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含真抱着一只本地出产的三层白瓷九子攒盒,一样一样的辨认着里头的农产品标本。三九二十七,这套攒盒足有二十七格,每格都放有一种农产品。
稻、黍、稷、麦、菽这五种谷类植株,全都是晒干的标本,放在最上一层攒盒里。她认得稻和麦,另外三种就不熟悉了,况且每种农作物还有不同的品种。当然攒盒里并没有将这五种谷物的所有品种全部收录齐全,只是包括了米脂周边地区常见的庄稼种类而已。有这些标本在,又有祖父大人讲述这几种粮食的特点,以及用它们做成的常见食物,秦含真没费什么力气就记住了这些知识。
当然,标本也不仅仅是植株标本而已,还有加工过的半成品,比如各种籼米、粳米以及众多豆类等等,统统放在第二层的攒盒中,这些东西要辨认起来就麻烦多了。不过对于出身信息大爆炸的现代社会的秦含真而言,这都不是什么难事。她倒是对着最底下那层攒盒里的几样农产品颇感兴趣。
这一层攒盒并未放满,摆放了花椒、辣椒以及几种她不认识的作物。据牛氏介绍,那几种作物分别是食茱萸和小茴香。秦含真不知道食茱萸是什么东西,不过听牛氏所言,应该是一种辣味调味品,同时也是一种药材,一般在南方比较常见。在西北,还是用花椒、秦椒和小茴香等比较多。
秦含真闻了闻小茴香,心想这不是孜然吗?心里暗暗一喜。看来以后要是想吃烤肉,就不愁没有调味品了。不过秦椒又是哪一种?
对于秦含真的问题,牛氏只指了指那一小格鲜红的干辣椒:“就是这个呀,这是凤翔府(今宝鸡)出产的秦椒,平日用来做辣子是最好不过了。只是价钱不便宜,咱们家也不是时时都能买到。你祖父如今不许我吃这个,索性连这一项采买都给抹了,说是要等我彻底好了再说,真真气死人!但凡是辛辣的作料他都不许我吃,可大冷的天里,不吃些辣东西,如何御寒呢?”
秦老先生只是含笑看着妻子发嗔,并不说话。反正他已经发了话,全家上下不会有人胆敢违令的,就连牛氏本人,其实也不过是趁机撒撒娇而已,心里是知道轻重的。
秦含真盯着那几个干辣椒,并没有多加理会祖父母再一次的打情骂俏。她依稀记得,辣椒是明朝时传入我国的,年代还比较靠后,起初是当作观赏植物,如今凤翔府已经开始种植辣椒,并用于食用,应该不会是早期。不过四川地区盛行吃辣椒,应该是清朝时候的事。她前些时候听县衙办案,提起“陕西都指挥使司”,这是明显的明朝用语。再看周围人的衣着打扮,也不是清朝年间,现在难道是明朝后期?
想到这里,秦含真不由得小脸一皱,苦恼起来。但愿她所处的年代离战乱不要太近了,不然日子可就要难过了。
然而,话又说回来了。她虽然不清楚自己现在处于什么年代,可因为米脂靠近榆林城的关系,她平日里也曾听身边人提过什么二三十年没有大战了,或者县城里哪家大户在互市上买到了北戎的骏马之类的。她还真不记得北戎是哪一朝哪一代的外敌,心里纠结着自己该不会是到了一个架空的朝代来吧?唉,这样纠结下去不是办法,什么时候学到了有关历史的课文,她就向祖父打听一下吧,总要弄清楚自己所处的年代才行。
秦含真暗暗叹了口气,抬头看见祖母牛氏已经停下了娇嗔,便抱住她的脖子,撒娇道:“祖母,您既然爱吃这个辣……呃……秦椒,那不如咱们家自己种一些吧?这样就不用到外头买,也能吃到了,您还爱吃多少就吃多少。”
牛氏乐了,拍一把大腿:“好主意!我怎么从前没想过呢?不过,凤翔府能种出秦椒,咱们米脂也能种么?”
秦含真笑道:“咱们这里的地跟凤翔府比,差在哪里呢?要是担心不能种,就买些种子来试一试。不成就继续买现货嘛,但万一要是成了呢?除了秦椒,花椒什么的,咱们也可以试种的呀。”
牛氏哈哈笑了,得意地撇了秦老先生一眼:“果然是我的好孙女,心里懂得偏着祖母呢。”
秦老先生无奈极了,也不去阻止。这时候上哪儿买秦椒种子去?就算真能弄回来,种到地里,等到它长成,开花结果,老妻早就身体痊愈了,不必再忌口。横竖她平日就爱吃这些辛辣的食物,想种就种吧,也花不了几个钱。
他甚至还帮着出了主意:“明年开春后,打发人到凤翔问一问,看能不能弄到种子。最好是寻到一两个懂得侍弄秦椒的农人,一并带回来,就更稳妥了。靠着咱们家的佃户自己摸索,还不知要几年功夫,你才能吃到自家种的秦椒呢。”
牛氏听了,更乐了。秦含真暗暗偷笑,其实祖父还是很纵容祖母的嘛。
祖孙三人正说得高兴,虎伯与虎嬷嬷过来了。虎嬷嬷将一份年礼清单递给了牛氏:“老爷,太太,这是王家今年送来的年礼,土产跟往年差不多,但多了些以往没有的东西。”
“哦?”牛氏接过清单扫了一眼,“都有些什么呢?”
虎伯道:“一担上等精米,一担上等粳米,半车家腌的腊猪、风鸡,半车干菜,另外还有两坛上好的汾酒,两坛葡萄酒,这些都是老例了,跟往年差不多,应该都是县城王家代办的。此外还有的就是王翰林从京城送回来的东西,有一匣上等湖笔,一匣精制徽墨,一方宝砚,两刀宣纸,两部宫制新书,再有,就是这个东西。”
他从怀里取出一个小圆盒,瞧着是木制的,表面光滑。他打开盒盖,露出里面一个形状古怪的物件,似乎是一个折叠起来的圆圈,带着黄色的金属边框,还连着几条大红色的丝绳。
秦含真正歪着头看那物件,猜想那是什么,秦老先生已经微微变色:“怎会是这个东西?王复中何来此物?!”
牛氏忙问:“这是什么?”
秦老先生从虎伯手里接过那物件,手捏住圆形边框轻轻一旋,折叠的圆圈顿时就展成了两个,中间有一截弧形的金属配件相连。
不等他说出那是什么,秦含真已经认出来了。
这是眼镜!不过是古代版的眼镜,并没有架在耳朵上的框,而是利用金属配件夹在鼻梁上,再用丝绳挂在耳后固定。
秦含真已经呆住了,这个时候已经有玻璃眼镜了吗?
虎伯却对牛氏说:“太太,这个是水晶镜,京中年纪大了的老大人们,眼睛看不清东西了,就把这个戴上,再小的字也能看清。这东西极珍贵的,京中也只有达官贵人才有。”
牛氏不由得惊叹,连忙从丈夫手里接过眼镜,左看右看:“这是怎么戴的?王复中不是个翰林么?哪里来的这玩意儿?”
秦老先生却沉默不语。
这时候,张妈过来报说:“老爷,太太,下头门房传信过来,说有人找虎伯,说是京城来的故人。”
虎伯讶异:“我的故人?我哪里有什么故人?不过京城来的……”他忽然顿住,看向秦老先生。
秦老先生沉吟片刻,便道:“你去瞧瞧吧。”并没有多说别的。
虎伯默然一礼,退将出去。虎嬷嬷有些担心地目送丈夫的背影,回头看看秦老先生,也沉默了。
牛氏看看他们俩,忽然笑道:“别管来的是什么人了,咱们快来瞧瞧这眼镜。桑姐儿你瞧好不好看哪?这究竟是怎么戴的?”
当秦含真陪着牛氏“研究”夹鼻眼镜的戴法时,虎伯来到了下院门房处,他那位故人就在此等候。
他走进门房,一眼望去,就先看到了一个坐在长椅上背对着门口的人,身着绫罗,旁边站着一个明显穿着大户人家仆役制服的高壮男子。虎伯只扫了后者一眼,就将目光移回到前者身上,只觉得这个人的背影很陌生,但对方听到脚步声,转头望过来时,他却不由得愣住了。
这个人……似乎很眼熟。
那人见到虎伯,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墨虎!好久不见了,你……你还好么?”
虎伯看着他,有些不敢置信:“你是……金象?”怎么可能是他?当初一同在老爷跟前侍候的四个小厮,最得老爷信任的,就是金象了,他反而事事都逊对方三分。
当年侯府遭难,兄弟几个被发卖,四散飘零。侯府重立时,他与金象都重新回去了。可是,当老爷与世子反目时,金象却选择了背叛旧主,为了荣华富贵改投世子,只有自己,不惜抛下一切,追随老爷来到了西北边城。他原以为这辈子都不会再见到金象这位曾经的兄弟了。
三十年后的此时此刻,对方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采桑子 第五十章 哭求
秦含真对自家门房里发生的事一无所知,她还在兴致勃勃地跟祖父、祖母讨论那副眼镜。有她参与“摸索”,很快就帮祖母牛氏找到了戴眼镜的方法。
牛氏戴着眼镜,对着屋里各处看来看去,只觉得新鲜至极:“果然看得很清楚!自打我病倒,我这双眼睛就越发不中用了,病时不觉得,等如今好了,看账也好,看孩子记事的本子也罢,都看不大清。还好桑姐儿的字写得大,不然我就要做睁眼瞎了。如今戴了这眼镜,眼睛倒是跟以前一样好使了。难为王复中,竟给咱们弄了这东西来。”
秦含真听了,心想:祖母视力衰退,也许是因为丧子之后太过伤心,把眼睛哭坏了的缘故吧?当然,也有可能是病情导致。有了这副眼镜,也算是歪打正着地解决了她的麻烦。但这副显然是老花镜的眼镜也不知度数多少,是否适合祖母呢?可别戴了度数不合的眼镜,视力反而越来越糟。
这么想着,秦含真就假装好奇,撒着娇对牛氏道:“祖母,我也想戴着玩儿,让我试试嘛。”
牛氏乐呵呵地把眼镜摘了下来:“好,你试试。不过你鼻子小,又不够高,也不知道夹不夹得紧。”
秦含真干笑一声,接过眼镜,假装要试戴——自然是戴不上的,这是照着成人头部的尺寸做出来的眼镜,她真要戴的话,顾得了前头的夹鼻架子,就顾不了后头的丝绳,顾得了后头的丝绳,前头的夹鼻架子又没法稳住了,只能放弃。不过她接着这个近距离观察眼镜的机会,仔细看了一下那两片镜片,想看看这两片凸透镜的厚度,谁知越看越觉得古怪。
她犹豫了一下,看向秦老先生:“祖父,这个……真的是水晶做的吗?”她怎么觉得象是玻璃呢?她第一眼看到这副眼镜时,就觉得是玻璃。不过虎伯说是水晶镜,她就没吭声。可是现在细看之下,她还是觉得它象玻璃做的。古代的工匠磨制水晶薄片,似乎……不是这个样子。
秦老先生微微一笑:“你为什么这么想?如果这不是水晶做的,那会是什么呢?”
秦含真面露难色。她很想直接回答是玻璃,可是……现在似乎并不是玻璃满天下的时代,她要怎么解释,她一个家住西北边区小县城郊外的七岁小女孩,是如何知道这种东西的呢?
牛氏见了孙女的表情,只当她说不出来,就对秦老先生道:“桑姐儿哪里见过什么水晶镜?倒是我有个水晶镯子,是那年咱们去绥德州城的时候,你给我买的。那镯子晶莹剔透,就是里头有许多白色的絮,象是雾一样。桑姐儿定是见过我戴那镯子,觉得这镜子透着淡淡的青绿色,跟那镯子不一样,才会说它不是水晶做的吧?”
秦老先生笑笑,问孙女儿:“桑姐儿是这么想的么?”
秦含真干笑着点头。这时候她还能说啥?只能顺着祖母的口风,接受了她给自己找的借口了。
秦老先生微笑着接过眼镜,翻来覆去地看了几眼,才道:“这个确实不是水晶,而是玻璃。我听人提过,这东西是皇家独有的绝密配方,不许外泄,也不知是如何烧出来的。我年轻的时候,见过玻璃做的盘子,跟水晶做的一般,十分漂亮,但听说很不容易烧,连皇宫大内,也只有几十件。没想到三十年过去,这东西已经可以用在眼镜上了,瞧着还不是什么稀罕物。”
牛氏忙问:“你怎知道这不是稀罕物?方才墨虎不是说了,这个眼镜是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用的东西么?”
秦老先生笑道:“他在京城还是将近三十年前的事,哪里知道如今的市道?三十年前,这东西只能用水晶或云母做,制作不易,自然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用。但如今既然可以用玻璃制成,想必已经变得很常见了吧?若真是稀罕物儿,你当王复中就敢送到咱们家来做年礼了?他一个小小的翰林,在京城里再风光,品阶就放在那里,能得几副水晶眼镜?真的有了,也会先孝敬他自家亲长,才能轮到我这个老师。而年货又是王家人送来的。经了他们的手,若真是极难得的物件,你当王家人就不会有话说?”
牛氏小声嘀咕道:“这也说不定。你方才也说了,你年轻的时候,这什么玻璃也是稀罕物,连皇宫里都没几件,那岂不是比水晶更珍贵?水晶这东西,我们这样的小户人家还有几样饰物呢,比那玻璃可常见多了。”
秦老先生淡笑不语。
秦含真心中一动,暗想难不成祖父也知道,这是砂子烧出来的东西,成本很低?
正说话间,虎伯回来了。进了暖阁后,他便踌躇不语,站在那里半天都不说话。
刚刚把王家送来的年货收拾好的虎嬷嬷从外间进来,看到丈夫发愣,就推了他一把:“你这是怎么了?站在这里也不说话。”
秦老先生望过去:“怎么了?可是见过了京城故人?是谁?”
虎伯期期艾艾地道:“是……是金象。”
秦含真听得糊涂,“金象”是什么?泰国香米吗?
谁知秦老先生却愣住了:“怎会是他?他来做什么?”
虎伯叹了口气:“他如今看起来似乎是发达了,穿得一身体面,还带着随从,坐着马车来的。进门就来寻我,其实只是怕直接找老爷,会吃闭门羹罢了。”
秦老先生见他支支唔唔地不说正题,就皱起眉头:“他到底来做什么?”
虎伯无奈,才回答说:“他说……是奉了承恩侯和夫人之命,前来请老爷、太太回京去的。还说,年初承恩侯大病了一场,几乎丧命,病好之后,就开始回想前事,为当年的所作所为而后悔不已。他想要请老爷回去,兄弟和好,一家团聚。”
“我呸!”牛氏啐了一口,冷笑道,“他也有脸说这种话!当年他可想过兄弟?可想过要一家团聚?没有我们夫妻,他早死在西北了,才翻身就翻脸不认人,再没有比他更无情无义的了。如今他说后悔了,我们就要回去?做他的春秋大梦吧!”
秦含真听得一愣一愣的,除了何氏的事情以外,她还没见过祖母牛氏发这么大的火。而且……承恩侯这种爵位,应该是给外戚封的吧?还是正牌子的那种,太后或者皇后的娘家人。这么说来,自家祖父的来头不小呀。难不成……他也是外戚?
秦老先生一直沉默不语,牛氏见状就有些急了,推了他一把:“你怎么不说话?该不会你心软了,真的要回京城吧?别理你那个哥哥的话,他想赶我们走,我们就走,他想我们回去,我们就回去。他把我们当成是什么了?在这里日子过得好好的,满县城的人都认得我们,都尊敬你。有事吆喝一声,就有人来帮忙。可咱们要是去了京城,谁认得你?到时候咱们就真真落到你那个没良心的哥哥手里了!”
秦老先生见老妻着急,方才开口道:“我并不是真要回去,只是听闻他病了,才有些担心罢了。墨虎,你把金象带过来吧,我要问几句话。”见牛氏着急,还想说什么,他打断道,“就算不问大哥如何,外甥的情形总要关心一下的。”牛氏这才不吭声了。
虎伯很快就把那个叫“金象”的人带到了上院正屋。秦老先生当然不会在暖阁里见他,而是到了外间的正堂处。牛氏还在生闷气,盘腿坐在炕上不说话。
冬天里,门帘都用厚毡子做,既挡风,又保暖,只是秦含真坐在里屋炕上,就没法瞧见外头的情形了,只能听到外面的人说什么话。她侧耳细听,想要弄清楚自家祖父到底是什么来头。
那金象进了门,就跪倒在地上,哭着给秦老先生磕头:“小的见过三老爷。这一别近三十年,小的再没想过还有能见到您的一天。小的罪孽深重,不敢求得三老爷原谅,只求三老爷垂怜。小的当年并不是不想跟着您走,只是小的还有父母兄弟在府里,实在走不得,比不得墨虎是单身一个人,了无牵挂。但小的也知道自己做错了,如今见到您,除了请罪,也没别的话好说了。”
秦老先生叹了口气:“都是陈年往事了,还提来做什么?起来吧。”
金象却哭着不肯起:“三老爷,小的知道您心里委屈,可是……侯爷如今是真的知道错了!求您看在兄弟情份上,看在皇后娘娘的面上,看在老公爷的份上,回京去吧。兄弟三个,如今就只剩下您与侯爷了。这一年一年过去,侯爷身子又不好。若是不趁着如今还能见面的时候多聚一聚,再过几年,只怕就晚了。三老爷难道就真的不想再与亲人相聚么?”
秦老先生微微动容。
金象见状,知道有门,连忙又添了一句:“再者,平四爷在京里一个人孤零零的,连个贴身侍候的人都没有,也太可怜了。您只当是心疼儿子,进京去照料一下也好呀!”
秦老先生与里屋的牛氏、秦含真都愣了一下。前者的脸色顿时变了:“你说谁?!”虎伯还添了一句:“你说的是哪个平四爷?”
金象呆了一呆:“这……自然是三老爷的长子,平四爷呀?”
菩萨蛮 第一章 真相
秦家大宅上院的正屋内,秦老先生、牛氏、秦含真以及虎伯虎嬷嬷五人都一脸木然,听着金象讲述自家承恩侯是如何与“平四爷”相认的。
据说今年夏天的时候,奉命前往边境各大卫所巡视的秦王殿下,本该在巡视完大同、太原与榆林三卫之后,就直接返回他在西安的亲王府的。但不知为何,他到达榆林后忽然折返,没有去距离最近的太原,反而是绕道朔州前往了大同府。
朔州守将是京中世家子弟,大同府的主事将领则是几年前从榆林卫调任过去的,曾与秦王有过共事之谊。这前者在京中的家族有些许消息传出来,说是秦王在榆林卫辖地内遇袭,方才会忽然折返,但到底是谁如此胆大包天,就不清楚了。而后者嘴巴十分紧,半点风声不肯透,反而派出了心腹亲兵,一路护送秦王上京。
秦王进京后,直接住进了皇宫,还曾数次晋见皇帝。他与皇帝到底谈了些什么,外臣一无所知。有御史曾经试探性地上本,参奏秦王未经召唤就私自入京,被皇帝一言驳回,说秦王是奉了密旨,并非私自入京。那御史只好认栽,改为参秦王留宿宫中了。
从那以后,秦王就搬出皇宫,回到了他在京城里的王府,平日里深居简出,闭门谢客,不与任何外臣接触,连宗室中人与皇亲贵族,也拒不相见。京城上下议论纷纷,都说定是有大事发生了。承恩侯秦松,也就是秦老先生的长兄,曾向皇帝这个妹夫打听,但什么都没打听出来。皇帝还笑呵呵地让大舅子不要为这些琐事操心。
承恩侯当时觉得有些没脸。还好今年十月皇帝万寿,因皇帝有旨要一切从简,并没有大宴群臣,只召皇家人与宗室皇亲们进宫,摆了一场家宴。而承恩侯身为已故元后秦氏的嫡亲兄长,得以受邀出席宴会,在京城勋贵圈子里得足了面子,才高兴起来。没想到就在这宴席上,发生了一点小意外。
这场宴席,秦王也出席了。宗人府的宗人令,同时也是宗室里辈份最高的长辈,当着众人的面向秦王质问他为何将宗室中人挡在王府大门外,拒不相见。因上门找他的人里有好几位论辈份都是秦王的叔伯,他的做法太过无礼了。宗人令既是宗室长辈,就有责任过问。
当时皇帝还未到达宴席现场,无人为秦王辩护,秦王一直沉默不语。有几个年轻一辈的宗室子弟忽然跳起发难,怂恿宗人令治秦王的罪,其中就有宗人令的亲孙子。还好宗人令老奸巨滑,及时发现有猫腻,没有继续追究,只冷着脸说秦王必须给出一个交代。几个年轻宗室子弟不甘心,还要再劝,皇帝却在这时候到了,这场闹剧自然也就不得不中止。谁知皇帝到达后,听内侍禀告方才席间发生的事后,居然表情微妙地命人将那几名发难的年轻宗室子弟带走问话。
全体宗室哗然,纷纷要求皇帝给出解释。皇帝这才说了,秦王忽然折返京城,是因为在路上遇到了袭击,而袭击他的人身份不明,极有可能是本国军队人士,袭击的原因却还不清楚,只能说,这里面很可能涉及宗室。因事关重大,皇帝命秦王不得向外透露消息,所以他才会住在宫中,搬回王府后又闭门谢客,谁上门都不见。方才宗人令质问秦王,秦王拒不回答,只是遵照皇帝的吩咐而已。那几名年轻宗室子弟为何上蹿下跳的?这事儿与他们有什么关系?莫非他们跟袭击事件有关?
以宗人令为首的众宗室们听了这话,立刻闭嘴了,改为替自家子孙喊冤。他们认为这几个孩子没理由参与这等大逆不道的阴谋,一定是被人陷害了!最后,宗人令的孙子在祖父劝说下,把内情和盘托出,倒是让皇帝很快就弄清楚了,那几个年轻宗室子弟,确实是被人怂恿着出这个头,本身与秦王没有半点过节,也不清楚他为何会回京城,在王府闭门谢客。
至于是谁怂恿的他们,承恩侯秦松是知情的,但他并没有告诉金象,不过承恩侯府的下人们私下有过传言,说晋王世子跟这事儿脱不了干系。那几名子弟,平日原就跟晋王世子来往得比较密切。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在万寿节的这场宫宴上,皇帝见事情已经说开,再保密也没有了必要,便开了秦王的禁,让他不必再苦逼地日日守在王府正院里出不了门,除了亲信卫兵每日送食水和传话,就一个人也不见,身边连个侍候的丫环都不能用。连带的,对于当日拼死护送秦王回京的众王府侍卫们,皇帝也将他们召到宴席上,亲口出言嘉赏,那些牺牲了性命的侍卫们,他也下旨命兵部好生抚恤。
这也算是从侧面证实了秦王遇袭时的凶险情形吧。
受召见的这些王府侍卫们,基本都是秦王的心腹,总跟着秦王出门,因此宗室皇亲们平日都见惯了。只有一个面生的,问了才知道原来并非秦王府亲卫,而是榆林卫辖下驻守牛家梁哨所的总旗。秦王被袭击当晚,慌乱出逃,路经他的哨所时,稍微歇了一下脚,用过食水,包扎了伤口,换了马匹,留下一名重伤的侍卫后就再次离开了。因为对当地道路不熟,秦王特地点了这名姓秦名平的总旗做向导。
当时说好了,是带路到达下一个卫所,就放他回来的,也会行文榆林卫,言明原委,不叫他受上司责难,说他擅离职守。谁也没想到,当他们快马到达朔州卫的时候,就听说了牛家梁哨所被马贼焚毁的消息,连秦王府那名重伤的侍卫也没逃出来。秦王担心榆林卫有问题,怕秦平一回去就会被灭口,便一路带着他上京了,也没给榆林卫送信。秦平就是这么被他带过来的,目前虽然暂时落脚秦王府,但他并不是侍卫,身份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秦王恳请皇帝赏秦平一个职位,让他不要再回榆林去了。皇帝也非常大方,给了他一个禁卫的职位,六品的,比原先连升了两级。皇帝还问起他的家乡籍贯,父母亲人。秦平老老实实说了自己是米脂人士,父亲是个教书先生,母亲牛氏本是天津人士,后移居米脂,家中还有一个弟弟,等等。皇帝当时没觉得有什么,承恩侯秦松却觉得有些不对了。等宫宴散了,他寻机找到前往禁卫报道的秦平,细细一问,果然就是弟弟秦柏与弟妹牛氏的嫡长子。
秦松当场与秦平相认了。秦平得知自己的父亲还有这么牛的出身背景,也惊呆了,再三问过承恩侯那位“失散多年”的兄弟名讳年岁,又听秦松说出牛家大宅的详细地址,才敢相信这是真的。只因还未禀过父母,秦平不敢接受秦松邀请,直接搬回承恩侯府,但也接受了秦松的安排,进侯府与这些生平从未见过面的亲人吃了顿团圆饭。
秦松从秦平处知道了弟弟秦柏这三十年来的境况,就产生了要接弟弟一家回京团聚的想法。等秦平入住禁卫驻地后,他便找来了曾经在弟弟秦柏身边侍候的金象,命其带人立刻前往米脂,接回弟弟一家。他还说了,只要秦柏愿意回家,什么话都好说,就算秦柏要求他这个做哥哥的跪地磕头赔罪,他也认了。
听到这里,牛氏在暖阁里颤着声骂道:“这叫什么话?他这不是摆明了欺负我们老爷是个心软又守礼的君子,定不会叫哥哥真个跪他,才敢说大话么?若我们老爷真个冷一回脸,叫他跪下磕头,他是不是真的会照做?!”
金象说得口干舌躁,头晕眼花,听了牛氏这话,也不敢反驳,只能苦着脸站在那里,垂头缩肩,大气都不敢出。
秦老先生端坐在正位上,良久不语,脸上已经什么表情都没有了。本来他都已经接受了丧子丧媳的命运,谁知如今峰回路转,可这个结果却让他心中难受不已。
怎会是这样的阴差阳错?那大儿媳的死,又算什么?
虎伯喘着粗气,沙哑着声音问金象:“你……你说的都是真的?我们大爷……在哨所出事的前一天晚上就走了?!”
金象有些犹豫:“呃……应该是吧,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跟着秦王殿下离开的,但他如今平安无事,总不会有错。无缘无故的,也不会有人冒充他呀?况且秦王殿下也证实了他的身份与军职。”他目光闪烁地小心看了秦老先生一眼,“我也不知道,三老爷三太太竟然都误会平四爷出事了……”
暖阁里的牛氏手都开始颤抖起来了,眼前开始发黑。虎嬷嬷连忙上前扶住她。她们的动作惊醒了发呆的秦含真,她跳下炕,穿好鞋子跑到外间来,盯着金象。
金象愣了一愣,瞧一瞧这小姑娘,立刻就反应过来她是谁了:“这是平四爷的掌珠三姑娘吧?小的金象,给您请安了。”说着就要作揖。
秦含真没理会,只直直地盯着他问:“你说我爹没死,跟着秦王进京了,那他有没有说过,为什么到如今都超过半年了,他也没给家里捎信报一声平安?他既然知道哨所出事,难道就没想过家里人会担心吗?莫非为了保密,就可以不顾家人?!”
金象愣住了,有些没反应过来:“这……”
秦含真不等他说完,就转头看向秦老先生:“祖父,爹上京时曾经去过大同,他很可能见过大同的主事将军,难道就没机会见二叔一面?二叔是否知道爹没死的消息?如果他知道的话,为什么也不给家里捎个信来?反而叫二婶带着弟弟回来奔丧?!”
秦老先生的手也在微微发抖。孙女的每一个问题,他都已经想到了。正因为这背后极有可能隐藏着更不堪的真相,他才会更加痛苦。
秦老先生不说话,金象却慌乱起来:“不不不,不是这样的!平四爷跟侯爷说过,早在大同时,就见过安五爷,托他给家里报平安了。这事儿还是禀过秦王,得他点了头的,并不犯忌讳。安五爷也答应了,会不惊动旁人,悄悄儿告知家里。只是不知……三老爷三太太为何会一无所知?”
秦含真的眼神瞬间转冷。
菩萨蛮 第二章 家书
金象只觉得背后已经冒出了冷汗,心想平四爷的闺女眼神为何如此吓人?他方才也没说错什么呀?
他咬着牙道:“小的说的都是真话,若三老爷、三太太和三姑娘不信,只管进京去问平四爷,就知道真假了。”说完后,他忽然又记起一件事,“是了,平四爷还写了家书托小的送回来。”说着就从怀里掏出一封信。
虎伯一把夺过信,大步一迈,急急送到了秦老先生面前。秦老先生接信的时候,手还有些发抖,把信封都给撕坏了,但看到里面的信后,他忽然整个人镇静了下来,沉默地读着信。
秦含真跑到祖父左后方,巴着祖父的手臂,踮起脚尖去看信。那信是家书,用辞并不晦涩,几乎浅显到白话文的地步,所以秦含真很容易就看懂了。
秦平在信里先是向父母问了安,说进京后一切顺利,还遇上了恩承侯这门亲。因不曾听父亲说过有这么一门亲人,他也不敢擅专,没有照伯父的意思搬进侯府,只是去吃过一顿团圆饭,又与伯父与几位堂兄聊了几回而已。不过,与他们相处的时候倒是已经改了口。
秦平还道他马上就要进禁卫当差了。目前的职位不但品阶比从前的总旗高,也更轻松体面,升职的前景更好。如今边关承平已久,想在榆林卫谋军功,并不容易,他总不能一直留在哨所苦熬,那样他还不知要到哪年哪月,才能回到父母身边尽孝。况且父母年纪大了,久住西北,也太过清苦。伯父有意接父母回京团聚,他认为是件好事。以自家的财力,想要在京城里安家,也不是太难。唯一麻烦的是,妻子关氏娘家在米脂,若是与娘家亲人长久分离,只怕她心里不舍。可若是劝岳家一同搬到京城来,又怕他们故土难离……
秦平还提起了驻守在大同的弟弟一家。他说弟弟秦安长年忙于工作,在家的时候少,许多事都交给了弟妹何氏打理。弟妹何氏兴许是妇人见识,对小侄儿梓哥儿管束得太严了,不许他出门没啥,可孩子都三岁了,还不打算给他请个好老师开蒙,却有些不妥。何氏即使是官家闺秀,学识上还是比较有限的,总不能指望她来给梓哥儿开蒙。但秦平身为大伯子,这种话又不好说出口。他问父亲,是否在京里托人帮弟弟活动一下?若是能让弟弟也调到京城来任职,就能一家团圆了。到时候梓哥儿的教养有父亲负责,也就没什么可担心的……
秦平的信写了三张纸,但半句话都没提过离开哨所后的事,也没提起秦王遇袭的内情,基本上说的都是家常。看他的语气,似乎认为父母早该知道他是上了京的。秦含真看着这些字眼,心里已经有了猜测,看来自己方才有些冤枉这个便宜父亲了,他确实是托了弟弟给家里报过平安信了。
那么……二叔秦安又是怎么一回事?
秦含真抬头问秦老先生:“祖父?”
秦老先生已经平静了下来,他将信重新叠好,看向虎伯:“你带金象先住下吧。如今天色不早了,大家也都累了,有什么话明儿再说。”
虎伯心里很想问清楚信里写了些什么,但还是恭敬地照着秦老先生的吩咐,将金象带了出去。
一出门,金象就忍不住拉住虎伯的袖子:“好兄弟,好哥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不成三老爷三太太都不知道平四爷平安无事地去了京城?这……这里头到底是哪儿出差错了?”
“你问我,我怎么知道?我还想问你呢!”虎伯没好气地用力抽回袖子,“叫你在家里住下,就是暂时不打算赶你走人的意思。你且有眼色些吧。老爷太太问你什么话,你只管照实回答,别耍你的那些花花肠子。没叫你的时候,你就老实窝屋里头。”说罢就推着金象出了院门。
“别啊,我的好兄弟。”金象有些急了,“你好歹告诉我,三老爷三太太这是怎么了?家里到底出了啥事?就算原本误会平四爷没了,如今知道他还活着,难不成不是大好事么?怎的三老爷三太太脸色这么难看?三姑娘又是一脸气愤的模样?你把原委告诉我,我也好知道忌讳,免得不小心说错话,得罪了人。”
虎伯嫌弃地看了他一眼,想了想,叹了口气:“我也不怕告诉你,就算我不说,没两天你也该知道了。大爷没事,固然是喜事,可是……”他顿了顿,“可是大奶奶没了呀!就是以为大爷没了,她才一时想不开,上了吊!”
金象大惊失色:“什么?你说大奶奶……”他住了嘴,小心回头看一眼正屋的方向,忙忙拉着虎伯下了台阶,避到了中院的角落里:“好好的怎会这样?大奶奶是几时没的?”
虎伯叹道:“是在八月底,大爷百日祭……咳,就是牛家梁哨所出事后整一百日,大奶奶趁着家里人都在下头院子里办祭礼,在她屋子里上了吊。姐儿当时病重,觉得不对,拼命从炕上爬下来,一路爬到隔壁屋子去看,才发现的。等家里人听到姐儿哭叫的声音,赶来救人,已经来不及了。大奶奶如今就停灵在附近的庙里,前几日刚办过百日祭。还有,为着大奶奶的事儿,亲家老爷也是伤心得去了,就比大奶奶晚上几天。你说,这里头有两条人命呢,就算大爷平安无事,老爷太太心里又怎能高兴得起来?”
金象早已听得呆住了,忍不住大力拍了一下大腿:“哎呀,怎会如此?!八月底……那时候秦王都已经出宫回了王府,平四爷也在京城住了好些时日了。安五爷早该把消息传回来才是,怎会……”
虎伯冷笑一声:“接到榆林卫的消息后,家里打发人去给二爷送信,让他回家奔丧。二爷没回来,只让二奶奶带着孩子回来了。那时候家里就觉得奇怪。亲哥哥死了,二爷怎能说公务繁忙,连回家上炷香都不肯?二奶奶还在家里嚣张得很,不知闹出多少事来。大奶奶之所以上了吊,跟二奶奶的作为也脱不了干系。原来,他们夫妻早就知道大爷没死,竟然隐瞒不报,也太过了些!二奶奶是外人,素来人品不好,且不说她。二爷对着亲生父母,也未免太不孝了。老爷听闻大爷死讯,伤心欲绝,太太病到如今还不能下地,二爷难道就不知道为人子的道理?!”
虎伯虽然也是看着秦安长大的,心里把他当子侄一般地疼,但眼看着何氏在秦家闹出这么多的事,秦安给人的印象又一向是处处护着何氏,他心里对这位小主人,也多少生出些嫌隙来。今日得知秦平没死,托了秦安给家里报平安信,秦安却没有这么做,虎伯心里就生出了火气。虽然他懂得为人仆役的道理,嘴里不说小主人的坏话,但情绪上却有些按捺不住了。
金象早已听得目瞪口呆,心想平四爷在京城侯府里可没说他们兄弟有不和呀?反而还说了许多安五爷的好话,并且透露过等自己在京城里安了家,接来了父母,就把弟弟也一并调到京城来的想法。这哪里是兄弟不和的模样?还有,虎伯怎的公然说起安五奶奶的坏话来?还说她人品不好,这里头……难道有什么内情?
金象很想再打听得清楚些,可虎伯已经不想再多说了,扯着他去了下院,把他和他的随行人员安置在王复林等几个学生住的那个院子里。如今那院子是空的,几个窑洞里都有齐全的家具用品,也有暖炕火盆,不需要另行准备。至于客房?那是给客人住的。金象是旧仆,可不是客人。若不是仆役房里没了地方,他连学生住的院子都不想给金象安排呢。
正屋里,秦含真看着虎伯带金象走了,又回头看祖父秦老先生。秦老先生起身,牵着孙女儿的小手,进了里屋。
暖阁里,牛氏方才一时晕眩过,如今在虎嬷嬷的安抚下,已经清醒过来了。她哽咽着拉住丈夫的手:“是真的么?那信真是平哥写的?他……他真的没死?!”
秦老先生默默点头,将信递了过去。牛氏抢过信一看,内容且不提,那笔迹她却是认得的,正是长子秦平的亲笔,顿时大哭出声,哭倒在虎嬷嬷怀里。虎嬷嬷也在不停地拭泪,小声安慰着牛氏:“太太,这是喜事,您别难过,这是喜事呀!”
牛氏哭道:“这狠心的孽障!没事也不跟家里说一声,害得爹娘哭断了肠;害得他媳妇以为自个儿这辈子没了指望,就上了吊;害得他丈人跟着伤心,也一病去了。如今他倒没事人儿一样写信回来了,却叫我怎么见亲家?!”
秦老先生默默在炕边坐下,低声道:“平哥路过大同时,跟安哥见过面。看他在信里的语气,应该确实是托安哥给家里报了信。安哥之所以不肯告假回家奔丧,也有了解释,因为他知道他哥哥没死,报信之事,多半是交给他媳妇了。可是……安哥媳妇既然知道实情,为何回来后却半个字都不曾提起?这事儿需得查清楚才行。”
“查!一定要查!”牛氏猛然坐起,脸上还带着泪水,“若查出来是那姓何的贱人故意隐瞒不报,就算我不认安哥这个儿子,也不能放过她!一定要叫她给平哥媳妇偿命!”
她大哭了一场,忽然想起一件事来:“榆林卫当时送了具焦尸回来,说是平哥,我当时见了认不出来,还不肯信。榆林卫的人信誓旦旦说就是平哥,我们才收下的。如今既然安哥没死,那具焦尸又是谁?”她顿时急了,催促虎嬷嬷,“快快快,打发人去庙里,把那具棺木移开,不能再把它跟平哥媳妇的灵柩放在一起,还要把牌位上的字也给改了。”
虎嬷嬷问:“改成什么名字呢?那人也不知道是谁呀?”
牛氏正感为难,秦含真又插嘴了:“祖母,这都是小事。如今先弄清楚正事吧。何氏说她要害我娘,是担心我娘要过继梓哥,害他们母子分离。可她既然早知我爹没死,这过继之事自然无从说起。她到底是为了什么原因害我娘呢?!”
菩萨蛮 第三章 寻根
秦含真一语提醒了秦老先生与牛氏二人。他们也不由得陷入了思考。
如果说何氏想要陷害关氏,是为了逼她另嫁,好让长房无人主事,秦老先生与牛氏没法提出过继梓哥儿的话,那何氏早知秦平并没有死,自然也明白过继是没有意义的,甚至于,她只要把秦平还在世的真相说出,自然就没有了儿子被过继给长房的风险。那是什么原因使得何氏宁可冒险陷害妯娌,也不肯说出大伯子未死的实情呢?
秦含真忿忿地道:“照理说,秦王都点头了,二叔没有理由不把我爹的话转告给祖父、祖母,那就当他不是有心隐瞒的好了。如此一来,这事儿的责任就在何氏身上了。她难道跟我娘有仇?还是跟我爹有仇?就算我娘自杀的事不在她预料之内,她原本也是想逼我娘改嫁的。她这么做到底有什么目的呀?我爹还在世,她做弟妹的就想逼我娘改嫁,对她有什么好处?!”
秦老先生皱眉道:“你爹在信里是说过何氏教养梓哥儿不大得法,但并没有当面说她什么,只是问我,要不要把你二叔也想法子调到京城去。咱们一家团圆后,我可以帮着教养梓哥儿。这点小事,连口角都说不上,若说何氏为此记恨你爹,没有道理。倒是何氏与你娘妯娌俩重逢后,时不时有些口角,难不成是积怨?”
牛氏心里讷闷得很:“除了过继之事,姓何的贱人跟平哥媳妇也没啥矛盾呀?更何况过继的事,平哥媳妇也没答应。想当初何氏那贱人初嫁进咱们家,通共就没在这家里住满一年,不过一两个月,就跟着老二去了大同。那时她是新媳妇,整天除了早晚来一回正屋给我请安,就连屋子都不出,更别说在我跟前侍候了。我也乐得她少露面,家里上上下下都知道她的来历,没少说她闲话,更何况她那时候还挺着个大肚子,万一磕着哪儿了,老二还不知会不会怪我不知体恤儿媳呢。平哥媳妇那时对她也是客客气气的,一应吃穿用度,都是尽着好的送去。她跟老二离开的时候,还向平哥媳妇道谢来着。为了这事儿,我对她还高看了几分,往日的怨气都消散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