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不会不明白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微妙的感情,但他知道,林徽因是那颗璀璨的星子,她的光芒令许多男子仰望。他也不过和徐志摩一样是林徽因美丽裙裾边的一株草木,甚至还不及徐志摩那样出众。但近水楼台先得月,梁思成和林徽因相处的机会很多。他没有徐志摩那样浪漫,但林徽因和他在一起却觉得踏实自在。他们之间没有多少风花雪月,有的只是平常的快乐。
如果说徐志摩是林徽因梦中一切美好的想象,那么梁思成则给了她现实的安稳。和徐志摩在一起,林徽因的思绪仿佛永远沉浸在诗境里,始终忘不了伦敦那迷离的雨雾。和梁思成相处,则让她感觉到阳光下那些粉尘落在手背的真实。她甚至有时贪婪地希望可以拥有这两份情感。只是春花秋月再美,也还是离不开一粥一饭的生活。
这段时间,林徽因一直在梦与醒之间徘徊。然而,一场意外的车祸让林徽因和梁思成之间的情感有了快速的增进。一九二三年五月七日,梁思成骑摩托和弟弟梁思永上街参加“二十一条”国耻日示威游行,摩托行到长安街被军阀金永炎的汽车撞倒。林徽因闻得此消息,心慌意乱,长久以来,她已视梁思成为亲人般看待。梁家两弟兄住院治疗,梁思永伤轻不几日出院,梁思成却伤了筋骨落下残疾,左腿比右腿短了小小一截。
梁思成因车祸住院的这段时间,林徽因每天去医院对他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那时恰值初夏时节,炎热的天气,梁思成经常汗水沾身,而林徽因亦顾不得避讳为他擦拭。他们之间自恋爱以来,从未有过如此频繁亲密的接近,这次有惊无险的意外令林徽因深刻地懂得,她和梁思成不能再轻易别离。而她想要的,是一份真实的情感,是可以一起牵手漫步的温暖,是为他洗手做羹汤的简单幸福。
许多人失去了才知道珍惜,上苍给了林徽因弥补的机会,在一切还来得及的时候,于是她选择重新安排自己的缘分。倘若没有这次车祸,也许林徽因依旧徜徉在徐志摩和梁思成之间苦恼不已。命运就是这样,在你迷茫的时候会给你暗示,让你选择自己所要走的路。而每一次抉择都有得有失,选择梁思成意味着过细水长流的日子,选择徐志摩意味着过诗情画意的光阴。林徽因要的终究是寻常的幸福,所以此生注定与徐志摩擦肩。
后来的日子,林徽因经常与表姐王孟瑜、曾语儿参加新月社俱乐部文学、游艺活动。尽管她和徐志摩还时常会有交集,但她已经明白自己今后要走的路,再不敢任性地辜负他们。因为车祸,本来梁思成计划一九二三年赴美留学的日期只得推迟一年。梁思成的推迟刚好等到了林徽因在培华女中的毕业,并且她考取了半官费留学。这场车祸又成全了一件美事,二人得以一同漂洋过海,也算得上是比翼双飞。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演绎一幕又一幕的戏,或真或假、或长或短、或悲或喜。你在这场戏中扮演那个我,我在那场戏里扮演这个你,各自微笑,各自流泪。一场戏的结束意味着另一场戏的开始,所以我们不必过于沉浸在昨天。你记住也好,你忘了也罢,生命本是场轮回,来来去去,何曾有过丝毫的停歇。
爱是修行
他们说,爱是一场修行。想必看过这句话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心动。在漫长又短暂的人生旅程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一路修行,最终得到一种所谓的圆满。可真正修成正果的能有几人?爱是什么?爱是茫茫人海中不期然的相遇,是万家灯火里那一扇开启的幽窗,是茂密森林里的那一树葱茏的菩提。修行的路,不是挥舞剑花那般行云流水,而是像一首平仄的绝句,意境优美,起落有致。
他们又说,爱是一种信仰。为了这份洁净又神圣的信仰,许多人穷其一生去追寻,尽管最终未必可以得到你想要的结果。只是,在爱恨迷离、冷暖交织的红尘路上,每个人沿着心中所期待的方向前行,都应该一往无悔。因为任何的彷徨与踌躇都是对光阴的辜负,有朝一日,青春被没收,我们连做梦的资格都没有。
你是我种下的前因,而我又是谁的果报。世间风景万千,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分辨清谁是你要的那杯茶,谁是你沧海桑田的家。有些人看上去很好,却不能和你一起面对风浪;有些人看似浪子,却是你真正的归者。而这一切,在你遇到人生的坎时,便自见分晓。
真正爱过的人,他们的缘分是不会因为其中一个人转弯就戛然而止的。林徽因虽然选择了梁思成,但她和徐志摩亦做了一生的朋友,在她人生欣喜或失落之时,想到的终究还是曾经交过心的男子。在林徽因和梁思成双双漂洋过海之前,印度诗哲泰戈尔来华访问,他的到来再度给了林徽因和徐志摩相处的机会。
一九二四年四月二十三日,泰戈尔在日坛草坪讲演,林徽因搀扶他上台,徐志摩担任翻译。当时媒体说:“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而这些,一时间成为京城美谈。
在泰戈尔眼里,徐志摩和林徽因郎才女貌,是天造地设的一对玉人。那时候,许多人都已经知道林徽因和梁思成在热恋中,只是还没有行文定礼。或许在世人眼中,林徽因应该和徐志摩携手共赴红尘情路。他们不明白,以林徽因的诗情和美貌为什么不选择风流才子徐志摩,而钟情于梁思成。
这么说,并不意味梁思成身无长处,梁思成亦是当时的青年才俊,更是梁启超的长公子,只是论及文学上的才华徐志摩远胜于他。林徽因和徐志摩站在一起,就是一道让人看了忘不了的风景,任何时候都赏心悦目。想来许多人都知道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有过一场浪漫刻骨的康桥之恋,如今徐志摩已经离婚,可林徽因依旧决绝离他而去。她的选择令很多人不明白,但是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别人的选择,因为谁也不能代替谁的人生。
五月八日,是泰戈尔先生六十四诞辰,为了庆祝他的生日,新月社的成员用英语编排了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林徽因饰公主齐德拉,徐志摩饰爱神玛达那。或许是因为两个人曾经本就是一对恋人,又真心地相爱过,他们将戏下的情愫带进了戏里。所以舞台上,他们很快就投入到各自的角色,演得惟妙惟肖,惹得台下看客掌声不断。
原本旧情难忘的徐志摩,在舞台上又重新找回了当年康桥时的感觉,林徽因无与伦比的美丽令徐志摩产生了许多幻觉。台上的他们几乎忘记自己是在演戏,误以为一切都是真的,那份感情原来一直都不曾丢失,彼此一直都在。台下的人都被他们的演技打动,就连不懂英文的梁启超都看出了端倪,有些不痛快,而梁思成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了。
直到戏的落幕,林徽因和徐志摩才恍然醒转,原来刚才的一切,只是一场戏。一场戏,拉近了徐志摩和林徽因的距离,也令他们再次跌进情感的泥淖里,惹来无限迷离。那时与他们熟悉的朋友开始猜测,这位美艳如花的女人究竟会选择浪漫洒脱的徐志摩,还是选择儒雅稳重的梁思成。
这几年苦苦压制的情感竟在这短暂的瞬间被瓦解,可林徽因心底明白,她所能做的就是,趁还没有再次沦陷的时候尽快逃离。她必须逃,唯有远离徐志摩她的心才能渐次平静。否则,不但伤了自己,还将再次伤害他们。
偏生泰戈尔在京,他最喜欢的就是徐志摩和林徽因。所以他参加的诸多活动中,徐志摩和林徽因每每都在场,他们一起游玩京城,一起拜会了溥仪、颜惠庆。诗人在一起谈论的话题,永远都是那么风情万种。一朵飞絮都有了韵致,一粒微尘都成为向往,一个擦肩的路人都是前世的约定。骨子里本就浪漫的林徽因,又怎能禁得起这些柔软事物的诱惑,每一次与徐志摩对视都令她意乱情迷。
为了不让错误继续下去,林徽因极力让自己从梦境里清醒过来。五月十七日,林徽因单独约见了徐志摩。薄暮的黄昏,一弯新月挂在柳梢,痴情的徐志摩以为如此美好的意境,是为了给他和林徽因营造浪漫的气氛。但林徽因道出的却是别离,她告诉徐志摩,彼此选择好自己的方向,认取适合自己的生活模样,再不要交集。
徐志摩不明白,他和林徽因明明是相爱的,为什么她要这样一次又一次决绝转身。浮世红尘,相遇已经很不易,相爱更不知道修炼了多少年。如此深刻的缘分她不去好好珍惜,竟要这样辜负。或许徐志摩不明白,林徽因爱他是一种幻境,爱梁思成是一种真实。她是一个优雅的女子,任何时候都不会让自己狼狈。
我们无从得知那个夜晚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谈话,但我们都知道,他们没能在一起。与林徽因携手天涯的是建筑学家梁思成,他们相互提携几十载,为建筑事业作出巨大的努力和不朽的贡献。也许风花雪月只是林徽因偶尔想要品尝的一杯咖啡,而凡尘烟火才是她要的真实生活。
也许林徽因为自己的转身找了一个苍白的借口;也许她许诺了徐志摩来生,因为那些给不起今生的人,都愿意将遗憾托付给来生。他们认为今生的遗憾,来世可以弥补,今生来不及唱完的那出戏,来世还可以再度演绎。想起冰心的一句话:“如果今生是有趣,那么今生已经足矣。如果今生是无味的,那么我不要来生。”是啊,来生只不过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给不起任何人实在的安慰。可薄弱的我们还是需要借助这些虚妄的梦,支撑着走完漫漫人生路。
都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当你觉得力不从心的时候,莫如将一切交付给时间,它会让你把该忘的都忘记,让你漫不经心地从一个故事走进另一个故事里。
各自安好
我一直以为,既是被上苍安排到了尘世生而为人,就免不了在人间应景。红尘之中,有许多课程是你我必须修炼的,尽管许多时候我们并不愿意去追求。倘若不修,就注定要被抛弃,注定成不了正果。
这世上应景的又何止是人,凡尘万物皆如此。草木山石、飞禽虫蚁,都有其无法推卸的使命。它们的到来,也许有前世今生之约,为了某个人,为了某种生物。我相信,每一段缘分,每一个故事,都意义非凡,耐人寻味。而人生聚散原本寻常,缘来缘去皆已注定,有时候,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逢。
那时候,林徽因已对徐志摩表明心迹,她的决定再不容许有丝毫的更改。五月二十日夜,泰戈尔离开北京去太原,再从香港经日本回国,而这一路,徐志摩一直陪同。林徽因和梁思成等人到车站为他们送别,看着林徽因从此和梁思成成为眷属,徐志摩心痛不已。那种无以名状的惆怅萦绕在每个人的心中,只是每个人所悲伤的事情不同而已。
泰戈尔做了一首小诗送给林徽因:“蔚蓝的天空,俯瞰苍翠的森林,他们中间,吹过一阵喟叹的清风”。想来这位浪漫的诗人,一定将天空暗喻成徐志摩,而那碧绿一定是林徽因了。这两位原本应该相爱相守的恋人,却注定要天涯相忘,再不能携手人间。泰戈尔所能做的,唯有淡淡叹息,祝福他们,从此各自安好。
最是伤怀的当为徐志摩,他透过车窗,看到林徽因和梁思成伫立在一起,连一句道别的话都不知道该如何说起。想着此番一去,天各一方,再相逢已不知在何时,他忍不住热泪盈眶。他取出纸笔,想在火车开前写一封简短的信交给林徽因诉说心怀。
落笔几行,徐志摩知道这是一封寄不出的书信。在车窗外的林徽因不会不知道徐志摩的心情,亦懂得他的黯然神伤。可此时若对他慈悲,就是将来的残忍。她知道,车窗内有一双眼睛正看着她,带着忧伤的怪怨、不舍的遗憾。给不起他任何的安慰,火车已经开动了。徐志摩看着林徽因那纤柔的身影、挥手道别的淡淡无奈,终于落泪了。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徐志摩是真的伤心了,自从邂逅林徽因,发生了那段康桥之恋,他的心就没有停止过燃烧。为了林徽因,他决然离婚,算得上是抛妻弃子。为了林徽因,他丢下所有骄傲,出入梁府,不顾身份跟随她和梁思成一起。为了林徽因,原本多情的他,如今摒弃繁华诱惑,独为她痴痴守候风雨几载。
自从遇见林徽因,徐志摩的诗情似幽涧的清泉奔流不止。他曾说过:“最早写诗的那半年,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感慨,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缝间散作缤纷的雨。”人在爱的时候,总会被某种神奇的力量牵引,做出许多你曾经想做却做不到的事。徐志摩是诗客,所以林徽因是他灵感的源泉。许多时候他觉得,文字是为她而生,一如他来到人间,是因了她的存在。
如果没有遇见,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人生都不会是这般模样,他们的存在也许会因为缺少这段情感而索然无味。有些人,有些情,是无从代替的。纵然后来徐志摩有了陆小曼,但是林徽因一直安稳地住在他心底,不曾有过真正的别离。他们都记得,在那段锦瑟光年里,他们曾经那样地相爱过、拥有过,真的足矣。
徐志摩走了,这年六月,林徽因也走了,她随梁思成前往美国留学。七月七日抵达伊萨卡康奈尔大学。林徽因选户外写生和高等代数;梁思成选水彩静物画、户外写生和三角。九月,他们结束康校暑期课程。
原本林徽因要和梁思成同往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可是梁思成的母亲病重。更让林徽因伤心的,则是梁思成的母亲李氏对她一直不喜欢,甚至说出至死都不接受林徽因的话语。或许很多人都不明白,美丽清纯、才华出众的林徽因为什么会讨不到一个老太太的欢心。想来正是林徽因的风华绝代令梁思成的母亲有了危机之感,再者她怎能不知道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那层暧昧关系,作为一个母亲,她希望自己的儿媳妇可以像白纸一样的洁净。
人和人之间的相遇相识都是一个缘字,或许林徽因和李氏就缺了这个字,无缘,就算做再多的努力也于事无补。骄傲的林徽因如何能够忍受梁思成母亲对她的侮辱,对她来说,人格和尊严高于一切。倘若不是因为惧怕红尘无情刀剑,林徽因又怎会那样决绝离开徐志摩,选择和梁思成共赴人生之旅。梁思成母亲对她的偏见令林徽因心灰意冷。
失落之余,林徽因更加怀念徐志摩,怀念在一起度过的浪漫时光。她甚至会问自己,当初的选择真的是对的吗?林徽因给远在北京的徐志摩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么一句话:“我的朋友,我不要求你做别的什么,这会儿只求你给我个快信。单说你一切平安,多少也叫我安心……”林徽因写这封信,心中含着委屈,亦带着牵挂和些许愧疚。她虽然与徐志摩道过别离,但是从来就没有心安理得,因为她始终觉得亏欠他一个理由。
当徐志摩收到林徽因这封信后,那颗本已冷寂的心又在瞬间燃烧。他以最快的速度回了一封信,又快速去了邮局发了电文。因为急切,信里的内容甚至有些词不达意。但徐志摩知道,林徽因读得懂他的心声,哪怕他回寄一张白纸,那个冰雪聪明的女子亦能读到别人读不出的况味。尽管他明白,林徽因的信并不意味着什么,但在她悲伤难耐的时候,能够想到他,他觉得已经足矣。
林徽因收到徐志摩电文的时候,她已经躺在病床上,接连几日的高烧让她觉得像骨头散了架似的疼。人在病的时候才明白,这世上无论怎样的至亲,怎样的至爱,都不能代替你去病,代替你去痛。心灵的痛,身体的痛,都只能自己一个人承担。但徐志摩的信依旧给她带来了许多的安慰,就像一帖沁凉的药敷在她的伤口,减缓了疼痛,令她产生甜蜜的幻觉。那时候,他们在天涯一方,泪流不止。
流水过往,一去不返,可为什么人总是在悲伤惆怅的时候,会无法抑制地怀念从前。或许因为我们都太过凡庸,经不起平淡流年日复一日的熬煮。想当初站在离别的渡口,多少人说出誓死不回头的话语。到最后,偏生是那些人需要依靠回忆度日,将泛黄了的青春书册一遍又一遍翻出来阅读。

第四卷:漫步红尘烟火里

陌路交集
人在梦中,总是可以随心所欲,犯下的错可以不去弥补,闯出的祸无需承担。可一旦醒来,飘荡的灵魂始终还是要寻找一个安稳的归宿。泡一壶闲茶,在午后的阳光下看着自己的影子,对往事做一次彻底的怀想。这样的感觉固然美好,可是灯火阑珊之时,一切都该结束,而你我依旧要独自面对人世纷扰、市井繁华。
病过一场的林徽因,好了之后重新面对生活。然而,就在这年九月,梁思成的母亲李惠仙病故,这个与林徽因无缘的老太太辞世,是否是对他们爱情的成全?但是李氏死后的几个月,林徽因和梁思成有如在刀山剑树上过活,很是艰辛。好在时光过去也快,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都将以同样的速度离你而去,不复重来。
一九二五年,二十一岁的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日子仿佛又回到以往的平静,她和徐志摩就像两片流云,顺着自己的人生方向漂浮,因为同在一片天空,难免会有短暂的交集,之后,依旧是长久的分离。总以为离别会带来永无休止的牵挂和痛苦,原来人世万事经过多了,习惯就好。就像一杯苦涩的咖啡,你沉浸在浓郁的芬芳里,全然忘了品尝的过程和品后的滋味。
当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宾大过着咸淡恰好、冷暖适宜的生活时,徐志摩已经开始和陆小曼有了美丽的邂逅与深刻的重逢。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感情是一杯白开水,没有几多值得令人品尝的滋味,却也可口怡人。陆小曼和徐志摩的爱情则是一杯深藏经年的红酒,一旦开启,那馥郁醇厚的芳香令人沾唇即醉。
徐志摩初识陆小曼,应该是在泰戈尔六十四诞辰的那一日。当时林徽因和徐志摩是主角,共演了一场诗剧,而陆小曼只是台下的一位看客。陆小曼是一位能诗善画、歌舞双绝的才女,这样一个性情之人奉父母之命嫁给了不解风情的王庚。因为性情爱好不合,婚后生活可想而知有多么的乏味且不愉快。可陆小曼是个骄傲的人,从不愿让世人看到她的失意,所以在外人面前,她永远都是那么风情美丽。
陆小曼的落寞终究还是被最解风情的徐志摩发觉,并且就那样不经意地闯入她的心扉。那时的徐志摩亦是感情的失意者,林徽因和梁思成比翼双飞让他心灰意冷。同是天涯沦落人,两颗寒冷的心偎依在一起便有了温度。陆小曼不同于林徽因,她虽亦是京城名媛,但她风华、招摇、妩媚、叛逆。王庚的庸常根本就无法填满她骨子里需要的激情,无法在她心河里溅起激荡的浪花。
浪漫多情的徐志摩可以读懂她眼中的秘密,知道这位风情女子内心深处需要热烈的焚烧。而徐志摩对林徽因苦苦压抑数年的情感,亦需要一次彻底的释放。所以这样两个人一旦拥抱,再无任何力量可以将他们分开。有人说,徐志摩和陆小曼相爱是为了将林徽因忘记,为了让自己从那段无果的爱情中解脱。也有人说,徐志摩本身就是一团火焰,林徽因清澈得就像一潭幽泉,无论他有多么的爱她,始终都不能满足他内心的热望。
不管是何种原因,徐志摩和陆小曼经历了千般磨难,最终才得以携手相伴。陆小曼为了要和徐志摩在一起,与王庚离婚,流掉腹中胎儿。而徐志摩亦不顾家人反对,至死要和陆小曼在一起,不再分离。当初他错失了林徽因,如今他再也不能错过陆小曼。他们的爱情在当时可谓是波澜壮阔,惊天动地。但是徐志摩和陆小曼都是敢于承担的人,他们不惧怕一切红尘风雨,不屑于世俗的目光,也不需要任何人的祝福。
直到一九二六年十月,徐志摩终于和陆小曼结婚。据说他们当时的结合受到了许多人的误解,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对他们都持反对的态度,认为他们用情不专、太过自私。但他们顾不了那许多,婚后二人每天风花雪月,帷帐里温情缱绻。他们在徐志摩的老家过了一段如胶似漆的恩爱生活,后因战乱,重返上海。
很多人都想知道,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热恋是否会给林徽因带来巨大的冲击。林徽因比任何人都懂得,徐志摩为什么会和陆小曼这样不顾一切地深刻相爱。她的放手,令视爱情如生命的徐志摩魂魄无依。倘若她真的爱他,应该为他可以重新找到一段爱情而备感欣慰,甚至捎去她真挚的祝福。而淡然如水的林徽因,应该佩服像陆小曼这样敢于为爱不惜一切的女子,她做了她不敢做的、不能做的。
林徽因所能做的也只是祝福,她不能因为自己不敢热恋拥有,还自私地希望徐志摩默默守护、挚爱她一生。这世间也只有一个金岳霖,会追随她一辈子,毫无怨悔。徐志摩从来都是一个需要情感滋养的男子,所以他以如此热烈的方式来爱陆小曼,一点也不为过。林徽因纵算有淡淡失落,也该隐藏在心底,这杯苦酒只好独自下咽,不与任何人说起。
据说,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从来都没有怪过陆小曼,但在她心里却怨过林徽因。她怨林徽因,不是因为林徽因的出现拆散了她与徐志摩的婚姻,而是怨林徽因既然和徐志摩相爱,到最后却没有勇气和他在一起。可见张幼仪对徐志摩自始至终都是痴心一片,她的爱不惊不扰,却足以令人落泪。
如此说来,并不是要指责林徽因多么的自私懦弱。每个人对待爱情的方式不同,她不是张幼仪,要唯诺地爱徐志摩一辈子;也不是陆小曼,要为一段爱情粉身碎骨才肯罢休。她只是一个清淡如莲的女子,尽管也渴望一段浪漫美丽的爱情,但让她选择,她要的是现世安稳,所以无悔错过,毕竟徐志摩并没有因为有了陆小曼而将林徽因彻底从生命里拔出。他对林徽因的爱不会因为任何人更改,那片真情犹如玉壶冰心藏于灵魂最深处,只是不再轻易碰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