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七日,唐昭宣帝降御札禅位于梁王,令百官奉传国宝入大梁,拜见朱全忠。
四月初四,梁王朱全忠始登宝殿,称孤道寡,接受百官朝贺。四月十六日改名为朱晃。十八日,朱全忠身着御袍,正式即皇帝位。十九日,祭告天地。二十二日,宣布大赦,改元,国号为大梁,奉唐昭宣帝为济阴王,将济阴王迁往曹州,令军队把守,软禁起来。开平二年(908年)春,派人将济阴王毒死,追谥封号为唐哀皇帝。朱全忠即后梁太祖,唐代三百年的统治至此才算正式结束,从此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
第三章 五代嬗递,狼行天下
大唐以后,五代嬗递。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称为五代。从907年朱温废唐建立后梁开始,五个朝代依次更替。朱温篡唐昭宣帝,建立后梁。后唐庄宗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后唐被后晋石敬瑭所灭。后来契丹军队南下,消灭后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国号后汉。而后汉又被后周太祖郭威所篡。
后梁朱温,一代残暴帝王
朱温,唐朝宋州砀山人,父亲朱诚是乡村的私塾教师。朱温在家中排行第三,长兄为全昱,次兄为朱存。朱诚早死,年幼的朱温便跟随母亲到地主家为佣,备受欺凌,在低人一等的环境中,朱温没有形成软弱的性格,反而变得狡猾奸诈。朱温成年后,游手好闲,成为乡里流痞,其为人狡诈残忍,野心勃勃。再加上他和次兄朱存都蛮勇凶悍,时常在乡里惹是生非,不肯勤于正事,所以乡亲们很讨厌他们,朱温也没少受主人的责打。但是主人刘崇的母亲却是个虔诚的信佛人,经常护着朱温,并经常说:“朱三不是一般人,应该好好对待。”慈悲为怀的老太太对待众人讨厌的他也是一视同仁。
黄巢聚众起义,朱温断定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来了,便主动参加了起义部队,随农民军转战南北,因作战有功,逐渐被提升为大将。黄巢进驻长安后,令朱温为同州防御使,率军守卫长安东面的安全,同时进取河中。朱温按黄巢的命令几次进军河中都被唐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所败,朱温惧怕黄巢的处罚,便在农民军与唐军即将决战的关键时刻,率部投降了唐政府,迫使黄巢撤出长安,成为导致起义最终失败的罪魁祸首。
朱温叛降后,被唐政府封为左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僖宗赐名全忠,后又被授予宣武节度使之职,参加镇压黄巢起义。在这期间,朱温也同其他军阀一样,利用机会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先后吞并了秦宗权的领地及徐州,又夺取朱碹兄弟的兖、郓二州,成为东方势力最大的军阀。他与关中军阀李茂贞、沙陀人李克用鼎足三立,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从此兵连祸结,国无宁日。唐昭宗天复年间,宦官中尉韩全诲与李茂贞相勾结,劫持昭宗至凤翔,宰相崔胤一向以朱温做靠山,便悄悄致书朱温,让他出兵从李茂贞手中抢回昭宗,朱温便率军西进,以七万大军围凤翔,李茂贞屡战屡败,最后弹尽粮绝无计可施,只好交出傀儡皇帝,朱温兵挟持昭宗返回长安。这次较量中,李茂贞一败涂地,关中之地尽入朱温之手,山南之地又被另一军阀王建乘机夺去,李茂贞从此失势。
天复三年(903年)春,昭宗返回长安。朱温和崔胤立即以皇帝诏书的名义,将朝中宦官一律诛杀,又诏令诸镇将各镇监军宦官全部杀掉,这样朝廷内外宦官基本被杀光,唐代中期以后愈演愈烈的宦官专权局面至此方告结束。
二月,昭宗赐朱温“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称号,晋爵为梁王,其部下僚佐都各有封号。崔胤官复原职,为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兼领三司。朱温权力愈来愈大,最终发起政变。
光化三年(900年)昭宗被谋弑,立辉王李祚为皇太子,监理国政,又矫皇后令,命太子即皇帝位,是为昭宣帝。当时,宫中充满恐怖,人人自危,对昭宗之死竟无人敢哭出声来。
昭宣帝天佑二年(905年)春,朱温派蒋玄晖请昭宗九个儿子德王、棣王、虔王等至九曲池赴宴,乘他们酒酣之时全部缢杀,投尸池中。
三月二十七日,唐昭宣帝降御札禅位于梁王,令百官奉传国宝入大梁,拜见朱温。四月初四,梁王朱温始登宝殿,称孤道寡,接受百官朝贺。十九日,祭告天地。二十二日,宣布大赦,改元,国号为大梁,奉唐昭宣帝为济阴王,将济阴王迁往曹州,令军队把守,软禁起来。开平二年(908年)春,派人将济阴王毒死,追谥封号为唐哀皇帝。由此掀开了五代十国的篇章。
朱温虽然灭唐称帝,但地盘并没有扩大。而昔日的对手却纷纷以讨贼兴复唐朝为口号,联合起来对后梁进行讨伐。晋王李克用是讨伐后梁的核心力量,岐王李茂贞也打着反梁复唐的旗帜,号召天下讨伐朱温。蜀王王建干脆在成都公开自立为帝。一时天下大乱,纷纷列土为王,以致形成所谓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
朱温性情暴躁残忍,晚年由于战事不利,猜忌之心日重,除了肆无忌惮地杀戮外,便是纵欲宣淫。除了在宫中宣淫外,他还对大臣的女眷肆行不轨。河南尹、魏王张全义,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在恢复中原地区的社会生产方面贡献颇大,朱温连年征伐,所需军需物资全赖张全义支持,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朱温对其家属女眷也不放过。他巡幸洛阳时,住在张全义家中,将其女儿、媳妇一一奸淫。张全义诸子气愤难忍,打算杀死朱温,被张全义苦苦劝阻。尤为荒淫的是,朱温对自己的儿媳也不放过,无论是养子或是亲子之媳,逐一召见侍寝,公然宣淫,行同禽兽。而他的那些儿子为了争宠,甘愿献出自己妻子,毫无羞耻之心。他们利用自己妻子入宫侍寝的机会,打听消息,窃取机密,争夺储位。养子朱友文之妻,貌美灵巧,深得朱温宠爱,由于这个原因,朱温对朱友文也非常宠爱,竟然超过了自己的亲子。
朱温的霸业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得益于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军师敬翔,另一个就是他的妻子张惠。虽然史书上对张惠的记载并不多,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张惠对朱温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张惠和朱温是同乡,都是砀山人,张惠家住在渠亭里。她家在当地是有名的富裕之户,父亲还做过宋州的刺史。张惠生于富裕之家,既有教养,又懂得军事与政治谋略,可见从小父亲对她的言传身教也是很多的。
张惠既有温柔的一面,又有英武的一面,体贴照顾朱温的同时常有让朱温钦佩的计谋。在这位刚柔相济、贤惠机智的妻子面前,朱温的狡诈反而显得粗浅,暴躁的朱温也收敛了许多。张惠不但内事做主,外事包括作战也常让朱温心服口服。朱温凡遇大事不能决断时就向妻子询问,而张惠所分析预料的又常常切中要害,让他茅塞顿开。因此,对张惠愈加敬畏钦佩。有时候朱温已率兵出征,中途却被张惠派的使者赶上,说是奉张夫人之命,战局不利,请他速领兵回营,朱温就立即乖乖地下令收兵返回。
朱温本性狡诈多疑,加上战争环境恶劣,诸侯之间你死我活的争夺,更使朱温妄加猜疑部下,而且动不动就处死将士。这必然影响到内部的团结和战斗力,张惠对此也很明了,就尽最大努力来约束朱温的行为,使朱温集团内部尽可能少地内耗,一致对外。朱温生来十分好色,由于有张惠在身旁监督,朱温只好把好色之心强压在心底。但是,张惠死后,朱温便放纵声色,放浪形骸。
张惠曾为朱温生有一子,取名朱友贞,被册封为均王。朱温除了有几个儿子外,还有一养子,名叫朱友文。朱友文本姓康,名勤。由于幼美风姿,好学上进,谈吐得体,所以朱温认为养子,封为博王。这样,朱温的亲子郢王朱友圭和养子朱友文之间为了争夺继承皇位便大打出手,无所不用其极。而他们的妻子为了争夺未来的皇后之位竟然向公公卖弄风情,出售姿色。朱温不仅来者不拒,反而将儿媳妇轮流召入宫中侍寝。更让人吃惊的是,他的儿子们对父亲的乱伦不但不愤恨,反而恬不知耻地利用妻子在父亲床前争宠,讨好朱温,以求将来继承皇位。父子间如此默契的性丑闻,在历史上恐怕是空前绝后了。
后来,朱温卧病在床,病情不断加重之时,皇位的天平终于倾斜在其养子的头上。一天朱温让王氏通知朱友文前来晋见,以便委托后事。朱友圭的妻子张氏知道后,赶紧密告友圭:“朱温已将传国宝交给王氏去找友文,我们就快完了。”催他先采取行动。朱友圭得到消息后,立刻利用他掌握的宫廷卫队及其他亲信所率的部队发动了政变,连夜杀入宫中。朱友圭的随从冯廷谔一刀刺入朱温腹中,刀尖透出背部。朱温的荒淫败行,终有惨死这一下场,也算是“死得其所”。这一年是乾化二年(912年)6月,朱温终年61岁。朱友圭见他已死,用破毡裹住他的尸首,埋在了后梁皇宫的地下。一不做二不休之下,朱友圭还杀了朱友文及其美妻。
儿子杀老子后,老朱家又上演了弟弟杀哥哥的悲剧。朱友圭杀父继位后,众兄弟都不服,特别是朱温和张惠所生的儿子均王朱友贞,身为嫡子,更是打起了“除凶逆,复大仇”的旗号,联合魏博节度使杨师厚兴师问罪。在杨师厚的帮助下,朱友贞得到宫中禁军的配合,最后杀死朱友圭,夺取了皇位。在五代时期,他是通过兵变夺取皇位的第一人,为以后的兵变提供了效仿的先例。
李唐中兴,李存勖建后唐
李存勖,小名亚子、亚次,艺名李天下,西突厥别部沙陀部人。祖父朱邪赤心,以破庞勋功,被唐懿宗赐名为李国昌。父亲李克用,以破黄巢功,被封晋王,占有以太原为中心的河东地区。出生于军人世家、唐末来到人间的李存勖自幼就跟着父亲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李克用破灭邢州割据者孟方立,凯旋回至上党(今山西长治),于三垂岗饮酒作乐,伶人旁奏《百年歌》,奏到衰老之段,声音悲凉,满座凄凉。他突然持须慷慨大笑,指着身边年仅五岁的李存勖说:“我老了,此是奇儿,二十年后,将代我战于此地!”
朱温当上皇帝以后,改名朱晃,史称梁太祖。这一时期局势变化很快,朱温的头号敌人李克用在开平二年(908年)因病死亡,其子李存勖继晋王位。李存勖继位之时,潞州已经被梁军围攻了一年有余,形势非常危急。李存勖利用梁军以为他正忙于丧事,戒备松懈之机,亲率大军,直扑潞州,打破了梁军围攻潞州而修筑的夹寨,斩梁军统帅符道昭,梁军大败,死亡万余人,委弃的资粮、军械,堆积如山。此战对梁晋两方关系都很大,如梁军获胜,等于打开了河东的门户,可以直攻晋的首府太原;如晋军获胜,不仅可以巩固河东的南境,而且向南可以威胁梁的统治中心——河南地区。朱温听到夹寨被攻破的消息后,大惊失色,感叹地说:“生子当如李亚子,我子豚犬耳!”亚子是李存勖的小字。
然后李存勖着手整顿松弛的军纪,发展农业生产,减轻赋税,优抚孤寡,稳定内部秩序,选用人才,整军备战,使河东境内面貌焕然一新。
这一时期后梁内部却接连发生变乱,义武节度使王处直、成德节度使王镕,因朱温处心积虑地削除异己而举兵反梁,并且投靠李存勖,推其为盟主,共同反梁。朱温听信谗言,杀死佑国节度使王重师,并诛灭全族,大将刘知俊疑惧,遂在同州举兵造反,与李茂贞联合,共同讨朱。朱温还妒贤嫉能,借口马瘦斩杀了屡立战功的骁将邓季筠;又以违抗军令罪,处死了大将李重允、李谠;宿将氏叔琮、养子朱友恭,因参与杀害唐昭宗,朱温为推脱罪责,将他们处斩;朱珍是其麾下著名的战将,朱温寻故杀之,诸将苦苦求饶,被朱温赶出;李思安本为朱温爱将,因故被贬后,心怀不满,也被处死。后梁内部矛盾激化,极大地削弱了实力。
开平四年(910年)十一月,朱温派大将王景仁率大军攻伐成德王镕、义武王处直,晋王李存勖亲率大军增援。次年,两军在柏乡(今河北高邑县境内)相遇,后梁军队铠甲鲜明,缕金挂银,光彩耀日,晋军望见颇有惧意。晋大将周德威鼓励将士说:“梁军为汴州天武军,皆为市井之徒,衣甲虽鲜明,然战斗力极差,十不能挡汝一,希望大家努力作战,擒获一人,足可致富,此乃奇货,机不可失!”晋军斗志昂扬,士气大振。周德威先派小股部队袭扰梁军,待其疲惫困乏之时,全力出击,大败梁军,死尸蔽野,抛弃的军资器械不计其数。柏乡之战是梁晋争衡的转折点,此战之后,战略主动权转移到晋军一方。
乾化二年(912年),幽州刘守光(刘仁恭之子)进攻成德、义武,李存勖率大军赴援。刘守光担心不是敌手,遂向朱温求援,朱温为报柏乡之仇,亲率大军攻晋。行至下博,讹传晋大军涌至,梁军惊慌失措,急忙逃至枣强。晋将李存审仅率少量军队,突袭后梁大军,朱温夜间不辨虚实,烧营而遁。情急之中,梁军迷失方向,错走了一百五十多里。河北之民对梁军的残暴非常愤恨,纷纷拿起农具袭击梁军。朱温连吃败仗,羞愤交加,狼狈逃回汴梁,患病卧床不起。
乾化二年,朱温败回汴梁,又转至洛阳,由于病势垂危,遂打算将朱友文从汴梁召来,嘱咐后事。郢王朱友圭虽是朱温的亲子,但由于其母只是一个营妓(即军妓),故不为朱温所喜。然而朱友圭却是一个野心很大的人,不甘心目前的地位,也参与到争夺储位的斗争中来。这时他的妻子张氏正在朱温身边陪侍,探知这个消息,并且得知朱温要将朱友圭贬为莱州刺史,马上密告给朱友圭。朱友圭惊恐不安,顿起杀机,于是他买通禁军将校,引兵入宫,将朱温杀死,称帝于洛阳。为了斩草除根,他派人赶到汴梁,杀死了朱友文。
朱友圭弑父篡位,引起了朱温诸子的气愤与不满,他们想方设法,要取而代之。对于朱友圭的这种状况,明眼人都很清楚,知其必败无疑。宰相敬翔称病不出,朱温的养子朱友谦传檄诸道,问罪朱友圭,并以河中镇归降了晋王李存勖。后梁宿将杨师厚,素为朱温所猜忌,这时也乘机占据魏博。朱友圭不敢得罪,只好承认既成事实,任命其为节度使。对于这样一个人物,朱友圭当然不愿轻易接受其摆布,他令杨师厚入朝商议军情,想借机铲除,以绝后患。杨师厚率精兵万人入洛,朱友圭见状,哪里还敢动手,只得厚赐遣送归镇。在这场斗争中,朱友圭非但没有得利,反倒示弱于人;杨师厚更加骄横,对于朱氏诸子视若草芥。
朱温的第四子朱友贞,也想夺取皇位,只是苦于没有实力。朱友圭命他杀害朱友文,他也不敢违抗,只得奉命办事。因此,朱友圭即位后,任命他为东京留守、行开封府尹、检校司徒。这时后梁的另一大臣赵岩有事来到汴梁,朱友贞设宴款待,席间言及皇位之事。朱友贞遂乘机向他请教,如何可以取而代之?赵岩说:“此事易如反掌,成败全在杨令公(指杨师厚)一人,只要得其一言,禁军立即奉命而行。”杨师厚位高权重,禁军将士多为其部下,又占据魏博重镇,精兵猛将多在其掌握之中,所以赵岩才劝朱友贞结好于杨师厚。赵岩当时也在禁军中任职,返回洛阳后,便把与朱友贞商议的内容告诉了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袁象先,得到了袁的支持。朱友贞又派心腹马慎交前往魏州见杨师厚,答应事成之后,赐给劳军五十万贯钱,并许愿杨师厚可以再兼领一个藩镇。杨师厚犹豫不决,对其部下说:“我与友圭君臣之分已定,今无故改图,别人又会怎么议论我?”马慎交劝喻说:“友圭以子弑父,天下人皆知,友贞是太祖至亲之子,仗义讨贼,名正言顺。如果一旦事成,令公又如何相处?”杨师厚醒悟,决意支持朱友贞。于是他派人入洛阳,密与赵岩、袁象先等商议举事计划。
得到杨师厚的支持后,朱友贞便放心大胆地行动起来。在此之前,龙骧军的一个军官在怀州反叛,搜捕其同党的行动四处进行,朱友贞派人潜入其军中,散布谣言说:“友圭因为龙骧军曾经发生过叛乱,此次把你们召到洛阳,将要全部坑杀。”当时左右龙骧军驻扎在汴梁,朱友贞伪造友圭诏书,调其入洛阳,然后借机煽动龙骧军起事。龙骧军将校闻知这个消息,非常惊恐,纷纷到朱友贞处,向他请教逃生之路。朱友贞乘机煽动他们起兵诛杀友圭,诸将校也表示愿意拥戴友贞。朱友贞掌握了龙骧军的兵权后,马上派人密告赵岩、袁象先,于是赵、袁等人率禁军突入宫中,杀死了朱友圭,然后拥立朱友贞在汴梁即皇帝位。
朱友贞即位后,史称梁末帝。由于他是依靠禁军将校的拥戴当上皇帝的,所以即位之后,大肆赏赐,花费了巨额钱财。加上连年征战,军费开支浩大,使后梁财政日趋紧张。为了满足需要,梁末帝任用贪吏,搜刮民财,致使社会矛盾骤然激化。
杨师厚倚仗其拥立之功,更加骄矜不法,目无君主。梁末帝惧怕其势大,朝中事务无论巨细,皆先咨询后而施行,杨师厚俨然成了后梁的太上皇。好在杨师厚毕竟年高,不久就病死了。梁末帝得知消息后,如释重负,在宫中设宴庆贺。
但是杨师厚所在的魏博镇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威胁,魏博兵多将广,勇悍善战,地理位置又靠近汴梁,如果这一威胁不解除,梁末帝仍然难以安生。于是其亲信赵岩献计,不如趁其军中无主,将魏博一分为二,可以达到削弱其强势地位的目的。梁末帝听从其计,下诏将魏博分为天雄、昭德两镇,其府库将士对半而分。又恐魏博将士不服,遂派大将刘彻率大军六万渡过黄河,逼近魏州,准备弹压。
魏博将士不愿背井离乡,聚众哗变,他们纵火大掠,劫持了新任节度使贺德伦,请降于晋。李存勖喜出望外,亲率军队到魏州,接收了军政大权。这一变化对晋来说,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仅一举占据了魏博这一军事重镇,直接威胁到后梁的统治中心汴梁,而且获得了魏博的久战之精兵,使其军事实力大大地增强了,尤其魏博银枪效节军的收编,意义更大,这支军队战斗力勇悍异常,李存勖收其为亲军,后来在灭亡后梁的战争中出力甚大。
梁末帝当然不甘心魏博就此失去,催促刘彻迅速进军,收复魏博。刘彻是后梁诸将中非常杰出的将领,多谋善断,用兵诡诈。他自知晋军兵力强大,不能正面硬拼,于是派军队间道袭击太原,妄图调动晋军主力回救,然后再攻取魏博。李存勖洞察其谋,结果没有得逞,只好退屯莘县,闭营不出。梁末帝连诏催其出战,刘彻因军粮不足,请求每人发给十斛粮,才可进行反攻。梁末帝大怒,下诏严责,又派人督战。刘彻无奈,只好勉强进兵,结果大败而回。从此,刘彻坚壁不战,以避晋军锋芒。贞明二年(916年),李存勖为了引诱梁军出战,留大将李存进驻守原处,扬言自己返回太原。梁末帝闻言,又一次催促刘彻进兵魏州,并且说:“社稷存亡,全系此战,望将军勉之!”刘彻只好再次进兵,在故元城(今河北大名东)西与晋军遭遇,梁军大败,仅步兵被歼的就达七万之众。这时派去袭击太原的梁军在城内守军与城外援军的夹击下,也大败溃退。晋军还乘胜进击,连下邢、洺等州,从而使河北之地尽数归于晋,与后梁形成夹河(黄河)对峙的局面。争夺魏博镇的这场战争,以晋军全胜后梁彻底失败而宣告结束,梁末帝得知战败的消息后,哀叹说:“吾大势去矣!”
这一时期后梁皇室内部的矛盾也趋激化,朱氏诸子互相猜忌,时刻想发动宫廷政变,以夺取皇位。贞明元年,梁末帝的张贤妃死亡,临出葬的前一夜,末帝之弟康王朱友孜遣心腹之人潜入寝宫,谋刺末帝,事泄被杀。从此以后,末帝更加疏远宗室兄弟,宠信赵岩及德妃兄弟张汉鼎、张汉杰等人,他们均居近密之职。军国大事也多与他们商议,每次出兵也一定派这些人前往监军。而赵岩等人也倚仗权势,卖官鬻爵,离间将相,搞得朝中乌烟瘴气,人心涣散。老臣敬翔、李振等,虽居相位,所言多不见用。李振干脆称病不出,不问政事,以避赵、张祸害。自此,后梁政事更加混乱,直至灭亡。
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至龙德二年(922年)期间,晋与后梁展开了夹河大战,双方你来我往,死伤惨重。总的来看,晋军胜多败少,消灭了梁军不少有生力量,但自身消耗亦很巨大。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与契丹对晋军的牵制有极大的关系。好几次晋军都获得了很大的胜利,正要乘胜进兵之时,都因为契丹军队在北部边境的骚扰,而不得不分兵抵御,从而使后梁有了喘息之机,减轻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