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邓厂长被叫去罗湖区开会,回来后,整个人脸色都不怎么好,叫厂里几位领导开会。然后宣布市里的决定。
“要把福利房变成集资房?”
不到半日,这件事很快就在家属区传开了。这回是建设局下的命令,邓厂长也无权更改。
之前大家都眼馋福利房,但是说句不好听的,其实他们也不报什么希望。毕竟只有24套,厂里领导那么多,都在等着分福利房。他们这些员工肯定没戏。
大家顶多也就是背后议论。可这回变成集资房就不同了,各家掏真金白银出来买,除了老家已经有房子的职工,不能再买房。许多职工都有资格争取。
就算这次分不到,下次也能轮到他们。
机械厂马上变成央企,不愁接不到单子,他们的福利待遇肯定也会提高。
筒子楼空前的热闹,之前已经放弃福利房,也都加入讨论。苏以沫放学回家,从门口到上楼,这短短几百米距离,就遇到好几伙人在议论这事。
有人拉着领导家属问,“那集资房到底要出多少钱啊?要是钱太多,我们可出不起。”
有那爱八卦的妇女就举身边的例子,“我有个表姐在电子厂,听说他们就是集资房,每平1600。只要出一半就成。但是只有一半产权。”
集资房的产权由单位和个人两个部分组成。个人全额出资就拥有全部产权,个人部分出资,拥有部分产权。
如果想拿到全部产权,只要把单位出的钱补齐。
不过集资房比福利房好的一点是,集资房如果辞职,你出钱的部分还是属于你的。福利房却不一样。一般都是满十年以上,工厂才会将福利房过户到职工名下。如果没到年限辞职,那福利房就不属于你。自然也不可能买卖。
大家一听每平要800,后面那房子,面积好像是70平,那就是五万六,这……谁出得起啊。
不少人议论纷纷,之前是工作年限不够,这次是卡在钱不够。能不失望么?
有那脑子活的人就问,“能不能贷款?”
他们逛街经常会接到商品房的传单,说起来,每平1600算便宜的。那些商品房贵的要四五千多呢,贵了三四倍。
有人显然已经打听清楚了,“集资房不能办按揭贷款。”
一听不能按揭贷款,大伙心情别提多郁闷了。这送到嘴边的桃子,偏偏他们买不起。比没看到还更让人难过。
有些人家肯定是出不起这个钱的,于是就隐晦地撇了撇嘴,“看来能买得起房子的还得是领导。”
领导工资可比普通员工要高。就拿邓厂长来说,一个月有一千呢,而普通员工也才三百出头。
众人也无话可说。谁叫人家是厂长呢。
也有人心存奢望,“如果能便宜点就好了。”
不止其他人这么说,张招娣数着家里的存款,也发出这样的感慨。
如果真的要五万六,他们也买不起。白折腾一场。
将钱数好放回钱匣,叮嘱丈夫明天把钱拿去银行存了。可是没得到丈夫回应,一抬头,这才发现丈夫正在发呆。
张招娣碰了碰他胳膊,“你想什么呢?”
苏爱国回神,“没什么。遇到一个问题,看不太懂,所以……”他揉了揉眉心,理科,尤其是需要实际操作的理科,必须看到实物才行。光看书只能学到理论,没办法结合实际情况。他这几天进度很慢。
他晃了晃脑袋,放下书本,答应明天就去存钱。
张招娣心痒难耐,巴巴看着他,“厂里什么时候公布集资额的数目?”
苏爱国还真不清楚,“后天。领导们要开会讨论具体数目。”
张招娣点点头。就在这时,房门被人从外面推开,苏以沫走了进来。
她刚才是去听人聊八卦去了。主要是看大家对集资房的反应以及这些人知不知道是爸爸出的力。
好在这些人消息并不灵通,并不知晓爸爸和季先生的关系。
但是那些人说得对,五万六,一般家庭都出不起这么多钱。苏爱国也一样。妈妈做生意赚得是挺多,但是也只干了三个多月,赚的也有限。
她打开床头柜的抽屉,取出自己的钱匣子里,递给张招娣,“妈,这里是我的存款,你看看能不能凑个整数。”
张招娣知晓女儿挺宝贝这些钱,现在为了买房居然主动贡献出来了,她心里着实感动,但还是推了回去,“你也只有几百块钱。恐怕不够。要是真拿不到,咱们再等等。反正集资的钱也是为了盖新房。咱们还是有机会的。”
苏以沫想想也是。她看向爸爸,“季爷爷有没有说什么时候给咱们厂批地?”
苏爱国颔首,“他是会批。不过要等厂里跟一汽合并后才会批。现在厂里没那么多钱拿地,这事要再等等。”
苏以沫挠了挠头,“邓厂长有没有说什么时候才能合并啊?怎么谈这么久?”
“快了吧。听说正在商谈价格还有人员安置问题。”苏爱国毕竟不是领导,具体内幕他还真不知道。
苏以沫也就没再问。
三天后,厂里终于确定了数目。房子每平按照1000来算,五五开,70平,就是三万五。出多少钱就占多少份额,想要房产证,必须把剩下的份额全买才行。
集资房是以集体名义的房产,单个户主没有房产证。但是如果你把钱全部补齐,那就是个人出资。厂里自然可以帮你办房产证。不得不说很人性化。
个人最低出资一万才有资格选房。当然因为僧多肉少,谁出的钱最多,房子就优先给谁。也是最大限度保证公平。
这条消息一出,大家没人说领导不公平。
出多少钱占多少份额,合情合理。
不少人都在讨论,“你家准备报名吗?你出资多少?”
“我们家孩子多负担重,这几年也只攒了两千块钱。你呢?”
“我家比你家强些,但也只能掏得出五千。”
“哎哟,你可比我会过日子。”
……
这样的对话在家属区处处可见。
只要是正式职工,户口在鹏城,家里又没房,就有资格参与选房,甚至单身职工也行。照理说单身职工负担轻,攒的家底应该多些。但是等这些人去报名,一问才知,其他人最低出五千。好家伙,他们有资格也没用。攒的那点钱根本不顶用。
单身是没负担,可同样的,这些人年龄也小,工作没几年,又能攒多少钱。
反观结了婚的人家,夫妻俩都有工作,夫妻俩六七百,除去吃喝,也能攒个五百,一年就有六千,两年就有一万二。真的比不过。
苏以沫得到消息后,就跑回家,问爸妈,“咱们家能出多少钱?”
张招娣做了个手势。
苏以沫看懂了,“才一万六?这么少?你们之前不是双职工吗?”
妈妈又那么会过日子,穿过的衣服都舍不得扔,怎么才攒这点家底。
张招娣看了眼丈夫,“你爸每月还得寄一半钱给你爷奶呢。”
苏以沫蹙眉,一半?那就说得通了。
她把自己打听来的消息告诉两人,“大事不妙了。咱们家可能真的比不过人家。我刚刚可是跟邓舒月打听。现在已经有好几家出到两万块钱。这才第一天报名,后面肯定会越来越多的。”
苏爱国和张招娣面面相觑。两人都着急起来。
这么好的机会如果错过,多可惜啊。而且他们好不容易找关系,让季先生把福利房变成集资房,还送了礼才促成此事。要是没成,他们白白为别人做嫁衣。想想就憋屈。
可是他们钱不够啊。那能怎么办?
张招娣一把拽住丈夫的胳膊,焦急道,“不如跟你爸妈借吧?这么多年,你每个月雷打不动都转给他们钱。农村都是自己种地,花费不了几个钱,他们应该攒下不少吧?”
苏爱国刚工作那两年,工资可是全部寄给爸妈的。结婚后,寄了一半。总共九年时间。每月就按一百来算,九年也有一万了。
再加上他们自己的一万六,总共两万六,他们肯定能超过其他人。
苏爱国张不开这个口。当初因为只给一半钱,养父母就把他臭骂一顿。说他白眼狼,不知感恩。
这会开口借钱,他们肯定以为他不想赡养他们,说不定会生气。
张招娣也知晓丈夫为难,想了想,“我来打吧。就算我跟他们借的。大不了我打借条。”
苏爱国张了张嘴,到底没说什么。
苏以沫从爸妈的只言片语听出点名堂。爸妈好像跟爷奶那边关系不好啊?那妈妈借钱,他们恐怕不会同意。
但是买房确实迫在眉睫,苏以沫还是很想促成此事,关系不好没关系,只要许以重利,不怕他们不心动。
苏以沫给他们出了个主意,“如果他们不肯借钱。妈,你可以给他们利息。比银行还多的利息。”
张招娣一愣,下意识脱口而出,“向爸妈借钱还要给利息?”
说完后,她看向丈夫,对方眼神黯淡,恐怕不给利息还真不行。
苏以沫见爸妈尴尬,主动岔开话题,“爸妈,你们商量下给多少利息可行?怎么也得比银行利息高,他们才能心动。”
家里的钱都是苏爱国去存的,银行现在存一年的利息是8.64%,存两年是9.36%,存三年是10.08%,存五年是11.52%。
苏以沫听着爸爸报数据,暗暗咂舌,这利息也太高了吧?怪不得物价涨得那么快。
她想了想,“咱们就借一年。就说给他们10%的利息。他们肯定愿意。”
张招娣心里不是滋味,嘴里咕哝着,“居然比银行利息还贵。这什么父母。”
瞅了眼丈夫难看至极的脸色,她又主动打着哈哈,“没事。反正我现在做生意挺赚钱,用不了多久就能还上。”
苏爱国握紧媳妇的手,低低道,“他们是我的养父母,不是亲生的,你体谅一下。要是他们不肯借,你也别跟他们吵架。咱们过咱们的日子。”
张招娣也知道丈夫的心结,见他情况不佳,也没有说什么,点点头,“我知道了。”
翌日,苏以沫放学径直回了家。家属区热闹非凡,依旧讨论着集资房的事情。
她到家时,妈妈已经出完摊回来了,与爸爸两人并肩坐在沙发上。
两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说话。苏以沫有些哭笑不得,将书包摘下扔到沙发上,“你俩表演哑剧呢。”
苏以沫一屁股坐在两人中间,一手搂一个,晃了晃他们的身体,“怎么了?你们吵架了?”
张招娣率先回神,“没吵架。我和你爸在想办法呢。”
苏以沫一愣,瞬间反应过来,“爷奶不肯借?”
张招娣摇头,“不是不借。而是他们的钱都存银行了。还有半年才到期。现在取出来,之前那半年就白存了。你爷奶的意思是让我们把之前的半年也补给他们。”
苏以沫听懂了,也就是说借半年,也要给10%的利息。相当于一年20%的利息。这可比高利贷还狠。
苏爱国了解自己的父母,闷声道,“咱们还是别问他们借钱了。你现在借钱,咱们就等于欠他们人情。回头他们指不定在村里怎么编排我不孝呢。咱们是既花了钱又欠了人情,不值得。”
张招娣之前跟公婆吵过一架,她当然不想低他们一头,听了丈夫的话没有坚持,只是“钱不够怎么办?”
这招没戏,苏以沫一拍大腿,“咱们换个人。”
苏爱国和张招娣刚才想了半天,愣是没想到管谁借钱。
苏爱国还有个养姐,就是养父母的亲生女儿,跟他同岁,嫁进老家那边,但是家境并不怎么样。估计拿不出这么多钱。
张家那边就更不用说了。比苏家还穷呢。张招娣至今都不敢回家。
找季先生借钱就更不行了。之前欠了人情还没还,这回再借钱,苏爱国脸皮没那么厚,张不开嘴。
他们俩想不通还能找谁借钱。现在一听女儿张口就来,显然她已经有了主意,于是齐齐看向她。
苏以沫想的办法就靠谱多了,“我们可以向邓厂长打听啊。那些名次已经排除在外,跟我们家关系好的,我们可以跟他们借。利息就按照10%。都是一个厂的,我们在这边买房,有房在这儿,他们也不用怕我们跑了,再说利息还这么高,肯定有人心动。”
苏爱国和张招娣一听这主意,两人面面相觑,还别说,这主意真不错。
两人在厂里干了好些年,谁还没几个朋友。真要开口借钱,还是能借到的,更何况还给这么高的利息。再一个,这次他们家帮忙借钱,下次对方买房,他们反过来帮人家。
买房可是大事,真正能掏得起全款,整个家属区都找不着一个。不借钱,不求人,根本不可能。
张招娣当即表示,“我明天就去找张语打听。”
苏爱国点头,“成。”
还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没想到这么快就想到办法了。
苏爱国看着女儿笑容藏不住,没忍住捏了捏女儿的耳朵,“还是我闺女聪明。”
苏以沫乐得嘿嘿笑。


第29章
翌日一早,张招娣没去海鲜市场进货,而是去邓家找张语。
张语刚照顾完婆婆吃完饭,正打算打扫卫生,看到她来了,还有些纳罕,“你今天怎么没去摆摊?”
张招娣拉她坐下,“我找你有事。”
张语猜想她是为了集资房的事,也没有多惊讶,这些天有许多人登门,张招娣一直忙着做生意,她还以为苏家放弃了呢。她一边叠衣服一边跟她说话,“现在最后一名出资两万。我看你家够呛。”
张语对苏家的事知道得一清二楚,包括苏爱国每个月都要寄一半工资给父母,她也有所耳闻,之前张招娣没来报名购买集资房,她也不觉得惊讶。
张招娣没想到才一晚上时间,最低都有两万了。没想到这些人平时不显山不露水,攒了这么多钱。
张招娣算了一下数字,她起码得要借五千,才勉强挤进前二十四名。
可愿意借五千的人家,关系必须得好。
她找谁呢?
张招娣在脑子里把自己能想到的朋友都过了一遍,始终没找到头绪。
张语见她迟迟不说话,脸色变来变去,猜想她心有不甘。但是再不甘又能如何,这次买房没有一位职工说不公平。靠财力比拼,钱不够,就只能怨平时不攒钱。
张语碰了碰张招娣的胳膊,宽慰她,“要我说,你还是再等等吧。这回集资这么多钱,再加上咱们马上就要跟一汽合并。到时候会过来一批工程师,那些人可都是精英。待遇只会比现在更好。肯定会给这些人盖集资房。咱们这些人也能沾到便宜。不必急于一时。”
她这也是好心。毕竟苏家肯定拿不出两万。
但是张招娣不这么想啊。现在的福利房拖了好几年才盖成,新房还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呢。再一个新来的工程师,肯定先紧着这批人,什么时候才能轮到他们这些普通职工呢。
好东西吃进肚里才安心。她才不指望下次。
不过她也听出张语话里的意思,“你们家没报名啊?”
张语扫了眼主卧方向,叹了口气,“我们家还不如你们家呢。”
他们家可是有个药罐子。每月光药费就要两百出头,再加上营养费,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她省吃俭用,这么多年也只攒了八千多块钱。
张招娣眼睛一亮,自己的机会不就来了么?
她搓了搓双手,然后握住张语的手,阻止她叠被子,“张语,咱们关系这么好,我就直说了哈。”
张语见她这么客气,佯作不乐意的样子,“咱俩谁跟谁,你还跟我见外,有什么话你就直说呗。”
张招娣叹了口气,“不怕你笑话。我其实挺想住新房的。不为别的,就为了摆摊。电动三轮车就不用说了。电瓶天天得拎到楼上充电。就连煤气罐我也得搬。要不然熊孩子在院子里玩炮仗把煤气罐点了,你说我找谁说理去。新房不一样啊。地方宽敞,有专门充电的地下室。”
张语听她细细一掰扯,确实挺有道理。但是她说句实话,谁家没有困难。就像她家,小月至今还睡沙发呢。不过话不能这么说,她从容如流点头,“那你确实应该住新房。可……可你钱够吗?”
张招娣激动地拍了下自己的大腿,“就是钱不够啊。我这不想跟你这边借点吗?你放心,我借一年,每年给你10%的利息,不让你吃亏。”
张语倒吸一口气,10%利息比银行给的都多。但是……
她试探问,“你差多少啊?”
“五千。”张招娣跟她露了底,“我们家只攒了一万六。”
张语吃了一惊,居然有这么多家底,看来张招娣确实会过日子。
说句实话,就冲这利息,张语都愿意借这笔钱。但是张家攒了好几年才攒这么多。借五千得猴年马月才能还得上啊。
张招娣知道她担心,于是向她透了个底,“不瞒你说,我之前卖馒头赚了不少。现在卖花甲、生蚝和卤花生,虽然比不上卖馒头,但是每个月也能赚六百。再加上我男人。最多借两年,我肯定能还你。到时候利息一分不少。”
张语有些惊讶,每个月居然能赚这么多。不过她还真做不了主。她打算跟丈夫商量,又担心丈夫不同意,回头张招娣觉得她丈夫小气,就换了句说法,“咱们家有老人,最近身体不太好。吃的还没拉得多。我担心……”
一切尽在不言中。万一老人吃不进饭,肯定要送医院抢救。医院那可是消金窟,指不定要花多少钱呢。
张招娣也明白她的意思,“那你和厂长商量一下。得紧着你们自家用。如果真没闲钱,我再找别人借也成。”
张语与她客套一番,答应晚上给她答复。
张招娣这边还要赶着去批发市场,也没久留,说了几句就走了。
急于知道张语的答复,张招娣今天只批了一百斤花甲,下午六点多就收摊回来了。
吃完饭,张招娣就到了邓家。
张语正在招待客人,都是前来打听集资房的邻居。
得知最低也要两万,不少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有客人在,张招娣也不好提借钱的事,目送一波又一波客人离去,等了一个小时,客人才陆陆续续全都离开,张招娣才找到机会跟张语说话。
张语中午已经跟丈夫商量好了。
邓厂长这边刚开始确实犹豫。毕竟一次借出五千,家里只剩三千,万一母亲出事要用钱可怎么办?
可他又想到上回医生说的“该吃吃,该喝喝”,摆明让他回家料理后事,不由叹了口气。
邓厂长犹豫再三,还是答应借这笔钱。
他也不怕苏爱国不还这笔钱,毕竟认识这么久,苏爱国什么脾气,他知道得一清二楚。
张语这边把名单拿给张招娣看,“这些都是出资人。”
前去厂长办公室报名的职工总共有有一千多号。她这边只有前三十名。三十名出到一万五。
张语提醒她,“你这边要是出到两万一,能排到二十名。”
张招娣看着名单,不少人的名字她连听都没听过,看上面的级别也不是很高。级别高的领导只有刘副厂长和云副厂长。云副厂长就不必说了,他家只有一个孩子,而且孩子还很小。花钱的地方不多。能攒这么多钱一点都不意外。但是刘副厂长有这么多钱,就有点出乎张招娣的意外。
张语见她盯着刘建国的名字,笑着解释,“之前因为市里要把福利房改成集资房,几位领导都很生气。但是这事已经是板上钉钉,再也改不了。不少职工也都前来报名。有些人是全家出力,所以钱很多。刘家有两个孩子,他来厂里没多久,跟这些人比,不占什么优势。”
张招娣点点头,随即又道,“如果这些人往上加钱,我还真没办法了。”
邓家肯定不会把钱全借给她。五千就是极限了。
张语知道她在试探,算是婉拒,“有时候人就得信命。这次不成,还有下次。”
张招娣颔首,打算明天就让丈夫报名,末了自嘲一笑,“三天后截止。一切看命。”
张语见她这么说,也跟着松了一口气。
眨眼三天过去,集资房名单下来。
苏爱国得到消息,当即就告诉妻子和女儿。
张招娣和苏以沫之前一直悬着一颗心。毕竟时不时都要听爸爸回来汇报进展。谁谁谁又往上加钱了,谁谁谁又上升了一名。为了不让名次掉下去,苏爱国不得不往里加钱。
张招娣甚至把这个月的营业额也加进去,苏以沫的零花钱也掏出来顶上。
原先两万一,最终被他们添到两万两千六百三十四块钱。名次排到十五名。
之所以排这么前,是因为苏以沫说,出钱多的人肯定会优先选房。她可不想天天爬六楼。于是张招娣只能拼了。
终于尘埃落定,张招娣一直悬着的心终于稳了,她不用再担心被人挤下去。
苏以沫得到消息,举手提问,“爸,咱们什么时候能入住?”
她实在受不了筒子楼,这么多户挤在一块,真的太吵了。
苏爱国已经打听清楚,“交完钱就给钥匙。工人都已经撤了。”他打开窗户示意两人快往外看,“外面的架子都拆完了。”
张招娣当即催促他赶紧去交钱,然后早点拿钥匙。
苏爱国从抽屉里拿出钥匙,还不等他出门,张招娣和苏以沫忙跟上去,“我们一块去。是先交房先选房吗?”
苏爱国一愣,摇了摇头,“不是。房子已经选好了。按照名次来的。”
这时候的房子是装不起电梯的,都是多层(最高六层)。苏以沫可不想每天爬六楼,她迫不及待追问,“咱们家是几层?”
苏爱国笑道,“四层。”
苏以沫吃了一惊,“为什么是四层?”
他们家排名15,多层的话金三银四,四层应该很早就被选走才对。
苏爱国解释,“一楼都是家里有老人和孩子,住一楼方便。”
苏以沫恍然,她倒是忘了这点。这边买房都是全家一块掏钱。尤其是出钱最多的几户人家,都是双职工,工作没法带孩子,肯定要老人帮忙。
张招娣得知住四楼,叹了口气,“得亏这边有地下室可以充电,要不然我天天拎着电瓶爬四楼,腿不得累酸了。”
一家三口往外走。院子里已经挤满了人。
不少人拽着邓厂长,问他什么时候再盖集资房。
现在好不容易尘埃落定,终于不用再担心自己的名次被挤下去。
见对方不死心,还要挤过来,邓厂长往后退了一步,立刻道,“正在跟政府沟通,等地批了,就会盖房。这笔钱作为福利资金,全部用于盖房。你们现在当务之急不是问我什么时候盖房,而是攒钱。”
大伙没再追着邓厂长问。是啊,盖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盖好的。他们问也没用。邓厂长自己都没买到房呢。他比谁都急。
张招娣三人跟着邓厂长往厂里走,邓厂长看着苏爱国的眼神带着羡慕,语气却还算宽和,“你们打算什么时候搬家?”
既然有了集资房,肯定就要搬进新宅,现在住的房子就得腾给别的住户。
苏爱国笑道,“看完房再说吧。”
邓厂长也没有说什么,新住户自然就是一汽的工程师。上面还没谈成,苏家自然不用急着搬走。
苏爱国这边到了财务交款,拿到钥匙,于是就带着媳妇和女儿看房。
苏以沫一开始以为是毛坯交付,没想到墙面已经被粉刷好了,地面也是大理石瓷砖。除了没有家具和电器,跟精装修也没甚差别。
这房子比张招娣预想得还要好,她又惊又喜,“这装得也太好了吧?”
之前不是福利房吗?厂里怎么这么省得?
苏爱国压低声音解释,“原本这些房子是分给领导们的,所以财务很舍得花钱。但是谁能想到上面风向说变就变了。所以……”
张招娣明白了。这就跟有些品行不好的厨子,给客人做的菜糊弄,做给自己吃的菜就做得很干净。
苏以沫不厚道地捂嘴偷笑,“这些人是给别人做了嫁衣,我要是他们,估计能郁闷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