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评确是衷恳。中国的政治与文化相互敏感,甚至过敏,大概也是一种传统。
清初和清末,留辫子和剪辫子——这种男性发式,都成了个人政治倾向的象征。故
此,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古老民族竟然连民族服装也没有。今日倘有人穿大褂,必被
视做前朝遗老,连说相声也早换了制服和西服了。
再要说,便是中国自古为农业国,十分重视“新”字。一年四季秋枯春荣,春
天带来新希望。一切美好的企求都落在这个“新”字上。这个观念还非常执着地反
映在年俗文化中。把年叫“新年”,过年时一切辟邪与祈福的民俗行为,无非都为
了来年的“万象更新”;故此,过年便要穿新衣、戴新帽,里外全新,砸了东西还
要说句“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对“新”的崇拜的反面,便是对“旧”的废弃,
所谓“除旧以迎新”。这样,便不会从文化意义上来认识古老事物的价值了。我们
虽然创造了古老又辉煌的文化,同时我们又无情地毁掉自己的创造。近世来,多出
一个“砸烂旧世界”和“扫四旧”的口号,文化自然被荡涤无多了。
“文化”一词的含义可做多解。大致有三:一视为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二视为一种教育程度;三视为一种意识形态。
数十年来,后两种包揽了对文化的全部解释。尤其仅仅把文化当做一种意识形
态来加以取舍,几乎要了五千年文化的命。谢天谢地!近10 余年,人们终于认识
到文化的价值,有了文化意识和文化眼光。懂得了现代化决不只是物质单项的膨胀,
还要将人类的一切文化创造变为可以享用的精神财富;懂得了任何民族、国家、城
市的特色和魅力都在自己独有的历史文化里,而历史的创造是一次性的,一旦失去,
永无回复……然而有此意识尚很有限,于是这些有识者发出的呼吁就分外焦迫与急
切了。
如果说,“文革”期间对历史文化的破坏,是用权力恶狠狠毁掉的;现在则是
为了钱乐呵呵毁掉的。两种同样都是因为没有文化。这文化是指文化意识,而不是
文化知识。应该承认,我们这个创造了璨烂文化的民族,一直又是缺乏文化意识的。
因此,地面遗存的古物大多不是保护而是保留下来的。
只要开发,首当其冲要遭受破坏的便是古代的遗存。如果下个世纪中华大地变
成青一色的高楼林立、霓虹灯铺天盖地,那将是多可怕的事!对这一倾向最激烈的
指责便是:
“不要叫子孙再骂我们无知了!”伴随着这种“建设性破坏”,最令人莫解的
便是大批仿古建筑的兴建热。
任何历史巨人的扮演者的本身,丝毫不会引起人们的崇敬。为什么一边毁掉真
正的古物和历史文化,一边却在花钱制造大批伪劣的古物和伪文化?有人说,这是
因为仿古建筑是旅游部门干的,而古文化遗存归文化部门管理,文化部门不如旅游
部门有钱,以致到处破真立伪。难道在这两种部门之上,没有一个更有文化、更权
威、对祖宗也对后代更负责的部门?
谁回答?
5.走出“现代化情结”
从台湾归来,恰巧一位台湾的朋友来访,见面就兴冲冲问我:“台湾的现代化
是不是很快?”他巴望着我给予肯定的回答。
我说:“问题就在于太想快了。”他莫解。我告诉他,我从台北到高雄,一位
当地的记者问我印象如何。
我反问这位记者:“我是不是还在台北?”记者都很机灵,当然明白我这玩笑
的意思是说,台湾城市之间很少区别。
那么,城市间的区别到底是什么?是现代化还是文化?如果一个城市现代化的
程度低,可以赶上去;如果失却了原有和独有的文化特征——比如巴黎、罗马、维
也纳、北京,全都高楼如林,夜市如画,声光化电,光怪陆离——这些城市的魅力
也就荡然无存了。
然而台北似乎并没有深思这个问题,任使现代化的脚步纷沓又杂乱地踏进来。
老屋旧楼很像隔年的衰草,新楼如同新株那样从中东一棵西一棵任意地,娇纵地拔
地而起,全然不协调地混杂一团。蓬勃发展的商店急于表现自己,争相把广告伸出
头来,一直挤向街心上空;那种写着“意乱情迷进口内衣内裤”一类的广告牌,把
商业文化脱得净光,只剩下一个个欲望的裸体。
在这下面,是汽车和摩托混成的险象丛生的车流。尽管被视为台北一害的“飚
车”(疾驰的摩托)天天发生祸事,人们仍然很少戴头盔,大多戴口罩;不戴头盔
为了灵便,戴口罩为了防尘。台北是我见到的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大城市之一,衬衫
的领口一日即黑……由台北到高雄,一路上很少碰到花丛和绿地,多是低矮的店铺
与小型作坊。黑色的垃圾袋、秽物、破轮胎以及废弃的汽车胡乱丢在道边……未到
台湾之前,那些因其富裕而生出的美丽的假想破灭了。尽管台湾有它新开发的漂亮
的片断,但它令人失望的却是整体的杂乱。
一种漫无秩序的浮躁,一种急干暴发的不管不顾,一种对原有事物未经认真鉴
别就粗暴破坏而给人带来的遗憾和沮丧。在台南和鹿港我参观那两座最古老的天后
宫时,见到庙墙四周拥满新搭建的水泥楼,居高临下,其势似乎要将它吞没,我忽
然想到这一切都包含着一个未解的概念,即“现代化情结”。
本世纪中期以来,世界上一切贫困与落后的地区,都把自己繁荣的企望和富裕
的梦,用一个美好的词汇所替代,这便是现代化。但这个现代化在大多数头脑中具
有怎样的内涵?高楼大厦、五星级宾馆、私家汽车、现代科技设施、大额存款、
“夜间亮起来”等等之外呢?无人测验,无人调查,无从得知。地球上什么地方是
现代化的样板?没有样板还好,有了样板便会消灭自己而遵从样板。距中国大陆最
近的现代化都市是香港,所以大陆城市的现代化风格最容易香港化,而香港恰恰是
在现代化过程中对自己历史文化积淀破坏最重的地区之一。这种梦幻般的社会理想
加上迫切的心理,便使不少国家与地区的现代化,陷入了急功近利,短期目的,主
观随意,漫无计划;尽管如今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城市文化形态问题,乃至人
的心态问题已经亮起了红灯,即仍被搁置一旁,否则便被视为富有的障碍。西方在
工业革命时代之后方才觉醒并悔之晚矣的问题,东方正在重复。今天东方人一厢情
愿地认准一旦现代化实现便万事大吉,明天便会发现任何事情都有正面和负面,它
们像一张纸的两面,中间不能分开,必然一起到来。凡是事先不去避免的,事后都
无法避免,甚至无法补偿。
东方另一个因现代化而使历史文化遗存遭到破坏的是新加坡。如今的新加坡似
乎只能从莱佛斯饭店和不多的者街来认识它过去曾有过的风貌。1987年我初到新加
坡,那里的人都美滋滋于它面貌的全然一新。1994 年再度到新加坡时,发现他们
已开始沿着新加坡两岸搭建起具有早期历史特色的风格建筑。但这究竟只是仿古而
非历史建筑。它对旅游具有效益,对历史来说却只是一种表演而已。
与新加坡比较,台湾虽在环境治理方面相差甚远,但已有一批有识者先知先觉,
率先行动起来。比如台湾修缮庙宇,向例油漆粉刷一新,可是近斯鹿港市修缮一座
建造于乾隆五十一年的古庙龙山寺时,侧殿的彩绘木梁刚被油工用大红大绿涂抹几
笔,就被当地的有识者制止住。大庙的修复,由“整旧如新”改为“整旧如旧”。
现在侧殿梁木上仍遗留着油工们那粗俗拙劣的几笔,拿它与古貌犹存、气象苍劲、
原汁原味的大殿相比,那些有识者的眼光与行动,确实令人敬佩!
做得最出色的应是美浓的知识界人士。地处台湾南端的美浓,山明水秀,林木
茂密,由于天远地偏而较好保持着大自然的原生态。同时,又保留着早期移植到这
里的广东客家文化。在美浓,既有专门保护蝴蝶生态的农场,也有文化人共襄义举
建造的本土作家钟进和先生纪念馆。他们在一年前还成功地制止了会导致当地生态
环境严重破坏的水库工程。尤其是看到了一些年轻的文化人,他们珍惜祖辈留下来
的充满历史感的老街旧屋,他们用出售手制陶器的方法,换取费用,维护一座仅存
无几的古老的烟楼。我想,台湾已经开始从“现代化情结”觉醒过来了。
从整个台湾来看,盲目而非理性的现代化还在进行。觉醒者仍属于先觉者。但
历史的觉醒者从来都是从先觉者开始;他们总是最先地走出历史,反过来审视他们
处在的现实,用明天来纠正今天。正像台湾这些最早地从“现代化情结”走出来的
文化人,他们既是跨世纪的明白人,又是世纪末的忧患者。他们正以行动警示世人,
避免疾奔的生活一头扎入失算的历史泥淖。
那么,对于现代化正进行得热火朝天的中国大陆和急于富起来的人们呢?从台
湾的启示中,大陆应当醒悟什么,觉察什么,做些什么和不做什么?
当然,首先需要从热烘烘的“现代化情结”走出来,以清明的理性、远见的目
光和科学而有序的方式,推动社会的发展。
6.疾进的东方与返回的西方
罗伯特·沃勒那本写婚外恋的小说《廊桥遗梦》够得上名副其实的畅销书。先
是风靡欧美,随后越洋跑到东方的读者中急速蔓延。大导演斯特威普成功地把它搬
上银幕,推波助澜,给这热潮加温。不久前,大陆正流行这本书,我到了台湾,看
到《麦迪逊之桥》(此系台湾出版的另一中文译本)在台北几乎像槟榔一样随外可
见;后来到香港,见它竟然亮晃晃摆在自选市场的畅销书架上。一位日本《每日新
闻》记者找到我,我以为她要问我台湾之行的感想,不料她劈头便问道:“你认为
《廊桥遗梦》为什么会在中国大陆流行?”我说,你问得好,那我就把这本书在美
国畅销为什么也能在中国畅销的原因,对你说吧——首先,《廊桥遗梦》的主题就
极具畅销性。平凡一生中4 天翻天覆地的恋情,这就足够引起人们的好奇了。尤其
又是一场婚外恋。
婚外恋是很多人都有的经历,这是一种意外的情感遭遇,也是在婚姻和家庭之
外,反过来又与婚姻和家庭水火不相容的真实的爱。这是一种神圣的背叛,一种纯
洁的亵渎,一种自责中的放纵。不同的选择造成不同的结局,同一种选译也会因人
而异造成结局的不同——不管怎样,它都充满良心伦理与人的本性之间痛苦的较量。
这一主题永远是个问题。然而有趣的是,面对这个问题小说,东方和西方读者的阅
读心理,或者说阅读期待,是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
对于当代的从封建传统禁锢中挣脱出来的中国人来说,婚外恋不仅是情感生活
的难题,更是道德观上的难题。在社会成见上,它总与羞耻连在一起。
于是人们便期望从《廊桥遗梦》这样一个纯西方的婚外恋故事里,求得一份与
传统完全相背的、大胆的、又合乎情理的解释。给自然人性以更大的活动空间,给
性松绑,给这种情感的意外多一点宽恕、谅解、容忍与依据,使心灵得以释然。于
是这本书必然抢手了。
不料,沃勒所写的并不像东方读者期待的那样。它恰恰是一个相反的故事。
沃勒不是从已经恶化出爱滋病的性开放的西方现代社会提取素材,而是转过头
去,向60 年代陈旧的生活模式里寻找人物。故事地点偏偏设置在闭塞的美国中部
的爱阿华。我曾在那里小住数月,深知那一带乡间小镇古板而不开化的人文形态;
而沃勒笔下的弗朗西丝卡,分明又是一个保守又执著的村妇,这就决定了她最终必
然做出非浪漫的、顺从传统惯性的选择,同时也就铸成这一婚外恋的悲剧结局。尽
管沃勒用绝大篇幅和大量细节描绘了这恋情的真切和诗意,并在结尾部分着意渲染
了两个当事人对彼此的爱的忠贞不渝,但这之中只有感伤与哀痛,没有对人性自由
的呼喊和对传统伦理的反抗与谴责。它接受了这个甜蜜的痛苦、开花的血和优美的
死亡。正如弗朗西丝卡留给子女的遗信中,请求子女们把她的情人认做“我们家族
的一员”。她是牢牢站在“家庭”的位置面对这一切的。因此,这个婚外恋的结局,
实际是一个古老的东方的方式:始乱终弃!
两个主人公在疯狂地爱恋4 天之后,又分别退回到原先的生活位置上去。这个
乍一看貌似现代的婚外恋,最终却像一则古老的寓言。这寓言,在东方还是一种活
着的生活,在西方却阔别太久。任何作家的作品首先是写给与自己使用同一种母语
的读者的。沃勒这个写给西方人的故事,肯定会令东方读者失望。
从这本书在东西方不同的畅销原因,使我们看到了,当东方人试图找到更开放
的精神时,西方却在返回,寻觅被遗落的古典。这一相反的走向,如今于世,无所
不在。当东方人大批拥入城市,追求都市刺激,西方人却重返乡间,亲吻绿色的自
然;当东方正在争相把摩天大楼当做现代化的象征时,西方却开始担忧这些冷漠的
水泥怪物未来怎样清除;当东方人热衷于化纤、塑料、树脂等人为材料制成的漂亮
的物品时,西方人重新亲近于棉布、木头、陶土、皮革等原始的材质;当愈来愈多
的东方人把家庭当做古老的镣铐,愈来愈多的西方人反而将家庭做为如梦一般温馨
又渺茫的归宿……人总是把失却的和没有达到的,做为向往而苦苦追求。这样来对
照东方与西方,不禁叫人想起泰戈尔的两句诗:
“鸟儿原为一团云,云儿原为一只鸟。”从西方人这返回的步伐里,我们除去
看到了他们的社会心态,还应该察觉出什么?以使我们正在疾进和冒进的东方不丢
掉手里珍贵的东西,避免重蹈西方人的复辙。
这是《廊桥遗梦》书里告诉我们的,也是书外告诉我们的。
7.深度旅游
旅游涉及两种资源,一是山水,一是人文,人文也称文化。在古代东方,山水
与文化相关相融,所以古代不叫旅游,而统称为游山玩水。那时代,人不富裕,交
通不便,旅游设施几乎等于零。游山玩水成了有钱人的一种奢侈。
到了现代社会,这些都不成问题,加上消闲之风日盛,于是旅游大兴。山水与
文化这两种资源便遭到了空前的劫难。
首先是人满为患。名山古寺,全成了闹市。灵隐寺像是天天举办盛大庙会,华
山的山路居然能挤下人来。人多手杂,损坏日甚,这有限的资源已然不堪重负。再
说名山古寺之所以令人神往,多是远离尘嚣,别有一番清静。
但如今车水马龙,观者如潮,逢景付款,进门掏钱,导游解说肤浅空洞,纪念
品粗俗不堪,各地雷同,无怪乎当今旅游多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这倒应上一句老话:看景不如听景。
我想这问题出在“低层次旅游”上。
也就是,掌握着这些旅游资源的人,并不知它们深在的文化价值,只把它当做
赚钱工具。他知道的多么肤浅,就用多么肤浅的内容赚钱。旅游者只能看看新鲜,
看过则已,所获甚少,兴味索然。这种无文化,甚至是无知的旅游,缺乏魅力,多
是一次性的,很少吸引人再来。
旅游资源为此逐渐枯竭。于是大张旗鼓,开发新景点,寻幽探奇,觅求古迹,
接下来仍是引人来浅尝辄止。这样下去,便是将密闭了千百年的山水和文化资源,
一个个启封、曝光、践踏、泯灭。换来的小钱不过济一时之需,毁掉的却是无法再
生的宝贵的山水和文化的积淀。这种旅游开发,如同砍木毁林,都是一种自我掠夺。
然而,“低层次旅游”更严重的恶果却是将中华文化粗鄙化和浅薄化。
旅游者从中获得的只是一种“不过如此”的印象。国人便由此妄自菲薄,洋人
则因此把东方文化看瘪了。因为当今世界上,直观的文化印象主要通过旅游得来的。
在中华大地上,文化正面临着旅游化,但旅游却没有文化化。
故此,我对一个概念发生强烈兴趣,即“深度旅游”。
顾名思义,就是从表面观光走向深层了解。这由于当今的人们,已经不满足走
马观花式的旅行,希望从异地或异国多得到一些认识与知识,包括历史的、生活的、
文化的、生产的、民俗的、艺术的等等方面,感受不同地域所独有的迷人的文化底
蕴。这就叫做“深度旅游”。日本人在这方面做得好,每一项奇风异俗,每一样智
巧的工艺,每一种独一无二的小吃,每一个殊具魅力的文化细节,都给他们挖掘出
来,呈献在旅游者面前。旅客在这立体而斑斓的文化空间中穿行,自然得到丰裕的
收获。
奥地利是旅游大国,国民经济收入的1/10 来自旅游业,主要因为它们注重了
“深度旅游”。人在奥地利,精神却在他们无比丰富的历史文化中邀游。
单是一个莫扎特,就叫旅游者们享用不尽了。旅游业干到这份儿上,说不清是
文化帮助了旅游,还是旅游帮助了文化。
“深度旅游”是在文化层面上的旅游。它依靠文化,反过来对文化又是一种开
掘、展示和弘扬。如果我们大力开展“深度旅游”,想想看——上下数千年,纵横
几万里,地域不同,文化相并,将会有多么灿烂多姿的文化被开采和表现出来。古
老中国将出现多么瑰丽的文化景观!
“深度旅游”还是一种引导性旅游。而文化的引导者首先要具备文化,怎么办?
“深度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如果讲旅游业与国际接轨,不是飞
机接站和旅店接客,主要是在旅游观念上,那么谁来启动这意义非凡的“深度旅游”?
8.整旧如初
一座古老建筑,年深日久,斑驳剥落,面目不清,怎么办?古人的办法是推倒
重建,或者添砖加瓦,换门换柱,壁画重绘,雕像重刻。这办法美其名曰:“旧物
重光”。实际上就是现在所说的:整旧如新。
说老实话,古人对待事物,多以实用为目的,缺少文化观点,对于古迹,无论
拆掉重建,还是涂抹一新,都是为了应用。完全不管其中历史文化的内涵。这种整
旧如新的做法,由古至今,一直延续到近代。呜呼,几乎混灭了地面上一切可见的
历史!
及至近世,这观点才有了变化。人们从中觉醒,开始认识到古迹的残损斑驳,
正是度月经年、历尽沧桑所致。这是一种历史的凭证,也像古迹本身一样不可复制,
倘若将这斑驳的意味除去,谁还能证明它是古迹?而且这斑驳含混中,还有一种悠
远的风韵。时间愈长久,韵味愈醇厚。它还是种独特的审美内容。
这看法引出一种整修古迹的新标准和新原则,就是“整旧如旧”。
在古代,较早运用这一标准的是古画揭裱。但在修复古迹方面却是直到近代才
开始觉悟和启用的。
整旧如旧是只加固古物的结构,使其牢固耐久,但对其古老面貌原封不动,甚
至加倍珍惜那些具有历史感的痕迹与细节。这样,不仅古迹得以保护,历史也受到
尊重,被摆到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位置。整旧如旧原则的提出,并得到公认,表明人
类终于以文明的方式对待自己的文明创造。
然而,在意大利刚刚竣工不久的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壁画的整修工程,却进入了
一个更高的境界。
画在小小的西斯廷教堂弯顶与墙壁上的壁画,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米开朗
基罗的传世名作。它完成于遥远的16 世纪初。500 年来,由于尘埃蒙蔽。烛烟薰
染,再加上一次次整修时为了防止剥落而刷上去的亚麻油日久变黄,画面早已昏黯
不清。长久以来人们对这悬在顶上的天国图画,一半依靠想象。
梵蒂冈博物馆早在60 年代就开始对壁画进行深测。技术人员将画面分成7000
余块拍摄下来,采用高科技手段精密研究,再选择2000 个部位做修复试验,直到
80 年代初才彻底弄清这举世闻名的壁画最初的模样,以及覆盖画面那些有害物质
的成份,最后才确定了修复方案。由1982 年至1994 年,进行了历时12 年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