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营销的培训,就是我最近在忙的事情。
这次培训受到了大家的好评,白天讲课,晚上练习,半夜还有一帮人在酒店里讨论修行。有意思的是,有一个哥们儿过来参加培训,忽然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他对“自己”的认识已经非常到位,开始看清楚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我开玩笑说,别人都是过来陪你学习的。
我最近开始脸皮变厚了,有人要找我一起搞活动。我问:我为什么要去?他说,你要帮助卖家啊。我问:我为什么要帮助卖家?
我最近几乎拒绝了所有的商业邀请、政府单位邀请,拒绝了一切找我合作的项目。
有个很成功的企业家,有两个集团公司,每年有十多亿的产值,上次我们见面的时候,他面色不太好。他说最近半年太焦虑,盘子越来越大,不知道该如何整合资源,如何保持长远增长,问我有什么建议。
我了解情况以后,就笑了。我说你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就算解决了,你再过一年会更加焦虑。
他问:那怎么办?
“你都四十多岁了,做做减法吧。”我说。
前几天他给我发来个消息说:
当我要放下的时候,以前的一切问题都不存在了。
我为他感到高兴。其实这也是修行。
说到修行,什么是修行?不是修心,心不需要修,本来就存在;不是修禅,禅不需要修,本来就圆满。那修什么?只是修行。行为是行,念头是行,情绪也是行。
说修行有点神神道道,就像说开悟神神道道一样。
没办法,某一天当你的世界观发生彻底的变化,你会觉得原来还有这么一个世界。
它残酷,像假的一样。
我最近还写了一首诗:
精彩的源头
世界的法则如此精彩,
哪怕遗漏的须臾也静谧安详。
听着那没有声音的微笑,
满满的幸福如花儿一般开放。
爱你,
不是因为精彩,
因为你是精彩的源头。
我知道那不是我写的,那只是通过我的手在敲打。你问为什么这么神奇?不告诉你。
我还在朋友圈里面写了一个系列的哲理诗——《就是那棵树》,在这里给你分享前三篇。
就是那棵树
就是那棵树,
不问过去,
不看将来。
就像真正的爱情,
没有动机,
也不问收获。
就是那棵树,
从不担心,
也不焦虑。
就像襁褓中的婴儿,
饿了就哭,
困了就睡。
就是那棵树,
没有梦想,
也无须奋斗。
就像一个智慧的老人,
听听花开,
看看雨落。
第六章每个人的另一面
不是做最好的自己,也不是做更棒的自己,而是做自己。
任何人的决定,都是当下最适合他的决定。如果我们觉得他的决定错了,一定是我们不了解他的另外一面。
写给李开复老师的一封信
Hi,李开复老师:
见信好!嗯,可能没见信会更好。
最近有三件事情在网络上很热:耒阳文联主席的诗歌,优衣库试衣间的视频,还有开复老师您的回归。您的回归还是很震撼的,有一系列高大上的活动,非常热闹。当然,前两件事只是娱乐笑谈,您的回归才有真正的价值,因为可能会影响数千万人。
我没想到您在大病期间,还写了一本书《向死而生》。我看了两遍《星云大师对话李开复》的文章,看了两遍高晓松老师导演的《筑梦者李开复之向死而生——李开复忏悔录》,又看了您的演讲文字实录《李开复向死亡修了七个学分》。
本来我不该写这封信的,因为:
第一,您比我成功,又比我有名,您是影响世界的100个名人之一,我写一封信给您,有点借您名气炒作之嫌;
第二,我之前也不太喜欢您,现在您大病未愈,我给您写一封信,如果不是鼓励安慰的言语,也有点不地道。
后来我还是决定写,原因有三个:
一、我这个念头起了,想写就写嘛。就算说得不对,您经过这次顿悟,应该心胸十分开阔,不会跟我计较。而且我还觉得,这封信说不定对您有点帮助。
二、我这两天确实花了不少时间在看您的演讲和视频,花这么多时间,不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我觉得有点浪费了。
三、我是做自媒体的,要靠写文章为生,今天还要放招聘广告,不写文章直接放招聘信息,有点太过了。
于是我就写了。
得承认我之前确实不太喜欢您。并不是因为有人说您长得比我帅,而是您倡导的理念我不认同,加上您名气比我大,把我不认同的理念一再地重复宣扬,我只好不喜欢了。有人说,大多数厌恶来源于嫉妒。我估计对您的不喜欢也大部分来源于嫉妒,唉,我心胸不够开阔。
您以前给大学生写了七封信,洋洋洒洒好几万字。您倡导大学生正直、诚信、自律、主动、积极、自信、做最好的自己、每天都要进步、要让世界因自己而不同、要追求成功、要从优秀到卓越!我大学毕业十几年了,这七封信,虽然我没有认真看完,但里面不少普世价值观,我很认同,而且我相当佩服您的文笔。您把人人都知道的正确价值观,用接地气的语言写出来,教导年轻人成长,确实用心良苦!真心向您致敬!只是里面有不少观点我不认同,因为某些看上去很对的观点,容易误导一些大学生。
那些观点不用一一说了,因为最近您在反思您之前过于追求名利,您忽略了家庭,您之前就像机器一样运转。我很佩服您的坦诚,您原文是这么说的:为了追求更大的影响力,我像机器一样盲目地快速运转,我心中那只贪婪的野兽霸占了我的灵魂,各种堂而皇之的借口,遮蔽了心中的明灯,让我失去准确的判断力。
这段话要是鬼脚七这么说您,估计会被您粉丝的唾沫星子淹死七次,但您自己这么说,连我都觉得您反思得很深刻。您的原文中提到心中的“野兽”我觉得很形象,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头类似的野兽。
只是,我还是想跟您提几个问题或者看法。(提几个好呢?七个吧,我估计您喜欢七,您给大学生写了七封信,您向死亡修了七个学分,您也是在离别十七个月以后复出的。我真觉得自己有点像话痨,您就当没看见吧……)
1.
您反思自己之前过于在乎名利,觉得追求影响力太过肤浅,我真的为您感到高兴。但您这次复出又是出新书,又是发纪录片,还有首映式,有名家采访,有名人助阵,还有公开演讲……搞得这么热闹,是不是又有点过于追求影响力了呢?追求影响力也没什么,但您在这些场合下却又一再强调自己要抛弃名利,不再追求影响力。所以我觉得十分迷惑。
当然,您这次出发点一定跟以前不一样,这次是真心想分享,并不求多少影响力。
但问题就在这里,这会不会是为“野兽”找的另外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是否您的名利心还很重呢?
我不知道答案,可能没有人能知道真正的答案,或许您自己现在也不知道。
2.
我看了您的整个忏悔视频,拍得真好。您的忏悔主要是针对家人和自己,那部分让我也很感动。看见您哽咽,我也流泪了。您对家人的那段视频,真的值得每个人都去看看。
只是,您已经明确推翻了自己之前的价值观,在那个价值观引导之下,多少年轻人受了您的影响,他们都以您为榜样,或者以您说的为榜样。您现在开始忏悔了,让他们情何以堪?
现在年轻人压力很大,大学生还没有毕业,就开始面临生活的压力。您是否可以在忏悔中明确地告诉他们,您曾经倡导的一些理念是错误的。如果可以,我说如果可以,您可以跟他们道歉,道歉太严重了,您至少要提醒大家重新认识之前的价值观啊。千万不能用类似下面的话敷衍过去:
我所追求的“做最好的自己、世界因你不同”,本质上并没有错,但是多年来,名利的浮涨让我不知不觉间偏离了轴心,以致迷眩其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不自知。
唉,什么叫本质上没有错?您博学多才、意志坚定,既有眼光又有毅力,在生活的压力下,连您都会偏离轴心,大部分崇拜者一定早就偏离了。您这次大病之后有了顿悟,那些年轻人怎么办?
3.
您说您“以前一直在鼓励年轻人追求什么,现在就要鼓励他们放下什么”。这是我和您的理念最本质的区别,您现在顿悟了,我们还是有本质的区别。
您应该明白,您现在鼓励他们放下,也是一种追求:追求放下!以前他们要追求梦想、追求成功、追求名利,现在您告诉他们还要去追求淡泊名利。他们压力更大了,本来目标清晰,现在又变得迷茫了。
您或许会说:“靠,追求也不是,放下也不是,你说应该怎么办?”当然,您不会说靠,靠是我说的,整个问题都是我想象的。我说应该怎么办?等会儿再回答。
4.
我看了您说的一段话:
现在,我发现一种更符合自己渺小地位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如果我做一件事情,世界上每一个人也都这么做,那么我们的世界会不会变好一点?如果会,我就去做,但不再用量化的思维计算每件事的“价值”和“意义”。
看到这里,我真想哭!
您不是已经放弃“要让世界因你而不同”了吗?您怎么还想着要改变世界?!您要做就去做,为什么一定要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才去做?做事情都像您这样,会很累,您的病还没好,真的不要让心这么累,更不能让年轻人跟您一样这么累。
5.
我又看了您说的一段话:
例如生病之后,我陆陆续续在微博上发表了一些病后感悟的文章,我只是真诚地想要跟大家分享,再也不会像过去一样,为了增加点击率和扩大影响力而刻意营销推广。我发现,对于真正有需要的人来说,一篇短文、一句诚恳的话,就能深入人心。与其让千万人过目即忘,不如让一两个人铭记在心。而且,通过这种真诚、无私的灵犀相契,我自己得到的回馈才会是正能量。
我有点为您瞎担心了。可能您内心的那个“野兽”为了您追求影响力,又找到了新的借口。您还是在期望有人铭记在心,在期望真诚无私的灵犀相契,在期待得到正能量的回馈!这一切,说明那个名利“野兽”仍在作怪……
6.
我又看了您说的一段话:
让自己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有成长,不必改变别人,只要做事问心无愧、对人真诚平等,这就足够了。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能如此,世界就会更美好,不必等待任何一个救世主来拯救。
说实在的,“这就足够了”,您用这种语气说话,好像这个很容易似的。您这得给年轻人多大压力啊!
我每天不可能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经常偷懒的,我偶尔也做一些问心有愧的事情,我不是对所有人都真诚,我有情绪的时候还会骂人,让世界不美好……我也有不少粉丝,他们当中很多人觉得我很牛了,但我很惭愧,您倡导的我一条都做不到。
7.
最后您说您“不知道能活多久,以后要做一个有大爱的李开复”。
我一开始觉得有点别扭,后来发现是因为您说的“大爱”。您觉得帮助年轻人实现梦想,是一种“大爱”,这成了您新的梦想,您是筑梦者。
我在想,如果您最后一句话是:“要做一个有‘爱’的李开复!”该多么温馨、多么感人、多么正能量啊!但您强调这是“大爱”!爱,就在那里,您不要分大爱、小爱啊。您一说要做有大爱的李开复,让年轻人很惭愧的……
我知道我提这些观点,有些吹毛求疵,可能是因为我对您的观点本来就有成见。如果让您粉丝看见,一定会说我哗众取宠,炒作自己。没办法,我还是说出来了,我本来就是这么想的。
既然我不同意您的理念,那我的理念是什么?嗯,我相信您已经知道了:做自己。
注意哦,不是做最好的自己,也不是做更棒的自己,而是做自己。
不鼓励去改变世界,不鼓励去改变别人,也不鼓励去改变自己,改变都是自然发生的。
不要鼓励年轻人去追求什么,也不要鼓励他们去放下什么,这些都是在否定自己,我觉得要接纳自己。自己是什么样,就接受自己是什么样。
接纳自己。每个人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这些缺点和优点构成了一个人的整体,接纳这个整体。
如果不接纳自己,每天都会生活在否定之中,每天给自己打鸡血,压力会把身体压垮的,您已经是一个例子了。接纳自己,我们才会关注当下;接纳自己,缺点才会慢慢改变;接纳自己,世界真的会因我们而改变。
您见过星云大师,他一定跟您讲过,要向内求。接纳自己,看见自己。您内心的那个“野兽”很狡猾的,它虚晃一枪,换了一套衣服,又给您树立了新的目标。它习惯向外求,无论是求梦想,还是求“大爱”。
绝大多数的行为,没有什么好和不好,都是我们给自己打的标签。您以前很励志的思想,现在也被自己打的标签否定了。您接下来追求“大爱”的思想,说不定过一段时间,又会被自己否定。时而否定,时而肯定,这就是生活吧。
卑微和伟大没有多少区别,都是人们的评价。看上去卑微的往往是最伟大的,看上去伟大的往往很卑微。太多的实例在证实这个结论。
爱,就是爱,只要有爱,就伟大,无论是大爱还是小爱。
如果下面这段话是星云大师说的,您估计会认真思考,但是鬼脚七说的,不知您会如何看。或许也会认真思考吧,因为您向死亡修的第六个学分就是:“人人平等。”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野兽”,每个人一生都在跟自己内心的那个“野兽”做斗争。现在您回归了,您觉得您已经彻底改变了,但在我看来您只是又被那个“野兽”欺骗了,这次欺骗更具有伪装性。“野兽”这次把您得病的经历和所有的感悟都变成了伪装自己的工具。它很得意地在嘲笑着。
如果只有您自己被欺骗了,本来也没多大关系,我相信以后您还会继续顿悟,但您现在通过各种途径把这个欺骗放大了,误导的可能就是几千万人啊。可能我说得有点过了,也谈不上误导,如果年轻人真的受了您影响,也是他们必须经历的磨砺吧。
好了,写到这里,我内心有些忐忑。我对您取得的成就以及您为中国年轻人做出的贡献非常佩服,也向您致敬!但这时候说这些,一定会被人骂虚伪,我还是不多说了。
这封信不会改变您,不会改变我,也不会改变世界。如果这封信让一部分人对您要传达的价值观,有了另外一些参考,它就有价值了。
最后,祝您身体早日康复!
鬼脚七
2015年7月16日
参考资料:
1.百度“李开复学分 filetype:doc”可以查看到演讲全文。
2.百度“星云大师如此开导病中李开复”可以看到文章。
3.纪录片《李开复:向死而生》。
每个人的另一面
我和不少名人一起同台参加过活动,但跟郎朗好像比较投缘,有一次一起参加活动,后来一直保持着联系。昨天下午和郎朗、郎朗妈,还有郎朗的几个小伙伴在西湖边吃饭喝茶。
郎朗82年出生,获得的荣誉就不用讲了,在音乐、教育、慈善等方面有太多的光环,现在很多人直接称郎朗为大师。
“大师每次上台,跟打了鸡血似的,老兴奋了!”郎朗团队的小伙伴也是东北人。
“什么时候开始叫大师的啊?”
我想起昨天晚上郎朗音乐会主持人就直接称呼郎朗为大师,今天又听见了,我觉得别扭,自己人也叫大师,少年得志,太张扬了吧。于是我委婉地说:“这么年轻,叫大师傅好了,更亲切,哈哈!”
“七哥,你知道为什么他们叫我大师不?”郎朗一点也不介意,笑着问我。
我还没说话,郎朗妈很快接着说:“郎朗要是两天不弹琴,浑身都难受,还烦躁,满屋子转啊。后来人家叫他大痴,我们东北人说普通话不好,慢慢就叫成大师了。”
当然,就算没有这个解释,人家郎朗本来已经是钢琴大师,叫大师也并不为过。除了钢琴,很少人知道郎朗的另外一面。喝茶期间,郎朗模仿韩国人、日本人说英语,模仿不同乐器的声音,表情十分夸张,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接着给大家讲恐怖分子的笑话,讲阿拉丁神灯和美女的故事,讲郎朗爸做饭有多难吃,还有他一个特别胖的、做化肥的小伙伴的经历,郎朗妈就在旁时而笑骂,时而补充,时而讲郎朗小时候的糗事,俨然一台德云社的相声节目。
“你们适合演相声啊,一个捧哏,一个逗哏。”我眼泪都笑出来了,这比听音乐会有意思。
“三分逗,七分捧!”那个小伙伴冷冷地插了一句。大家都看着郎朗妈,哈哈大笑。
晚上回来,我忽然思考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有另外一面。
大家看见的郎朗,只知道他的钢琴、他的音乐,但绝对想不到郎朗的这一面。我以前了解的郎朗,不抽烟、不喝酒、不泡妞、不闹绯闻、不混夜总会,每天练琴,然后就是到处演出、录节目,他还做慈善基金,做音乐教育,每天忙得跟机器人一样!我想,这样的人生活得多无聊啊。但昨天下午认识的郎朗,却是一个简单好玩儿而且孝顺的大男生!这是他的另外一面。
“名人”是这样,工作中的同事、生活中的朋友,会不会也是如此?
我以前很不喜欢一个同事,因为他非常精明,很少吃亏,工作上斤斤计较,不肯加班,还爱占点小便宜(好像跟我刚上大学那会儿很像)。周围很多人都不喜欢他,但这个同事工作能力还不错,所以大家也就相安无事,只是我们聚会搞活动很少带他玩。后来有一次偶然机会,我了解了这个同事更多的事情。他出身农村,家境不太好,高中时和同班同学谈恋爱,后来他女朋友因病瘫痪卧床,但后来他们还是结婚了。小伙子一直拼命工作养家糊口,挣钱给老婆治病,每天还要早早回家照顾躺在床上的老婆。从那以后,每次看到这个同事,我都发自内心地佩服。他比我厉害多了,那是他的另外一面。
鬼脚七对很多人来说也是一样。大家看见鬼脚七,想到的是他的自媒体、他的文章、他的演讲,但绝大部分人都不了解生活中的鬼脚七是什么样子;我父母知道我生活中是什么样子,但他们不知道我在自媒体上到底干什么,那是我的另外一面。电商人只知道鬼脚七负责过大淘宝搜索,以为他知道很多秘密;禅修的人只知道鬼脚七喜欢老子、佛陀,还经常讨论开悟;做新媒体的人只知道鬼脚七会做微营销,还做过培训……这些都只是一面。可能谁也不知道,这么光鲜亮丽的鬼脚七,有时候也会自卑。
说到自卑,我想起生活中有一位做电商的朋友。有一次我们在一起参加私董会,他的一段话让我很吃惊。他说:“我不善于做规划,不善于言辞,我经常为此很自卑。”天啊,他一直是我们眼中的电商专家,白手起家,单店每年都能做几个亿的人,也会自卑?他的坦承,让我惊讶的同时,也非常敬佩。这是他的另外一面。
后来我想,也许每个人都自卑过,每个人都还会自卑。只是有的人表现出来,有的人不表现出来,有的人敢于承认,有的人从不承认。在一个强者才会得到尊重的社会,谁会愿意承认自己的脆弱?
当我们评价一个人时,都是基于自己看见的某一面,我们通常会坚信自己的判断,就像我之前对郎朗的判断一样。但这种判断,通常都是不正确的。我们经常会看不惯很多事情,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但这些看不惯的背后,都是我们不知道对方的另外一面。任何人的决定,都是当下最适合他的决定。如果我们觉得他的决定错了,一定是我们不了解他的另外一面。
晚上回来,郎朗给我发了个微信:“七哥,谢谢你,今天下午很开心。”
“开心就好,也谢谢你,让我看到你的另外一面。”我说。
遇见已知的张德芬
张德芬,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名字,华语世界著名的心灵作家。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名字,也应该知道这本书——《遇见未知的自己》。我就是看了这本书,开始对心灵成长产生兴趣的。如果你连这本书也不知道,那你今天都知道了……
昨天下午有幸去听了张德芬老师的一个演讲,决定分享一些心得收获给你。
提醒一下:如果你觉得有收获,那是张德芬老师的智慧;如果你觉得有错误,那估计是我写错了。
缘起
遇见张德芬老师,是个很偶然的机会。
我的个人微信上有三千多条留言未读,上周二心血来潮,把之前的留言慢慢翻看过去。翻到了4月26日有一条留言:@张德芬 你要出繁体版的书吗?我可以帮助联系台湾的出版社。
我心想:这是谁啊,居然用张德芬老师的名字,还用她的头像来骗人,鄙视!
出于好奇,我看了一下她的朋友圈,里面有她和她父母、两个小孩的生活照片,我忽然感觉她有可能真的是张德芬老师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