子送两斤,十斤点心都不知够不够分。
出手是阔绰,但是锦棠居卖出的第一份贵点心却是照顾生意来的。
很快, 那日送点心的几家的管事都来买了。那几家的夫人和陆锦瑶交好, 也就小半个时辰,拿的多是小蛋糕和千层, 味道以抹茶味居多, 每家买十斤十五斤不等。
怕生意不好,这两样点心没准备多,点心师傅这会儿正加紧做呢,但做的还是不多。
露竹有意提点道:“各家管事都得眼熟,以免犯了忌讳。从这开始, 才是咱们要记的, 哪样点心卖得多, 哪样点心卖得少。看客人的衣着和打扮, 你看,各府的管事丫鬟穿的都比普通百姓好得多。”
露竹说的不错,刚才那个胖管事衣服的料子极好,应该是绸缎。看都没看芋泥糕一眼,直接去买了最贵的。
露竹:“铺子才开,等慢慢运作起来,可以请两个跑堂。”
看来人就知道会买什么点心,然后把人样哪边的柜台上引。
还有照顾生意的人情,都得记下来,以后是要还的。
大娘子想教姜棠做生意,露竹就尽心尽力教,反正姜棠刚还小,慢慢学就是了。露竹也是跟着陆锦瑶几年才能独当一面,姜棠长得好看,若没有厉害的本事,迟早被人欺负了去。
姜棠点点头,“还是芋泥糕和红薯糕卖的最多。它们价钱便宜,尝尝鲜也花不了多少银子,若是好吃会再来买,还得半个多时辰。”
这两样虽然便宜,但有四成利润,和四五十文一斤的点心净利润差不多
露竹有些疑惑,“什么半个多时辰。”
姜棠道:“等生意彻底好起来。”
因为只有这两天送粽子。虽然买过五两银子只比半两银子多赠两个粽子,但是多赠的是咸粽。
咸鸭蛋黄粽子和咸肉粽,姜棠虽然没做过生意,但也知道卖吃食最重要的是味道,所以粽子的料放得足。
粽子露竹她们也尝过,都可喜欢了。
不喜欢吃咸粽子的怎么都不爱吃,但喜欢的尝过之后会觉得很好吃。
点心日后还能花钱买,粽子就不行了。
况且点心好吃必会回购。
锦棠居的客人不少,多数还在观望,看见有人买了千层,便想着买一点尝尝。
要不了一斤的就要半斤,称重收钱时多少给抹点零头,不管拿没拿到粽子的,都是一脸喜意。
做生意就是要大方,不能小气。
人来人往,人挤着人,过了两刻钟多,铺子里的人才慢慢少了。
掌柜的一边理账一边看剩下的点心,将近半个时辰,一共卖出了近四十斤的芋泥糕,红薯糕二十多斤,其他的少,加起来还不够五十斤。
就在露竹想要出去看看的时候,淮阳侯府的管事又来了。
他长得胖,姜棠看一眼就记住了。
“掌柜的,能分开买不。”
管事笑起来眯着眼睛,像弥勒佛一样,一脸和善。
但人不可貌相,看着和善,能成为一府管事,绝对不是什么善茬。
掌柜的笑着道:“分开买行是行,不过得提前跟你说好了。赠的这个粽子啊,买够半两赠的是蜜枣豆沙的,买够五两多赠的两个是咸鸭蛋黄和咸肉的,四种口味一样一个。您想要什么点心,这就给您装。”
味道还不一样,哪儿有这么做生意的,真奸。
“……那算了,就三斤抹茶味的千层,三斤抹茶的蛋糕,别的看着装点,给我凑够五两银子。”管事心里还有点憋屈,做生意的就是心精,还寻思着能钻空子占便宜呢。
“好嘞客官您稍等!”
自打淮阳府的管事一回来,客人渐渐多了。
买什么的都有,大多数会咬咬牙凑够半两银子。
半两银子可不少,是姜棠半个月的月钱。
她和露竹在铺子盯着,陆锦瑶有孕,受不了疲累,早早就回去了。
姜棠跟着露竹待了一个多时辰,也回去了。出来一趟不是白出来的,学了不少东西。

露竹是天黑透了才回来,点心铺子关门晚,再加上理账盘点,收拾东西,一耽搁天都黑了。
回来之后露竹连口水都没顾得喝上,直接去了正屋。
陆锦瑶坐在灯下看书,就是在等着露竹呢,瞧露竹眼中的喜意都要溢出来了,便能猜到生意不错。
露竹把脸上表情收了收,道:“大娘子,这是账本。”
点心半斤八两买的人都有,小账来不及记,只要大账对的上就行。
她把账本递给陆锦瑶,“今儿总共卖了一百三十五斤的芋头糕和红薯糕,抹茶味的千层和蛋糕卖了七十三斤……”
陆锦瑶一边听一边看,原味和芋泥口味的千层分别是十斤、十五斤,这两种口味的蛋糕分别卖了八斤、十三斤。
御朝人爱饮茶,点心的味道好,抹茶口味的卖得是最好的。
总的流水是四十二两九百二十文钱。
按三成利算的话,今儿赚了近十三两银子。
一点都不少,陆锦瑶的嫁妆铺子里赚的最多的每月也就六十多两,看来还是做吃的最赚钱。
但今儿还送了粽子,抛去这个,也就十两银子的利润。
这不是她一人的铺子,还有顾见山的一部分。
陆锦瑶知道开业当天生意最好,后头生意慢慢就冷清下来,估摸着还得往下降降,把成本收回来得些时日。
但其实已经出乎陆锦瑶的预料了。
露竹道:“今儿有一个称点心的帮工把点心打翻,是两斤芋泥糕。大娘子,这……”
陆锦瑶道:“赏是赏罚是罚,谁弄掉的就从谁的月银里扣。”
露竹:“是。”
陆锦瑶:“点心师傅也是一样,做事小心些。”
露竹:“是……今儿还剩了几块点心,但没生意了。奴婢不知别人家的点心铺子是怎么着的,但放到明儿应该坏不了。”
露竹的意思是,明儿继续卖好了。
陆锦瑶脸上有片刻迟疑,就算明儿再拿出去卖,也没人看得出来。放了一个晚上而已,别的点心铺子剩下的点心总不会全带回去自己吃。
点心价钱并不便宜,给铺子里的点心师傅……剩一两块还行,若赶上下雨剩的多了,或者点心师傅故意多做怎么办。
陆锦瑶道:“把姜棠叫来。”
姜棠心思活络,她兴许能想出办法来。
等姜棠进屋,陆锦瑶就让姜棠坐下。
姜棠虽没上回坐的局促,但仍是小心翼翼的。
陆锦瑶忍俊不禁,心想怎么坐就怎么坐吧。
“你看看点心铺子的账本,你心里也有个数,等三年后方子续约,要多少银子合适。”
趁着姜棠看账本的功夫,陆锦瑶说道:“铺子生意不错,就是白日做的点心卖不完。按理说过夜的点心不该第二日再卖,但只放一夜,若是尝着味道没变……”
这不是小事,做吃食最重要的就是味道,隔夜的点心绝对不能卖。
若是实在心疼,可以降价。
姜棠道:“大娘子,过夜的点心可以卖,但不能按照原来的价钱卖。”
姜棠一说,陆锦瑶就明白了。
看剩的少了,把点心挑出来放到一堆,按原来价钱的一半或是更低,那些想吃贵点心却舍不得银子的就会来买。
姜棠:“还有做点心切出来的边角料,也可包在一起便宜卖。”
为了让点心摆出来好看,小蛋糕都是切成四方的块,旁边棱棱角角都不要了。
陆锦瑶笑着点了点头,是她想窄了。
从正屋出去,姜棠还想着账本上看到的银子。
看别人做生意赚钱,尤其用的还是自己的方子,会忍不住想若是自己开铺子应该也会赚不少钱。
但是,开铺子也花银子,光是里头的琉璃柜台,请的点心师傅和帮工,就是姜棠承受不起的。
为了新鲜的牛乳陆锦瑶会寻最好的乳源,鸡蛋、面粉都得找人,要是她自己做生意,估计每天只能睡两个时辰。
还是卖方子省心,一劳永逸,更不用她去铺子里做。
她跟着露竹学做生意,等以后攒下买宅子的钱,做个小本生意,就不像现在这样什么都不懂了。
第二天就是端午节。
姜棠没去铺子,不过露竹去了。
今儿丫鬟们起的都特别早。
这回姜棠记得,端午节发节礼。
怀兮一大早就出门采买去了,宴几堂的丫鬟们都在院子里等着。
和月钱不同,节礼不管是几等丫鬟都是一样的。
两斤猪肉、两斤糯米、半两银子。
从早晨到现在,这群丫鬟的心就没安下来。
陆英一直往院门口看,“怀兮姐姐怎么还没回来,是不是路上有事耽搁了。”
佩兰道:“再等等,中午咱们也能吃上肉了。”
逢年过节,除了有节礼,丫鬟们中午的饭食也比平日好,三道菜,两荤一素。
以前都是赵大娘做,今儿是姜棠做。
佩兰可不想吃那种花里胡哨的菜肴,她想吃大口的肉,全是肉的最好。
最好是红烧肉,烧肘子,连骨头都不要有。
姜棠捏了捏佩兰的脸,这还是她卖小吃之后呢,佩兰就没断过夜里的小吃。
姜棠隔两天卖一回,宴几堂的丫鬟,就数佩兰买的次数最多。
反正佩兰就是嘴馋,若不是发的节礼想带给爹娘,那两斤五花肉也想托姜棠给炖了。
过了半个时辰,怀兮才回来,后面跟着一个小厮,叫林啸,是宴几堂的小厮。
负责把东西送过来。
节礼不仅丫鬟有,前院的小厮们也有。
怀兮回来了,高嬷嬷从书房拿了账本出来,和发月钱一样,谁领了东西就按个手印。
看见高嬷嬷出来,丫鬟们自发地排好了队。
姜棠站在陆英后面,来这儿这么多天,对陆英她们了解更深。
陆英爹娘都是永宁侯的下人,每月月钱会贴补家里一部分。佩兰的爹娘也是,像露竹她们,家人都在平阳侯府。
除了她,其余丫鬟都是家生子。
家生子用着放心,顾及着家人也不敢做出格的事。
姜棠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原身是被买到平阳侯府的,她就算以后赎身了,也不会去原身的家中。
能卖女儿,回去免不了再卖几回。
很快就轮到姜棠领节礼,猪肉有肥有瘦,姜棠喜欢吃瘦的,就挑了一条瘦肉多的的。
剁馅吃正好。
今儿中午姜棠不用准备陆锦瑶顾见舟的饭菜,端午节家宴,两人中午去正院用饭。
如今陆锦瑶害喜之症没那么严重,不用去哪儿都带着姜棠,便带了怀兮和白薇,让剩下的丫头在宴几堂自己聚一聚。
小厨房的肉菜随意取用,锅里还煮了粽子,好不容易有这么一次,姜棠琢磨做什么荤菜好。
厨房里有羊肉猪肉,鱼有两条,但陆英她们一致决定不吃鱼,吃鱼要吐刺,哪儿有吃肉来的过瘾。
姜棠:“那做一个炙烤羊肉,再来一道炖肘子,怎么样?”
佩兰心道,当然好啊,光听着菜名都要流口水了,“就吃这个!用我做啥,我们给你打下手。”
陆英闻言撸起了袖子,“我也能帮忙,我飘过好了。”
厨房总共那么大,哪儿用得着这么多人,姜棠笑道:“佩兰帮忙就成了,你们该干嘛干嘛去。”
怀兮白薇跟着去了正院,宴几堂就剩七个丫鬟外加一个高嬷嬷。
两个猪肘子足够吃,还要给露竹她们三个留饭。
东坡肘子好吃,再给陆锦瑶留一个,炖三个好了。
羊肉切成小块,做孜然香辣味儿的。
咸辣都有,素菜吃清淡些,赵大娘来做。
赵大娘就用姜棠那会儿拌鸡丝的料汁拌了一大盆黄瓜。
肘子姜棠做的东坡肘子,这个费时间,但一想做出来有多好吃,费时间也值了。
陆锦瑶早早就去了正院,端午节,各院的都过来了。
韩氏来的最早,带了丰厚的节礼,一直在一旁陪着郑氏说话。
郑氏对这个长媳还是满意的,虽然有时候糊涂些,但大事上拎的清就成。三言两语,因为姜棠生的那点芥蒂就烟消云散了。
二房的许氏和三房的云氏坐在韩氏下手,时不时搭几句话。
郑氏是嫡母,逢年过节只能来嫡母这儿孝敬。
吴小娘今日称了病,沈小娘也没过来。
因为赶上端午节,书院放假,今儿在外上学的大少爷顾宁远也回来,几个小的正在花园里疯玩。
顾宁远是长房嫡孙,书念的极好,韩氏知道郑氏喜欢孙子,便一直说顾宁远在书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