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范质是“北宋开国首相”
范质(911~964),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清河西南)人。他的父亲范守遇,当过郑州防御判官。据说范质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梦见神人送其一支五色笔。范质九岁时就能作文,十三岁就研究《尚书》,且教授学生。后唐长兴四年(933)举进士。后汉初,范质任户部郎中,干祐三年(950)升任枢密副使。后周广顺元年(951),范质升为宰相后又兼任知枢密院事,掌握了军政大权。显德六年(959)后周世宗病危时,以范质为顾命大臣,辅佐世宗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被封为萧国公。
显德七年(960),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不久,范质就被兵士们带到赵匡胤的殿前司公署内,面对如狼似虎的将士,范质进行着挽救后周的最后努力,他质问赵匡胤说:“先帝养太尉如子,今先帝身犹未冷,奈何如此?”赵匡胤呜咽流涕说:“我受世宗厚恩,现在为六军所迫,到了这一步,实在是愧对天地,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范质还没来得及答话,殿前司散指挥都虞侯罗彦瑰立刻举着刀来到范质跟前,恶狠狠地说:“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范质虽有志恢复后周,但此时他自知已是回天乏力了。于是,在赵匡胤答应他提出的“事太后如母,养少主如子,无负先帝旧恩”的条件后,范质“不得已从之”,率百官成礼,赵匡胤得以顺利地创建宋朝。
赵匡胤深知争取后周有威望的大臣的重要,于是,在为开国元勋及亲信升官晋爵之后,范质的宰相官衔也由同平章事升为侍中,范质于是成了北宋的开国宰相。但是,赵匡胤对范质这种旧臣并不完全信任,在升范质相衔的同时,也免去了他原先兼任的知枢密院事,成为只问政事的行政长官。去掉了重要的军权,这其实是明升暗降。
本来,宰相见皇帝议重大政事,一定是受命坐下当面讨论,从容赐茶退下,唐、五代一直都遵循这一制度。但是,有一天范质去面见赵匡胤的时候,按惯例仍旧还是坐着,赵匡胤却说:“我可以自己拿着看。”于是范质就起来把文书呈上,然而退下想坐回原位时,位子却已经让赵匡胤悄悄命人撤了。范质由此知道,已经该辞相位了。干德二年(964)正月,范质请辞相位,赵匡胤丝毫没有挽留,还匆忙地在同一天将同是留用的其他两位宰相王溥、魏仁辅也一并罢免了。同年九月,范质病死,终年五十四岁。
“义社十兄弟”谓谁赵匡胤发动兵变代周建宋的基本力量之一,据李攸《宋朝事实》载,就是以他为首的所谓“太祖义社兄弟”,也称为“义社十兄弟”,他们就是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和王政忠十人。至于他们何时结成“义社兄弟”,最初又是以谁为首,现在都已无从知晓了。十人当中的赵匡胤、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韩重赟及刘廷让,在《宋史》及《东都事略》中都有纪、传,他们都是后汉时投入枢密使郭威部下,当时都是低级军官,地位大体相当。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和王政忠等想必情况也差不多。因此可以断定,他们结成“义社兄弟”的时间可能就在这个时候。因为到后周世宗初年时,每个人的发展情况已经有很大差异,地位也已相当悬殊。这时“义社十兄弟”中地位最高的,不是赵匡胤,而是时任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并领昭武军节度使的李继勋。赵匡胤主要是在世宗后期得到迅速提拔,成为殿前司的最高长官。赵匡胤和义社兄弟的关系,显然有亲疏远近的差别,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赞三人可能与赵匡胤的关系较为密切,他们都参与了兵变,成了开国功臣。而杨光义、刘庆义、刘守忠、王政忠几人,升迁最慢,与赵匡胤的关系可能较为疏远。
石守信、王审琦、韩重赞等参与兵变的义社兄弟,在建国之初得到了很高的礼遇,并且作为赵匡胤的亲信入主禁军,石守信当上了侍卫军副都指挥使,后再升马步军都指挥使,王审琦则提为殿前都指挥使,韩重赞任侍卫军马军都指挥使。然而,赵匡胤对这些故人并不放心,建隆二年(961)七月,在建国仅一年半时,赵匡胤就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兄弟们的兵权,代之以优厚的物质待遇。
石守信父子在宋王朝有何军事权石守信(928~984),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后汉时,隶枢密使郭威帐下。后周广顺初年,累迁禁军亲卫都虞侯。因从世宗出征淮南、南唐,攻辽,官职一路飙升,由亲卫左第一军都指挥使做到了殿前都虞侯、殿前都指挥使。世宗死后,子柴宗训即位,石守信加领义成军节度使。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石守信作为殿前司留京的最高长官,为兵变的内应,使赵匡胤的兵变部队得以顺利进城。
宋朝创建后,石守信位列六位主要开国元勋之首,升任侍卫马步军副指挥使,领归德军节度使。建隆元年(960)四月,昭义军(潞州)节度使李筠反宋,石守信被任为主帅率军进讨,并先后在长平(今属山西)、泽州(今晋城)南击败李筠军。后来赵匡胤御驾亲征,攻下泽州,泽、潞叛乱被荡平,石守信以功加同平章事为使相。同年九月,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在扬州发动叛乱,石守信再次受命出征。十一月,石守信率军攻破扬州城,李重进自焚而死,淮南遂平。
建隆三年(962)九月,石守信自己上表请求免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的军职,专任天平军节度使。开宝六年(973),石守信升为侍中。太宗即位后,升为中书令并改任西京(洛阳)留守。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亲征北汉,起用宿将石守信督前军,高梁河大战中,宋军大败,宋太宗把责任推给诸将,责授崇信军节度使兼中书令,不久又进封石守信为卫国公。太平天兴九年六月,石守信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石保兴,字光裔,本名保正,太祖取兴宗之意而改保兴,是石守信的长子。太祖曾召功臣之子询问他们对时事的看法,当时保兴年纪最小,却应对明白,太祖深以为奇,拜为如京使。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亲征北汉时,任御寨四面都巡检。李继迁侵宋时,保兴转为银、夏、绥、府都巡检使。有一次保兴巡视罨子寨和黑水河一带,不觉到了山谷之中。西夏人知道后,派出数千骑兵,占据了险要之处,过河想要开战。保兴当时所带之兵不足两千,于是,他让持刀剑的士兵埋伏在岸边,等到敌兵渡河到一半的时候突起进攻,夏军不备,大败而逃,保兴又率军北追数十里。至道二年(996),任延州(今陕西延安)都巡检兼署州事。真宗时,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功,后历任知州。咸平五年(1002),保兴病逝,时年五十八岁。
石保吉,字事占之,石守信的次子。他以荫补天平军衙内都指挥使。开宝五年(972),娶太祖之女延庆公主,历任刺史、观察使、节度使。咸平二年(999),真宗出巡河北,保吉受命任河北诸路行营都部署,屯定州(今河北正定)。景德元年(1004)十一月,辽军南侵,真宗御驾亲征至漕渊,石保吉和李继隆同为驾前排阵使。辽骑兵数万突然到达城下,保吉马未披甲,就充当前锋,飞驰向前,辽军只好撒退。二年,改镇安军节度使。大中祥符三年(1010)死,年五十八,谥庄武。
为什么说高怀德是“练习戎事”
高怀德(926~982),字藏用,真定常山(今河北正定西南)人。他出身将门,祖父高思继,在唐末卢龙军(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帐下任中军都指挥使。父亲高行周历仕五朝,十余岁时即补入刘仁恭帐下,后唐时任节度使,后晋时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后汉时为中书令,封齐王,后周时加守尚书令。
高怀德忠厚倜傥,有武勇。他青年时一直在父亲高行周幕府任牙校,后晋、后汉时皆领刺史衔。广顺二年(952),高行周死。之后,高怀德被后周世宗召为东西班都指挥使,后又改铁骑都指挥使。显德元年(954),世宗亲征抗击北汉入侵,高怀德任先锋都虞侯,高平之战后,以功迁铁骑右厢都指挥使,领果州团练使。后从世宗从征淮南,升为龙捷左厢都指挥指挥使。南唐将刘仁赡占据寿春,舒元占据紫金山,并以连珠寨为援,对抗后周部队。世宗派怀德率帐下亲信十几人去侦察敌军的营垒。怀德乘夜渡过淮水,天快亮的时候,敌人才发现并发动攻击,怀德以少击众,抓获他们的副将回来,并且把敌军的形势强弱侦察得一清二楚。世宗大为高兴,赐给他金带、银鞍勒马等以示奖励。有一天世宗正在淮州城墙上骑马慢行观察敌军情况,突然看见一将奋力追击着很多的敌军,还夺回敌军的长矛,忙派左右问这将是谁,原来就是高怀德。于是把他召过来慰劳他,并许诺将来定要拜怀德为节度使。显德六年(959)六月,世宗死,恭帝即位。七月,高怀德任侍卫军都指挥使,领宁江国节度使,与石守信同时建节。
因陈桥兵变有功,宋朝创建后,高怀德位于“诩戴”功臣第二,仅次于石守信,移领义成军节度使,并升任殿前都副点检。赵匡胤把自己的妹妹燕国长公主嫁给了怀德,是开国功臣中第一个皇亲国戚。扬州李筠叛变时,高怀德任前军副都部署,在泽州大败北汉军,俘获了北汉河阳节度使范守图。李筠叛变平定后,高怀德以功改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开宝六年(973),加同平章事为使相。太宗初年,升为侍中,太平兴国四年(979)从太宗灭北汉,改彰信军(曹州,今山东省定陶西南)节度使,封冀国公。七年(982),改武胜军(邓州,今属河南)节度使。同年七月病死,终年五十七岁,追封渤海郡王,谥武穆。
高怀德出身将门,从小就练习打仗,不喜欢读书。他性格简单直率,不拘小节。还擅长音律,自作的曲子极其精妙。又喜欢打猎,三五天就要出去露宿打上一回猎,猎获的狐兔有好几百只。
为什么说赵普为相,“上视如左右手”
赵普虽是开国功臣,开国之初也实际承担着宰相的职责,但他直到干德二年(964)才真正做上宰相。此前四年,为了稳定政局,赵匡胤留用了后周的范质、王溥、魏仁浦为宰相。赵普由于原来的身份太低不断得到升迁从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做到了兵部侍郎、枢密副使,最后升到了枢密使,掌握了军事大权。干德二年范质、王溥和魏仁浦被同日罢相赵普取而代之被任命为新宰相。
史载,赵普拜相后,“上视如左右手,事无巨细,悉咨决焉”。赵匡胤经常会到功臣们的家里微服私访,为了防太祖突然到来而来不及接驾,赵普退朝后到家一般不敢换下朝服。平定二李后,十一月的一个雪夜,赵普心想这样的天气皇帝肯定不会外出的。谁知正想着,就听到敲门声,却是赵匡胤立在风雪之中。
不久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也来了。赵匡胤说:“我睡不着。一榻之外,都是他人家。所以来见你。”赵普问:“您有什么打算?”赵匡胤说:“欲收太原。”赵普沉默良久,方说:“太原(指当时的割据政权北汉)挡住了西北三面,我们一旦拿下,北方边患就要由我们一力承当。不如暂且留着它,等到咱们消灭了其他各国,这个弹丸之地,还能逃到哪儿去?”赵匡胤大笑,说:“我也正是此意。刚才不过是试试你罢了。”“雪夜访赵普”的故事表明了赵匡胤对赵普的信任,国家大事经常咨询他的意见。
这个由赵普协助定下的统一方略,被后人总结为“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八个字。
建隆二年(961)的一天,太祖又问赵普为何自唐以来兵戈不息,帝王频换,并问国家长治久安之法。赵普说:“陛下问到这事,真是天地神人之福啊!那些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如今根治的办法,只要削夺兵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然安定。”后来,太祖按照赵普的建议,削弱节度使的特权,集中财权,又把地方的精兵全部抽调为禁军。
太祖对赵普的信任还有一件事可以一说。开宝六年(973),吴越国主钱俶派人送了海产十瓶给赵普,恰巧太祖来到赵普府上,仓促之间赵普没能把瓶子藏起来。太祖看到瓶子,就问是什么东西。赵普答道:“是海产。”太祖笑着说:“这海产必定极佳。”命人打开一看,却是满满十瓶的瓜子金。赵普吓得惶恐顿首,说自己并不知底细。太祖大笑道:“但受之无防。他还以为国家大事都由你这个书生做主呢!”一笑之间就化解了一件可以问罪的大事。
宋太祖对赵普深为信任,让他独居相位达十年之久。赵普也尽心辅佐太祖扫平各诸侯国,统一天下,稳定了政局。然而,后来赵普颇有点独断专行,加上贪财好货,营邸店,夺民利,把柄不少。开宝六年(973),太祖任薛居正和吕余庆为参政政事,分割赵普的相权。八月,赵普罢相,出知为河阳(孟州,今河南孟县南)三城节度使。

第十四章

赵匡胤黄袍加身赵匡胤真的是被部下“逼扶上马”的吗?他自己意图黄袍加身的动机到底有多少?
武夫的天下乱世是武人的天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当时武官当政,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极度渴望统一,希望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后周世宗柴荣在位之时,锐意改革,着力于统一大业。然而柴荣英年早逝,留下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史称周恭帝,军事大权则掌握在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手中,朝廷内政外交大事则交由文官宰相范质和皇太后主持。
上天的启示周世宗驾崩次年,即公元960年元旦,正值后周君臣欢庆新春佳节之际,探马突然从北方送来紧急军事报告大辽联合北汉十余万人马,准备南下入侵。敌兵压境,情况危急,小皇帝幼不知事,皇太后束手无策,惶急之下,只有与文官出身、不谙边务的范质、王溥两位宰相商定。仓促之间,二人匆忙决定派遣赵匡胤率兵前去迎击。后周军队出发后走到开封东北40里的陈桥驿时天就黑了。赵臣胤下令让将士们就地安营扎寨,埋锅造饭。吃饭时,赵匡胤一反以往战前谨慎的常态多喝了几杯酒醉卧床上,似乎已经完全将辽兵大兵压境的事置于脑后了。此时,军中有个叫苗训的人,他精通天文,他与门徒夜观天象,这时天上也出现了奇怪赵匡胤像的景象,发现红日之下又有一日,两日共悬天上,四周黑光隐烁,经久不退。赵匡胤之弟赵光义与归德军掌书记赵普则带领一批将领吃过晚饭就秘密聚集到了赵光义的大帐中,赵普反复几次地说:“小皇帝年幼无知,我们拼死拼活为他打仗,到头来还不知落个什么下场呢!只要我们拥立赵点检作皇帝,大家就都是开国元勋,夺取江山后我们就可以永保富贵了!”此话说得一伙将领群情激昂。但是,赵光义却没表态,只是推诿着说:“我兄长自幼深明大义,万事以义字当先,他和柴荣有八拜之交,怎会忍心去夺小皇帝的宝座?”只听部将高怀德大声说道:“你下决心吧!只要决心下定,我有办法让点检穿上龙袍。”赵光义接着说:“这件事好像很难办,你如何来干这件事呢?”众人一听这话中包含着赵光义同意拥兄为帝的意思,纷纷表示支持,赵普又与高怀德在旁密谋大事。
黄袍加身次日早,赵臣胤还未醒来,将士们就已围住赵匡胤的大帐,让赵光义进屋告知。赵匡胤惊醒后急忙出帐查看,一些将领上前说:“现在朝中无主,我们要点检做天子。”还不等赵匡胤回答,高怀德从赵普身后转过来,几步来到赵匡胤身后,二话没说就麻利地把一件黄袍披在了赵匡胤身上,众将士一起跪下山呼万岁,并将赵匡胤拉上坐骑。那些不明真相的士兵们一看自己的长官都跪下了,也纷纷放下手中武器跪在地上,口中喊起万岁来。
赵匡胤觉得不妥要取下黄袍,但被高怀德按住,赵匡胤无奈说道:“各位兄弟,你们自己贪图一时富贵,要立我为天子,这不是害我吗?如果你们真心让我当皇帝,需答应我几个条件,否则我宁死不从。”众将高呼:“愿听指挥。”赵匡胤说道:“我本是太后、恭帝的臣下,你们不得侵犯他们。朝中大臣,本都是我的同事,你们不得凌辱。朝廷的府库,百姓的家,你们也不得强扰侵犯。遵令者有重赏,谁若违犯,格杀勿论。”听到满意的答复后,赵匡胤立即整顿兵马掉头京师。
留守京师的大将石守信等人也是赵匡胤的心腹将领,他们早已在城内做好接应的准备,等赵匡胤的军队一到城外,石守信就下令大开城门迎接新皇帝。宰相范质、王溥等官员纷纷逃回各自家中,整个入城过程,果真纪律严明,不像五代时期其他朝代更换时纵城抢掠,丧失民心,赵匡胤的军队受到了人们的拥护。
赵匡胤进城后,登上明德门城楼,命令将士们各回营房,自己仍回原来公署。不一会儿,诸将拥着宰相范质等前来。见面后,赵匡胤流着眼泪说:“我违心从事,实在愧对天地,到了现在这个地步,真不知该如何是好?”范质一看赵匡胤的样子,马上想劝说他,但还来不及答话,将领罗彦环就按剑大叫:“国中无主,点检应做天子。”范质等朝臣相顾无言,迫于无奈,只好跪伏朝拜称臣。周恭帝年幼无知,皇太后一个妇人哪见过这种场面,只知哭泣。朝中百官见大势已去,只得请周恭帝禅位于赵匡胤。赵匡胤封周恭帝为王,尊符太后为周太后,然后请周恭帝与符太后住进西宫。
赵匡胤称帝的千古之谜是年正月,赵匡胤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隆,国号称“宋”,赵匡胤即为宋太祖。
从上面叙述的“陈桥兵变”的整个过程来看,似乎赵匡胤当这个皇帝是情非得已,但是仔细看来赵匡胤在整个兵变过程中应付自如,适时适地,而且从种种迹象来看,赵匡胤的这次兵变可能是有预谋的,与五代其他几次兵变毫无区别,只是手段更为高明。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黄袍加身”的“黄袍”是早已准备好的,私藏皇袍的人在古代是要杀头的,如果不是预谋反叛,黄袍是从哪里来的呢?其二,宋太祖登基后,史书既没有记载关于辽兵入侵的任何结果,也没有记载北宋有否发兵制止辽兵入侵,辽的所谓攻袭一夜之间销声匿迹,岂不可疑?其三,宋太祖之母杜太后得知陈桥驿之夜,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一点都不惊慌,不但不感到其欺君罔上,大逆不道,将使得全家被诛的悲惨结局,反而还称赞赵匡胤“一向有大志,现在果然如此”。
可见,赵匡胤谋权篡位之心早有,杜太后所说的“大志”,不是指当节度使而是当皇帝。所以赵匡胤真的是被部下“逼扶上马”的吗?他自己意图“黄袍加身”的动机到底有多少,这些问题随着昔人已逝,早已成为历史之谜了,后人只是妄加揣测罢了。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以后,创建了新王朝。
朋友也不能分权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说:“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如有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己呀!”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杯酒释兵权宴会背后的危险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
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