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最浩大的古代艺术的修复工程。
当1994 年5 月8 日修复工程告竣,西斯廷教堂举行盛大弥撒做为庆典。
人们仰望修复后的弯顶壁画时都确信这色彩鲜丽、光芒四射的画面与当年米开
朗基罗完成它时全然一样!这人世间对神学最动人的解释,这彩色的天国故事,这
形象的精神圣殿,重新焕发出巨大的理性的感染力。特别是人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
看到了米开朗基罗出神入化的笔触,更为其冠绝古今的才华所倾倒。倘若不是这样
的修复,谁能相信他所描绘的亚当的那个著名的头颅,竟然如此轻描淡写,一挥而
就?而《未日审判》中基督那情绪沉郁的面颊,总共只用了三笔!
你会问,是谁复活了米开朗基罗?我想,只有用这一标准才能达到如此境界,
那就是:整旧如初。
整旧如新是消灭历史;整旧如旧是保存历史;而整旧如初是回到历史原貌。然
而这最艰难。一处古迹,历经千百年,谁知它最初的模样?这宛如从一张苍老的脸
去找回它失去的青春。但对于高科技时代已经不再是梦想了。
从最早的整旧如新,到后来的整旧如旧,直到当代的整旧如初,人类在如何对
待自己的文明创造上,也在一步步前进。而整旧如新是无视自己的历史文化,整旧
如旧是懂得珍惜自己的历史文化,整旧如初才表现出人类对自己文明创造的无比自
豪和崇仰。
人类的生活不仅是现实和未来,还有过去。一切属于历史的事物,都是人类的
成果、收获、见证和永恒的财富。历史是神圣的,因为人类能够创造未来,却无法
更改历史;历史又是活着的,因为它既影响未来,又充实和丰富着我们的现在。那
么,整旧如初作为一种崇高的追求,正是可以满足人们这种具有理想境界的文明自
享。
9.伪文化之害
伪文化非今日之所为。中国文化悠久,伪文化自然一样源远流长。不过古代的
伪文化仅限于仿效书画器物,多半还是出自对古人的崇仰。尊崇过分,则亦步亦趋,
以酷肖古人为至高无上,伪作因之生也。不过这对于文化却无大伤害,甚至偶尔还
会有点益处。比如东晋顾恺之的传世之作,大多是宋人摹本,倘无这些伪品,今日
如何知道晋代绘画“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样子?
今世的伪文化性质就变了。它并非仿古,而是仿造。仿造不必像仿古那样追求
古人的神髓,只要模样差不多,大批制造就行。
比如,洛阳的唐三彩到处不愁买不到,尤其从白马寺到洛阳的路上,触目皆是,
堆积如山,极是壮观。这并非旅游纪念品,而是照原样复制的廉价工艺品。细看之
下,形神俱丧,粗糙不堪。由于生产者争夺市场,盲目投产,供大于求,带来了一
片滞销景象。古文化在伪造中贬了值。
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上,情况就更可怜了。几乎所有的工艺品店都是这种中国
文化低档的仿制品。价格低贱,又毫无艺术可言。洋人们大多没来过中国,如果对
他们说,这是中国国宝的复制品,则必是把中华文化自我轻贱了。
仿古是尊崇古人,仿造是轻贱古人。
进而言,伪文化在当今中国,可谓铺天盖地,波澜壮阔。几乎每一种具有魅力
的文化,都必有浩浩荡荡却毫无魅力的伪文化;甚至每一部古典文学名著,都演化
出一座荒唐可笑的娱乐场,如“西游记宫”、“封神榜宫”、“水浒宫”等等。小
到各种工艺名品,大到亭台楼阁、城他要塞,直至开封的那条仿造古代的大街。
在街上踱步,两旁的房宇店铺,全都像影城那样散发着虚假的气息。没有特定
的年代特征,没有细节的讲究,没有历史知识性的精心设计,更谈不上历史感和历
史的美感。无疑,历史在这里不是被高度严格化,被追求,被敬重,而只是一种赚
钱的由头。
在这座历尽沧桑的十朝都会的中心,建造出如此一条布景似的街道,给人什么
感受?对于背靠着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的中国人来说,是一种自豪还是自悲?
从历史的演变看,中国文化早在汉唐时代,已臻博大精深。单是一个“精”字,
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高超与神圣。由是而下,代代承袭,直到清朝的前三代。但此
后却忽然疾转直下,走向粗鄙。不仅制作简陋,设计也缺乏想象与创意。有人以为,
这主要由于清代中期以后,外侮日亟,国力下降,民族的精神衰颓之故。我想,还
有一个原因,便是此时各地新兴的城市崛起,机器生产出现,市场经济勃兴,都促
使了工艺操作与制作程序的简便化,以求快捷地获利。文化便走向粗筒。粗简向前
一步就是粗鄙。
目前,中国市场经济再度蓬勃,文化是否又面临一次粗鄙化?
若说当今伪文化泛滥的缘故,一方面是普遍的文化素质低所致,而诱发这低素
质疯狂发作的却是直接的金钱效应。
伪造假烟假酒假药假名牌产品要受法律惩罚,为什么伪文化却通行无阻?这因
为人们并没有看到伪文化之害。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在被改造得浅显粗陋。
然而,这文化的粗鄙化带来的更深、更长远的危害,不仅仅在文化本身,还将
败坏我们的国民精神。即精神走向浅尝辄止、粗糙浮泛、不求精深和甘居落后。伪
文化将进一步致使民族低素质化。
文明追求精致,野蛮任其粗鄙。伪文化造成低素质,低素质制造伪文化,若要
打破这恶性循环的怪圈,应该从哪一环开始?
10.文化收藏
收藏终于成为中国人的一大嗜好。一方面表示手头宽裕起来,一方面征兆着传
统文化的回归。配合这收藏,便是古物市场的兴盛,大小城市都出现了这种自发性
的市场,买主早就从港客洋人转向大陆民众;再有就是拍卖市场的火爆,巨额巨价,
惊世骇俗,一时连各种传授古物常识的书籍和图典也成了畅销书,可谓声势赫赫!
中国过去的收藏。一是官方(封建时代的宫廷),二是富人,一般百姓哪肯沾此雅
好?当今这样广泛的收藏热,终究是大好事,至少可以影响得那些老婆婆们丢弃一
个罐子时,总会想一想是不是扔了一件宝物?这一来,文化便升了值。
在古物市场上,文物、古玩和古董是三个不同概念。日本人将古物统称“骨董”。
但在中国人心里却是不同层次。文物是指那种堪称某一时代典型、珍罕稀有的古物
;古玩不一定是某一时代的代表,却必须是艺术精美、制作精湛、材料贵重的古物
;而古董则泛指一切旧时器物。今日的古物市场上,大量存在的就是这类古董。
一般说来,过去宫廷与富人的收藏,主要是珍罕与贵重的古玩,很少注重材料
低廉的昔时器物。然而,正是这一般古董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文化的内容。曾经
那些衣食住行的各种器具,那种形制、那种图案、那种工艺,常常带着某一地域的
特异风习和特殊审美。它是一种过往生活的凭证,有着历史、地理、民俗、宗教、
人文等广泛又具体的文化内含。这就具备了很高的收藏价值。也就是文化收藏。
但是,过去的收藏,缺少文化眼光,多从古物的财富价值着眼,不注重文化价
值,收藏的范围便十分狭窄。总是金银珠宝,钟鼎彝器,官窑名瓷,牙玉雕刻,以
及名人字画。但仅仅这些收藏,不足以表现中华历史的丰厚、文化的辉烂和生活的
辽阔。这是我们收藏史的一个重大缺憾。说到底,还是个收藏观的问题;就是把古
物当做变相的黄金,当做保值乃至可望升值的财富。这观点还一直影响到当今的拍
卖场。一扇古朴而别致的门窗,一块年代久远的年画版子,一把昔时大锁或一个拉
洋片的匣子,决不会在拍卖场出现。
因为它们没有价格,没有财富价值。
由于这种观念的影响,大量的文化藏品一直被排斥在收藏之外。
收藏观是一种价值观。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财富价值观,提倡文化价值观,使
古物收藏在保存文化和体现文化方面发挥作用。近年来,由于在文化意识上的普遍
觉醒,人们开始把目光移到文化藏品上。由于文化收藏一直空白,便到处存在着丰
富的藏品资源等待开发。如今,已有一些民间的专门的文化性的收藏馆建立起来,
还有许多个人的文化收藏通过展览向世人展示。
文化收藏一如春草,萌发正劲,令人生喜。
然而,它又有难度。首先是它不像古玩字画那样,有市场价格,可以流通,还
有大家公认的客观的鉴别标准。文化藏品却买易卖难,全是个人所好,就得靠自己
去认识它的价值。古物的价值,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尤其文化价值,更要凭着收藏
者的眼光与品味,还要具备远比鉴赏古玩字画还生辟和广阔的学识。在别人眼里是
一件废物,在你眼中却是历史遗落的一个弥足珍贵的细节,看起来,这真有点像考
古发现。
收藏者的快乐,第一,就是发现,即不是去拣别人发现过的,而是凭着自己的
眼力与学识去发现;第二,便是享受,那便是从中重温历史,认识祖先,欣赏它内
在的文化的美与精神。这之中,还有一份责任,就是:
把前人的创造留给后人。
11.文化眼光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
何谓文化眼光?这要先弄清何谓文化?
正如前文所述,文化一词多义。大致为三:一是把它视为一种教育状况或知识
程度。比方说某某人“有文化或没文化”,“文化高或文化低”。
二是作为一种考古学用语。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
三是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主要指精神财富。
长久以来,对文化的普遍解释多是第一种。而一个阶段,还把文化单一地、生
硬地、干瘪地当做意识形态,那时的社会生活变得多么空虚与空洞!
这种解释,遗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
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无。可以说,文化一直在狭义中存
在,而对文化广义上的解释不过是近些年的事。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改变世人对文化
的偏狭的成见,区别以往的文化定义,便创造出一个词儿来,叫做“大文化”。
大文化像猢狲,从身上拔一把毫毛,吹一口气,变成千万种文化。从燕赵文化
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海洋文化,到城市
文化山水文化商业文化农业文化企业文化佛都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服饰
文化案头文化药文化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再到钱币文化武林文化兵刃文化京剧文
化风筝文化生肖文化祭祀文化电视文化咖啡文化牛仔文化年文化鞋文化性文化鬼文
化梦文化……于是,不断听到惊呼:“什么都成了文化,难道上厕所也是文化吗?”
差不多,这里又有一个“厕所文化”的概念出现。
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比
如对于酒,用先前那种非文化的眼光来看,不过是一种佐餐助兴的饮料而已,最多
能以酒浇愁,一醉方休;倘若换个文化眼光来看,则必然还要关注酒的历史、酒的
制造、酒的储藏、饮酒方式、售酒方式、酒器酒具、酒曲酒令、酒的诗与画,以及
酒和地域、民俗、气候的关系……那就会发现还有一个比酒的本身大得多的酒文化。
由于酒一直处在这历史的、民族的、地域的、人文的等等环境中,必然浸入这些因
素,成了一种文化载体,具有认识和享用这些文化的价值。那么,酒于我们,不只
是清香醉人的佳酿,还是醇厚醉心的文化汁液。所以,聪明的酒厂老板,都是一边
靠酒一边靠酒文化发财。如果进一步,我们用这样的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才会真
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然而,生活文化以两种状态存在着:
一是活着的状态,一是历史的状态。
活着的状态是一种生活,历史的状态才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文化。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
品上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与认识昔日生活
的形态与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便发生了质变,在“活着”的时候,它们是实
用性的生活物品与生活环境;进入“历史”之后,就变成纯精神的文化物品与人文
环境了。同一件事物,它们本身并没有变化,还是原来模佯,这变化究竟是怎样产
生的?其实它是人们的一种认识,也就是人们用文化的眼光看出来的。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需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
眼光,也就是眼力。
一般人没有这种眼光,所以,当这些环境与器物由“活着的状态”转变为“历
史的状态”时,常常被当做无用的东西丢弃了。昔时器物被当做破盆破罐,旧时房
舍一样被当做危房陋屋。看来这眼光中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面对这一切,
人们只是从现实的角度而不是从将来的角度来看的。
一个相反的例子,能够做最好的说明:
当柏林墙拆除时,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派人跑到德国,去争购那些涂满图画与
文字的墙体碎块。出价之高,惊骇一时。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觉悟到,这座被时代
淘汰的墙恰恰是一种过往不复的珍贵的历史象征。德国政府被惊动了,于是决定那
一段尚未拆除的柏林墙不拆了,保护起来,永世珍存。
这种眼光说明了什么?它说明——有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需站在未来才
能看到。文化,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现在。
那么,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现为一种文化素养,一种文化意识,更是一种文化远
见和历史远见。
12.翻开“国家的履历”
有句名言:“博物馆是一个国家的履历。”此言极是。大到国家,小到城市,
乃至村镇,其历史的足迹都清楚地留在博物馆里。此外,还有它们的命运、荣辱、
身份、年龄、性格和独有的财富。去一个国家或城市,哪怕住上一年,必未真正了
解到什么,可是走进那里的博物馆,却很快能获得一个鲜明又深刻的印象。博物馆
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的浓缩,精神形象的显影屏幕,过往的漫长历程依然可以鲜活感
受的时光隧道。未来的一半在历史里,博物馆给人的启示无边无际。所以,文明社
会的旅游者们,每到一处,往往先要参观当地的博物馆。
然而,翻开我们国家的履历看看——当代中国的博物馆正陷入尴尬。许多地方
博物馆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境地,不得不出租给商业部门以维护生计。
博物馆无钱收购理应收藏的文物,眼巴巴瞅着那些珍品被文物贩子转卖到洋人
港客的手中。一位博物馆工作人员说:“一天进来的参观者还没有尘土多。”博物
馆成了现代都市被遗忘的角落。
当我们在世界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内,看到教师领着孩子们参观,上课,那神情
有如身在圣殿,我们会怎么想?
倘若说,中国人的文化素质太低,参观博物馆这种事要等到“文化提高”之后
再说,那么为什么高雅的音乐会、纯艺术展览、严肃文学、古董收藏等等都为大批
的人所痴迷,偏偏博物馆无人理睬?对于爱逛博物馆的洋人们来说,也只有那些非
看不可的兵马俑、汉尸和编钟之类,好奇地去看上一眼。
一般的地方博物馆则很少涉足,即使参观,也反应平淡。
我们这一东方古国的博物馆,因何对内对外都如此受到轻视?这原因还是先要
从博物馆本身寻找。粗略说来,大致有五:
一,类型单一,我国博物馆的设置具有计划经济的分配式。总体分为历史、自
然、艺术三种,省以下的城市却只有一个综合式的博物馆。分类机械,各地一致。
很少专门的、小小型的、多样化的博物馆。一个地方的某些历史文化特征,往往是
由这种专门的博物馆体现出来的;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又必须是众多博物
馆方能展示。我国博物馆类型设置的本身,就把各个地域的文化差异消弱了。博物
馆缺乏独特性,看了使人觉得无味。
二,博物馆,物不博。虽然此中有经费拮据、仓库有限、馆史太短等原因,但
主要由于我们的博物馆很少文化性质。历史是曾经有过的生活,只有无所不包的文
化才能充实又丰满地反映历史的一切。但我们的博物馆,一方面受故宫模式影响大,
专注四海珍玩,轻视文化;另一方面受“为政治服务”影响深,目光狭窄,无视文
化。本来,博物馆应装下整个世界,但在我们的博物馆中所看见的世界却狭小有限。
三,陈列方式陈旧。长期以来,博物馆陈列多为“通史式”。
从“劳动创造人”到“红旗插上天安门”,按年代顺序排列,全国统一,格式
相同,很少创意。即便地方史和艺术品的陈列,也离不开这种说教性很强的“形象
的历史教科书”的思路。这种陈列,不是为观众打开灿烂的历史文化宝库,而只是
形象的概念和概念的形象;所陈列的文物,不是历史遗落的迷人的细节,不是依然
活着的文化生命,而只是一些僵化的历史物证。尤其这历史说教尽人皆知,博物馆
不过再去乏味地重复一次。这样的展示,魅力何在?
如果放弃说教者的姿态,博物馆的氛围即刻会化生硬与空洞为丰足与亲切。博
物馆的陈列方式是一种社会方式,说到底只有一个目的,便是千方百计诱导观众走
进历史、感受历史和深入历史。
四,缺乏研究。博物馆不仅是收藏和展示的部门,还是一个研究部门。
首先,博物馆的展出应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并不断展示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发
现。人们向博物馆索求的,便是见识与知识。但我们的博物馆把研究局限在考证的
层面上,观众面对文物,最多只能获得标签上那种注脚性的初级知识。这种博物馆,
能有多大吸引力?
再有,世界任何博物馆都是一个巨大的文化矿藏,有待各方面专家去研究开发。
它理所当然应该向全社会开放,主动为研究者提供实物,以使死的收藏变为活的知
识。但我们的博物馆大多是“闭关自守”,视馆藏为家藏,把人类财富当做单位财
富,拒研究者于门外,尤其那些考古发现,一旦收藏入库,再难见到天日。不研究,
没价值。这不过由地下挪到地上,换个位置而已。这样的博物馆,谁愿亲近?谁能
亲近?
五,封闭式。在各国博物馆内,都能见到中国文物;唯独中国的博物馆内没有
外国文物。在中国几乎找不到研究西方文物的专家和鉴赏家,而美国堪萨斯博物馆
出版的董其昌的研究著作就足有5 公斤重。我们在国内的博物馆里转来转去,打头
碰脸,仍旧是自己面对自己;而一个美国青年在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里呆上一周,
可以弄明白整个人类的文明创造。
1987 年我在加拿大参观多伦多历史博物馆时,结识一位博物馆员,他是研究
爱斯基摩人历史的专家,他说,他们博物馆有许多成套的爱斯基摩人的历史文物,
中国肯定有更多成套的、可以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的文物,可否交换一套,哪怕中国
提供的是二三流文物,也能使中加两国青年人,不出国门,就能进入对方的文化深
层?
这个想法,很难实施,但不失为一种美好的愿望与设想,我们的博物馆是否有
过类似的异想天开?
没有想象,明天还是今天的样子。
在长期的封闭状态中,我们博物馆的模式,以及内部结构、运行机制、基本观
念,已然老化和僵化。在计划性思维下形成的一套,机械呆板,狭小生硬,至今没
有抛掉,自然也就成为被现今活鲜鲜的社会生活所冷淡的缘故了。
当今的商场、超级市场、办公方式、快餐等等,都已引入了国外经验,来得快,
学得像,也方便实用。为什么独独博物馆即不改革,也不开放,无计可施,无可奈
何,却依然无动于衷,何故?
归根到底,要看我们把博物馆放在什么位置上。
一个国家或城市怎么对待博物馆,体现它的现代文明程度。
13.魂归来兮,年画!
年画的消亡,大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
本世纪30 年代,随着世风转化,审美更变,那种年节时贴在门板和屋墙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