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优缺点
你认为你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这也是大部分面试官都喜欢问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最好的方式是你要了解面试的岗位和公司的文化,然后把自己的优点和岗位描述的要求相结合。例如,如果岗位要求能有激情、能吃苦,你就说自己的优点是干什么事情都比较拼,相信勤能补拙什么的。缺点可以说一些不痛不痒的,例如,性格偏内向啦,什么表达能力还不太好……当然,这些缺点一定不能和这个岗位所必需的品质有冲突。总之,优点是用来加分的,缺点不减分就好。还有的面试官喜欢这么问:如果只用三个形容词,你觉得你的朋友会如何形容你?这个问题也是问性格特点的,面试官一般会顺着你的回答问为什么。
7.关于薪资
你对薪资有什么要求?这是面试官必问的问题之一。不要回答说随便多少都可以,这样很容易吃亏,还会让对方看低你的价值。很多时候面试官问这个问题,只是想了解你的期望,一般你可以表达按照公司岗位和级别体系就可以的态度,到谈Offer的时候,可以再详细地谈。还有个小技巧:如果你对薪资有明确的要求,比较好的回答方式是告诉对方你之前的工作的工资是多少,然后说另外有一家公司给的待遇大约是多少(这个待遇就是你期望的待遇),但你现在还没有答应,觉得这里的机会更好一点。
8.小陷阱
面试官喜欢问一些让你评价别人的问题,例如,你对之前的上级如何评价?这个问题看似很随意地一问,实际上是在考察你的性格。如果你对之前的上级有意见,这个时候一定要收敛住,主要提优点,少量提缺点,表达对方不容易,对自己也有过帮助什么的。我以前面试的时候还会故意提一些我都很鄙视的事情,例如,你可以把你之前公司的某些数据拿过来,这样就可以更方便开展项目。这也是个陷阱,要是面试者说那没有问题,可以把整个项目数据都拿出来,这种人我肯定不会要了。最好的回答方式是:公司内部的数据是不能拿的,一些公开的不涉及公司机密的数据可以用。原则是:要有维护前公司利益的态度。你现在能维护前公司利益,入职以后就能维护新公司利益。
9.业余爱好
有面试官喜欢问业余爱好,例如,你平时都有哪些业余爱好?喜欢什么类型的运动?这时千万不要简单以为面试官只是想了解你的生活,这个问题背后可以考察很多东西。例如,喜欢看书的人,一般都不太活跃;喜欢游泳的人,一般适合单打独斗;喜欢打篮球的人,团队合作没有问题……可以如实回答你的爱好,但你要注意结合岗位需求。如果你应聘的是项目经理,你告诉面试官:你最喜欢爬山,而且是喜欢一个人爬山。我敢保证你这个面试会挂掉。这个时候你可以告诉面试官,你喜欢爬山,而且是你经常组织大家一起爬山,你是整个攻略的安排协调者。同样是这个爱好,但这个回答对岗位就是加分的。
10.离职原因
只要是跳槽的,面试官都会问这个问题:你为什么要离开前一家公司?每个人的原因不一样,需要避免的是抱怨以前的公司,类似公司太乱、加班太辛苦、公司政治什么的。工作太辛苦最好不要作为离职的理由,因为新岗位可能也很辛苦。总说自己讨厌办公室政治的人,多半都是这方面的爱好者。以前我招了一个人说前公司内部办公室政治斗争很厉害,他不想参加所以离开,我当时很犹豫,但还是要了他。后来发现他才是办公室政治的爱好者。比较容易给自己加分的回答是:之前的平台发展空间有限,你希望有更大的发展,或者你希望尝试新的项目……
11.痛苦的经历(失败的经历)
以前我还喜欢问面试者:你过去几年觉得最失败的或者受打击最大的事情是什么?这时不要说自己没有过,如果真的没有,也可以说并不是多么大的失败或者打击,就是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这个问题考察两个方面:一方面看面试者抗打击能力如何,遇到挫折自己会怎么处理;另一方面是看面试者的个性。容易加分的回答是:因为某件事情受到打击,你会找朋友一起喝酒,后来大家出主意,你很快走出低谷,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12.不知道
面试官有很多专业性的问题,你确实有可能不知道,这时也不用紧张,特别是一些技术面试,面试官一定是有比较资深的背景,他自己也知道问的某些问题,你不知道才是正常的。还有些面试官,觉得把一些面试者问得回答不上来,才是自己的本事,这个时候迎合他也没有关系。遇到不知道如何回答的问题,最好的方式是思考一下,表示确实不知道。遇到健谈的面试官,你可以虚心请教他。
13.面试节奏
如果面试时间太短,基本上是没有希望进入这家公司了。很多时候,面试几分钟后,面试官就开始问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这时是面试官想照顾一下你的面子,会尽快结束面试的。如果面试时间过长,一般是面试官无法判断,需要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时候你要很谨慎,需要给面试官更多的信心。一般的面试时间,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左右。这期间你自己不要浪费太多时间,说话时注意逻辑和条理。
14.提问时间
在面试快结束时,面试官经常说:我的问题问完了,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这样的面试官比较友好,你可以利用好这个机会。如果你担心你有某个地方没有表达清楚,你可以不问问题,只是补充描述一下。你也可以问一些有关企业的问题,例如,关于企业文化、关于发展空间等。如果是技术型的面试,有你之前回答不了的问题,这时你也可以直接问面试官。还有个小技巧:问问面试官的微信号,相互加上微信。以后可以在微信上看看人家朋友圈,有事没事点个赞什么的。如果对方拒绝加微信,很可能是面试不通过。
15.总体原则
讲了这么多技巧,都不重要,技巧都是表面的东西,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自身的实力。这些技巧没法让你提升能力,也不会让你改变性格,只是让你不被面试官误解,帮助你更好地理解面试官的意图。总体的原则是,合适地表达真实的自己。
每个人都希望有个好工作,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好工作,前提是需要有足够的准备。你看见的那些大牛,其实他的专业知识跟你相差不了太多。无论你是应届毕业还是有过社会工作经历,按照我写的这两篇文章,找到目标公司,争取面试机会,准备面试,注意面试技巧,做到这几点,找一份不错的工作,不难。
最后,祝你成功!
第五章 情绪是一条河
当我们批评和指责别人的时候,我们觉得有优越感,觉得自己更加强大。
有情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情绪控制。
你看见的所有问题,都来自你的内心。
抱怨的根源
最近有一些朋友留言:
七哥,我们公司氛围非常差,钩心斗角,每个人都只知道拍上级的马屁,做事情总是推诿,做不好的就说是别人的问题,找其他的原因。像我这种老老实实在公司干活,不善于拍马屁的人,你说我要在这个公司待下去吗?
我觉得我的生活越来越坏,过年回家一个人在那里偷偷流泪。不就是因为我个子太矮吗?我面试几个工作都不要我,男朋友也找不到,看见表妹们都带着男朋友回来,还在我面前炫耀,聊天时经常挤兑我,我内心居然有个恶毒的想法:祝他们早点分手!
类似的抱怨,相信很多人都听到过。
抱怨有用吗?大家都知道抱怨没有用,但还是忍不住抱怨。我这里不是要跟大家讨论抱怨的坏处,而是讨论抱怨的根源。为什么会产生抱怨?
抱怨分成两种:一种是别人对自己不公平,抱怨别人;另一种是环境不好,抱怨这个环境。
我们先讨论后者,我们抱怨交通堵塞,抱怨雾霾越来越严重,抱怨社会风气不好,抱怨贪污腐败,抱怨有人唯利是图。其实这些抱怨也是因为和自己利益相关,如果跟自己利益不相关,我们不会产生抱怨,顶多只是描述事实。例如,我们不会去抱怨朝鲜的政治,不会抱怨南非的环境太艰苦,因为这些跟我们的利益不相关。
还是那个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抱怨?
有个朋友推荐我看一本书,叫《新世界》,里面描述的一些观点我很认同:当我们批评和指责别人的时候,我们觉得有优越感,觉得自己更加强大。
任何抱怨产生时,会有一个前提: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当我们想抱怨的时候,都希望有人能知道,要么说出来让别人听,要么写出来让别人看,这样才会觉得舒畅。
一旦我们开始抱怨,就会找很多理由来证明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就像我们吵架时一样,总是在搜寻各种证据来数落对方的不是。这个时候,我们不会再想到对方的好,就算有人给我们提醒,也会被忽略,我们经常用这样的语气说:“虽然他之前对我还不错,但这次他太过分了!我最痛恨这样的人!”
唉,一旦有了“但是”,前面的描述都只是铺垫。
再深入一层:为什么会喜欢抱怨?
每个人内心都住着“小我”。我们经常听到,包括自己也说:“我受不了自己了。”其实就是受不了那个“小我”。我们有时候发脾气,控制不住自己,那个自己就是那个“小我”。我采访过一些很牛的人,问:“你最大的对手是谁?”那些牛人经常回答:“就是我自己。”这个自己就是那个“小我”。每个人都认为鬼脚七很淡定,性格也不错,但有时候我会大发雷霆,有时候我也会觉得孤独无助,这和平时的我很不一样,其实这些都是因为内心有个“小我”。你如果还不理解也没有关系,就先假定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你内心也有个“小我”。
“小我”的特点就是希望壮大自己。抱怨,就是“小我”用来壮大自己的手段。抱怨、指责可以让我们有优越感,所以“小我”一旦有机会,就会去抱怨。爱抱怨的人,是因为“小我”占主导地位了,不爱抱怨的人,就是“小我”被控制得很好。
我们经常吵架,是因为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心平气和讨论,不会产生情绪。如果是有烦躁、抱怨、怨恨的情绪产生,那一定是“小我”在工作了。
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好像自己是在捍卫真理,其实这是“小我”需要证明和壮大自己,因为真理从来不需要捍卫,或者说,无论捍卫还是不捍卫,真理就在那里。
我上次和几个朋友去吃饭,在一个不错的餐厅,我们点完餐等了四十分钟还没有上菜,于是一个朋友大发脾气:“你们太过分了!居然不给我们上菜,别人来得晚的都已经吃上了!”我知道他的“小我”在起作用了,他说完以后周围的人要么给予认同,要么给予安慰。这些都是“小我”需要的。如果“小我”没有起作用,正常情况下,这个朋友应该说:“服务员,你能帮忙看看怎么回事吗?我们的菜到现在一直还没上来。谢谢你!”
知道了本质,如何才能不抱怨?
其实很简单,就是你去观察你的“小我”。一旦你意识到“小我”的存在,它就会减弱,甚至消失。每次当情绪起来的时候,你对自己说:哦,那个“小我”又开始了,我看看它到底想怎样。
几年前,我老婆在一家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上班。有一段时间,她经常下班后跟我抱怨:项目太多,总是在加班,香港那边的同事干活特别敷衍,但工资还高得离谱,团队氛围不好,老板还总挑刺……我跟她说:“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数一下,看看你要抱怨多少次。”当我们开始数的时候,她反而不怎么抱怨了,其实是因为她意识到了。后来我建议她去发现公司里那些好的地方,半年多后,她说他们公司评价她是公司最乐观和最阳光的员工。
有时候我们自己不抱怨,但别人会来惹我们。这是他们的“小我”在起作用,如果我们意识到是他们的“小我”在作祟,也会很淡定。以前有人误会我或污蔑我,我很气愤,会反驳和解释,现在我不这样了,我现在遇到这种事情,会淡淡一笑,因为我知道一定是他们的“小我”在起作用。有人说:对别人的挑衅不理会,这样是不是太懦弱?当然不是,反而只有强大的人才能做到。
意识到“小我”的存在,就不会再抱怨了,真的这么简单?是真的,你去试试吧!
关于“小我”,还有没有其他联想?佛教讲无我,讲明心见性:道家讲道法自然;基督教讲爱你的敌人。如果去掉“小我”,是不是会更容易达到那个境界?有点深奥,以后慢慢聊。
情绪的触发点
最近有个特别热的事情,女司机惨遭男司机暴打:
5月3日下午,成都市娇子立交处,一男司机将一女司机逼停后对其当街殴打。行车记录仪视频显示,打人前,男女司机的轿车曾因变道引发矛盾,多次互别。
最后的结果是女司机躺进医院,身体多处骨折,男司机被刑事拘留。
这个新闻爆出,各方评论都有,有的说男司机太野蛮,有的说女司机活该。
看到这个新闻,我脑海中整个画面感特别强。因为我开车时,也经常遇到一些让人非常生气的事情,有时也恨不得下车把对方打一顿。
无独有偶,我曾经看见淘宝上有个店,店铺上写着:
店主要去黑龙江砍死一个傻逼客户,然后再回来开店。如果回不来,请大家自行申请退款!谢谢大家多年来的照顾。
现在这个店在淘宝上已经找不到了,店铺被封了。不知道店主是否成功。
写这两件事情,我不是想分析对错。这时讨论对错,全然没有意义,现在所有当事人一定都有些后悔。只是在当时双方都处于愤怒之中,已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是什么导致他们的愤怒,为什么在愤怒中他们没法控制自己?不只是他们,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很多事情导致我们愤怒,在愤怒中无法控制自己。
如果你细心观察生活,周围的人平时都比较温和。同事、朋友、家人、陌生人,大家都彬彬有礼,但一旦到了有情绪的时候,不同人的表现就天差地别。你一定有这样的经历,身边某个人平时很好,但发脾气时,像换了一个人一样,让你完全不认识。几乎每个人都是如此,在情绪平静和处于愤怒之中时,会表现得与平时叛若两人。在愤怒之中,绝大多数人无法控制自己。我听说过一个故事:
有个哲学家很有名气,听说是最聪明的人,住在某个村庄,很多人都慕名来拜访他,也有很多聪明人来挑战他。
有一天过来一个人,自称是语言天才,会说77种语言,每门语言都说得很流利。天才跟哲学家打赌:
“你可以问我问题,让我说话,判断我的母语是什么。以一万金币为赌注。”
哲学家的弟子跟老师说:“老师不要跟他赌,他每门语言都说得很地道,很多智者都输给他了。”
哲学家一声不吭,带着那位天才上楼,在楼梯上,哲学家一把推倒那位天才,天才从楼梯上滚下来,非常生气,脱口就骂!
哲学家笑了,说:“这就是你的母语。”
天才愣了一下,认输了。
一个人在愤怒中控制不了自己,哪怕你是天才。
问题是:是什么导致我们的愤怒?为什么在愤怒中我们无法控制自己?
咱们不谈灵修,不谈唯心,咱们来谈谈科学研究。
有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中有数百个神经中枢,控制着人的所有行为。例如,愤怒中枢。某天当你安静地坐在院子里晒太阳,什么都没想,有人按下遥控器,在你的愤怒中枢触动一下电流,你就会忽然暴怒起来!这就是愤怒中枢起的作用。再例如,快乐中枢。当你躺在床上,什么都没做,什么都没想,当有人按下遥控器,在你的快乐中枢触发一下电流,你会哈哈直乐!这就是快乐中枢起到的作用。这些反应,连你都不知道为什么。当然,你的头脑一定会为这次变化找个理由。
这个试验应该是很合理的吧,我相信你是认同这个试验的。既然你认同了这个科学试验,请再继续思考:是不是头脑已经变成了一个机器?
头脑机器有自己的运作方式,有很多机制。当它觉得受到了侮辱、欺负、鄙视、伤害,它就发怒了!当它觉得自己受到了赞美、呵护、重视、支持,它就开心了。当有人开车嘀你了,你会很生气,相当于对方用喇叭做了遥控器,触发了你的愤怒中枢。当你看见性感美女,你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性幻想,相当于美女形象就是遥控器,触发了你的情欲中枢。
咱们从小到大,都在训练这台头脑机器。不断变换输入条件,不断加强输入条件,不断强化运作机制。不同的人,头脑机器不一样,训练的背景不一样,整个反应机制也不一样。有人骂了鬼脚七一句,鬼脚七会很生气,被人骂成了我的情绪触发点;有人骂了马云一句,马云可能会淡然一笑,马云没有这个情绪触发点。
看到这里,明白了吗?
是否愤怒,关键点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自己头脑中是否存在情绪触发点。造成愤怒的原因,不是当时产生的,而是当事人头脑被多年训练,存在了那些情绪触发点。男司机头脑机制中存在某个触发点,当女司机开车违规,连续触动了那个触发点,愤怒就爆发了;店主的头脑中也存在某个触发点,当某个买家开始无理取闹时,就触动了店主的触发点,愤怒就爆发了。如果司机头脑中没有这个触发点,他不会生气;如果店主头脑中没有这个触发点,他不会愤怒。
我们是否有涵养,是否足够大度,不在于我们的忍耐力如何,而在于我们头脑中是否存在那些触发点。一旦那些触发点存在,无论如何去忍耐和控制,情绪迟早会爆发。
每个人头脑中都存在很多情绪的触发点,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们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无形无相。这些触发点的多少,决定了我们的涵养、修养和胸怀。情绪触发点越多的人,就越容易出现情绪并陷入情绪之中。
明白了这个道理,接下来的问题就简单了:如何消除自己的情绪触发点?
当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又陷入了另外一个误区。因为触发点既然已经形成,基本无法消除,你在试图消除触发点时,又会新增其他情绪触发点。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你也不能两次遇到一模一样的事情。这次男司机是因为女司机变道和别了自己的车,触发了自己的愤怒,下次可能会因为另外一个男司机无理嘀了他几次喇叭,一样会触发他的愤怒,再下一次或许是因为堵车太久或者行人乱穿马路触发他的情绪……这种情景会无穷无尽,绝对不会有一模一样的重复。
如果不能消除,那岂不是没救了?当然不是。我们之所以会控制不了情绪,是因为我们把头脑认同为自己,把情绪当成了自己。你都已经成了情绪,当然无法控制情绪!因为情绪无法控制情绪。如果你能跳出来看见头脑的反应机制,看见这个情绪触发点,一切都会改变。就像我们看见别人吵架时,自己不会生气一样。有句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你在当局,把当局认为是自己,自然无法看清,只有把自己当成旁观者,才能看清。
当你清楚地看见你头脑的反应机制,看见你的愤怒是因为触动了你的触发点,你的愤怒自然会减弱。这就是:看见即改变。
回到最开始的事件。如果男司机被女司机激怒了,这时他看见了自己头脑的反应机制,心想:原来一个人开车故意别了我两次,会让我如此暴躁啊。这个反应机制很有意思,只要他开始这么想,他的愤怒一定会减弱。如果那个淘宝店主遇到买家无理取闹,这时他看见了自己头脑的反应机制,心想:原来一个买家因为几十元的事情无理取闹,就可以让我有杀人之心啊。这个反应机制很有意思,只要他开始这么想,他的愤怒一定会减弱。
学会看见,不是朝外看,而是朝内看。当你能看见自己的情绪变化,看见自己的情绪触发点,这就是修行!
如何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写了关于情绪的文章后,引起很多朋友的讨论。有人在评论里发表观点,有人直接在微信后台提问,共有数百条讨论。看来情绪的问题确实困扰了很多人。这里选几个典型的问题,继续谈谈我对于情绪的观点。
1.分析得不错,但情绪的控制是否意味着一直地忍气吞声,一直地谦让呢?这多窝囊啊!
相信每个人都有类似经历,遇到事情,周围有人劝你:忍一忍就好了。以前还有人把“忍”字写成大字挂在墙上,用来提醒自己不要轻易发怒。
其实情绪是忍不住的,总要有个宣泄口。你忍了老板和同事,回家就会很郁闷,然后对家人发脾气。当你忍了一两次,等到第三次,或许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你也会对他瞬间爆发:老子忍你很久了!
我讲的不是控制情绪,而是看见情绪。从表面看,看见情绪达到了控制情绪的效果。但如果你是以控制情绪为目的,不会去察觉,而采用最直接的方法:“忍”,如果你一直忍,你当然会觉得很窝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