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张守仁鄙薄明朝的士大夫,实在是有明一朝,除了少数人外,真正杰出优秀的人才实在太少了,这一点,连宋朝都远远不如呢。
宋朝好歹有士大夫和皇家共治的传统,所以士大夫被控制的不严,理学在宋朝只是一个学说流派,根本不是清朝那样有统治地位,五花八门的学问多了,士大夫也不是死板一块,有宋一朝,好歹还出了个说出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王安石。
这样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敬畏的话,也就是宋之士大夫敢言敢说了!
就这么三句话,就一个王安石,就足以盖过整个明朝了。明朝最妖孽的王阳明不过一个心学,张居正更是等而下之,差的远了。
现在的阁老尚书,更不在张守仁眼中,张居正好歹还能理财,并且对明朝的制度进行一些修补,除此人之外,没有哪一个人敢对制度有任何变动,所谓申时行之流已经是优秀的官僚,但也仅限于如此了。
明之士大夫,不外如是!
在他看来,这些人,包括现在请的有功名的夫子们,只不过就是有掩人耳目的作用。另外,教一教入门的功课,夯实学子们的国学基础,这一层来说,倒也不错。
但两年功夫,也就足够了。
他可不希望自己栽培出来的人才,一个个只会摇头晃脑,诗曰子云的…他要的是全方位的人才!
“老掌柜呢?”
和这个学生聊了几句之后,张守仁发觉对方神采飞扬,思维敏捷,对着自己这个大人物也没有太多的害怕神情,显然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人才。
这个收获令得他对自己的胶州之行十分满意,也是对学堂分送学生到各商行的决断感觉十分得意。
不过他久居上位,不会叫这个学生看出自己的情绪,聊了一会之后,就是问对方李老掌柜的所在。
“老掌柜在南屋上房,正在和人谈生意…”
“哦,带我过去吧,我在一边等着就是。”
原本是一件简单的小事,这个学生脸上却是露出了为难的神情。
张守仁微感不悦,看向对方。
“瞎,山长,学生带你过去看看就什么都明白了。”
这个学生倒真是爽利,虽是眉宇间还为难,不过立刻又是带着张守仁到南屋上房那边。
张守仁的随员们也是在院子里掸土,擦脸,小做歇息。
到莱芜那边,还得穿过高密和青州地界,到济南府地界后再往南,路还真的远的很哪。
林文远不及收拾,也是跟在张守仁身边。
杨英明侧头看看,知道林文远是张守仁的亲戚,也是浮山的高级武官,于是微微一笑,也没有出声阻止。
要说起来,浮山这边已经是利丰行的最大的客户,听说现在秦东主有意把济南的总行给迁到胶州来,李老掌柜这边也是有买下四周房子,把分行扩大几倍的打算。
这边离浮山所近,也离方家集近,利丰行现在全部的盐都在浮山这边,迁地为良,确实也十分合宜。
正文 第443节:第一百八十三章 大家闺秀(1)
第一百八十三章大家闺秀
南屋上房是三明两暗的堂房,高大轩敞,外头红漆廊柱,黄杨木雕窗,裱糊的崭新的天棚,房内四白落地,多宝阁上放着精巧的古董…当时的有实力的商家,无一不是这般装饰,谈生意也是要谈的没有一点烟火气,不象后世商人那样,恨不得把铜臭二字写在脸上才觉得舒展。
文化积淀,千年内涵,到后世时落得铜臭二字,中国的根基也是被毁的不轻。
当然了,这也是有身份的商人才摆的起这个谱,一般商家,也就是待客以诚便是了。
“山长,咱们在这边暂候一下。”
东边屋子里有人在说话,感觉十分嘈杂,杨英明脸上露出无奈神色,只能叫张守仁在外头暂候。
在林文远来说,这样的情形似乎有点眼熟,对张守仁来说,倒是很新奇的经历。
刚刚落座,杨英明就带着两个小伙计上茶,上等的香片,就是水一般,远不及浮山那边的山泉水。
张守仁浅浅抿一口,又看了看多宝阁上的古董,也是享受了一点难得的闲暇时光。
“这个博山炉确实不错…”
“大人好眼光,不过我瞧这南宋仕女瓷像,更是精致小巧,而且应是官窑所出。”
“唔唔,老掌柜是有好眼光的。”
两个军汉都是腰板挺直,身形高大,一手拿茶碗,人却很象样子的品评起古董来,还没说几句,耳边突然传来噗嗤的笑声。
张守仁回头一看,却是看的脸上一呆。
眼前是一个年方二八年华的少女,肤白似雪,吹弹可破,垂髫发式,粉颈上还有细密的绒毛,一看就知道,是未出闺阁的未婚少女。
此时她还是一副忍俊不禁的样子,两只大眼之中,仍是藏不住的盈盈笑意。
只这么一看,张守仁就知道眼前这女孩子是大家闺秀,因为从落落大方的气质神情,华贵的衣着打扮,还有保养得当的皮肤,这都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孩子能拥有的。
林云娘那样天生丽质,过苦日子一样皮肤细腻的军户人家的女孩子可不是常见的,更多的是皮肤黝黑或是红黑相间,皮肤早早开裂有皱纹的妇人般的女子。
“大人对古董真在行。”
这个少女并没有因为张守仁盯着自己就手足无措,这年头的礼教其实没清季那么变态,女孩子一样能出门见客,与人交接,只是大户人家肯定会有不少防范人言的措施罢了。
象张守仁刚刚进来时,看到套好的骡马大车,还有几个护卫,刚刚院子里几个闲谈的中年妇人…这肯定都是这个少女的随身伴当。
“呵呵,叫姑娘见笑了。”
张守仁两世都缺乏和女人打交道的经历,和林云娘相处的时间也少,再者说,他和云娘彼此成长的经历和环境相同,有时候不需说太多就能明白对方的心思…眼前这种大户人家的少女,张守仁还是头一回见到,人家行若无事,他自己倒是有点儿手足无措的样子了。
正文 第444节:第一百八十三章 大家闺秀(2)
林文远其实在这事上头也是初哥,但不能见大人受窘,只能壮起胆子想说什么。
但不需要等他说什么了,这女孩子只是笑着行了一礼,接着便是在几个丫鬟和妇人的簇拥下出去了,院门前早就有套好的车等着,搁凳也放的现成,女孩子袅袅婷婷,形态也是十分优雅,就这么上车去了。
“这年头大户人家的女子,果然也不是后世人能想象的。”
后世中人对现在的女人实在是很多臆想。
要么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要么就是影视剧那种无厘头式的,实际上此时的大家闺秀出门的机会很多,比如大型庙会,或是专门为女子举的闺阁聚会等等,甚至是词会,诗会,总之虽不能和后世的女孩子相比,但也没有想的那么严重。
毕竟理学在明朝只是一个流派,并不占统治地位。
到了清季之时,男人被异族统治,心理扭曲,反而更加辖制女子,性灵约束,甚至大行裹脚之道,都是清季发生的事了。
“这是南边来的女子吧。”
林文远见张守仁有点神思不属的样子,当下也是颇感担心。
“这谁知道,谁管它。”
张守仁的呆征只是一小会的功夫,他还不至于为一个小姑娘就神魂颠倒,那也是太傻了。
不过这女孩子临行时,似乎是眼波流转,向着自己微微一笑,或是笑中另有深意…这个他也弄不清楚,究竟是自己的错觉,还是确实如此。
“国华来了?稀客,当真是稀客。”
老掌柜似乎是做成了一笔大买卖,精神抖擞的步了出来,一见是张守仁和林文远在,先是和张守仁打了个招呼,又是执住林文远手,笑道:“小林子,你多久没到老头子这里来了?当了官了,架子就大了,摆谱了不是?”
张守仁官帽子加大之后,敢和他言笑不禁的也真没见几个,林文远也好歹是五品官了,不过老掌柜还是当自己家子侄一般的对待。
倒也奇怪,越是这样,张守仁和林文远就越是吃这一套。
当下两人都是笑呵呵的,林文远先道:“到京师几个月,也是十分想老掌柜,这一回从京师带了一根上好的野山参,等从莱芜回来,就给掌柜送过来。”
“生受你了,生受你了。国华,老头子怎么好意思?”
野山参难得,登莱地方近海,原本和皮岛买卖辽东货物十分方便。后来海盗兴起,皮岛又被清军攻克,现在想买好参反而不易得。
一支野山参,自京师买来,就算是五线一两多的细参,也得大几十两甚至过百两银子,这礼物显然不是林文远个人的意思,而是张守仁这个主官的意思了。
“些许微物,值得甚么?”张守仁笑道:“老掌柜你要过意不去,我们出盐再打个二八扣就是了。”
“不敢,不敢。”
明知道是说笑,老掌柜还是猛摇头,接着便是想起什么似的,拍了自己腿一下,笑道:“适才的大闺女,你们见着了吧?”
正文 第445节:第一百八十三章 大家闺秀(3)
“当然见着,怎么啦?”
“这是新任兵备道陈大人家的三小姐,兵备大人往登州上任,路过胶州盘恒两天,这三小姐过来,是打算挑一些家居用的东西带着。”
明朝早期和中期时,官员上任不得带家眷,妻小都得原籍安置,不能随同任上。这种规定当然是罔顾人性,根本就不合理。官员一任少说三年,离乡背景,思念家人是肯定的。这种规定,主要是防止家人乱政和怂恿官员贪污,这个思路也是很奇妙,仿佛官员不带亲属就不会伸手了似的。
现在王朝末世,规矩讲不得了,所以这新上任的兵备道不仅带了正妻妾侍,连儿女都一起带过来了。
“王云峰是和我回说过,说兵备在胶州暂住。不过,我想他没有正式接印,我也不便去见他,还是等上任再说吧。”
以张守仁的身份,算是高官低配,从二品的都指挥同知任游击将军,这个本职和差遣有点不配套,按他的官职,应该是最少能当参将了,只是朝廷压了一压,不过以他的年纪,官居一品也是必然之事,加上实力雄厚,这个姓陈的兵备又没有正式接任,不去拜见,也不算失礼。
“嗯,陈兵备一家,应是对你印象不错!”
老掌柜笑说道:“文远,你和曲二在高密打过响马,有没有这件事?”
“有的,前一阵的事情。”
“那就对喽!”
老掌柜眉飞色舞的道:“昨儿是兵备夫人和小姐都过来,和老头子聊起在高密的事。说是他们一家老小坐几辆车,也带着十几个护卫,不过路遇一百多响马冲过来,当时就以为要出大事,凶多吉少。然后便是你们浮山兵追击而来,在高密县城的官道上,几乎就把响马斩杀干净。此事极为轰动,陈兵备全家都是十分感激,又见你们不扰民,不进城,军纪森然,这兵备印虽然未接,不过对你这浮山营印象可是十分之好。”
“哦,怪不得,我明白了。”
怪不得这陈三小姐对自己有点青眼相加的感觉,看来是杨英明在外头说话时,人家就已经听到,知道自己是浮山营的将主。
然后刚刚这陈三小姐的表现,也就能明白了。
“对了,胶州城外,听说你遇着一点麻烦?”老掌柜的爆料还不仅如此,又是接着道:“人家母女出城游玩,借的是秦知州的轿子和大车,回程正好遇着你和士绅争执,这陈小姐道,人不能不识好,用着了便是好话恭维,平时就是嫌人家扰民了,这不是道理。于是和徐师爷商量了,假装知州,冲开道路,替你解了围。”
“原来如此!”
张守仁这一下颇为动容,点头道:“想不到这小女孩儿,见识倒不小。”
“嗯,这个不谈了…国华,我问你,前日之事,要紧不要紧?这胶州士绅,看来对浮山营不满的,也是大有人在啊。”
“要不要紧也不要紧,说要紧,也是要紧。”
提起这事,张守仁蹙眉道:“现在还算好,将来有更大的麻烦。对了,老掌柜,托贵行买的粮食,可启运了,多久能到?”
此行他不止是来寻人同去莱芜,也是催促利丰行这边加紧运粮过来,粮食是根本,缺一点都会动摇人心!
正文 第446节:第一百八十四章 人心把握(1)
第一百八十四章人心把握
“此事我已经查过了…”
李老掌柜脸上神色也是十分的难看,对着张守仁,支支吾吾的道:“买是买着了,不过江南也缺粮,价格可高了三成出来啊。”
在他来说,给张守仁省钱不成,还叫人家多花了钱,所以心里感觉十分的过意不去。
“瞎,我当是什么,买着就好,买着了就好!”
现下的粮价,张守仁也是十分清楚。
正是旧粮去新粮刚下之时,大粮商赚钱,就在此时。
在前一阵子收粮的时候,他们是拼命压低粮价,因为那时候是百姓要交夏税的时候,官府不要粮,只要现银。
一年两次的春税和夏税,大明官府是规定了交纳的时候,逾期不交的就要罚钱,再不交,就把人关到衙门里头,什么时候交钱什么时候放人。
甚至是在衙门口枷号示众,每天把人提出来抽三五十鞭,受的苦楚就不必提了。
所以百姓人家,不是穷到无法可想的,或是泼皮无赖不怕丢脸挨打的,一定是在规定完结之前,就怕那些恶吏有一等发财的手段,当百姓完粮纳税的时候,故意一直把一些人的队伍往后调。
排队几天,就是轮不着他交税。
没有办法,就只能贿赂这些恶吏,取得交税的资格。
类似这样的负担,在百姓身上还有很多,所以明朝正税虽然不重,但百姓负担仍然不轻,道理就在这里。
被大粮商的盘剥,也在其中。
夏税要缴时,粮商收粮故意联手压低粮价,路一百家都是如此。后世小说中多收了三五斗的情形,在明朝就是鲜活的发生着。
等百姓留存的少量存粮渐渐快要吃完,粮价就一天天涨起来。
现在是七月,等到八九月过后,特别是年节将近时,粮价将会攀上一个高峰,一直到春季新粮下市时为止。
就是在这样一轮又一轮的轮回之中,百姓就如牛羊一般,不停的被宰杀着。
其中道理,蕴藏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张守仁在以前是不懂得的,现在为一方诸侯,不仅要带兵,也要懂经济之道。
在朝廷的邸报上,类似的奏报很多,以前的王朝,有常平仓之策,明朝在这件事上努力却是有限,只能坐视百姓吃亏。
有一些官员是看到了,但也无法触动这庞大的利益网络,只能默视,或是有泛泛之谈。
“数字是一万七千五百三十石整,用了整整一支船队运过来,拉纤的就有好几百人。国华,费用实在是不小。”
老掌柜也是用关切的眼神,一直看向张守仁。
一万多石粮,对一个大军镇来说也不算什么,但那是朝廷动员漕船和民夫来运输,指望军镇自己,动输费用都不一定能承担的起。
张守仁现在要供应浮山营和大量民夫,浮山和灵山卫的土地虽然多,但都是低产,各军户自给自足都困难,况且现在大量青壮要么从军,要么就被征调在各大工程里头,张守仁身为上位,粮食问题当然就得有他来解决了。
正文 第447节:第一百八十四章 人心把握(2)
无粮则军心民气都是不稳,整个浮山就是无根之木,什么问题都没有粮食问题更加紧要。
“所费当然不止这些,一万多石,止够两月之需,现在又有大量战马和挽马,所需精料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提起这个,张守仁也是有点愁眉不展,对着老掌柜道:“暂且只能这么多花点银子,就指望粮价跌落时,能囤积个几十万石就好了!”
现在张守仁一个月收入是到手十一万两左右的白银,养兵,养吏员,百姓修工程,这些薪饷开销就很不少了,再加上兵器所需,医馆学堂所需,钟显等计财吏员的预算,到目前为止,张守仁赚的银子已经几乎全花了出去,这位日进斗金的财神爷,手头几乎没有一文钱可用了。
林文远到京师是带了六万银子的票号会票,最后剩下不到两千回来。
在薛国观那里一出手就是三万,府中上下打点用了小一万,交结京师中山东籍贯的官员,打通兵部和都督府关系也是用了小一万,剩下的零散开支,比如建立会馆的开支费用等等。
买马所需,就是八万两,加上募兵拉练的开支,张守仁的小金库已经是用的清洁溜溜,这一笔买粮的款子,还是利丰行先垫上,等八月张守仁的银子到帐之后,再拨给利丰行这边。
“开源节流,开源节流…”
面对眼前皱眉不已的两人,张守仁也是以指叩桌,嘴里念念不停。
这银子赚来的容易,花出去也是如山洪一般,哗啦一声,银子就是没有了。
底下他还要建无敌的炮兵和火器部队,重新给步兵队换装,全部装配铁甲,长枪也是要全部重新列装,在理想之中,还有一支庞大的舰队要建立,那个花费,更是天文数字。
要知道,现在欧洲一艘一级舰的标准是一百门火炮,张守仁现在没有这种技术和财力,但改良福船,建造有三十四门到四十八门火炮标准的战舰,也是完全可行。
一门炮耗费就在数百两左右,一艘战舰要数十门火炮,加上造舰的大木和匠人,索具所需。
这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只能见步行步了…”
当着林文远和李老掌柜,有些话也是不能说的太多,张守仁神色霍然开郎,心胸也是一片开阔。
从一个一百两银子都没有的穷百户,打拼到如今这种地步,还有什么事能难住自己不成?
无非就是想法子,见招拆招,见步行步。
“对,国华这样的神态,老夫见着不止一次。”老掌柜手抚下巴胡须,长笑道:“天大事情,国华见着了,也就是这般模样神情。粮食一事,老夫想国华一定能解决的。”
“老掌柜过奖了。不过,此次我们过来,实在也是有事相求。”
张守仁启了个头,然后就是林文远跟上,娓娓道来,说话的十分清楚明白,没过一会儿,就是把京师之事和前往莱芜的决定,一五一十的告诉了眼前的老人。
正文 第448节:第一百八十四章 人心把握(3)
“莱芜铁矿,原本也是北方的大矿了。”
老掌柜也不愧是几十年生意做下来,各种行当都接触过,当下便是皱眉道:“只是官矿数十年前就不成了,各处矿脉,都破坏的差不多。矿工也是流离失所,现在只有一些小型的私矿还在运作,咱们山东,一年十几万斤铁从莱芜过来,多半是锄头农具,小部份用来打造兵器什么的,这个数量,远远不够用的,所以这一矿的产量,实在是太低太低。”
十几万斤,这个数字乍一听好象不少,但是和永乐年间两亿多斤的总产量相比,还有后世七亿吨的产量一比,简直就是九牛一毛的感觉。
山东一省,人口数千万人,所需的农具一年按少说也得几十万斤铁,还有锅具灶具等用铁的地方,一矿一年出产十几万斤铁,怕是连山东一省的一成都不够用的。
地方缺铁,光是从农具就能看的出来。
一只犁几十斤重,一口大铁锅也得十几二十斤重,一个村子,哪一家哪一户不要锅和犁?
明末时节,产铁太少,民间需求不能满足,不少地方,犁地只能用石犁,笨重不堪,十分难受。
另外,大车骡车,甚至是独轮车,打造家俱,哪里不需要用铁?
永乐年间,铁产量是两亿多斤,现在怕是连永乐一半的铁产量都不到,另外战乱频繁,用铁激增,民间缺铁的情形,由来也非止一日了。
“自己开矿,是好主意。但一定要请到好的师傅,找矿脉,定窝点,立熔炉,都是要十分精准稳当…老头子恰好认识一个熟手师傅,自己也立了一个炉子,经常卖铁到我利丰行来,十几年的交情了,现在写一封信给你们,带着去寻他,就算不能给国华你打下手,好歹帮你张罗一下,这一点交情他会卖给我的。”
张守仁闻言大喜,起身一叉手,笑道:“多谢老掌柜。”
“些许小事罢了,”李老掌柜不以为然,摆摆手道:“但盼你赶紧把铁矿立起来,这样我山东地方百姓,又要受惠多矣。”
林文远笑着插话:“咱们开铁矿,主要可是为了军中所需。”
“戚,国华做事,老头子我早就摸着门路。事前做好功夫,投入大,产出也大,而且眼光也不死板拘泥…你们确实是为了军中所需,不过要是产量足够,民间缺铁,到处都用铁,这是好大一笔财源,你们张将军会想不到这一层?”
老掌柜冷笑说完,张守仁倒是老大不好意思。
开矿出铁,开始确实是为了浮山营,不过在粗步了解了地方上缺铁情形后,另外也是知道出铁的地方主要是在南方,而且把持在南直隶大士绅的手中后,他的心里确实已经是有所打算,不仅仅是想满足军用而已。
眼前这老人家,也是把他看穿了。
张守仁做事,就如枝蔓一样,很少单独向上,而是蔓延攀扯,务使大家都有事做,都有利可图,这样,容易得道多助。
那些心思狭隘之辈,凡事只想自己占便宜,却不想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究竟是何意。
人心都是有利已心,真会把握人心的人,就是要把握好人的这种利已心理,这才谈的上对人心的把握。
正文 第449节:第一百八十五章 矿区(1)
第一百八十五章矿区
“总之,此事和利丰行也是息息相关,老头子这里多帮些忙,我们东主也不会说什么的…国华此去,从我这里调给你十来个人手,都是商行的老手,也略懂一些铁矿的好手跟随,遇事也有一些助力…”
“好,多谢了。”
此事谈妥,也是张守仁一大目的完成,当下宾主皆欢,再谈一些生意上的细务时,就是没有什么争执,很容易就谈下来了。
等张守仁步出商行时,外头已经有十几人站着,都是出门的劲装打扮,每人都有一匹适合长途出行的好马或是健骡,行李也打好了,等张守仁过来,各人都是一躬身,齐声道:“见过大人。”
“好,上马走吧。”
看到杨英明等几个自己人也在其中,都是精明外露的样子,张守仁心里也十分高兴。
钟显那边确实严重缺人,整个浮山营架子搭起来了,加上政务财务庶务工程器械一大摊子事铺排开来了,人手不足是明显之事,想要解决,最少还得有一两年甚至三年以上的功夫。
等杨英明等众多的青年学生成长起来,能力又强,忠诚度上肯定比外人强出很多,到时候,人才荒才算勉强度过。
从胶州出行,一路自是餐风露宿,辛苦自不必提,张守仁自穿越至今,除了几次登州行之外,连莱州府城也没有去过,这一次从胶州沿胶州一路西行,经高密,过安丘,特意走青州府城走了一圈。
青州比起登莱要富裕的多,府城之中人口过五十万,到处都是怡然自得的城市市民和过往的客商,人群稠密,脸上光泽也都较为红润,衣料也比登莱一带要讲究。
当然,时逢末世,叫花子乞丐的数量明显超过了正常水平,城中也有好几个粥厂都在放赈,这个年头,人心畏惧天命,为富不仁的当然不少,但富者愿周济贫民的也是更多。
张守仁除了注意各家商行卖的盐的产地是哪里,也关注价格。
青州几乎就不产盐了,虽然也有日照等靠海的地界,但海水含盐量不算高,也没有适合的滩涂,所以盐几乎全是外购。
现在浮山盐已经占领了青州盐七成的市场,因为浮山盐质优价廉,在登莱等处就是实打实的官盐,到青州这边来也是走的官盐路子。
胶莱一带的盐提举和巡检都是张守仁用银子喂饱了的,私盐就是官,官就是私,已经分不清楚,这些盐到了青州地界,直接就是把各种小路来的私盐冲的七零八落,虽然张守仁没有用强力进入青州,只是黑室派了一些人过来,有时候秘密解决几个想暴力赶走浮山盐的青州私盐贩子,除此之外,就是靠的商业手段来抢占市场。
剩下的三成,就是未来的强劲对手,淮盐。
淮盐到登莱太远,就算价廉加上运费就不值当了,至青州西南到青州府,也是有少量淮盐借着河道过来,但价格比浮山盐要稍高,之所以还有三成市场,是因为张守仁不放货给青州本地商行,迫于无奈,这些商行只能继续卖淮盐。
正文 第450节:第一百八十五章 矿区(2)
这道理很简单,现在张守仁是垄断经营,几个大商行是早就参与其中,算是有半个合作者的身份。
借助这几家商行,他能把市场扫荡的干干净净,产多少货,出多少货,利润几何,都是一目了然的事。
再多几家分销商,短期内可能会多产多销一些,时间久了,绝对是弊大于利。
后世来的人,就算不是经商者,一些最基本的东西还是接触和了解过的。
现在青州一境,包括青州府这里的商行,只要是经营淮盐为主的,多半是苟延残喘,艰难经营了。
他们继续经营淮营,要么倒闭关张,要么转行,要么就只能从利丰行拿货,成为商行以下的分销商,这个与他们直接到浮山拿货就是两回事了。
看商行,了解盐的行情,再看铁器,果然是到处都在缺铁,打铁的铺子倒是不少,但没有矿石生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光是在城中一转,农具什么的就是已经卖极高的价格了,甚至是主妇必用的顶针缝纫针之类的小物件,价格也是比以前涨了好几倍上来。
至于最要紧的兵力布防,看的张守仁几个是频频摇头,林文远还好,跟随出来的亲卫们都是一脸的鄙夷。
青州城守营帐面上不知道是多少人,但实际上估计也就三四百人,其中还有一半是老弱,扛着木枪都嫌费劲的样子。
青壮也全是兵油子的样子,在城中四处巡行勒索,城门口处也是勒索商旅,不少人手中的兵器都绣的不成模样,根本就是吓唬人的摆设。
这副模样,连胶州这个州城都不如,青州府好歹还是府城,十几里的城墙,看着高大厚实,但凭这些兵来守,怕是人家一鼓之后,就能把城池攻破了。
“这样要是遇着敌兵来袭,如何得了!”
山东腹地,包括临清济南一带,也确实是没有遭遇过兵灾,山东上一次有事也就是闻香教的叛乱,一群闹事的农民罢了,根本不算什么威胁。
看到青州这样的情形,明显就是太平久了,心都懈怠了的原故。登莱一地,好歹以前要支应辽东战场,援助皮岛的东江镇,后来又被孔有德兵变闹的遍地烽火,所以登莱兵马好歹还象个当兵的样子,城守营和海防营总有一二百能披坚执锐的兵丁,看青州这里,堂堂一府,拉出来的兵连即墨营都不如,差距实在太大了。
现在看似无事,一旦有事,就是不可解的死局了。
怪不得李自成也好,张献忠也罢,除非遇到大股官兵,不然的话,纵横地方,几无能制者。
明朝的兵制,实在是大成问题,对地方的防守和控制,实在是非常的弱,中都凤阳,在明朝是何等要紧的地方,居然被流贼一攻就破,还差点威胁南京,而且现在各地流贼闹腾的年头也不少了,山东这里还是这般模样,也委实叫人不知道说什么是好了。
只能用“全无人心”来形容这些尸位素餐的地方官员了。
正文 第451节:第一百八十五章 矿区(3)
从青州再次南下,经青石关到济南府地界,再往南,便是莱芜。
到了莱芜地界,明显的感觉就是山多。
浮山一带,就是后世的青岛和崂山地区,原本就已经是山区了,这莱芜一境,更是群山绵延,放眼看去,到处都是绵延不绝的群山。
往西去,就是高绝千米的天下第一山泰山,往西南一点是冠山,宫山等等,到处都是群山山脉。
只是别处山脉,都是碧绿苍翠,莱芜这里的群山,多是裸露的石山为方,有一些地方,还是在不停的冒出烟火出来。
到处都有开挖过的痕迹,只是又重新被岁月的风雨给重新洗礼干净,只是留下一些残骸,叫人能约略看出当年的繁盛程度来。
“嗯,是铁矿石没错。”
张守仁再大能,开矿的事他就真的不懂了,几乎是完全的不通。
但好在李老掌柜推举的人中有好几个真正的内行,进入莱芜境内后,一直往西南就是进入了盆地矿区,绵延几十里到处都是矿山,整个矿区东西长达百里,南北宽也是三十余里,大型矿区就有好多个,张守仁一群人经过时,也是多次下马攀山,到裸露的岩石层去观察情形,很容易就能看到铁矿石露在外头,开挖起来,十分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