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之中,一行人奔马如龙,向着预定的目标,疾驰而去。
“在下姜敏,这是浮山营丙队的证明,俺从平度州来,行程数百里,在路上走了二十来天,不为别的,就为投军一事!”
“在下朱王礼,这是甲队曲队官的证明,俺是从高密过来,走了十来天,也是来投军!”
“在下何礼仁…”
“在下…”
就在张守仁勘探金牛山矿脉的同时,浮山所城之中,新立的浮山营大营的辕门处,也是有络绎不绝的人群前来。
这些人,都是一脸的桀骜不驯,都是风尘仆仆,都是长大壮实的汉子,眼神斜睨之时,精光四射,用张世福的话来说,就是全不是善茬子!
在这个年头,敢孤身一人或是几个人搭伴,步行数百里,翻越山脉和从林,冒着被响马追杀的危险前来,这样的人,胆气和心志,自然不是一般的人能比拟的。
“三代履历,具体文书,嗯,好了,朱王礼,持此木牌,前往甲队报道。”
“嘿,谢了!”
“不要说谢了,军中上官吩咐你时,只准答是!”
“好了,去报道吧!”
“姜敏,这名字好妇人样,不过看你也是条好汉,手续齐备,去丙队报道吧。”
看着一伙新兵又是进入了营地之中,张世福笑道:“前后半个月,有过千人来报名,合格的就有九百余人,只有几十人身体太弱被打了回票,加上咱之前已经扩军,现在人数已经有四千了吧?”
“差不离了。”张世禄笑道:“不过大人临行时说了,只要真的是跋涉数百里而来的豪杰之士,不论如何,先接收下来再说。”
孙良栋看着一个个汉子入营,早就是眉开眼笑,此时也是心怀鬼胎,不停的把看中的好手挑进自己的乙队,一边挑人,一边笑道:“咱们山东多的是这样的人…不过,大人将来迟早是一方总镇,兵马那是多多益善。”
在门前说笑的,俱是一群千总官,个个都是一身五品武官的袍服,银带和铜牌挂在腰间,都是整整齐齐,十分漂亮。
“对了,新军的军服,大人究竟是什么想法?”钟显仍然是大忙人,每天忙的脚不点地。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浮山营系统中,真正的文吏就是他一个,他不辛苦,还能是谁?
正文 第469节:第一百九十二章 新营地(2)
现在钟显已经写信给自己的族兄,也是在莱州府当吏员,请这个族兄即刻到浮山来,一定会得到重用。
写信时,钟显也是志得意满,他现在已经被张守仁保举为浮山所的经历司经历,比起原本那吏员最低等级时的窘迫模样,已经是不可同日而语。
“我钟家一定要攀住大人,竭诚效力,将来荣光,全在今日了!”
有这种认识,钟显在浮山营中是一人当十人用,在现在人才不足的情况下,他的作用,就显的十分巨大了。
“听说是要集体换装了。”
孙良栋消息十分灵通,又不象别人喜欢说话藏着掖着,所以一听钟显的话,便是答道:“大人说,咱们现在是营兵,不必再穿着鸳鸯战袄了,这身衣服,粗蠢呆笨,不好看是一回事,做战时不灵便,训练时更嫌费劲,加点碎铁片和铁网裙,也没有什么防护能力…铠甲是铠甲,军服是军服,大人说,军服么,最要紧的就是整齐好看为第一,第二是经的起训练,满足这两条就行了,所以现在的军服,等他回来,说是预备全部淘汰!”
“怪不得大人下令大量买进布匹,还有不少皮子做靴子。”
“嘿嘿,大人向来重这些表面光的东西…不过,这四乡八里不少报咱浮山营来当兵的人,还真有不少是觉着当浮山兵不丢人。”
“大人是有道理的,”张世福静静的道:“仪表,军姿,服饰…这都是有讲究的,华夏之美,原本也有衣着之美这一块,现在大人只是要把暴力之美发扬到极限…不过究竟怎么做,我也不知道,还是等大人回来了再说。”
“嗯,练兵吧!”孙良栋心满意足的看着场中络绎不绝的新军将士们,狞笑道:“这些家伙都是好苗子,不过,还得叫我好好磨练磨练,才能真当成一个兵来使。这两个月,我要叫他们做梦都能被老子的脸吓醒。”
一席话说的众人暴笑,孙良栋自己却是板着脸不笑,扭头之时,见轮值营门的一个排正目小跑过来,便是问道:“你不在门上守值,瞎跑什么,不知道军纪要紧么?”
这个排正目就是他乙队的人,知道自己这个队官的厉害,当下便是立刻立正,报告道:“回队官,门上来了几个公差,说是有要紧公务,请咱们营里的坐营官接见。”
“哪儿来的?”张世福皱眉发问。
现在张守仁没有正式任命坐营官和中军,一般来说军营中军官的角色是最要紧的,然后就是处理日常事务的坐营官。
不过张守仁觉得这样笼统的区分实在是含糊不清,对各队官和各个部门都没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区间,所以他打算把整个浮山营的机构都来一次大的改革,坐营和中军官的任命自然也就耽搁下来了。
现在张世福是自觉担任了坐营官的责任,营中武官,也是以他的身份地位最高。
加授他灵山卫指挥佥事和加衔守备的任命已经通过,其余的队官都是千户千总,并没有加守备或是督司的官衔,张守仁自己才是游击将军,麾下一群队官的仕途,无可避免的只能跟在他的身后慢慢的向上爬了。
“说是打莱州过来的,看样子风尘仆仆的。”
“咦,奇怪了,”张世福看向众人:“莱州府派人来咱这做什么?”
一边说,自然是一边往营门处去。
这座军营,就是现在浮山营的新营地,花费了三个月功夫,用了两千多人力,光是干活的挽马和牛也有一百多头,每天用石滚子平整土地,一直到平如镜,坚如铁为止,一排排的营房是按张守仁的设计,与后世的军营营房几乎没有区别,一幢幢砖石结构的平房,中间夹杂着绿化带,还有墙体上画上去的浮山营的标识和一些标语口号,不过是勤勇训练,奋勇厮杀之类的鼓励的话语。
营中还有勋章陈列室,荣誉室等激励士兵训练热情的地方,当然,也有禁闭室等惩教设施,反正整个军营是按后世团级营地来修,只是操场面积比热兵器时代要大的多…这年头可是就指着校场练兵来横扫天下了。
这样的营地,张守仁是看着十分舒服,他的将军节堂,也是修在营地正中,也就是一排房舍,很多辅助他的机构建筑也是修筑在节堂四周,错落有致,配合上修剪的整整齐齐的花草树木,一种穿越时空千年的感觉,也就油然而生。
再加上一二三四的跑操口号,还有数百双鞋一起踏在地面的轰然巨响,这一切都是和后世新兵操练时几乎没任何区别了。
这就是张守仁小小的无害的恶趣味了…
现在莱州方面的使者,一个穿着绿袍盘领,戴着吏巾的小吏也是用好奇的眼神打量着这座庞大的军营…整个大明,这里也算是独一份了。
营地门前的画像图案就叫人惊奇,并且感觉提升,然后才是丈二高的游击旗帜和浮山营的营旗,再往里,就是大片的平房,形式上也是和明朝的军营规制完全不同,房舍建筑模样,也是看着十分简朴厚重,很符合军人简单直接的作风和形象。
到处都是摆放着整齐的花盆和草坪花木带,营中走动的军人都是红光满面,说笑声也是宏亮有力,不象别的地方,卫所军户穷困不堪,说话也没有人敢大声,都是畏畏缩缩的模样。
“这浮山营,真的是与众不同。”
这个小吏也是忍不住在心中赞叹,眼前一切,都是叫人觉着大吃一惊,而张守仁的胸襟格局,也是在这这军营的设计和建筑上,就能尽显无余。
放眼大明天下,哪里还有将领把心思用的这么细,功夫下的这么深,真真切切是想带出一支强兵来的?
光是这一点,就已经足够叫人敬服了。
“莱州府黄太尊着在下传书,着浮山营游击张守仁到莱州,商议粮饷一事。”
私下惊叹是一回事,公务又是另一回事,这个小吏把文书从身上掏出,看看眼前众人,自是张世福官职最后,于是他双举一举,将莱州府的公文信件,递到张世福眼前。
正文 第470节:第一百九十三章 世族(1)
第一百九十三章世族
“商议粮饷之事?”
张世福更疑惑了,大明虽然是文贵武贱,但张守仁这个游击的直接上司应该是分守登莱参将,但现在朝廷在登莱没有设这个职位,现在登莱镇总兵丘磊奉命移镇,登莱镇总兵由倪宠接任,这个总兵和张守仁谈不上交情,不过也没仇怨,彼此间互相不生事端,算是相安无事。
再上去,就是登莱兵备道管着张守仁,新任兵备道陈大人似乎对浮山营印象较好,不过朝廷没有钱粮拨下来,兵备道也是难为无米之炊啊。
至于巡抚刘景曜就不必提了,要是有什么好关照,巡抚大人是不会忘记浮山营的。
除了这些上司,莱州府的知府是管不着营务的,就是地方上有什么军务调度,也是知府通过兵备道来转令,不太可能是直接给浮山这边下令。
当然,要是有特殊情况,就另当别论。
“兹有胶州并浮山守御前所举人林某等上书,游击张守仁守备浮山,有滋扰地方掠夺民财事…”
张世福以前就识字,现在读这一类的文书,更是毫无滞碍。
读了一半,他就知道为什么莱州府给浮山营这边发文了。
原来是胶州和浮山前所的一群生员上告莱州,言词十分激切。把浮山营扰乱地方经济,甚至有几起强买强卖的事情夸大了十分,说的胶州一带群情汹涌,似乎随时有民变之忧。
最近这段时间,胶州物价确实不大平稳,民间怨气越来越大,这些事张世福几个也是知道一些,不过倒是真没有想到,居然有一群生员,悄没声的就把浮山营给告了。
手段还很巧妙,没有到兵备道或是登莱镇,也不曾去巡抚衙门,更没有走都司衙门,这些人,知道从这些路子告不通,根本无人理会,所以干脆就以地方民生的理由,直接到莱州府去了。
在场的浮山营将领,现在一个个也是人精子的人物,听张世福读完后,乙队的队副黄二就是吐了一口唾沫,骂道:“狗日的就是想把事情搞大,这事,背后还有人。”
“地方上先闹,然后勾结几个在朝的御史,事情一大,刘军门也不好过份回护咱们,就算没有什么处分,大人的脸面往哪儿搁?”
“这要是听他的一去,以后莱州府和胶州地方干涉营务就有理由了,有一次,就会有十次一百次!”
“呸,这群王八蛋,混帐东西,咱们拼命打仗,给地方上保了平安,现在却下黑手阴咱们。”
“地方士绅不都是这样?咱们当兵的就得听他们的,奉承他们,事事听他们吩咐,甚至派人给他们站班伺候当保镖去!”
“老子就不吃这碗饭了,也不受这种恶气!”
明朝以文制武的规矩,确实也是造就了浮山营众将现在所说的情形。国初时候,太祖派兵给勋戚之家当家兵,那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同时也是中枢监视这些身经百战的老将。
正文 第471节:第一百九十三章 世族(2)
到了中期之后,法纪废驰,品官之家,都是有占役之事。
也就是把卫所营兵,当成自己的家兵和奴才来使唤。
南京的某个国公,娶小妾照规矩只能晚上迎亲,于是派了五千南京的禁军,张着火把,从国公府一路排到那个小妾的住所,这种声势固然是给婚礼增添了不少的八卦,不过军人的身份体统和尊严,那是一样都谈不上了。
现在浮山营这边,已经有了军人的尊严和自觉,更有一种团体意识和荣誉感。
莱州知府这贸然的一角公文,还有胶州和浮山所生员们的表现,当然是叫张世福在内的所有人,都是极为愤怒。
“这件事,本将无法应承,你只能在浮山营等候我们游击大人回来,再做决定。”
一瞬间,张世福不仅不曾答应下莱州的公文中的要求,反而是把信使给扣了下来。
这种彪悍和绝不犹豫的作风,也是使得那个信使小吏极为意外,更加深了他心中对浮山营的一些印象…他微笑着道:“是的,将军,下吏遵命就是。”
“唔,你只要不惹麻烦,我们也不会薄待你的。”
张世福简单吩咐一句,派人把几个送信的吏员带到营中,妥善安排。
然后便是叫人把王云峰唤来,简捷的吩咐道:“这件事一定要查明原因,知晓内情,我建议,最少要把相关的人员名单都查清楚了。”
理论上张世福是王云峰的上司,不过他却没有用命令的口吻,而是“建议”,这其中的关系就是张世福拿捏的很好了。
事实上大家都是十分明白,王云峰这个特务头目是只对张守仁一个人负责,谁想命令他,无非是给自己找麻烦罢了。
王云峰不露声色,眉宇深处,却自有几分焦急:“是的,我会立刻着手进行。”
“我知道你们有信使,每天和大人来往联络,我想是时候请大人回来,主持大事了。”
和王云峰商量完毕,又把孙良栋一伙撵回去继续训练,张世福也是长长叹了口气。
风雨欲来,不知道大人回来之后,又如何应对眼前一切?
生员,特别是地方上有名望的生员和举人,那是武将轻易得罪不起的存在。哪怕是总兵官,面对一群读书人时,也是毫无优势可言的。
这件事现在算是萌芽状态,参与的人还不多,如果是事情闹大了的话,未来的后果就很难说了。
浮山营只是一株刚破土而出的新苗,或是一株正在成长的小树,真的经不起风雨欺凌和外力的摧折啊…
天空中乌云密布,风呼啦啦的不停的刮着,庭院中的树木也是被风吹的东摇西摆,晃个不停,天地之间,就是一片苍凉之意。
就在狂风之中,也是夹着一片片的雨点,不停的洒落大地。
已经是农历八月,原本已经大有秋意,这么一场雨下来,更添萧瑟,这种雨,落在人身上,冰冷透骨,令人觉得十分难受。
正文 第472节:第一百九十三章 世族(3)
不过这种感觉只属于这种天气还在外奔波的穷苦人,下等人,高坐亭台楼阁之中的大人物们,自是不会有什么难受的感觉,相反,外头凄风苦雨,更是给楼台中的人们增添了不少观景看景的乐趣。
“来来来,诸位朋友,无分老小,请同饮这一杯!”一个长的高高大大,白白胖胖,穿着五福衫肚皮被顶的老高的中年士绅,此时喝的满面红光,不过兴致仍然很高,举起酒杯,遍邀这室中几桌的酒友,再同饮一杯。
这次酒宴,是在胶州城东的一座世家的巨宅中举行,举杯的就是这家主人,姓魏,十来年前就中了进士,崇祯七年和十年的进士考试都没有中式,中不成进士,举人只能当佐杂官,或是到偏远地方当知县,而且还要有相当的关系才能够成功。
既然如此,这魏举人也不费事了,他家是发达了五代的百年世族,高祖父就中过进士,当过几任知府,捞了最少五万银子的家当,然后曾祖、祖、父,都中了举人,做过几任府县,现在魏家的家产,肯定是在十万白银以上,在胶东这种地方,已经是不折不扣的世家巨族。
百年之下,祖父辈当年的同年,门生,还有用联姻手段结成的姻亲遍布全国和山东各地,魏举人的亲叔父,还在京师兵部职方司任主事,位不高而权重,混的十分得意。其余什么太老师,老师,同年,姻亲,当官的或是在家当士绅的,关系网遍及胶东,虽然只是一个举人,实在也是一个跺跺脚就震动四方的大人物了。
别的不说,胶州的秦知州虽然是名义上的一州之主,但不管城中有何大事,比如祭祀城隍和龙王庙,劝募劝捐,抚育孤寡幼童,办粥厂,兴修学堂等,缺了魏举人,这些事就是一件也办不成!
官府的资金是有限的,有一些事又是必须要做,甚至是刑杀案件,涉及到大宗族时,也是需要宗族里的头面人物出面协调,一般来说,肯定也是有举人秀才身份才行。
一个地方主官,不管是愿意做事,或是不愿做事,和地方宗族及世家官绅们搞好关系,那是任职之间最要紧的一件事情。
江南地方官不易为,地方势力太大,到了太阿倒持,地方势力大过官员的地步,所以很多人视江南地方官为畏途,在明朝,选这些地方官,吏部也是有所考虑,一般是把年富力强,能力和经验都丰富的人选派到江南一带,其中的道理,就在于此了。
胶东这里,真正的世代宰相尚书级的大世家是没有,魏举人这样的家族,也就俨然是一方巨族,在胶东一带,成为不折不扣的土霸王了。
今日此会,名义上是给几个春天应考中式的新举人祝贺,实际上的理由,在座的人,心中自是十分清楚。
“谢太老师!”
几个新晋的举人,座师是高唐州的知州,是魏举人父亲门生的门生,这几个新晋举人,攀扯上来也算是魏举人的小门生,称一声太老师,也是该当的。
正文 第473节:第一百九十四章 计议(1)
第一百九十四章计议
“徐仲甫,林正则,此次你二人献计,使得府城太尊能狠狠教训那张守仁一回,孙猴子再也翻不出咱魏太老师的五指山,这个大功,当于众人之外,再饮一杯!”
众人喝完一轮,一个秀才醉醺醺的站出来,举杯致意,也是把另外两个三十不到的青年给推举了出来。
这两人,都是浮山所的人,说来也是异数。
军户中秀才就不易了,中举人更难,难为这两人出身都是一个守御前所,而且还是一个百户堡里头,那是更属难得。
这两人就是张家堡出身,中举之前,就是与张守仁不对付,中举之后,更是一心想着自己如何风光,而要把浮山营这个突然冒起的军人势力,怎么给打压下去。
他们现在已经是从秀才到举人,属于统治集团的一份子,军户身份,以前就是丢人,现在更是提也不想提起。
而能叫人忽略以前过往的最好手段,自然就是打击军人,并且是竭尽全力才好。
听到人夸赞,两个新晋举人脸上都是一脸矜持的笑容,眉宇之中的那得意劲,怎么也是遮掩不住。
“吾辈读书人,匡扶正道,此理所当然。”徐仲甫就是徐文迪举人,之前的徐秀才,其实在张家堡,原本人家就叫他徐三,军户子弟能读起书的不多,他也算是个幸运儿。
“凡事以太老爷为主,晚生等只是附尾相随罢了。”林正则名叫林清平,幼有神童之称,靠着家人向张家堡的军户们借贷中了秀才,去年过年,张守仁过门而不入,林秀才就记恨在心,现在成了举人,成为大明统治阶层的一份子,一脸陶然,对付张守仁,一则报复,二则,就是他向魏举人表达忠心和尊敬的一种手段。
来年到京师会试,所需最少三五百两,日常用度开销是一块,和举人们会文吃花酒,到教坊司一带的开销也是要不少银子,加上给当道大佬的拜门仪金,没有几百两是下不来的。
这个钱,只能是在魏举人这样的大世家宗主手里想办法,用门生和小门生的名义攀附关系,除了求银子外,还要求一些给京师大佬们们的八行信,没有这些信,想上门花仪金都是找不着门路。
拜一拜门子,送一些银子,一甲二甲的名次不敢说,只要拜对人选,三甲之内包你中式那是绝无疑问的。
科场之中,可以弄鬼的地方很多,小小照顾,就能决定终生!
为什么松江一府,年年的进士名额都是名列前茅?还不是东林党这几十年来把持着朝政,常州,松江,无锡,这几个府里头都有中枢第一流的大佬坐镇,不是大学士就是吏部尚书,或是清流领袖,最不济也有一群侍郎是东林的人,有这些大佬罩着,会试中弄一下鬼,实在是太轻松了。
魏举人本身和张守仁没有仇怨,所谓民间物价腾高,民不聊生,并且有浮山营滋扰地方一事,这些理由不过是借口。
正文 第474节:第一百九十四章 计议(2)
最要紧的还是魏举人等地方上的大家族把持的粮油店铺买卖,实实在在的被张守仁干扰了!
原本是在收成的时候,粮商们压低价格,因为同时百姓要交赋税,急需用钱。
然后在青黄不接时,粮商们涨高价格,从百姓头上多赚利润。
在大明别的地方,这种做法仍然十分有效,百姓只能老老实实的接受剥削。
在浮山,一切情形却是大有不同。
哪怕是新粮刚下来时,浮山等处的粮价仍然是居高不下,浮山营在各地开了征收点,直接从百姓手中收粮。
魏举人等大粮商给的价格太低,收不到粮,不仅如此,他们养的牲口需要大量的杂草和杂粮,这些也被浮山营收了去,或是没有农户出售,因为浮山营对肉食需求大,所以这些都被农户自己消耗了,同时他们的油坊什么的也是收不到粮,因为粮价太高,收来榨油并不合算了…
总之魏举人一伙对浮山营是恨之入骨,这一次大家一起发难,借助清流的力量给张守仁下这么一个绊子,刘景曜做为读书人的一份子也是不能出头,否则就会被群起而攻。
要是张守仁不识趣,莱州府那边只是一个幌子,兵部那边也是打点好了,给他落实个罪名,剥他的军职也是很轻松的事。
不要看这边最大的只是举人,但活动起来的能量,岂是张守仁这种穷军户能比的?
“来,大家再饮,秋风起了,正是贴秋膘的好时候,来尝尝这蘑菇羊肉,味道实在很不坏!”
魏举人脸上油光灿然,看着两个新收的小门生,都是青年举人,将来前途不可限量,摆平了张守仁,或是妥协出新方案来,自己仍然是有大笔银子进帐,甚至是张守仁服软的话,顺手把冯三宝那泼皮的盐利也拿过来,当初自己一伙人都是有身份的,不好和市井无赖争,而且也没瞧上那么一点小钱,现在看来,这私盐买卖大有可为,实在是值得好好试上一试。
“老爷,外头秦游击来了,是不是现在请进来?”
“喔,喔,快请他进来!”
魏举人先吩咐一句,接着才向着众人笑道:“秦游击是自己人,我请他来,是想叫他借一些营兵过来…最近响马闹事,胶州虽然是州城,不过城守营那个德性,大家也是知道,即墨营好歹是海防营,秦游击带兵还自严整,请他带兵过来,咱们胶州就算安稳下来了!”
这一番话虽没有明说,但大家都是十分明白。
胶州城守营力量太弱,而且军头们和浮山营没有过节,相反,张守仁为人谦和,和城守营的关系并不坏。
上回张守仁升官,城守营的将领们还派人送了不轻的贺礼过去。
在胶州城中等候结果的这段时间,万一张守仁要是闹点乱子出来,那乐子可就大了。
这些世家大族虽然有护院家丁,但毕竟不能和兵丁相提并论。
秦游击和张守仁仇怨大的很,上次是勉强放了他一马,不过将来的事也是很难说。
正文 第475节:第一百九十四章 计议(3)
这一次胶州士绅设计张守仁,有这么一个大好机会,秦游击自是愿意出人出力。
“好,好,太老师的安排真是太好了!”
“咱们就等消息吧,看他姓张的怎么办,哈哈。”
一屋的人,都是轰然叫好,此次针对浮山营的行动,可以说是算无遗策,十分老辣,又狠又稳。
先是当面表示过不满,然后在胶州城中广连士绅,接着就由生员们先直接上书莱州,张守仁服软,浮山营就得吐出不少的好处来,最少,在粮价和私盐贩运上,不能再一家独吞。
不服软,直接便是闹到兵部,兵部有自己人,刘景曜虽然当了登莱巡抚,不过在朝中的根基浅薄,魏举人等胶州大士绅,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
有这些布置,张守仁若不服,游击的职务就能借着这由头给他免了,浮山营的地盘,大家齐心协力,一同吃下来。
当然了,这些龌龊心思,倒不一定是在场所有人的想法,但身为秀才举人的,大家都是这个集团中的一份子,利益都是相同的,有几个官绅家族,虽然事不关已,还是派了代表过来,表示一定程度的支持。
山东地方又不比外省,湖广陕西几个省,流贼闹的厉害,官绅们要么结寨自保,不敢生事,要么就是被流贼所害,或是只能依附驻防官兵,事事看人眼色。
而鲁境没有大股流贼,各地响马反而是暗中依附着士绅,彼此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大士绅家族干脆就是暗中养着响马,替自己做些不能告人的秘密勾当。
所以山东士绅,虽然在财力人望权势上都不及江南士绅,但在做事的果决和武力储备上,反而是超过江南士绅了。
象后来刘孔和那样的士绅子弟,祖父是大学士,自己虽然没有官职,一声号召,就是在当地组起几千人的步骑军队,其中有不少就是自己的宗族子弟和门生故旧。
这种情形,在崇祯十七年左右的山东,放眼过去,比比皆是。
有人大笑道:“总之这一次,我们就等着姓张的乖乖爬到咱魏太老师的府上来,好好的把他的尾巴,摇上一摇,再汪汪叫上两声,好生给大家学个狗儿,这才能叫我们心中畅快!”
“妙,痛快!”
“说的是极!”
末世之时,士大夫不能如太平时节牢牢把握着一切,但一个军户出头,成为胶州一带最有名望和实力的大人物,并且财源滚滚,使起银子来如泥沙一样,目不识丁的粗人,凭什么如此?
自己读书多年,岂不是白辛苦了?
这一口恶气,那才是非出不可!
至于地方情形,没有军人是不是能保一方太平,多次杀伤海盗和响马,这等事情,这些天上下凡的文曲星君们,又岂能真正介怀呢?
这种时候,登州孔有德被吴桥大世家凌辱逼反,使得登州一带世家和读书人被斩杀一空,这等事相隔不过几年,在座的人,却是已经忘了个精光了。
正文 第476节:第一百九十五章 拜大佛(1)
第一百九十五章拜大佛
魏府酒宴进行正欢,秋风秋雨洒落不停的同时,一队队的即墨营兵也是从即墨县赶了过来,城门天黑不光,打着火把进兵,这种情形自是引起全城轰动,一时间流言四起,传什么的都有。
风声自也是到州衙,消息传来,这一州的□□地带,当然也是最为关注此事的地方。
胶州知州的衙门也是和当时大明天下所有的州衙一样,外边有旗牌,下马石,马凳,鸣冤鼓,大门进来还有一排栅栏,然后就是处理公务的大堂,接着就是仪门,二堂,二堂再往里,就是生活区,住着州老爷秦知州和他的家人。
州中属吏,住在二门两边的公廨,还有州中的吏兵财户等各房所在,大堂是州老爷问案的地方,二堂和这些公房所在,才是这胶州衙门里头真正商议事情,处断公务的地方。
一个地方官,最要紧的就无非是三件事。
原本是刑名占首位,大明的地方官其实就是捕头加法官的角色,日常公务,十件有七件是和各种案子相关,不过只要不出大逆乱伦的案子,地方官就算断错案什么的,也不会对自己的仕途有实质的损害。刑名之下,就是钱粮,在崇祯年间,刑名已经落在钱粮后头了。皇帝对刑名不关心,只问地方官能收取多少钱粮,收不足的,管你断案如神,肯定就是无能之辈,收的齐的或是超征的,自然就是能吏一名。
崇祯早年,多少地方,就是在这种考成法下,地方官拼命横征暴敛,不知逼反多少百姓。
第三件事就是教化,一年考中多少秀才和举人,或是出了什么文化名教上的可圈可点的大事,这种事也是地方官脸上有光,多考中几个,三年一考核时,一个卓异就是跑不掉了。
秦知州在胶州任职多年,三件事都是马马虎虎,刑名他多半交给师爷,或是打下去由县里自己审,要么就是交给宗族调解,自己懒得多事。教化和钱粮,也是唬弄差事。
胶东这地界,虽不太富,好在胜在太平,日常供奉各方神仙也不会少烧他这尊大菩萨,所以日子过的轻省,也就懒得挪动了。
不过再废物的州官,好歹也是一州父母,今日之事,先是胶州士子告状的事传扬到州衙里头来,秦知州当即便是变了脸色,等这会子即墨营兵入城,下头的人报上来,秦大老爷登时就是大怒,啪啪两下,把桌前几个茶杯,都是摔的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