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如此爱你 作者:陈之遥

【内容简介】
记忆之莲 吉赛尔(出书版)我曾如此爱你
二〇一〇年一月,曼哈顿,气温在冰点上下浮动。
女律师李孜正面临着婚姻和事业的抉择,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介入了一件陷入僵局的刑事诉讼,试图为芭蕾舞演员Han洗脱谋杀罪名。
《我曾如此爱你》作者陈之遥继《别让我一人孤独离场》《纽约,夜未央》后经典作品再现,阅读体验超越《曾有一个人爱我如生命》《何以笙箫默》。写给爱而彷徨者的情歌,*受欢迎异国恋女性小说作者新作,一位芭蕾舞者和一位模特的生死恋情。关于记忆的碎片拼凑出的病态而美丽的故事。书的文字简单压抑,暗流涌动。结局出乎意料,跟随主人公的回忆,案件一点点破茧而出,越接近真相越让人惆怅与震撼。我曾经沉默地、毫无希望地爱过你。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愿上帝赐给你的也像我一样坚贞如铁。

All the memories about G

引子
二零零三年七月,十七岁生日之后,我决定独自去一个遥远的地方,等待生命的终点。
我遇到一个男人,他对我说,可以把我带到地球的背面。他为我描述那个地方,告诉我:“Beauty can take you everyhere.”脸上带着嘲弄的笑,把我当作一个极其常见的离家出走的厌世少年。
可惜我不是,我只是不愿意在病床和手术台上度过我剩下的日子,也不要那些爱着我的人再次面对贫苦和绝望。我决定不让任何人走近,当生命终结,我只会是一个浅淡的影子留在他们的记忆里面。
『Why do you ant to dance?
Why do you ant to live?
Well, I don't kno exactly hy, but... I must.
That's my anser too.
- Red Shoes』


1. The Tombs 坟墓
2010年1月15日,曼哈顿,阴。
早晨八点四十分,李孜跟着Richard Ward去曼哈顿下城的拘留所探访一个等待审判的嫌疑人。他们乘坐的出租车堵在Broome街和Canal街之间,举步维艰。
Ward是个年届四十的胖子,解开衬衣的第一颗扣子,低头在手机上看他的邮件。李孜则很瘦小,黑色羊毛大衣一直盖到小腿中间。她看着车窗外面,那是个融雪的日子,气温在冰点上下浮动,街道两边一片萧肃,让人不禁觉得这是一年当中最悲凉的月份,冷,而且没有节日。
开车的是一个锡克教印度人,包着紫红色头巾,耳朵里插着耳机,音量开的很大,偶尔漏出一星半点的音乐声。李孜在其中捉到一段熟悉的旋律,却想不起出处,只觉得好像是电影配乐,在哪里听到过。那一瞬间恍如时光交错,她想起许多从前的事情,一些零碎的片断,指尖的触感,透过眼帘的光,既没有情节,也没有前因后果,但随之而来的感觉却像突然撞到鼻子那样热辣而酸楚。
“证件都带齐了?”Ward开口问。
她回过神来,下意识的打开包。
他看到放在最上面几乎全新的DOC通行证,问道:“第一次去‘坟墓’?”
她点点头。
“知道那里为什么叫‘坟墓’吗?”
李孜摇头说不知道,但监狱叫这样的名字一点也不奇怪。
“最早是按照古埃及陵墓设计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翻修成现在样子。”Ward解释。
她又点点头,没开口。
Ward看看她,笑道:“你是不喜欢说话,我从前没说错,我看人一向很准。”
“是啊,”李孜回答,语气一如既往的冷峻,“所以,在你面前我也不必装了。”
三年前,Ward对她说过同样的话。那时他是面试官,李孜是应征工作的人,刚刚毕业,背了一肚子书,考了许多试,却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
两人头一回遭遇是在一次小组面试上,李孜记得那时有两个面试官,其中之一就是Ward。她很早就听说过Richard Ward这个名字,知道此人是个打刑事重罪官司出名的狠角色,但Ward留给她的第一印象并不好,而且那种坏印象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她看来,这个胖子的形象和做派只和一个形容词牢牢对等,那个词就是“厚黑”。虽然Ward是白人,只是厚,并不黑。
当天参加面试的总共有十个人,都是新近毕业的学生,每人都被要求讲一段真实经历,来说明自己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其中有一个口才很好的男孩子,和Ward一唱一和聊得极其投缘。男孩子说了一件小时候在祖父家里和堂兄弟相处的事情,把自己极具技巧的影响力和说服他人的本事吹得神乎其神。所有人都知道那故事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却都听的十分开心,Ward更是吼吼吼笑个不停。
轮到李孜,她脑子里一片空白,强做镇定,平铺直述:就在不久之前,她搬来纽约,住进男朋友的公寓。第二天一清早,有人敲门。她去开门,门外是住在他们楼下的一个老妇人,手里拿着一根树枝挑着一只用过的避孕套,气势汹汹的说:“这很脏,知道吗?!很脏!!”那是一栋七层楼的房子,住了不下二十户人家,有业主,也有像他们一样的租客。李孜费了许多口舌解释,这不是他们扔的,但老太太始终不愿意相信。
“后来你怎么说服她的?”Ward问。
“没有,我没能说服她,她至今都对我们抱有成见。”李孜回答。
这就是个毫无疑义、没头没尾的故事?在座的其他人用奇怪的眼神看着她,有的甚至轻声笑起来。
“那么,”Ward也笑着问,“你的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呢?”
“诚实。”李孜回答。
Ward不懂,做出一幅饶有兴味的表情等她解释。
“我可以讲自己如何如何说服了她,来说明我巧舌如簧,也可以说我起诉她诽谤,以此证明我有法律精神,”李孜看着他,说的不急不慢,“但我很诚实,我不会为了说明什么而编造一个结局。”
小组面试结束,李孜认为自己肯定完了,但却在三天之后接到事务所人力资源部打来的电话,通知她去参加第二轮面试。面试官又是Ward,但这一次她准备得更好,努力装出一幅容易相处、干劲十足的样子,不停的微笑、说话。
Ward看着她的简历,问她:“你其实是个挺内向的人,也不喜欢说话,为什么会选择上法学院呢?”
李孜愣了一下,照例把那些现成的说辞搬出来,什么公正之心,还有法律精神。
Ward打断她,直截了当的说:“你把你最可贵的品质丢哪儿去了?”
李孜一时语塞,她至今记得那一瞬间的感觉,就像行骗被识破,又像是被人戏弄。她带着些羞恼,干脆放弃了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照实回答:“因为这是个好职业,收入也不坏,所有人都希望我这样选择。要是我不晕血,也可能去做医生。”
Ward大笑,又问了些不相干的问题,然后站起来和她握手告别。
那个时候,李孜觉得自己原本前程似锦的人生突然蜕去光华,显出如同敝履的本色。不是因为眼前这个傲慢的胖子,而是因为不管是说英语,还是执业做律师,她都说不上喜欢,除了谋生,她找不出一个理由来说服自己,说服旁人。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她的“诚实”,她终究还是得到那份工作了。在同一间办公室,同一张桌子,一干就是三年,做那些大同小异的事务性工作,那些没有激情、不善言辞的律师最擅长做的繁琐事情。
而作为那段回忆的副产品,李孜也连带着想起一些私人的事情。那个时候她跟Terence交往半年有余,她从学校毕业,搬来纽约,和他一起住…,现在他们就要结婚了,回想当时,仿佛还是昨天似的。
一刻钟过去,车子只前进了不过十米,Ward打开车门下车,抛下一句:“走过去吧。”
李孜赶紧付了车钱,想问司机那段音乐的名字,收据却已经递过来了。她下车,追上在前面路口等红绿灯的Ward,耳朵里却还带着那段音乐,嘴里还含着那个未曾发音的问句。
“我听说你干得很不错,所有人都说你干得很好,”Ward边走边说,“但我也听说你提出辞职了。”
“不必为此自责,不是因为你。”李孜回答。
Ward大声笑起来:“你倒还有些冷幽默,不过,别搞得好象我逼你做什么事,我只想让你帮我看一个人。”
“你不是看人很准吗?”李孜冲了他一句。
Ward倒是全无所谓,回头对她狡黠的笑了笑,说:“没错,但我也需要其他人的意见,尽管只是偶尔。”
“可你没还给过我任何跟着案子有关的资料。”李孜提醒道。
“我不想影响你的独立意见。你只需要知道他被控杀人。等一下我跟你一起进去,然后我离开,你跟他单独待一会儿,试着跟他聊聊,然后告诉我,你觉得他是有罪的还是无辜的。”
“我以为破案是警察的事。”
“我这人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但我不为有罪的人做无罪辩护,也不想让无辜的人在疯人院度过余生。这无关道德,只是个原则罢了。”
李孜想要嘲他几句,最后却只是说:“二月十五日是我最后一天上班,在那之前,我会尽力帮你。”
“倒不用那么久,”Ward笑道,“这案子月底就要上庭,如果到时候还是没有发现有利的证据,应该恨快就会宣判的,你只需要忍受我不到两周而已。”
在“坟墓”,他们被带到一间灰地白墙的房间里等候。那是一间约十五个平方米大小的屋子,摆着一张桌子,四把折椅,桌上有个刻着City of Ne York Department of Correction字样的金属烟灰缸,电暖气的热流扑面而来,叫人昏昏欲睡。
Ward问李孜:“你喜欢芭蕾吗?”
她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十几岁的时候,她经常听着柴科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或者莫里斯·拉维尔的曲子做白日梦。她喜欢那种简单、澎湃、戏剧化的音乐,这样的人应该也是喜欢芭蕾的。但是,阴错阳差,她从没有走进剧场去看过一场真正的表演,时至今日甚至连电影都很少看。
“干吗问这个?”李孜反问。
Ward回答:“因为你马上就要看到一个芭蕾舞演员。”
他话音刚落,门就开了,狱警带进来一个穿着橙色囚衣的男人,因为还是嫌疑人,所以没系腰带,看起来二十五到三十岁,亚洲人,左眼眉骨和下眼眶带着伤,没看他们,更没打招呼,安安静静的坐下了。倒是Ward站起来,问狱警:“他眼睛怎么了?”
狱警漠然的回答不知道,如果要验伤或是追究责任,可以去哪里申请,填些什么表格。
Ward转头告诉李孜,他要去打个电话,又对桌子对面的男人说:“Yuan,这是我的助手Liz,她也是从中国上海来的,我想你可能愿意和她谈谈发生的事。”
就像他们事先说好的一样,Ward跟她一起进去,然后就走了。
房间里变得很静。
“你好,Yuan,我叫李孜,他们都叫我Liz,你如果愿意也可以这么叫。”很烂的开场。
对面的男人抬头看看她,露出一个淡淡的笑,表情平静而又清朗。如果Ward这时候回来,李孜一定会告诉他,这个人是无辜的。
“你愿意跟我说一下事情的经过吗?”她受到那个笑容的鼓舞,继续问下去,拿起笔,摊开记事本,等着。
Yuan没说话,又笑了一下,那是个更加不易察觉的冷漠的笑,就好像在说,算了吧。
那个无声的笑之后,房间重又陷入沉默,只剩三个人呼吸的声音,李孜、狱警、还有Yuan。
李孜不记得上一次这么紧张是在何种场合,她手忙脚乱的去翻Ward留在桌子上那一叠纸,但要临时梳理出头绪并没这么容易。她在心里暗骂Ward,甚至猜想那个胖子是要在她离职之前再损她一把,好让她知道,自己确实不是干这行的料。
开始的时候,她还一边看一边问上几句,比如“你是一九九二年来美国的?”“事情发生在去年九月?”但所有的提问都没有得到回应。Yuan,或者如他的身份证明文件上显示的Han D H Yuan,只是安静的坐着,仿佛她不存在。潜意识里,她想当然的推定,面前这个人有着与她极其相似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第一代移民的孩子,十多岁上突然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半路出家,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朋友,英语说得很烂——即使在那之后有怎样喜人的变化,那段日子所造就的深层次的性格早已经印进DNA里了。
她索性静下心来慢慢的看那些字,心里希望,最好看到一半Ward就回来了,但事情并不如她料想的。
“最后的双人舞。”Yuan突然开口说道。
“什么?”
“最后的双人舞,你哼的曲子。”他也哼了一遍。
正是她在出租车上听到过的那段旋律,她不记得自己发出过任何声响,不过,整个早晨,那个熟悉而陌生的调子始终在她左肩上方回旋,她很可能不经意的哼出声来,自己却不觉得。
“《吉赛尔》第二幕,最后的双人舞。”他又一次重复那个名字。
李孜看着他,他却没看她,目光落在她身后的某个地方。
“愿意跟我说说事情的经过吗?”她又问了一次。
他好像被她说话的声音吓到,一阵慌乱。
“说中文也可以。”李孜先说了句中文。
他显然听懂了,却还是用英文说下去:“去年九月,我跟随芭蕾舞团去巴黎国家歌剧院表演,剧目几乎全都是乔治·巴兰钦的交响乐作品,比如《珠宝》…”


I kno you're leaving in the morning, hen you ake up
Leave me ith some kind of proof it's not a dream…
- Paramore
The Only Exception

2. The Last Pas de Deux最后的双人舞

五个月之前,巴黎
八月底的一个早晨,芭蕾舞团到达巴黎戴高乐机场。夏末的阳光穿过机场的玻璃幕墙照进来,落在这样一群人身上,俊美优雅,脚步轻盈,趾高气扬。Han Yuan走在队伍中间,是男演员中唯一的亚洲面孔,没有笑容,也不讲话。
当天晚上,媒体采访之后,剧团经理告诉他们中的几个人,有一本时尚杂志想要找他们拍几张照片,做一个“时尚与文艺”的专题,构想其实很简单——模特们穿舞衣,舞蹈演员穿Prada,Tim Hamilton或者Ute Ploier。时间是次日下午四点钟,约在城西的一个地方。
第二天,Han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如约去了那里。那是一座古典复兴主义建筑的顶楼,内里的装饰却是彻头彻尾的现代风格,白色房间,适合跳舞的淡黄色榉木地板。红发的女助理把他们领到更衣室换衣服。Han站在帘子后面,隐约听到外面里传来讲电话的声音,是个年轻冷淡的女声,一连串的法语,他只听懂了最短的一句:“C’est pas vrai…”抱怨口气,说完就是把电话扔到桌子上声音。
等他从更衣室出来,房间另一头靠窗的地方已经摆开了一张半米宽的白色长条案,一个穿芭蕾舞衣的年轻女人站在上面,两条胳膊抱在胸前,扭头看着窗外。摄影师叫她Ballerina,仿佛她生来就是个舞伶,现在,将来,以及过去。他看到她钟型纱裙下面的小腿和足踝,裹着白色不很透明的紧身袜,肉粉色足尖鞋的缎带绑在脚腕最细的地方。他突然有种感觉,许多年之后,有一天,他认不出那张脸了,也一定认得这双脚的。
他站在原地,条案上的女人转过头来,目光落在他脸上,愣了一下,然后低下头,说了一声“Fuck”,声音很轻,语气出奇的平静。他也很快的低了一下头,忍不住牵动嘴角露出一个短暂而冷淡的笑。在那之前,他从来没想过,如果他们有机会再见,相互之间会说些什么,即使想过也肯定猜不到,她会说“Fuck”,而他会默不作声的冷笑。
摄影师一只手端着照相机,有点不耐烦的样子,提高声音对他说:“请到这里来好吗。”然后,又对桌子上的女人说:“En pointe s'il vous plait.”
他记得自己走过去,说了一声“对不起”,不确定是对谁说的,摄影师,还是桌子上的女人。随后的时间,他任人摆布,眼前始终不变的是条案上那双穿足尖鞋的脚。他一直没有抬头看她,因为那不是摄影师要他看的地方,也因为不敢,即使不看,他都已经觉得喉咙哽住了,如果这个时候讲话,声音都会是不一样的。
眼前的那对脚尖竖了很长时间,直到摄影师说:“好,可以了。”一只手伸到他面前,他伸手握住,她从条案上下来,几乎没发出任何声音,像排练了一千遍。
“过得好吗?”他轻声问。
Ballerina微微扬起脸,回答:“不能再好了,你呢?有孩子了吗?”没等他回答便从他面前走过去了,吐出来那几个音节轻擦着他耳边。
他又被叫去和其他人一起拍照。她去更衣室卸妆,换掉身上的舞衣,出来的时候身上穿了条黑裙。他知道她没走,就站在他们身后那扇铅灰色金属大门边上看着他。只要有可能,他就回头看她,她也对他笑,或者自觉不自觉地眨下眼睛。
但是,大约一个半小时之后,拍摄结束的时候,他回头,她已经不在那里了。
他抓住那个红发的女助理,问:“她去哪儿了?”
“谁?”女助理反问。
“Ballerina。”
女助理笑起来:“这里满屋子的Ballerina。”落地窗边上,四五个女模特全都换好了舞衣,白的,粉的,轻纱薄雾的一片。
他知道自己的法语程度不足够解释,跑进更衣室,用最快的速度换好衣服,冲出去。他下到底楼,电梯门打开的时候,刚好看到她在门口上了一辆黑色轿车,车身后面嵌着一个纹饰图案的徽章,隐约看得出一个花体的R字。她坐在后排座位上,扶着车门回头看他,好像一点也不吃惊他会追出来找她,做口型跟他说再见,然后关上车门。车子启动,在路上划出一条圆润微妙的弧线,沿着那条四车道的马路朝东驶去。
徒劳的追了两条街之后,他漫无目的地在路上走。夏天的巴黎天黑的很晚,白日和夜晚之间,了无尽头的黄昏像一个醒不来的噩梦。不知多久之后,夜幕终于落下,他走过圣厄斯塔什教堂,许多人聚集在那里,孩子般欣喜的等着。
那天晚上,是月光电影节的最后一夜,放映Christopher Honoré的《在巴黎》。他没听说过这片子,也无意去看,却还是站在街角,远远的看着巨大的充气银幕在广场上慢慢展开。
直到一只手放在他肩上,“我原本不想去的。”Ballerina站在他身后说。
他回过头,握住那只手,看见路灯的光映在她脸上,周围都是陌生人快乐无忧的面孔,音乐,电影对白,混杂着笑声,说话声。光影、声音、气味组成复杂的印象,穿过夏夜柔软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在那一瞬间,几乎让他落泪。
“今天的工作,我原本不想去的。”她又说了一遍。
“为什么还是去了?”他问。
“因为报酬不错。”她笑起来,声音半带沙哑,像个刚哭过的孩子,为了一点点不起眼的东西破涕为笑。就跟从前一样。
她从他手里抽出手来,跑了几步穿过马路,走进卡森广场上的人群,直到完全湮没在里面才停下来,回头看着他挤过来,然后又转身去看电影。她手里什么东西也没拿,两只手插进连衣裙侧面的口袋里,始终保持那个姿势,就像在告诉他,不要靠近。
过了很久,她轻声说:“四年前,你在米兰的那一次,我去看了。”眼睛仍旧盯着银幕。
那是他重回芭蕾舞团之后第一次名字被印在节目单上,演出《吉赛尔》全本,他是阿尔伯特的仆从。
“为什么没来找我?”他问。
“你知道为什么。”她伸出右手,手指插进他左手手指中间,举到面前,侧过头看着他无名指上一个四毫米宽的戒指,抛光的表面已经有了点划痕,并不很亮。
“算好吗?”
“戒指?”
他摇摇头:“我说芭蕾,伦敦那次。”
“那个阿尔伯特空转落地之后的五位做的不及你好,”她回答,而后又摇头,“算了吧,我又不是批评家。”
“没人能像你那样跳。”
她又那样笑起来:“那么久的事情了,我老早就忘了。”
电影放了两个多钟头,他们就那么并肩站着,没再说话,也没拉手。直到深夜,电影散场,他们随着人流不辨方向的走了一段。他告诉她,自己就住在附近一间老式酒店里。
她却跟他说再见,离开他朝另一个方向走过去。他追上去叫她,她没回头,只说:“别让人看见我们在一起。”
他不明白,巴黎根本就没有他认识的人。
“走吧,别让人看见你跟我在一起。”她又说了一遍,像是在求他。
“为什么?你在怕什么?”
她停下脚步,转身看着他说:“不是我,是你,我不能让他伤害你。”
“谁?”他抓住她的手臂。
她看着他,没回答。
“Eli York?”他追问道。
“我只想看看你。”她轻声说,然后挣脱他的手朝后退了几步,转身穿过人流,折进一条小路。
他紧跟着跑过去,但她已经不在那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