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则安照常去东宫和赵崇昭一起念书。
三天之期到了,赵崇昭三人罚抄的《论语》都要上交。谢则安左瞧右瞧,发现赵崇昭他们抄的都比自己薄很多。
谢则安不耻下问:“怎么你们都这么少?”
赵崇昭说:“啊?你不知道吗?交的时候好好和先生说一说,可以酌情免掉一点的。三天抄完三遍,根本不可能嘛。”
谢则安:“…”
谢则安忍不住抬眼瞄了眼徐君诚。
徐君诚正好在看他交的一大沓《论语》,捕捉到谢则安那心虚的目光,停顿下来和他对视,喊道:“三郎。”
谢则安:“…在。”
徐君诚说:“这是你自己抄的?”
谢则安莫名觉得自己已经被看透了,但还是抵死不承认:“对!”
徐君诚夸道:“抄得不错,功课也完成得不错。”
谢则安心虚成狗:“一般一般。”
徐君诚说:“这样的话,我以后可以给你多布置点功课。”
谢则安:“…”
谢则安最终还是含泪坦白。
徐君诚淡淡地说:“既然你无心认罚,我也不罚你了。”
谢则安心里更不踏实。
上完课后谢则安主动留下来找徐君诚。
徐君诚说:“你觉得我让你抄《论语》没有用处?”
谢则安摇摇头,认真地说:“不是,我的字不好,经史也学得不踏实,应该抄的。”
徐君诚说:“你和殿下倒是挺像,认错时都挺诚恳,下次还是一样会犯。”
谢则安乖乖巧巧地站在一边:“以后您怎么罚我都会认真去做。”反正可以酌情去完成!
徐君诚一眼就瞧出他在打什么鬼主意。
他说道:“你的字确实难看了点。”他领着谢则安走到书架前抽出一份文稿,递给谢则安,“这是你姚先生二十岁金榜题名时的文章,光是这一手字就值得你学了。”
谢则安微讶,但又忍不住说:“科举时不是有人会把试卷重抄一遍再评优劣吗?”
徐君诚被谢则安气得笑了:“那你的意思是你的字就不用练了?”
谢则安立刻闭嘴。
徐君诚说:“那是在殿试之前。中了进士之后,还需要通过殿试决定排名,殿试开始前陛下会亲自看考生的原卷,最后会把原卷都拿到这边存起来,到那会儿你字要是还这么难看,那可真是贻笑万年了。”
谢则安两眼放光:“先生觉得我能中进士!”
徐君诚:“…”
都说君子动口不动手,他怎么突然觉得有点手痒?
徐君诚让谢则安将姚鼎言中举的试题看一遍。
谢则安乖乖照办。
等他看完后有点讶异。
这份稿子好是好,就是不太对劲。
谢则安已经看完了姚鼎言写的万言书,可以确定这里头写的绝对不是姚鼎言的主张。
谢则安疑惑地看向徐君诚。
徐君诚是什么人?他一眼就看出谢则安在想什么。
徐君诚说:“你觉得很惊讶对吧?这种四平八稳的文章绝对不是你姚先生会有的,他会这么写是因为那一年的考官是秦太师,秦太师最喜欢这种文章。”
谢则安若有所思。
徐君诚说:“你想要走这条路,首先要学会‘变通’。变通并不是投机,”他看了谢则安一眼,“你叫人帮你抄《论语》就是一种投机,你想赌我发现不了。可‘变通’是不一样的,你细看你先生这篇文章,其实还是找得出一些他的本心,比如不久前的杀夫之案,他正是如他这篇文章里说的那样,凡事应依律法来定夺。在把握好大方向后求同存异,这才叫变通。”
谢则安听完徐君诚的一番点拨,眼前的迷雾似乎被拨开了不少。
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应试作文”,仔细一钻研竟也颇为有趣!
“求同存异”这个字看似简单,真正要做到却难之又难。谢则安知道如今秦老太师非常反感他先生姚鼎言,当初姚鼎言的文章却能被秦老太师选中,可见姚鼎言早慧的名声并不是白来的!
这里面的门道没有人点出来的话,很少有人会注意到。
谢则安说:“谢谢先生指点!”
徐君诚说:“你回去吧。”
他目送谢则安离开,叹了口气。
徐君诚是秦老太师的学生,自然知道秦老太师多不喜欢姚鼎言的主张。听说谢则安已经拜了姚鼎言为师,他一番前面的欣赏,再三嘱咐他别让谢则安和赵崇昭走太近。
徐君诚在士林能有今日的地位,自然不是靠听秦老太师的话得来的,他也有自己的想法。虽然谢则安先拜了姚鼎言为师,可他不也是谢则安的“先生”?同为老师,徐君诚不觉得谢则安只会受姚鼎言的影响。
徐君诚决定把一些东西教给谢则安,至于谢则安能学到多少,会用上多少,都是谢则安自己的事,他不会横加干涉。
就是不知道“求同存异”这四个字能不能在他和姚鼎言之间存在?
想到自己老师和昔日故友之间的重重矛盾,徐君诚苦笑着摇了摇头,收拾好东西离开东宫。
谢则安在出宫前又被人请到了赵崇昭那边。
赵崇昭正听着底下人的汇报,见谢则安来了,立刻兴奋地说:“三郎,《本草》已经收到几百种药草,你快过来瞧瞧,医官院那边的人都快忙坏了!”
由于地域限制,这时候的大夫很难认全药草,甚至有很多是“一方走天下”,知道一个方子就敢“悬壶济世”,不管什么病都是一个方子抓下去,治好了就夸自己有本事,治死了就说人家本来就该死!
短短一段时间内收集到几百种药草的介绍,已经是很了不得的事了。
谢则安说:“越是厉害的医生对药物了解越深,对药性理解越透,你叫个厉害点的医生瞧瞧那些写得特别好的,先标记出来。”他叫张大德给自己取来一张大纸,在上面刷刷刷地画下大庆的简单地图,抽出一张文稿看了看姓名和地址栏,用红砂在地图上标下一点,“像这样先把医术不错的人先标出来,到时候按图索骥去找就成了。”
赵崇昭大点其头,目光却被谢则安画的地图占据了。他吃惊地问:“三郎你怎么随手就能画出来!”
谢则安说:“我对方位比较敏感,多看几次就能记下了,而且画这个很简单,殿下要是想的话也是可以轻松画出来。”
赵崇昭以前一直觉得画画很无趣,没有半点用处,可见识过谢则安这一手之后也有点跃跃欲试!
赵崇昭一口答应:“那你以后多留半个时辰,教我这个!当然,到时我们还要商量点别的事!”赵崇昭越说越兴奋,“干脆你以后就在我这儿吃完饭再回家好了!”
谢则安:“…”
赵崇昭说干就干,当场就就叫人准备纸笔让谢则安开始教自己。
赵崇昭绝对不是笨学生,谢则安稍微讲解了一下他就掌握了基本的画法,什么柱形球形居然已经画得有模有样了!
谢则安由衷夸道:“殿下可真厉害!”
赵崇昭学完“绘画课程”后想叫谢则安留下一起用膳,谢则安却以怕家里人担心为由出了宫。
赵崇昭只能跑去和晏宁公主分享喜悦。
晏宁公主见赵崇昭捧着自己的“习作”跑来,有些吃惊。等听赵崇昭把谢则安教他的东西说出来,她不由微微怔神。
赵崇昭突然想起晏宁公主以前就对谢则安的图纸非常感兴趣,一拍大腿说:“宁儿,你也一起来学吧!”
晏宁公主皱起眉头。
赵崇昭越想越觉得应该这么办:“反正东宫是我做主的,我说可以就可以!大不了我去和父皇说一声,父皇不会反对的!”
晏宁公主知道自己应该反对的,可拒绝的话梗在喉间,怎么都说不出来。
过了好一会儿,她低声说:“好。”
赵崇昭说:“那我这就去告诉父皇!”说着他就一溜烟地跑走了,和他来时一样风风火火。
晏宁公主告诉自己这是为了多和赵崇昭相处,经常去东宫的话更容易将赵崇昭引上正途。
她默默地说服了自己,转头看向窗外的白梅。
一阵冷风吹来,几瓣梅花被风从枝头卷走了,高高飘起又徐徐飘落,最后没入白茫茫一片的雪地中。
再无形迹。

第37章

谢则安下午去找刚刚回京的姚鼎言。
姚鼎言听到徐君诚把自己的文章拿了出来,也笑道:“我也给你看看你徐先生金榜题名时的文章。”说着他就当场把文章在纸上写了出来。
谢则安想起谢季禹说过姚鼎言也是个过目不忘的家伙,顿时羡慕妒忌恨。更让他惊讶的是,姚鼎言居然是仿着徐君诚的字来默的!
谢则安等姚鼎言写完后拿起来一看,不由吓了一跳。因为徐君诚那时候的文章锋芒毕露,字里行间无不显示他过人的才略和显而易见的革新之心。
难道徐君诚科举那一年的考官正好喜欢这种?
姚鼎言背着手站到窗边,说:“当初你徐先生是少年天才,文采过人天下知,那时时局动荡,所有人都缩手缩脚不敢多言,只有你徐先生敢这么写。那时陛下还是太子,却已经监国,革新弊病之心十分强烈,看到这篇被人放到进士榜最末的文章后拍案叫绝,钦点为状元。”
谢则安吃惊不已。
徐君诚为人谦和,风评极好,极少有人会提起他当年的旧事。
姚鼎言说:“那时我立志要成为你先生这种人,后来与他相识,他也帮助过我许多次。只不过我们之间有了一点分歧,你徐先生是赞同‘变’的,可他觉得‘变’到如今这样就够了,再去改祖宗之法就矫枉过正,过了头。我觉得还差很多,我少年时走南往北,见过不少事,京城这边确实是繁华无比,歌舞升平,但在很多京城看不到的地方,百姓还吃不起饭、穿不起衣服,甚至还时刻担心着外敌的入侵。光是如今这样,还远远不够。”
听完姚鼎言这番绝对不应该对自己说的话,谢则安明白了。
姚鼎言是想让自己当传声筒,把这些话告诉徐君诚!
谢则安乖乖巧巧地听着,并不插嘴。
姚鼎言都和谢则安相处这么久了,哪会瞧不出他那老实样儿根本就是装的?他也不相逼,笑了起来:“等会儿我和你一起回去,找你爹小喝一杯。”
谢则安点点头。
姚鼎言给谢则安讲起了南下的见闻,不时拉出点疑案难案来考校谢则安。谢则安不敢大意,搜肠刮肚地把自己记下的律法搬出来用。
师徒对谈了许久,谢则安记录下来的东西竟已经有满满数十页。
姚鼎言把他记录的文稿没收了:“回头再还你。”
谢则安不会反对。
谢则安领着姚鼎言回谢府时,谢府的气氛有点不对,有种异乎寻常的凝重。
谢则安找了个仆人问:“有什么客人来了?”
仆人恭谨地说:“回小官人,恭王殿下来了,正和官人在风雪亭那边喝酒。”
姚鼎言神色微讶。
谢则安也没想到会问出个这么惊人的事儿,谢季禹还和恭王交好?
谢则安说:“先生,我先带您去我书房那边瞧瞧,您给我指点一下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姚鼎言说:“也好。”
谢则安领着姚鼎言前往自己住的院落,却发现梁捡正抱着手臂坐在石桌边,紧闭着眼睛,不知在想些什么。
姚鼎言记性好,一眼就认出了这人曾是跟随在赵英和先皇后身边的人。
他惊讶不已。
虽说早就知道谢则安和赵崇昭走得近,可连梁捡这样的人都派了过来,未免也太重视谢则安了吧?
姚鼎言大方问好:“梁先生。”
梁捡睁眼瞧了姚鼎言一眼,说:“姚某不敢应姚先生这一句‘先生’。”他看向谢则安,“我有事出去一趟,你要找我的话明天再找。”
谢则安乖乖点头。
姚鼎言目送梁捡离开,也没多问什么,而是在谢则安的引领下踏进谢则安的“书房”。瞧见里面那一排排书架,姚鼎言问:“找齐这么多书,费了不少劲吧?”
谢则安搓了搓手,嘿嘿一笑:“没有没有,我拿着太子殿下的手令,去弘文馆那边要了一批…”
姚鼎言:“…”
其实这事儿赵崇昭只是随口提了一句就没了下文,不过谢则安是谁啊?没杆子他也敢往上爬,何况确实是赵崇昭说过这样的话?于是他就死皮赖脸地去弘文馆那边搬了一整车书回来。
虽然看完的不多,但每天看着自己满满当当的书房,谢则安都觉得自己是货真价实的文化人!
谢则安正自我满足着,就听到一个声音从门外传来:“姚先生。”居然是谢季禹亲自过来了。
姚鼎言说:“季禹你不是在和恭王殿下说话?”
谢季禹说:“刚把殿下送走。”他有点莫名,“殿下说他心情很好,偏偏又找不着人喝酒,所以来找我喝一杯。”
姚鼎言不由纳闷:最近有什么事让恭王心情特别好?
谢季禹却没想那么多,他叫谢则安去备茶,邀请姚鼎言落座:“很多事我都不太懂,殿下是找错人了。”
姚鼎言说:“也许恭王殿下就是想找个不太懂的。”
京城到处都是人精,说句话都累得慌,难得有个什么都不懂的,喝起酒来会痛快不少。
只不过…
姚鼎言打量着谢季禹。
年纪轻轻就位列尚书的谢季禹,真的什么都不懂吗?
谢季禹没忽略姚鼎言的目光,他坦然地和姚鼎言对视,眼底仿佛什么都没掩藏,和他刚到京城时也没什么两样。
姚鼎言没再继续探究。
身在京城却永远不沾染任何糟心事,本身就是一种本事,他又何必寻根问底?非得证明谢季禹也是日算夜计地活着,根本没多大意思。
姚鼎言和谢季禹说起见柳三思的事。
柳家在南方过得不算太凄苦,虽然举家流放,但家中有个叫柳谨行的,在那边当上了县学的夫子。县令是个通达的人,有人说这样不妥,他就直接骂开了:“怎么不妥了?有能教的人不让他来教,难道还让你们儿子像你们一样目不识丁,一辈子窝在这种穷地方?”涉及到自己儿女的前程,反对的声音就没了。
柳家一家也得益于柳谨行的这一举动,在当地颇受尊敬,没受什么委屈。
谢季禹听后顿了顿,想了半天才想起柳谨行是谁。那是柳三思的弟弟,平时话不多,也不太与人往来,没想到到了南方后却是他最先想出办法来改变他们一家的处境。
谢季禹说:“那挺好的。”
姚鼎言说:“我也和县令打过招呼,让他们别苛待柳家。”
谢季禹微微一怔,姚鼎言这话里的意思,竟是不准备再把柳三思找回来了!
姚鼎言说:“时间不早了,我先回去了,明天得入宫当值。”
谢季禹说:“姚先生难得来一趟,留下来用饭吧。”
姚鼎言意味深长地说:“说不定我以后会常来。”
谢季禹心头一凛,却还是笑言:“欢迎之至。”
姚鼎言走出谢府,想起了离开柳三思的流放地那日,柳谨行找上门来对他说:“有谢季禹在,姚先生何必舍近求远?”
再回想起柳三思写给自己的信,姚鼎言豁然开朗。
柳三思能做到的事,谢季禹能做;柳三思不能做到的事,谢季禹也能做。谢季禹的立场难以摸清,难道柳三思就可靠?能在背后插自己好友一刀的人,未必可靠到哪里去。
倒是这个柳谨行有点意思。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姚鼎言一向有着强大的自信,他相信自己要做的事是正确的,只要他得到了上面的支持,谢季禹难道还会反对?
姚鼎言决定放弃把柳三思找回来,改为多走谢府几趟。他和谢季禹往来多了,其他人自然会默认谢季禹是他们这边的人,何愁谢季禹不相帮?
另一边,谢季禹对谢则安叹息了一声:“麻烦还是来了。”
谢则安说:“来就来,难道我们还怕它不成?”
谢季禹眉头一跳,怔神片刻,点头说:“三郎说得对,没什么好怕的。三郎你也快些长大,我们一起护你阿娘和小妹周全。”
谢则安叫屈:“我才几岁啊?不也该被护着吗!”
谢季禹说:“是你自己说‘我们’不怕的。”
父子俩对视一眼,忽然都轻笑起来。
要他们做到官居一品、名垂青史,那当然很难,可他们没那个念想。
他们都只想保一家平安,至于抱负和野心那种东西,有机会实现就实现一下,真要没那个机会,他们也不会强求。
这样对他们来说并不难。
这时已经离开谢府的恭王进了宫。
见完太后以后,恭王就去向赵英辞行。
赵英听到恭王要去封地那边,讶异地抬眼:“怎么这么急?”
恭王心情确实极好,唇边噙着笑:“在京城呆久了有点腻,想回去舒展一下筋骨。”
赵英知道恭王说的“舒展一下筋骨”是什么意思,虽然边境没有大的战乱,但一入冬,过着游牧生活的草原民族存粮不足以熬过撼动,自然是打起了过境烧杀抢掠的主意。恭王每年就陪这些人玩耍,过来一撮弄死一撮,打得十分开心。
这确实算是一个不错的理由。
可见到恭王唇边的笑时,赵英心头突突直跳。
他忍不住问:“你去看阿蛮了吗?”
恭王看了赵英一眼,问:“看什么?不就死了个儿子嘛,再生一个就是了,反正她又不喜欢死掉的那个。”
听着恭王不以为然、甚至带着几分惬意的语气,赵英哪会不知道是谁在背后捣鬼?他猛地一拍桌:“阿蛮是你妹妹!”
恭王说:“皇兄,你杀掉的人里面难道没有你的兄弟?”
赵英一滞。
恭王说:“嗤,稍微一撩拨就变了心,还说什么情深似海。妹妹?我最恨这种人了。口里说得冠冕堂皇,做起来却是另一番做派,自己就不觉得恶心?”
赵英沉默。
恭王说:“没事的话,我先走了,明日一早我立刻启程回北边,到时就不来向皇兄你辞行。”
等恭王走到门边,赵英突然问:“那把火是不是你烧的?”
恭王脚步一顿,笑了出声:“过了十八年,你终于问出这句话了吗?”他转过身来,锐利的目光直逼赵英,“对,我烧的,那一片大火烧了两天两夜才停,真是痛快极了。”
赵英没再说话。
恭王说:“一想到你那好妹妹会跑到他灵前哭,等和别人有了儿女还可能带上儿女一起去,我就觉得犯恶心。他生前把所有的一切都给了你们兄妹俩,给了大庆朝的天下,他死后你们就让他清静一点吧。”
赵英颓然地坐回龙椅上,闭上了眼睛。
当初恭王大捷,人人都担心恭王会有篡位之心。没想到恭王回朝后直接把虎符往他面前一扔,眼也不眨地交出了所有兵权,只求了一个远在塞北苦寒之地的封地。
很多人都不明白恭王在想什么,他却知道。虽然那个人已经被大火烧成灰烬,但到底还在北边。
长居北地,于恭王而言也算是有那人陪伴。
一个是自己的妹妹,一个是自己的弟弟,赵英曾经陷入两难之地,最后却还是让那人娶了妹妹,逼迫恭王斩断那种有悖人伦的念想。
没想到那人死后依然能让他们兄妹交恶——甚至愈演愈烈。

第38章

谢则安在东宫见到晏宁公主时有点意外,但却没多说什么,把她当赵崇昭一样教。
日子就这么相安无事地过着。
晏宁公主到东宫的事赵英早就知情,他找梁捡问了谢则安平时的表现。
谢则安对梁捡恭敬是恭敬,却没特意讨好,反倒让梁捡高看了他一眼。梁捡说道:“不卑不亢,挺好。”
赵英说:“谢若谷迎娶阿蛮前也是这样的。”
天底下能当上状元的人能有几个?每三年也就出那么一位。偏偏这千挑万拣挑出来的人,竟也不能替代已经死去多年的那一位。
梁捡冷嘿一声:“鱼目岂能混珠?”
赵英问得更明白一点:“那这谢三郎,是鱼目还是珠?”
梁捡说:“你何不问问姚鼎言和徐君诚?”
赵英顿住了,也明白自己这话有点多余。朝中两双最睿智的眼睛都落在了谢则安身上,他还有什么好问的?
赵英只能问了别的方面:“他平时待人如何?”
梁捡想起每日的欢声笑语,顿了顿,说:“极好。”
谢则安能得梁捡一声“极好”,赵英是真的吃惊了。想再问点什么,却见梁捡神色不耐,仿佛不愿继续谈下去。赵英摆摆手:“辛苦你了,你回谢府吧。”
梁捡点头,消失在御书房中。
梁捡沉默着回了谢府,呆在自己的房间正要闭目养神,忽然听到院门那边传来一阵脚步声。
梁捡没有理会,过了一会儿,突然听到一道女人的声音在外面响起:“三郎,你祖母找你过去。”
梁捡一震。
这声音他这辈子都不会忘!虽然年轻了很多,还带着几分柔意,细听起来却极为相像。
谢则安极少让人操心,所以他住进谢府的这半个月来很少见到谢大郎和谢小妹之外的人过来。那日姚鼎言过来他是故意出现的,好让姚鼎言知道谢则安已经入了天家的眼,更悉心地教导谢则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