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甜宠文古言推荐上一章:重生七零肥妻要翻身
- 甜宠文古言推荐下一章:驸马如手足情郎如衣服
贺兰氏道:“好。”她顾不上狼狈,拿袖口胡乱擦着方才干呕出的口涎,含糊道:“要杀一个位高权重的人,你可知法子?”
这位高权重的人,自然便是梁国皇帝。
戚公公低垂了眉眼,恭敬道:“包在奴身上。”
贺兰氏吞咽了两下,忽然“哇”的一声真吐了出来,还未消化的秽物喷了一地。
这世间真叫她恶心!
襄阳城外皇帝的大帐中,穆明珠一面命众将修整兵马、准备着下一次的战斗,一面与柔然、党项、吐谷浑等国交通消息,待到时机成熟,便配合着一起发力动手。
建业的奏章如常转到她这里来。
今夜的奏章却有些不同寻常。
穆明珠细细看完牛乃棠写来的奏章,只眉心轻轻一皱,但整个面色却阴沉下来。
有萧负雪、李思清与高廉辅政,有牛乃棠监国,还有穆明珠留下的部分士卒镇守,前线又是大捷,朝中还算平稳。
但是牛乃棠这封昨日送出的奏章里,写的却是长秋宫与穆武私下通信,并且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日前刚刚被抓住。
如今还未审明究竟是长秋宫主动联系了穆武,还是穆武伺机联系了长秋宫,但中间传信的乃是给太上皇看诊的丘医官。
这丘医官乃是太上皇信重之人。
多少年来太上皇要人看诊,都是传这位丘医官。
太上皇虽然不能出长秋宫,但若是身体不适,要见医官,穆明珠也从不限制。
开春之后太上皇犯了咳喘,隔三差五便会传召丘医官,最近更是每日都传见。
牛乃棠原本是担心太上皇的身体,又不愿声张,悄悄来长秋宫想要探望太上皇——这毕竟是她的姨母,谁知道丘医官一见她来,又见了外面按规矩跟来的宿卫,立时便慌了神。
宿卫首领看出不对,拿下丘医官搜查,从他医箱里搜出无字的字条来。丘医官只说是用来开药方的纸没用完,原本宿卫首领便要放过他,谁知丘医官自己心虚,汗出如浆,最终受不住抢了那纸条就嚼烂了往下吞。
这下子便坐实了有鬼。
宿卫拿下丘医官,连夜开审。
那丘医官干了一辈子诊脉开药的差事,哪里见过这阵势?很快便都交代了。
原来他已经连续五日在太上皇与穆武之间传递消息,用特制的药水在白纸上写字,普通人看不出字,但遇水便能显形。至于纸条上都写了什么,丘医官也不知道。
牛乃棠知事情重大,不敢怠慢,召见了三位辅政大臣秘议,随后发令捉拿了穆武、封锁了长秋宫。
如今穆武与太上皇究竟传递了什么消息,密谋要做什么事情,还没有完全查清。
穆武已经交由黑刀卫副都督秦威审问。
牛乃棠写来的奏章结尾,颇有几分无措,太上皇与穆武背着人秘议,能会是什么好事呢?前线还在打仗,若是建业城起了乱子怎么办?皇帝又要怎么处理,怎么面对这种背叛呢?
虽然牛乃棠虚张声势说建业城一切尽在掌握,要穆明珠在前面安心对敌,但她略显忐忑的内心还是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
穆明珠合拢了奏章,她没想到用穆武钓出来的,竟然是太上皇。
她心中的情绪已经很淡,大约是因为早已不抱期望。
既然穆武被捉拿,长秋宫封锁,建业城中一时便翻不起风浪来。
“陛下,孟郎君的人来了。”穆雪衣轻声通报。
穆明珠回过神来,精神一振,道:“让他进来。”
来的乃是替孟非白传信的扈从。
此前孟非白的人来,送上的信中画了一只咬钩的鱼。然而下一封信中,鱼却是吃了鱼饵,在钓钩周边游荡。
当初建业济慈寺临别,穆明珠与孟非白半夜长谈,确定了从梁国后宫入手、离间梁国皇帝与两大部族的计划,突破口就在诞下大皇子的贺兰贵妃。
鱼咬钩,是说孟非白安排的人成功取信于贺兰贵妃。
鱼迟疑,却是贺兰贵妃对于做太后并没有把握、不能立时下定决心。
所以戚公公秘告于贺兰贵妃之事,所谓独孤府中小管事悄悄传话,其实并没有这回事儿。
这本是谣言杀人之计,却也在建立在可信的客观条件下。
早在开战之前,穆明珠便推演到了这一步,若邓玦水师设伏顺利,梁国大军受挫,梁国皇帝必然要回头依靠独孤部与贺兰部的力量。而梁国刚从部族转为国家的时候,宫中就有去母留子的习俗。梁国皇帝会赐死贵妃贺兰氏,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
要一个贵妃去杀一个实权皇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要还有一丝退路,以贺兰氏的性情多半不能完成这种转变。
所以戚公公告诉贺兰氏的,正是后路已经全断,不奋起反击,便只能等死。
此时这封从长安送来的密信,鱼儿终于再次咬钩。
孟非白匠心独运,在鱼眼处以朱砂点了血泪,看来颇为震撼。
穆明珠轻轻一叹,真心实意盼着贺兰氏成功得手。
她正在思考,却听帐外脚步声响起,乃是邓玦前来。
邓玦这阵子负责与荆州西府兵联络。
西府兵的水军占据了长江上游,另有步兵数万在建平郡。
建平郡在上庸郡之南四百余里,如今上庸郡重新为朝廷夺回,梁国大将吐谷浑雄率兵却在襄阳之西。
若建平郡、上庸郡与襄阳同时出兵,吐谷浑雄所领兵马将无处可退、无法可躲。
而这正是穆明珠希望看到的局面。
邓玦入内,简短有效道:“西中郎将谢钦已听召,只待陛下御令。”
因四年前梁国南下,最后撤兵之时,邓玦曾制造混乱,与西府兵起摩擦,掩护西府兵撤退。
而穆明珠为了掩护邓玦的双重间谍身份,下诏申饬了西府兵。
这次要建平郡的西府兵出动,当然要先消弭前仇。
所以非得邓玦亲自去走这一趟不可。
他虽然回来汇报简短,但在建平郡不知对那西中郎将谢钦下了多少功夫,这不是简单赔礼道歉能挽回的事情。
穆明珠抬眸打量了邓玦一瞬,了然道:“无缺这趟受了不少委屈吧?”
邓玦并不是很在意,他瘦削了许多,闻言只是道:“西中郎将谢钦是有些难缠,不过如今的家主谢琼却好说话,否则这趟差事臣也办不下来。”
谢钧瘫痪在床,谢琼又年岁渐长,谢氏家主已经转成了嫡长所出的谢琼。
穆明珠点头,正要问他荆州水师的情况,忽然听到帐外脚步声又响,这次却有几分熟悉。
穆明珠微微一愣,暗想他总不能这样快便赶来,却听穆雪衣通报声又起,这次说的却是:“陛下,左将军求见。”
是齐云来了。
第243章
听得是左将军至,邓玦知机,低咳一声,掩口道:“臣似是风寒未愈,莫要过了病气给陛下。”
穆明珠回过神来,道:“下去让薛医官给你看过,今夜便早点歇了,朕明日再找你议事。”
邓玦这风寒,表面看来是因襄阳城外江上大战,他潜水后湿衣站在岸边一直到日暮而来。但病根还是因为心中郁结,所以断断续续,时好时坏。
穆明珠清楚他为周国付出了什么,对他的病情自然愈发关切。
邓玦心思敏感,感受出皇帝心意之温暖,反而不知该如何回应,只拱手一礼,便悄然退下了。他步出大帐,转过身来,就看到左将军齐云在宿卫引领下已经在等候。
齐云与邓玦打了个照面,因为在皇帝御帐之外,不便言语,都只点头致意。
不过短短一两步路,两人却是将对方尽收眼底,只面上不动声色。
穆明珠与齐云已经许久未见。
仔细论起来,自从永平二年齐云镇守上庸,两人便聚少离多,半年一载才能借着齐云入建业叙职的机会,小团圆半旬。
去岁大战开始之后,两人虽时有密信往来,但真正见面却还是第一次。
眼见门帘挑起,齐云便要进来。
穆明珠扫了一眼帐内,却觉自己案上过份凌乱。虽然每日都有宫人入内收拾,但她要处理的事情实在太多,案上奏章、信件、舆图,还有她自己理顺思绪所写的文书,七零八落摆着,角落里还有她吃到一半的点心。她自己每日如此,已经习惯了,此时要给齐云看到,忽然有些不自在,没有上前迎接,反倒是站在桌边理着摊开的奏章文书,同时笑道:“你来的倒是快,我算着总要明日才到呢。”又问他从哪条路来的。
她要齐云前来,一是建平郡、上庸郡与襄阳三方围剿吐谷浑雄大军的作战方案需要商讨,在邓玦带来好消息之前,他们还要做好二手准备——如果建平郡拒绝出兵当如何;二是围剿吐谷浑雄大军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配合孟非白在梁国离间之计的推进程度,挫败吐谷浑雄之后,周国会立刻出兵,以摧枯拉朽之势杀入梁国内部,与梁国周边的柔然、党项等国形成合力。而领兵入梁,底下分路的将军可以是别人,总领的大将军却只有齐云才最让她放心——不管是能力上,还是忠诚度上。
齐云清楚这团聚有多短暂,因此接到密信之后,星夜兼程、催马疾行,提前一夜赶到,却是丝毫不觉疲累。
他入内望见穆明珠的笑脸,忍不住也柔和了神色,却并不自知。
齐云上前行礼,又答穆明珠所问。
两人在桌边相对而立,互相看着。
穆明珠笑道:“你傻笑什么?”她一开口,才察觉自己鼓起的面颊、上挑的嘴角,原来她也在傻笑。
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在血与火的磨炼下,正需要这样有情人含笑相望的瞬间,让人意识到生命的宝贵美好。
烛火映着两人依偎的影子,随风在帐上摇曳。
与周国皇帝的一室温馨不同,梁国皇帝却处在一室杀机之中。
贵妃贺兰氏认清自己的处境之后,下定决心,密令戚公公协助行事。
在那之前,贺兰氏借着生病的原因,派宫人去求肯皇帝,让她的家人入宫见一面。
拓跋弘毅答允了。在他,这权当是给贺兰氏死前的恩典。
贺兰氏的长兄前来。
贺兰氏的母亲早在她入宫之前便病故了,否则她也不至于在宫中走这样多的弯路、至如今才看清皇帝的真面目。
贺兰氏躺在病榻上,看应召前来的长兄。
这些年来,随着她做了贵妃,又诞下皇长子,家中父兄的官是越来越大了,手底下的兵也越来越多,原本以为他们一族便这样往顶峰走去,谁知道随着皇后独孤氏之死,这一切戛然而止。独孤氏死后半年,贺兰氏终于认清事实,皇后死前的话并不是因为恨她,皇后说的都是真话。
她的长兄跟记忆中的样子很不同了。
这些年来贺兰氏在后宫,入宫来见她的家人一般都是兄长的妻子,又或是父亲续弦的妻子。
“娘娘病了,好生歇息。”她的长兄在三步开外,说的话还不如后宫来探望的嫔妃亲热。
贺兰氏原本想要见家人,隐隐是想要请求族中亲人保护的,可是忽然之间,一个念头蹿上来——要杀她这件事,究竟是皇帝一人下令,还是一场合谋?
她手足冰冷,望着熟悉又陌生的哥哥,彻底明白过来,真到了极端的情况下,连她的存在,都妨碍族中父兄。
他们其实只要大皇子便足够了。
她发起抖来。
贺兰氏的长兄疑虑,道:“娘娘怎么了?可是高烧了?”便上前来要查看。
贺兰氏往角落缩去,警惕地盯着长兄,看着他刻意露出的笑容,却不敢吐露半句自己的计划。也许是她把情况想得太坏,可她不得不如此,一旦她死去,大皇子的下场觉不会好,要么会死在宫斗之中,要么成为父兄的傀儡。等到时机成熟,父兄便会除掉大皇子,换成他们的儿子上位。
那个位置太诱人,叫她只能怀疑一切。
贺兰氏有些神经质地高声喊来侍女与戚公公,背对长兄,道:“你去吧。”
贺兰氏的长兄摸不着头脑,想不出原因来,只当她自幼娇纵、病中又闹脾气,只得依言退下。
好在贺兰氏从前嚣张天真,有一出没一出的事情做得太多了,这事儿报到皇帝拓跋弘毅那里去,并没有引起重视。
毕竟拓跋弘毅现在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了。
而另一边贺兰氏心里种下了怀疑的种子,又对戚公公的话深信不疑,于是看身边人的一举一动,都像是别有用心。长兄像是与皇帝合谋,皇帝像是要杀她,独孤部更是恨不能生食其皮肉。
在这深宫之中,她唯一能信任的人只有戚公公了。
她很认同戚公公的分析,皇帝那夜前来乃是要见她最后一面的,只是她突然生病中断了谈话。
戚公公说,按照汉人的说法,就是死刑犯也得吃饱了再上路,哪里能让贵妃吐过之后空着肚子走呢?
贺兰氏认为有道理——因为皇帝正是极爱钻研中原人那套道理的。
她已经进入了一种半疯魔的状态,夜里红着眼睛不能入眠,深怕忽然有人闯进来拖着她去处死。
可是另一半的她,理智尚存,清楚她必须做好准备,在皇帝动手之前,先下手为强,救她自己,也救她的孩子。
贺兰氏连着几日下来,又是生病,又是夜里少眠,整个人很快瘦下去,但眼睛却越发亮起来。
就像是一枝在大风中疯狂燃烧的蜡烛。
第七日,她派宫人去请拓跋弘毅。
贺兰氏命那宫人带了她的一副画像前去,那画像正是她初入宫那年、伴驾游猎,要宫廷画师描摹下来的。
画中她高坐马上,少女之龄,骄矜而又美丽。
拓跋弘毅百事缠身,本不欲前去,见了这画像却是微微一愣,由之想到了他当初与独孤氏的初见,而他没有见独孤氏最后一面,也不曾听到她最后的话语。
其实若论感情,拓跋弘毅与已故的皇后更加深重,此时想起独孤氏,愧疚又起,移情到即将死去的贵妃贺兰氏身上,竟拿了这画像,暂且抛下国事来见。
贺兰氏坐在妆镜前,凝望着镜中那个瘦削的女子,只有一双眼睛亮得吓人。
戚公公为她插上最后一支玉钗。
贺兰氏闭了闭眼睛,听到外面圣驾已到的通报声,调整情绪,再睁开眼睛时,半垂了眼睛,神色变得天真而又乖顺。她知道皇帝曾因为她的骄矜感到新鲜,也因为她稀少的乖顺而大加称赞。
她已经换了鲜亮的舞裙,殿中酒菜早已备好,宫人奏起丝竹。
贺兰氏站起身来,在皇帝走入殿内的时候,旋转起舞往他面前而去,拖了他的手,在他诧异的眼神中垂眸一笑,道:“那日陛下前来,却被妾病体扰了兴致。妾今日以舞抵罪,还望陛下宽恕。”
她跳的舞,正是当初在府中被皇帝一眼看中时所跳的。
时至今日,她才明白吸引了皇帝的并不是她的舞姿,而是她的部族身份。
拓跋弘毅被她拉着,在案前坐下来,望着起舞的贵妃,一时有些恍惚,想到这样的舞姿今后再不得见,也有些怅然。
他边欣赏歌舞,边慢慢饮酒。
他喝的酒,乃是经过身边试毒的宫人尝过的,这是他在赵太后时期养成的好习惯了。
一舞毕,贺兰氏额上冒汗、衣衫单薄,一阵香风刮到皇帝身边来,嗔怪道:“陛下只管自己喝酒,妾却是热坏了……”她有鲜卑女子的豪爽,随手拎起案几上原本摆着的酒壶来,自己吞了满满一大口,抬眸看向拓跋弘毅,忽然狡黠一笑,凑上来堵住了皇帝的嘴。
拓跋弘毅已有小半年不入后宫,方才观舞已经勾起了兴致,此时温香软玉在怀,作为男人便迷瞪了片刻,不等反应过来,已饮尽了贺兰氏渡来的酒,只觉辛辣之中犹有贺兰氏唇上的口脂香。
第244章
吻到深处,贺兰氏主动牵着拓跋弘毅的衣领往内室走去。
这种情况下,拓跋弘毅无暇去思考。
外面的灯烛暗了,宫人都退出去,只戚公公守在门边。
颠鸾倒凤,亦不过片刻,当身体得到了满足,拓跋弘毅的理智便夺回了掌控权。
一想到躺在他身边的,这个温香软玉的女人,不日便将在他的授意下变成一具冰冷的尸体,饶是拓跋弘毅这样的人也汗**倒立。
他坐起身来,穿衣欲走,想着贺兰氏的事情不能再拖下去了。今夜回去之后,便让宫人送毒酒于她。
贺兰氏一直在紧张等待毒发,此时见他起身要走,不禁大为焦急,忙也坐起身来,从后面抱住他,柔声道:“陛下今夜还要往哪里去?”
拓跋弘毅却没了方才的兴致,有些恼恨自己竟跟贺兰氏同床,冷声道:“朕还有国事要处理。”
贺兰氏正在焦急,却听拓跋弘毅“嘶”的一声,捂着肚子弯下腰去。
“陛下怎么了?”贺兰氏一愣,凑过去看他的脸。
拓跋弘毅因为疼痛,面容紧皱,竟是一时说不出话来。
贺兰氏一颗心乱跳,想要叫戚公公进来,又怕拓跋弘毅并不是毒发。
拓跋弘毅终于透过气来,却无力高声说话,因为疼痛虚弱道:“传医官……”他感到腹中这疼痛不同寻常,从赵太后手中练出来的机警,让他意识到了什么,忍着剧痛往门口走去,同时张嘴要唤宫人入内。
贺兰氏在旁眼明手快,立时双手合拢,捂住了拓跋弘毅的嘴。
拓跋弘毅睁大眼睛瞪着她,拼命要甩开她。若非疼痛让他恍惚,贺兰氏岂是他的对手?
他意识到贺兰氏的险恶用心,心中又急又气还有深切的惧怕,通往门外的路不过五六步,他却像是永远都到不了了。
他这一生,从未如此绝望过。
忽然内室的门轻开一道缝,有人闪身入内。
拓跋弘毅此时已经视物模糊。
来人正是戚公公。他在内室门外时刻留意着里面的动静。
戚公公与贺兰氏合力,将拓跋弘毅捂着嘴,拖拽回到床上。
此时拓跋弘毅毒性已发,却还没能立时毙命,而正殿之外,守着无数皇帝的扈从。
若是这次两人杀不了拓跋弘毅,死的就会是两人。
戚公公拼命用了力气,贺兰氏却比他更疯狂,她还有孩子要保护。
她抬起蓬松的大枕头压在了拓跋弘毅面上。
两个人并肩而上,用胳膊肘死死隔着枕头压在拓跋弘毅面上。
拓跋弘毅剧烈挣扎,所有的呜咽都消失在压紧的枕头里。
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还有满心壮志未实现,竟会如此死于妇人宦官之手。
终于拓跋弘毅停止了挣扎。
贺兰氏担心他有诈,仍不敢挪开身子,又压了片刻,直到戚公公推她的胳膊,她才回过神来。
她浑身都在发抖,指甲也断了两根,却仍是伸手去揭那枕头。
暗红的血从拓跋弘毅口中涌出,涂满了他半张脸,也染在了枕头上。
而拓跋弘毅,双目圆睁,虽然**却不能瞑目。
贺兰氏手上一颤,枕头滚落在床上,她浑身脱力,有些失神地望向戚公公,又望向窗外——窗外一派宁静,层层宿卫并不知里面发生了什么,大约以为皇帝与贵妃还在快活。
她重又看向戚公公,颤声道:“现在呢?”
在杀死拓跋弘毅之前,贺兰氏根本没有想过之后的事情,这是她的拼死一搏,却并不敢奢望成功的几率。
在她心中,拓跋弘毅就像是一座沉重的山,遮住了全部的阳光。
她为了求生,只能徒手劈山,可是却从未想过山真能为她所破。
“娘娘莫要声张。”戚公公真正动手杀了梁国皇帝,也有些回不过神来,咽了口唾沫,依照计划低声叮嘱道:“今夜且如常睡下,明日宫门一开,奴便出宫往娘娘家中去。”
贺兰氏一颤,犹疑不定。
戚公公像是明白她的担忧,又道:“事情已经做成,贺兰部与娘娘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您家中父兄必然会想办法遮掩此事……”
贺兰氏守着死去的拓跋弘毅过了一夜。
次晨天还未亮,戚公公便掐着时间出宫。
拓跋弘毅半年来第一次踏足后宫,入的又是平素最跋扈的贵妃宫中,皇帝身边的宫人也看眼色,不敢上来打扰。一直过了皇帝平时晨起的时辰,还不见皇帝叫人,跟随的宫人才试探着入殿,却被立在殿中、手持铜镜端详容颜的贺兰贵妃给轰了出来。
“急什么!若要陛下醒来,见着我未曾修饰的脸,我要你们好看!”贺兰氏拿出自己从前的架势来,横眉看去,又暧昧道:“今日我起迟了,陛下昨夜难道便不累吗?你们也不体恤陛下,叫他睡个安稳觉。”
宫人不敢硬闯,只能退出去再等。
直到前朝的军报送来,管理军务的大臣也派人来请陛下,宫人才不得不再次入内。
这次不管贺兰氏说什么,宫人都要入内了——贵妃这亲手画的妆容,用时也太久了些。
便在此时,贺兰氏的长兄赶到。
贺兰氏此前疑心他已知皇帝用意,此时见了他,先是松了口气,继而却又提起一颗心来,先问道:“传话的太监呢?”
贺兰氏长兄冷着脸,并不理会她,只对要入内的宫人道:“你们且退下,我去唤陛下晨起——还有要事与陛下相商。前朝的大臣有话说,只管叫他们来找我。”
宫人们方才对着贵妃敢硬闯,但此时见了贵妃长兄,又听对方说与皇帝有正事相商,便又犹豫着退下了——这半年来是战事繁忙,但在这之前,皇帝与贵妃长兄的关系却很好,一同游猎、一同吃酒。贵妃在后宫,管不到他们;但贵妃长兄却能在前朝说得上话。宫人们卖了贵妃长兄这个面子,再度退下。
兄妹二人斜着身子进了内室。
“这!”纵然已知发生了什么,贺兰氏长兄望着床上皇帝的僵尸,还是惊掉了舌头,一时说不出话来。
贺兰氏却有一夜的时间思考,此时快速道:“若是遮掩不过去,咱们阖族都难逃一死。”
“你还知道这道理?若不是为了阖族性命,我今日为何还要奉父亲之命,甘冒奇险前来?父亲那边已经在安排医官,等下我会出去说陛下突然病重,传召医官……”
凭借着贵妃在,贺兰部族在宫中经营多年,手中的人不多、却还够用。
贺兰氏听着族中的安排,望着床上死去一夜的枕边人,只是麻木点头,唯一的惦念便是她的孩子。
只偶尔飘过一丝念头,那个帮了她的戚公公去了哪里?他果真是个普通的宦官吗?
而在周国境内,自襄阳大败之后,吐谷浑雄领兵驻扎在野外,既没能攻下襄阳,又失去了上庸郡,只发信给朝中,要等皇帝的指令再动兵。
然而他要等,周国大军却不答应了。
建平郡、上庸郡与襄阳三处出兵,合力围剿吐谷浑雄的军队。
双方人数相当,梁国骑兵更悍勇、技术也高超——他们是自幼在马背上长大的,而周国骑兵有地利、且有半数新投入战斗的兵马,锐气逼人。
两边打得旗鼓相当,吐谷浑雄在包围之中,时不时被断粮草供给,渐渐陷入窘境。
他没有料到建平郡会出兵,否则他原本可以南下从西边突围而出。
就在这种情况下,梁国朝中传来消息,说是皇帝拓跋弘毅突染恶疾,病笃难治。
吐谷浑雄原本以为这封信是周人伪造的,也许真的信使被劫持了,但他仔细检查过后,确认乃朝中所发,非系伪造。
暗夜之中,吐谷浑雄听着四面八方的喊杀声,戎马半生,却第一次生了退意——难道真是天意?
他并非鲜卑人,从姓氏便能看出他本是吐谷浑国的人。
这样一个外族人,在梁国最大的依仗便是梁国皇帝拓跋弘毅。
如今梁国皇帝病笃,朝中那二十多个部族谁会理事?届时他这个手握重兵的异族大将,又会是什么下场?
若梁国皇帝不能及时痊愈理政,那么朝中主事之人,甚至不用特意做什么,只要粮草输送短上几日,便能杀他与众将士与无形。
吐谷浑雄了解梁国内部的情况,那些乱七八糟的部族,正如他的母国吐谷浑一样,根本没有什么忠君的理念,若不是梁国皇帝在上面压着,早就自己人抢牧场、田地打起来了。
甚至梁国皇帝这场突如其来的病,背后未必没有那些部族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