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文库小说上一章:大明王朝
- 免费文库小说下一章:大唐后妃传之珍珠传奇
理宗因出身宗室远族,加上史弥远为了遮掩其擅自废立的罪责及对付可能出现的政局动荡,有意将杨皇后推在第一线,所以,理宗即位时虽然已经二十岁,还是由杨皇后垂帘听政。但杨皇后实际上并不干预朝政,并且于次年(即宝庆元年,1225)四月归政。
理宗在史弥远当权期间心甘情愿地充当傀儡。因而,理宗前期,朝政完全被史弥远把持。宝庆元年正月发生的“霅川之变”引起了许多正直之士的愤慨,著名的理学家真德秀、魏了翁等不顾罢官流放,接二连三为济王赵竑鸣冤叫屈。史弥远为了笼络人心,开始大力提倡理学。而真德秀、魏了翁等人因对史弥远的所作所为深为不满,先后以“谤讪”、“诬诋”罪名,被落职闲居。但史弥远为了改善他的形象,继续举着推崇理学的大旗,宝庆三年(1227)正月,追封已故理学大师朱熹为信国公,特赠最高官衔“太师”,又下诏表彰朱熹的《四书集注》。史弥远长期擅权,正常的封建朝典法制,几乎被摧毁殆尽。
绍定六年(1233)十月,史弥远病死,长达二十六年的擅权政局终于结束。理宗亲政。宋和蒙结盟,联合消灭了金国。此后,宋蒙战事不断,直至宋亡。理宗在部署对蒙防御措施的同时,重又举起崇奉理学的大旗,甚至委理学家魏了翁以抗蒙军事大权。淳祐占元年(1241)正月,宋理宗下诏将北宋的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南宋集理学大成的朱熹从祀于孔庙,理学被确认为南宋官方统治思想,取得了独尊的地位,这可算是理宗最重要的政绩了。而理宗亲政后的一些改革(指端平更化),如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等,亦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第十三章
宋蒙是如何联合灭金的当开禧二年(1206)韩侂胄发动北伐,宋、金两军在江淮地区进行大战的时候,蒙古的成吉思汗已崛起于漠北。成吉思汗进攻的主要对象金国,金国当时表面上还很强大,于是,他决定先进攻金的盟国西夏。宝庆三年(1227),蒙古灭掉西夏后,于绍定五年(1232)十二月,派遣王楫使宋,提议与宋联合攻金,南宋也派邹伸之为使者前去,双方达成协议,灭金后蒙古将河南地区归宋。
绍定六年(1233)四月,金将武仙、武天锡等力图把金哀宗迎往四川以负隅顽抗,兴师进攻南宋。南宋将领孟珙先后在光化、吕堰打败进犯的金军,并乘胜进攻金将武仙的据点顺阳,武仙被迫率部逃往马蹬山,再次被宋军击败。孟珙占领了邓州(今属河南)、唐州(今河南唐河)等地,金军逃往四川的计划彻底破灭。
金哀宗逃到蔡州后,八月,蒙将塔察儿使王槭至襄阳,约宋攻蔡。月末,金哀宗派金将完颜阿虎带来宋借粮。临行前,他对完颜阿虎带说:“宋人负朕深矣。朕自即位以来,戒饬边将无犯南界。边臣有自请征讨者,未尝不切责之。向得宋一州,随即付与……大元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必及于我。我亡必及予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若与我连和,所以为我者亦为彼也。卿其以此晓之。”但是,宋朝廷不予理会。十月,宋将孟珙应约率军两万余人与蒙将塔察儿合兵围蔡。这时金军全靠民丁防守,民丁不足,就让养老壮健妇女穿上男人的衣服,运送大石木头防御。金哀宗试图突围,没有成功,只得再次退回守城。宋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1234)正月,蒙古与宋联军急攻蔡,此时蔡州已断粮三月,守军根本就没有战斗力,形势十分危急。初十日晚,金哀宗召集百官,传位于族人、东面元帅完颜承麟,完颜承麟拜泣不敢受。金哀宗说:“我把皇位传给你,也是不得已呀!只因我太胖不便于骑马逃走,你平常就很矫健,也有谋略,万一你能幸免于难,咱们金朝就还有一线希望,这就是我的想法。”完颜承麟不得已,接受了玉玺,是为金末帝。然而,即位仪式刚结束,宋军已攻入南城,金哀宗自缢而死,蒙古与宋联军遂攻占蔡州,末帝为乱兵所杀,金朝灭亡。
元蒙是何时开始大举侵宋的宋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1234),蒙古和宋合力灭金后,蒙将窝阔台可汗撕毁了将河南归还宋朝的协议,只以陈、蔡东南归宋,而以北归蒙古,南宋政府被迫承认了这一改变,各自退兵。在南宋一些官员的提议下,宋理宗决定乘河南空虚,收复三京。然而由于没有经过周密的准备,宋军收复三京的轻率行动终以失败告终。
同年十二月,蒙古遣使责问宋出兵河南破坏盟约事,并以此为侵宋的借口。宋连忙于次年正月派孟珙进驻襄阳(今湖北襄樊江南部分),分屯樊城(今襄樊江北部分)、新野、唐、邓间,防备蒙古入侵,并以孟珙为襄阳都统制。
端平二年(1235)六月,蒙古兵分三路大举侵宋。之后几年间,中路蒙军侵占了随(今属湖北)、郢(今属湖北)两州及荆门军(今荆门),东路蒙军则攻入了淮西蕲(今湖北蕲春)、舒(今安徽潜山)、光(今河南潢川)州,而西路蒙军攻陷了成都府、利州及潼川(今三台)府。然而蒙军的入侵遭到了宋军的激烈抵抗,蒙军没得到什么新进展。淳祐元年(1241)十一月,窝阔台病死。蒙古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汗位的斗争。一直到淳祐十一年(1251)初,蒙哥才继承汗位。宝祐五年(1257)春,蒙哥下诏大举侵宋,并于次年十月亲自率领十万大军攻蜀。可是,开庆元年(1259)七月,蒙哥在攻城时受伤最终死于钓鱼山下。此后其弟忽必烈继承汗位,并于宋咸淳七年(1271)改国号为元,迁都大兴府(今北京)。忽必烈继续侵宋,宋祥兴元年(1279)元灭宋。
从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窝阔台汗对宋用兵到宋祥兴元年(1279)南宋灭亡,元蒙侵宋的战争持续了四十余年。
宋度宗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宋度宗(1211~1274),名赵禥,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他是理宗的皇侄,宋理宗的同母弟赵与芮的儿子。嘉定四年(1211)出生于绍兴府。据说赵禥七岁才开始说话,理宗深以为奇。理宗没有儿子,所以对赵禥很注意。宝祐元年(1253)正月,理宗立赵禥为皇子。景定元年(1260)正月,立为皇太子。景定五年(1264),理宗去世,赵禥即皇帝位,是为宋度宗。
度宗即位以后,贾似道继续当宰相。据《宋史纪事本末》载,因为是贾似道向理宗提议立度宗为储的,所以度宗对他特别宠信,“每朝皆答拜,称之曰‘师臣’而不名(不叫名字),朝臣皆称为‘周公’”。咸淳元年(1265)三月,贾似道假装辞相,回到绍兴私第,同时又让京湖安抚使吕文德谎报蒙古来攻的军情,度宗吓得不知所措,一个月里连下几次诏书,八次派人专程往绍兴请他回朝。咸淳二年(1266),贾似道再次辞相,度宗急得拜求他留任。执政江万里实在看不下去,说:“自古君臣无此礼,陛下不可拜,似道不可复言去。”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度宗根本就没有主见,对贾似道也过于依赖。咸淳三年(1267),度宗升贾似道为太师、平章军国重事,三日上朝一次,上朝后就到都堂(政事堂)处理重大军政事务。咸淳八年(1272)九月,贾似道因胡贵妃的哥哥一点小事没有请示他便要求罢政,度宗固留不得,只得哭着出胡贵妃为尼姑,贾似道才作罢。从此,贾似道开始以平章军国重事的身份独揽朝政。
度宗在位期间,所有的朝政,全委托给贾似道处理。而批答臣僚章奏的事,据说都是他最宠爱的妃嫔王秋儿等十四人所为。史称:“宋至理宗,疆宇日蹙,贾似道执国命。度宗继统,虽无大失德,而拱手权奸,衰弊寖甚。”
宋端宗赵昰结局如何宋端宗赵昰(1269~1278),是宋恭帝的异母兄。德祐二年(1276)正月中旬,元兵兵临临安前夕,赵昰被封为益王,判福州,而恭帝的异母弟赵昺被封为广王,判泉州。元兵到皋亭山时,驸马都尉杨镇等护着二王历尽艰险由婺州(今浙江金华)亡命温州。礼部侍郎陆秀夫听说二王出朝,也追随而去,终于在到温州前追上了二王。而前朝宰相陈宜中也于此前私自逃到了温州,于是一行人一起前往福州。五月一日,陈宜中等在福州拥立年仅七岁的益王赵昰为帝,这就是宋端宗。端宗母杨太后垂帘听政,改福州为福州府,作首都,重建南宋王朝,改元景炎。封陈宜中为左丞相,李庭芝为右丞相,张世杰任枢密副使,陆秀夫任签书枢密院事,晋封赵爵为卫王。不久,文天祥在被元军押往大都途经镇江时逃脱,这时由淮南来到福州,被任命为右丞相兼知枢密院事,小朝廷初具规模,继续进行抗元斗争。
此时南宋疆域已大部丧失,仅余的闽、广等地也随着守将李庭芝、姜才、张玉等的先后战死而相继失守。七月,元兵分三路侵闽。同年十一月,元军到达建宁(今福建建瓯),端宗小朝廷只得再次登舟南逃,刚出海口,就与元军水兵相遇,幸好当时一场弥天大雾帮助小朝廷船队躲过了一劫。元兵迅速占领了福州。十二月,端宗等率舟师到广州港口,被元守兵抗拒没能上岸,舟还大海,只好驻师秀山(今东莞西南海中)。张世杰保护小朝廷船队到井澳(今广东中山南海中),遇上了飓风,船只倾覆,将士溺死众多,损失达十之四五,端宗也惊悸成疾。次年春天,小朝廷走投无路,只得在硇州(今湛江东南硇州岛)暂时驻泊。景炎三年(1278)四月,端宗病死。
卫王赵昺结局如何卫王赵昺(1272~1279),恭帝的异母弟,德祐二年(1276)正月中旬元兵兵临临安前夕,被封为广王。之后与益王赵昰一起由杨镇等护送到温州,再到福州。赵是被立为皇帝后,赵爵被封为卫王。景炎三年(1278)四月,宋端宗病死后,群臣都打算散伙,陆秀夫拿出他代拟的《景炎皇帝遗诏》,宣布卫王赵昺继承皇位,他正色道:“古人有以一旅成就中兴大业的,如今百官具备,士卒数万,难道还不能立国吗?”众人感奋,于是立时仅六岁的赵昺为帝,是为南宋末帝,改元祥兴。杨太后继续垂帘听政,张世杰任枢密副使,陆秀夫任左相,他还每天亲自书写《大学章句》,为小皇帝赵昺讲课。
雷州(今广东海康)是硐州的陆上屏障,对小朝廷的安全至关重要。五六月间,张世杰率兵与元兵展开了雷州争夺战,但最终失败。小朝廷不得不在张世杰的建议下转移到崖山(今广东新会东南,当时是一个海岛),崖山与其西的汤瓶山对峙如门,阔仅里许,故又被称为崖门。在张世杰看来,崖山进可乘潮而战,退可据险而守。但是元军已下定斩草除根的决心,对南宋小朝廷紧追不舍。祥兴二年(1279)正月,元将张弘范率军从潮阳(今属广东)由海路到达崖山,包围了张世杰的部队。二月初六日(1279年3月19日),元军兵分四路,从东、南、北三面向崖山发起总攻。宋军大败,陆秀夫看到大势已去,对赵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应为国死。德祐皇帝(指恭帝赵昺,此为他的年号)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受耻辱!”说完,背起七岁的赵昺投海自尽,杨太后亦投海死,南宋灭亡。
李继迁是怎样附辽侵宋的夏太祖李继迁(963~1004),是唐朝宥州刺史拓跋思忠的后代。父亲李光俨曾为银州防御使。建隆四年(963)二月,李继迁生于银州(今陕西米脂西北)无定河侧的山寨中(今名李继迁寨),母亲罔氏。据说他生下来就有牙齿,自幼喜欢习武,善骑射。十余岁时,他带领十余骑随从出猎,突然一只勐虎从山坡上冲下来。李继迁命从骑躲入柏树林中,自己爬上树梢,一箭射中老虎眼睛,老虎死了,从此,李继迁的名字在部落中妇孺皆知。开宝七年(974),授定难军管内都知蕃落使。
李继迁是李继捧的族弟,继捧入朝时,他刚刚二十岁。宋朝使者来召族人入京师时,李继迁不愿意去,假称乳母死了,要到郊外葬乳母,和十几个人逃到距夏州三百余里的地斤泽(今内蒙古伊克昭盟托克旗境)。从此,他以地斤泽为根据地,出示祖先拓跋思忠像,联络党项各部族。他还娶了野利部首领的女儿为妻,自此势力日益扩大。
李继迁随后不断侵扰宋朝,然而多次失败,没有得到什么进展。雍熙三年(986)二月,李继迁派张浦到辽朝归附,辽圣宗授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十二月,李继迁又向辽求婚,辽圣宗答应以宗室女义成公主下嫁。淳化元年(辽统和八年,990),李继迁被辽封为夏国王。
在这种形势下,端拱元年(988)五月,宋太宗采用宰相赵普的建议,重授李继捧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姓名赵保忠,并令其回夏州,谋召李继迁归宋。李继迁则暗中勾结李继捧,于淳化二年(991)七月攻占银、绥二州,宋太宗被迫授继迁为银州刺史、充洛苑使,赐名赵保吉。同年十二月,李继捧反被李继迁策诱以夏州降辽,封为西平王。淳化四年(993),李继迁派兵连续进攻宋朝庆、原、环等州。淳化五年(994),宋朝命李继隆率兵攻打李继迁,继迁再次避居沙漠。至道元年(995),继迁在上表请求宋朝归还夏州不许后,出兵攻乌白池(今宁夏盐池)、清远军(今银川东)等地,不断劫宋军粮草。至道二年(996)四月,又攻西凉府(今甘肃武威),五月,围攻灵州(今宁夏灵武)。至道三年(997)四月,辽封李继迁为西平王。这时宋太宗已死,真宗即位。继迁向宋表示臣附并再次索要夏州,真宗遂于同年末授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兼夏、银、绥、宥、静五州观察处置押蕃落使,李继迁终于收回了“故土”。
咸平五年(1002)三月,在辽朝的鼓动下,李继迁集兵五万攻陷灵州,改灵州为西平府,之后又迁居西平府。同年十月,李继迁在攻取吐蕃首领潘罗支统治下的西凉府时,中箭受伤。景德元年(1004)正月,死于西平,其子李德明即位。李继迁一生,联合辽朝抗宋,收回了故土,保住了党项根基,又占据了西平,西夏以后的一统疆域和累世大业,都是他所奠定的,因而西夏建国后,他被迫尊为太祖。
李德明是如何倚辽惠宋的夏太宗李德明(982~1032),小字阿移,是李继迁的长子,母野利氏。景德元年(1004)其父李继迁去世后,二十三岁的李德明即位。据《西夏书事》卷六记载,李继迁临死前嘱咐儿子说:“尔当倾心内属,一表不听则再请,虽累百表,不得,请勿止也。”李德明在位期间,确实听从父亲的遗言,倾心内属,以待时机。对外则采取“依辽和宋”的方针,同时向两国称臣,接受封号。即位当年七月,辽封李德明为西平王。十二月,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关系缓和。为稳定人心,景德二年(1005),李继迁遣使到宋请和,直到景德三年(1006)双方才正式订立和约,宋也封李德明为西平王、定难军节度使,并赐予大量物资。景德和约,给李德明的西平政权带来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对巩固政权,发展社会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李德明即位时,为报杀父之仇,当年就派兵攻打西凉,杀死了潘罗支,占据了凉州。之后,吐蕃多部都归附李德明。
而回鹘也依靠宋朝对抗党项。李继迁在世时一直谋攻回鹘,没有成功。李德明即位后,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至次年十二月,四次出击回鹘,都失败了。天圣六年(1028),李德明派儿子元昊攻占了甘州(今甘肃张掖)。八年(1030),瓜州回鹘首领贤顺率部归附李德明。明道元年(1032)九月,元昊又从回鹘手中收复了一度被其占领的凉州(今甘肃武陵),这样,回鹘的威胁解除了。
李德明同时臣服于辽、宋,倚辽之势,得宋实惠。而辽、宋两朝也为了各自的利益竞相拉拢他。大中祥符三年(1010)九月,辽进封李德明为夏国王。天圣九年(1031),辽兴宗又封宗室女为公主嫁给李德明的儿子李元昊。宋朝也不甘示弱,明道元年(1032),也加封李德明为夏王。
景德和议后,李德明在位期间,一直与宋保持着和平友好关系。事实上,这只是李德明图谋发展西平政权,摆脱对宋的依附地位的一种手段。他养精蓄锐,慢慢地征服了吐蕃、回鹘等河西诸族,为西夏国的创建奠定了基础。而辽、宋对他的竟相讨好笼络更是助长了他想称帝的野心。天禧四年(1020),李德明在灵州怀远镇修建都城,改名兴州,正式建都。但是,他还没来得及登上皇帝宝座,就于明道元年(1032)十月病死了。
西夏与宋的主要战争有哪些元昊建国称帝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摆脱宋朝的控制,实现党项政权的独立。但是,他又希望他的建国称帝能够得到宋朝的承认。于是,元昊在建国后不到两个月,即天授礼法延祚二年(宋宝元二年,1039)正月,就以臣子的身份,遣使到宋给宋仁宗上表,追述、表彰他的祖先同中原的关系及其功劳,说明其建国的合法性,要求宋朝“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宋朝不能容忍藩属成为敌国,当即削去了元昊的赐姓及官爵,断绝互市,并张榜称有能将元昊俘获或斩首的就封为定难军节度使。
外交手段没有取得成功,元昊决定用武力夺取。从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到五年(宋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1040~1042),元昊对宋朝发动了三次大战。
天授礼法延祚三年(宋康定元年,1040)正月,元昊率大军突袭保安(今志丹县)军,一举攻克延州外围重镇金明寨,直逼延州(今陕西延安)。宋知延州范雍急召部将刘平、石元孙前来救援,当二将率二万援军到达三川口(今陕西安塞东)时,元昊的伏兵突起进攻,经过激烈战斗,宋军失败,刘、石二将被俘。元昊又乘胜勐攻延州七日,无奈天降大雪,元昊担心后方有失,遂撒军北归。史称这次战役为三川口之战。
四年(宋庆历元年,1041)二月,元昊在宋朝还没布置好战局时,又率十万大军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宋朝新任陕西经略副使韩琦命部将任福为大将迎击。元昊命西夏军诈败,一路丢弃马羊骆驼,宋军紧追不舍,一直到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才发现中了元昊的圈套,宋国再次大败,主将任福战死。史称好水川之战。
五年(宋庆历二年,1042)闰九月,元昊兴兵进攻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宋知渭州王沿派部将葛怀敏出击。葛怀敏轻敌冒进,进入定川寨(今固原西北),宋军两次陷入元昊的包围圈,全军覆没。史称定川寨之战。
三次大战西夏均大胜,但连年征战,西夏已是民穷财尽,加上宋朝关闭互市,使得西夏境内粮食等日常生活用品奇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因此,当北宋提出议和时,元昊也积极响应。经过多次交涉,双方于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宋庆历四年,1044)达成和议。宋朝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名义上称臣。宋“岁赐”西夏银五万两、绢十三万匹、茶两万斤。宋、夏恢复贸易往来。
何谓“濮议”
“濮议”是牵动英宗朝的大事件。濮指濮安懿王赵允让,乃宋英宗的生父。议,就是讨论。“濮议”指英宗即位后让朝臣讨论其已故生父的名分问题。
赵允让(995~1059),字益之,是商王赵元份的儿子。他天资浑厚,喜怒不形于色。真宗儿子周王赵祐死后,允让曾被叔叔宋真宗接入宫中扶养,仁宗出生后,允让才被送回自己家。仁宗即位后,因在位久无子,乃以堂兄濮安懿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宗实(即后来的英宗)为皇子。嘉祐四年(1059),濮安懿王赵允让病死,就在英宗为生父守丧时,被仁宗立为皇子。仁宗去世后,英宗即位。位居九五之尊后,血浓于水,英宗总想把生父也升格为皇帝。治平二年(1065),英宗把已故濮王的名分问题交给礼官和待制以上的朝臣去讨论。按儒家旧制,帝王由旁支人承大统,就应该以先皇为父,而不能以本生父母为考妣。至于秦汉以来那些推尊其生父母为皇帝皇后的做法,都见讥于当时,非议于后世的。
朝臣们很快分成泾渭分明的两大派。一派以台谏官司马光、贾黯、吕诲、范纯仁等为主体,还包括部分礼官、侍从如翰林学士王圭、知制诰韩维、权三司使吕公弼等,他们主张英宗应称濮王为皇伯。另一派则都是一些大权在握的宰执大臣,有韩琦、欧阳修、曾公亮等。他们认为英宗应该称濮王为皇考,因为“出继之子,对所继所生皆称父母”。双方各执一词,引经据典,唇枪舌剑,争论得不亦乐乎。宰执坚持皇考说,激怒了于礼于理都略占上风的台谏派,他们上疏弹劾说“臣权太盛,邪议干正”。然而英宗却是偏向于宰执一边的。于是,台谏官纷纷被解职,权御使中丞贾黯被解职出京,知谏院司马光也被免去谏职担任侍读。次年三月,侍御使吕诲联合御使范纯仁、吕大防联合上疏,参劾全体宰执。英宗只得下诏书不称濮王为“皇”,而称为“亲”,又把濮王的坟茔称陵园,实际上还是将生父和仁宗并列。
吕诲等见弹奏不被采纳,集体辞职,英宗最终把他们全部贬出京师。而出使契丹回来的同知谏院傅尧俞、侍御使赵瞻等见濮议结局如此,也不再上朝,在家“待罪”。这是台谏官行使其正当言事权的最后一举,可见宋代台谏言事不屈从于君权之一斑,然而英宗又把他们贬为州郡长吏。反对称皇考的台谏官都贬黜出朝,京城传开了“绝市无台官”的谚语。濮议最终在君权和相权的联手下收场,皇考派取得了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