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少英眉头一皱。他得知秦平未死的消息,还是周艮无意中透露的。说来也是阴差阳错,周艮并不清楚秦平家在何处,也不知道他父亲是米脂县内的名师大儒,否则先前在县衙里审案时,就该将秦平的下落告知秦家人了。但如今也不算晚,想必周艮知道更多的详情,吴少英打算回头再去打听一下。
他对秦含真道:“表舅如今认得一位秦王府侍卫,是同你爹一同从榆林逃往京城的,彼此有些交情。你爹没事的消息,也是我从他那儿听说。待我去寻他打听一下,问问你爹如今在京城境况如何。”
秦含真忙道:“这个倒还好,我祖父在京城有族人亲戚,我爹跟他们遇上相认了,如今是进了禁卫。”
吴少英疑惑道:“先前怎么没听说先生在京城还有族人亲眷?早知如此,当年我与王师兄在京里时,就该去拜访了。若是先生有家书,也可帮着跑个腿。”
秦含真苦笑:“那边是什么承恩侯府,当家的是我祖父的哥哥,好象跟我祖父有些矛盾,很多年前就闹翻了。我祖母和虎伯他们都恨死他了。这位侯爷不知怎的,如今忽然悔过,跟我爹相认后,就派了人来找我祖父,一再请我们去京城。祖父祖母还不知该如何是好呢。”
吴少英不由得呆了一呆:“承恩侯府……”既然是秦老先生的哥哥,自然也是姓秦的。先帝有过两位皇后,今上只有一位,京城的承恩侯府一共三家,姓秦的只有今上的原配、已故秦皇后的娘家兄长秦松一家。想想老师的名讳是上秦下柏,难不成竟是秦皇后的兄弟不成?吴少英忆起方才自己在老师面前侃侃而谈太子如何,皇嗣如何,就不由得冒出一身冷汗来。
不过吴少英也就是慌了一小会儿,很快镇定了下来。不知者无罪。他方才也没说什么犯忌的话。况且在老师面前,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吴少英淡定地对秦含真说:“我不知这承恩侯府如何,只在京城时听说,秦家显赫无比,富贵尊荣,极得今上看重。虽然承恩侯并未入朝参政,但无人敢小瞧他。京城内外,人都说秦家名声不错,并非仗势欺人、为富不仁之辈。你爹本就文武双全,再添上这么一门亲戚,在禁卫中不愁站不住脚。若老师真的带着师母与你上京投亲,倒也是件好事。一来你们一家团聚,不必再受骨肉分离之苦;二来老师、师母也有儿子承欢膝下;三来……京城乃天下繁华至盛之地,生活比在陕西要舒适便宜得多,你们祖孙能享享福,老师可落叶归根,重见亲人,师母的顽疾也能请到名医治理。”
听起来,似乎去京城还不错?
秦含真想了想,就说:“这事儿轮不到我做主,我听祖父、祖母的就好。”她拉住吴少英的袖子,“不过,不管我们去不去京城,明年开春,祖父都要带着祖母和我去一趟大同了。我们要去找二叔,把事情问清楚,当面追究何氏的责任。祖母说,这回无论如何都不能轻饶了她!”
吴少英顿时肃然:“这是自然!你们什么时候出发?到时候我陪你们一道去,路上也有个照应。”
秦含真不由得惊喜:“真的?可是表舅不是还要去游学吗?”
吴少英笑笑:“上哪里不能游学?大同也是繁华之地,我正好去长长见识。若是你们顺路上京,我再陪你们一程好了。这一路能聆听老师教诲,我能得的益处,说不定比自个儿出门游学还大呢。”
秦含真大喜:“那太好了!”她眼珠子一转,就放低了音量,对吴少英说:“表舅,要是你跟着我们一块儿去,我们做起事来就更有底气了。虎嬷嬷今天审问了何氏丢在我们家里的那些丫头婆子,想弄清楚何氏为什么存心陷害我娘,倒是问出一件事来。”遂将金环银珮所言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对方,然后道,“小姨虽然嘴上说得难听,但这事儿知道的人多了去了,何氏想必没少听人闲话,我祖母这些日子,哪天不骂上何氏几遭?何氏要恨,也该是恨小姨,为什么就偏偏盯上我娘了呢?我觉得,小姨当日说的话,定然有什么玄妙,说不定是踩中了何氏不为人知的痛脚。”
吴少英沉下了脸。他素来不喜小表妹关芸娘性情为人,如今又添上了一桩。如果何氏真的是因为关芸娘不修口德,而迁怒关氏,将她逼死,那关芸娘也算是罪孽深重了。即使有姨母关老太太在,他也不会原谅关芸娘的。
他沉声对秦含真说:“此事我会帮着打听,等有了信儿,就会来告诉你知道。你不必着急。”
秦含真小声嘀咕:“我倒不是着急,只是觉得好巧。何氏以前的夫家是在临县吧?这回何家兄妹招惹的官军也是从临县过来的。我不知临县那里有什么,只是一天听它八百遍,存在感也太足了。如果只是小事,何氏有必要做得那么过分吗?她明知我爹没死,无论是逼我娘改嫁,还是使劲儿欺负娘和我,都有什么好处呢?我爹总有回来的一天,而且总会送信回来的,到时候她不就露馅了?就算没她逼迫陷害我娘的事,光是隐瞒平安信,就够她喝一壶的了。她到底是哪里来的底气,觉得自己能顺利过关?为了几句闲话,就冒这么大的险,莫非她是个顾前不顾后的蠢人?”
“临县?”吴少英心下一动。临县当然有什么了,那里是晋王妃庄子所在,是晋王府养私兵之所。何氏在嫁给秦安前,一直住在临县,莫非……还跟晋王妃的田庄那边有什么来往?若是没有交情,何子煜能那么顺利地请动二十名正在隐藏行踪的官军,冒险前来米脂救人么?
这可不是小事儿。吴少英想起周艮曾经无意中抱怨过,说秦王秘密折返大同后,大同主将马将军帮着封锁消息,命心腹亲兵一路护送秦王一行回京,路上没有惊动地方官衙与驻军,怕走漏了风声,那袭击者会再次下手。可他们如此严防死守,路上还是遇到了两次袭击,随行人员有不少人受了伤,幸好都平安抵达了京城。
周艮想不明白,到底是哪里走漏了风声,还是晋王妃的人真的如此机灵,能准确地找到他们的行踪?
吴少英觉得,自己可能发现了什么。

第八章 顾虑

关家老太太次日带着儿子媳妇,依约来到了秦家大宅。听完秦老先生与吴少英的说明后,他们三个人都惊呆了。
秦平居然没有死!
关老太太怔怔地,忽然间落下了两行泪,心里一阵阵的酸楚:“我苦命的蓉娘啊——”
可不是苦命么?年纪轻轻的,又不是真的死了丈夫,结果阴差阳错的自尽了。若是她没有死,那如今丈夫平安无事,又高升了六品武职,进了京城的禁卫,往后就是在皇帝跟前当差的人了。这跟从前完全没法比,锦绣前程就在眼前了呀!可她却偏偏死了,再大的福气,再好的前程,都与她无关了。
秦平还如此年轻,又没有儿子,将来肯定是要再娶的。关蓉娘嫁进秦家后,丈夫长年驻守在外,她一个人留在家中,孝敬公婆,打理家务,教养女儿,受了整整八年的苦,到如今终于可以苦尽甘来了,结果却什么福气都没享受到,一切荣光都只能留给后来人。关老太太真的很为女儿抱屈!
可是抱屈之余,她又有几分心虚,对小女儿关芸娘也多了几分怨恨。在她看来,今时今日的局面,完全是小女儿关芸娘造成的!
虽然秦老先生与吴少英都曾告诉过她,长女关蓉娘会自尽,是因为不堪妯娌何氏逼迫,面对何氏以势相欺,以及何氏编造出来的丑闻,她绝望地选择了死亡。可是关家没有秦家那么坦白,他们隐瞒了一个自认为的秘密,那就是关蓉娘在自尽之前,曾经受过父亲关老夫子的严厉谴责。而这一切的起因,是因为关芸娘误以为表兄吴少英对长姐关蓉娘有情,才不肯娶自己为妻,所以向父亲关老夫子告状,说他们有私情,污蔑关蓉娘有意在守寡之后改嫁吴少英。
关老爷子当时是真的信了,把大女儿骂得很难听,所以在大女儿自尽后,才会悔恨交加而病倒。
关老太太与儿子关大舅,都认为关老夫子的误会与责骂,才是令关蓉娘真正感到绝望的原因。至于何氏的陷害,他们一切都是听秦家说的,事前并没有亲身经历过,自然就觉得,既然何氏的安排有那么多的漏洞,能够轻易被秦家人发现并化解,那这陷害肯定不会成功,顶多就是稍微损害一下关蓉娘与吴少英的名声,只要把事情解释清楚了,真相也就大白了。关蓉娘岂是别人随便胡说两句,就会想不开上吊的人?关键还是在关老夫子与关芸娘身上呀。
如今,关老太太再听到吴少英说,何氏对关蓉娘生怨,是因为在刚回来婆家的第一天,听到了关芸娘说她的闲话,心里就更加发虚了。得知何氏曾经派人到县城里打听关芸娘的消息,她甚至有些坐不住。
她怀疑,也许就是关芸娘胡乱编排自家姐姐与吴少英之间有私情,让何氏派来的人听见了,何氏才会拿这件事陷害关蓉娘与吴少英的。如此一来,害死了关蓉娘的人,岂不正是亲妹妹关芸娘?!
关芸娘甚至还把亲爹也给吭了……
关老太太心里又痛又气,瞪向儿媳关舅母:“芸娘当日到底都说了些什么胡话?!你还不快点给我从实招来?!”
关舅母也是一脸的震惊,她心中跟婆婆也有同样的看法,但面对婆婆的问题,她却不敢回答了:“这……都好几个月了,媳妇儿……记不大清楚了,反正不是好话就是了。当时在亲家家里,我不好多说芸娘什么,回去之后我说了她两句,她还恼了我,给我脸子瞧。老爷子知道了,还说我待小姑子不够和气呢。”
关老太太想起来了,是有这么一回事。她当时还抱怨了丈夫几句,说他太过纵容小女儿了,只是丈夫没放在心上。原来就是那一回么?
她咬牙问儿媳:“你再好好想一想,到底芸娘都说了些什么,能让人家恨到这个份上?!明明是芸娘造的孽,却都报应到了她姐姐身上,若不把事情弄清楚了,我老太婆就是死了都不能安心!”
关舅母膝盖一软就跪下来了,关大舅忙道:“娘,您先别生气,秀哥儿他娘倒想记起来呢,可毕竟是好几个月之前的事了,不是么?芸娘那丫头,平日里嘴巴不好,也不知得罪了多少人。秀哥儿他娘还能把她说过的话都一一记住不成?更何况……就算把这些都弄清楚了,蓉娘……也回不来了呀!”说着说着,他自个儿眼圈也红了。关舅母不由得哽咽出声。
关老太太双目一闭,眼泪又一次落了下来,泣不成声。
看到关家人这个反应,秦老先生也有些束手无措了。
其实他本来不想把关芸娘说闲话激怒何氏一事说出来的,在向关家解释秦平平安无事,关氏却自尽身亡的当口,说这个好象有些推卸责任的嫌疑。但吴少英是关家亲戚,他要说出来,秦老先生也不好拦。况且吴少英的想法也有些道理,正好趁这个机会,让关家人知道事情起因,好追问关芸娘当日到底说了什么话。
只是关舅母想不起来,关老太太与关大舅又如此伤心,秦老先生是没法再追问了,反而还要好言劝慰关大舅。
吴少英倒是多看了关大舅几眼,才走到关老太太身边,温言安抚。
关老太太哭过一场,心情稍微平静些了,才对秦老先生道:“亲家,这事儿原是我们家芸娘造的孽,也是何氏那贱人生事,与女婿不相干。女婿是个有良心的,什么事都不知道,好不容易到了京城,还想着要把我们一家子也弄过去呢。只是我这辈子生在米脂,长在米脂,除了我妹妹家,我就没去过别的地方,怕是不服京城的水土了。况且我们家家业在这里,亲友也在这里,怎么能抛下呢?女婿好意,我就心领了。我们家还是要留在米脂。等小辈们长大了,日后若是想要去京城见见世面,再请亲家与女婿多多照应吧。”
秦老先生叹了口气,二话不说答应下来。
“除此之外,我还有一样放不下心的。”关老太太擦了擦泪水,“我们蓉娘去得冤枉,她又只留下桑姐儿一个骨肉,女婿将来要是续弦,新人也不知能不能对桑姐儿好。我们家离得远,未必能替孩子撑腰,只盼着亲家公亲家母能看在桑姐儿是你们头一个亲孙的份上,多看顾她些就好了。”
秦老先生肃然:“这是自然。亲家母无须担心,桑姐儿可是我们家小一辈儿头一个孩子,是我嫡嫡亲的孙女儿。我与拙荆不疼她,还能疼谁呢?至于平哥续弦,那还早着呢。他媳妇的死,也有他疏失之处。若是他半点旧情不顾,有了新人便忘了旧人,薄待亲女,那我与他娘也不能容他!”
关老太太哽咽:“那我就放心了!”说完又哭了一场,直哭得没了力气,才叫儿子媳妇扶着她,驾车回家。
秦老先生见她这模样,有些不放心,牛氏在里间暖阁里也打发虎嬷嬷来说,留关家人在家里住一日再走。关老太太却没答应:“总还要跟蓉娘他爹说一声,叫他知道女婿无事,桑姐儿还有爹爹可靠,让他在九泉之下也能安心。”秦家夫妻便不好再留。
吴少英亲自骑了马,一路护送姨母一家回城。离开秦家的时候,他忍不住回头看了送出大门的秦老先生一眼,心里想到昨天在秦含真屋里产生的那个念头,忍了忍,还是什么都没说。
虽然何氏嫌疑很深,但如果秦王的消息真是她泄露给晋王妃那边知道的,那她的消息一定是从秦安处得来。这岂不是要把秦平秦安兄弟俩都卷进去了?事关重大,在未查清真相之前,他还是闭紧了嘴巴的好。就算何氏真的涉入秦王遇袭案,他也得想办法把秦家兄弟身上的嫌疑给洗干净了,至少,也要保住秦平。
至于秦安,还得看看他的态度再说。
吴少英一路送关家人回到城中。刚进关家大门,关芸娘就已经迎了出来:“娘,哥哥,嫂子,回来啦?亲家老爷到底请你们去做什么呀?也不带上我……”话音未落,她就发现吴少英也跟着来了,脸顿时一红,“表……表哥怎么也来了?”却忽然想起,自己事先不知道吴少英会来,此时完全就是家常居丧打扮,甚至连头发都没好好梳,岂不是在心上人面前出丑了?她顿时“呀”了一声,飞快地转身跑回了房间,重新梳妆打扮。
吴少英从头到尾都只是淡淡地看着她,没有说一句话。此时此刻,对于关芸娘,他已经没有了任何好感。她在他面前是娇羞,还是蛮横,又有什么区别呢?等他离开了这个地方,她与他便是两路人了。
关老太太却盯着小女儿的背影,咬牙切齿。她头也不回地直接进了正屋,把正在背书的孙子秀哥儿打发回房间,叫儿子媳妇留下来,犹豫了一下,把吴少英也留下来了。
当屋里只剩下他们四人时,关舅母有些沉不住气,期期艾艾地问:“娘,妹夫在信里既然有意让我们一家也跟着去京城,我们为什么不去呢?京城比米脂可繁华多了,比西安府都要繁华!若是去了那儿,我们秀哥儿就能拜个好先生,将来读书科举,也会更加顺利,不是么?”
关老太太冷笑:“这是在沾秦家的光,若是从前,这光沾了也就沾了,我们有蓉娘,有底气。可如今,蓉娘没了,等到了京城,女婿问起,蓉娘是怎么没的,你们有脸跟他说实话么?!”
关舅母顿时低下了头。关大舅尴尬地道:“娘别生气。秀哥儿他娘也是为了孩子的前程……秦家人都觉得是何氏害死了蓉娘,妹夫也不会怀疑别的,咱们不说就是了。”
关老太太又是一声冷笑,斜了他一眼:“你老实说吧,芸娘当日在秦家,到底说了啥,把何氏气得狠了,要害蓉娘。别跟我说你不知道,也别跟我说你媳妇已经记不清了。方才你分明就是想要堵住亲家公的口,不让他继续追问下去。可见,你一定知道什么。这里没有外人,你还不说,难道连老娘都要瞒么?!”

第九章 当年

关大舅哑然。
知子莫若母。关老太太在秦家就发现了儿子言行的古怪之处,猜到这里头必有什么内情,是不方便在秦家人面前提的,所以她也就配合儿子媳妇的说法,顺坡下驴,把这件事混了过去。但如今她已经回到家里了,在场的人都不是外人,外甥吴少英也是信得过的,她就不能再让这个疑团继续困扰自己,她必须要知道真相!
吴少英其实也发现了表兄表嫂的不对劲,当时没吭声,打算私下再问。如今姨母既然主动提了出来,他自然乐得支持。
关大舅没有为难多久,就开了口:“娘,芸娘当时说的话……实在不大好听,她一个未出阁的小姑娘,本就不该说那些,甚至是别人说起,她都不该听下去才对。秀哥儿他娘回家跟我说起,我都吓了一跳。幸好当时拦住了芸娘,没让她大声嚷嚷,否则叫秦家人听见了,日后两亲家还不知如何相处呢。”
关老太太听得疑惑:“到底芸娘说了些什么,让你如此忌惮?”
关大舅苦笑,看向妻子。关舅母便吞吞吐吐地说:“芸娘说,这些话其实不是她自个儿想的,是……是听齐主簿家的人说的。虽然难听,但跟她其实没什么干系,她只是把听到的事照着说出来而已。”
“齐主簿家?是齐太太说的还是齐姑娘说的?”关老太太眉头一皱,“到底是什么话?!”她有些不耐烦了。
关舅母还是有些结结巴巴的:“不是齐太太和齐姑娘,是他们家粗使的婆子,说……说何氏还没嫁给秦二爷的时候,嫁的是临县的陈校尉,她生的头一个女儿,说是陈校尉的遗腹女,其实并不是,而是她跟奸|夫生的,说不定就是秦二爷,就连陈校尉的死,也有些不明不白……”
“什么?!”关老太太愣住了:“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话?!”
关舅母苦着脸道:“媳妇儿也知道这话不好听,那两个婆子未必就有证据,不过是胡说八道罢了。可芸娘说,齐太太的娘家在临县,与陈校尉家有亲,若是无凭无据,又怎会说出这样的话来?更何况,陈家也不是没有证据,人家是有人证的,只是不好出面……”
关老太太深吸一口气:“你这样乱七八糟的,说的话谁能听得懂?赶紧给我一五一十地说清楚了,到底是怎么回事?!”
关舅母只得把自己知道的事从头到尾讲了一遍。
关芸娘与齐主簿的女儿曾一度交好,从前就时常到县衙后衙去。齐主簿娘子不大喜欢关芸娘的性情,但出于礼数,也不会太过怠慢她,只是时常寻了借口,把女儿叫走,免得女儿与关芸娘相处的时间长了,沾染些不该沾染的坏习惯。这样关芸娘在齐家待上半个来时辰,也就该告辞走人了。
但齐主簿娘子没想到的是,齐姑娘不在场的时候,关芸娘一个人也不会无聊。她喜欢逮着齐家的丫头婆子说话,甚至觉得这些人说的话更合她胃口,因为她不用象面对齐姑娘时那样,还要考虑言辞和礼数上的问题。只不过丫头婆子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当中难免会有爱嚼舌头、不得主母重用的。其中有一位从齐主簿娘子娘家陪嫁而来的婆子,就喜欢传小道消息,说人闲话,若不是年岁大了,又看着齐主簿娘子长大,后者只怕早就让她养老去了,如今在齐家,也只是做些洒扫杂活。
那日这婆子与另一个婆子闲聊,聊临县老家的事,因关芸娘在场,便提起了关家的姻亲秦家,秦家二奶奶曾经是临县老陈家的媳妇,死了男人后不到一个月,就在热孝里二嫁去了秦家,当时在临县可是引起过热议的。秦二爷也为此离了老家,去了大同驻守。
关芸娘听过姐姐与嫂子闲聊,就道:“这事儿我知道,那秦二奶奶是二嫁才进的秦家门,不得公婆喜欢,秦二爷为了她,才特地去了那么远的地方。”心里还觉得秦安挺体贴。
那婆子却说:“哪儿是为了那二嫁的妇人不讨公婆喜欢哟,西北二嫁的媳妇多了去了,谁象那姓何的妇人一般不要脸?她是自个儿不清白,秦二爷也洗不干净,夫妻俩这是到别的地方躲羞去了!”由此说起了临县陈家对于何氏这个前任媳妇的议论。
何氏嫁进陈家,其实也没多少年,她改嫁给秦安的时候,还只有十八|九岁而已。陈校尉同样是边城驻军里的一位小武官,常年驻扎在临县北面的兴县,在家的时候不多。何氏住的地方不是陈家族地,与其他夫家族人接触不多,她素来以官家女自居,在人前斯斯文文的,平日里也是深居简出,不爱与人来往,旁人只道她守礼喜静,温柔内向。
后来,陈校尉不放心她一人在家,让一位族兄一家搬到邻宅居住,原是想着多照应一下何氏,不料这位族兄族嫂,反而发现了何氏一些不同寻常的动静。
某日半夜里,有一辆不知来历的马车,瞧着还是大户人家用的那种,停在了陈家后门处。驾车的人是个胖老头,头发都花白了,但穿着绸衣,腰系玉佩,显然不是寻常人。车中还有另一人在,是个男人,身量挺高,但披着黑色连帽斗篷。族兄族嫂在墙头上看见,也没认清对方的脸。
对此,何氏的解释是,她哥哥在附近一处大田庄里当差,那日正好带人外出办事,来不及赶回去,夜深了,就来妹子家借宿一晚。
这个解释也是说得过去的,只是,亲哥哥到妹妹家借宿,何必鬼鬼祟祟的?而妹夫不在家的时候找上门,就算是亲哥哥,也有些太不讲究了吧?更别说他还带了别的男人上门。哪怕是个老头子,那也是外男啊!
不过,陈校尉知道后没怎么在意,他的族兄族嫂自然不好多说什么。在那以后,何氏的哥哥就再也没在半夜里过来了,每回都是大白天上门,还给邻居族兄一家送了礼。这件事似乎就解释过去了,只有那族嫂心里忍不住嘀咕,觉得何子煜比那天晚上出现的“哥哥”个头要矮一些。但这事儿又没法做得准,她也不好提。
何氏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会坐车出门,或是上香,或是去看哥哥,总有个理由。但她要上香,族嫂表示想要一起去,她是一定会婉拒的。族嫂起初以为是不凑巧,可有一回她只比何氏去得晚了一刻钟,却在庙里怎么找都找不到何氏,就疑心何氏压根儿不是去上香了。回来问何氏,何氏却道她去的是另一处寺庙。可族嫂明明记得自己没有听错。
如此这般几回,族兄族嫂心下不安,等陈校尉回家,就忍不住告诉了他。这回陈校尉倒是不再当成耳旁风了,反而还十分严肃地表示,妻子确实有红杏出墙的嫌疑,希望兄嫂多帮他盯着些,一旦发现有奸|夫的踪迹,就马上把人抓起来,不必给他留面子。这种事,他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容忍的,宁可丢面子,也不能纵容了奸|夫淫|妇!
就在族兄族嫂摩拳擦掌的时候,陈校尉忽然死了,是意外摔马死的。卫所那边来了通知,后事很快就办好了。族人们没有起疑,只有族兄族嫂觉得这未免太巧了,偏在这时候,又传来了何氏已怀孕三个月的消息。
三个月前,陈校尉还在哨所里,根本不可能回家。这事儿没人比住在隔壁的族兄族嫂更清楚了。他们想起他先前回家时说过,妻子有红杏出墙的嫌疑,认为他一定是发现了何氏有孕,日子对不上,才会怀疑她的。现在他虽然死了,但陈家也不能容许何氏以他遗孀的名义,继续留在陈家,把奸夫的孩子以陈家子嗣的名义养大。
族兄族嫂一状告到了族中,族人们立刻召开了大会,审问何氏。何氏倒是很淡定,表示族兄族嫂的指控完全是污蔑,还说他们曾经要求过继一个儿子,给陈校尉为嗣,得知她怀孕了,很有可能生个儿子,觉得希望落空,才用这种方式污蔑她,企图霸占她亡夫留下来的家财。
至于她腹中胎儿三个月大,对不上陈校尉回家日期的事,她也振振有辞:明面上的日期是对不上,但亡夫曾经悄悄回过家里,说起来是有擅离职守的嫌疑,因此她不能宣扬出去。亡夫回家的理由,也跟族里有关。
陈校尉一度是家族中最出息的一个子弟,为了带揳族人,他帮好几位兄弟进了军队,又介绍两位叔伯做军队的后勤生意,比如粮油布匹,比如棉花毛皮,比如炭火柴薪。底下有不少违法违律之事,大家心照不宣,可要是宣扬开去了,陈校尉固然得不了好,陈家其他族人也要跟着倒霉。还不如大家一起闭上嘴,继续闷声发大财算了。
何氏这话不但是解释,也是威胁。是真是假,除了死去的陈校尉,就只有何氏知道了。陈氏族人没法冒险求证,只能放过她,但心里还是十分膈应的,对何氏当然没什么好脸。秦安上门吊唁,对何氏一见钟情,又听信何氏所言,以为陈家要霸占陈校尉家财,因此处处为难何氏,就决定要娶何氏为妻。何氏跟陈家族人达成协议,会将陈校尉的家财大半留下,自己只带走三成。陈家因此退让,默许了她热孝中改嫁,其实就是盼着这个祸根早点离开,免得她真的告陈家一状。
何氏是顺利改嫁走了,也断了与临县陈家的联系。但族兄族嫂一家还在,陈氏族人也还在。如今多年过去,陈家人早已洗白,做起了别的营生,不用再担心自家会东窗事发了,回头再想起何氏这个媳妇,就忍不住要议论几句,在亲友面前贬低一番。对于她肚子里的孩子到底是谁的种,各种猜测都有。
有人怀疑就是秦安,所以秦安才会不计较何氏二嫁又大着肚子进门,还愿意让她的女儿姓秦;但也有人觉得是旁人,兴许是她哥哥何子煜当差的那个田庄里的人,说不定就是那衣着华贵的胖老头!但真正的答案,至今无人知晓。
听完关舅母的话,吴少英第一个开口问问题:“何子煜当初是在哪个田庄里做事?”

第十章 问题

关舅母是听了关芸娘的叙述,才知道何氏在临县的传闻,而关芸娘又是听齐主簿家的婆子说。这等八卦小道消息,能说清楚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就不错了,哪里还能个个细节都说得清?
关舅母自然说不出,何子煜曾经在哪个田庄里做事。但临县境内,能说得上是大田庄的,算来也就是那几个,其中最大的就是晋王妃的私产了。
吴少英将此事暗暗记在心底,只等过后再去细查。
关家人此刻更关注的,还是关芸娘将听来的闲话随便外传,引来何氏仇视一事。
何氏到底有没有偷汉子,生的长女到底是谁的骨肉?这些对关家人来说,并不重要。苦主是陈家,陈家要是真有证据,有心要为死去的陈校尉出一口气,大可以告何氏一状。可他们自个儿心虚,连她热孝里改嫁都没阻拦,又收了她的钱财贿赂,如今就算在背地里拼命说她与秦家的闲话,又有什么意义呢?何氏改嫁只带走了三成家财,大部分财产都留在了陈家,还不是便宜了陈氏族人?她抚养腹中骨肉,也没花过陈家半文钱。陈家自个儿不干净,既然已经选择了收钱闭嘴,如今再说闲话,就显得有些猥琐了。不过他家是苦主,这里头陈校尉又死得有些不明不白,他们要说,也只能由得他们去。
而陈家是陈家,关家是关家。何氏改嫁进秦家,只要生的儿子梓哥儿是秦安骨肉,就算前头的女儿不姓陈,她在秦家的地位也无法动摇,顶多就是在丈夫面前失了宠。关家为着关蓉娘之死,可以寻何氏的晦气,要她付出代价,但对于她前头那桩婚姻里的流言蜚语,却不该议论太多,更不该掺一脚进去。
说白了,那完全就是陈家人的一面之辞,是真是假且不论,八|九年前的旧事了,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一笔难以查清的烂账。没看见人家齐主簿的娘子,身为陈家亲戚,都没有在外头多说什么么?也就是几个粗使婆子私下议论而已。可齐主簿与秦家来往,照样亲热,还听说齐主簿有意让儿子拜到秦老先生门下求学呢。若是齐主簿娘子在意亲戚家的传言,也就不会答应这么做了。陈家的亲戚尚且如此,关家人何必多事?当作什么都不知道就好。
当然,如今何氏与关家有仇,若是秦家有心打听,关家人可以私下透露一两句,然后让秦家人自己去查。查出什么是什么,那何氏也没法抵赖,说关家在伺机报复陷害。到时候该如何处置,自然也是秦家人自己做主。
关老太太迅速就做出了指示,关家上下都要依令行事。至于关芸娘那边,不能再让她乱说这种话题了。何氏的传闻涉及桃色纠纷,还牵连到了秦家老二秦安。于情于理,关芸娘作为秦家姻亲,又是未出阁的女孩儿,都不该过问的,听到别人说,都要避开才是。她居然还在秦家大放厥词?还有没有一点女孩儿的教养了?!
关家因关老夫子的缘故,又与秦老先生结亲,一向自诩是书香门第。书香门第的女儿,怎能关注这种桃色传闻呢?就算是无意中听见,也该忘掉才是,更别说听了还要在别人家里公然说出来了。关芸娘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丢尽了关家的脸面!
关老太太气愤地道:“这丫头不能再纵容下去了!她爹被气死了,她还不知悔改,再这样下去,迟早会成我们关家的祸根!老头子一辈子积下的好名声,都要葬送在她手里!从今日开始,不许她出门!也不许她见外客,亲戚朋友来了,一概不许见!只能在屋里抄《女训》、《女诫》,还静不下心来就叫她抄佛经!别人若问起,只说她病了,横竖先前她已‘病’过一回。我倒要看看,谁会再撕破脸面,非要护着她不可!她要是想闹,就把她送到庵里做姑子去!没有老头子护着,我倒要瞧瞧她还能如何张狂!”
关大舅与关舅母都被关老太太的气势慑住,半点异议都没有,立刻答应了下来。为了让儿子媳妇能够更好地看管住小女儿,关老太太甚至还答应了,花点钱多买两个人,还要专挑有力气的丫头婆子,专职看守关芸娘。
这事儿就这么定了,关老太太才转向外甥吴少英:“亲家公那头,还得你跑一趟。我看他们还是很想知道芸娘都说了些什么,令何氏记恨至此。你斟酌一下,看有什么不该说的就隐了,将重要的消息透露一二,也好让亲家公与亲家母心里有个数。虽说是何氏前头男人家的事,但秦二爷也该知道才好,免得一心以为何氏是个好女人,上了当受了骗,还要为她得罪了亲爹亲娘。”
吴少英会意,恭谨行礼:“外甥知道了。”
关老太太这时才松了口气,眼圈却又红了:“这可怎么好呢?我们两家原本是好好的亲家,如今阴差阳错,日后还不知要如何相处呢!”
关大舅小心安慰母亲:“娘,亲家公与亲家母都是极和气的好人,妹夫为人也十分厚道,又还有桑姐儿在呢,日后照样相处就是了。您有什么可担心的?”
关老太太自嘲地笑笑:“那是因为咱们家隐瞒了要紧大事,若是亲家公亲家母还有你妹夫知道你爹生前都对你大妹妹说了些什么,你道他们还会不会跟以前一样和气?桑姐儿还会不会象以前一样跟咱们亲近?”
关大舅一窒:“这……不会吧?虽说是芸娘的错,可咱们也罚了芸娘。况且还有何氏做的孽呢!”
“若没有何氏做的孽,这会子咱们还脱不得身呢。”关老太太淡淡地道,“就算隐瞒了真相又如何?咱们自己知道亏心。若还厚着脸皮,象从前一样沾秦家的光,我自个儿就先臊了。也罢,秦家多半是要上京的,咱们关家祖祖辈辈的家业都在这里,往后两家离得远了,来往得少,也不是坏事,彼此还能保住一份情谊。”
关大舅听到母亲这样说,就知道她是不会改变主意了,心中虽失望,但也默默答应下来,还苦笑着说:“如今想来,先前咱们那点小想头没能成事,反而有好处。若当初死皮赖脸的非要为秀哥儿说下桑姐儿,如今两家门不当户不对的,又离得那么远,秦家定要生怨了。若是他们再知道芸娘做的好事,只怕两家见了面都没法再相处下去。”
关老太太默默点头,显然也是赞成这一说法的。关舅母几次欲言又止,到底还是没敢说什么,只在心中失望无比。
吴少英暗暗注视着这一切,等事了之后,便要告辞离开。关芸娘这时候才梳妆打扮妥当,笑吟吟地跑到正屋来见表哥,发现他要走了,顿时失望不已:“表哥,你这是要走了么?怎的这么早?不如吃了饭再走?不,不如吃了晚饭再走?”她还给吴少英找了个留下来的理由,“秀哥儿读书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前儿还说要找你请教呢。”
吴少英看向姨母,关老太太板着脸道:“秀哥儿自有你哥哥教导,你表哥还有正事呢,哪里有空管小孩子?你不要拦着你表哥,让他自去。你瞧瞧你这是什么打扮?可还记得你如今重孝在身?你父亲生前教导你的东西,你都记到狗肚子里去了?还不赶紧给我换下来?!”说着就领着儿媳上前,拉住了关芸娘。
就在关芸娘与母亲嫂子拉扯纠缠时,吴少英与关大舅点头示意,迅速走出了关家。在骑马返回自家小宅子的路上,吴少英默默回想着在关家听到的一切,心里有了些想法。
关老太太谨守一个“礼”字,对于关芸娘在秦家说的那些闲话,抱着“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的想法,打算给秦家透露一声就完了,旁的不要多管。但吴少英的关注点却不在这些流言蜚语上头,他更关注的是流言里头所隐藏的信息。
何氏的哥哥何子煜,当初是不是在晋王妃的庄子里做事?
何子煜若是在晋王妃的庄子里做事,那又是什么时候离开的?是否还跟庄子方面保持联系?他对于晋王妃的事,又了解多少呢?
陈家族人所说的与何氏有奸情的男人,到底是谁?这个人当然不会是秦安。吴少英对自家恩师有信心,秦老先生教养出来的儿子,自然不会与有夫之妇行偷情之事,更不会对陈校尉不利。
当年何氏在与陈家族人的斗争中,明明已经占了上风,为何宁可舍弃七成家财,也要迅速改嫁给秦安?秦安是对她一见钟情,她却未必是同样的想法吧?难道她有什么理由,是不得不改嫁的?
秦王离开大同后走的是哪条路,这件事是否由秦平透露给了秦安,又再由秦安泄露给了何氏,进而传到晋王妃的人耳中?
何氏听到关芸娘在秦家大放厥词,从而对关芸娘怀恨在心,有意报复,这是正常的,可后来她为什么把目标转移到了关蓉娘身上?却从未对关芸娘真正做过什么?
关芸娘在秦家说的何氏在陈家的流言,是否是实情?何氏是担心秦家人知道真相,才会记恨么?可正如关老太太所说,这都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想查清已经不容易,又是陈家族人一面之辞,连齐主簿娘子都没有声张,何氏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只要何氏嫁入秦家后安份守己,梓哥儿也是秦安亲骨肉,秦家人会在乎章姐儿的生父是谁么?还是说……她真正忌惮的,是关芸娘话里透露的其他信息?
何氏最初的用意,是想逼关蓉娘改嫁他人,还是在热孝里改嫁。当初以为她是想让关蓉娘也落得与她一样的名声,可她既然知道秦平未死,极有可能是想赶在他回家前造成既定事实,那难道不怕日后露馅时无法对婆家人交代?何氏到底有什么倚仗,觉得自己能过这一关?
吴少英觉得,如果自己能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估计真相也就离大白不远了。

第十一章 小年

吴少英再次来到秦家,已经是腊月二十三了。这一日是小年,秦家虽然有丧事,全家上下没什么喜气,但一些习俗还是要遵守的,比如小年这一天要祭灶神,做糖瓜。吴少英进秦家大门的时候,就正赶上秦家人在忙活这些。
秦含真有好些天没见表舅了,她有一肚子的问题想问他,可惜见不到人。祖父祖母又不肯事事告诉她,她只好一个人郁闷。如今见到表舅来了,她顿时高兴起来。
谁知吴少英来了之后,只到正屋里给师母牛氏请了个安,问候秦含真一声,就随着秦老先生去了小书房,完全不给秦含真与他独处的机会,她只好耐下心来,等待别的时机了。
牛氏见孙女儿闷闷不乐的模样,不由得笑了:“这嘴上都可以挂油瓶了吧?又是谁欺负你了呀?”
秦含真不好意思地笑笑:“没有,我是……我是好奇,祖父跟表舅在说什么呀?为什么不能在这屋里说呢?”
牛氏不以为然地挑挑眉:“还能为什么?这是想避着咱们娘儿俩呢。我看哪,他们八成是要说关家那丫头的事,就是你那个小姨,到底在咱们家说了些什么乱七八糟的话,把你娘给连累了。其实这有什么好避的?我又不是不知道。”
秦含真忙问:“祖母,您知道这事儿呀?”
牛氏撇嘴:“你祖父就是个老好人,怕我跟亲家计较,在我面前东瞒一句,西瞒一句的,说得不清不楚,真当我猜不出来么?他不说,我可以问你虎嬷嬷呀!你祖父有啥事会瞒着虎伯?你虎伯知道了,虎嬷嬷自然也就知道了,哪里还瞒得住我?我只是不爱跟你祖父计较,才装糊涂罢了。你那个小姨从来就不是什么贤良淑德的好姑娘,我早就心里有数。如今知道是她嘴巴坏惹出来的事,我半点都没觉得奇怪,只是可惜了你娘。”
秦含真忙凑过去问:“我小姨到底说了些啥?”
牛氏正要说,忽然顿住,瞥了孙女儿一眼:“这些事儿不是你小女孩儿该听的,反正,你只要知道你小姨嘴碎,听了不该听的话,又在咱们家说了就得了,详细的别问,免得污了你的耳朵。依我说,姓何的贱人气性也太大了些,估计是自个儿心虚吧。她干的那些事,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出来的。若她果然脸皮够厚,做了也就做了。她不要脸,别人也奈何不了她。偏她不要脸就罢了,还不许别人说,非要别人夸她贤良淑德,清白自守,这可不是那什么……做了……咳,又立牌坊么?!”
秦含真心里清楚她“咳”掉的是什么内容,但鉴于桑姐儿是不该知道的,她只能露出一脸茫然的表情看着祖母。
牛氏不由得又咳了一声:“反正,你只要记住,以后不要再跟你小姨说话来往就是了。若不是她,你娘也不会死得这样冤。亏她还不知悔改,把你姥爷也一并气死了,至今还不知羞耻地想要嫁给表舅呢,却不知道你表舅最是烦她。你姥姥和大舅舅母如今都在为她犯愁,就怕她见了外人,不知会说出什么荒唐话来。今年过年,横竖两家都有白事,是不用拜年见客的。你索性也别去你姥姥家里了,免得见了你小姨,还要受气。”
秦含真犹豫了一下。如果过年都不去关家探望关老太太、关大舅与关舅母,那等来年开春之后,他们祖孙去了大同,接着又去京城,那她什么时候才能再与外祖家的人见面?
秦含真便问牛氏:“祖母,明年咱们去过大同后,要不要去京城呢?”
牛氏迟疑:“这个么……”她想了想,撇嘴道,“我最讨厌你伯祖父了,也不喜欢你伯祖母,若叫我去京城受他们的气,那是万万不能够的!”
“可是……”秦含真眨了眨眼,“爹不是在京城吗?祖母不想见爹?”
牛氏当然想了,这失而复得的儿子,简直就是她的命根。若不是京城离得远,如今又是天寒地冻的,不好赶路,她只怕一得消息,就要往京城去了呢。可是想到丈夫的哥哥一家……她又觉得十分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