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嬷嬷也在旁帮着回忆:“二奶奶刚带着孩子回来的时候,大奶奶忙前忙后的,十分热心。那天正好关家老太太带着舅奶奶和关二姑娘过来了。大奶奶为了替二奶奶安置梓哥儿和章姐儿,还有带回来的那一群丫头婆子,还把亲娘亲妹子扔在自个儿屋里呢,只叫张妈带着姐儿去陪着说话。关二姑娘好象为此抱怨了几句,大奶奶为了赔罪,送了她一对镶红玛瑙的赤金耳坠,说是寡妇用不着这个,还是给小姑娘戴着好。大奶奶对二奶奶和梓哥儿十分亲切周到,太太那时还对着亲家太太夸大奶奶呢。不过二奶奶倒是淡淡的,对关家人没什么好脸。兴许是这事儿开的头,大奶奶在那之后,对二奶奶就冷淡了些。”
牛氏撇嘴道:“她那时好端个大家闺秀的臭架子,其实谁不知道谁?何氏娘家还不如关家体面呢!倒也好意思给亲家太太脸色看。光是这一件事,就知道何家没家教了!”
虎嬷嬷继续回忆:“后来大奶奶与二奶奶虽待彼此冷淡些,倒也没什么口角,真正吵起来,应当是过了大半月后,又逢发月钱的时节。二奶奶在大同大手大脚惯了,又带了许多丫头婆子来家。一个哥儿一个姐儿,身边有一个奶娘一个丫头,也就罢了,听说在家里还不止这些人呢。二奶奶自个儿就带了好几个丫头婆子,一等二等三等的还分了等。照她们在大同的规矩,光是月钱就要十来两银子,二奶奶与梓哥儿、章姐儿还要另算。二房的用度,超过了咱们家全家人的费用。大奶奶管家,瞧着不合适,报给太太知道。太太叫了二奶奶来训诫,叫她别花费太大,勤俭持家才是正道理。二奶奶出了屋子,就去大奶奶屋里不知说了些什么,两人大吵一架。”
牛氏冷笑道:“这分明就是姓何的贱人没理。若她有本事给自家划拉钱财,大手大脚的也就罢了。她跟老二在大同,一年就要问家里要五百两银子。我说我们全家上下那么多人,一年都花不了二百两,怎的二房四口人就要五百两?老二写信回来说,大同花费大,与同僚来往交际,请客吃饭送礼,都是免不了的,实在没办法了,才向家里伸手,还说他媳妇其实维持家计也十分艰难。我被唬得以为他们在大同的日子真这般难过,年年开春就送五百两过去,还嘱咐他们在大同买些产业,也省得坐吃山空。老二信里答应着,也说买了店铺田地,可年年照样问家里要五百两。先前我不知道,今年见了何氏的排场,才知道每年那五六百两银子都是花到什么地方去了。照这个花法儿,金山银山都能给败光了!姓何的贱人手里有这么多钱,到了家里还要再伸手,连养丫头婆子的钱也要公婆嫂子出,这算盘也未免打得太精!老二就真的不知道他媳妇干了什么?”
虎嬷嬷忙替她抚背:“太太别生气了,早就知道她是怎样的人。她怎么可能有干得出好事来?”
秦含真听了,也觉得何氏极品,但这些理由的份量似乎还不够。难道何氏为了这点事,就要陷害妯娌?
听了孙女的疑问,牛氏看向虎嬷嬷:“是呀,照理说,这点小事又能算得了什么?谁家妯娌没个口角?谁还能为此把人往死里逼?难道是为了章姐儿把桑姐儿推下坡那事儿?”
秦老先生皱眉道:“那事儿原是二房占了便宜,章姐儿年纪又小,我们还能叫她为桑姐儿偿命不成?不外乎禁足罚跪挨打几样。平哥媳妇虽是满心悲愤,也只是因为何氏与章姐儿母女俩都不肯出面赔罪罢了,并没有说过要对章姐儿如何。她对梓哥儿也依然疼爱。以她的宽厚,何氏万没有恨上她的道理。况且何氏先是耍赖,要把罪名栽到梓哥儿头上,然后又悄悄把两个孩子交给她哥哥送回大同。平哥媳妇拿她毫无办法,她还有什么不足的?!”
秦含真说:“既然是这样,何氏为什么非要把我娘逼得改嫁,或者逼死不可?难道我娘在秦家做媳妇,碍着她什么事了?还是不知什么时候,曾经往死里得罪过她?可是,祖父祖母,不是我替我娘辩解,以她的性情脾气,只有何氏招惹她,就没有她招惹何氏的道理。她要是那样的人,就不会被何氏拿着子虚乌有的事威胁一句,便自个儿上吊了。”
牛氏听得眼眶又红了,拉过孙女抱住:“好孩子,祖母知道你心里替你娘委屈,你放心,这事儿祖母一定会弄明白了,给你娘一个交代!那姓何的贱人害人不浅,这回我定要叫你二叔休了她!梓哥儿也不能再交到她手上了。天知道这毒妇会把孩子教成什么样儿?!”
秦老先生也沉声道:“你娘与何氏之间到底有何恩怨,我们也不清楚,在这里猜测再多,也是做不得准的。但我与你祖母心里都清楚,此事责任必在何氏身上,你娘定是受冤屈那一个。等去了大同,我与你祖母当面向你二叔与何氏问个明白,事情自然就能水落石出了。”
秦含真低头想了想,道:“我也知道这事儿要问了二叔与何氏,才能弄清楚。可是……二叔真的知情吗?他要是知道自己的妻子蛇蝎心肠,为什么还要护着她?就算他对我娘没有一点儿敬重,我爹总是他的亲哥哥吧?还是把升官的机会让给了他的亲哥哥。祖父和祖母总是他的亲生父母吧?还是每年资助他五百两银子的慈父慈母。他要是为了保护何氏,不管她做了什么都当作没看见,那我就再也不能认这个叔叔了!”
秦老先生叹了口气:“这是自然。别说你不愿意认叔叔,若你二叔真个如此糊涂,我与你祖母也不会认他这个儿子!再者……即使你二叔对何氏所作所为一无所知,我也不能轻饶了他!大丈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连自个儿家里的事都还糊里糊涂的,叫一个妇人蒙骗至此,还出去做什么官呢?倒不如守在家里,安安分分过日子算了。”
牛氏也红着眼圈点了点头,显然是赞同了丈夫的决定。其实之前还不知道长子存活的消息时,她就想过,次子如果为了何氏忤逆父母,她就宁可没儿子。如今知道长子还活着,她就更没有顾虑了。
得到了祖父祖母的支持,秦含真心里暗暗松了口气,忙道:“二叔那里好说,何氏却未必肯说实话。况且我们要去大同,也是明年开春后了。不如想法子从别处打听一下?如果何氏真个对我娘心存怨恨,肯定有人知道原由的。”
秦老先生抚了抚须:“桑姐儿指的是……何氏留下来的丫头婆子?”
何氏只带了秦泰生家的逃走,其他丫头婆子都还被关在秦家。金环前些时候为着假马贼真官军一案,被送到县衙做证,如今案子已了,齐主簿早已把人送了回来。牛氏叫虎嬷嬷把她连着其他丫头婆子关进了中院西面,原本翠儿等丫头住的小垮院内,不叫她们继续占据上院西厢房。虽然原本说了要将她们变卖或是遣散的,但秦老先生是个好心人,想着外头天寒地冻的,这些弱女子身无长物,若是被赶出去,只怕要落得个饥寒而死的下场,又或者是被人拐骗了,所以暂时收留了她们。这些人都是何氏从大同带来,其中不乏心腹。若要询问何氏的事,找她们是最好不过了。
秦含真点头:“就是她们,还可以再加上一个翠儿。何氏指使翠儿去害我娘,总会透露出一点原因吧?就算翠儿愚钝,一点内情都不清楚,总会知道何氏都曾经做过什么,说过什么话。”
牛氏将目光转向虎嬷嬷。虎嬷嬷立刻挺直了腰:“老爷太太放心,我一定会叫这些小蹄子老实招供!”
菩萨蛮 第四章 口供
虎嬷嬷审问二房的丫头婆子,并没有遇到多少障碍。别说打骂动刑了,她只不过是坐在那里说两句吓唬的话,她们就立刻怂了。
那些丫头婆子原本听惯了女主人何氏的日常言论,自己也被惯出了些傲气,只觉得自家男主人的米脂老家似乎处处穷酸,上不了台面。可再傲气,也改变不了她们已被女主人何氏抛弃的事实。如今何氏闯下了大祸后逃离,主人的父母连她都可以处置,更别说她身边侍候的人了。她们不过是奴仆之身罢了,能够留在大宅里过冬,已是秦家人仁慈了。眼见着秦家人还有用得着她们的地方,她们怎会不拼命上赶着表现,好求得秦老先生夫妇开恩,留她们下来听用呢?总好过被赶出大宅,自生自灭吧?
不过,这些原本二等、三等的小丫头,以及粗使婆子们,对主人家的事了解得也不多,关于何氏是否与长房夫妻俩结过仇,她们可说是一问三不知,只知道何氏与关氏妯娌不和而已。倒是金环、银珮两个一等大丫环,因为是贴身侍候的人,还知道些许内情。
银珮非常积极地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说了出来:“奴婢从未听说过二奶奶与大爷有何仇怨。平日里在家,二爷每每提起当初能到大同来,都是大爷相让,就感激不已。二奶奶为此私下还抱怨过,说她为了二爷升迁,花费了多少心思,可二爷还是只念大爷的恩情,一点儿都不知道体恤她。不过二奶奶也就是抱怨二爷几句,并没有说过记恨大爷的话,倒是说过,二爷能摊上大爷这么个傻哥哥,也算是他的福气了。
“二奶奶几时与大奶奶结怨,奴婢也不清楚,来米脂的路上,她并没有说过什么。倒是提过,如今家里花费一年比一年大,光靠着大同那点子产业已经不够了,二爷又不擅长经营。别人家总有法子往家里搂钱,偏二爷做事一板一眼的,总说那是有违军法之事,做不得。这话得罪了人不说,自家一点好处都没有。二奶奶说了几次,他都不肯听,反说二奶奶的不是。二奶奶盘算着,要寻个理由向老爷、太太多要些体己,最好是田地、店铺,也好添个进项,反正绝不能两手空空地回去。因着大奶奶常年在太太跟前侍候,二奶奶怕她会为着长房的私利阻拦,还跟泰生嫂子与金环商量了,要弄个法子把大奶奶支开,才好去寻太太说话。
“二奶奶在到家前就特地嘱咐了金环,叫她好生拉拢大奶奶身边的丫头,打探一下大奶奶的喜好,也好与大奶奶交好。这样才能在必要的时候,顺利将她支开,事后也好将人打发了。可不知怎的,到家后,大奶奶原也是十分热心和气的,二奶奶却好象忽然恼了似的。奴婢那时候与金环在忙着收拾屋子,只有泰生嫂子跟在二奶奶身边,因此不清楚当时的详情。只知道屋子收拾好后,二奶奶说要回屋歇息,在屋里骂了大奶奶与关家女眷几句,说关家没有家教,教出的女儿粗蛮无礼。那时候奴婢还纳闷,心想大奶奶并没有惹二奶奶生气,为什么二奶奶就发火了呢?自那以后,二奶奶就没说过要交好大奶奶的话了,见了面也是淡淡的。
“奴婢以为二奶奶在大奶奶跟前受了气,跟泰生嫂子说,要想个法子与二奶奶出气,却被泰生嫂子拦了下来,告到二奶奶跟前……”说到这里,银珮就忍不住咬了咬唇,“奴婢原也是一片忠心,二奶奶却罚奴婢跪了一晚上,还扣了一个月的月钱。奴婢实在不知是哪里做错了!兴许……金环知道,也未可知。”
虎嬷嬷沉吟不语,瞥了一旁的张妈与胡嫂一眼,二人立刻知机地把银珮带了下去,不一会儿,又把金环给带了上来。
金环去了县城几日,回来后整个人就瘦了两圈。她虽然不知道何家兄妹到底摊上了什么事,但经历过县令与主簿的审问,接着是榆林卫的王百户、陕西都指挥使司辖下的郑断事,还有一位不知身份但看起来高贵不凡的大人接连审讯,便是傻子都知道,何家兄妹的案子不小。虽然说这几位大人关注的都是何子煜找来的官军到底是什么人,可跟这些官军扯上了关系,何家兄妹又怎能逃脱过去?
金环当然不可能是傻子,她能在秦家二房众多丫头里脱颖而出,成为何氏身边的一等大丫头,自然是个聪明人。她被吓坏了,哪怕审问过后,她被平安送回秦家,她还是吓破了胆。若主人家坏了事,她难道还能有好结果?相反,若是能够长长久久地被关在秦家大宅,也许反而是件好事。
被送去县衙前,金环是一个人关在西厢原本何氏的卧室里的,倒也避免了与其他丫头婆子产生矛盾。但从县衙回来后,她与其他人一起被关进了中院的西垮院中,与银珮以及另外两个丫头住在一个窑洞里。
那些丫头原本就对她得何氏重用而心存妒忌,得知何氏与秦泰生家的都因为她通风报信有功,而成功逃离,却将她们丢在这里,就更对她怀恨在心了。如今既不分什么等级资历,也没有主母撑腰了,丫头们对金环半点畏惧之心都没有,抢走她的食水、被褥还算是轻的,她们甚至将她赶下炕,逼她在屋角打地铺,还要她侍候她们,不听话就拳脚相加。金环一个人哪里是三个人的对手?自然吃了亏。但她生怕跟其他人打成一团,会让秦家的人觉得她不安份,开春后把她送走,所以她宁可挨打,也忍下了这口气。
她如今又怕又悔,但更多的是怨恨。她明明对何氏有大功,可是何氏却带走了秦泰生家的这个一点功劳都没有、反而还接连坏事的人,将她丢在了秦家,害她受这等大罪。她怎能甘心?怎会不恨呢?虎嬷嬷问她何氏的事,她说得比银环还多,还要更详细!
“二奶奶到的那日,关家太太与舅奶奶、关二姑娘都在。关家太太在正屋陪太太说话,舅奶奶带着关二姑娘去了大奶奶屋里。因二奶奶来了,大奶奶跑来帮忙安置哥儿和大姐儿,关二姑娘有些不高兴。舅奶奶哄了她几句,也不知她说了些什么。当时二奶奶带着泰生嫂子,就站在东厢房窗子外头,兴许是听见了。奴婢当日站在窗前,亲眼看见二奶奶的脸色立刻就变了,带着泰生嫂子回来西厢,坐着不动,也不去正屋里与关家太太见礼。大奶奶过来与她说话,她也爱搭不理的。等屋子收拾好了,大奶奶回正屋向太太复命,二奶奶就命人关了屋门,然后开骂,过后,还嘱咐泰生嫂子去跟何舅爷说,叫去县城里打听打听关二姑娘的事儿,寻机给她一个教训!
“关二姑娘平日里出门不多,来往的人除了亲戚与邻居,就只有齐主簿家的闺女。何舅爷别的事不好做手脚,倒是听说她的亲事几年都没定下来,如今又有了一位入了国子监的表哥,前途大好。关家亲友们都说,关家夫妻兴许是要亲上加亲,把小女儿嫁给这个外甥呢。二奶奶知道后,就发了话,说关二姑娘没有口德,断不能让她享这个福气,叫何舅爷想法子坏了她的名声。何舅爷在县城里却是个生人,关家老爷子又有些名望,这事儿不大好办。更要紧的是,那齐主簿的娘子却是临县人士,关二姑娘说我们二奶奶的闲话,怕是从齐家听来的。万一打草惊蛇,对二奶奶更不好。二奶奶这才打消了主意。”
再后来,就是何氏因长女章姐儿在秦家不序齿,桑姐儿占了长女之位,与关氏起了口角,再有章姐儿推桑姐儿下坡,何氏与关氏为儿女争吵等事,还有何氏在大同结交贵人,请客送礼,大手大脚置办衣裳首饰,热衷于四处钻营等等。虎嬷嬷不耐烦听这些,就让她打住,以后再说,只问一件事:“关二姑娘那日到底说了你们奶奶什么闲话?”
这事儿金环却有些说不准:“当时奴婢并没有在跟前,因此没听见。二奶奶过后也只跟泰生嫂子商量这事儿,不过奴婢在旁边侍候,偶尔听到几个字,似乎是关二姑娘说二奶奶当年热孝里改嫁,还有章姐儿改姓的事,当中大约还夹杂着陈家的人说的一些难听话。对了,齐主簿家的娘子,娘家在临县,与陈家人好象还是亲戚,大约是从陈家那里听说了些闲话吧?”
虎嬷嬷便把这些话禀报给了秦老先生与牛氏,牛氏不以为然得很:“她这是心虚么?她热孝里挺着大肚子改嫁,知道的人多了去了,还连累了我们安哥的名声。若不是她肚子大起来的月份明确,安哥那时候还在别处驻守,是去临县吊唁陈校尉时才认识的她,只怕就要被人编排成奸|夫了。这种事那贱人做得出来,还怕别人说么?关家二丫头就算不修口德,她也犯不着为此害人家姐姐吧?!”
秦老先生在旁沉吟:“金环知道的毕竟有限,还是要找关家人问个清楚才行。只是关家二丫头的性情……如今平哥又还在世,媳妇与亲家却已经没了。这事儿还不知要如何与亲家太太交代。”
牛氏也不由得叹了口气:“这事儿确实不好办……也罢,待我明儿叫人去一趟县城,把亲家太太、舅爷舅奶奶一并请来吧,关二姑娘就不必请了。当时听见关二姑娘话的,还有关家舅奶奶,问她也是一样的。只是平哥这事儿,怕是还要老爷跟关家舅爷好生说说,千万别让他起了误会才是。”
秦老先生点头,这时门房来报,说吴表舅爷过来了,言道有重要大事,要单独向秦老先生禀报。
秦老先生不由得与牛氏面面相觑。吴少英有什么重要大事呢?
菩萨蛮 第五章 晋王府
因为吴少英言明要单独见秦老先生,所以秦老先生并未请他进正屋,而是让人领他进了西耳房。那里是秦老先生自己的小天地,跟中院书房那种可以用来接待客人或者见学生的地方完全不一样,外人是进不得的,就连自家人,也很少涉足,打扫整理之类的事,是虎伯亲自做的。
吴少英看起来比当初离开的时候要削瘦了些,上唇下巴都有着短短的青胡茬,看起来有些狼狈。他原本扎了整整齐齐的发髻,此时却有些散发松开,并未重新梳理好,身上的衣服也带沾着些尘土,十足一付风尘仆仆的模样。
秦老先生看到他这样子,有些意外:“你这是打哪儿来?”
吴少英向他行了礼,等不及他落座,就脱口而出:“老师,表姐夫还没死!”
秦老先生愣了一愣,就笑了,走到椅子上坐下:“你怎么知道的?”
吴少英看到他这个反应,惊讶极了:“老师已经听说了?”
秦老先生含糊地道:“说来也巧,今早我在京城的族人打发了仆从来送信,就是平哥写的。原来他给贵人做向导,提前离开了哨所,然后上京去了,偶然与我在京城的族人遇见,彼此相认,便托人捎了家书过来。他如今已经在京城入了禁卫,还劝我带家眷上京去呢,却对家中变故一无所知。我与你师母措手不及,正不知该如何是好,也不知该如何向你姨母和表兄交代,刚刚派了人去县城送信,请他们明日过来。”
吴少英愣愣地“哦”了一声,接着就红了眼圈,低头道:“阴差阳错……说来都是何家兄妹做的孽!若是表姐当日没出事,如今接到家书,还不知该有多欢喜呢,就连姨父,也一定为表姐夫能出人头地而高兴。”
秦老先生叹了口气,师生二人都沉默下来。
过了好一会儿,吴少英才勉强挤出一个微笑,道:“不管怎么说,这总是好事。老师膝下有子尽孝,桑姐儿也有父亲照顾了。学生心里也能安心许多。”
秦老先生也勉强笑笑,问他:“此事你是从何处听来的?若不是平哥从京城来信,我还不知道呢。你这些日子到底是去了哪里?怎会听说这等消息?”
吴少英深吸了一口气:“不瞒老师,学生……其实是跟着那位李大人办事去了。他是锦衣卫的人,来榆林是要查一件大案。学生听闻这里头还有牛家梁哨所被焚之事,想起表姐夫就是在那里出事的,便忍不住掺了一脚,其实不过是帮着做个耳目罢了。学生是在米脂长大的,又是个国子监学生,在榆林城里并不显眼,在临县也不是会引起怀疑的人物。更何况学生还有追踪何氏兄妹这个幌子在,旁人见了学生,只会以为学生是为何氏而来,哪里会想到学生真正的目的呢?”
秦老先生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锦衣卫?!你……你怎会跟着他们走?我当日不是说了,让你不要再插手此事么?!”他想起来都有些后怕。秦王尚且遇上了大风险,几乎丢了性命,不得不躲着某些地方走,更何况是吴少英这么一个小小的监生?而且那李大人一行有官面上的身份保护,顶多就是被蒙蔽而已,不会有人胆敢公然伤害他们。可吴少英没有官身,去做耳目,只会更危险。
吴少英却不是很在乎这一点,随意笑笑:“只要能查清表姐夫哨所被焚的真相,冒些风险也无妨。更何况,李大人也派了人在学生身边,保护学生的安全。学生一路都非常小心,并未露出马脚,反而还打听到了许多有用的消息,也得到了李大人的赏识。若非如此,学生也没那么容易知道一个重要的消息。”
秦老先生不解:“什么重要的消息?你来找我,难道不是为了告诉我平哥无事?”
吴少英摇头,如果只是这个消息,他就没必要提出单独见秦老先生了。他想说的是更重要的事:“老师,你可知道是谁袭击了秦王?又是谁焚了牛家梁哨所?”
秦老先生的表情顿时变得严肃起来:“愿闻其详。”
秦王遇袭的始末,吴少英都已从李大人与王府侍卫周艮处听说了,此时复述出来,秦老先生再结合金象在京中听闻的传言,也就弄清楚了个中详情。此节略过不提。
秦王当时见到的袭击人马,穿的是北戎人服饰,说话却是晋地口音,他就知道这支兵马身份有问题。他出于谨慎,选择远离榆林城与太原两地,改道去了驻将为京城世家子弟的朔州。到达朔州卫后,他一听说牛家梁哨所被马贼袭击焚毁,就立刻察觉到了这事儿必定跟榆林卫脱不了干系。
牛家梁距离榆林城只有二三十里,可以说已经很近了,并不是靠近边疆的地带,再往北,还有金鸡滩等数个哨所。别说如今朝廷与北戎已经多年不起战端,光是凭着在互市上的收获,北戎就已经能勉强维持温饱,基本不需要南下劫掠。就算真有北戎人胆敢冒这个险,也不会在未能惊动层层哨所的情况下,迅速接近牛家梁这种距离榆林城极近的地方。如果真让一批多达两百人的兵马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榆林城下,榆林卫上下都可以去死了。
既然不是北戎人干的,那就是马贼。可马贼只是劫掠来往商队而已,连赶尽杀绝都很少,免得吓坏了商队,无人敢来,他们也就没了财缘,更别说是正面与朝廷军队哨所冲撞了。直接焚毁了一个哨所,还将里面的士兵全部杀光,这简直就是在嫌命长。在边城这种军队当家的地方,真有这么大胆的马贼吗?
袭击秦王的人分明是军中路数,穿着北戎人的服装,操着晋地的口音,与长乐堡守军有勾结,还打着马贼的旗号行事,榆林卫也不查查清楚,就直接宣布是马贼干的,然后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剿匪行动。秦王反而觉得榆林卫上层有猫腻。再加上朔州守将无意中提及,榆林卫因轮换的缘故,有很大一批现任将领是从大同或者晋地其他卫所调过去的,秦王就疑心上了晋王府。
他疑心的是晋王府,却不是晋王。因为早在他前往榆林之前,经过太原的时候,就见过晋王这个小弟弟了。这一面见得可不太容易。秦王是奉皇命来巡视的,按理说消息肯定提前几天就传到了,晋王本该留在王府里,等着见哥哥才是。谁知秦王到了太原后,原想第一时间先去见弟弟,不料晋王府的人先是宣称晋王去了外地礼佛,不在城中,后来露了破绽,才勉强承认晋王身体有些不适,不想见客。秦王担心弟弟身体,硬是闯进了王府内院,见到晋王时,简直不敢相信。
晋王已经病入膏肓了,昏迷不醒,人也瘦得脱了形。王府医官都被软禁在王府里,为晋王秘密诊治,但谁都没有法子能治好他。若是上报京城,请来御医,兴许还有些希望,可晋王妃却禁止王府中人将消息外泄。若不是秦王闯府,兴许他还不知道弟弟已经病得这样重了呢。
秦王质问弟妹晋王妃,晋王妃反而振振有辞,说这是晋王本人的意愿,再三下了严令的。她身为妻子,也只是想遵照丈夫意愿行事罢了。因为晋王一直没醒,秦王也弄不清楚这是不是他的意思,无奈之下,只能离开。
但秦王办完了公务,准备要离开太原的时候,却有人悄悄接触他的随从,给他递了话,说是晋王侧妃与侧妃所出的二公子、三公子请他伸出援手。因为晋王并没有说过封锁消息的话,反而盼着身在京城的嫡长子能赶回来见他最后一面,是晋王妃私心作祟,才封锁了消息,甚至不许王府长史上书朝廷,请皇帝赐下御医灵药救治晋王,还把侧妃母子三人禁足,又对侧妃下了慢性毒药,存心要置他们母子于死地。
而晋王妃之所以会这么做,不过是因为晋王世子如今在京城,正讨皇帝欢心,非常有希望在太子死后入主东宫罢了。传言说太子近来身体欠佳,已经病了小半年了,也不知道能不能熬过去。一旦太子薨逝,储君之位出缺,晋王世子就是最有希望上位之人。在这种紧要关头,晋王世子怎能离开京城,返回晋地,为父亲侍疾或是守孝?为了给儿子争取时间,晋王妃才会特地封锁消息,甚至为了延长晋王的寿命,放弃一些有可能治好他却比较有风险的诊治方式,改用了保守却对他身体更不利的药方。正因如此,晋王才会一直昏迷不醒,王府内外都由晋王妃把持。
秦老先生听到这里,震惊得立刻站了起来:“你说什么?晋王世子怎会入主东宫?太子……太子病重了?!”
吴少英并不惊讶,太子乃是国之储君,知道他病重,谁会不震惊?谁会不担心呢?
吴少英对秦老先生道:“老师身在西北边城,对京中的消息不大灵通,也不知道这些朝廷大事。学生在京城的时候,就没少听人说起。当今膝下只有太子一个子嗣,早年倒还有过两位小公主,但都小小年纪就夭折了。太子自出生就有不足之症,多年来一直体弱,立了正妃与侧妃后,只生下了一位小皇孙,偏偏养到九年前,又夭折了。此后,只有太子妃生下一位皇孙女,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子嗣。朝野内外都在为皇嗣忧心,宗室中提起了过继之法,听闻当今也有些动心。晋王与当今自少年时就亲厚,子嗣又多,九年前甫闻皇孙之殇就送了嫡长子入京,为的就是他有朝一日能过继到宫中为嗣。京城内外,无人不知。”
菩萨蛮 第六章 担忧
秦老先生心中一时复杂难言。不是为了别的,而是这传闻中体弱多病随时都有可能死去的东宫太子,正是他亲姐所生,乃是他的嫡亲外甥。
秦老先生出身京城永嘉侯府,是继室所出的嫡子。他前头有一位原配所生的嫡长兄,正是如今的承恩侯秦松。接下来行二的是一位庶出的兄长秦槐,早已亡故。再有一位原配所遗的嫡长女,就是当今圣上的原配发妻秦皇后了。
秦老先生生母叶氏夫人嫁进侯府的时候,秦皇后年纪还很小,完全是继母抚养成人的。叶氏夫人性情温和慈爱,待原配所遗嫡长女有如己出,母女俩十分亲密。相比之下,嫡长子秦松因年岁大些,在继母入府时,早已迁出外院居住,又有许多小心思,对这位继母就疏远了许多。他不但对隔母的两位弟弟都有隔阂,就连对同母的胞妹秦皇后,也相当冷淡。秦皇后与弟弟秦柏——也就是秦老先生,年纪只差两岁,可算是一起长大的,因此比旁人都要亲厚。
秦皇后青年早逝,只留下一个亲骨肉,就是周岁便被册封为东宫储君的太子,同时也是当今圣上唯一的子嗣。秦老先生于手足之间,二哥秦槐早逝不提,长兄秦松不悌,兄弟反目,他伤心之余,也都能淡然处之,只有对于姐姐留下来的骨肉,多了几分真心关怀。
秦老先生身处西北边城,对京中消息并不了解,偶尔从来往客商与学生处得知,太子的位置并没换人,依然是秦皇后之子,三十年来都十分稳当,也没听说有别的皇子出生,他就安心了。至于太子体弱之类的传闻,他早就听说过,但既然太子活到三十岁都平安无事,想必是没有大碍的。富贵人家的子嗣,从小娇养些,体弱乃是常态,并没什么要紧。秦老先生自个儿孩提时,也曾是体弱公子哥儿队伍中的一员,后来练了剑才好些。他哪里知道,太子的身体状况已经这么糟糕了呢?连子嗣都成了问题。
秦老先生心中暗暗拿定了主意,等大同事了,他确实应该上京一趟了。即使不为见长子一面,也要去看一看外甥,祭一祭亡姐。
想到这里,秦老先生抬头看向吴少英:“如此说来,晋王夫妇是一心想要将亲生儿子送上储君之位了?可如今晋王病重将亡,他的长子却不肯回家看他一眼,也算是报应了吧?”
吴少英冷笑:“晋王不是病重将亡,而是已经亡了!他是在九月底薨的,晋王妃封锁消息,瞒而不报,足足过了一个多月,京城那头,秦王进宫告了御状,当今派了内侍、御医与宗人府官员齐去太原晋王府,方才真相大白!消息传到京中,已经过了万寿节。晋王已死,当今也不欲追究什么,但晋王妃欺君之罪却不能轻饶,就连滞留在京的晋王世子,也难逃干系。虽然晋王妃一再坚持世子不知实情,是她自作主张封锁消息。但晋王世子若果真不知内情,又何必在京中上窜下跳,指使几个年轻宗室子弟,与秦王为难呢?还不是心虚么?!”
秦老先生忙问:“如此说来,秦王遇袭一事,果真是晋王妃在背后主使?这是为了什么?只为封锁消息么?”
吴少英叹道:“据说是秦王在太原晋王府时就很生气,言明定要上奏圣上,请来御医为晋王医治。这也是难免的,两位王爷总是亲兄弟,眼看着弟弟病重,秦王又怎会不着急呢?只是他当时身上有差使,便派了亲信侍卫往京城送信,秦王自带人继续前往榆林,打算等差使办完了,就赶回西安府,把秦王府的医官以及西安本地的名医送到太原去,为晋王诊治。谁能想到,晋王妃担心消息外泄,一边派人截杀秦王派出的信使,一边暗中令晋王府多年来收买的部将带兵偷袭秦王。因担心在晋地出事,会引来朝廷关注,他们才改在榆林动手。正巧榆林卫里,又有好几位晋地出身的将领,与晋王府有旧,愿意给王妃一个方便。”
秦老先生冷冷一笑:“既然晋王世子在京中滞留八年,有望入主东宫,想必投靠他的人也不少。难怪他能支使得动宗室子弟,也难怪晋王妃有本事调动军中人士呢。如此说来,她在临县那个田庄……”
“正是晋王府私下养兵之所。”吴少英笑笑,“这里头,只怕不仅仅是晋王妃的功劳,晋王本身也脱不了干系。除了临县那处田庄,还有另两处极大的庄子,都位于边城卫所附近,一处同样是晋王妃私产,另一处却记在侧妃名下,都是同样的用处,或是养兵,或是收养些孤儿教养,等大了就将他们安插到军中去,也有收买了军中将领,闲时到庄中去寻欢作乐,可掩人耳目。有晋王府的面子,这些人升迁也快得很,得了好处,便要回报王府了。这事儿晋王府已经做了有些年头,怕是在晋王世子上京之前,就有所动作。若不是近年各边镇将士常常轮换,只怕晋王妃能号令的还不止几百人呢。这可不是区区一个王妃能做到的。不过晋王如今人都死了,上头也不打算追究罢了。”
吴少英顿了一顿,面露嘲讽:“然而,晋王妃事败,世子的皇储梦也只能落空了。想来晋王处心积虑,要将世子送上皇储宝座,谁知八年来,太子殿下虽然一直小病不断,却也没有大碍。晋王世子不得成事,只能滞留在京,他为达目的,连生父病重,都不肯回家尽孝。如此人品,也真让人侧目。当今圣明,又不是没有旁人可选,怎会挑这么一个人品不佳的侄儿为嗣子呢?晋王妃一心为了儿子,却反而断送了他的锦绣前程。如今晋王妃很可能会被贬,而世子的尊位也多半要被革,日后晋王爵位,就要由侧妃所出的二公子继承了。原本稳稳当当的王爵,因为他们母子贪心不足,也要让与他人。这算是偷鸡不着蚀把米了吧?”
秦老先生淡淡地道:“晋王自少时便有大志向,为此苦心积虑与管氏女定下婚事,谋得管氏支持,只是时不与他,他终究还是太过年少,与大位无缘,但有管氏支持,在众藩王中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人物。如今他又将希望寄托在嫡长子身上,却将自个儿性命也葬送了,真是成也管氏,败也管氏,可见一饮一啄,莫非前定。”
吴少英参与调查晋王府事,自然知道晋王妃娘家姓管,而且是京中世宦名门,还是先帝元后的娘家,十分显赫。只是先帝元后所生的皇子早年夭折,当今圣上却是继后所出,所以管氏权势已大不如前。听秦老先生的语气,似乎对晋王家事颇为了解,他心中不由得奇怪,正想再问,秦老先生却已低声问起了别的问题:“太子的病情究竟如何?除了晋王世子,是否还有别的宗室子弟在谋求这皇嗣之位?”
吴少英说起这事儿,也有些难过:“学生也说不清楚,只是传闻一直不断。太子平日连朝会都少参加,听说是当今不欲他太过劳累了。只因他自生来便有这不足之症,虽然从小就经御医细心调养,但朝野间一直有共识,道这位太子恐怕不是长寿之相。原还有一位皇孙,偏又夭折了,如今除了过继近支宗室子弟为皇嗣,也别无他法了。早年确实是晋王世子占了先,但去年辽王长子也上京了。他年岁比晋王世子更长,人也稳重得多,虽不如晋王世子长袖善舞,却有实干、谦逊的好名声。想来……若不是有辽王长子在,晋王妃与晋王世子还未必会慌了手脚,屡出昏招吧?”
“辽王长子?”秦老先生皱了皱眉头,“怎么连他家也卷进来了?难不成那储君之位,就如此诱人?”
吴少英笑笑:“老师,那可是至尊之位。这些龙子凤孙,哪个不想呢?不过听闻辽王府也是一笔烂账,辽王长子儿子都十岁了,他还未得封世子,王府里却是继妃独尊,又有几位公子在。辽王长子大约也有些不得已吧?”
秦老先生怔了怔,还想问得清楚些,但想到吴少英不过是个监生,晋王府中事,因他参与秦王遇袭一案,或许知道得多些,可辽王府远在辽东,他能知道什么?不过是在京中时听说些传言罢了。想要知道得更多,他大可以上京后再慢慢打听,又或是直接寻金象来问。京中侯门家奴,总比一般的读书人消息灵通许多。
这么想着,他就对吴少英道:“多谢你将此等秘事告知于我。你放心,我也知道事情轻重,在你师母面前,断不会多言。”事关王族秘闻,秦老先生是不敢随便乱传的。
吴少英笑道:“老师不必如此小心。如今这事儿知道的人还不多,但晋地早已经开始为晋王治丧,不过碍于皇命,并未大肆操办罢了。然而薨了一位藩王,晋地人家这个年是不可能过好了,晋王府的事定会慢慢传开。只怕年后,咱们县里就都知道了呢。”
秦老先生皱眉:“这样的事怎好传扬开来?宗室王族名声且不提,太子体弱之事,却不好让人随便说嘴的。”
吴少英叹道:“朝廷倒不想宣扬呢,奈何世子之位、晋王王爵还未有定论,怕是侧妃母子也盼着晋王妃与晋王世子的罪行有更多的人知道吧?”
这就涉及到另一场权势利益的争斗了。秦老先生也不想多说,只道:“天色不早了,明儿我要请你姨母、表兄、表嫂来家,不如你今晚就在家中留宿,明日一起说话。若有哪些内情,是能透露给他们听的,你也可斟酌一二。”
吴少英想了想,也觉得此时进城,怕是赶不上城门关闭了,便答应下来。
秦老先生已经倦极,吴少英恭送老师回了正屋,又向师母牛氏请了安。因有秦老先生阻止,牛氏也没能向吴少英打听到,他到底是为何事而来。他恭敬告退出来,却看到秦含真又一次站在了东厢房门口,透过门帘缝儿,在向他招手。
第七章 发现
吴少英微笑着应邀走进了小表外甥女的房间。
跟上回来时相比,这个房间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又似乎有了些小小的改变。屋角的大炕正烧得暖和,挨着墙根叠放着崭新的素色布面厚棉被,炕头的位置添了个小炕柜,角落里堆了好几个深蓝布面的大引枕,还有个看起来象是带靠背的坐垫一般的东西,与引枕是同样的材料与花色,大约都是新做的。炕尾一角摆放了一张新的炕桌,比一般的炕桌都要宽大些,样式简朴无装饰,但带了三个小抽屉,桌面上摆放着文房四宝、书本纸张,估计是小女孩读书练字用的。
屋内的家具摆设与上次来时差不多,但摆放得更整齐有条理了。吴少英心里有数,自打表姐去世,秦家长房只剩下一个小女孩儿,仆人也只有奶娘张妈,连个丫头都没有。平日里观那张妈行事,就不是很有条理,她一个人操持杂务,估计也是分|身乏术,屋里略凌乱些,也是常理。如今显然是秦家长辈缓过气来,有空闲操心小孙女儿的屋子了。
吴少英不知道,秦老先生这位大家长是素来不操心内宅琐事的,而主母牛氏至今还未病愈呢,她又不是个爱讲究的,屋子收拾得差不多就行了,其他事通通交给心腹虎嬷嬷料理。而虎嬷嬷虽有些见识,但她既要忙于家务,又要服侍牛氏,儿子回来后,还要操心儿子休养身体之事。她虽然对秦含真很关心,可是屋子里的摆设如何,只要不是乱得太离谱,她都不会多管的,看不过眼时,吩咐张妈一声也就是了。如今这屋子变得井井有条,还添了许多新物件,完全是秦含真自己的功劳。
人都穿越过来了,仇人也查清楚了,只需等待时机报仇而已。秦含真是个热爱生活的人,见日子平稳下来,自然要想法子让自己过得舒适一点了。不过是添几样小玩意儿,都是合情合理的要求,也费不了什么钱。有了布和棉花,张妈就可以负责做针线,要两件新家具只需要跟虎嬷嬷说一声,三五天就能按照要求打好送到,连祖父祖母都不需要告知。经过这么一收拾,秦含真觉得自己的房间顺眼多了,大冬天待在这样暖和舒适的环境里读书写字,她的耐心都要多一些。
不过此时此刻,秦含真没什么心思享受自己舒适的房间了,她急切地想要告诉吴少英一些事:“表舅,我爹没死!他到京城去了。”
吴少英怔了怔,微笑道:“我已经知道了,今儿过来,本也是听说了消息,赶来告诉你们的,没想到你们已经得了信。这是喜事,你怎么好象一脸不高兴的模样?”
秦含真抿了抿嘴:“我不是不高兴,只是……帮我爹送信过来的人说,他在大同时曾经遇到过我二叔,还托二叔给家里捎信,告诉祖父祖母和我娘,说他平安无事,上京城去了。不知怎么的,二叔没回来,叫了何氏回来,何氏却半点没提起这事儿,还加倍儿地欺负我娘。她这分明是存心的,可到底是图什么呢?我娘跟她无仇无怨,也不知哪里招惹了这个坏蛋!”
吴少英顿时变得严肃起来:“你是说……你爹曾经托你二叔给家里送平安信?!”这事儿他倒是不清楚。他还以为,以秦王逃离时,一路隐匿行踪,除了朔州与大同两地高层将领,几乎完全不惊动地方官府的作派,估计是不会让秦平一个小小的总旗给家里报什么信的。要知道秦平可是榆林卫中人,家人也住在榆林卫附近,万一泄露了风声,让那些意图对秦王不利的人知道了秦王的行踪,可就大大麻烦了。没想到,秦平居然在大同见过秦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