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会为了满足自己的要求而听不到自己对自己的谴责。你不是那种人。你会抱歉,觉得对不起她。你会惭愧,觉得自己道义有亏。你对自己的为人要求严格,你会为此后悔。后悔就迟了。

我作为你的顾问,不得不为你各方面都想到。我觉得除非杜先生坚持要离婚,你不能提出离婚。当然,这并不是说,你一辈子该由她作主。

姚宓

彦成把姚宓的话反复思忖,不能不承认她很知心,说得都对,也很感激她把自己心上的一团乱麻都理清了。可是他没法儿冷静下来,只怨她“好冷静”。

他写信感谢姚宓为他考虑周到,承认自己的确会对丽琳抱歉,也会自己惭愧,也会鄙薄自己而后悔。但是他说:“我是从头悔起。”

他接着说了两句愿望的话:“可是,顾问先生,你好比天上的安琪儿,只有一个脑袋,一对翅膀。我却是个有血有肉的凡人,有一颗凡人的心。要我舍下‘她’——或者,要是‘她’鄙弃我,就是撕去我的半边心,叫我终身伤残。”

他又觉得不该胡赖,忙又转过来说:他知道人世间的缺陷无法弥补,只有人是可以修补的。他会修改自己来承受一切,只求姚宓不要责怪。随她有什么命令,他都甘心服从。

他到姚家去把信带在身上。他和姚太太同听音乐,心上只想着这封信,料想这是他和姚宓之间末一次通信了。他闷闷从姚家出来,往办公室去接丽琳,走到半路才想起忘了把信送入姚宓的书橱。他不便再退回去,心想反正立刻会见到姚宓,设法当面传递吧。

办公室里只有外间生个炉子,丽琳和姚宓同坐在炉边,看书。彦成跑去站在一边,问问她们看的什么书,随即走入里间,从书橱里找出一本书,大声说:“姚宓,你看了这本书吗?”他随就把信夹在书里交给姚宓。丽琳看见书里夹着些纸,伸手说:“什么书?我也看看。”姚宓忙着点头,一面把指头夹在书里说:“让我先记下页数,别乱了。”她把书拿到书桌上去,翻出纸笔记完,立即递给丽琳。彦成看见书里仍然夹着些纸,心想:“糟了!糟了!”屋里并不热,他却直冒汗。可是他偷眼看见丽琳偷偷儿从书里抽出来的只是一张白纸。姚宓像没事人儿一样。彦成觉得姚宓真是个“机灵”的知心人;姚宓想必已经原谅他了。

过一天,他到了姚家,带着几分好奇,到书房去看看姚宓是否回信。他夹信的书里有一张纸条儿,上写“随你有什么命令,我也甘心服从”。

彦成想:“她说得好轻松!她知道我对她服从,多么艰难痛苦吗?”他也有几分气恼,又有几分失望,觉得她不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憋不住从拍纸簿上撕白纸,也写了一句话:“假如我像你的未婚夫那样命令你,你也甘心服从吗?”他回家后自觉孟浪,责备自己不该使气。他只希望姚宓还没有来得及看见,他可以乘早抽回。可是姚宓已把字条拿走了。

姚宓只为彦成肯接纳她的意思,对他深有同情。她写那句话,无非表示她很满意,并未想到其他。经他一点出,自觉鲁莽;可是仔细想想,她为了彦成,什么都愿意,什么都不顾,只求他不致“伤残”。所以她只简单回答一句话:“我就做你的方芳。”

彦成看到她的回答,就好像林黛玉听宝玉说了“你放心”,觉得“如轰雷掣电”,“比肺腑中掏出来的还恳切”。他记起他和姚宓第二次在那间藏书室里的谈话;如今她竟说“愿意做他的方芳”。他心上搅和着甜酸苦辣,不知是何滋味。不过他要求的不是偷情;他是要和她日夜在一起,永远在一起。

他回到自己的“狗窝”里去写回信,可是他几次写了又撕掉,只写成一封没头没尾的短信:“我说不尽的感激,可是我怎么能叫你做我的方芳呢。我心上的话有几里长,至少比一个蚕茧抽出的丝还长,得一辈子才吐得完,希望你容许我慢慢地吐。”

他和姚宓来往的信和字条儿,姚宓没舍得毁掉,都夹在一张报纸里,竖立在书橱贴壁。自从“汝南文”的批评文章出现后,姚宓不复勤奋工作,尽管她读书还很用功。她每天上班之前,总到她的小书房去找书。每天——除了星期日,总在办公室上班。看信写信,在办公室比在家方便。

第十五章

余楠丢失了姚宓的稿子,有点心神不安。过了好多天之后,他的忧虑渐渐澄清。他觉得自己足智多谋,这点子小事是不足道的。善保容易打发,他如果再开口讨这份稿子,就说姚宓已经亲自向他索取。他不用说稿子还了没有,反正这事姚宓已经和他直接联系,不用善保再来干预。如果施妮娜或姜敏建议要批判或展览这部稿子,他只要说,姚宓亲自来索还了。他得留心别把话说死,闪烁其词,好像已经还了。如果姚宓自己再来索取呢,那就得费些周折。不过他看透这个姚宓虽然固执任性,究竟还嫩,经不起他一唬,就退步了。她显然没敢向傅今去要。对付她可以用各种方法推诿,或者说不记得放在哪儿,或者说,记得已经还了,或者,如果她拉下脸来,就干脆说,稿子已经归还,她不妨到他家来搜寻。看来她碰了一次钉子,不会再来。

他不知道姚宓和她妈妈商量之后,确是说,稿子已经归还她了。不然的话,罗厚会捏着拳头吵上门去,许彦成也会向傅今去告状。

姚宓的稿子即使没有丢失,余楠也懒得再写什么批判文章。他为那篇文章很气恼。因为施妮娜大手大脚,擅自把稿费全部给了姜敏,只事后通知余楠一声,好像稿费全是她施妮娜的。尽管没几个钱,余楠觉得至少半数应该归他。文章是他写的,江滔滔加上许多不必要的抄袭,结果害他余楠的原稿都给去掉二三千字。事务工作姜敏是做了不少,施妮娜除了出出主意,却是出力最少的一个。“汝南文”四人里,姜敏是工资最低、最需要稿费的人。可是,如要把稿费都给姜敏,也该由他余楠未卖这个情面呀!可笑姜敏又小姐架子十足,好像清高得口不言钱,谢都没谢他一声。余楠觉得当初幸亏也没有用心写,因为是集体的文章,犯不着太卖力。现在他打定主意,关于姚宓的事,他能不管就撒手不管了。只是对施妮娜他不敢得罪,她究竟是傅今夫人的密友。

这天施妮娜来找他。他忙叫宛英沏上妮娜欣赏的碧螺春,一面拿出他最好的香烟来敬客。

施妮娜脸色不怎么好看,可是见到余楠的殷勤,少不得勉强敷上笑容。她让余楠为她点上了烟,坐在沙发上叹了一口长气,说道:

“余先生,要年终总结了。我听了听老傅的口气,咱们图书资料室的事不用提了。”

“什么事?”余楠茫然。他只觉得图书资料室的事妮娜应该先和他谈。

“就是方芳闹的事,图书室是咱们管的。不过这是属于私生活的事,还牵涉到有面子的人呢,干脆不提了。”老傅也同意我的意见。问题只在咱们外文组,报不出什么像样的成果。说来说去,只有姚宓那一份宝贝资料吗?”

“傅今同志对‘汝南文’的批评文章怎么说呢?”

“我叫滔滔给他看看。滔滔乖,先不说是谁写的。他一看不是什么最高学府的刊物,就瞧不起,看了几眼,说‘一般,水平不高’。滔滔就没说破‘汝南文’是谁。反正只那么一篇,不提就不提吧。没有成果也不要紧,只是得先发制人,别等人家来指摘,该自己先来个批评。”

“批评谁呢?”

“自我批评呀!该批评的就挨上了。你说吧,要是大家眼望一处看,劲儿往一处使,一部《简明西方文学史》早写出来了,至少,出一本《文学史大纲》没有问题。”

余楠附和说:“要大家一条心可不是容易啊。”

“依我说,也并不难”,她夹着香烟一挥手,烟灰掉了一地。“多一个心眼儿只是白费一份力气!苏联的世界文学史也不是每一部都顶用,出版的日期新,理论却是旧的!外行充不得内行。自作聪明,搞出来的东西少说也是废品!不展览也得批评。老傅却说什么‘算了,不必多此一举了’。好!放任自流吗?让腐朽思想泛滥吗?”

余楠暗想,准是傅今没有采纳她的意见。他试探说:“做领导也不容易。”

“就是这个话呀!老傅现在是代理社长,野心家多的是,总结会上,由得他们提出这个缺点,那个错误。得要抓紧风向,掌握火势,烧到该烧的地方去,别让自己撩上。你不整人,人家就整你。老傅真是书生气十足,说什么‘你不整人,人不整你’。那是指方芳的事呀。姚宓他们那个小组也碰不得吗?”

余楠很有把握地说:“他们反正是走不通的。”

“完全脱离现实,脱离人民。抗美援朝,全国热火朝天,他们却死气沉沉。我和滔滔都在沸腾了。我对姜敏说:‘我要是做了你,我就投军去。不上前线,留在后方也可以审讯俘虏。’她,到底是娇小姐,觉悟不高。知识分子不投入火热的斗争,没法儿改造灵魂。我们俩可是坐不住了。我们打算下乡土改去,或者在总结前,或者总结以后。”

“你们不投军吗?”

妮娜笑了。“我老了,滔滔身体又那么弱,能上前线吗?留在后方审俘虏,我们不会说英语,不比姜敏呀。”

余楠笑说:“我行吗?”

妮娜大笑,笑得直咳嗽:“你得太太跟去伺候呢!”

他们转入说笑,妮娜的恼怒也消了。

余楠从妮娜的话里辨清风向,按自己的原计划,像模像样地写了一份小组工作的年终总结,亲自去交给博今,傅今看了很满意。余楠顺便说起,姚宓的那份资料,好多人认为有原则性错误,应当批判。可是他认为已经肯定的成绩,不必再提,当作废品就完了。这只怪小组长把关不严,却不该打击年轻人的积极性。他建议傅今作为外文组的组长,在合适的时候,向小组长指出他的职责就行,不要公开批判,有伤和气——当然他不主张一团和气,可是外文组只是个很小的组,除了傅今同志,还没有一个有修养的党员,恐怕还不具备批评——自我批评的精神,目前是团结至上,尽量消除可以避免的矛盾。

一席话,说得傅今改容相敬,想不到他竟是个顾全大局的热心人。这就好比《红楼梦》里贾宝玉挨贾政毒打以后,王夫人听到了袭人的小报告,想不到这个丫头倒颇识大体。余楠自己大约也像袭人一样,觉得自己尽忠尽责,可以无愧于心。

傅今的年终总结会开得很成功,他肯定了成绩,例如基本上完成了什么什么工作,写出了多少字的初稿等;同时指出缺点,例如政治学习不勤呀,工作纪律松弛呀,思想上、生活上存在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呀等等。总的说来,欠缺出色的成果。因此他提出如何改进工作的几点建议和几点希望。会开得相当顺利,谁也没有为难他。

至于方芳的事,她曾在一个极小的小会上作了一个深刻的检讨,承认自己“情欲旺盛”而“革命意志薄弱”,和她的丈夫恰恰相反。以后她不能向自己的苦闷低头,要努力向她的丈夫学习。范凡认为她是诚恳而老实的。方芳也承认自己是主动的一方,所以被动的那方只写了一个书面检讨,范凡向他提出劝诫和警告,没有公开批评。傅今总结里所说的“生活上存在资产阶级的腐蚀”就指这件事。

倒霉的是朱千里,他没法向老婆证明自己不是方芳的情人,罗厚也没能确切证实是谁。不过朱千里自己说:“反正我也虱多不痒了。不管哪个女人跟我说一句话,她就是我的姘头。”

新年以后,各组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计划,大家继续按计划工作。只许彦成在春分前后接到天津家里的电报,说老太太病重。他和杜丽琳一同请假到天津去住了些时候。

第十六章

罗厚记得姚宓有几本法文小说的英译本,想借来对照着读原文。姚宓却反对这样学外文,说罗厚偷懒,不踏实。她主张每个生字都得亲自查字典,还得认认这个字上面和下面有关的字,才记得住。罗厚不和她争辩,乘她不在家,私下见了姚伯母,就到姚宓的小书房去找书。自从他帮姚家搬书以来,他曾进去过几次,看见里面收拾得整齐干净,他并没在意。他没有站在书橱前浏览阅读的习惯,所以难得去。

他要的书没找到,却发现了许彦成和姚宓来往的信和字条儿,夹在折叠的报纸里,塞在书柜靠边。因为不像一般情书,他拿来就看了几页。原来两人秋游确有其事!他一气读完,自己缩缩脖子,伸伸舌头。好家伙!姚宓疯了吗?要做方芳了!妈妈都不顾了!老许也疯了吗?要离婚!咳,这是从何说起呢。信上没有日期,看来后面还有长信,可是姚宓准是藏在别处了。姚家的事他向来关心,许彦成和他也够朋友,他该找姚宓切实谈谈,又觉得不好开口,还是等老许回来,男人和男人好说话。不过这种事,他能介入吗?

许彦成离京很匆促,他向领导请了假就急忙和丽琳同回天津。姚太太过了两天才接到他的信,说是他妈妈得了胃癌,正待开刀。他没留地址,只说过些时再写信。过了很久,他又来信,说他妈妈已经动过手术,很顺利。他每次给姚太太写信,也给领导写信,所以善保知道他的情况。外文组办公室里都知道。

许老太太安然出院,虽然身体虚弱,恢复得很快。她还是坚决不愿意到北京来。小丽还是不肯离开奶奶,也不肯离开她的姑姑,对父母总是陌生,不肯亲近。彦成夫妇不能再多耽搁,辞别了天津的家人又回北京。

他们是临晚到北京的。彦成当晚就要到姚家去送包子,丽琳说:“咱们先得向领导销假,再看朋友。”彦成说,领导那里反正早有信续假了。丽琳说,这么晚姚太太该已休息了,不能为几个包子去打扰她。丽琳说的都对,彦成无可奈何。他已经多时不见姚宓,也无法通信,只能在给姚太太的信尾附笔问候一句,他实在想念得慌。他知道丽琳是存心不让他见到姚宓,如果明天白天去拜访姚太太,姚宓在上班呢,他见不到。

他们俩明早到傅今的办公室去向博今销假。傅今问了许老太太的病情,就给他们看一份社里的简报。彦成还在和傅今谈话,丽琳看了简报,立即含笑向博今道贺。原来他已由代理社长升做正社长了。范凡当了副社长。彦成接过简报看下去,古典组成立了《红楼梦》研究小组,由汪勃任小组长。另一个小组是“古籍标点注释小组”,丁宝挂是小组长。外文组由余楠和施妮娜分别担任正副组长,原先的四个小组完全照旧,傅今不再兼任组长。彦成看完用手指指着给丽琳看。

傅今正留意看他们夫妇的反应。他承认自己多少失去了点儿平衡,太偏向余楠了。可是余楠靠拢组织,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强,对立场观点方面的问题掌握得比较稳,和妮娜也合作得好。社里人事更变的时候正逢彦成夫妇请假,组长一职就顺顺当当由余楠担任了。不过傅今觉得这事还需解释一番,所以赔笑说:

“我考虑到许先生学问渊博,组长该由许先生当。可是我记得上次请许先生当图书资料室主任,许先生表示对行政工作不大感兴趣。余先生呢,对行政事务很热心。他年纪大些,人事经验也丰富些。我想,请许先生当组里的顾问或许更合适些,没事不打搅,有事可以请教。”

彦成说:“我现成是小组长,又当什么顾问呢?”

傅今说:“小组长只管小组,顾问是全组的。”

彦成笑说:“不必了,小小一个外文组,正副两个组长,再加四个小组长,官儿不够多,还要什么顾问!”

傅今偷看了他一眼,忙说:“这样:领导小组的扩大会议,请许先生出席。”他觉得女同志也得照顾,接下说:“社里现在成立了妇女会,正会长是一位老大姐,我想再加一位副会长,请杜先生担任。”

丽琳忙摇手说:“算了,我不配。我连小组长都要辞呢,单我一个人,成什么小组。不过我不懂,别的组只有一个组长,为什么我们组要一正一副呀?”

傅今忙解释:“研究外国文学得借重苏联老大哥的经验。苏联组因为缺人,还没成立单独的组,暂时属于外文组,当然该还它相当的地位。”

丽琳表示心悦诚服,不过她正式声明妇女会的副会长决不敢担当,请傅今同志别建议增添什拿副会长。许彦成郑重申明他不当组里的顾问,他如有意见,会向组长提出;领导核心小组的扩大会议如要他参加,他一定敬陪未座(他想:反正我旁听就是了)。傅今唯恐他们闹情绪,看样子他们不很计较,外文组的人事更动算是妥贴了。他放下了一件大心事,居然一反常态,向丽琳开玩笑说:“小组长你可辞不得。你们不是夫妻组吗?取消了妻权,岂不成了大男子主义呢!”

丽琳不愿多说,含糊着不再推辞。

他们俩回到家里,彦成长叹了一口气。

丽琳说:“乘咱们不在,余楠升了宫,咱们在他管辖下——也怪你不肯巴结,开会发言,只会结结巴巴。”

彦成只说:“傅今!唉!”他摇头叹气。

丽琳埋怨说:“请你当顾问,干嘛推?”

彦成说:“这种顾问当得吗?”

“挂个名也好啊。”

彦成说:“你干吗不当妇女会的副会长呢?”

两人默然相对。丽琳叹息说:“这里待不下去了。”

彦成勉强说:“其实,局面和从前也差不多。”

“现在他们可名正言顺了!我说呀,咱们还是到大学里教书去,省得受他们排挤。”

“可是大学里当教师的直羡慕咱们呢。不用备课,不用改卷子,不用面对学生。现在的学生程度不齐,要求不一,教书可不容易!不是教书,是教学生啊。咱们够格儿吗?你这样的老师,不说你散布资产阶级毒素才怪!况且咱们教的是外国文学。学生问你学外国文学什么用,你说得好吗?”

“咱们也只配做做后勤工作,给人家准备点儿资料。”丽琳泄了气。“他们要怎么利用,就供他们利用。”

“他们两眼漆黑,知道咱们有什么可供利用的吗!只要别跟他们争就完了。咱们只管种植自己的园地。”

丽琳不懂什么“种植自己的园地”。彦成说明了这句话的出处,丽琳说她压根儿没有“自己的园地”,她呆呆地只顾生气。彦成在自己的“狗窝”里翻出许多书和笔记,坐在书堆里出神。

饭后三四点钟,丽琳跟着彦成去看望姚太太,并送些土仪。他们讲起外文组的新班子。姚太太说,据阿宓讲,余楠已经占用了办公室的组长办公桌,天天上午去坐斑,年轻人个个得按时上班,罗厚只好收紧骨头了。丽琳问起姚宓,姚太太说她在乱看书,正等着你们两位回来呢。

彦成想多坐一会儿,等姚宓回家,因为他写了一个便条要私下交给她。他不能让姚太太转交,也没有机会去塞在小书房里;即使塞在小书房里,怎么告诉姚宓有个便条等着她呢。丽琳却不肯等待,急要回家。彦成不便赖着不走,只好泱泱随着她辞出。

可是他们出门就碰见姚宓骑着自行车回来。她滚鞍下车说:“许先生杜先生回来了!”她扶着车和他们说了几句话。

彦成乘拉手之便,把搓成一卷的便条塞给姚宓。丽琳的第三只眼睛并没有看见。

第十七章

许彦成请姚宓星期日上午准十点为他开了大门虚掩着,请姚宓在小书房里等他。

天气已经和暖,炉火早已撤了,可是还没有大开门窗。他可以悄悄进门,悄悄到姚宓的书房里去。

姚宓惴惴不安地过了两天。到星期日早上,她告诉妈妈要到书房用功去,谁来都说她不在家。那天风和日丽,姚家的小院里,迎春花还没谢,紫荆花和榆叶梅开得正盛,她听见先后来了两个客人。将近十点,姚太太亲自送第二个客人出门。姚宓私幸没把大门开得太早。她从半开的一扇窗里,看见她妈妈送走了客人回来,扶杖站在院子里看花。姚宓直着急,如果妈妈站着不进屋,她怎么能去偷开大门呢?她不开门,叫许彦成傻站在门口,怎么行呢?

她跑出来说:“妈妈,别着凉!”

妈妈说:“不冷!这么好太阳,你也不出来见见阳光——陆姨妈特意挑了星期天来,为的是要看见你”(陆姨妈是罗厚的舅妈),“可是我替你撒谎了。”

姚宓一面听妈妈讲陆姨妈,一面焦急地等着一分钟一分钟过去。十点了,许彦成在门口吗?

姚宓假装听见了什么,抬头说:“谁按铃了吗?”她家门口的电铃直通厨房,院子里听不真。

姚太太说:“没有。你不放心,躲着去吧。”

姚宓说:“……悄悄儿的,让我门缝里张张。”

她从门缝里一张,看见有人站在门外,当然是许彦成来了。她怕许彦成不知道她妈妈在院子里,一开门,就大声叫:“妈妈,许先生来了。”她关上门,自己回书房去,心上却打不定主意。她该出来陪客呢?还是在书房等待?许彦成也许以为她是故意借妈妈来挡他,那么,他就不会到书房来了。假如她出来陪客,她不是早对妈妈说过,什么客都不见吗。

姚太太带着彦成一同进屋。彦成礼貌地问起姚宓。

姚太太说:“这孩子,变成个死用功了!她是好强?还是跟不上呀?”

彦成问:“她在忙什么?”

姚太太说:“一大早对我说,她要用功,谁来都说不在家。”

彦成想:“她是在等我。”心上一块石头落地。他说:“我看看她去,行不行?”

姚太太点头说:“你是导师,叫她放松点儿吧。”

她拿起一本新小说,靠在躺椅里看。大概书很沉闷,她看不上几页就瞌睡了,也不知睡了多久,等她睁眼,眼前的人不是许彦成,却是杜丽琳。

丽琳惶恐说:“伯母,把您吵醒了——沈大妈说彦成没有来,待会儿他如果来了,请伯母叫他马上回家去,有人等着他呢。”

姚太太说:“彦成来了,在阿宓的书房里。”她指指窗外说:“半开着一扇窗的那里。”她一面想要起身。

丽琳忙说:“伯母不动,我找去。”

“你去过吗?靠大门口,穿过墙洞门,上台阶。”

丽琳说她会找,向姚太太连连道歉,匆匆告辞,独自找到墙洞门口。她曾看见墙洞门后有个破门,门上锁着生锈的大铁锁,书房想必就在那里。她轻悄悄穿过墙洞门,轻悄悄走上台阶,看见门上的铁锁不见了,就轻轻地开了门,轻轻地推开。

她站在门口,凝成了一尊铁像。

许彦成和姚宓这时已重归平静。他们有迫切的话要谈,无暇在痴迷中陶醉,不过他们觉得彼此间已有一千年的交情,他们俩已经相识了几辈子。

小书房里只有一张小小的书桌,一只小小的圆凳。这时许彦成坐在小书桌上,姚宓坐在对面的小圆凳上,正亲密地说着话儿。她的脸靠在他膝上,他的手搭在她臂上。彦成抬头看见了丽琳;姚宓回头一看,两人同时站起来。

姚宓先开口。她笑说:“杜先生,请进来。”她笑得很甜、很妩媚。丽琳觉得那是胜利者的笑。

彦成说:“我们有话跟你谈呢。”

丽琳走进书房铁青了脸说:“谈啊。”

姚宓说:“杜先生先请坐下,好说话。”她请丽琳坐在小圆凳上,彦成还坐在桌上,姚宓拉过带着两层台阶的小梯子,坐在底层上。她郑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