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是悲切之语,出自寡妇之口,并无不妥。她这么一哭,西林觉罗氏与胡氏听着,里外不是滋味儿。怎么,你还有个儿子,就活不成了,那我们这既没男人,又没儿子的,不如一头撞死的好!于是,二人看索卓罗氏的妒意,就又上一层。

偏偏索卓罗氏是个得了便宜还卖乖的,看见乾隆扶着儿子灵柩悲切,抱着绵忆上前安慰,口口声声叫儿子喊“皇玛法”。乾隆看见孙子,想起爱子,心中更痛。连带着,对孙子生母,言语中,也多了几分看重。

西林觉罗氏领着胡氏跪在灵堂,低头冷笑。趁人不备,掐一把胡氏。胡氏趁着索卓罗氏哭累了歇气的时候,一头冲出来,对着乾隆磕头,“万岁爷,请您准奴才给王爷殉葬吧!”

乾隆跟愉妃吓了一跳,“殉葬?”

胡氏磕头,直至磕出血丝,“王爷生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大阿哥和侧福晋。大阿哥要撑起荣亲王府一家,侧福晋是大阿哥生母,自然要留下照顾大阿哥。唯独奴才无牵无挂,请万岁爷让奴才代侧福晋殉葬吧!”

愉妃哭哑了嗓子,流泪看着胡氏不说话。

乾隆看看身后众人,叫来正经媳妇西林觉罗氏,“永琪临走的说话,可留下这样的话来?”

西林觉罗氏哭倒在地,“皇阿玛,王爷临走时,已经疼的连话都说不出来了。额娘当时晕倒,儿媳忙着照顾额娘。是侧福晋和胡氏在王爷床前陪伴。这几日,儿媳悲痛难忍,并未过问其他事情。还请皇阿玛降罪。”

愉妃看一向孝顺的儿媳请罪,放开棺材跪在乾隆脚边,“皇上,媳妇出身大家,一向孝顺,永琪得病,她怕臣妾伤心,从来都是陪着笑脸。可是,臣妾知道,她心里,比谁都难受。皇上,是臣妾不好,没能看护永琪到最后,请您不要惩罚媳妇。您要降罪,就降罪到臣妾身上吧。孙子年幼,还有一大家子人,都指着媳妇。您罚臣妾吧,是臣妾没有照顾好永琪。”说着,与西林觉罗氏相拥痛哭。

看到愉妃哭的肝肠寸断,乾隆也唏嘘不已,叫起西林觉罗氏,“你自幼庭训甚严,秉性纯孝,朕岂不知。为照顾婆母,而不能兼顾夫君,此事,朕不怪你。起来吧。”

西林觉罗氏叩头谢恩,扶着愉妃站起来。乾隆吩咐:“快扶你额娘坐下。”对着盖棺太监吩咐:“让荣亲王走吧。”

愉妃一听,又是一阵撕心裂肺之痛,双手紧紧拉住儿媳,哭的天昏地暗。西林觉罗氏忙着照顾婆婆,反而不敢痛哭。

索卓罗氏听了胡氏一番话,不敢十分显眼,抱着儿子躲在一旁。胡氏偏偏不依,上来就撞棺材,“别拦着我,别拦着我,我要去陪爷。侧福晋不能伺候爷,我去!都别拦着我。”

幸好西林觉罗氏治家严谨,早有粗壮嬷嬷上前,将胡氏拦腰抱住,拖在一边,死死按住跪下。

胡氏涕泪横流,嘴里喊着:“爷,奴才对不住您。您临死,最后的心愿,奴才都不能替您完成。奴才对不住您。”

乾隆彻底恼了,一脚踹翻胡氏,喝问:“永琪最后愿望,什么愿望?说!”

胡氏从地上爬起来,打袖子里取出一张纸,打开呈上,“万岁爷请过目。”

吴书来赶紧上来接了,呈给乾隆。乾隆扫了两眼,轻轻垂手。纸张从乾隆手里滑落,飘到索卓罗氏膝边。

索卓罗氏低头一看,浑身发冷:荣亲王居然希望侧福晋索卓罗氏到地下陪他?

绵忆不到两岁,不懂纸上写什么,觉得母亲怀中发抖,不由抬头问:“额娘?”

索卓罗氏抬头去看乾隆,“皇阿玛?”

乾隆看看愉妃,西林觉罗氏正强忍悲痛,软语安抚婆母。身后,令皇贵妃终于开口,“皇上,索卓罗氏还有绵忆要抚养啊。”

乾隆点头,躬身亲手扶起索卓罗氏,“好孩子,你们主子福晋是位贤妻良母,她定能好好教导绵忆,为你争光的。既然这是永琪遗言,那你——去吧!”

索卓罗氏呼吸不能,跌倒地上,半晌方开口回答:“奴才——遵旨。”拉着绵忆,到西林觉罗氏跟前磕头,“大阿哥还小,是爷唯一的儿子,往后,就托付给福晋了。奴才给福晋磕头,辛苦福晋了。”

西林觉罗氏本想亲自扶起她,奈何愉妃紧紧拉住媳妇,不肯松手,只得含泪点头,轻声说:“放心。”

索卓罗氏把绵忆向前推到嫡母身边,又回来给乾隆磕头,给令皇贵妃磕头。乾隆摆摆手,“去吧。”

索卓罗氏站起来,再看一眼荣亲王棺椁,低头,回屋换衣服去了。经过胡氏身边的时候,胡氏向后瑟缩一下,索卓罗氏嫣然一笑,低声说:“告诉你主子,她要敢害我的绵忆,我就变成厉鬼,也不饶她!”

待到荣亲王盖棺之后,索卓罗氏贴身宫娥来报:“启禀万岁爷,侧福晋陪王爷去了。”

乾隆点头,拍拍荣亲王棺椁,嘴里喃喃,“儿啊,如今,你的心可安了?”说到这儿,两行泪,顺势流了下来。

接下来,礼部、内务府忙着给荣亲王发丧同时,还要奉旨按嫡福晋礼仪,将索卓罗氏下葬。乾隆感二人情深,故而,准其与亲王合葬一穴,以示恩宠。索卓罗氏之父观保亦因教女有方,提拔为内阁学士,准其戴双眼花翎。

同年五月,荣亲王府落成。西林觉罗氏带着荣亲王世子绵忆,领着大格格与胡氏,在众随从簇拥下,入住荣亲王府。

坐在正院正房,看看儿子规规矩矩请安,西林觉罗氏瞥一眼胡氏,“放心吧,如今府里,就大阿哥与大格格两个小主子,阖府上下,都会把他们当心肝宝贝,小心侍奉照顾的。”

胡氏叩头谢恩,不再多言。

舒倩坐在佛堂院子里,优哉游哉摇着扇子。听十二讲完当时情景,大好的天气,顿觉浑身发冷,小声感慨:“你这个五嫂,够狠呐!”

十二奇怪,“这跟五嫂有什么关系,她根本什么都不知道啊?不是五哥留下遗嘱吗?”

舒倩一笑,“回去自己想。当时景阳宫,除了西林觉罗氏,还有谁忌惮又有能力动得了荣亲王独子之母的?你呀,知道自己笨还不多动动脑子!”

“可是,明明是五哥留下一首诗,想让侧福晋陪他呀?”

舒倩无奈,“诗词这东西?端的看怎么理解。还有人把《洛神赋》理解为求爱不得,有人理解为壮志难酬,你说,哪个对,哪个错?荣纯亲王不过是舍不得爱妾索卓罗氏,哪里会傻到叫唯一儿子的母亲去自尽陪他?你想想,索卓罗氏死了,最后得利的,会是谁呢?至于那些小伎俩,根本就不用猜。只看结果就行了!”

十二听了,连连哀叹,“我以为,她是好人呢!”

舒倩冷笑,反问:“那谁是坏人呢?”
作者有话要说:个人认为,如果荣亲王对嫡福晋好些,说不定,她不会这样干。瑜妃也不是好相处的,没准她也参与了呢!
11
11、丝瓜花开 ...
或许是舒倩这句话,触动了十二内心深处,随即低头不语,暗暗沉思。

舒倩也不说话,摇着扇子,给自己扇风,顺便给便宜儿子扑打蚊虫。以前,刚结婚的时候,她想多过几年好日子,没要孩子。等到后来想要了,才知道没办法生孩子。故而,成为乌拉那拉氏后,虽然不喜欢十二这孩子痴傻无能,但总算孝顺听话,索性,把他当亲生孩子一般,用心教导。不管怎么说,成了乌拉那拉氏,也不能不管人家儿子死活。更何况,教好了,说不定,还能母凭子贵,离开这处清幽之地。

十二托着腮帮想了想,转头看着母后,认真地说:“皇额娘,儿子以前见到五嫂,她都是很和气,对儿子也不像其他人那样,或是拉拢巴结,或是爱理不理。一直以来,她都是温和亲切。所以,儿子以为,她和延禧宫那位一样,是个好人。可是,如今想想,她不是。孩儿虽然没见过几个好人,但孩儿知道,好人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设计害死一个无辜的人。”

舒倩笑笑,“照你这么说,延禧宫那位,也不是好人?”

十二脸一红,“前恭后倨、面善心恶,身为妃子,不敬皇后;身为侍妾,不尊主母。还设法对您落井下石,甚至想要谋害皇嗣,这样的人,怎么会是好人呢?”

“那你可想明白了,她们为什么做?”

“这…为了自身的权力与利益?”十二不是很确定了。魏氏不用说了,做小妾的,谁不想转正?可是,西林觉罗氏,只要她活着,荣亲王府,就没有人能越过她去,她逼诱胡氏,害死索卓罗氏,又是为何呢?

舒倩点头,“可不是吗?你别看皇贵妃过的多么风光。其实呀,说白了,也就是个妾。除非她的儿子能给她追封皇后,否则,一代宠妃,死后不过一副棺材。至于西林觉罗氏,儿子啊,你想想,她比索卓罗氏进门还早,为何索卓罗氏生了三个儿子,胡氏都生了一对儿女,偏偏身为嫡福晋,西林觉罗氏这么多年,都没怀上呢?”

“因为五哥不宠她呗。”五哥喜欢索卓罗氏,满宫都知道。只不过,人前,他还知道给西林觉罗氏留点儿面子罢了。

“是啊,因为无宠,所以,她嫉妒。因为无子,所以,她担心。虽然她有嫡福晋的名分,有祖宗家法护着,可是,绵忆毕竟是索卓罗氏亲生。只要索卓罗氏在,西林觉罗氏就不可能完全掌握荣亲王府。更甚,随着绵忆一天天长大,西林觉罗氏的地位,就会一天不如一天。胡氏虽然有一女,但与绵忆地位相去甚远,且早晚要出嫁,胡氏又没什么名分,自然要寻求靠山。更何况,你也说了,索卓罗氏善妒,不止一次得罪胡氏。这样看来,胡氏投靠西林觉罗氏,妻妾二人设计,逼索卓罗氏殉葬。最后,最为得利的,是西林觉罗氏。西林觉罗氏为了安抚胡氏,堵住悠悠之口,必会善待她们母女。”

“可是,观保如果知道,亲生女儿被鄂尔泰孙女害死,他难道会善罢甘休?”

“他怎么会知道呢?就是知道,皇上已经给了他高官厚禄,他再闹起来,反而会惹怒皇上与鄂尔泰一家。如果让你选,你是选西林觉罗氏一家,还是选索卓罗氏一家?”

“嗯,应该是西林觉罗氏吧。”十二想了想,觉得鄂尔泰家里的人似乎更多一点儿,就是两家打架,应该也是他们赢的面儿大。

舒倩撇嘴一笑,摸摸十二脑袋,“其实,仔细一想,此事其中大有蹊跷,皇上未必不能想明白。然而,牵涉到了前朝,他只能舍弃索卓罗氏,借此牵制西林觉罗氏一家。从而,达到制衡目的。你还真以为,你爹什么都不知道,给你五嫂捏着鼻子走呢?”

十二趴到桌子上,闷头不说话。

舒倩摸摸他后脑勺,“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娶了三妻四妾,就知道,这女人的嫉妒心,究竟有多大。譬如你娘,不就是因为嫉妒,进而疯狂,非要忠言逆耳,以此来证明自己是皇后,在皇帝心中的地位非比寻常,才弄得这个地步。唉!何苦呢!”

十二闷头回答:“既然这样,那儿子长大以后,只娶一个嫡福晋就是了。就不信,后院就她一个女人,还能嫉妒到哪儿去。”

舒倩听了,微微一怔,随即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拍着儿子后背,“儿啊,要当真如此,你也算得上皇室的一朵奇葩啦!”

十二哼哼两声,低头不说话。

三月时候,舒倩在佛堂院墙边,种石榴的大缸里,撒下几颗丝瓜种子。也许是平日无事,勤浇水侍弄的缘故,到了五月底,丝瓜就开始开花结果。大黄花开后,毛绒绒的丝瓜就顶着花朵,顺着石榴树枝,垂了下来。石榴花开的红彤彤的,映衬着黄色的丝瓜花,嫩绿的丝瓜条,满院子生机勃勃。

舒倩陪着十二说完话,目送儿子愈加熟练地翻墙离开,看看院子中,丝瓜开的欢快,不由感慨,“当初咋就一昏头种了丝瓜呢?就是种棵黄瓜,也能生吃呀!”

尹嬷嬷领着小巧从屋里出来,躬身对皇后施礼,直起身子后笑笑,“主子又说笑话了。就是这丝瓜籽,也是十二阿哥千辛万苦带进来的。过两天,等丝瓜熟了,奴婢炒两个菜,请十二阿哥尝尝。”

小巧跟着点头,“主子您放心,奴婢还会做丝瓜肉片汤,可好喝了。听说,还能美白呢!”

舒倩笑笑,“那敢情好,本宫就坐等美味上桌了。”

小平立在廊下,看皇后这些日子,比起之前,越来越看的开,心里不由欣慰。暗暗祈祷,若是皇后能摆脱佛堂这个牢笼,自己——是不是也有出头之日呢?

接下来几个月,和珅依旧在乾隆跟前卖力,十二依旧在上书房应付,回阿哥所就自己翻看些喜欢的诸子散文,或是看些《天工开物》、《算经》之类的书籍。碰到不懂的,就带到慈宁宫佛堂里,去问母后。反正令皇贵妃忙着生十七阿哥,其他嫔妃为了争夺宫权,很少注意这位诺诺不敢言的皇子。至于太后,则是睁只眼闭只眼。只要皇后活的好好的,哪怕是关在佛堂里,她魏氏就别想上位!

为了辅导儿子功课,舒倩不得不每天抽出两个时辰,看儿子自己找的“教科书”。刚开始,那些个几何题什么的,还能凑合。慢慢的,舒倩自己也觉得有些吃力了。琢磨琢磨,发现十二虽然笨,但在理工方面,颇有天赋。索性,教他去找和亲王,拿题缠着弘昼问。

弘昼给问的烦了,直接禀明乾隆,说你家十二儿子有歪才,不如给他请个西洋师傅教导。要是将来能学成像祖冲之,或是都江堰总工程师李冰那样的,也是咱们皇家一大人才不是?

乾隆本不喜欢皇子玩物丧志,学那些偏门左道。不想令皇贵妃听说了,一阵柔声细语,说动乾隆,准了和亲王建议,请英吉利来华大夫吉兰做十二的西学老师。吉兰不仅擅长医术,对数学、建筑亦有研究,人品正派,虽然信奉洋教,但从不以传教士为己任。故而,十二跟着他,学了不少东西,眼界也开阔不少。

十二身体渐渐好转,脑子也跟着逐渐清楚,舒倩高兴之余,不免担忧。十二生母毕竟是皇后,而且,还是个冷宫皇后。看如今乾隆的意思,自己怕是不死不能出佛堂。十二太过优秀,必遭打压甚至阴手。和珅如今就在乾隆眼皮底下,若是叫十二去拉拢,必出祸端。如此一来,连个能保护十二的人选都没有。每次见到十二,舒倩就耳提面命,叫他一定要保持原本呆呆傻傻的样子。

十二嘿嘿一笑,对着舒倩傻笑,“皇额娘,这样行不?”

舒倩叹气,“过犹不及,装过了头,未必不会惹人生疑。”

到了乾隆三十一年,钮钴禄氏太后寿辰之时,不出意外,乾隆又收到了刘墉折子,还是不叫乾隆大肆庆祝。

乾隆一气之下,随便寻了个由头,把刘墉发配回疆,给当地老百姓修坎儿井去了。容妃不知怎么得知,特意给家乡去信,请他们多多照顾这位难得的清流官宦。

刘墉临走之时,送了乾隆一箱子字画,据说都是亲手所绘。乾隆看也未看,直接让吴书来扔到库房里。

然而,刘墉到回疆上任,没人再敢拦着,乾隆还是没能如愿给钮钴禄氏太后大办寿宴。缅甸那边出事了,眼看就要开打,国库里的银子,自然要省着花。

可是,又不能对老百姓说,皇帝为了准备打仗,不能给亲娘做寿了。那不扰乱民心嘛!

乾隆实在没法子了,翻出刘墉今年递的俭办寿宴折子,再一次表彰一番,赏了他们父子两对儿金元宝。

太后无奈,不办就不办吧,咱就是再尊贵,也得给国家大事让路不是?

刘墉在回疆得知,特意给乾隆送来一幅画像。据说,画的乃是幼年乾隆与其生母钮钴禄氏在一起玩耍的情景。

乾隆忍气看后,不由泪滴,“太像了,刘爱卿画的,真是太像了。”当即亲自捧着画,到慈宁宫奉于太后观看。

钮钴禄氏打开一看,登时又哭又笑,“这——跟真的一样。皇上,刘墉有心了。这是哀家收到的,最好的寿礼。皇上,你可要好好赏赏刘墉才是啊!”

老娘发话,乾隆自然照办。一大车金银财宝、名人书画,当天就由吴书来亲自押运着,送到了刘统勋家。

舒倩得知此事之后,心中暗暗琢磨,“这个刘墉——好奇怪啊?”

作者有话要说:本周日更,每天晚上八点整!
据说,四四本人就喜欢画像,只是,让别人画自己,不知道他自己有没有画作传世?
12
12、八旗颓风 ...
刘墉在回疆两年,给当地人民修了坎儿井,又挖了两条运河,把天山雪水引下来,从此,沙漠中,多了几个绿洲。当地老百姓日子也好过许多。容妃于宫中得知,为刘墉念了几卷可兰经,以表谢意。

乾隆知道了,觉得刘墉有才能,踏实肯干,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有其父刘统勋之风,很是喜欢。又把他调到甘肃银川。

去往银川之前,乾隆特意下旨,叫刘墉回京述职。

坐在回京马车上,刘墉微闭着眼,吹着夏日熏风,琢磨着回去之后,该跟乾隆说些什么。

一路颠簸,到了京城之后,陛见之时,君臣对答,颇为和睦。

回疆不稳,除了民族问题,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当地环境恶劣,农牧靠天吃饭,生产不易,老百姓日子不好过。若是当地官员都能如刘墉一般,放下架子,深入地方,多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何愁百姓不安安生生过日子?傻瓜才闲着没事儿,玩儿造反呢!

说完政绩,刘墉又建议,重开“丝绸之路”。借回疆地理之便利,与中亚各国,互通有无。

乾隆听了,捏着小胡子想了想,“此事容后再议。爱卿啊,你辛苦了。你在西北这些日子,朕是日夜想念。今天中午,就与朕一同用膳吧。”

刘墉宠辱不惊,躬身答应。

吴书来得到皇帝旨意,赶紧派人去御膳房传膳。御膳房几十号人,全天轮班,工作就是伺候好皇帝一家。听到万岁爷叫膳,霹雳乒乓一通响,有条不紊地依照乾隆胃口,炒菜做羹。不一会儿,十几个小太监,捧着描龙撒金红漆盒,从御膳房鱼贯而出,在首领太监的带领下,朝养心殿偏殿快步走去。

吴书来近前禀报御膳好了。乾隆站起来,叫刘墉随后跟着,主仆俩一同前往偏殿。说是一同用膳,其实,俩人各自坐一张桌子。

乾隆面前是张大桌,摆了六六三十六道菜。另有酸甜咸三味羹汤。凑个三十九,吉利数。据说,这还是因为缅甸战事吃紧,乾隆老抽特意叫御膳房删减之后的规模。

刘墉跟前是一方小桌子,也由四素四荤一甜一咸,八菜两汤。

乾隆坐下,刘墉告座,也跟着坐下。吴书来站在一旁,伺候乾隆吃饭。这些菜,乾隆每日也读是吃惯了,随意吃了一点儿,便去看刘墉。一面看一面遗憾,“这个刘墉,模样倒是齐整,只可惜,老是板着一张脸。要是能像和珅那样,整天乐呵呵的,放在身边做近臣,想必也是不错的。”

遗憾完刘爱卿的相貌,再看刘爱卿爱吃的菜。嗯,不错,还知道荤素搭配,看来,也是个懂得养生之人。乾隆正思量着,改天叫来刘统勋,一起探讨一下养生之道。无论如何,老刘同志也是年近古稀之人,这样的老臣,多活一天,也是朝廷和皇帝的福气。

想着想着,忽然,刘墉坐在案前,筷子往桌子上一放,吧嗒吧嗒掉起泪来。

吴书来一看,心内大惊。刘大人啊刘大人,您老行行好吧。没见万岁爷今儿个高兴,还陪您一起吃饭,这可是旁人求都求不赖的殊荣。好端端的,您倒是哭什么呀!

乾隆也觉奇怪,微微不悦,问:“爱卿,可是饭菜不合胃口?”

刘墉急忙跪到地上,泪都不敢擦,“回皇上,御膳房做的菜,乃是人间难得一见的美味。”

乾隆皱眉,“那你御前啼哭,所为何故?”

刘墉抽抽鼻子,“臣惭愧。臣仍记得,幼时家里穷,臣的父亲,为了让臣兄弟们吃饱饭,常常自己饿肚子。那时候,玉米馒头,也是好的。今日尝到如此美味,想起当年父亲疼爱之恩,再想想臣父过几天,就到了七十古稀,不知道,还能在父亲身边孝顺几时,故而心酸落泪。还请万岁爷降罪。”

乾隆听了,唏嘘不已,“人生最悲伤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爱卿啊,朕与你年纪相仿,可是,你却比朕有福的多。刘老爱卿虽然年纪大了,可身子依旧健朗。而先帝——算起来,已经去世三十三年了。每次夜里做梦,梦见皇考,朕也常常心酸不已。爱卿啊,你起来吧,朕不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