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对比,对张守仁守卫一方地界的平安,并且对浮山堡军民的照料安排,更是无微不至。
有这样一个上司,林文远自觉是人生幸事,不管怎么崇拜,也是该当的。
只是这大人,别的事都好,就是礼节上这些事,实在是有点儿…
不管林文远怎么腹诽,张守仁反正是大大咧咧的。
时间越久,他性格中后世军人的成份也是越来越强,原因也很简单,现在做的事,身处的位子,都是强化他后世的经历。
这样一来,原本剩下的一点腼腆和孩子气,也是渐渐消失不见了。
当然,情感仍然是一样的情感,这一点倒是没有改变过。
“大哥,你来回辛苦,不过我和你久未唔谈,听说你到家了,还是忍不住过来和你当面谈一谈才能安心。”
张守仁对林文远已经改了称呼了,下过大定聘礼,除了没过门,和林云娘已经是正经夫妻。
说句晦气的,按大明习俗,就算张守仁现在死了,林云娘要是贞洁的话,就得给张守仁守寡才符合纲常礼教。
婚前不能见面,也是看情形,反正张守仁是觉得,为了一点小事,放弃和自己的心腹部下商讨大事,这未免是因小失大了。
林文远也是肃然。
张守仁对大事的认真和毫不拖延,林文远也是早就知道了。此时不免有些自责,他应当吩咐人在堡门前等候,张守仁一旦回来,应该由他飞奔去见面才是。
“京师之行,书信上说的还是不透彻,我们当面仔细聊聊。”
张守仁对林文远还是很器重的,抛开亲戚关系不说,部下之中,有点商业底蕴,长袖善舞。善于和贵人打交道的,放眼看去,只有林文远一人够资格。
所以一听说他已经回来,张守仁脸也顾不得洗,叫张世福等人把马匹安顿好…反正堡里有现成的马铺,小虽小点,暂且也将就了。明后两天,就可以把战马分流,分别在方家集和所城中饲养了。
相比林文远在北京带回来的消息和第一手的情报,剩下的杂务就微不足道,可以交给别人去管,张守仁连一个亲兵也没有带,就是自己急匆匆的赶了过来。
在林文远来说,除开北京之行的一些细节之外,就是京师官员的具体情报,从几个大学士到六部尚书,再是都察院,五军都督府,大约的官员情报,他也是预备和张守仁好好谈一谈才行。
“天大的事,也要等人吃了饭再说!”
两人搬了凳子,就打算在葡萄架下仔细聊聊,两个老人带着孩子起身,预备进屋,这时候林云娘红着脸出来,虽然是忸怩害羞,不过语气倒是十分坚决。
见张守仁眨巴眼不出声,小妮子又是断然道:“军国大事我们不懂,也不该是我们女人该干涉的…不过人不吃饭会饿,这个我是知道的。”
“哈哈,妹子你好大的胆子。”
众人先是一征,接着是看张守仁,待见到张守仁露出笑容之后,他才猛然大笑起来。
“没规矩!”
“快回去!”
两个老人都先是吓了一跳,见张守仁不介意,这才赶紧撵人。
“什么嘛,”林云娘现在露出了标准的小女儿之态,一脸不乐意的道:“哥刚回来,他也是刚回来,怎么一见面就说正事,吃了饭再说不行么。”
“对,天大地大吃饭最大,皇帝还不差饿兵呢。”
张守仁一则是觉得自己确实太急,和林文远是要长谈的,现在他和林文远都是饥肠辘辘,不吃饭确实顶不住。
另外就是觉得新奇好玩,林云娘的性子偏于温柔,甚至他一直觉得有点闷了,到今天才是知道,人家小姑娘是和他装来着!
现在这样子,还有点泼辣劲和果决的味道,象是个内当家的样子了。
“好,饭这就得,马上就好!”
两个大男人都听自己安排,林云娘得意的向爹娘吐了吐小舌头,然后便是又飞奔回屋,接着便是乒乒乓乓的一通乱响,还有低低惊呼声,看来这出来一次,固然是大胜回朝,逞了内当家的威风,不过这锅里的饭菜是不是还能正常出锅,看来是大成疑问了。
正文 第427节:第一百七十七章 涨工资(1)
第一百七十七章涨工资
“守仁,吸烟不吸?”
既然要等吃饭,也不好谈正事,张守仁便也是和林家一家人一起拉家常。
路边有人经过,看到这样情形时,都是低头忍住笑,然后疾步而行,不敢多说什么。
张守仁是不守礼,不过以他的身份地位,人家也不好拿这件事来当面说笑,平时大人的威仪也确实有点儿那什么,反正一般人不敢当他的面说笑,更不提说过份的话了。
这件事,只能是等一会儿张守仁走了,大家一起到林家来,好好的说笑取乐一番了。
两个老人,刚刚要回避,此时也是拉着凳子,坐在张守仁和林文远的身边。
对张守仁来说,这样的场景,也是难得的体验了。
现在堡中的青年,只要是杰出的都是汇聚在张守仁身边,平时都是厮杀汉,训练,打仗,说话都象雷鸣一般,哪里有什么闲暇坐在一起,轻声慢语的闲话家常?
就算是老张贵,平时也就是买菜做饭,报一报帐,张守仁也懒得听他的。在订下成婚日子之前,也就这一件事老张贵会唠叨他,还提起张守仁亡故的父母…现在是好了,这个话题已经自动过滤了,现在这个忠心耿耿的老家仆唯一的念想就是张守仁成婚之后,早点生个大胖小子出来,这样他在张家世代的主仆情谊和责任就都尽到了,底下的事,就可以闭眼放手了。
此时林老丈递过烟来,张守仁倒是吃了一惊。
虽然以前隐约听人说过,辽东一带吸烟的人已经不少,不过在堡中看到有人抽烟,倒还真的是头一回。
“老爹,这哪里来的烟草?”
“嘿嘿,自己种的。”
“这老不死,这些年一直惦记这东西,现在好容易日子好过了,他便是忍不住了。”
“嘿嘿,现在儿子赚这么多,老头子我吸两口,当得什么?”
原来林老丈在年轻时曾经和人一起跨海到辽东,跑单帮做点小生意,北地苦寒,到了冬天没有十分要紧的事几乎不出门,大坑里头烧火,所有人都缩在坑上取暖,长日连夜,实在无聊,所以有烟草这东西,一经传入,就在整个东北大地流行开来。
相比别的省份,北方吸烟的流传广度,确实已经是不小了。
林老丈当年也是学会了这个嗜好,不过回到浮山后,本地却很少有人弄这个玩意,烟草种子也很昂贵,以林家前些年的财力,这个小小嗜好只能深藏心底,这辈子怕是不怎么敢再想重尝此味了。
现在林文远已经做到五品武官,朝廷的俸禄确实没几文,一年才十几石粮,和普通的百姓比也强不到哪儿,但张守仁这个上司却十分给力。
营兵俸禄,现在还是维持一两五和月支二斗粮的制度,布匹什么的用也是不少。
按现在的标准,浮山营五千人满编,一年将会耗本色六万石,布匹六千匹,其余杂物价值在五千两左右。
银两则是饷银不到十万两,维持训练费,伙食费中的荤菜费用等杂费相加,耗费是在两万银子左右。
正文 第428节:第一百七十七章 涨工资(2)
这个标准,按明朝营兵的标准来说已经是很高了!
因为普通的营兵虽然也是一两五,辽东的营兵甚至拿的更多,但一般来说,大明的军饷是要打折扣的。
一兵支饷,一年最多是能拿九个月,少的则是拿六个月。
就是说,有些军镇,帐面上可能比浮山还高些,比如关宁兵,但实际上所拿到的银子,肯定不如浮山营的官兵多了。
就算这样,张守仁还是觉得少了。
未来数月,全营满编后,战兵的军饷每个月将会大幅度提高。
步兵每月支银会是在步兵三两,火铳手和炮兵三两五钱,骑兵四两,而辅兵一两五钱的水准上。
这个收入,因为是不打折扣,所以十分可观。
山东的土地是六两到十两银子一亩,近河的水田要稍贵一些,一幢五六间房的瓦房宅院价格是五十两银子,这种院子一般是占地半亩左右,要是在城池稍贵一些,地也会稍小一点。
牛是十二两一头,挽马是十两一匹,就是说,一个士兵一年的收入,算上战功赏赐,很可能一年就在城市中买一幢象样的瓦房宅院,或是买三四亩地,或是三头牛。
这种收入,对很多士兵来说,是一笔不敢想象的不折不扣的巨额财富。
这还不算六七万石的粮食,一万五千匹优质棉布,大量的皮货用来制鞋和靴子,加上大量的鸡鸭鱼肉用来给士兵强化身体…张守仁要的是经常训练的强兵,天天训练,伙食费就不能省,衣服和鞋子的损耗就要大,拿的银子就得多,这些全部相加一起,才能练出符合他标准的强兵。
现在浮山营已经够强,但还不够,他要的是更强!
这样算来,五千人的浮山营一年的费用加起来在三十万两银子左右,这还不算打造兵器的钱。
当然,以现在张守仁的收入,这笔钱他完全拿的出来就是了。
至于武官,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了。
发放俸禄,就不再继续按小旗总旗的府卫官的官职来发放了,而是按营中的职级标准来发放。
伍长一级,就比士兵多拿一两,什长就多拿三两,排正目月俸和以前小旗官一样,月俸十两,支粮布匹另算。
哨长一级,月俸二十四两,不仅有布匹粮食,还格外有柴薪补贴等等。
林文远是队官一级了,月俸禄六十两,福利与哨官也是差不多,不同之处在于还能拥有卫兵和通信传令等贴身的辅助兵。
这个定级标准,其实已经是公布了,也就是说,林文远在未来赚的银子,一个月就等于是以前军户人家一生一世才能赚的到的数字。
一年所得,加上福利补贴,胶东一个拥地千亩的地主,一年净得,也就是这个数目了。
这般高收入,大明的官员根本难以想象。
当然,他们可以贪污,文官侵吞地方杂费,盘剥百姓,有各种灰色收入。武官则是吃空额,侵吞军饷,把军械倒卖掉,甚至连马的豆料都不放过。
正文 第429节:第一百七十七章 涨工资(3)
大明营兵的铠甲烂,兵器差,马匹瘦弱甚至毙亡,这里头都是有学问的。
张守仁觉得,朱元璋指望人人都是圣人,指望人中□□混出头来还过苦日子的想法实在是无厘头,他对自己的儿子十分大方,亲王郡王镇国将军奉国将军一路下来,最低等的宗室按明初的标准都不弱于最高的一品当朝,这样巨大的不公平直接导致明朝无官不贪,潜规矩盛行,吏治败坏不说,军队的战斗力就不提了,十分的悲催。
后世人总以为汉唐强,宋弱,明清的版图都不小。
其实明清之季,封建末世,处处都是没劲,除了明初时动辄五十万军队规模的动员农兵,也就是卫所兵外,到了明朝中期,整个国家的战斗力就不行了。
主要是财政破产,军户逃亡,又没有动员能力,卫所兵平时要种地,战时还要自备刀枪去打仗,宁有是理?这样的军队有战斗力才是怪事。
从土木之变的也先,到嘉靖年间使得京师□□的俺答汗,蒙古人已经穷的连铁制弓箭都快没有了,一样在明朝北部边防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进攻浪潮。要不是明中期痛定其思,开始募集边军,怕是早就撑不住劲,要被人家经常打到京师脚下了。
就拿现在闹的欢腾的满清来说,起家是全旗才不到七万丁,真正的战兵不到两万,披甲兵不到一万的小部族,这样的一个部族,在汉或是唐,一个边郡太守就搞定他们了,明朝却是动员大军之后还是一败再败,从这通古斯部落造反时开始,一直打到现在,明朝在辽东战场损失了数十万计的军队,光是总兵级的将领就战死了不知道多少个,除了马匹粮草铠甲兵器的损失,还有数千计的大炮,数千万两的白银,加上数百万的民众被屠杀!
一个号称强大的庞大帝国,西部防线始终未出甘肃,西域是什么样从头到尾没见识过,北边草原蒙古人始终不服,河套地区也被入侵,打下越南又守不住,只能丧师辱国,从此叫越南独立,不复为中国所有。
从武力来说,明朝实在是一个很失败的王朝,从财政支持到军官和士兵的待遇,简直是一无可取之处。
对将领的管制也是说明这种军制的失败,将领封建制,家兵制,导致王朝末世时无法制衡将领,财权一失,将领迅速成事实上的藩镇。
这种问题,在宋朝还成功解决了唐藩镇的弊端,到了明朝,反而混的连宋朝也不如了。
最少在宋高宗时,岳飞这样的统兵大将是通过各种手段,牢牢控制,南明时候,朝廷却被诸藩指着鼻子骂,左良玉敢屠城后率大军清君侧,刘泽清杀害朝廷大臣,朝廷不能制,高杰和黄得功在扬州互殴,死伤无数百姓,然后朝廷宣谕,高杰指着使臣的鼻子道:“旨旨旨,你可知道,现在皇极殿上有人在跑马咧!”
一国朝廷,尚有财力和人力,控有一半地盘的时候,其军队将领就敢如此,真的是呜呼哀哉,尚有什么脸面,谈什么武功!
正文 第430节:第一百七十八章 展望(1)
第一百七十八章展望
林文远的俸禄就足抵一个游击一年吃空额所得的好处,还不止如此。
队官都有赏赐,多少不拘,是看各人的表现,只要是在合格线上,就依表现来赏银。
赏多少,张守仁没有明说,不过几个队官心里都是清楚,以张守仁的手笔,恐怕不会低于一二百两这个数字。
游击一级的将领,就算是辽西将门,一年捞几千银子就算不错了。象孔有德那样的游击将军,三十岁前穷的连老婆也讨不上,这种将军在大明到处都是。
这样的俸禄标准,已经够天下九成以上的将领把忠心卖给张守仁了。
林家老丈重拾旧日嗜好,当然就是因为儿子的收入已经再也不会受穷的原故。大明天下虽然在溜檐儿,但那是士大夫和高位者才知道的事情,在眼前这林老丈眼里,大明还是国泰民安,天下富足,要不这浮山能是现在这样?
儿子和女婿都是大明武官,特别是女婿,已经身居高位,世袭都是指挥佥事,将来有了外孙,世代富贵,肯定也会提携林家的后人,不仅自己不会再受穷,连儿孙也是世世代代长保富贵了。
“久不闻此味了…”
出乎在场人的意料之外,张守仁没有拒绝老丈人的好意,从对方手中接过刚点燃的烟锅,对着嘴烟就是深吸一口。
“呃,守仁,这东西呛啊。”
老丈人吓了一跳,以为女婿不知道这东西的厉害,连忙提醒。
不料张守仁却是一副享受之极的模样,深吸一口下肚,半天才慢慢吐了出来。吐出的同时,仿佛四肢百骸都轻快了,每个毛孔都发出了舒服的呻吟。
“守仁你以前吸过烟?你这个年纪,不该啊?”
登莱一带也是有不少人抽烟,不过是登州那一边沿海地方多,往莱州这边就少了。烟草种子少,种的人也少,老林头好不容易才搞了一点,自己开了半亩地全种了,烟草是四月种七月初收,晒到现在,好歹是烟草晒的松软干黄,正适合拿来抽了。
“味道平平。”
张守仁笑着点评了一句,把烟锅还给丈人,笑道:“在登州时有个官儿抽这个,和他学抽了两天。”
“原来如此。守仁,这东西提神的很,不如我送你几斤过去你先抽着。”
“生受老爹,我也不客气,一会就带回去吧。”
张守仁在后世是标准的大烟枪,转世之后,虽然这人的身体没有瘾,但心理上的瘾可也不是容易戒的,这些天来,就是一直工作,也没有什么个人享乐的时候,对烟的需求比后世还要更加来的大。
他也曾经想过要派人到辽东弄一点,或是到登州去寻,但一想这种个人享乐的事派人出去,影响实在不好,所以也只索忍着就算了。
现在老丈人这里有,当然最好不过。
“烟锅有没有?”
“这倒不用,用纸卷着抽就得,比烟锅方便。”
“咦,还能用纸?用黄纸吗?”
正文 第431节:第一百七十八章 展望(2)
“黄纸不成,得好一点的纸才成。”
“可惜家里没有,不然的话,叫你现在卷一下给我看。不过,这么用纸,会不会有鬼神之报啊?”
“没影的事,读书人瞎编出来吓人来着,写过字的纸拿来用就是了。”
“守仁见多识广,听你的就没错!”
“呵呵,有机会一定卷给老爹看。”
两个烟鬼倒是十分投机,适才还没有话题,这一下就找到了沟通的要决,说的十分入港。一边的人,林文远听着发笑,厨房的女人们都是发呆。
倒是林云娘看到郎君如此喜欢吸烟,当下也是记在心里,预备一会抽了空就到房里,给张守仁挑一些好的烟草带回去。
当时的人可不知道烟草有害身体,就算张守仁知道也不会说。这年头,杀人最多的凶手是战祸和营养不良,还远轮不着尼古丁。
说话间,张守仁倒是有一个模糊的念头,不过还不能确定,只是影影绰绰的,抓不住想不通,如浮沙掠影一般,不大牢靠。
“地里活计怎么样?还算轻松吧?”
聊了一会烟草的事,张守仁见丈人脚上满是泥土,显然是从地里回来不久,便又问起地里的活计。
“累不着我,虽说一把老骨头了,不过还算硬朗。再者说,现在也就是种着玩儿,只留了一半地在种,这天太热,草多,一天不锄都是不成。还有,能挑一些水就挑一些,就是不管用,天太旱了,雨水太少,唉。”
这说的就是当时整个北方的土地情形,小冰河时期天气温度比正常时候要冷的多,而且干的多。
每年的雨水量少的惊人,夏天没雨水,冬天就没有雪。没有雨就干旱,有虫有草,一定减产,冬天没雪,作物抵不住严寒,会冻死,而且太干,麦苗到过了冬还只有两把长,根本收不了多少粮食,甚至陕北一带水利太差的地方,根本就是绝收了。
再加上干旱引起的蝗灾什么的,整个辽东,蓟镇,宣大,榆林,这些原本的九边重镇,万历之前还能自给自足,后来就需要朝廷供给粮食,稍一欠饷,军士就会有全家饿死的可能。
在崇祯初年的起义浪朝中,有不少都是陕北一带的边军加入其中,所以在早期农民军刚起事时,能连败官兵,靠的就是这些起义的边军了。
山东这里,也是北方,受整个大气候的影响也不小,不过论起情形来要比河南强不少。
一则是气候没那么差,毕竟离海近,偶然也会下几场小雨。二来就是青黄不接时,还能靠打渔什么的裹腹,不象河南,只能吃草剥树皮。
从崇祯十一年到十三年这一段时间,河南连年大灾,饥民遍野,后来李自成一入河南,如水入油锅,立刻就炸了起来。
若是到同时期的山东,恐怕效果就差的远了。
“唉,这也是没办法。老爹平时也不要太辛苦,反正咱们有银子,不会缺了你的吃食。”
“不是这么说,”林老爹砸吧一口烟,微笑着道:“咱们说是军户,但也是务弄了一辈子的庄稼,老实说,银子再多,不如看粮食满囤来的心里舒服。这些年,天时不好,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不过这天时总不能一直坏下去,就望哪天,又能风调雨顺,那就好喽。”
这怕也是当时普通老百姓的主流看法,张守仁也是听的多了。
主要是最近浮山用工极多,精壮中又有不少当了兵,务弄地里活计的人就少的多了。现在田里的活,多半是老人和半大孩子在侍弄,多数劳力都被他给用了,私下里大家议论说起来,也是觉得心里慌乱不做主。
这粮食,在任何时期都是根本,哪怕是数百年后,国家也是无比重视粮食生产的事,任何时候,钱再多也是一定要把农业给保证了。
一个大国,粮食要是不能自足,那麻烦就是太大了。
进口粮食,人家一旦掐住了你的脖子,到时候你能如何?
现在这种时候,粮食更是重中之重,提起这个事,张守仁也是颇感郁闷。
这几个月,盐的生产十分顺当,登州和平度州的官盐场早就被挤跨了,两地沿海的私盐贩子也是被张守仁的价优质美的盐给挤的无法立足,要么转为卖浮山盐,要么就直接转行不干了。
几家大商行,每天都有大车等在浮山,船也是靠在方家集和胶州一带。
胶河,白河,小白河,每天都是有整船的盐出去。
几十个盐池,出产的盐数量已经不少,还有新的盐池在修筑之中。
海州通州泰州的淮盐,一年出产是好几亿斤,湖广,浙江,南直,湖广,都是吃的淮盐。这些南方的盐,张守仁暂时抢不到市场,也没有实力去抢,但济宁济南泰安一线,原是淮盐地界,张守仁也是打算给吃下来。
加上胶莱青州一带已经有的市场,哪怕还有一部份是百姓自己煮盐,一年五六百万石左右的市场份额,当无太大问题。
不过这些是明年甚至是后年的目标,如果能完成之后,岁入二百到三百万之间,这个银子,已经和朝廷在辽东的年饷相差仿佛,足够张守仁养兵之用了。
和淮盐的大盐商斗,压力肯定极大,包括人手,朝廷人脉,地方商行的支持,肯定是一场极为艰苦的战斗。
好在利润足够支撑冒险了,盐的利润如此丰厚,明廷却没有掌握,实在是天大的失策。这么多收入,原本该是国家岁入,现在却是落在私人之手了。
这是未来的展望,不过现在有一件事,却是叫张守仁有点儿头疼…那就是,粮食问题。
北方到处灾害,自给不足,这是意料之中的事。
但现在大量人手是用在工程上,张守仁这里原本就是产粮不足,现在打渔的人也是被利用起来,要么做工,要么当兵,虽说工程过一阵子要完成好多,空余不少人手,到时可以打渔贴补一下,但缓不济急,而且这年头的渔业水平也不高,指望打渔来贴补过万人的口粮,那就是痴人说梦了。
还不止是纯粮食的麻烦,还在肉食上,现在浮山境内,包括即墨,胶州境内的肉食有七成被浮山这边给定了,各方已经是怨声四起了。
正文 第432节:第一百七十九章 肉和蛋(1)
第一百七十九章肉和蛋
高强度的训练,必须补充营养。所以肉食不仅是口感味道问题,还是必须的营养来源。但这年代的养殖业就是个人养殖,农家小户散养为主,周期长,动物也瘦,当然,味道是不用说的。
后世是饲料催养,半年就能养出超过二百斤的大肥猪出来。
现在却是圈养散养,吃的食物也是以猪草和剩饭粮食为主,这样的猪周期长,肉紧而鲜,论口感是把后世的猪甩出十几条街去,但斤重也是差的远了。
除非有意外,不然的话,百来斤重就是到底了。
牛和羊这样的大牲口,都是如此。牛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明朝虽不是厉行禁止,但杀牛在舆论上会受到谴责,而且牛肉也不怎么好买。毕竟耕地里头需要的牛的数量极多,而现有的牛远远不能满足耕地所需,市场上的牛肉,除了少数是偷杀的壮牛,大半就是病弱将死的老牛,不能劳作了,才拿来杀了卖肉。
羊倒是没有这种顾忌,不过当时知道放羊的人也是不多,特别是汉人为主的居住区域。
鸡是后世肉食的主要来源,不过这个年头并不是家家养鸡,特别是养鸡也只是一小群,绝没有人家会大规模大量的养鸡。
除了不好伺候,就是害怕鸡瘟。
一场鸡瘟,辛苦就白费了,本钱都收不回来也不奇怪。鸭和鹅要好一些,不过浮山附近放养的也不算多,数量远不够军中所需。
这些百姓养的牲口动物都是有一定的数字,是几百年下来,百姓根据附近居民的数字,有购买力人群的数字来约定俗成着蓄养的规模。原本浮山营出现之前,沿海的军户是很少吃肉,连自己打的鱼都很少吃,大半卖了去换钱以备不时之需,更加不要提吃肉了。
只有逢年过节时,军户才会少买一点肉来打牙祭,不过在年节时,宰杀动物的数字正好也增加了,是一个双方都上扬的曲线图表。
军户如此穷困,比起民户的生活水准差的很远,这也是明朝军人地位低的一个显著例证。
现在当然是不同了,张守仁横空出世,靠着一个近海的优势,祭出靠海吃盐的这个大杀器,再加上发展出盐池来,风头之大,已经影响到了整个胶东一带的肉类品市场了。
份额还是这么多,吃肉的人成千倍的增加,市场当然受不了。
最近胶东市场,肉的价格涨了三倍,蛋的价格也涨了两倍有余,这弄的民户百姓怨声四起,因为他们的消费能力也不怎么高,肉蛋都叫浮山营买了去,他们就算花钱也不好买,偶然遇着了,价格也是在他们的消费能力之外,加上粮食短缺,各大商行优先供应浮山营,导致粮价也节节攀高,粮价一高,肉价更高,四周的百姓生活已经是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适才张守仁回来之时,沿途也是已经想的明白。
今天有这么多士绅和生员伙同一起闹事,固然其中有不少是对自己眼红嫉妒,存心找事的人存在,但更多的,还是在宣泄一些不满的情绪。
正文 第433节:第一百七十九章 肉和蛋(2)
四周围观的民户农人,虽是对浮山营的军纪和杀响马海盗的功绩都十分敬服,但也仅限于沿系的村落为主,因为有切肤之痛。
别的民户,现在切肤之痛反而是浮山营给他们带来的不便。
正因如此,张守仁和浮山营被羞辱的时候,围观的人虽多,却没有几个出来仗义执言的。
如此一来,解决肉食和粮食的难题,已经是下一步的重点。
张守仁这里的发展,也是和明朝的大局有点象了。
银子进来的容易,物资却是匮乏,有大捧银子,却无粮食,而且也没地方用去。
江南的大商和晋商,就是有这种困惑,而朝廷缺钱,那是另外一码子事,和普通的商人大户的情形是完全不同。
下一步该如何走,在目前为止,走的顺风顺水,智珠在握的张守仁,也是有点疑惑,甚至是困惑了。
“好了,你们男人家说起来就没有个完。”
天不知不觉间已经黑透了,家家户户都是掌起了灯火。
相比较而言,浮山这边堡中的军户人家,过的日子已经比以前都是强上一百倍。在这吃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有饭香和菜香。
张守仁把这附近几个县和州的肉买来七成,除了供应军队,军户们也是家家有份,是大福利政策的一种。
只要在工程上或是盐池里效力,隔几天就发一次肉食,这就是福利的一种。
至于民户的抱怨,现在是暂且顾不上了…
“好了,吃饭,吃饭!”
林文远答应着妹子,然后在庭院中间点起了两盏灯笼,虽不甚亮,用来吃饭的亮度是足够了。
“你今天运气好,爹爹知道大哥快回来,昨天去海上忙活了一天,瞧,这是烧海螺,这是新鲜的蛤蜊,这是蒸的小黄鱼…还有这海参,得来可不容易…”
既然张守仁不守规矩,林云娘也就不客气了,今天她忙活到现在,最难得的就是一卖葱烧海葱。
这是鲁菜中的名菜,得来确实也很不容易。
林家老爹五十来岁,却是要潜到十几米深的海底,在湍流之中,摸了半天,才得来这一盘海参。
虽然每个海边的军户几乎都有这么一手,不过还是十分困难,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是我托了大哥的福了,来,请大哥满饮这一杯。”
张守仁虽然是满腹心事,不过此时也不便把公务上的事代入进来,等菜摆齐,果然是一桌海鲜,在后世可是价值不菲,这正经的野生海参,还有蒸的十分鲜美可口的小黄鱼,在后世已经是近乎绝迹了。
几口海鲜下肚,张守仁和林文远也是推杯换盏起来,酒过数巡之后,林云娘知道张守仁和大哥还要说事,于是把饼子端上来,叫两人就着菜把肚子填饱再说。
“今晚生受云娘了。”
对张守仁的客气,林云娘的回应就是一个熟练的白眼。
这小妮子,对张守仁倒是越来越熟不拘礼了。
不过她的手艺,倒是真没得说…看来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林云娘一定是早早就开始学习家务,在厨艺和女红上,都是一定下过一番苦功的。
当然,这种事还是看天赋,不然穷家小户的,除了盐可以尽足吃,荤腥和油肯定很少见得到,这些海货,以前捕了来也是拿到集镇上卖,自家是很少舍得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