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住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
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过了一段时期,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太祖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现在藩镇的事务那么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马上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合适,希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
也有个节度使不知趣,唠唠叨叨地把自己的经历夸说了一番,说自己立过多少多少功劳。宋太祖听了,直皱眉头,说:“这都是陈年老账了,尽提它干什么?”
第二天,宋太祖把这些节度使的兵权全部解除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创建了新的军事制度,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些措施,新创建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宋太祖文武之道天下由马上得到,却不能在马上治国。
禁军身怀绝技公元960年,赵匡胤策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创建宋朝。他为确保宫廷安全,选精锐兵卒近万人组成禁卫军。他颇为重视这些士兵的能力训练,不时进行抽查测试。
一日,赵匡胤巡视水师,对侍卫人员说:“若池内有刺客潜藏,你们如何应付?”侍卫刘浩转身跃入水池,过了好大一会儿,才从水中钻出。高声回禀道:“启奏万岁,刺客已除。”赵匡胤对刘浩的忠诚和潜水能力很是赏识,当即予以厚赏。
随后,赵匡胤又指着五凤楼的楼角铜铃,问身边的禁卫军:“谁能取下那个铜铃?”有位侍卫挺身而出,“陛下稍候,卑职去取来。”说罢如猿攀树,灵巧地登上二楼房顶,摘下铜铃,奔回献给皇帝。整套动作干净利索,赵匡胤心中大喜,重重赏赐这名侍卫。由于他对禁卫军要求甚严,因而禁卫军个个身怀绝技,英勇善战。
重用儒臣宋太祖武人出身,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戎马生涯。然而当皇帝之后,很快又成了一个善于以文治国的政治家。
公元963年3月,太祖欲改年号,让重臣讨论,并指出:“须求古来未尝有过的。”于是便改元为“干德”。
公元965年1月,宋灭后蜀,选了一个蜀国的宫女入宫。太祖在观赏其奁具时,忽然发现一个铜镜背面刻有“干德四年铸”五字,不由大惊道:“我改元‘干德’今刚三年,怎么会有四年铸此镜?”
于是,便召翰林学士陶谷、窦仪询问。窦仪答道:“前蜀于公元919年,王衍曾用‘干德’年号,故此镜必得自蜀地。”太祖听了疑云顿开,并从中领悟到:“天下虽然由马上得之,却不能马上治之。今后武将,亦当使其读书,让他们懂得治国之道啊!”自此,太祖大重儒臣。
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小让步,怎么能改变宋太祖统一中国的决心呢。
雪夜访赵普太祖稳定了内部,雄心勃勃,准备出兵统一全国。当时,五代时期的“十国”,留下来的北方有北汉,南方还有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等。要统一全国,该先从哪里下手呢?先打北汉,还是先打南方呢?宋太祖想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一天夜里,风雪交加。赵普正在家里烤火取暖,忽然听得门外一阵敲门声。赵普心里奇怪,这么寒冷的夜里,还有谁会来找他?他打开门一看,只见一个人披着斗篷,在雪地里站着。赵普定睛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来的竟是宋太祖。
赵普连忙把宋太祖请进屋里,拨红了炭火,在炭火上炖上肉,叫他老妻拿出酒来招待。
赵普问:“雪下得这么大,陛下为什么还要出来?”
宋太祖说:“我想起一件事,反正睡不着,就来找你商量一下。”
赵普想了一会,说:“如果我们先打下北汉,就会受到辽朝的威胁。还不如先削平南方,回过头来再打北汉。小小北汉,不过像弹丸一样大,晚一点收十也跑不了。”
宋太祖笑着说:“我们想到一起去了。”
宋太祖和赵普决定了先南后北的计划以后,约摸花了十年时间,先后出兵消灭了南平、后蜀、南汉。这样,南方的割据政权只留下南唐和吴越两国。
风花雪月的南唐后主南唐是“十国”中最大的一个割据政权,那里土地肥沃,没有像中原那样遭到战争的破坏,所以经济繁荣,国力富裕。但是,南唐的国主都是政治上十分昏庸无能的人,后来弄得国力渐渐衰弱下来。
最后的一个国主李煜,历史上称南唐后主,是一个著名的词人,对诗词、音乐、书画,十分精通,可就是不懂得处理国事。北宋建国后,李煜每年向北宋进贡大量金银财宝,想维持他的地位。
后来,他看到宋太祖接连消灭了周围三个小国,才着慌起来,赶快派使者给宋太祖送去一封信,表示愿意取消南唐国号,自己改称“江南国主”。但是这一点小小让步,怎么能改变宋太祖统一中国的决心呢。
毫不知道危险的后主公元974年9月,宋太祖派大将曹彬、潘美带领10万大军分水陆两路攻打南唐,很快就占领了池州(今安徽贵池),进驻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潘美带领的步兵到了江北,被辽阔的江面挡住了进军的道路。
有人向宋军献计,如果用竹筏和大船搭成浮桥,步兵就可以全部顺利过江。潘美听了这个计策,马上赶造浮桥。
这个消息传到南唐的国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南唐君臣正在喝酒。李后主问周围大臣该怎么办?大臣说:“自古以来,没听说搭浮桥过江的,一定办不成!”
后主听了,哈哈大笑说:“我早说他们是小孩子闹着玩罢了。”
过了三天,宋军搭好浮桥,潘美的步兵像在陆地上行军一样跨过长江;南唐的守将败的败,投降的投降。10万大军很快就打到金陵城边。
那时候,李后主还正在宫里跟一批和尚道士诵经讲道,宋军到了城外,他还蒙在鼓里。有一天,他到城头上巡视,发现城外到处飘扬着宋军旗帜,这才大吃一惊,回宫后,派大臣徐铉到东京去求和。
“我的床上,容不得别人酣睡”
徐铉见了宋太祖说:“李煜待陛下,就像儿子待父亲一样孝顺,为什么还要讨伐他?”
宋太祖反问说:“那么你倒说说,父亲和儿子能分成两家吗?”
徐铉没话说,回到金陵向李后主回报。过了一个月,宋军围城越来越紧,李后主又派徐铉到东京去。
徐铉苦苦哀求宋太祖不要进攻金陵,宋太祖听得不耐烦,一手按住利剑,怒气冲冲地说:“你不要多说了。李煜并没有什么罪,但是现在天下一家,我的床边,怎么能让别人睡着打呼噜呢!”
徐铉眼看再哀求也没用,只好再回到金陵。李后主听了回报,知道求和没有希望,连忙调动驻守上江的15万大军来救。兵到皖口,受到宋军两路夹攻。南唐军放火烧宋军,哪知正碰到起北风,火反烧了自己,南唐军全军覆没。
问君能有几多愁曹彬派人进城告诉李后主,劝他趁早投降,免得城里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到毁灭。后主还想拖下去,曹彬就下令攻城。第二天,城被攻破了。曹彬率领宋军整队进城秩序井然。李后主叫人在宫里堆了柴草,准备放火自杀,但是毕竟没有这个勇气。最后还是带着大臣出宫门,向曹彬投降。
李后主被押到东京,宋太祖对他还比较优待。但是李后主从一个尽情享乐的国君变成一个亡国的俘虏,心里十分辛酸,每天流着眼泪过日子。他本来是写词的能手,在这段时期里,写了一些感情忧伤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他这段时期词作中的名句。
开明的皇帝赵匡胤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有如此清醒的认识确是难能可贵。
千里送貂裘公元964年11月,太祖赵匡胤下令兵分两路(凤州、归州)攻蜀。12月,宋将王全斌、崔彦所率一路到达风州,稍事整顿,即向后蜀发动进攻。兵马刚出凤州,便有一个京城使骑马赶来,王全斌以为朝中来了重要命令,急忙上前跪接,但使者递过来一个包袱。王全斌解开一看,原是一领紫貂,是太祖穿的。
王全斌不知其意,便问京使道:“是陛下要来吗?”京使笑道:“非也。”王全斌道:“那为什么把陛下的衣帽送来了?”
京使道:“将军有所不知,只因前几日京城下了一场大雪,陛下身穿此衣与众臣议事,忽对众大臣道:‘朕着此紫貂,坐在殿上,尚觉寒冷,而攻蜀将士,现今正顶风冒雪,不是更冷吗?’陛下说着,便将此衣脱下,令我急急送来。且让我转告将军,紫貂只此一件,不能为全军将士御寒,只想略表陛下正时刻惦记着大家之心。”众将士听了京使一番言语,无不眼含泪花,感激涕零,面向京都方向,跪拜在地,高呼万岁。后来,宋军将士奋勇杀敌,从出兵到后蜀灭亡,先后只用了66天时间。
郭进治军北宋初年,将军郭进治军严整,奖惩分明,不徇私情,将士都很畏惧他。宋太祖知人善任,命他为洛州防御使。每次有士卒前往洛州戍边,宋太祖都警告他们:“遵守军纪,否则,郭将军将严惩不怠。”有一位军校因受郭进的惩罚,心存怨恨,进京诬告郭进,宋太祖查明是诬陷郭进,就派人将那名军校押送回郭进营中,责令郭进严厉惩处他。
恰巧,北汉军队前来攻打郭进,郭进便对那名军校说:“你胆敢去皇上那里诬告我,我的确很佩服你的胆量。这次暂不杀你,让你戴罪立功。功成我保举你做官,兵败你就自己投河自杀吧,不必再来见我。”
那名军校因大难不死,上阵后英勇异常,大败北汉军队。郭进立即上报他的功劳,奏请宋太祖恢复了他的官位。从此,郭进营中军纪更为严整。郭进善于治军用人的作法,被世人所称道。
教女崇尚节俭太祖赵匡胤即位灭蜀后,见蜀后主孟昶用的小便器具竟装饰七种珠宝,当即把它打碎,并叹道:“他用七种宝石装饰便器,那么应该用什么器皿盛放食物?他这样的所作所为,不亡国才怪呢!”
他汲取后蜀亡国教训,在生活上很注意俭朴。他穿的衣服常常是洗过多次还在穿,乘坐的车子装饰也为素色,宫中帘帷也没有华丽的装饰,只用青布包边。
他有三个女儿,其中魏国公主,却爱穿戴打扮,常常穿着贴绣铺翠的短衣出入宫禁。有一次,公主又衣着华丽出入宫禁,被太祖看见了,立即命人将其叫入宫训道:“你把这件衣服脱下给我。从今以后,不许再穿这种服装。”
公主不以为然道:“只此一件衣服,能用多少翠羽?”
太祖道:“此话不对,这一件,是用不了多少,可你身为公主。你一穿,宫内宫外都会仿效,翠羽的价格就会升高,商贾为了追求利润,也会转价贩卖,伤生害民,这都是由你所造成的。你生于皇室,自当珍惜,岂能开此恶业之端?”
公主听了很受教育,当即将那件贴绣铺翠的衣服脱下交给父皇,表示改过。
又有一天,太祖与皇后、公主一起闲谈。皇后道:“你已做了天子,要长期使用轿子,难道还不能用黄金装饰一下吗?”
太祖笑道:“我身为天子,以四海之富,不用说用黄金装饰一下轿子,就是将整个宫殿用金子装饰,也不难办到。但我为天下之主,就应为天下守财,岂可妄用!古语道,‘以一人冶天下,不可以天下奉一人。’如果以天下奉一人,不仅天下人要背离你,且亡国之日也为期不远了!”皇后、公主听了都点头称是。赵匡胤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有如此清醒的认识,确是难能可贵。
赵普的功过是非宋太祖拜赵普为宰相,事无大小,都跟赵普商量。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多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籍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赵普的软磨硬泡宋太祖信任赵普,赵普也敢于在宋太祖面前坚持自己意见。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个人做官,接连两天,宋太祖没有同意。第三天赵普上朝的时候,又送上奏章,坚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荐,这下可触怒了宋太祖。宋太祖把奏章撕成两半,扔在地上。
赵普趴在地上,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十起来,放在袖子里。退朝回家以后,赵普把扯碎的奏章粘接起来,过了几天,又带着它上朝交给宋太祖。宋太祖见赵普态度这样坚决,只好接受了他的意见。再有一次,赵普要提拔一名官员,宋太祖不批准。赵普就像前次一样坚持自己意见。宋太祖说:“我就是不准,你能怎么样?”
赵普说:“提拔人才,都是为国家着想,陛下怎能凭个人的好恶专断!”宋太祖听了,气得脸色变白,一甩袖就往内宫走,赵普紧紧跟在后面。宋太祖进了内宫,赵普站在宫门外不走。
宫门前的卫士见宰相站在门口不走,只好向宋太祖回报。这时候宋太祖气已经平了,就叫太监通知他,说皇上已经同意他的请求,叫他回家。
海产原来是金子赵普做了十年宰相,权力很大。日子久了,就有人想走他的门路,不时有人给他送礼物来。
宋太祖经常到赵普家里去,事先也不派人通知。有一次,吴越王钱叔派个使者送信给赵普,还捎带了十坛“海产”。赵普把十坛。“海产”放在堂前,还没来得及拆信,正好宋太祖到了。
宋太祖在厅堂里坐下,看到这十只坛,就问赵普是什么东西。赵普回答说:“是吴越送来的海产。”
宋太祖笑着说:“既然是吴越送来的海产,一定不错,把它打开来看看吧!”
赵普吩咐仆人,打开坛盖,在场的人一看都傻了眼。原来坛里放的不是什么海产,竟是一块块金子。
宋太祖向来怕官员接受贿赂,滥用权力,看到这情况,心里窝了一肚子火,脸色也就沉了下来。
赵普满头大汗,惶恐地向宋太祖请罪,说:“臣没有看信,实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请陛下恕罪。”
宋太祖冷冷地说:“你就收下吧!他们以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们书生决定的呢。”
打这以后,宋太祖对赵普就有点猜疑起来。不久,又有官员告发赵普违反禁令,贩运木料。
原来,当时朝廷禁止私运秦、陇(今陕西、甘肃一带)大木。赵普曾经到那里运木料为自己造住宅。他的部下趁机冒用赵普名义,私运一批大木到东京贩卖。这件事牵连到赵普,宋太祖大怒,要治赵普的罪,尽管其他大臣为他说情,太祖还是撤了赵普的宰相职位。
为贞节而屈死的何芳子在古代,在女人的手臂上点上一颗鲜艳的红痣,用来验证女人们的贞操,这就是“守宫砂”。
“守宫”的缘由及流行“守宫”其实就是大家常见的壁虎。据说,古代人用瓦罐一类的东西把抓到的壁虎养起来,天天喂给它丹砂,吃到七斤丹砂的时候,就把它捣烂,用来点在女人的肢体上,只要没有发生性关系就终身不灭,一有性生活则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方法最早起源于礼教规范渐渐严格的宋代。
这种守宫砂据说非常灵验,但是却只能用在未结婚的女子身上,已婚妇女是不灵验的。在宋代由于这种方法刚刚开始流行,许多人并不了解其中的各种事项,结果闹出了许多笑话,也弄出了许多是非。
妙龄少女何芳子就是受了这“守宫砂”之累,成了这种习俗的受害者。
从千金到小妾何芳子本来是后蜀政权兰台令史何宣的女儿,宋朝灭了后蜀,何宣因为不愿意投降宋朝。被宋军杀死,年幼的女儿何芳子一下子由一个养尊处优的官家小姐沦落民间,后来成了四川万县的一个土财主林宓的第五房小妾。这时她刚刚18岁。
宋朝的军队进入了四川以后,宋太祖赵匡胤下令选拔地方上的人才出仕为官。这个土财主林宓也用钱买了一个官职。按照规定,他必须到当时的首都汴京去朝见皇上,接受宋太祖的面试,等待任命。
林宓除结发妻子外,还有五位如花似玉的侍妾,最小的侍妾就是何芳子。何芳子是位千金小姐,人既长的秀丽端庄,读的书也很多,很有一股迷人的气质。在她的人生蓝图中是希望找到个如意郎君,比翼双飞,最终想不到却嫁给了一个比她大十几岁的乡间土财主,还要和一群庸脂俗粉天天争宠斗气。她本无意于这种无聊的争斗,但由于她年轻貌美,知书达礼,气质高贵,从来不掺和那些女人的争风吃错,反倒使得林宓天天黏着她,冷落了那些女人。于是那些女人就结成统一战线,处处与她为难。何芳子嫁给林宓以后不但没能过上比较安稳的日子,反而事事不如意,受了不少苦。
为一个“守宫砂”而死林宓这时准备动身前往汴京,家中的所有事物都已经交待妥当了,唯独对自己这些年轻貌美的侍妾放心不下。他的一个道人朋友就给他想了一个馊主意,从江湖术士的手上购买了一些守宫砂,如此这般地把用法交给了林宓。林宓听后如获至宝,回家之后一一亲自点在妻妾们的臂膀上。
轮到何芳子点守宫砂了,她心不甘情不愿地拒绝了这种近似屈辱的作法。她认为从一而终、守贞固节是女人理应遵守的本分,根本不必一定要有任何形式上的约束,倘若由于被迫而守贞实在没有什么意义。尽管何芳子振振有词,但就是秀才遇了兵,有理说不清。林宓怎么也听不进去,而那些不怀好意的妻妾们这时也莫不以怀疑的眼光看着何芳子,露出幸灾乐祸的神情。何芳子实在拗不过,只好在自己的手臂上也点上了那么一点红。
那些女人们自林宓离家之后,一个个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她们手臂上红豆般大小的守宫砂痣,不敢洗涤,不敢擦碰。何芳子却痛恨它,好像那是涂在她身上的一个污点,她满不在乎,照样的沐浴洗涤,不久,守宫砂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一下,那些俗气十足的女人终于找到了攻击的借口,讽刺她、嘲笑她,甚至公开骂她偷人养汉,更有不辞辛劳的,夜夜躲在何芳子的窗下偷听,随时准备捉住淫妇奸夫,准备看看何芳子勾引的男人到底是谁。
半年以后,林宓已经奉派在汴京任职,就派人前往蜀地把一妻五妾一同接来京城。当天夜晚,林宓就迫不及待地在灯下一一检视妻妾们的守宫砂,当看到何芳子时,那带着得意笑容的脸顿时僵硬下来,一怒之下,当即就给了何芳子两记耳光,问她这是为什么?何芳子把头低着,脸上没有一点表情,牙齿紧紧地咬着嘴唇。
林宓火冒三丈,下令严刑拷打,何芳子自认不仅行动上没有越轨,就是感情上也不曾越轨,抵死不肯承认自己有什么情夫。那一记一记的鞭子,把何芳子希望的心一点一点地敲碎,她彻底绝望了,当晚留下一封血泪交织的遗书,自缢而死。
那个煳涂无情的林宓却以为何芳子是羞愧而死,对何芳子以死告白的遗书根本看也不看就撕成了碎片,草草地就把何芳子埋掉了事。
官府的介入林府死了个小妾的事,第二天便在开封沸沸扬扬地传播开来。以往林宓在万县财大势大,打死一名奴仆或冤死一个侍妾,只要花些银子,摆平家属和各种关系人,便可不了了之,然而现在却是在天子脚下的汴京城,这个人命关天的大事可就非同小可了。主管京城治安的开封府听到消息,立即加以侦察,第一步就是开棺验尸,结果发现何芳子皮开肉绽,全身都是鞭打的伤痕。
接着就是提林宓前来审问,林宓无法隐瞒,只好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经过讲出来。于是,判官用林宓所剩下的朱砂,点染在三名妇人臂上,然后把一条活壁虎放在其中一人的手臂上,瞬间就把那些守宫砂舔得干净净了。事实上,守宫砂点在处女的手臂上,经过数日不加洗涤,就可以深入皮下,再经擦拭或洗涤都不会抹去,而且愈见鲜艳,但一经房事,颜色就自行褪去,但是对于已经成婚的女性来说守宫砂就毫无用处,何芳子是受了莫大的冤枉。开封府尹判何芳子是清白的,林宓则因为滥用私刑,逼死侍妾,被免去官职,并加以重罚。
后来,这件案子闹得很大,连中央专管刑狱的大理寺也启动了,就在大理寺准备重判的时候,林宓神秘地死去,那个给他提供守宫砂的道人也投湖自杀了。
当时听说了这件事的人们都非常同情何芳子的遭遇,可怜她含冤蒙屈地死在异乡,于是就有人发起建了一座“贞女庙”。这座庙自宋代到现在,历代加以重修,千年以后,至今河南开封城南仍有此庙,人们也叫它“守宫庙”,意思是纪念这个千年以前因为“守宫砂”而冤死的无辜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