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画儿”,渐渐失却了人们对它的热情。这衰落之势,始于城市,衍及乡村;代
之兴起的是月份牌年画,采用时髦的擦炭画法,先进的石印技术,内容多为装扮趋
时的美女,又有月历来供应用,很快便把传统的木版年画打下“应用艺术”的擂台。
年画的消亡过程自有规律。由于城市风习嬗变较快,那种专门销往都市的制作
精细的大幅的“贡尖”和“对屏”之类消亡在前。而农村闭塞,传统项目,剩下的
便是灶王缸鱼、神佛纸马,大量使用,沿续最久。
始自50 年代,各地一些有识之士,对这行将消没的年画展开“采风”,考察
沿革,调查实情,广泛收集老年画民间遗存。诸如天津的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
东杨家埠、四川绵竹、陕西凤翔、河北武强、河南朱仙镇、山西临汾、广东佛山和
福建漳州等地,都将采风所获,整理研究,出版资料。尽管那时只是从民间艺术的
人民性与历史的珍贵性出发,来做这些事情。但今天看来,应是一次大规模和及时
的文化抢救。因之,保存下来一大系“年文化”的遗产。
80 年代以来,社会风尚更迭巨大。千古不变的乡间生活方式,也发生骤变。
老式的木版年画,不仅与室内家具摆设难以相配,也与变异了的审美眼光疏离开来,
尤其更与新的生活观念格格不入,谁还会为了饮食之需,去企望于灶王?老年画便
失去了它最后一批应用者。从应用者手里失落。才是真正的消亡。
1995 年年尾,我曾往津西杨柳青、河北武强和开封朱仙镇,考察年画的状况。
归来后,将它奄奄一息的弥留状态写入了《三地年画目击记》一文中。
实际上,近年来我对年画的关注,已转向印制年画古版的收集和研究上。这些
古版在各地的古物市场上,所见甚少,必须深入穷乡僻壤方能见到。近期,我又奔
往天津与河北丰润、玉田接壤的东丰台一带,了解年画古版的现存状况,由此更深
刻地认识到,老年画已如入春时节的残雪,放眼看去,空廖无存了。
我国的木版年画,兴于宋,盛于清,历经千载,走向衰落,时至今日,终于在
中华大地上彻底泯灭。此乃无疾而终,亦自然规律也。
我们正是年画消亡时的目击者。
可以盖棺定论了——千百年来,它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
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
读物;对于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这种内容够得上
百科全书式的民间艺术,包蕴着一个完完整整的中国民间的精神。
年画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年画
是集体创作和集体认同的,因而年画的地域个性又是它的地域共性。
从杨柳青年画可以谈到津门市井的炽烈好胜;从桃花坞年画可以看到江南万物
的清丽灵巧;从武强年画则可以分明地感受到燕赵乡土的醇朴浑厚,以及农民特有
的机智与诙谐。这些个性因素,不仅在题材内容里,从各个年画产地习惯的体裁、
用色,线条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识别出来。由年画可以认识全部的中国民间,
此言当不过份。
然而,不管这种文化形式曾经怎样必不可少,一进入到现代生活光怪陆离的生
活激流中,那一拥而来的书报杂志、录音录像、自娱自乐、文化下乡、广播电视有
线电视加密电视卫星电视,即刻把它挤得无影无踪。
可是,就在年画刚刚跑出我们的视野,谁料它,忽然掉头跑了回来,令人一惊!
首先是老年画上那些形象、那些图案、那些熟悉的意味,比如莲年有余、喜鹊
登梅、一帆风顺、和气生财,还有金蟾宝马神虎春牛葫芦佛手牡丹瓜蔓寿星观音八
仙娃娃鱼龙蝙蝠刘海老钱神茶郁垒尉迟敬德关公钟馗如意美人凤凰生肖……开始出
现在新年的贺卡上、文具上、工艺装饰上、礼品盒上、甚至是儿童玩具和老年用品
上,至于年节物事,更少不了借用这种传统图案。
依旧是那样的吉祥喜庆,那样的鲜艳照人,那样的意味和情趣。但这一次,它
不是以年画的形式出现,而是换了身份,以一种众所公认的传统文化的代表和符号,
天经地义,当仁不让地重现于世。
一些年画产地,老版新刷,原样照印,也不是做为年节物品,而是以古老的手
工艺术,供人欣赏与收藏了。
在年画流行的时代,它是一种实用艺术,供人应用,这次再度出现,则是作为
一种文化,面对人的精神,供人欣赏,也供人认识。
消亡的是它的形式,归来的是它的灵魂。
如果它不再归来,便是彻底泯灭。那么归来靠的又是什么?
杨柳青镇新开一家“玉成号画庄”。原是老字号,主家姓霍,现由其霍家后人
重操旧业。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一家人在一处院落里,不单是印制年画,而且将这
房舍布置成“民居复原”,依照昔日岁末张贴年画的方式,将这民居打扮得一如花
轿,饶有趣味;还把先人的画稿,老版、刻刀以及刷印和绘制的工具材料,自豪地
展示出来。漂漂亮亮是一座小小的年画博物馆了。
自然引来不少海内外看客。在参观者眼里,这当然不再是一种生活必需,而是
一种迷人的昔时文化了。
民间艺术处在应用时期,属于大众俗物,消费性强,用过就扔,不被重视;然
而一旦成为过去,变为文化,便换了身份,登堂入室,进入博物馆,成为高贵而稀
罕的文物。古代的陶器、铜器、瓷器,莫不如是。古人用来生活,今人作为文物,
这都由于内在的文化价值决定的。但谁能把这些过时的年画看做日后宝贵的文化财
富?我想,愈来愈多的人正在开始明白。近年来,武强和杨家埠都盖了像样的年画
博物馆,把遗存年囤当做先祖的精神遗产,恭恭敬敬送了进去。这事做得真好!
从50 年代采风,到90 年代的年画博物馆。幸有一批富于文化卓识的人,拯
救其将灭之时,年画才得以从“应用”变为“文化”。一旦成为珍贵的文化,便起
死回生,灵魂永在。比起许许多多在时代的变迁中消散了的民间艺术,年画算个幸
运儿。
这些拯救文化的人,应使我们分外敬重。他们是一种先觉者,文化的先觉者就
是历史的先行者。他们自觉担负的一种历史的责任。
人类的文明史,总共走了三步。第一步是自发的文化,第二步是自觉的文化,
第三步是文化的自觉。
一个称得上文明的民族,关键是走到第三步。只有走到这第三步,人类创造的
文明才不会丧失。
14.失落的年文化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
西人的年节,大致是由圣诞到新年,前后一周;中国的旧历年(现称春节)则
是早早从吃一口那又粘又稠又香又热的腊八粥时,就微薄地听到了年的脚步。这年
的行程真是太长太长,直到转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在狂热中才划上句号。算一算,
40 天。
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甚大。农家的事,以大自然四季为一轮。年在农闲时,
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
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或者说,年是一种强化的
生活。
这样,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平日竭力勤俭,岁
时极尽所能。缘故是使生活靠向理想的水平。过年是人间生活的顶峰,也是每个孩
子一年一度灿烂的梦。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崇拜物。那么中国人崇拜什么?崇拜太阳?
崇拜性?崇拜龙?崇拜英雄?崇拜老子?崇拜男人?崇拜祖先?崇拜皇帝和包
公……非也!中国人崇拜的是生活本身。“过日子”往往被视为生存过程。
在人们给天地三界诸神众佛叩头烧香时,并非信仰,亦非尊崇,乃是祈望神佛
降福人间,能过上美好又富裕的生活。这无非借助神佛的威力,实现向往;至高无
上的仍是生活的本身。
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
混合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等到过了年,人们走出这年所特有的状态,回到生活
里,年的感觉也随即消失,好似一种幻觉消散。是呵,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
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于是,无论衣食住行,言语行为,生活的一切,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意
味和年的精神。且不说鞭炮、春联、福字、年画、吊钱、年糕、糖瓜、元宵、空竹、
灯谜、花会、祭祖、拜年、压岁钱、聚宝盆等等这些年的专有的物事;打比方,单
说饺子,原本是日常食品,到了年节,却非比寻常,从包饺子“捏小人嘴”到吃
“团圆饺子”,都深深浸染了年的理想与年的心理。
而此刻,瓶子表示平安,金鱼表示富裕,瓜蔓表示延绵,桃子表示长寿,马蜂
与猴表示封侯加官,鸡与菊花都表示吉利吉祥……生活中的一切形象,都用来图解
理想。生活敷染了理想,顿时闪闪发光。
对于崇拜生活的民族来说,理想是一种实在的生活愿望。
生活中有欣喜满足,也有苦恼失落;有福从天降,也有灾难横生。年时,站在
旧的一年的终点上,面对一片未知的生活,人人都怀着这样的愿望:祈盼福气与惧
怕灾祸。于是,千百年来,有一句话,把这种“年文化心理”表现得简炼又明确,
便是:驱邪降福。
这样,喜庆、吉祥、平安、团圆、发财、兴隆、加官、进禄、有余、长寿等等
年时吉语,便由此而生。这些切实的生活愿望,此刻全都进入生活。
无处没有这些吉言,无处不见这些吉祥图案。一代代中国人,还由此生发出各
种过年方式,营造出浓浓的年的环境与氛围。长长40 天,天天有节目,处处有讲
究,事事有说法,这色彩与数字都有深刻的年的内含,这便构成了庞大、深厚、高
密度的年文化。
年是自然的,年文化是人为的。它经过精心安排。比方,年前一切筹备的目标
都是家庭,人也往家里奔,年夜大团圆的合家饭是年的最高潮;过了年,拜年从家
庭内部开始,到亲戚、再到朋友,逐步走向社会;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就纯属社
会活动了。这年的行为趋势,则是以家庭为核心,反映了对家庭幸福的祈望与尊爱。
年文化又是极严格的。它依照自己特定的内含,从生活中寻找合适的载体。拿
物品来说,苹果代表平安,自然就成为年节走红的礼品;梨子有离别意味,在岁时
便被冷落一旁;年糕可以用来表示高高兴兴,它几乎成了年的专利品;而鞋字与邪
字谐音,便在人们口中尽量避免提及。年,就这样把它可以利用的一切,都推到生
活的表面,同时又把自己深在的含意凸现出来。
故而,年文化十分鲜亮。
浓浓的年文化,酿出深深的年意年味。中国人过年追求这种年意与年味,当然
也就去加强年文化了。
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十分有趣。比如闹水的龙和吃人的虎,都很凶恶。
但在中国的民间,龙的形象并不可怕,反而要去耍龙灯,人龙一团,喜庆热闹
;老虎的形象也不残暴,反被描绘得雄壮威武、憨态可爱,虎鞋虎帽也就跑到孩子
身上。通过这种理想方式,生活变得可亲可爱。同样,虽然生活的愿望难以成真,
但中国人并不停留在苦苦期待上,而是把理想愿望与现实生活拉在一起,用文化加
以创造,将美丽而空空的向往,与实实在在的生活神奇地合为一体,一下子,生活
就变得异样地亲近、煌煌有望和充满生气了。
这也是过年时我们对生活一种十分特别又美好的感觉。
这一切都源于中国人对生活的崇拜。
中国人不把理想与现实分开,将理想悬挂云端,可望而不可及;而是把物质的
和精神的生活视为一体,相互推动,相互引发,用生活追求愿望,用愿望点燃生活,
尤其在新春伊始、祈望未来之时,这种生活观被年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和无限迷人。
一代中国人就这样,对年文化,不断加强,共同认同,终于成为中国人一股巨
大亲合力和凝聚力之所在。每一次过年,都是一次民族文化的大发扬,一次民族情
结的加深,也是民族亲合力的自我加强。于此,再没有别的任何一种文化能与年文
化相比。
年文化是与民族共存的文化。
然而,应当承认,年文化受到空前猛烈的冲击,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西方文化的冲击。现在中国人的家庭中,年轻人渐渐成为一家之主,他们
对闯入生活的外来文化更有兴趣;二是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经济行为多了,节日偏爱
消闲,不愿再遵循传统的繁缛习俗;三是年文化的传统含义与现代人的生活观念格
格不入;四是年画、鞭炮、祭祖等方式一样样从年的活动中撤出;有一种说法,过
年只剩下吃合家饭,春节电视晚会和拜年三项内容,而拜年还在改变为“电话拜年”,
如果春节晚会再不带劲,真成了“大周未”了。
没有年意了!没有年味了!恐怕这是当代中国人一种很深的失落,一种文化的
失落。
可是,当我们在年前忙着置办年货时,或者在年根底下,在各地大小车站,看
着成千上万人,拥挤着要抢在大年三十回到家中——我们会感到年的情结依然如故,
于是我们明白,真正缺少的是年的新的方式与新的载体。
是我们自己把年淡化了。
如今,春节已是一半过年,一半文化。但由于长久以来,一直把年文化当做一
种“旧俗”,如今依旧不能从文化上认识年的精神价值,所以在年日渐淡薄之时,
我们并无忧虑。难道只有等待社会文明到了相当程度,才会出现年的复兴?
复兴不是复旧,而是从文化上进行选择与弘扬。现在要紧的是,怎样做才能避
免把传统扔得太快。太快,会出现文化上的失落与空白,还会接踵出现外来文化的
“倒灌”和民族心理的失衡。
建设年文化,便是一个太大的、又不容忽视的文化工程。
五、人生的自答
我们的脑袋里时时会掠过一些句子,这些句子很漂亮。有的是在和谁智慧的对
话,有的是对大千世界或生命本身的感悟;有些是诗样的短句,有些则是昭示自己
的警语。然而,这一掠而过的句子,倘若没有记录下来,便一闪即逝,很难想起。
于是我习惯于在案头和床头放一些纸块,句子来时,随手记下,哪怕过后常常糊涂
地当作废纸扔掉。可是谁会想到这竟是一种手稿,如今拿它编进了这本书?谁又会
把这片断的思绪与零散的笔录当作一种写作?但我却从中尝到了真正的创作快感。
那多半是在更深夜静时,功利心变得模糊了,生命感变得强烈了;竞争的社会
渐渐消散,超时空的宇宙无边无际地展现开来,整个身心便沉入一种博大又清澈的
境界里……这时,我的对话者不再属于百家姓中的任何一个,而是换作人类、先辈、
历史、人生、神、自己、大自然的四季和千千万万种生灵……它们的形象神奇动人,
浩大无垠;我用来与之对话的语言自然也就非同寻常了。于是,一种美好的感受来
临,那便是一个个灵性的句子,清明通彻地占据我的心头。这些句子,不是思维的
结果,不是苦心孤诣的营造,不是虚拟的美文,而是来自灵魂深处的一种生发,一
种流泻,一种创造。真正的创造都是过后不知道它当初怎样产生的。我为自己而惊
讶,也为自己迷惑不解。然而艺术中最辉煌的那部分产生之时,不都是这样的意外
和幸运,这样的充满灵性,这样的带着天赐和神示的意味么?创作的最大的快感不
正是享受自己灵性焕发的这一瞬吗?
现在,当我把这些记在纸块上散乱的句子整理成书时才知道,如果用生命的真
实这一标准来衡量,它的分量并不亚于一部小说。小说是一种精神的放大;而它由
于具有诗的因素,却容不得一个字的多余。为此,我要向泰戈尔和纪伯伦等人深致
谢意,由于他们创作了这样一种文学样式,才使得这些生命的精华不被流失;不会
像美丽的羽毛那样因无法收藏而终于飘散。
这种被称做散文诗的文学样式,通常采用编号的办法。这里编号凡33个类别、
400 节段。有些句子产生于遥远的70 年代初,足见这里每一句话都是等来的,而
不是想出来的。
现在就请读者静静地翻开这些诗页吧!
1 闪电从乌云里钻出来,我的歌声呵,你也从我幽闭的心中飞出来吧!
2 海潮满带着激情,一次次冲向堤岸,但它遭到拒绝,一次次退回去,又再来
……终于把坚固的岩岸冲垮,化为一片片美丽的石子儿。
3 空气穿过针孔时,比穿过山谷更有快感。
4 善良的谎言有时胜过愚蠢的诚实。
5 树根在地下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树冠的辉煌。
6 错误最多的是历史。
隐私最多的也是历史。
7 春天扭过头,隔过冬天,巴望着秋天快快衰老。
8 凡是你呆过的地方,都染上你的气息。
你来了,音乐响着;你走后,这音乐就永远变成了你。
9 爱比被爱幸福。
10往事总是被深夜的月光照亮。
11百年之后,只有我的灵魂找到你的灵魂那才永远的安宁。
12白云由于躲内风的追逐而在天上奔跑;阳光由于寻找鱼的身影而在浪尖跳跃。
13把鸟笼放大,并不是给鸟自由,而是为了使鸟更适应笼子。
14懦弱是灵魂的下跪。
15感动别人是享受自己,享受自己心灵中最好的那一部分。
16花儿期待蝶儿时,它梦想自己变成蝴蝶,而蝶儿们已变成苦苦等待自己的花
儿。
17名字是人的符号,它不能比人还大。
18弹满人生的键盘,才有灵魂的深厚。
19水的波纹是永不重复的图案。
20夕阳将它散落在林间金煌煌的亮点带走,却把一条乳白色纱巾似的轻雾遗失
在树梢。
21戴着人脸面具的,比戴着魔鬼面具的更可怕。
22铁块只有与磁石保持距离才能感受到磁力。
23冬天的太阳对大地说:“我无法使你温暖,只能使你明亮。”24山是凝固的
波浪,水是流动的群山。
25被猎取的动物们都明白:在你最渴望的东西周围总是布满陷井。
26寂寞时还想到别人,孤独时便只剩自己了。
27我愿意在你心里被甜蜜地囚禁终生。
28一棵树在森林这一端,另一棵树在树林那一端,相距很远,它们都尽量伸高
枝条,为了使对方看见。
春天里,这一棵让清风儿把香细的花粉捎过去;秋天里,那一棵借风儿将一片
片燃烧似的红叶送过来。
29你的快乐可以放大我的快乐。
30死亡是一个人吞掉他自己的影子。
31大地把一颗种子培育成植物,植物结出十颗种子回报大地。
32坚利的牙齿和柔软的舌头搭配成一个会吃又会说的世界。
33千颜万色,是太阳赋予的,还是万物所固有的?
34我的心陡然挣断缓绳,它要撞开围栏!
35喂,这是人生的车厢,它从来就不是对号入座的。
36星星是天上的万家灯火。
37天是大的,又是空的,还是因为它是空的,才是大的?
38我吻你的嘴角、鼻翼、睫毛、下巴和整脸,于是你的面孔就这样被我无比美
丽地记住。
39能人大多死在自己的能耐上。
40车子行得稳是因为它的轴不动。
41生活是一支灰色的大笔,不管你原来是什么颜色,最终它要把所有人都涂成
同样的灰色。
42最容易伤害的情感是爱情。
43沉船对大海说:“早知道在你怀中如此安然甜美,何必沉没时那样惊惶万状。”
44柳絮飞得有时比鸟儿还高,但它是给风吹上去的……
45木头也和所有生命的过程一样:要不熊熊燃烧,要不慢慢腐朽。
46我心里有你一张底片,想复印多少就多少张。
47离别为了创造重逢。
48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49人类在挫折中发现真理,如同在病痛中发现药物。
50上帝给人一只左手,又给了人一只右手,就为了使人自己帮助自己。
51你从一只脱尽了羽毛的孔雀身上发现,它的美全是皮毛。
52思想需要公开,情感需要保密。
53河水说:低垂的柳梢呵,你柔软的手指,在我胸膛上划的是一条条长长的伤