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中略含讥讽,意在指责李乙不中用。
另一个人道:“好了,七弟,你别畏手畏脚了,这事不是你们一家的事。事关我们李家的名声,我们不能当睁眼瞎!你忍得下腌臜气,我们忍不下!你放心,我们替你出头,和你不相干,你只管在家等着听好消息吧!“
不待李乙再说什么,一伙人提着铁锹、锄头、门栓等物,扬长而去。
听到院门关上的声音,李绮节几步奔下楼,“阿爷,他们真要去杨家?“
李乙愁眉苦脸,长叹一口气:“劝不住呐!“
想当初,李乙去嫡支求助,只是为了让李绮节在杨家多一些底气,而不是想和杨家干架啊!
李绮节知道李乙一向畏惧宗族,这也是时下老百姓的常态,没有多说什么,立刻让宝珠打水,匆匆梳洗过后,梳起发髻,换上男装,即刻驱车前往杨家。
事不宜迟,她必须阻止李家人和杨家人真打起来。
在潭州府,村人氏族之间有摩擦间隙,通常都由乡间里甲老人来处理争端,很少会上告到衙门,如果越过里甲老人直接去衙门击鼓鸣冤,官府也会先把里甲老人传唤到县衙询问事由。
老百姓们一来不敢得罪里甲老人,二来觉得衙门森严,进去就得费钞受罪,所以除非万不得已,绝不会去县衙告状。
乡民间的一般冲突里甲老人都能妥善处理,如果遇到连里甲老人都解决不了的纠纷,或是对里甲老人的处理不满意,乡人们处理的方法很简单——械/斗。
两姓之间因为不可调和的矛盾,约好在某天某时某地举行械/斗,通常两姓氏族中十五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男丁必须全部参与,只有家中单传独子可以除外。
而一方姓氏男丁将另一方祖宅灶房里吃饭的铁锅给砸破,是械/斗的终极目标。
被砸破铁锅的一方会被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嘲笑一二十年,本地人都把被砸破铁锅视为最不能容忍的奇耻大辱,祖宗三代都得铭记住这段仇恨。
一方砸破另一方的铁锅,也代表两姓彻底决裂,以后绝不会互通婚姻。
看李家嫡支的架势,就是冲着砸破杨家铁锅的目的来的。
李绮节并不关心杨家的铁锅能不能保得住,她只知道一条:李家嫡支莫名其妙借着为她出头的名义去砸杨家的铁锅,一旦他们真得手了,以后二三十年内,她的名声,是臭定了!
潭州府以前也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氏族械/斗,有的是为争田地粮食,有的是为争灌溉的水源。官府从来不管,也不敢管。每一次都会有不少人受伤,甚至还闹出过人命,最后官府只会张贴告示训诫一番,然后不了了之。
通常,虽然械/斗胜利的一方砸破另一家的铁锅非常解气,但被拿出来当由头的女人,没一个有好下场!
这就是族老们的虚伪之处了,明明是为了利益纠纷才和别人发生冲突,非要抬出一个与世无争的女人来遮羞,最后再把所有罪责都推到那个无辜的女人身上。
李绮节记得,上一次乡间械/斗,为的是一个黄姓的寡妇。黄家人眼馋高家的田亩肥沃,借口高家大郎调戏他们黄家的一个美貌寡妇,几十口人浩浩荡荡打到高家,把高家祖宅的大铁锅砸得粉碎,逼着高家人和他们交换田地,才肯罢手。
高家人不肯相让,黄家人最终没有占到什么实质便宜。
但是高家人之后在乡里走动,都会被冠以一个“那个被砸破铁锅的高家“这样的名头,所以真说起来,高家人还是吃亏了。
黄家那个可怜的寡妇呢,好好的在家操持家务、抚养儿女,只因黄家族老拿她当出气的借口,此后便生生被烙下一个“惹是生非“的骂名。尽管她谨言慎行到近乎苛刻的地步,从不和外人搭话,一出门还是会被指指点点。此后整整十年,黄寡妇再没踏出过家门之外的方寸之地,哪怕孟秋汛期时节,洪水淹到黄家门前,她都不肯离开黄家草屋,以至于差点淹死在滚滚波涛里。
李绮节可以预见,一旦李家嫡支真的和杨家开打,关于她、杨天保和孟春芳三人的各种八卦传闻,转眼间就会闹得满城风雨,就算杨天佑想弹压,也压不住!
进宝知道事情紧急,一路把牛车赶得飞快。呼呼的风声从李绮节耳边擦过,刮得她脸颊生疼——出门走得急,忘搽玉簪粉了。
到了杨家门口,李绮节跳下牛车,刚要踏上台阶,迎面却见一个头戴绢布巾、身穿鸭蛋青交领茧绸长衫的少年,正急急往外走。
正是昨日才见过的杨家九郎杨天佑。
看到一身少年公子装扮的李绮节,杨天佑愣了一下:“表妹?“
李绮节直接道:“李家人现在到哪里了?“
杨天佑眉头紧锁,“他们往祖宅去了。“
杨家的另一处祖宅在乡下。
李绮节道:“杨天保在不在家?“
杨天佑眸子中划过一丝诧异,“我父亲和五哥都去武昌府了。“
李绮节抬头看一眼天色,匆匆道:“让县衙的差役去武昌府送信,他们有马,比水路走得快,告诉杨天保,他必须赶在明天巳时前回瑶江县,否则他的功名别想要了。“
说完,扭头就走。
“三娘——“
杨天佑喊了一声,三步并作两步,跟在李绮节身后,顿了顿,右边脸颊的笑涡皱成一个苦恼的浅坑:“李家那边,可能是冲着我来的。“
李绮节陡然停住脚步,回头看杨天佑一眼,“你抢了李家什么?“
杨天佑以为李绮节会勃然大怒,看她竟然神色平静,不知她是真不生气,还是刻意压抑怒意,心里一时七上八下的:“城外滩涂那边的水田都是朱家的祖产,因为年年被洪水淹没,难有出息,上个月,朱家被催债的找上门,索性把那块田地拿出来抵债,债主转头把田地卖给附近几户人家,折换成现钞。我买到了二十亩,李家不服气,认为我借着官府的势力恶意压价。“
李绮节长眉微挑,恶意压价,确实像杨天佑这厮干得出来的事儿。
杨天佑看到李绮节眸中的怀疑之色,顿时恼羞成怒,涨红着脸道:“我是清白的!我杨九做买卖堂堂正正,从来不会用那些下作手段!“
他薄怒时双眉紧皱,脸上并没有一丝凶相,眼眉极冷,倒是比平时笑嘻嘻的模样更显俊朗。
李绮节脸上不动声色,淡笑道:“但愿吧。“
杨家深处幽巷之中,门前并无多少行人来往,李绮节又是一副男儿打扮,不必顾忌,杨天佑不由盯着她微微弯起的眉眼看了许久。
良久,他慢慢移开眼神,忽然轻笑了一声,眼里闪烁着一抹晦暗不明的幽光,“让表妹见笑了,我不该在你面前扯谎。“
和杨天佑接触越多,李绮节愈发看不出他到底是什么性格,有时候他有些流里流气,有时候他也直接坦然,偶尔又正经温文,说话时他是一个样子,不说话时,又像是换了一个人,神色间时不时流露出几丝超乎他年龄的苍凉和落寞。
她一时有些摸不准杨天佑话里的意思,在滩涂田地的买卖中,他到底动了手脚,还是没动手脚?
当下懒得细想,跃上牛车,轻声道:“买卖上的事,哪里是一两句说得清的。先解决我那帮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叔叔堂哥们再说吧。“
说完话,不再去看杨天佑探询的目光,扭头吩咐进宝即刻出城。
牛车很快转过拐角,不见踪影,只能听到车轮轧过青石板街道的辘辘声响。
小厮阿满走到杨天佑身旁,小心翼翼道:“少爷,我问过丫头们了,是太太把您买地的消息传出去的。“
杨天佑冷笑一声,笑容凛冽,颊边的笑涡愈发深刻:“当初知道李家那一支是她们家认的亲戚,我特意连夜坐船赶回县里找父亲商量对策,就是怕买地的时候和他们李家起龌龊,没想到还是做了无用功。“
不仅没能躲过争端,还让金氏抓住机会,把事情闹大了。
阿满看杨天佑脸色难看,有些不忍,难得贴心道:“少爷,我看三小姐还是信您的。“
杨天佑不由苦笑:信不信?又有什么所谓?成王败寇,愿赌服输。做买卖的,没有人能真的清白如水。
他担心的是,李绮节根本不在乎。
虽然他已经认定了李绮节,但假若这个软硬不吃的小表妹始终不肯点头,饶是刚硬麻木如他,心里还是会觉得一抽一抽的疼。
另一头的李绮节,根本没把杨天佑那二十亩地的事放在心上,李家嫡支自诩世家大族,怎么可能因为区区二十里地就贸然朝杨家发难,不管是杨天保和她的亲事,还是杨天佑和他们争地一事,都是借口,他们真正的目标,很有可能是杨县令。
她恍惚记得当朝的成祖差不多大限将至了,到那时,会有几个藩王蠢蠢欲动,不知道属于穷乡僻壤的瑶江县,会不会受到波及,李家嫡支,又是不是怀有其他更深层的目的。
一时心绪翻腾,不知不觉间,牛车渐渐驶出城门口。
忽然听得南边石桥上一人连声喊进宝的名字,“等等我!“

☆、第42章

进宝将牛车赶到石桥下, 李子恒一掀袍角, 跳到牛车上:“刚才去哪儿了?我在墙根底下等了半个时辰。“
“我去了一趟杨家。“李绮节道, “阿爷呢?“
“去杨家做什么?“
李子恒接过进宝手里的鞭子,见李绮节没答话,便没多问, 指一指渡口的方向,“阿爷回村去找大伯想办法了。“
“大哥预备怎么办?“
李子恒一鞭子甩在牛背上, 老牛哞哞两声,牛车再度晃动起来:“能怎么办?反正事情不能闹大了, 不然你以后还怎么说亲事?“
李绮节不由莞尔:“我还以为大哥会跟着嫡支那帮儿郎一起打上杨家门呢。“
李子恒翻了个白眼:“我又不是没脑子,其他的事情我拿不定主意, 这事我还是能分得清轻重的,嫡支休想借你的名头闹事!“
兄妹俩在渡口前雇了条小船,坐船回了李家村,李大伯和周氏已经听李乙说了来龙去脉,正在家急得团团转。
周氏一见李绮节, 眼圈便红了:“要不,再让三娘到我娘家去避避风头?“
李大伯叹口气:“两族相斗, 三娘就算躲到天边去,也躲不开,除非咱们家搬得远远的,以后再不回瑶江县。“
乡人安土重迁,动乱打仗的时候都不愿背井离乡,李乙不可能因为害怕李绮节的名声受牵连, 就抛家舍业,搬迁到别处去。
周氏一跺脚,恨恨道:“怎么就摊上这群亲戚了,求他们的时候,他们礼照样收,就是不肯张口,好容易风声平息了,又跳出来添乱!“
李大伯捋着花白胡须,愁眉不展。
一直沉默不语的李乙忽然站起身:“实在没办法,我带着三娘去武昌府,在那边赁间屋子,住上两三年,等风头过去了,再带她回来。“
周氏看向李大伯:“这……这合适吗?“
武昌府和瑶江县倒是离得不算太远,坐船的话,一来一回只需一天的工夫。可李绮节正是十一二岁说亲事的年纪,再过两三年,等她从武昌府回来,县里正当年纪的好儿郎早被挑光了。在武昌府那边替她寻亲事呢,又人生地不熟的,不知道人家的深浅底细,而且李家人口少,断不会把女儿家外嫁。
远嫁的小娘子,碍于规矩,常有几十年不回娘家的,出嫁就等于生离。李绮节虽然不是周氏亲生的,但在周氏眼里,侄女儿就和自己的女儿一样,她舍不得让李绮节吃那份骨肉分离的苦头。
“何必如此。“李绮节解开头上戴的网巾,端起一杯没人动过的泡橘茶,喝了两口,笑盈盈道:“族叔他们借着我的名头去杨家闹事,无非是为了一个利字,咱们只要找准他们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不愁没法应付。“
李乙眉头紧皱:“三娘,莫要胡闹,宗族的事,哪是你一个小娘子能管的?都怪我素日纵着你,把你惯得无法无天的。“
李绮节不吭声。
见李乙斥责李绮节,李大伯顿时不高兴了,嘟囔道:“二弟这话就说岔了,宗族打着三娘的名头在外边要打要杀的,三娘难道就得老老实实坐在闺房里任他们胡作非为?泥人还有三分土性呢!你这个当爹的,不晓得护着自己的闺女,还怪起三娘来了?“
李乙苦笑道:“大哥,今时不同往日,三娘都快十二岁了,哪能和七八岁时那样到处抛头露面,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宗族的事,她一个小孩子,什么都不懂……“
李大伯一口打断李乙,冷笑道:“什么宗族不宗族的,原本就是没有血缘的远族。不过是咱们兄弟俩形单影只,没有族人依靠,想攀个远亲,才厚着脸皮认了他们家。这些年,咱们岁岁送礼,月月有供奉,把嫡支那边当成真祖宗一样孝敬,他们给咱们回过什么?每次你我兄弟上门,都把我们当成奴才一样糊弄,随随便便打发几个管家出面接待我们不说,时至今日,我们连正院都没进去过!人家是望族,看不上咱们兄弟俩这破落户,也算是情有可原。是咱们家配不上他们的门第,活该被人看不起,可他们收了咱们家的礼,拿了咱们家的好处,还来败坏咱们的闺女的名声,我李甲绝不答应!“
李子恒立即附和道:“没错,大不了从今以后咱们不和他们家来往了!“
李乙不住叹气:“好好的,怎么就要和宗族断绝关系……“
李绮节趁机道:“阿爷,你若是还不想和嫡支闹掰,不如听听我的主意,我保管把事情办得妥妥当当的,既不用和嫡支那边撕破脸皮,也不会让杨家难堪。“
杨家和他们家的关系,比那个莫名其妙的李家嫡支亲近多了,即使出了杨天保的事,杨、李两家依然打断骨头连着筋,祖祖辈辈联姻,关系错综复杂,不是说疏远就能疏远的。
在李绮节看来,嫡支那边不容易对付,杨家同样不能得罪,他们家想在瑶江县住下去,就得和杨家保持不远不近的亲族关系。
李子恒一撸袖子,露出矫健的双臂,瓮声瓮气道:“阿爷,先听听三娘的法子吧,反正坐着干等也不是事儿。“
李大伯亦道:“没错,二弟,要么你现在去和嫡支划清界限,从此不相往来,要么你就听三娘的!“
李乙看看一脸笃定的大哥李大伯,再看看跃跃欲试的儿子,最后看向李绮节:“三娘,你真想好了?“
李绮节点点头,淡笑道:“阿爷不必担心,实在不行,咱们搬到武昌府去好了,那边比县里繁华热闹得多,说不定咱们还能在码头买几间铺子做生意呢!“
李乙无奈地叹口气:“好,不过你得先答应阿爷一件事。“
“什么事?阿爷只管说。“
“如果杨、李两家还是闹起来了,不管咱们搬不搬家,从此以后,你不许再随意踏出家门一步。“
李乙的话一字一句,说得郑重认真,显然是他在心里想过无数次的。
李绮节愣了片刻,直直盯着李乙的眼睛。
李乙的眼神有些躲闪,别开脸,颤声道:“你想清楚了,再回答阿爷。“
李绮节心里一沉: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
她早就明白,因为她幼年丧母,家中没有主妇教导,所以才能无忧无虑,到处闲逛。李乙不忍过多苛责她,也由着她去。但随着她一日一日长大,李乙终将不能容忍她的散漫自由,他希望她能够遵守三从四德,做一个文静乖巧的小娘子。
李绮节并没觉得有多失望,早在几年前,她就知道自己终将会面临这一天,他们所受的教育不同,总会出现分歧和矛盾,这不奇怪,也不突然。
因为她自己才是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异类。
她躬身向李乙行了个全礼,肃容道:“阿爷,女儿答应你,如果事情不能妥善解决,我会老老实实待在家中,再不会随意在外边行走。“
李大伯、周氏和李子恒几人互望一眼,面面相觑。
待李乙出门,李子恒扯住李绮节的衣袖:“三娘,阿爷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他是不是生你气了?“
李绮节淡淡道:“没什么,阿爷只是怕我出事罢了。“
“喔。“李子恒摸摸后脑勺,“下一步咱们该怎么办?“
“咱们先回城。“
“噢。“李子恒点点头,又啊了一声,“回城,可咱们才出城啊?“
李绮节不说话,兄妹俩一前一后出了李家门,进宝已经把老牛牵到江边饮饱水,正在门前套车。
一个头戴生纱儒巾、身穿松花色大襟长袖纻纱直裰的少年,在一旁帮他打下手,防止老牛撅蹄子。
李子恒忙道:“孟表弟,哪能让你做这样的活计!“
不由分说,上前把孟云晖轻轻推到一边,代替他喂老牛吃草料。
孟云晖拍拍手,笑道:“无妨,我在家常下地劳作,插秧、锄草、放牛,我都会。“
几日不见,孟云晖换了一番装束,穿一身纻纱直裰,提前戴起头巾,看起来比从前更显相貌堂堂。别说李子恒,就是李绮节,看他穿着这么体面的衣裳去伺弄老牛,都有些替他心疼——不是心疼孟云晖,是心疼他身上的衣裳。
一个梳小髻的小童跑到孟云晖身边,抽出一张帕子,拍拍他衣襟下摆上沾上的尘土,“少爷,东西都收拾好了。“
孟云晖点点头。
李绮节道:“孟四哥要进城去?“
孟云晖还未答话,李子恒道:“正好我们也回城,孟表弟和我们一道走吧。“
孟云晖飞快地瞥了李绮节一眼,见她没反对,笑道:“恭敬不如从命,正想请大表哥顺路捎带我一程。“
他略顿了顿,“我爹……要去访友,下午回县城。“
他现在说的爹,应该不是他的生父孟五叔,而是孟举人。
李绮节走到李子恒身边,压低声音道:“没序过齿,大哥怎么晓得孟四哥年纪比你小?“
李子恒把袍角塞在腰间,道:“我是元月梅花开的时候生的,他是春社日水芹菜冒尖的时候生的,自然是我年长。“
一行人收拾妥当,回到瑶江县。
牛车驶入葫芦巷时,杨家小厮阿满立即迎上前,似是想对李绮节说什么,看到同车的孟云晖,脸色一变,抽身又往回跑了。
孟云晖低声问李子恒:“刚刚那个是杨家九郎的伴当?“
李子恒点点头:“孟表弟认得杨九?“
孟云晖眉头轻皱,随口道:“听说过。“
到了孟家门口,孟云晖和小厮下车,小厮前去叩门,里面半天没人应声。
李绮节进门前,见孟云晖和小厮还站在孟家门外傻等,犹豫了半刻,向李子恒道:“孟婶婶可能出门去了,请孟四哥到咱们家坐坐吧。“
孟娘子当然没有出门,李绮节出门前还听到她在院子里骂丫头。孟云晖独自回家,孟娘子心中有气,多半躲在家中,不让丫头为他开门。
只能等孟举人回家,孟云晖才能进门。
李子恒把孟云晖主仆请到李家堂屋稍作,宝珠煮了鸡蛋茶给几人果腹。
不多时,门外几声叩响,门房打开门,认出来人,招呼道:“表少爷来了。“
杨天佑神色匆匆,他原本在为李家的事奔忙,听阿满说孟云晖回城,怕他说自己的坏话,这才撂下手上的差事,即刻赶来李家。
听到堂屋里的说话声,他面色微冷:“孟四在里头?“
门房道:“间壁没人在家,大少爷请孟四少爷过来说说话。“
杨天佑冷笑一声,都火烧眉毛了,还有工夫和孟四谈笑风生?他就奇怪李家的院子里怎么会晾着一件秀才的衣裳,果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让孟四赶在前头了!
作者有话要说:下一章是防盗章,大家别买啊,明天20点前会准时替换的。

☆、第43章

杨天佑进了李家堂屋,一眼先溜到孟云晖身上,见他穿着比往日不同,心里更是警钟长鸣。
另一头,孟云晖正和李子恒说话,余光瞥见杨天佑进门,笑容渐渐凝结在眼角眉梢。
二人对视一眼,又心照不宣地各自移开眼神。
杨天佑径直走向李绮节:“我已经派人去武昌府了。“
李绮节站起身:“有一事想请九表哥帮忙。“
说着话,朝孟云晖示意,带着杨天佑走出堂屋。
杨天佑回头看一眼孟云晖,狭长双眸中尽是提防之意。
孟云晖直视着他略带警告意味的眼神,嘴角含着一抹挑衅的笑容。
李绮节把李子恒带到院中,桂树下已经支起桌椅板凳,桌上备有笔墨纸张。
宝珠斟了两杯滚白水送到院子里,吃过茶,李绮节问道:“滩涂那边的二十亩地,表哥预备拿来种什么?“
杨天佑道:“朱家的债主急着脱手,价格低廉,我买来也是准备再转手的,没打算自己种粮食。“
李绮节点点头,这和她打听来的消息差不多,杨天佑名下几乎没有任何田产房屋,他是杨家庶子,无权继承家产,这几年基本靠变卖各种产业,赚取其中的差价来盈利。
“如果我要从表哥把那二十亩地买来,表哥出价多少?“
杨天佑一怔,“你要把地买回去?“
李绮节翻开桌上一本账册,翻到最新的一页,写下日期数目,头也不抬道:“放心,不会让表哥吃亏,在商言商,表哥原定的价钱是多少,就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