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老先生无可奈何,只能托人给曾经在门下求学的学生捎信,让他们多多留意吴少英的下落,遇事多关照一些。
时间就这么慢慢地进入了腊月。腊月初一这一天,被派往大同送信的虎伯之子虎勇,忽然回来了。
采桑子 第四十五章 虎勇
秦含真并没有见过虎勇,但她对虎伯虎嬷嬷夫妻俩的印象很好,连带的对虎勇也挺有好感。听说他送信去大同,一去三个月没有回音,如今终于回来了,她连忙把手头上那篇《三字经》抄完,就洗了手,换上厚棉袄,走出房门往正屋里去。
她如今可以自己行走了,不必样样都依靠张妈服侍,倒得了不少自由。如今秦家大房仆妇少,翠儿走了以后,只剩一个张妈,事事都要她来打点,挺累人的。秦含真不必她再跟在身边,两人彼此都能松口气。张妈终于有时间可以时不时去瞧瞧在下院当差的儿子浑哥,而秦含真的活动空间也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屋子和祖母的暖阁了。只要是在上院里,随便她爱去哪儿去哪儿,但暂时还不能出院门。
秦含真掀起正屋的棉毡帘子一角,钻了进去,就听到虎嬷嬷在暖阁里向牛氏回话:“那孩子都快瘦脱了相,这一路上定没少吃苦。虽说这回不是二爷的错,二爷原也不知实情,但家里派去的人被折腾成这样,二爷身边的人都不管一管,可见二爷在家也是纵着二奶奶胡闹了。我们夫妻都是下人,不敢说二爷的坏话,可也不能眼睁睁看着二爷叫人糊弄了。请老爷、太太做主!”
牛氏气愤地说:“你放心,这事儿我一定会给你们一家一个交代!等明春天气暖和些,我们就到大同去一趟。那姓何的小贱人不就仗着咱们夫妻离得远,才不把公婆放在眼里么?那我们就到她跟前去,看她还怎么嚣张!”
虎嬷嬷有些哽咽地道:“谢太太为阿勇做主!”
秦含真听着暗暗吃惊,连忙跑进暖阁去:“怎么了怎么了?勇叔怎么了?”
牛氏见她进来,便告诉她:“你勇叔去大同给你二叔送信。谁知大同府的官军要练兵,你二叔早几日去了营里,几月都不能回家。你勇叔只好待在你二叔家里等他回来。何子煜送梓哥儿和他姐姐回去,见到他就一直看他不顺眼,总是叫底下人给他使绊子,又不叫家里下人告诉你二叔他去了大同。直到何子煜离开了,才稍微好些。谁知日前何子煜带着何氏回去,就再容不下你勇叔了,居然还勾结了官府的胥吏,要寻个罪名把你勇叔拘进牢里,生怕他与你二叔见面,漏了何氏的底。你勇叔是好不容易才逃出来的,连行李路费都丢在大同了,身上只带着几百钱,又没有棉袄。幸好他遇到了一个商队,要从大同往汾州府去,他跟着这商队打杂,一路磕磕碰碰的,又攒了些路费,才平安回来了。”
秦含真更吃惊了:“何家兄妹做到这个份上,也太大胆了吧?他们难道以为这种事真能瞒二叔一辈子?!”
牛氏冷笑:“谁知道呢?虽说你二叔这回没看到你祖父写的信,不知道家里的事,但他对何氏素来纵容,说不定他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对何氏怎么样呢?若不是有这个把握,何家兄妹就敢用这样的法子害你勇叔了?你勇叔怎么也是跟你爹和你二叔从小一块儿长大的,与你二叔也是兄弟。”
秦含真默了一默,道:“如果二叔连亲哥哥亲嫂子的情面都不念,又怎会念从小儿一块长大的兄弟的面子?”
牛氏闻言,也沉默了。这个小儿子就是她的心病!她也许是太宠他了,结果长大了,他就是最让人操心的那一个。
牛氏对虎嬷嬷说:“这事儿我跟老头子会跟老二说清楚的,无论如何也要老二给阿勇一个交代。若是他真的连兄弟、嫂子,甚至是父母的话都不听了,非要护着那贱人,那我要这个儿子也没用!就算他不肯过继梓哥儿,也没关系。我们老秦家又不是绝了嗣,大不了回老家去找个聪明懂事的侄孙,过继到平哥夫妻名下。我们老两口一样有孙子可以继承香火,桑姐儿一样有兄弟可以撑腰!”
虎嬷嬷有些难过地安慰她:“太太,事情未必就到这个地步了。我方才只是一时心疼儿子,说的话也忘了分寸,太太千万别放在心上。我瞧二爷还是个孝顺孩子,只是被何氏迷住了,犯些小糊涂而已。若他真的是个为了女人就不顾父母兄嫂的,何氏兄妹又何必陷害我们阿勇,生怕他跟二爷见面呢?”
“到底如何,明年就知道了。”牛氏摆摆手,不想再说下去,“你叫阿勇好好休养些时日,不必担心家里的差事。今年我们家先后办了两场丧事,我跟老头子都没有过年的心思了,亲友们也不会上门拜年的,家里要准备的事情也少,用不着阿勇。你去账房支十两银子,多给他弄些好吃的补一补,再照上回的方子到县城医馆里抓几副补药。虽说阿勇是壮小伙子,可毕竟受了苦,万一损了元气,没补回来,年纪大了就麻烦了,正该趁如今好生调养。”
虎嬷嬷笑着谢了赏,就退下去了。她心里还牵挂着儿子。刚刚虎勇回来,身上的衣服也不知是从哪里的估衣铺里弄来的,又破又旧,还不暖和,冻得他脸色发青,可心疼死她了。她叫了儿子去洗热水澡,换上自家干净的衣裳。老爷一会儿下了课,兴许还要叫他来问话呢,趁着眼下有空,她赶紧去厨房瞧瞧有什么热汤点心,可以给儿子送去。
虎嬷嬷走后,牛氏的心情有些低落,她叹了口气,挨到引枕上,默然无语。
秦含真也明白,无论牛氏嘴里说得多么利索,秦安毕竟是她亲生的儿子,如果秦安真的为了何氏违逆父母的意愿,她做亲娘的心里又怎么会好受?
想到这里,秦含真就爬上了炕,窝到牛氏怀里,抱着她道:“祖母别难过,您还有桑姐儿呢,我会孝顺您和祖父的。”
牛氏扑哧一声笑了,揪着她的两个丫髻:“你这丫头,还是这么嘴甜!倒也不枉我跟你祖父这么疼你了。”
秦含真冲着她傻笑。
且不说秦含真这边在跟祖母乐享天伦,那边秦老先生结束了授课,就让人传了虎勇,到中院书房去问话。
虎勇将自己的经历细细说了,秦老先生听完,心里既想生气,又有些庆幸。
还好,二儿子秦安这回只是因为要练兵,不在家中,没有看到信,所以不知道何氏在家里做了些什么。若是他知道了,还要护着何氏,那这个儿子就真不能要了。既然他不知情,那还有回转的余地。
秦老先生又问虎勇:“那边宅子里的下人,都只听何氏兄妹吩咐么?你去了这么久,我就不信,老二家里就没人到军营里给他送东西。这些人就一句话都没跟老二说过?连秦泰生也是如此?”
秦泰生就是秦泰生家的丈夫,他是秦安从米脂带到大同去的心腹,自小就在秦家做事,本是秦安的小厮,因买来时就不知姓名,还跟了主家的姓。他与自小陪伴秦平长大的虎勇身份相似,照理说,是不该帮着何氏欺瞒主人的,更别说将老家派去的人晾在一边。
虎勇听了秦老先生的话,就有些难过:“老爷,泰生倒还好,他跟着二爷进了军营,并不在家中。”
秦老先生怔了怔:“怎会如此?他在老二那里不是做管家么?”
虎勇叹了口气:“他是顶了个管家的名头没错,但二爷家里的事,都是叫二管事打理的。泰生就只是跟在二爷身边做个长随。二奶奶不许二爷带丫头服侍,用小厮也只肯用长相丑陋的歪瓜劣枣。二爷也是要脸的,带那样的小厮进军营,叫其他人见了也要笑话。泰生稳重又懂规矩,就成了最好的人选。他自进了军营,好几个月都不曾回过家,连儿女都是交给旁人照管。”
秦老先生皱起眉头:“这倒罢了。军营里管得总是严些。但泰生既是老二亲随,难道整个家里,就没一个人给他暗地里送口信?他也由得那所谓的二管事掌握大权,让他自个儿在老二身边做个聋子、瞎子?”
不可能!他教导两个儿子身边的小厮,都是照着从前教虎伯的法子,虎伯也没少提点两个年轻人,秦泰生不可能这么蠢!
虎勇道:“泰生兴许有过想法,在家里也不是真的一个人手都没有。只是二奶奶一手遮天,家里下人都不敢忤逆,但凡是不肯听她号令的人,都叫她撵走了。倒是有一个小厮,受过泰生恩惠,还能偏帮他些。但这小厮胆小得很,一句话都不敢私下往军营里递。我原还不知道他与泰生交好呢,若不是何家舅爷陷害我时,这个小厮事先递了话过来,叫我逃过一劫,我也不会知道他原是泰生的人。我脱险后,这小厮跟我说了二爷家里的情形,道是有二奶奶在,断不会叫我有机会见到二爷的,与其白白叫她兄妹二人害了,不如先离开,等到二爷回家再说。若是泰生回来了,他也会把事情告诉泰生一声。”
秦老先生冷笑:“听起来,那何氏还真的把家里把持得滴水不漏了?老二到底在做什么?被自个儿媳妇糊弄到这个地步,还懵然不觉,他这二十几年都活到狗肚子里去了!”
虎勇低头束手,不敢说一句话。
秦老先生暗暗生了一回闷气,才平静下来,对虎勇道:“你且去吧,好生休养身体。等明年开春后,我与你们太太打算亲自跑一趟大同。到时候自会叫老二给你一个交代。”
虎勇揖手一礼,退了下去。
虎伯正好这时走了进来,与儿子对望了一眼。
秦老先生抬头看见,不由得疑惑:“有什么事?”
虎伯便上前道:“老爷,是县城里珍宝阁的小李掌柜来了,说有要事要请您帮忙。”
“小李掌柜?”秦老先生皱了皱眉头。
上院里的牛氏听说了这个名字,同样也皱了皱眉头。秦含真好奇,便问:“祖母,这人是谁呀?”
牛氏淡淡地道:“珍宝阁老掌柜的儿子。你祖父年轻的时候,曾在他们那儿做过两年伙计。老掌柜倒罢了,只是他这儿子不是什么好东西!”
秦含真怔了怔。啥?她祖父那是什么人呀,县中的名师、大儒!居然在这个珍宝阁里做过伙计?
采桑子 第四十六章 往事
秦含真真的非常好奇,秦老先生怎么可能到哪家店铺去做伙计呢?他明明是个读书人哪!
况且,她虽然不清楚祖父的身世来历,可看他平日言行举止,就不象是寒门出生的士人,说是世家名门的子弟,也是说得通的。一般人家的儿子,哪儿能教养到这个地步?
祖父学问渊博,自然是不用说的,他教出来的那一串串儿秀才、举人和进士就能证明得了。除了经史子集,他也熟悉史书上的各种典故,言谈间信手沾来,还对琴棋书画都很精通。若不是大户出生,一般人家哪儿会让儿子学这些?有时间都叫他多读书,好考科举了。
祖父同时还精通骑术。他有时候早上会挥着把老木剑,练习一种剑术套路,看起来象是太极剑法,但又有些区别。不过可以看得出,这是一种健身的方式。祖父舞起剑来,身手矫健,下盘稳当。就算秦含真没看过祖父与人打架,光看这手剑法,就不能说他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书生了。祖父的小书房里,还收集了些兵书、阵图之类的。秦含真曾听虎嬷嬷跟牛氏闲聊时提过,亡父秦平与二叔秦安,少年时都跟祖父学过兵法,后来从军能年纪轻轻就升了武官,跟祖父的教导不无关系。
祖父不但文武双全,还懂得许多他如今的身家不该知道的东西,比如古玩、文玩之类的,他就非常精通。别的不说,吴少英送给秦含真的那两方印章,祖父随口就说出了它们的种类,也知道保养的法子,而且不怎么放在心上,仿佛觉得这价值几百两的印章,就该是小女孩的玩物,没什么大不了的。回到家后,他帮秦含真收起印章,也就是随手放到了小书房的置物架上,每个月拿出来保养一下而已。可问题是,秦家在米脂县虽说是大户,却也算不上富豪。几百两银子对秦家来说,绝不是小钱!
秦含真旁听祖母管家,虎嬷嬷报上来的账目显示,秦家上下一个月的日常支出,还不到二十两银子。《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说过,二十多两银子就够他们庄家人过一年的了。而这个数目在秦家也不过是一个月的花销,可见秦家绝对不穷酸。两块印章,至少抵秦家两年的生活费,这是能随便找个地方存放的东西吗?可祖父就是没当一回事。秦含真只能认为,他是见惯好东西了,所以这两方印章对他而言,真的只是小玩意儿而已。
秦含真偶尔从祖母牛氏的言谈里,也能听她泄露过一句半句口风,似乎秦家曾经很了不起。虎伯甚至曾经脱口而出说过“老侯爷”的话,可见秦家过去至少是侯府。
只是,秦家也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似乎家道中落了。秦含真听张妈偶尔露的口风得知,这座秦家大宅其实原本是牛氏娘家的,她是家中独女,家族又不在米脂,她就继承了亡父留下来的所有家产。就连牛老太爷生前用过的伙计、仆从,如今也依然留在秦家做事。倒是没听说秦老先生有什么产业,这跟倒插门也没啥区别了,只不过他并不是赘婿的身份,儿子们也都随父姓秦而已。
秦家若曾经是侯府,秦老先生又为什么会去一家店铺做伙计呢?况且,秦含真总觉得什么公府侯府的,应该多数在京城这种地方才对,至不济也该是座大城市,秦老先生又怎会到米脂县来?这种种疑团,秦含真百思不得其解,想要问祖父祖母吧,又担心会犯了忌讳。
如今来了一位小李掌柜,说秦老先生曾经在他家店里工作过。秦含真就想,也许可以趁机打探一下内情呢?就问了祖母牛氏:“这人是谁?为什么祖母说他不是好人呢?”
这时候虎嬷嬷并不在跟前,牛氏对着孙女,也没觉得这是什么大不了的秘密,就照直说了。
“你祖父年轻的时候,也曾落魄过。那时我们还没成亲呢,你曾祖父没了,伯祖父又翻脸不认人,丢下你祖父一个,回京城享福去了。你祖父帮我办了你曾外祖的丧事,还帮我把家里那些想造反的伙计给镇压下去了,家里家外也都安置好,让我一个弱女子也能安心守住家业。我跟他说,反正都是未婚夫妻了,他索性就住在我们家得了。这宅子那么大,还怕没地方给他住?他想读书也行,想帮我打理家业也行。我们家有田有铺子,我一个人也照管不过来,他正好可以帮我一把。等我出了孝,就跟他成亲,谁还会说他是吃软饭的?谁知他竟然拒了,还跑去县城里找了份差事,给人家当伙计,真真气死我了!”
秦含真还真没想到,原来祖父当年还经历过这些。丧父之后又与兄长反目?那兄长是嫡出吗?家是在京城?他为什么会跟祖父翻脸?还有,如果秦家真是侯门,牛家很显然只是一个土财主,祖父怎么就跟祖母订亲了呢?
秦含真想问的事有很多,不过她知道不能太着急,就先问:“祖父当时去的,就是这位小李掌柜家的珍宝阁吗?他们家是做什么生意的?”
牛氏撇嘴道:“他家是买卖古董的,才取了这么个名字,其实是自抬身价罢了。当初你祖父去的也不是他家,而是他家隔壁的书画铺子,最开始是给人做装裱。也不知道你祖父是打哪儿学来的这门手艺,他自个儿说,是小时候喜欢看些杂书,向别人学了些皮毛。不过这是他谦虚的说法,别看他刚进店时做的是小伙计,不出三个月,他就已经被那家书画铺子供起来了,说是全米脂也找不到第二个比他手艺更好的裱匠。他学的是正宗的‘苏裱’。也就只有西安城里,还能遇上一两个学过‘苏裱’的,还未必有你祖父做得好呢。你祖父的名声传了出去,那铺子的掌柜生怕有别家撬他墙角,特地请了你祖父做供奉,一年有四十两银子呢!”
秦含真讶然:“祖父会给人装裱呀?我听说这是门极难学的手艺。”若祖父是侯门公子,又是怎么学会这种技术的呢?
牛氏喜滋滋地道:“你祖父素来聪明,不论什么,他一瞧就会的,再没人能比得了他。”
秦含真干咳了一声。得,祖母其实是祖父的脑残粉,想从她这里问到祖父为什么会装裱技术,估计是不可能的。她只能转变方向:“那祖父又是怎么到珍宝阁去的呢?”
牛氏便说:“这事儿说来也巧,那时你祖父在书画铺子里做了不过半年,有一日来了个熟客,拿了幅古画过来,说是他家祖上传下来的,是他不知多少辈儿以前的老祖宗的画,十分珍贵。可惜家里人没保存好,清扫房舍的时候才翻出来,那画儿已经不能看了,又脏又破。那熟客不知打哪儿听说,有那极能为的糊裱匠,能把破了的画儿修好,便拿到书画铺子里试试。那铺子里的人哪里做过这等活计?还是找了你祖父去,你祖父才说,不是不能救,只是麻烦些,他从前见人做过,但自个儿却从未动过手,就怕做不来。那熟客说,再难找一个更好的裱匠了,若再不救那画儿,只怕就救不回来了,不管能不能,请你祖父试上一试。你祖父就真的做成了,前前后后花了小一月的功夫呢!那时整条街的人都听说了,珍宝阁的老掌柜也过来瞧了热闹。看到那幅画崭新崭新地回到主人手中,老掌柜就开口请你祖父去他家店里做个供奉。”
秦含真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古董里也有字画呢,老掌柜是想借祖父的手艺,把那些破了的字画修复好吧?”
牛氏哂道:“他打的自然是这个主意。除此以外,他还听说你祖父除了字画,对别的古董也很精通,比他店里请的掌眼师傅要强,就一心要笼络你祖父去他店里做事。本来你祖父在书画铺那边过得挺好,一年有四十两银子的俸银,还有间屋子住。只是珍宝阁出的价钱更高,一年八十两,还给他置办一处小院子,另买个小厮侍候他。你祖父倒不是为了银子,只是想着,再过两年,他跟我就要成亲了,总要体体面面地娶我过门才是。珍宝阁给钱给房子,替他解决了大难题,他就跟老掌柜说,以后身兼两店之职,他在珍宝阁做供奉,但书画铺里若有为难的字画要他出手,珍宝阁不能拦着。老掌柜也答应了,毕竟珍宝阁里也不是常常会遇到古画,他又与书画铺子的掌柜是几十年的老交情,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秦含真问:“那后来呢?为什么说那个小李掌柜不是好人?”
牛氏撇嘴道:“他自然不是好人了。珍宝阁的老掌柜倒是个和气的,也讲仁义。你祖父在他店里做了一年零八个月,宾主融洽,银子从来不少给的。眼看着还有两月,我跟你祖父就要办喜事了,谁知老掌柜这时候病倒了,他儿子出来接掌铺子,居然就翻了脸。他不但不肯照约定好的,给你祖父第二年那八十两银子的俸银,还推说你祖父跟书画铺子继续来往,对珍宝阁不忠心,把他从供奉贬成了伙计。你祖父初时看在老掌柜面上,勉强忍了他,后来他越发过分,连给你祖父的宅子也硬是收了回去。你祖父实在忍不了,索性辞了。后来我们成了亲,你祖父也不去书画铺子做事了,就在家里开了个私塾,收些蒙童教导。”
秦含真张大了口:“那个小李掌柜这么蠢?”祖父这样的重要技术型人才,他居然就为了点小钱,把人逼走了?
牛氏冷哼:“他可不就是那么蠢么?老掌柜好不容易撑起来的家业,叫他儿子败得快要倒闭了。若不是街坊邻居看在老掌柜的面上,接济他儿子些,只怕他儿子连铺子都保不住了呢。老掌柜横竖是已经去了,不然看到他儿子如此败家,气也要气死了。”
秦含真听到这里,不由得往窗外望去。关系都坏到这个地步了,小李掌柜为什么还要来找自家祖父?
采桑子 第四十七章 求助
秦老先生在中院花厅见客,秦含真与祖母牛氏在上院里不知详情。直等到快到晚饭的时间了,秦老先生方才回到正屋来。
牛氏早已等得不耐烦,一边叫虎嬷嬷摆饭,一边给丈夫倒了杯红枣茶,问他:“那猢狲找你做什么?定然不是好事!”
秦老先生喝了口热茶,对妻子的话有些哭笑不得:“你这又是何必?虽说从前有些口角,但也是将近三十年前的事了。我早忘光了,偏你还记得清楚。”
牛氏冷笑:“我自然记得清楚!你在他家铺子劳苦功高,不知帮他们挣了多少银子,又少吃了多少亏,一年不过是八十两银子的俸银罢了,那猢狲也敢全部扣下,真不把人当人看了!他还把他老子给你置办的宅子收了回去,连派来服侍你的小厮招哥也卖掉了。你当日调|教那孩子,花了多少功夫,又教读书又教写字,还教了算账,外头一般小门小户里上过学的孩子都未必有他能干,正想着要他在你身边长长久久地服侍,竟然被那猢狲硬拉走卖人!若不是我偶然在县城里听说,赶紧叫刘账房把人买下来,还不知道要流落到什么地方去呢。就冲着那猢狲干过的黑心缺德事儿,我就能记他一辈子!”
秦老先生叹了口气,反过来安抚妻子:“那都是从前的事儿了。如今招哥过得好好的,娶妻生子,在王家做事,也是顺顺利利。你何苦再念叨从前的恩怨呢?仔细想想,那宅子与招哥都是老掌柜安排的,并未曾说是送了我,小李掌柜若不把招哥卖掉,我们倒不好把人带到身边了。由此可见,小李掌柜也没得什么好,他不过是省下了几百两银子,可家中的生意却一日比一日差,到如今已经名不副实,仅仅是苟延残喘罢了。咱们一家却很是富足,实没必要与他一般见识。”
牛氏撇嘴:“咱们家富足,是咱们自己经营得好,又不是他的功劳。就算不跟他一般见识,该骂的时候我还是要骂的!”
秦老先生笑笑,转头去逗秦含真:“今儿桑姐儿可把功课做完了?”
秦含真连忙点头:“全都做完了,我拿给祖父看。”说罢也不下炕,转身就去炕尾的小桌上取了一叠写满大字的纸来。如今天气冷,又时不时下个雪,她在正屋里待得暖和,回自个儿屋里时在外头被风一吹,再进暖和的屋里,一冷一热倒容易伤风,因此索性连功课都拿到祖母屋里来写。只要牛氏没跟虎嬷嬷商量管家的琐碎事,就不会影响到她。
秦老先生接过孙女的大字要看,牛氏忙拦住他:“唉唉,你别把话说一半就不说了,那姓李的猢狲到底找你有什么事?你该不会是答应了他,又瞒着我吧?”
秦老先生见妻子非要追问到底,只得回答:“也没什么大事,就是他家铺子里有一幅古画,有几百年了,说是前朝名家所作,值不少银子。小李掌柜偶然收到这幅画,一心要卖个高价,拿它翻身的。谁想到这画儿前头的主人没保存好,表面上瞧着无事,但画到了小李掌柜手里,不过十天半月就霉斑处处。小李掌柜已经把画卖了出去,还从买家手里拿到了订金,甚至还花掉了。若是不能在短期内把画完好地交付给买家,只怕不但要赔一大笔钱,得罪了那等人物,他连身家性命都难保,因此才来求我出手。”
牛氏冷笑了:“原来他还知道要来求你?真是难得,当年他不是狗眼看人低么?”又问秦老先生,“你没答应他吧?不许答应他!他那样的人,死了也活该!”
秦老先生无奈地道:“你当我是看在他的份上么?不过是不想老掌柜的孙子曾孙们也跟着受苦罢了。这回他家寻的买家身份不一般,是做官的,品阶还不低。若不是小李掌柜使了银子,讨好了人家家里的管事,也未必能做成这笔买卖。如今钱都收了一半,买卖却出了问题,他没法交代。即使那买主宽宏大量,只要他赔钱了事,那从中牵线的管事,也不会轻易放过他家。他实在是走投无路了,才会来寻我求助。若我拒伸援手,如何对得起老掌柜的知遇之恩?”
牛氏不以为然:“你替老掌柜挣了至少二三千两银子,什么恩情都还了。再说,能聘到你去做供奉,本来就是他们老李家祖坟上冒青烟,他家子孙自个儿不肖,招惹来祸事,还能怪到你头上不成?”
秦老先生笑笑,道:“我看过那画儿了,其实就是上一任主人在卖画之前重新装裱过,寻的裱匠工夫不到家,没有做好,小李掌柜保存也不妥当,才会变成如今这样而已。只要重新装裱一番,画儿未必没得救。只是如今的时节不对,大冷的天儿,熬浆糊都不合适,更别说揭画儿了。若是他提前两月送来,事情要好办得多。如今我也不敢担保一定能做成,只让他回去再考虑考虑。我也是一把年纪的人了,好些年不曾做这些,万一有个差迟,那可怎么办?况且真要做,也至少要大半月的功夫,只怕他未必等得。若他能寻到更出色的裱匠,就不必来我这里冒险了。”
牛氏满意了,她只当丈夫这话是推托之辞:“这才对了。那种人,管他去死!这事儿原也是他自找的,若不是他眼光不佳,没能在买画的时候发现那画儿的毛病,又保存不当,怎会招惹来这么厉害的人物?他自个儿没本事,还要把有本事的人都赶走,就只为了节约一年几十两银子,小家子气,活该他家铺子成不了气候!”
秦老先生只是笑笑,由得妻子去骂,自己专心地检查着孙女写的大字。
从腊月初一起,秦含真就开始了每日五百个大字的功课,比之前每日三百字的时候辛苦了许多。但她这时已经习惯了写毛笔字,也练得熟了,写起来倒比刚开始学写的时候要轻松些。她如今不过是个七岁小女孩,秦老先生也没要求孙女儿写字写得多么出色,只要字体工整,页面整洁,笔画清晰,也就可以了。
秦老先生看过孙女的功课,心里还算满意。秦含真的字说不上多好,但个个都写得工整端正,字体结构都掌握住了,剩下的也就是多练、多临帖而已。他挑出了几个字,指导孙女:“这个‘繁’字、‘鼻’字还有‘羲’字与‘虞’字,虽说笔画多些,但你也写得太大了,足比别的字大出一倍有余。祖父知道你是为了把字尽可能写得清楚,但日后还是要多练练,即使字的笔画多,你也要写得跟其他的字一般大小才好。”
秦含真不好意思地笑笑,答应下来。
秦老先生收起了孙女的大字:“好,照着这个进度,过完年你就可以开始临帖了。待我做些描红本子,你就照着祖父的字,先描上一年再说。”
秦含真答应着接过那叠纸,牛氏在旁道:“依我看,桑姐儿这字就写得很不错了。我跟你学了几十年,写的字也不过是这样罢了。我们又不用去读书考科举,能看懂书信,会算账,闲时能不靠别人,自个儿写帖子与人来往,就够使的了。你教会了桑姐儿写字,不如再教教她算数如何?我瞧这孩子心清目明,算账定是一把好手。至于那些诗呀词的,琴棋书画等等,都不必学了。咱们在米脂也找不到几个会诗书才艺的姐儿,桑姐儿长大了也用不上那些。”
秦老先生摇头道:“她才多大?自然该多读些书,算账只是小道罢了,最要紧的是懂得学问,明白事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之类的,她若喜欢,也尽可学去。学这些东西,又不是为了在人前炫耀,或者与人交际时用的,而是因为自己喜欢,闲时可以自娱,陶冶情趣。”
秦含真心想,算数有啥好学的?她都学了十几年了,够她在古代算个账的,再学难道还要研究微积分吗?倒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挺有趣,她也不用精通,但凡能学会一点皮毛,就够自己高兴的了。要是换了在现代社会,精通这些的都是男神女神呀!
她连忙对秦老先生说:“祖父教我吧,您说的这些我都想学。还有您那装裱书画的技艺,我也想学的。如果您愿意教我怎么辨别古董,我也一定会努力!”
牛氏有些吃惊,笑骂:“你这丫头发什么疯呢?学那些东西做什么?听我说你祖父年轻时候有多厉害,你也想跟着学了?就算学会了,你也做不了人家铺子里的供奉。”
秦含真不以为意:“我才不是为了去人家铺子里做供奉呢,我学了是为自己高兴。祖父想要给人裱画的时候,我也可以在旁打下手呀?就当我是为祖父分忧了。”
牛氏听了便有些吃醋,嗔了秦老先生一眼:“瞧吧,都是你惯的,这丫头嘴这么甜,只会讨好你了,我的话只当耳旁风。”
秦老先生高兴地呵呵笑着:“她平日也对你很孝顺,成日在家陪着你,见我的时候都少,偶尔也该讨好讨好我这个祖父嘛。”他慈爱地摸着秦含真的小脑袋,“好孩子,若你真有心想学,祖父都教你,只是你不能喊辛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祖父就不教你了,知道么?”
秦含真不停点头,心想祖父心里有数,绝不会让她累坏了身体的。反正也没啥事好干,不趁着这么个好机会,向多才多艺的祖父多学些东西,难道要荒废这难得的重生时光吗?
采桑子 第四十八章 用功
虽然秦含真定下了新的学习计划,但她的日子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仍旧是每日练字、背书,学点简单的针线活,陪祖父、祖母聊天。
这也难怪,无论她有多大的志愿,现在还是个小女娃呢,还在打基础的时候。不先把基础知识学好了,谈何学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古董金石?
不过,基础知识也不意味着无聊。秦含真现在每天都会听祖父讲一个时辰的课,说是启蒙课,教的也不过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样浅显的课文,但秦老先生身为名师大儒,讲起课来自然跟一般的老师是不一样的。
比如他教《三字经》,不但会教人熟读背诵,能抄会写,还要把上头的每一个典故都讲得清清楚楚,是历史上发生的什么事?涉及到什么人物?这人物有什么著名的事迹?诸如此类,都要联系着讲一遍。此外,还有三纲五常、六谷六畜、五行五方、九族五服、八音六艺……这些全都讲起来,那就复杂了,绝对不是十天半月就能讲完的。要是秦老先生讲究一些,样样都要说得详细,说不定一年了还未必能教完一本《三字经》呢。
又比如他教《百家姓》,那也不仅仅是知道世间都有些什么姓氏而已,每个姓氏的由来、分支、著名人物、历史事迹、郡望堂号,他都能信手拈来,听得人一愣一愣的。
还有他教《千字文》,那涉及到的天文、地理、生物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等等的知识就多了去了。
这全都是秦含真从祖父的学生之一王复林那里听来的,着实惊叹不已。倒是王复林于承枝等几个学生,都在庆幸自己是拜了秦老先生这么一位名师。若换了在别家先生那里求学,怎能学到那么多东西?而其中王复林因为前头有一位堂兄王复中曾经在秦老先生门下苦读,如今已经是一位翰林,时常觉到恩师教的东西十分有用,过去觉得恩师教的许多都是无用杂学的想法,早就抛到脑后了,还不止一次写信回老家,叮嘱弟弟一定要认真努力地学习,千万不要轻视恩师教导的任何一样学问。王复林牢记堂兄教诲,上课时总是最用心听讲的那一个呢。
不过,秦老先生这只是为孙女启蒙而已,还是二次启蒙——据说是已经教过一次,但桑姐儿不大爱听,只把书背熟了,道理没听明白,如今书也给“忘”了,只能重来一次——许多道理不会讲得太深,跟王复林等准备考科举的士子们不能比。他打算只教孙女些皮毛,等将来孙女儿长大些,学问也有长进了,再往深里讲解。如今他也不要求孙女儿把他讲过的内容全都熟记下来,但要她至少得记住一半以上,别人提起的时候,她要能听明白人家讲的是什么话题。
这个要求实在不算低了,秦含真开始时还苦恼过,担心自己做不到,但后来发现自己现在的这个身体,记性实在不坏,通常一篇文章读个三四次就能背下来了,听完祖父的授课后,三两天里也能记住八成,而且还记得挺牢,心里也松了口气。怪不得牛氏常说,桑姐儿自小聪明,只是太贪玩了不肯好好学习呢。这么好的天赋,浪费了就太可惜了。
秦含真现在听课的时候,都会专心致志地听讲,有不明白的地方立刻就问,下了课就马上把知识要点整理一下,用笔写下来。有句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她现在仗着这个身体的天赋,能把祖父教导的东西记个七七八八,但天知道这是不是因为小孩子本来就记性好的关系呢?等她长大了,好记性还能保持下去吗?还是做笔记更可靠。将来想要复习的时候,对着笔记也比回想记忆要可靠得多。
秦老先生对孙女儿的这个习惯非常赞赏,还常常对妻子牛氏道:“桑姐儿不仅聪明,还十分好学勤奋,真真让我刮目相看了。可见孩子总是会长大的。小时候我们总说她淘气不懂事,如今她可不就稳重多了?”
倒是牛氏心疼孙女儿:“每日抄那五百字,又要听你讲一个时辰的课,就够辛苦的了,还要写那劳什子笔记做甚?她又不用去考科举,没得受苦受累!”
秦老先生这回就不赞同了:“每日不过学上两个时辰,又何来受苦之说?她这年纪正是好时候,难为她如今不再淘气了,愿意专心用功,又没有别的事情分她的心,这时候不学,什么时候才学呢?”
牛氏不以为然地道:“就算要学,也不能这么累。一天两个时辰,就去了小半天。她头上的伤固然是好了,但身体还弱着呢。这会子又天寒地冻的,写字儿手冷,那墨也不好蘸,笔也不好用,比天气暖和的时候难写多了。反正我看着孙女儿受罪,就觉得心疼。要不……等到明年她身子好些了,你再教她也不迟。”
秦含真忙道:“祖父祖母,我可以的,一点都不觉得累!”她这是真话,虽然体力有限,但写字背书又不是什么耗费体力的事,在屋里就能完成了,她的身体也恢复了不少,完全可以应付得过来。
对于孙女的坚持,牛氏不太能理解,只感到了心疼。她搂着秦含真说:“好孩子,你还小呢,何必这样辛苦?”又瞪丈夫,“都是你逼的!好好的教桑姐儿那么多做什么?”
秦老先生只能苦笑了。他是真的没觉得孙女很辛苦啊,明明是游刃有余嘛。这孩子难得自小就聪明,小时候只顾着淘气不肯好好学,白白荒废了几年光阴,但如今重头再努力,也不算晚。既然孙女愿意学,他做祖父的当然要用心教导。若是他因为心疼孩子,拦着不让她用功,那就未免太暴殄天物了。他的孙女,怎能那般荒废呢?
秦含真看看祖父,又看看祖母,就索性一把搂住后者的脖子,撒娇道:“祖母放心,您心疼我,祖父也是盼着我好呢。我会小心的,不会累坏了自己,要是觉得太累,就会歇一歇再继续。祖父也是精通养生之道的,如果觉得我身体受不住,一定不会让我继续用功下去,您就放心吧。”
牛氏捏了捏她的小鼻子:“鬼灵精,你要是真想让我放心,就该少用些功,让我别再操心才是。结果呢?就会说些甜言蜜语来哄我。知道你偏着你祖父了,我也懒得跟你们多说。只是你若真觉得身体有不舒服的地方,一定要停下来,知道么?”
秦含真笑嘻嘻地大声答应了。
平静的日子一天一天地过着,秦含真一边苦读,一边度过了关氏的百日祭、祖父关老爷子的百日祭,又过了腊八节,吃了腊八粥。腊八过后,照秦家历年的规矩,几位在秦家寄宿的学子就该告辞离去,与家人团聚了。通常他们要等到正月结束,才会再次返回秦家读书。
不过,秦老先生早就跟妻子牛氏商量好了,明年开春后便要往大同二儿子家走一趟,把休何氏与过继梓哥儿的事给料理了,因此便嘱咐了几个学生,明年开春后暂不必过来,等到他们夫妻从大同返回再说。不过,这几个学生在秦家也读了几年书,明年的县试、府试与院试,都可以下场试一试了。他们回家后应该专心备考,不回来上课也没关系。
三名学生先后告辞离去,其中胡坤家住得最远,又没有代步工具,走得是最早的,但有秦家为他置办的棉衣,倒也不必担心路上会受冻。
第二个离开的是于承枝,他家在绥德州城北面的四十里铺镇,家境尚可,到县城里雇辆车,再找个伴当在路上做保镖,就能回去了,也没什么为难的,年年如此早已习惯了。
最后走的是王复林,他家就在县城里,离得最近,与秦家关系也最密切,倒落到了最后,似乎想要抓紧时间,多向秦老先生请教些问题,还写了几篇时文,让秦老先生帮着批改。他明年是一定要下场考试的,有堂兄王复中珠玉在前,若是考得不好,未免丢脸,因此他心中总有些七上八下。不过秦老先生很淡定,认为他的火候已经差不多了,县试、府试应该是没问题的,倒是院试中不中,尚在两可之间,还要看他的运气,所以给他布置了些功课,让他在年节里多温习,把短板给补上,中秀才的把握就更大了。
秦老先生这二三十年里不知教出了多少个秀才、举人。他这么说,王复林就觉得心定了许多,也能安下心来温书了。这时候,他父母打发了家中下人来接他,连马车也一并带了来,他就笑呵呵地带着行李,告别恩师、师母以及小师侄女桑姐儿,还有书僮浑哥等人,往回县城的路上走去。
进城后,他经过西街时,看到珍宝阁门口有人在闹事,看热闹的人围了一圈,一时好奇之下,就叫家里下人去打听。那下人回来后报说:“是珍宝阁的小李掌柜卖了幅画给一个官,好象是新装裱过的,没裱好,出了差错,那个官的管家带人打上门来了,叫他赔钱呢。听说那是幅古画,值上千两银子的,小李掌柜赔不出来,被人把店都给砸了。”
王复林分明记得,这小李掌柜曾经到秦家去过,求恩师出手装裱一幅画,后来不知怎的,就没了下文。如今听起来,似乎他去找别人装裱过了?王复林心中暗哂,道这小李掌柜放着能人不求,倒去找些不知哪里来的匠人胡为,有这个下场也是活该。
王复林冷笑几声,就把这事儿抛开,自行回家去了。他家的马车与另一辆马车擦肩而过,他瞧见车辕上坐着的车夫穿着气派,恐不是一般人家的仆佣,心里还嘀咕一句,但也没放在心上。
那车夫赶着车穿过街道,对那吵杂的珍宝阁视若无睹,等出了城,才对车里的人道:“金管事,咱们这就出城了,您确定是三老爷家是在县城西北方向没错么?”
车厢里的金管事回答:“平四爷亲口说的,那是他的家,难道还能有错?”
采桑子 第四十九章 故人
送走了所有学生,秦家大宅一时安静了许多。不过对于秦含真来说,日子还是照样过,并没有什么区别。
王家下人驾车来接王复林的时候,顺道把他家送给秦家的年礼捎来了。因为王复中的关系,王家每逢年节给秦家送礼,都是秦老先生门生中最重的一个。今年秦家虽有丧事,但王家还是送了厚厚一份年礼过来,当中还有王复中特地命人从京城捎回来的物事,因此秦家也不敢轻忽。虎伯与虎嬷嬷两人亲自出面清点,报到了秦老先生夫妻二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