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饭吃的宾主尽欢,张守仁嘴皮子虽不油,但两世为人,见识经历岂是等闲,随便说上两句,就是令得林家上下十分开心。
一直到起更时分,这才算是把这餐饭吃完。
“文远,虽然你刚回家,不过还是要请你同我谈一谈…嫂夫人,请不要见怪。”
吃完饭,等云娘和嫂子把残局打扫干净,张守仁便是邀林文远出去详谈。
到这时,连云娘在内,都知道不能再耽搁他们说正事,于是林家大嫂笑道:“你们谈便是了,要什么,招呼俺们。”
“成,嫂子先歇息安置吧。”
张守仁客气一句,又是向着云娘看了一眼。云娘先是脸上通红,接着便小声道:“也莫太辛苦了,早点歇息,什么时候不能说话呢?”
“这是和我说吗?”
张守仁明知故问,自是又吃了一大白眼,然后便是哈哈大笑,引着林文远一起出门而去。
“大人,要先请你恕我擅专之罪了。”
海风腥咸,吹在人身上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堡中现在到处都有路灯,还有巡夜的人,见是张守仁这个老大和林队官在闲谈,便是远远避开,顺道也是把闲人也赶开。
所以张、林二人,一路行来,都是十分安静恬淡的感觉。
“哦,什么事?”张守仁微觉意外,林文远是一个稳当人,所以派他去北京。他居然也有擅专的事,这还真是奇怪了。
“关于生铁的事,对了,还有粮食…嗯,下官在薛阁老府中,无意中听得一些消息,急切之间,就擅自做主了…”
林文远的口才实在不错,言谈之中,除了把擅自请铁矿官照的事先说了之外,便也是把几家晋商的底细详细道来,娓娓叙述之时,也是夹杂着自己的一些分析,这些晋商,自是没有表面上的那么简单,就林文远在北京的时候,他们就是把山西和囤积在京师的大量物资,一直北送。
究竟是怎么回事,以林文远的敏锐和直觉,尚且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不过,张守仁是一听就明白了。
利丰行老掌柜与他说过的事,又一次摆在了自己的面前。
“这帮混蛋啊…”
林文远也是没有想到,范永斗那人模狗样,瞧着还算正经的商人,居然是和东虏暗中勾搭,这样的人,实在是叫人鄙夷!
“铁矿的事,你做的很对,做的很好!”
张守仁此时是用无比欣赏的眼神看着林文远,这个大舅哥,硬是要得!
正文 第434节:第一百八十章 出行(1)
第一百八十章出行
开铁矿这个思路,林文远无论如何是想对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买铁,无论如何不是正道。
现在和几家商行拼命协商,但铁这东西,少量买都不在话下,几百斤千把斤,很容易弄的到。但过万斤,甚至十万斤,这叫人家上哪儿买去?
一个炉首领几百号人,一年的出产也就几万斤十来万斤,而且矿山星罗棋布,极为分散。整个大明,还没有哪一个矿山如当年官矿那样,能够年产百万斤以上。
永年乐间两亿多斤的铁矿总产量,现在只能是当发梦时才会有的事了。
明初时候,经过严重的战乱,总人口在五六千万左右。
明朝现在这个时候,没有明确的人口计查,总人口是一个迷,谁也不能有确切的数字。但根据后世不少专家学者的一致判定,明末总人口,一定是在一亿以上,这个数字是确切无疑,百分之百肯定的。
一亿以上,是一亿五千万还是两亿,还是最高到三亿,这个数字就是见仁见智了。
张守仁穿越至今,这个问题也是闹不清楚,不过根据山东的州府人口来看,当时的居住环境已经十分密集,山东几个大府,比如济南就是近百万人口,最少在八十万左右,临清、德州、济宁,都是有数十万以上的人口。
登州如果不是被乱兵祸害了两年,人口也是在数十万之多。
整个山东就是这样的情形,更加富裕的南直隶,湖广,又是如何?
具体的数字仍然不能确定,不过明末总人口确实已经非常高,人口密度也是不小了。
人口增加,粮食产量却是下降,而且生铁和铜的产量也是大幅度的下降了。
王朝末世,真的是叫人唯有一声叹息了。
“官矿搞不好,私矿规模太小太散乱,而且现在产铁的大头在芜湖,我们和南边的人打交道少,运输也不方便,商行的面子也不顶用。人家的铁现在是供不应求,怎么可能一下子全卖给一家?”
张守仁以前是纯粹的军人,现在已经是一方诸侯,很多时候,考虑问题就不能只从一个纯粹军人的角度出发了。
开玩笑,要有上万张嘴巴等着他吃饭,大家都等着跟着他建功立业,纯粹的武夫,在这个时代,只能是被浪潮给吞噬掉了。
所以他的分析,十分精当,林文远自是点头,以示赞同。
“莱芜铁矿…莱芜铁矿…”
张守仁在心里也是思索着,手也是背负在身后,整个眉毛都是皱成了一个“川”字。
这个事情,算是他的触角要伸向胶东以外了。莱芜铁矿也就是现在莱芜县境内,属济南府管辖之下,地方倒是交通要道,是现在运河漕运航道所经之处,后世也是交通干线枢纽,有河有官道,要是南北运输,应当是方便的。
但往东边的胶州运输,恐怕就要组建一个大型车队和船队才可以了。
毕竟还隔着一个青州府,穿过整个青州,从高密再往胶州,有一些地方可以水路运输,有一些地段只能起旱用车拉。
正文 第435节:第一百八十章 出行(2)
以浮山营本身的用铁量和消化能力,恐怕在运输上就很吃力了。
不过这件事,怎么说也是利远大于弊,没有这个铁矿,军队想发展就很难。铸炮用的铁,火铳用铁,铠甲兵器,甚至是很多辅助的东西,比如偏厢战车之类,都是要用铁。
这个时代,原本就是铁与火的时代,光有银子,顶的甚用?
将来浮山营迟早会膨胀成一个超级大的武装集团,难道那时候铁也是全部购买?
就是这个铁矿,后世没有什么名气,张守仁脑海中印象不深,远不及马鞍山平顶山等后世有名的矿区给他的印象深刻。
但后世的钢铁用量那是现在没法比的,后世中国的钢产量是世界第一,粗钢产量超过七亿吨,不仅是中国的铁矿石远不够用,就是全球的铁矿石也是被中国大量购买,而全球十大钢铁出产国相加之和,仍然不抵中国一国的产量。
现在的大明和后世的情形当然不同,能被称为铁矿的,想来也是有相当大的矿山,出产的数字也不会太低了。
不过想来想去,不如现场实地看一看来的更直观。
这么一想,张守仁便是觉得脑海霍然通透,因向林文远笑道:“我要请君入瓮了!”
“大人是想去莱芜看看?”
“没错。”
“固所愿也,岂敢畏缩?自下官冒昧请求官照,就已经想着自己得亲眼去看看了…大人要去,当然奉陪。”
和聪明人谈话就是舒服,你刚说一句,他就知道你是什么意思,并且能够立刻做出相应的回答。
“唔唔…嗯,就是后天出发吧!”
张守仁想了想,觉得不好做的太过了,人家出差这么久回来,要是要求明天一早就出发的话,他担心林云娘会来撕自己的耳朵,林家嫂子和丈人丈母娘恐怕也不会太乐意的…
“何必后日?”
林文远诧异道:“莱芜我们骑马来回,数日时间也就够了,与家人团聚之期还长,大人之事要紧,凭白耽搁一天,甚属无益。”
“唉,好吧,就依你了!”
这一次长谈,使得张守仁对林文远的能力有了一个充足的认识。
在京师的官场和商场都是游刃有余,对薛国观保持了一个比较亲厚的联系,整个京师,林文远都是闯出了一个局面出来。
原本给他的任务就是送礼,帮刘景曜上位。
现在林文远所做的,却是远远超出了当初张守仁所要求的范围,只能说,这个团体之中,每个人都在成长,时间越久,就会成长的远超出张守仁的想象之外。
张世福的表现,张世强的表现,林文远,孙良栋,几乎每个人都在成长。
原本那种乡下军户的格局已经在他们身上渐渐看不到了,代之而起的是耀眼的光芒,每个人,都将成长为合格的军官,只是每个人所选择的路,都是各有各的不同,所以精采也就各有不同。
林文远的道路,要不要自己帮他选择呢?
正文 第436节:第一百八十章 出行(3)
一夜无话,第二天天明时分,张守仁自己在屋里吃了早饭,王云峰奉命留守,最近以浮山为□□,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各有各的任务,人员复杂流动性又大,加上胶州一带的民户颇有怨言,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干群关系和军民关系都十分的紧张,在这种局面下,特务头目是不能外出,只能留守了。
不过张守仁毕竟是今时不同于往常,虽是换了便装,但腰牌印信什么的都是带在身上,也带了五六个亲卫一同出行,万一遇到突发情况,他的官员身份和这些强悍的卫士都可以派的上用场。
没过一会,林文远也就是从家里赶了过来,和张守仁一样,也是换了一身便装。
两人的打扮,都是行旅商人的模样,以他们的气质神情,想装成书生秀才之类的人物也是完全不象,就不出这个丑了。
“林千总,看看这匹马如何。”
一大清早,张守仁也是亲自替林文远挑了一匹好马,在这种场合,大哥一类的称呼就是自动屏避了,代之以官职相称。
林文远也是十分高兴,昨天挑马的事他没赶上,刚刚到达官厅里,孙良栋一伙都是在他面前搔首弄姿,十分下贱的模样。
现在张守仁亲自挑马,虽说不如孙良栋那匹,不过面子也是扳回来不少。
“下官等恭送大人。”
最近所有的步兵队都在拉练,回来之后,张守仁给的命令就是休整一两天,然后继续在营中训练。
下一步的计划,要等他回来再说。
今早军官团来的特别齐整,几乎就是全部赶了过来,老资格的第一次授给的十个小旗官,现在是所有的队官,老资格的贴队,哨官,除了钟显这个文吏头目没跑来凑热闹,还是在监督堡内外的工程外,武官系统算是来了一个大集合。
目的也是十分明显了,几百匹战马买回来了,张守仁还打算在胶莱各地买几百匹挽马,这种马相对战马来说要好买很多,不必千辛万苦的到口外去买了。
炮队用马,车营用马,这些都以挽马为主,大伙儿也并不眼热。
说起来车营和炮队的主官也是空缺着,不过这些家伙没有一个上心上劲的,现在所有人都集合在这里,所谋的,无非就是一个马队队官的职位。
风驰电挚,以马刀锁定胜利,这就是未来马队的职责。
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古典军国主义当道的时候,成熟的步兵战术都是把游牧民族打的找不到北,秦军,汉军,在匈奴身上造就了无敌的赫赫威名。
古典军国主义崩溃之后,士兵渐渐农兵化,奴隶化,成为一堆帐面上的数字,一触即溃,望风而逃都是后来中西两边步兵的常态。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重新捡回古罗马的威风,中国缺乏了这一历程,结果一直沉沦到清末,一直到小站练兵,才有了真正的近代军队。
步兵在张守仁心中无比重要,但马队队官的威风却使得军官们见小利而奋不顾身,罔顾张守仁重拾先祖荣光的良苦用心,一个个嘻皮笑脸,虽未出声,脸上的含义倒是一看就十分清楚明白的。
正文 第437节:第一百八十一章 送别(1)
第一百八十一章送别
“你们这些混帐东西,最近欠收拾啊…”
对这些部下,张守仁也有点无可奈何。他再怎么教导,人的见识和思维暂且还是不能超脱于时代之上的,这个年头,马队才是军中精锐和主力,这是普天之下的共识。
在浮山营,马队官兵也确实待遇更优厚一些。
倒不是张守仁也是把马队当主力,而是马队官兵要更辛苦一些。
因为除了全套的步战训练外,马术和马战训练也是十分辛苦的…只是眼前的人还没有意会到这一点,所有人都是希图马队指挥官的风光和骑在马上的舒服,却忘了其中的艰苦之处。
“好了,我们回来再定人选,你们这群家伙,等着就是了。”
张守仁难得坏笑一声,接着便是翻身上马,林文远等一群随员,也是在他身后一起上马,这些刚买来的战马还不大适应新主人,都是在原地踢打和嘶鸣起来。
“好马,好马。”
“大人的菊花青真是好,毛发明亮,眼睛牙齿都是有神有力,大人,起个名字吧。”
“就是,马得有个好名,才能配主人。皇上的御马,都是有好名字。什么吉良乘,太平驹、玉龙媒…都是怪好听的。”
崇祯有四匹御马十分知名,连浮山这边都是知道。
这几匹马都是太监从天下骏马中精心选取出来,然后长期训练,使得马匹温良无比,就算加鞭受惊,马也不会奋蹄疾驰,只能在宫中慢走小跑而行。崇祯骑这种马,自忖也是能骑,不过他的射术倒还可以,五十步能中靶,对一个深宫中长大的皇子亲王到皇帝来说,算是难能可贵了。
“就是叫追风吧。”
某人似乎对四大名捕还有点兴趣,兴之所至,便是起了这么一个名字。
“嗯,大人可真没想象力啊。”
“好烂俗的名字,大人的品味到哪儿去了?”
“唉,真是糟糕,真是糟蹋了好马呀。”
下头一阵腹诽,不过话一出口就是不同,所有人都是交口称颂,极言大人取了一个好名字,富有文艺气息和实际意义,两相结合,真是神妙之极,也是神来之笔,反正就是神之再神,不愧是大人所取云云。
“都闭嘴罢,好坏我自己知道。”
事关马队队官取举,这些平时丝毫不给张守仁面子的恶棍们也是满嘴胡柴起来,张守仁横了他们一眼,在马屁股上挥了一鞭,那马顿时四蹄翻飞,在原地大跳了一下,然后才在张守仁的操控下,风驰电掣一般,向着堡门疾驰而去。
这马动作这么快,加速奔行时的速度犹如追风,确实是一匹上佳的好马,当时的武人也就唯有宝刀名马和重铠这三样可以收藏,此时一见这马如此,众人都是十分眼红。
议论声中,林文远等人也是打马跟上,没一会儿,都是相随到了堡门附近。
原本的旧堡楼也是重新翻修过了,飞云拱卷的三层新楼,正矗立在堡楼之上。堡门白天大门打开,由守备兵马抽调盘查可疑人等,傍晚时关闭。
正文 第438节:第一百八十一章 送别(2)
此时守门士兵见张守仁等人过来,自是连忙在堡门前列队,等张守仁接近了,便是一起举枪致意,行礼如仪。
林家老爹两口子,加一个林云娘,正是在去地里的样子,扛着锄头带着吃食,就在门前等候。一见一群人过来,一家人便是迎上两步。
“知道了,爹,娘,你们不要累着了。小妹,你一会早些回去,日头毒,别晒坏了。”
林文远对家人自也是不舍,此时一个个嘱咐过去,情谊也是在话语里头了。
“哥,早些回来。”
林云娘自也是一副不舍模样,眼睛也有点微微发红。
林文远却是笑道:“妹子,这话是对哥一人说么?”
“当然是了。”林云娘发狠,不过声音听起来怯怯的,柔柔弱弱的,也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在里头。
“我会早些回来的。”
对着明眸皓齿,神色关切的女孩子,张守仁心中也是一阵感动。
无论如何,云娘会是一个好妻子,尽管她年纪才十七左右,但论起心智成熟的程度来,后世二十七的也未必比的上。
这年头,女孩子五六岁就上灶做饭,家务都做,十来岁就能自己做鞋子袜子,还能缝纫衣服和做被子,甚至是坊纱织布,养蚕出丝,什么样的活计这双小手都能做的下来…后世的女孩子,这年纪怕是还在父母怀里撒娇呢。
“嗯,我知道了。”
声音比刚刚还柔了几分,不过也就仅限于此了。若不是张守仁的身份,未过门的媳妇就这么在这里送行,怕是全堡人的牙齿都要笑掉了。
“那好,我们走了!”
张守仁点一点头,把自己心中的一点柔情又收了回来,转而掉头,已经又是意气风发。
从浮山堡赶向所城,沿途也是看了几项工程,在张家堡和所城中间,一个较大的工匠营的新址正在选址之中,原本的堡城面积太小,现在又成了老营所在,铸炮和造火铳兵器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工匠的人数也将有突破性的发展,现在是供应数千人,将来可能是供给数万人甚至十万大军,匠人的数目会一再增加,所以困守堡中的主意并不高明,张守仁已经自己把它给推翻了。
在所城和堡城之间选一地方,靠近一条小河,是小白河的支流,在河水较少的山东,能靠近河边是十分难得的地理优势了。
码头的地址,储藏物料的库房,匠人们的居住环境,都是在考量之中,现在还真是选址划定范围的时候,一旦确定,就要准备大量人手和工料大干起来了。
“大人,堡中的高炉停了工,看来也算是少费了不少钱粮。”
因为没有生铁供应,保中有限的几个小炉子都不能保障,计划中的大高炉当然也是没有修筑的起来。
现在重选地址,无疑算是因祸得福了,高炉的费用是省了下来了。
“我倒是宁愿没有省。”
提起这件事,张守仁也是有点不大开心。高炉熔铁,这个要在回风和热度上费很大功夫来改进,鼓风和焦煤的选用,包括份量和鼓风机的位置等等,都要查考。
正文 第439节:第一百八十一章 送别(3)
别外中国的兵器打造有一个误区,就是用煤多而不用木炭,粹火和除碳,一定是要用木炭才来的更好,钢火才更好,兵器的韧性才越佳,锋锐程度,自然也是不必说了。
熔铁水后加热成钢,就需要大量的木炭,虽然有破坏环境之嫌,不过为了民族的百年大业,浮山这边的森林只好牺牲一下了。
很多细节上的事情,张守仁也不是很清楚,他也不是正经的工科科班生,只是出于爱好和得益后世信息大爆炸才略知一些,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生铁转为熟铁精铁,再转为钢,这一套流程,他未必比一个熟手工匠懂得的更多。
所以要大量的试验才行,在这个大炮制造十门成功二三门的时代,缺乏物资就是一个致命的瓶径,跨不过这个瓶径,想发展就难了。
当然,他如果降低标准和要求,不是要给自己的军队最好的,就如刘泽清这样的军阀一样,□□是几千精锐,再裹挟两万民壮,一样能得到很大的发展,只是这样的道路已经证明了是行不通的,他要求的是自己改变历史潮流,逆天而行,而不是自己的一已富贵平安。
要是为了后者,在鲁境发几年财,带几百人于天崩地裂时扬帆出海,吕宋诸地,都可以去得,搞不好数百年后,身家数百亿的大财阀中就有他的后人…
这又如何?
对一个军人来说,这样的事实在是太缺乏吸引力了。
对张守仁的情绪变化,林文远也是十分清楚,好在这一行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所以也不必放在心上,只是又向张守仁问道:“大人,对经营铁矿,你是否有腹案?”
“这,还真是没有。”
这件事张守仁还真的没有腹案,铁矿怎么进行运伤,派谁经营,要怎么提高产量,运输的麻烦,这一系列的麻烦还真的是叫人头疼的很。
现在唯一可告安慰的就是他手头银子还真不缺,各家大商行在与他的合作中都是赚的盆满钵满,大家都是扩充了经营的范围和力度,整个山东现在一分为二,除了济南和泰安济宁一带还是淮盐的地盘,德州方向有一些是天津过来的盐之外,一半多的市场已经是被浮山盐给抢了下来。
价格不贵,盐如白雪一般,质量十分上乘。
现在济南城中,用浮山盐擦嘴的富户已经不少了,这盐不贵,用起来的效果也不比山西那边贩卖过来的井盐差,价格还不贵,精加工过的浮山盐也就是四两一石,非常干净,效果也是极好,用贵的还真不如用这个浮山盐好。
但盐卖的多,张守仁手上的销售人才还是极为匮乏,更乏能主持一方的军政商都来得的三栖型人才。
他的私盐买卖,说是卖盐,其实在开始时就是一种强盗行为。
我能卖,你不能卖,你若违规,钢刀临头。
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未来在山东一带盐利争夺将会更加激烈,有时候商业手段说白了,就是看力量的展现。等张守仁有足够的力量时,他才会和天津的长芦盐还有淮盐一决高下。
这个时候,就是叫他头疼的时候到了。
“唉,再看吧,人才难得啊。”
“怪不得大人多办学校,怕也是有此感叹,才会大把的花银子吧。”
“正是如此,正是如此啊。”
“不过,你现在的话也是提醒我了,嗯,不如先带几个人过去,能用的就先留在那边,先学着再说。”
“大人英明!”
“莫拍马屁,大舅哥。”
大笑声中,众人也是快马加鞭,向着胶州方向,疾驰而去。
正文 第440节:第一百八十二章 学生和山长(1)
第一百八十二章学生和山长
在立下大功之后,在方家集的利丰行李老掌柜也是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光,再叫老人家留在集镇上,操持太多,也不是持福养生之道。
秦东主念及老掌柜立下的大功,特别是攀上了浮山张守仁的功劳,所以并没有叫老掌柜退休,而是将老头儿就近安排在了胶州,也算是酬功养老了。
利丰行在山东是大商行了,在胶州城的分行也是选在最繁华的府前街上,紧靠着钟鼓楼的一侧,最是繁华的所在。
当时的中国建筑,其实仿京师的格局,基本上也算是千篇一律了。
最热闹的地界,也就是城市中心的地方肯定是官府所在,官府门前的大街,也就是京师起长安东西两门的棋盘街,后世的长安街,在地方,就是一律叫府前大街。
钟鼓楼肯定是在大街一侧,用来提醒城中居民百姓已经到了什么时辰,每天准点报时,十分敬业。
准不准的,那就是两说。
等张守仁一行赶过来的时候,刚过辰时不久,一个多时辰从浮山赶到胶州,这在张守仁大修官道之前也是不可想象的。
现在官道已经修成,几十里长的道路笔直宽阔,两边挖着排水沟渠和种着树木,光是这一条路,花费就是十分惊人。
之所以现在浮山营惹恼了不少人,但还是没有破脸成仇,张守仁在地方上修路造桥的功德,也是一大原因了。
进了府前街的范围,张守仁一群也就下马,虽然他们的战马委实吸人眼球,但好在是换了一身的便装,加上胶州未被兵火所及,论繁富热闹,还在府城莱州府之上,前来胶州的南北客商委实不少,张守仁一伙都做商人打扮,有这么一些好马也不足为奇,所以一路上虽有人打量他们,但并没有引发什么骚动。
说起来张守仁在胶州是一个名人了,在街上叫一声,十人里头最少有一半知道他是谁,灭冯三宝,杀海盗,赶走了胶州城的前任同知老爷和不少大人物,闹腾的风云变色。
从一个穷军户厮杀到朝廷从二品武官,年纪二十来岁,无有亲戚在朝中为官,这样的经历,已经是足够传奇。
而且张守仁对胶州城的影响,也是无比之深远了。
“到了,”在利丰行的商号门前,张守仁先是下马,然后把马缰绳交给迎上来的小伙计,笑着吩咐道:“涮洗一下,喂点精豆料。”
“好勒,客人放心,小的叫人去照顾。”
这会子的商行可不会狗眼看人低,管是什么客人,来了基本上是好言好语的相待。而且也不象后世那样,恨不得把所有物品都摆在外间,这会子有根基的大商行都是有点曲径幽深的感觉,虽然外间也有铺子,还有掌柜在接零散小生意,但骑马直入进商行的,那肯定就是谈大买卖来了。
这个伙计是守门上的大伙计,口齿灵便,人也聪明伶俐,不过不认识张守仁,所以只拿他当普通客商办了。
正文 第441节:第一百八十二章 学生和山长(2)
张守仁也不介意,安然步入,在院子里也是看到来往奔忙的小伙计,在院子里头来回的跑着,显露出勃勃生机来。
“这位大爷…”
一行人进来,自是有够资格的大伙计迎过来,刚一句话出来,这个伙计就是把张守仁给认了出来。
当下脸上露出惊喜之色,整个人的腰板都是挺直了一些。
“是大人,学生见过大人!”
眼看这伙计就要行礼,张守仁一把托住他,笑道:“你是打财会学堂过来的,是不是?”
“是的,学生叫杨英明,先前在方家集当学徒,后来报名进了财会学堂,现在有半年时间,学堂安排学生到利丰行来帮手,过三个月后,再继续回学堂去。”
张守仁的财会学堂,并不是光算术,也是有学习经营和后勤供应等诸多内容。
他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光是能算算帐,还得会生意,会经营,懂商务理念。这是一块,还有一块是懂得粮草供应的计算,懂得什么是合格的军队后勤管理,还要懂得建立一套现代化的财务理念和制度,要懂得什么是合格的审计…要是光培养一群只会做生意的,那还不如直接从商行里雇佣合格的伙计就行了,大明虽缺综合财会人才,但懂得用苏州码子算帐的帐花子还真的不至于找不到。
“嗯,能送你到这里来,说明你还是很上进的。”
“大人过奖了…哦,不,山长过奖了,学生不敢当。”
看到张守仁责备的眼光和提示的微笑,这个叫杨英明的学生立刻改了口,对着张守仁毕恭毕敬的叫起山长来。
所有的学堂,名誉山长都是张守仁。这个他是当仁不让,别人也没有什么话可说。这虽然也算是张守仁的恶趣味之一,因为成为山长或校长,这么多的学生全部在名义上是他的弟子,这满足了他模仿某个光头的恶趣味,同时也是有深远的实际意义。
这年头,师长的权威可没被打倒过,学生们尊师重道可不是假的。
在大明,最恶劣的行为就是不孝,不敬师长也算是不孝的一个变种,在读书人中,破门出师算是最恶劣的一种恶行,比易妻再娶还要恶劣的多。
而且张守仁也是十分够资格了,毕竟他也在各个学堂都参与编定教材,贡献良多。而且办学的每一笔银子都是张守仁自己掏腰包。
这年头,肯掏钱办学的人是不少,但都是给自己家人办学,最不济也是自己的族人。
象张守仁这样,掏钱出来给所有的人上学,供给吃住,免其学费,只是要求学成之后为浮山效力…其实就算没有学上,这些人也是都得给浮山打工的,不然的话,他们又能有什么出路可言?
学堂里头,老师都是优秀的帐务人才,但张守仁要求的那些,他们自己都是不大懂得。所以前几个月,教导的都是算帐盘帐的技巧和能力,更进一步的经济之道,就得学生自己去实践学习了。
正文 第442节:第一百八十二章 学生和山长(3)
张守仁当然编定了一些最简单的教材,比如复式计帐法,现代财务核算的流程,还有一些审计流程,计算办法等等。
但真正要叫各人学会,融会贯通,还有一段很长的道路要走。
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事,这种哲学问题在浮山没有争论的必要,所有学堂的学生都要面临这种到处实习的问题,张守仁没有大量合格的教师,这年头朝堂上的士大夫们算是学究天人了,但就算是有名的大儒,比如黄道周,刘宗周,或是东林党的那些有名的君子儒生们,就算这些人来当张守仁学堂的教师,他们又能教些什么呢?
除了徐光启和孙元化,还有宋应星等明朝士大夫中的异类,他们会学习天文星相学,学会几何,学习地理,并且通晓农事,算是理工农诸多方面一起发展。
除了这些异类之外,大明士大夫们根本就是对经史之外的知识都一窍不通。除了子曰的之外,他们也就懂一点太极图说,研究一下周易,天理人伦原本是最简单的学问,在中国却被这些人孜孜不倦的钻研了上千年,现在一切当官的基准更是从这些断章残句中获得,这样的人才,要之何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