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掌柜想起秦遇来这儿的目的,忙不迭道:“秦院首是要住店吧,秦院首光临寒舍,是寒舍的荣幸。咱客栈里还有一间天字号上房,顶顶好的,又清幽又雅致,还特别宽敞,你们四个人住绝对没问题。而且不但包三餐,点心瓜果,热水,房间还有冰盆。”
掌柜多说一说,秦遇脸上的笑容就勉强一分,他不需要这么好的住所。这种豪华版房间,他也住不起。
秦遇抿了抿唇,道:“掌柜,你”掌柜仿佛知道他要说什么,立刻道:“小店有今日,都是托了您的福,院首安心住,房费给你打五折,一天只收您六百文。”
秦遇想,1300文打五折,不是650文吗。等等,这不是重点,重点是……
掌柜拉着秦遇的手就往楼上走,“秦院首,老朽带您看看房间去,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老朽让人给您改了,对了,您喜欢什么花儿,老朽让人给您备上。”
掌柜的脚力是真好,一口气上楼,说话都不带喘气的。
他手一推,房门打开,清淡的空气扑面而来,窗户大敞,外面蓝天白云,还能看到不远处的湖泊,波光粼粼,很是漂亮。
总之一句话,这房间贵是贵,也对得起它这个原价儿。现在掌柜给他打五折多,秦遇也不矫情,略做思索后,决定受下了。
掌柜笑盈盈问:“院首可还满意。”
秦遇点头,拱手对掌柜道:“如此,遇就谢过掌柜好意了。”
“不客气不客气。”掌柜心里的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他还是很看好秦遇这位院首,若是此次秦遇考上举人,那他们客栈的生意以后会更火爆。
就算秦遇落榜了,也没关系。这世上有几个读书人科举考试是一帆风顺啊,肯定有坎坷。这次就先卖个好。
秦遇若是没中,下次再来时,他也不怕,房价提高,再按八折报价,不也一样么,名声和荷包他都要,总归是不亏的。
掌柜心里算了几个来回,面上还是一副欢喜样,又说了几句好听话才离去。
秦崇恩他们也跟了上来,等秀生关上门,秦崇恩才捋着胡子笑,“没想到这次刚来郡城,就碰上这么一件好事。”
秦遇颔首。
秀生和老仆一起把东西规整好,这个时候房门被敲响了。
“秦公子,掌柜让小的给您送东西来。”
秀生望向秦遇,秦遇点点头,秀生这才开门。
屋外站了两个人,一个手捧鲜花,一个捧着托盘,托盘里放着精致的茶水点心。
两人进去,不过眨眼功夫就退出去来。但屋里很快弥漫出花朵的香气。
第54章 八月六号的乡试
八月六号凌晨,贡院的外面聚集了一大片考生,衙役提前在周围点燃了火把,把漆黑的夜照得亮如白昼。
人数如此多,却少见喧哗,大部分人在窃窃私语,或者负手养神。
秦遇背着书箱排在队伍中,秦崇恩叮嘱了他几句,就和其他人退开了。唯恐说的越多,秦遇越紧张。
老实说,秦遇是有些紧张,不过还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
他身后排着的苏秀才就没那么好的定力了,抖着声儿跟秦遇道:“今年来参加乡试的考生有2356人,怎么这么多啊。”
他本来还期望考生人数少一点,这样他考上的几率也大一点。可是现在,他自己都快没信心了。
秦遇吐了口气,低声道:“苏兄,莫要想太多,乡试考的也是一个心态。”
苏秀才点点头,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小声念叨起来。跟他一样的,还有很多人。
队伍在缓慢行进,接近卯时了,才轮到秦遇。
还好这是夏天,秦遇心道,若是寒风腊月里,在后半夜等几个时辰才遭罪。
一个官兵拿着文书,比照秦遇的面容。另一个官兵搜查秦遇的书箱,然后让秦遇把外衫脱了,身上只着单衣单裤,上手搜身。还有一名官兵在检查秦遇的鞋袜中是否有字条。
还有一名举人给秦遇作保,保证秦遇是秦遇。
这种严格到几乎有些羞辱性的检查,不是没被考生抗议过,但是官府态度很强硬,不接受就不准参加乡试。
然后考生们就蔫了。
秦遇除了有点别扭,倒还算接受良好。若是寒窗苦读数载,最后被作弊的压下去,那才真要气吐血。
考生们偃旗息鼓,不也是考虑到此吗。
主要这作弊之事有前例,以前就有考生把小抄藏袜子里,或者藏衣服夹层里,还有藏在笔身中,书箱夹层里,只有众人想不到,没有那群想作弊的人做不到。
官兵终于检查完毕,确定没有问题,对秦遇挥手:“好了,进去吧。”
秦遇穿上外衫,背上书箱后进入贡院。
他站在人群中等候,直到太阳出来,所有考生进入贡院,主考官们和副考官们才来。
与院试一样,乡试的主考官同样是天子钦点,主考一届就换个地方。杜绝有人想行贿舞弊的可能。
一众考生在主考官们的带领下,给圣人上香,然后副考官又说了考场规矩。
众人听的很认真,虽然他们早就了解过,可是此刻听到副考官疾言厉色讲述,还是忍不住头皮一紧。
考场规矩可以简化为几段话,除非考场大火,那么不管发生什么情况,贡院的门都不会开。
哪怕你在里面生病了,发热的快要死了,也只会由贡院里给你指派的大夫给你治病,不会允许你出去,就算你主动弃考都不行。
成朝刚建立时,规定没有这么变态。只是有一回乡试,有人借着病重的由头,带走了同伙科举舞弊的证据,幸好最后查明,还了所有考生一个公道。
于是从那以后,天子就添了这么一条科举规定,宁可错杀,绝不放过。
而贡院里的大夫医术如何,就看官府的良心和你自己的运气了。
副考官严厉的声音终于落地,众人在官兵的带领下,进入号房。
秦遇观察了一下号房,发现比院试时的考棚好多了,里面很干净,头顶的瓦片也是八成新,遇上雨天,肯定不会漏雨了。
秦遇进去后,把东西放下,又拿出布巾擦了擦,还撒了些草药粉,也不知道有没有蚊虫,但撒上总归安心。
号房是修成一排排的小房子,每一竖排之间,隔了七八米远。
主考官们不时巡查,而官兵几乎会定时定点巡逻,堪称三步一兵,五步一哨,严防死守。
锣声一响,厚厚的题卷答卷草稿卷分批下发,秦遇仿佛都听到了隔壁仁兄吞咽口水的声音。
乡试连考九天,一共三场考试,每三天为一场。
第一场考试考帖经,墨义和经义,算是考验考生的基础。
秦遇快速浏览一遍,忍不住牙酸。
科举这么多年,科举大部分内容又要求在四书五经里出,出题的大人们绞尽脑汁,怎么刁难考生怎么来。
除了最开始的一小部分题还算正常,后面的差不多是截搭题,截上题,截下题,长搭,短搭,反正就是要你懵。
打个比方,中庸内容里“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注】
考题中只出现“言顾行,行顾言”,这就是截下题了。
如果考题是“言顾行,行顾言,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这就是妥妥的隔章搭题。把完全不相临的话,给你安排在一起。
若只是隔章搭还好,最怕考官把形意相近的句子放一起,稍微有个粗心,就栽进去了。
若是运气再背点,出题人冷酷无情的给你把两本书的内容搭一起,那才是叫考生抓耳挠腮,痛苦烦心。
秦遇呼出口气,开始磨墨,他发现磨墨特别静心,平稳情绪。
等到墨磨的差不多了,他才开始答题。
而秦遇周围,对面的考生已经答了好一会儿了。
太阳越升越高,日光一闪不闪的炙烤着大地。
空气中渐渐传来了饭香味儿,秦遇恍若未觉,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垫在下面的面巾上。
非是他不知饥饿和炎热,而是此刻他答题非常顺畅,他舍不得中断这场好状态。
直到未时三刻,他才暂时停了笔,向路过的衙役提出买两个蒸饼。
那衙役看了他一眼,没说什么,很快把饼给他。
还好是夏季,饼还有些余温,秦遇细嚼慢咽,配着一点清水咽下。
然后起来在号房里走动,他揉了揉太阳穴,让自己清醒些。
休息了一刻钟,他接着答题,这一答就到黄昏,后心的位置,衣衫汗湿又穿到半干。
他把答卷妥帖放好,然后拉铃,他需要小解。
回来后,秦遇又看了一会儿第一场的整个题量,发现他今天一天,就答完了整个题量的一半。
他将自己所答检查一番,发现没什么错漏,然后才买晚饭,照就是两个蒸饼。
周围传来炒菜的香味儿,秦遇鼻子动了动,随后垂下眼,心道自己吃的是肉饼,是肉饼。
天色快黑了的时候,他要了点清水,然后简单擦洗了一下面部,脖子。
重新换了一件单衣,躺在木板床上,很快就睡着了。
次日天未亮,秦遇就醒了,他起床简单洗漱,然后小解。
回来在号房里活动身体,天边泛明时,秦遇又买了两个蒸饼,然后就着晨光继续答题。
而大部分考生,这个时候才刚醒。
不是他们贪睡,而是很多考生进入贡院第一天,都会特别紧张兴奋,晚上睡不着,自然就起的晚。
这是秦秀生去外面打听到的,回来时还笨拙的劝秦遇,让他在贡院里放松,该吃吃该睡睡。
秦遇虽然早猜测过这种情况,但秀生第一次来郡城,人生地不熟的,还硬撑着胆子到处为他搜罗消息,还是让秦遇很受用。
午饭后,秦遇被一道经义题难住了。倒不是没有头绪,而是他不知道该用哪一种答案。
经义题非常主观,有时候好与坏都在主考官们的一念之间。他能答出来没问题,但也要契合主考官的偏好。
听闻,这位主考官欣赏风流才子。不会又是个理想派吧。
秦遇有点头疼,最后决定把两种答案中和一下,好不容易答完,休息半刻钟,用了点温水又继续。
第三天上午,秦遇就把第一场所有的题目都作答完了。
他全部检查一番,确定没有问题,才把题卷,答卷,草稿卷分门别类整理好,随后买了两个蒸饼。
士兵多看了他两眼,再给秦遇蒸饼时,故意把蒸饼撕扯成了几瓣。
秦遇开始还以为这士兵故意在为难他,但很快他反应过来,自从他入了贡院,到现在为止吃的都是蒸饼。
士兵不会以为这是什么新的作弊方式,以为蒸饼里纸条吧。
秦遇扶额,他只是单纯觉得蒸饼饱腹省事啊。而且可以少去茅厕。
下午申时,收卷。
考生们可以出号房,在贡院内活动一下,秦遇不想动,他趴在桌子上睡觉,结果被人唤醒了。
苏秀才眼底青黑,面容憔悴,把秦遇吓了一下。
“苏兄,你这是”他眉头微蹙,苏秀才身上有股明显的汗臭味儿。
但苏秀才此刻的注意力完全不在自身形象身上,他嘴唇干裂,声音颤抖:“秦兄,这次的题好难。”
苏秀才上午脑子都胀了,根本不知道自己写了什么。他已经生了退意。
秦遇也看出来了,叹道:“苏兄,你现在要不要去树下透透气。”
“算了,我同你一道儿吧。”秦遇起身,拉着他往外走。
一路上,他又说了不少话宽慰苏秀才,总算让对方好受点儿。
他们顶着大太阳,终于跑到树下,那里已经站了很多人,大家也都是在讨论第一场的考试题,抱怨题出的太难,还有考生白着脸,抱着头,毫无形象的蹲在地上,嘴里喃喃念着:“我会错意了,怎么办,我会错意了……”
秦遇心里一咯噔,偏头一看,见刚才还被他劝好的苏秀才,这会儿脸色也跟着白了。
“苏兄。”秦遇唤他。
苏秀才对上他的目光,强颜欢笑:“我我还好,放心吧秦兄,我听你的劝。我还好,真的。”
后边他就不怎么说话了,秦遇也由着他,事实上,秦遇也感觉现在有些乏。
他站在那里,偶尔有一阵凉风,伴着树叶的沙沙声,听的秦遇昏昏欲睡。
作者有话要说:注:“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出自《中庸》
第55章 第二场考试
第二场考试很快来了,考的是策论,经义和诗赋,三者占比在6:1.5:2.5。
秦遇当时一滴汗就顺着额头下来了,他没想到第二场考试的诗赋占比这般大。
他的心,扑通扑通跳的很快,一下一下,敲击着他的耳膜。
秦遇长长呼出口气,又着重看了一下策论题,还好,策论题的难度对他来说不算大。
其中涉及到了一些浅显的民生,然后就是历史事件。基本是不痛不痒,没有直击敏感话题的问题。
“咦,这是……”秦遇神色有些变化,但很快恢复如常。
他再看占比小半的诗赋,秦遇对主考官们的性格有了一个大概了解。
主考官们,副考官们既是监考乡试的人员,又是出题人。后续的阅卷也由他们做主,录取谁与否,众人会先行商量,在最后由话语权最重的主考官定夺。
求稳起见,在答策论的时候,秦遇放弃了以前的务实,这次文字,辞藻华丽,整一个理想主义。
不过到底性格使然,他中间还是小小插了几条可行的小建议,尽量把自己摆在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
而轮到那道让他之前微微变脸色的策论题时,他停了停。
那道策论题的题目为“申商助国否”。
这里就要了解【申商】指的是谁,所谓【申商】,说的是两个人,即:申不害和商鞅。
这二人都是法家里响当当的人物。
而提到商鞅,又会下意识想到商鞅变法。商鞅变化推动了秦朝的进步,但其严酷之烈同样闻名。这与儒家思想,并不相合。
根据之前的出题内容来看,考官们明显是儒家的簇拥,不说排斥法家,想来也是无感。
但为何又要出这么一道题。秦遇算了算,发现这道题还是一道大题。
他又琢磨了一下题目,秦遇猜测,不管这句话本来意思如何,但考官们的意思,应该是让他们对严苛之法进行驳斥。
说句不好听的,屁股决定脑袋。
为官者少有清白,一旦事发,肯定希望自己能被宽大处理。这显然与申商之意相悖。
秦遇心里有了思绪,开始组织语言,而这个时候,天色也晚了,他只能停笔。
一天策论答下来,秦遇感觉自己都快虚脱了,不止身体累,心更累。
他将答卷收好,这才抬头看了看天色,已经是日落西山了。
他拉了拉响铃,示意自己要去茅厕,当他快靠近茅厕时,一股臭味直冲鼻子而来。他下意识皱了皱眉,随后同情被分到茅厕附近的考生。
他这个念头刚落,几步远外的考生突然干呕,撑着桌子吐了。
士兵嫌恶的走过去收拾,而那名考生站起来后,身子晃了晃,直勾勾向后倒去,重物落地的闷哼声,听的人都跟着疼。
本来在收拾污秽的士兵脸色更臭了,飞快骂了句晦气,扔掉扫帚,拖死狗一般,把那名考生拽走了。
秦遇心跟着往下沉,此时身后传来催促:“茅厕到了,进去吧。”
想到里面的脏污,秦遇屏住气,进去后飞快解决了,然后匆匆出来。
身上的臭味许久才散,秦遇回去后,烧了点热水,简单擦拭上半身。随后又用凉水抹在太阳穴,人才清醒点儿。
他现在其实很饿,但是什么东西都吃不下。最后觉得这样不行,还是又烧了热水。
贡院里是允许考生带风炉的,它的外表像一个小鼎,里面放炭火,上面烧水就可以。
秦遇往热水里放了点糖和盐,搅拌均匀后,缓慢饮下,整个人才舒服了点儿。
天色黑下来时,空气中还有些热风,秦遇躺在床上睡下,手边放了一件外衫,深夜时候,气温会降,到时候身体本能会把手边衣服往身上盖,这样不会着凉。
他看重乡试,但更看重自己的身体,只要他好好的,一切都还有希望。
一些老秀才也知道这个理儿,尽量顾着身体,但第一次参加乡试的新生显然没想的那么细致,他们觉得大夏天热都快热死了,怎么可能会着凉,他们中一部分人身体素质好,扛住了。但另一部分人就没那么好运气了,第五天的时候,又有一名考生倒下了。
这给众人的心里,无形中增加了一层压力。
秦遇想着那道策论,心里构思的差不多了,然后提笔答题,之后答经义,顺畅极了。
然而这种流畅止步于诗赋。秦遇看着诗赋题目,眉头紧锁,几乎就没怎么松展过。草稿卷上写了一首又一首诗,最后却悉数作废。这些诗都有一个缺点,平淡。
诗赋题目让考生以“春夏秋冬”为题。
这个范围就大了,可以写季节,也可以写四季中出名的花朵,或者天气。
如同春天,可以写桃花,牡丹花,夏天可以写荷花,秋天写菊花,冬天可以写梅花,也同样能写雪。
再随后,以花喻人,以景喻人等等。
这种任由考生尽情发挥的题目,对于真正的风流才子来说,简直是游鱼如水,虎归山林。
然而对于秦遇来说,就是因为题目范围大,他反而更加不好发挥,还不如给他局限一种事物。
所以这一次,他几乎是踩着点儿答完题,把所有卷子上交时,他简直身心俱疲,恨不得就那么躺下,好好睡一觉。
可是身体越疲惫,他又睡不着,号房里又闷热的紧,他打算出去走走,顺便去看看苏秀才。
他是在半途遇到苏秀才的,对方好像也是来找他,然而两三天未见,苏秀才的脸色更差了,两颊凹陷,整个人明显瘦了。
秦遇怔住,轻声唤道:“苏兄。”
苏秀才眼珠子动了动,然后才聚焦,对秦遇扯了扯嘴角。
两个人都没说话,只机械性的在通道内来回走着,大部分考生也不像第一场考试后,那么兴致勃勃的讨论了。
但秦遇注意到,人群中有几位考生手执折扇,虽然衣着狼狈,但确实满面红光,藏不住的得意之色。
这世上,落魄和意气风发都是任你怎么也装不出来的。哪怕他们都尽力掩饰了,可眼神还是还是会出卖心底深处的情绪。
发现这一点的,不止秦遇一人,很快有人上前跟那几位暗藏欢喜的考生交流起来。犹如众星捧月一般。
秦遇扫了一眼,就收回了目光。他和苏秀才选了一块阴凉地儿,毫无形象的一屁股坐在地上,靠着一块石头闭目养神。
苏秀才本来失落到极点了,他其实有很多话想说,但话涌到嘴边,他发现那些话太丧气,就不敢说,怕影响秦遇。他一个人憋闷的慌,坐着看地上的蚂蚁,结果身边传来有规律的呼吸声,他偏头一看,发现秦遇睡着了。
他有点想笑,但嘴角刚翘起又压了下来,重重叹了口气。然后,听着秦遇平缓的呼吸声,不知怎么的,他也睡着了。
两人最后是被贡院里的士兵叫醒的,让他们回号房。
秦遇和苏秀才迷迷糊糊站起来,感觉之前那种疲惫沉闷的心情都散了七八,苏秀才感觉更强烈,进来贡院好几天了,这一个时辰的觉是他睡的最安稳最踏实的。
这一次,他笑的真心实意了些,还给秦遇鼓励。
秦遇也笑着鼓励他,然后在士兵的催促下,回到自己的号房。
晚上的时候,秦遇终于买了一份荤菜,好几天没吃到肉,第一口吃下去的时候,其实他是有点不舒服,但缓了一会儿,再接着吃一块,他就察觉到肉香了。
肚子跟着唱空城计,咕咕的叫,秦遇大口大口吃着饭菜,仿佛那是什么美味佳肴一样。
第三场考试,考律法,算学,经义,杂文,以及诗赋。
秦遇:………
秦遇气闷的看着诗赋题,发现这次诗赋题限制了范围,让他稍微顺了点气。
他先把算学,杂文答了,算学是他的强项,他几乎没有错漏,等他答杂文时,贡院里突然传来两道虚弱的喊声,很快又没了。
后来秦遇才知道,那两道虚弱的喊声是考生濒死时求救的声音,其中一人还算幸运,捡回了一条命,另一人就没那么好运了。
而究其原因,是因为夏天天气炎热,食物容易变质,那两人也不知怎么搞的,午饭断断续续剩到晚上吃了,又喝了生水,导致肠绞痛。
去世的那一名考生据说先前就有些不好了,是坐他对面的考生说的,言是咳嗽,脸色泛红,应该是夜里受了凉。
艰苦的环境和体质降低,没抗住病痛,最后交代到了贡院。
当然,秦遇现在是不知道这些事,士兵们处理的又快又狠,根本不会影响其他考生。
秦遇开始答经义和律法题,他将时间分配的很好,把其他题都做完了,检查一遍后,刻意余下两个时辰来作诗。
他知道他第二次考试的诗赋不出众,那么这一场肯定要有一些亮点。
诗赋题目为“未明求衣赋”。
这句是出自《周书》“天子未明求衣,日旰忘食,犹恐万机不理,天下拥滞。”【注】
通俗点来说,就是形容天子特别勤恳爱民,日理万机。
夸就对了。
但读书人又好面子,所以又不能明着夸,要含蓄。而这个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当今天子跟以前朝代的明君放到一起。
有点儿那么一种,不说白,却要表达白的意思。
但是这需要考生对历朝历代稍微有点名气的皇帝有数,大致了解这些皇帝的生平和光辉事迹,不要犯了本朝的忌讳。
而了解这些,平时肯定要多看史书,多积累,所以这条“捷径”,也不是随便能走。
这对平民学子就难,人家也想看,可上哪儿找那么多书。
意识到思维发散,秦遇甩了甩头,把多余的杂念甩出去,专心作答。
作者有话要说:注:出自《周书》“天子未明求衣,日旰忘食,犹恐万机不理,天下拥滞。”
第56章 乡试结束
乡试第九天的下午,烈日炎炎,空气中热意蒸腾,让人们的视觉都产生了扭曲。
然而贡院外却聚集了一大批人。他们像是不知道晒似的,拼命往贡院门口挤,被士兵呵斥了又退后,过一会儿又挤过去。
秦崇恩一行人和苏家大哥也在其中。
仆人有些担心秦崇恩,怕这么大的太阳把人晒出个好歹,小声劝着。
秦崇恩却摇了摇头,“不行,老夫没有亲眼看到遇儿出来,老夫不放心。”
秦秀生闻言,本来想跟着仆人劝两句的,又闭上了嘴。
自从秦遇进了贡院,这些天他们在外面也没有过好,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秦秀生第一次知道,原来贡院里是会死人的,在他心中,秀才已经是顶顶能干的人物了,但是到了这里,却卑贱的像草芥一般。
其他人谈起往年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死去的考生,最多摆着手说句“可惜了”。
那么多年的努力,那么鲜活的人命,最后只有轻飘飘的三个字。
秦秀生说不出是种什么感觉,只觉得憋闷的慌,每天都要来贡院前逛一逛。
秦崇恩还以为他不懂规矩,跟他说贡院要第九天才会重新开门。
秦秀生不好意思的对秦崇恩说,他在贡院周围熟悉环境。
这样如果秦遇出来那天,有些不舒服,他可以第一时间把人背去最近的医馆。
随着日头越发毒辣,汗水几乎要模糊了众人的眼,大家都被晒的头晕脑胀时,有人高声喊道:“开门了,贡院开门了。”
这话犹如打开了某种开关,刚刚还萎靡的人们顿时兴奋起来。
然而最先从小门出来的却是士兵,他们用布捂住口鼻,抬着担架,担架上还盖着白布。
看到这一幕的人,心里都是一咯噔。
没多久,人群中突然爆发出哭声,所有人的心都跟着提了起来。
秦崇恩也不知道是被太阳晒的,还是人群挤的,身形一晃,差点倒下去,还好仆人和秦秀生及时扶住他。
秦秀生白着脸,安慰道:“伯父,你先别急。遇弟还没出来,我们还要等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